⑴ 少數民族有哪些 簡筆畫
壯族
回族
滿族
維吾爾族
苗族
彝族
土家族
藏族
蒙古族
侗族
布依族
瑤族
白族
朝鮮族
哈尼族
黎族
哈薩克族
傣族
畲族
傈僳族
東鄉族
仡佬族
拉祜族
佤族
水族
納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錫伯族
柯爾克孜族
景頗族
達斡爾族
撒拉族
布朗族
毛南族
塔吉克族
普米族
阿昌族
怒族
鄂溫克族
京族
基諾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羅斯族
裕固族
烏孜別克族
門巴族
鄂倫春族
獨龍族
赫哲族
高山族
珞巴族
塔塔爾族
⑵ 普米族民族的節日都有那些
普米族人民勤勞勇敢,有著自己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其節日活動也是多種多樣。
1、大過年
大過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一般從臘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飯到正月初七過完人的生日為止,要七八天時間。大年初一早上,老人要向宗巴拉(神台)燒香祈禱,祭祀祖先。凡年滿十三周歲的男女兒童,要舉行「穿褲子」、「穿裙子」成年禮儀式。除此外,還有上山打獵、繞山放牧、玩磨秋、祭山神、跳鍋庄等活動。
吃完除夕團圓飯後,年滿13歲的男孩子、女孩子,按性別各聚一處,通宵狂歡。待東方發白,各自回到自己家中,由家裡人為他們舉行「穿褲子」或「穿裙子」成丁儀式。瀾滄江畔的普米族在如果是女孩,她便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豬膘和糧食袋上,豬膘象徵財富,糧袋象徵豐收;右手拿耳環、串珠等首飾,左手拿麻紗、麻布等日用品,象徵婦女有物質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勞動的義務。接著母親把女孩的麻布長衫脫下,換上短衣,穿上百褶裙,繫上一條綉花腰帶。如果是男孩,他便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旁,雙腳踩在豬膘和糧食袋上,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銀元,銀元象徵財富,尖刀象徵勇敢。然後由舅父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換上短衣,穿上長褲,繫上一根腰帶。儀式過後,這些男孩、女孩才算長大成人,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社交活動。
2、端陽節
每到農歷四月初五,普米家便打開用新麥釀就的酒壇,咂出蘇理瑪,過嘗新節。除自家暢飲外,還分別送給親友嘗新。
端陽節這天,孩子們穿著盛裝,到野外采來各種鮮花,插在屋裡屋外,顯得十分美麗。然後全家老少圍坐在火塘邊吃種類食品。
3、雪門檻游山節
農歷五月五日,是蘭坪普米族傳統節日——「雪門檻游山節」。「雪門檻」是雪盤山脈第三大高山,海拔3600米,是境內唯一「一步望四鄉」的地方,自古就是四鄉客商和遊客往來的要塞。當春寒退盡,山花爛漫時,四鄉普米族群眾就會身挎四弦琴,攜帶黃酒和蛋肉,來雪門檻山頂草地過節。
雪門檻游山節是普米族節日中人數最多而宗教氣氛較淡的一個節日。不舉行宗教儀式,有病的可上山採挖草葯,愛武的人射箭摔跤,比試武藝;年輕人對唱情歌,互訴衷腸;有的人是來談生意。游山節的高潮是「跳羊皮舞」此舞屬於自娛和交際舞種,人群手拉手圍成圓圈,圈中一人以折迭的羊皮作「鼓」,另一人邊舞邊彈四弦琴,羊皮「鼓」伴著琴聲,加強了節奏和氣勢,跳一輪共需彈奏十二個舞曲。隊形變化豐富,有單圓、雙圓、半圓、對跳、開門、翻身、二龍吐水和滿天星等。
4、轉山節
轉山節,是農歷七月十五進行的祭山神活動。普米男女老少以村寨為單位,成群結隊,到指定的山頭參加各種傳統活動。
5、小過年
小過年,又稱普米過年,在每年的臘月初六這天,據說這天是普米祖先的誕辰日,所以活動多是進行些祭祖先、驅病魔等的宗教活動。
6、成人禮
女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裙子禮」,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著耳環、串珠、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著麻紗、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徵婦女將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的義務。接著巫師向家祖和灶神祈禱,母親給女孩脫去麻布長衫,換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長裙,繫上綉有圖案的腰帶。換上新裝的女兒向灶神和親友叩頭表示感謝,親友送給禮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禮」,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許多母系社會遺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邊,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徵勇敢;左手拿銀圓,象徵財富。巫師向灶神和家祖祈禱,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來,給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長褲,繫上腰帶。換上新裝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樣給灶神和親友一一叩頭,用牛角酒杯向親友敬酒。親友們往往送他一隻羊,祝賀他日後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舉行「穿裙子禮」、「穿褲子禮」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參加的親友客人。他們端給客人每人一碗骨頭湯,一塊肉和一些豬心豬肝,表示大家是至親骨肉,心肝相連。宴會後,儀式才算結束。舉行了「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參加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普米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雲南省怒江州的蘭坪縣、麗江市的寧蒗縣、玉龍縣和迪慶州的維西縣是主要聚居地。其餘分布在雲縣、鳳慶、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鹽源、九龍等縣。
⑶ 普米族的文化
普米族居住地分散,但各地方言差別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話,這表明普米族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個聚族而居、繁盛發展的時期。盡管擁有自己的語言,普米族人在與周圍民族和睦相處的交往過程中也掌握了多種民族的語言。普米人普遍兼通漢、摩梭、白、納西、藏、彝等周邊民族的語言。 普米族沒有流傳至今的文字,僅發現有一種處於文字前身狀態的刻劃符號,在寧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經使用過簡單的圖畫文字,字數雖少,但已經堪稱萌芽狀態的原始文字。他們又曾用藏文字母來拼記普米語,用以記載本民族的歷史傳說、故事和歌謠等,但流傳不廣。後來多被巫師用以書寫經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普米族地區大都普遍使用漢文。 主條目:普米語
普米族的語言是普米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羌語支,分南北兩個方言區。雲南省蘭坪縣、維西縣、永勝縣、麗江縣及寧蒗縣新營盤鄉以南地區屬普米語南部方言區;雲南省寧蒗縣永寧鄉、拉柏鄉,四川省木里縣、鹽源縣、九龍縣和冕寧縣等地區屬普米語北部方言區。
居住在四川省木里、鹽源以及九龍等地的約25000名藏族人也說普米語,其中木里縣人數最多,約有18000人。除使用普米語之外,多數人兼通漢語和一些鄰近民族的語言。
普米族沒有文字,寧蒗的普米族曾經使用過一種以藏文拼寫的文字,但流傳不廣。 根據來源的不同,普米族的舞蹈可以分為宗教舞蹈和娛樂舞蹈
宗教舞蹈
普米族的宗教舞蹈均為原始宗教舞蹈。目的是崇奉神靈,驅邪攆鬼。從表演場合看,都在特定的宗教活動中表演。如驅邪攆鬼時跳「醒英磋」、葬禮中跳寨細蹬、敬羊舞等。哪一種宗教舞蹈在哪一種宗教活動中跳,教規分明、不得相混。非宗教活動的場合是不允許跳專門性宗教舞蹈的。從表演人員看,宗教舞蹈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性。只由訓練有素的巫師表演,人數一般不多。
宗教舞蹈的伴奏,為了營造神秘和恐怖氣氛,多用鼓、鑼、鈴等打擊樂器,渲染出奪人的聲勢。普米族的宗教舞蹈,全是男子舞蹈,大都佩有法器或刀劍、鈴等器械。表演時,或持刀握鈴,轉跳騰挪;或擊鼓縱橫,伴以念頌咒語或高聲猛唱;或摹擬禽獸狀,情態奇詭、氣韻別致。這類男性舞蹈,動作雄渾剛健,虎虎有力、氣勢逼人,顯示出一派陽剛之氣。這種風格,充分體現了普米族堅毅、勇猛的大無畏性格。
娛樂舞蹈
普米族的民間娛樂舞蹈,普遍具有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特點。舞蹈形式正如普米族民歌所唱的:「如金線把珍珠穿成一串,手拉手跳成十五的月亮。」娛樂舞蹈全是手拉手轉圓圈的舞蹈形式。人們挽手而跳,伴以高亢洪亮、情感激越的唱詞。特別是普米族婦女雪白的長裙隨舞步輕盈飄旋,似白鷺翻飛,正如《打跳歌》中所唱的:「笛聲不停莫歇腳,舞場上沒有陡岩子,腳底板下沒有刺,跳它個地動山也搖。」在喜慶的集會之夜,歡快的娛樂性舞蹈,往往一跳就是通宵達旦。 普米族生產的糧食主要有玉米、青稞、大麥、燕麥和蕎麥,主要食物就是這些糧食的製成品,糌粑面是普米族傳統食品,原料有大麥、燕麥、蕎麥、玉米等。
普米族麵食類食品的加工方式主要有烤制和煮制兩種,各種糧食都可以加工成粉,成年人常食用較硬的烤粑粑,老人和兒童常食用烤稀面餅,普米人也常吃煮麵片。
普米族食用肉類食物的數量較大,主要是豬、牛、羊、雞肉,以豬肉為主。普米人大多集中在冬天殺豬,一方面便於貯藏,另一方面也是為大過年做准備。豬膘肉是普米人加工整豬的一種特殊方法,即將豬殺死後去毛、頭、內臟和四肢,加鹽進行腌制,再將腐部縫合成即成豬膘 ,豬膘一般可以放置數年不變質,食用時要一圈圈地切下來,一般每個普米家庭每年都要製作一至兩個豬膘,豬膘的多少也能反映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
普米人食用牛肉則是隨殺隨吃,一般是煮牛肉、骨頭做牛排湯。普米人吃羊更為普遍,食用方法也與牛肉類似。
普米族已經廣泛開始種植蔬菜,主要有洋白菜、青菜、白菜、南瓜、蘿卜、土豆等,做菜的方法比較簡單,多採取煮、炒、腌等方式。
普米人有喝茶的嗜好,每天起床後以及中午和晚飯前都各喝一次茶。酒也是普米人喜愛的飲料,有燒酒和水酒之分,在婚喪和集會時,使用牛角杯盛水酒,稱為牛角酒,主人以將客人灌醉為體面事。
除了通用的烹飪器具以外,許多普米族人家至今還使用著先輩留下來的烹飪器物,如銅羅鍋、銅盆、銅壺、土鍋、木碗、木指油鹽茶具等。 普米族創造了很多想像豐富、優美絢麗的民間文學作品,長久以來,這些文學作品通過一代代普米族人的口傳身教傳遞至今。
在現代普米族文學之前的普米詩歌,主要是民間歌謠。普米歌謠中有敘述天地形成和人類起源金國的古歌,有原始宗教祭祀活動中的儀式歌,還有反映普米人民社會生活的婚俗歌、喪葬歌、苦歌、勞動歌、情歌等生活歌謠。
普米族詩歌中有很多經典的作品保存至今,如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的《白狼歌》 ,講述普米起源的神話《直呆喃木》等都可稱為普米詩歌中的經典之作。普米族詩歌中有一些關於宗教或歷史方面的被用丁巴文或藏問記錄下來,人們可以對照歌詞進行唱誦,如《古利歌》,是記載普米傳統習慣法規的詩歌,敘述了撲民族古代的歷史和生活,以及一些古代的傳說法規等。
在普米族內還流傳著許多民間故事,這些故事大多源於生活本身,經過提煉和發展,最終成為生動的故事,這些故事有些反映普米人的嚮往和追求,有些講述的是普米族的歷史傳說,有些則是宗教神話故事,還有一些反映了普米族人的現實生活,如以馬幫生活為題材的《趕馬歌》等。
神話在普米族民間文學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包含田地開辟,人類起源、原始畜牧、遷徙活動以及圖騰崇拜等各個方面,展示了普米族先民以幻想的形式解釋自然,以大無畏精神征服自然的歷程。
⑷ 普米族服飾的服飾介紹
普米族的兒童,不分男女,在十三歲以前一律穿一件麻布衣衫,其形狀大體如滿族的旗袍,右開襟,腰部扎一根麻布腰帶,頭戴帽子,腳蹬皮鞋。女孩留長發,編成小辮,栓於前方,其上佩戴珠珠,以紅珠為主,多者達千顆以上,重至一、二斤,衣領上配有銀扣。女孩的帽子用布縫制,上邊呈貓頭形狀,雙耳挺立。
男孩的頭發前部和左、右共有三根小辮子,後面沒有,辮子比女孩多。有的地區男孩剃光頭,只在頭頂上留一小撮頭發,編成一個小辮子。男孩喜歡戴用羊毛線織成的套頭帽,在面部留有孔眼,帽頂有一個大線穗。
不論男孩、女孩都戴耳環和銀質手鐲;過去通常戴大耳環,近代改為以綵線穿耳,下系碧玉。
青年婦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現代大多用棉布;過去多喜歡白色,現在喜用白黑紅等多種顏色;右面開襟,下襟較短,窄袖高領。春天她們穿用條絨縫制、領和衣邊鑲嵌金銀邊的夾衣,稱金邊衣服,這就是解放前最好的服裝了。
成年婦女都披皮披肩,通常是用山羊皮、綿羊皮、氂牛皮製成的,以山羊皮的為貴,披肩大多選用潔白的毛皮製成,美觀大方。在披肩上結兩根帶子,系在胸前,白天可防寒,坐時當墊坐,睡時當褥子。蘭坪、維西一帶的婦女,則常常佩帶色彩鮮艷的披肩,腰系疊綴花邊的圍腰布。
普米青壯年男子穿短上衣,有開襟,用銀質紐扣,穿肥腳褲子,大多喜用黑色,少數用藍色,外邊穿一件長衫,束腰帶;喜用白羊毛製作腰帶,兩頭綉花,纏麻布裹腿,穿皮鞋,春天穿草鞋。
男子留長發,也用絲線把假發包纏在頭上。這種裝束與文獻記載一致。也有些普米男子剃光頭,僅在頭頂留一撮發,編成辮子,盤於頭頂。
男子戴的帽子比較講究,樣式也較多,有戴帕子的,也有戴圓形氈帽子的。近幾十年流行戴盆檐禮帽,有的還鑲金邊。男子的裝飾品有手鐲和戒指,有的也戴耳環,但僅扎左邊一個耳朵眼;佩戴長刀和鹿皮口袋,內裝火鐮、火鏡、火草、火石等取火之物。
老年男女所穿衣服與成年男女基本相同,只是衣服大多用黑色,不戴飾物,也不用假發,有的也纏帕子,但多用藍包,包頭布也比青年人長得多,一律扎素色腰帶,很少穿鞋。 普米族男子魁梧膘悍,善動好鬥,這種性格特徵體現在男子的服飾上。
服裝
男子上衣為對襟金邊短衣,以黑白兩色為佳,扣雙鈕在肘下。下穿麻布寬襠開桶褲,不用褲帶,下加九尺長,五寸寬的麻布為梆腿至腳,上加五寸寬的白麻布在襠口起收縮作用,不穿內褲,腰間纏一根九尺長的腰帶,衣褲一並栓緊,上下不分開,以便於活動。富貴人家則腳穿靴子,靴底釘上鐵釘,走起路來格格作響,以示貴人一等。一般貧民則大多赤腳,或穿草鞋。日常生產勞動中,則穿羊皮褂,用麂皮或岩羊皮製成,腰間插煙鍋。 普米族女子服飾較為復雜,花樣繁多。
服裝
普米族婦女的上衣為黑色、蘭色、白色的開襟短衣,和男子基本一樣,但袖口有花邊,領口用花線綉上吉祥的圖案。下身著百褶筒裙,裙腳邊加一圈紅線,裙襠口加一圈白色厚布,裙腳寬大,縫成褶皺形狀,一般需布匹二丈多。腰間系一根綵帶,綵帶多用山麻或羊毛捻線織成。日常生產生活中,普米族婦女喜歡穿羊皮褂,皮褂有兩種,一種是有袖子的開衫皮褂,一種是不作任何加工縫制的披肩皮褂,一般多用披肩皮褂。 普米族女子頭飾分兩種,未婚女子留長辮,用氂牛尾毛或絲線合拌搓辮成長發一根,先挽在頭上,再將一串絲辮挽在黑發之上,並放一根紅線,表示未婚。這種頭飾簡明美觀,普米女子出外趕集,或走親訪友,均系此種頭飾。另一種頭飾則用一丈二尺長的黑布為料,做成頭帽一圈圈纏上頭上,為一般已婚或老年婦女的頭飾。
佩物
普米族婦女以佩戴耳環、頭飾、手鐲、胸鏈、綵帶等飾物為美。這些裝飾物大多用銀子做成,富貴人家則用瑪瑙、玉石裝飾自己的妻子。有些地區的婦女要在頭上插上獐牙,或一些銀質小佛像等吉祥物,以求平安。 不滿十三周歲的兒童,過去一律穿開襠長衫,衣褲連為一體,腰間系一根帶子,要到十三歲,舉行成年禮後,才正式穿著衣褲。隨著社會的發展,普米族服飾發生了一些變化,傳統服飾一般不太流行,被各種新式時裝取而代之。
⑸ 普米族文明禮儀常識有哪些
普米族殷勤禮貌、熱情好客是普米族的傳統美德。正月初一招客,是晉米族人民千百年來的傳統習俗。在這一天的早晨,家家戶戶總是一面忙著做豐盛的飯菜。一邊提著一大桶香甜的「啤依」(普米語,「黃酒」之意)到村旁路邊去等候。只要見到來往行人,不論男女老少,不論熟人生人,都要給他敬上一碗「啤依」,接著就把他請進自己家裡當做貴客招待。有時候,因為只有一位行人,幾家人、甚至十幾家人爭著邀請,互不相讓。因為按照普米族的老習慣,大年初一這一天,誰把路上的第一位行人請到自己家裡,人們都認為這是最榮耀的事情。這一天誰家招來的客人多,也就意味著誰家的歡樂多。請到誰,誰就得手持禮品,在邀請者的陪同下很快來到主人家。進屋前,要在門外祝福道:「祝你家豐衣足食,安樂興旺,生活和睦!」這時主人則恭敬地回答:「托你的福,托你的福!」客人要走了,主人又厚禮相送。禮物一般是糯米耙耙、豬頭肉、「啤依」等。普米族人民的這種習俗,隨著生活的提高,又增加了新的內容。如今,除請稀客外,還要請老人、五保戶和孤兒。
當遠方的客人來到家門,不論是生人或是親友,主人家都會出來迎接,熱情款待。普米族有一句俗語:「新壇子倒出的第一碗『蘇里瑪』(青稞酒),要敬給遠方來客;剛燒開的茶罐里盛出的第一杯濃茶,要端給外族兄弟喝」。普米族人家習慣圍著火塘而坐,右邊為男性,左邊為女性,客人的席位一般在右邊。如果主人有長老,客人則坐在火塘下方,但生人都是在上席就坐。主人殺雞煮肉,用豐盛的食物招待客人。吃飯時,主人擺出飯菜,先請客人用餐,家人則有的添菜,有的加飯,有的敬酒,將食物的最佳部分請客人食用。待客人吃飽吃好後,主人家才圍坐桌旁用飯。
普米族有良好的傳統道德觀念。白天主人下地勞動或外出,一般都不鎖門,但不會丟失財物。在外拾到別人的物品,或發現別人丟失的財物,不能隨便佔有或損壞,要撿起來放在路邊顯眼的地方。對生人不能亂罵亂吼,遇路人要下馬讓道。對人以誠相待,日常生活中決不破壞公共財物。普米族人熱情好客,客人光臨,主人遞上一支氂牛角,主人自己的一支也遞給客人。客人把兩支牛角尖朝下,根向上擺3擺。主人在牛角內裝進蘇里馬酒。然後,主人要回自己的氂牛角,角尖對角尖,另一隻手各樓住對方肩,組成一個圓弧形,賓主開懷痛飲。按習俗,客人喝得越多,表示對主越尊敬。這稱為「團圓牛角酒」是迎賓大禮。
成丁禮:普米族少年兒童與成年人的年齡界限為13歲。13歲前,男女兒童均穿長衫。到了13歲,舉行完「穿褲子」、「穿裙子」儀式,即成丁禮後,才能改換裝束,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普米族的成丁禮多於大過年(即春節)時舉行。儀式多由母親或舅父主持,屆時,全家人圍坐在烈火熊熊的火塘周圍,成年兒童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豬膘象徵財富,糧袋象徵豐收,意味著長大後有吃有穿,生活美滿幸福。如果是男孩,要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銀元。銀元象徵財富,尖刀象徵勇敢。如果是女孩,則要右手拿耳環、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麻紗、麻布等,象徵著可享受的家庭權力和應承擔的勞動義務。接著由巫師向灶神及祖先祈禱,由舅父或母親換下他(她)的長衫,給他(她)穿上短上衣、長褲(百褶裙)。換裝完畢,大家都要贈送給他(她)一點禮物,以示祝賀。小夥子(姑娘)也要向灶神和親友們一一叩頭、敬酒致謝,並希望在今後的人生旅途上繼續得到他們的保護與幫助。此後,成年的小夥子或姑娘就可以參加集體的生產勞動和各種社交活動了。
⑹ 普米族的服飾
根據普米族古老的習俗,普米族兒童在十三歲以前不分性別,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長衫,女
孩發飾前留一辮,上拴紅綠料珠,男孩則在頭部的前邊和左右各留一辯,不佩珠。十三歲成丁禮以後才改穿衣褲、衣裙式短裝,轉為成年人裝束;普米族成年男子發服裝各地基本相同,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寬大長褲,外罩長衫,束腰帶。普米族婦女多留長發並以發辮粗大為美,喜歡用氂牛尾和絲線編入發辮之中,盤於頭頂,外包黑布包頭;寧蒗地區的普米族婦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長裙,在裙子的中間,通常都橫綉一道紅色綵線。她們說這是祖先遷移的路線,人死了以後需沿這條路線去尋找自己的歸宿,否則就回不了老家。男女無論衣式如何,均外著羊皮坎肩或披肩。
⑺ 請問藏族、傣族、普米族有哪些節日
藏族:轉山會(又稱沐佛節、敬山神,四月初八)、採花節(五月初五)、藏歷元旦、藏歷農家新年、薩噶達瓦節(四月十五日)、女兒節(農歷五月初四、初五)、望果節(七月)、雪頓節(藏歷七月一日)、白來日追節(藏歷10月15日)
傣族:潑水節(四月中旬)、關門節(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約在農歷九月中))
普米族:大過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飯到正月初七過完人的生日為止)、端陽節(農歷四月初五)、雪門檻游山節(農歷五月初五)、轉山節(農歷七月十五)、小過年(又稱普米過年,臘月初六)
⑻ 普米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普米族的傳統節日:
<大過年>
大過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一般從臘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飯到正月初七過完人的生日為止,要七八天時間。大年初一早上,老人要向宗巴拉(神台)燒香祈禱,祭祀祖先。凡年滿十三周歲的男女兒童,要舉行「穿褲子」、「穿裙子」成年禮儀式。除此外,還有上山打獵、繞山放牧、玩磨秋、祭山神、跳鍋庄等活動。
吃完除夕團圓飯後,年滿13歲的男孩子、女孩子,按性別各聚一處,通宵狂歡。待東方發白,各自回到自己家中,由家裡人為他們舉行「穿褲子」或「穿裙子」成丁儀式。瀾滄江畔的普米族在如果是女孩,她便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豬膘和糧食袋上,豬膘象徵財富,糧袋象徵豐收;右手拿耳環、串珠等首飾,左手拿麻紗、麻布等日用品,象徵婦女有物質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勞動的義務。接著母親把女孩的麻布長衫脫下,換上短衣,穿上百褶裙,繫上一條綉花腰帶。如果是男孩,他便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旁,雙腳踩在豬膘和糧食袋上,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銀元,銀元象徵財富,尖刀象徵勇敢。然後由舅父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換上短衣,穿上長褲,繫上一根腰帶。儀式過後,這些男孩、女孩才算長大成人,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社交活動。
<端陽節>
每到農歷四月初五,普米家便打開用新麥釀就的酒壇,咂出蘇理瑪,過嘗新節。除自家暢飲外,還分別送給親友嘗新。
端陽節這天,孩子們穿著盛裝,到野外采來各種鮮花,插在屋裡屋外,顯得十分美麗。然後全家老少圍坐在火塘邊吃種類食品。
<雪門檻游山節>
農歷五月五日,是蘭坪普米族傳統節日——「雪門檻游山節」。「雪門檻」是雪盤山脈第三大高山,海拔3600米,是境內唯一「一步望四鄉」的地方,自古就是四鄉客商和遊客往來的要塞。當春寒退盡,山花爛漫時,四鄉普米族群眾就會身挎四弦琴,攜帶黃酒和蛋肉,來雪門檻山頂草地過節。
雪門檻游山節是普米族節日中人數最多而宗教氣氛較淡的一個節日。不舉行宗教儀式,有病的可上山採挖草葯,愛武的人射箭摔跤,比試武藝;年輕人對唱情歌,互訴衷腸;有的人是來談生意。游山節的高潮是「跳羊皮舞」此舞屬於自娛和交際舞種,人群手拉手圍成圓圈,圈中一人以折迭的羊皮作「鼓」,另一人邊舞邊彈四弦琴,羊皮「鼓」伴著琴聲,加強了節奏和氣勢,跳一輪共需彈奏十二個舞曲。隊形變化豐富,有單圓、雙圓、半圓、對跳、開門、翻身、二龍吐水和滿天星等。
<轉山節>
轉山節,是農歷七月十五進行的祭山神活動。普米男女老少以村寨為單位,成群結隊,到指定的山頭參加各種傳統活動。
<小過年>
小過年,又稱普米過年,在每年的臘月初六這天,據說這天是普米祖先的誕辰日,所以活動多是進行些祭祖先、驅病魔等的宗教活動。
<成人禮>
女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裙子禮」,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著耳環、串珠、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著麻紗、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徵婦女將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的義務。接著巫師向家祖和灶神祈禱,母親給女孩脫去麻布長衫,換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長裙,繫上綉有圖案的腰帶。換上新裝的女兒向灶神和親友叩頭表示感謝,親友送給禮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禮」,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許多母系社會遺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邊,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徵勇敢;左手拿銀圓,象徵財富。巫師向灶神和家祖祈禱,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來,給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長褲,繫上腰帶。換上新裝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樣給灶神和親友一一叩頭,用牛角酒杯向親友敬酒。親友們往往送他一隻羊,祝賀他日後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舉行「穿裙子禮」、「穿褲子禮」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參加的親友客人。他們端給客人每人一碗骨頭湯,一塊肉和一些豬心豬肝,表示大家是至親骨肉,心肝相連。宴會後,儀式才算結束。舉行了「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參加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⑼ 普米族有哪些傳統文化與習俗
普米族的食俗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
普米族以玉米為主食,間食大米、小麥、青稞、蕎子、洋芋等。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將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篩子去玉米殼層,分成三種食用,殼層一般作家畜飼料,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鍋煮成粥,再將細面拌進用鍋燒煮食用。玉米面還可以煮甜酒、蒸粑粑,玉米還用來製作酥理瑪酒、做糌粑炒麵等熟食。
普米族一般習慣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麵食點心,喝酥油茶或鹽茶,中午和晚上為正餐,多以玉米為主食。常用煮、蒸、燒、烘烤等方法製作米飯、烤餅、面片、面條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種類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紅柿、辣椒、韭菜、蘿卜、蔓菁、青菜、大蔥,此外還經常採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
普米族普遍以飼養的畜禽為其肉食來源。常見的有豬、牛、羊肉,並能製作酥油、乳餅等乳製品。肉類多煮食和烤食,不習慣炒食。普米族擅長用風腌辦法把豬肉製成豬膘肉或臘肉,以琵琶肉最為馳名。其製作方法是:將宰後的生豬掏去內臟,抽去所有的骨頭,用鹽巴和花椒撒在豬腹內,然後把豬腹縫合,風腌起來,就成了一頭完整的臘豬,它的外形很象琵琶,因此也叫「琵琶肉」,這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平時狩獵歸來,也經常能吃到黑熊、野豬、獐子、鹿子、岩羊、雉雞等野味,肉食多好煮吃和烤吃,不習慣炒吃。食具是別具風格的本勺、木碗和本盆。1949年後,普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們與內地的交往日益頻繁,內地的生活用品大量輸送到普米族地區,普米族人民已經普遍使用瓷、塘瓷食具。
普米族地區多種核桃樹,除了一般生食核桃外,大多榨成油來炸粑粑、點燈等。此外,在四五月間採摘青刺果,曬干後磨成碎粒,再蒸熟,用榨油機榨成油脂食用。豬油、牛油和羊油等,食用很普遍,牛羊油用於一般煮甜酒或製作一些祭品時用。普米人家每年要宰殺一至五頭肥豬用來食用,平常逢年過節要宰殺牛羊、雞鴨等家禽。
普米族人特別尊敬老人,對老人照顧得十分周到。在普米山寨,年過七旬的老人,床頭邊一般都有一個安放飲食的木櫃,裡面裝了各種食品,逢年過節,寨子里的家家戶戶都得給本寨年老的人送一份禮;出嫁的女兒每年農歷正月初二回拜父母,要獻上佳餚美酒;家中有人外出做客,要給老人捎回一份酒席上的吃食;家裡的黃酒打開,得給老人盛一壇放著;殺年豬要把脊肉割下給老人;做燕麥炒麵先給老人裝上一袋。孫兒孫女去趕集串親外出歸來。要給老人捎些糖果、草煙。千百年保持的這種習慣,亦讓老人少吃多餐調劑胃口。
普米族熱情好客,每當親友來訪,總是導上座,奉上酥油茶和炒麵,接著就端上熱氣騰騰的牛羊肉和豬膘肉,另加上一碗拌有蔥、蒜、辣椒及花椒、香椿的酸辣湯,主人在旁殷勤陪侍,等到客人吃飽以後,家人才開始用飯。普米族具有農耕民族的特點,也有游牧民族的特點。
普米族飲茶也像吃飯一樣,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會坐卧不安,甚至頭昏腦脹。普米族一天習慣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臨睡時還要喝一次。日常飲茶的種類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豬油的茶)、鹽茶、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和核桃仁茶等。慣於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過去十三歲以上的男人都吸煙、喝茶,每人都有一個茶罐和煙桿,不論走親訪友,耕種放牧,只要一體息就取出煙桿吸煙,拿出茶罐煮茶。
經常飲用的有白酒、黃酒和有名的蘇里瑪酒(甜酒)。蘇里瑪酒多是用上好的大麥釀制而成,其味濃香醇厚,甘冽凈爽,是待客、饋贈親友的重要禮品。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傳佛教的,還殘存著對自然的崇拜。每逢節慶、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請巫師(汗歸)殺牲祭獻,誦經祈禱,以便消災祛難,保佑安康。
普米族神明崇拜:普米族主伙天神創造了人類和萬物,山神給人以定居和耕種之地,灶神左右家人興衰,龍神釋風降雨,因而把吉凶禍福與神明的好惡緊緊聯系起來,在普米族的潛意識里和言行里無不表現出對神明的敬畏和虔誠。
普米族祭祀神明的儀式分為「祭山神」、「祭龍神」、「祭灶神」、三種。祭祀時首先向天神祈禱、禮拜、貢獻各種祭品。
普米族祖先崇拜:普米族相信靈魂不滅,認為人死後靈魂會回到祖先的發祥地或升入天堂,所以以各種方式進行祭祀活動,表明對祖先的崇敬。主要活動有:接祖(除夕)、送祖(從大年初三至十五)、清明上墳、中元節、祭房頭、祭中柱。
普米族送替神:普米族稱之為「缺青」或「缺代骨」。凡家庭不和睦,爭吵多、病多、即家運不好時,常常舉行這類祭祀活動,希望把惡神交給「替神」,讓好運歸自己。儀式一般在家中舉行,全家人參加,要用一整天的時間。
普米族凶吉兆預測:普米族一般都相信預兆,有時根據預兆行止,或採取某些防範措施。普遍相信的預兆有:夢兆,如孕婦夢見刀、槍、劍、矛、虎、豹要生男孩子,而夢見蛇、魚、蝦則要生女孩子:物兆,如喜鵲叫為報喜,烏鴉、貓頭鷹、狐狸夜間在房附近叫為報喪;人事活動兆,如上眼皮跳為凶兆,下眼皮跳為吉兆。
普米族的民族節日
普米族人民勤勞勇敢,有著自己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其節日活動也是多種多樣。
大過年
大過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一般從臘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飯到正月初七過完人的生日為止,要七八天時間。大年初一早上,老人要向宗巴拉(神台)燒香祈禱,祭祀祖先。凡年滿十三周歲的男女兒童,要舉行「穿褲子」、「穿裙子」成年禮儀式。除此外,還有上山打獵、繞山放牧、玩磨秋、祭山神、跳鍋庄等活動。
吃完除夕團圓飯後,年滿13歲的男孩子、女孩子,按性別各聚一處,通宵狂歡。待東方發白,各自回到自己家中,由家裡人為他們舉行「穿褲子」或「穿裙子」成丁儀式。瀾滄江畔的普米族在如果是女孩,她便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豬膘和糧食袋上,豬膘象徵財富,糧袋象徵豐收;右手拿耳環、串珠等首飾,左手拿麻紗、麻布等日用品,象徵婦女有物質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勞動的義務。接著母親把女孩的麻布長衫脫下,換上短衣,穿上百褶裙,繫上一條綉花腰帶。如果是男孩,他便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旁,雙腳踩在豬膘和糧食袋上,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銀元,銀元象徵財富,尖刀象徵勇敢。然後由舅父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換上短衣,穿上長褲,繫上一根腰帶。儀式過後,這些男孩、女孩才算長大成人,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社交活動。
端陽節
每到農歷四月初五,普米家便打開用新麥釀就的酒壇,咂出蘇理瑪,過嘗新節。除自家暢飲外,還分別送給親友嘗新。
端陽節這天,孩子們穿著盛裝,到野外采來各種鮮花,插在屋裡屋外,顯得十分美麗。然後全家老少圍坐在火塘邊吃種類食品。
雪門檻游山節
農歷五月五日,是蘭坪普米族傳統節日——「雪門檻游山節」。「雪門檻」是雪盤山脈第三大高山,海拔3600米,是境內唯一「一步望四鄉」的地方,自古就是四鄉客商和遊客往來的要塞。當春寒退盡,山花爛漫時,四鄉普米族群眾就會身挎四弦琴,攜帶黃酒和蛋肉,來雪門檻山頂草地過節。
雪門檻游山節是普米族節日中人數最多而宗教氣氛較淡的一個節日。不舉行宗教儀式,有病的可上山採挖草葯,愛武的人射箭摔跤,比試武藝;年輕人對唱情歌,互訴衷腸;有的人是來談生意。游山節的高潮是「跳羊皮舞」此舞屬於自娛和交際舞種,人群手拉手圍成圓圈,圈中一人以折迭的羊皮作「鼓」,另一人邊舞邊彈四弦琴,羊皮「鼓」伴著琴聲,加強了節奏和氣勢,跳一輪共需彈奏十二個舞曲。隊形變化豐富,有單圓、雙圓、半圓、對跳、開門、翻身、二龍吐水和滿天星等。
轉山節
轉山節,是農歷七月十五進行的祭山神活動。普米男女老少以村寨為單位,成群結隊,到指定的山頭參加各種傳統活動。
小過年
小過年,又稱普米過年,在每年的臘月初六這天,據說這天是普米祖先的誕辰日,所以活動多是進行些祭祖先、驅病魔等的宗教活動。
成人禮
女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裙子禮」,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著耳環、串珠、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著麻紗、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徵婦女將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的義務。接著巫師向家祖和灶神祈禱,母親給女孩脫去麻布長衫,換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長裙,繫上綉有圖案的腰帶。換上新裝的女兒向灶神和親友叩頭表示感謝,親友送給禮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禮」,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許多母系社會遺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邊,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徵勇敢;左手拿銀圓,象徵財富。巫師向灶神和家祖祈禱,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來,給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長褲,繫上腰帶。換上新裝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樣給灶神和親友一一叩頭,用牛角酒杯向親友敬酒。親友們往往送他一隻羊,祝賀他日後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舉行「穿裙子禮」、「穿褲子禮」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參加的親友客人。他們端給客人每人一碗骨頭湯,一塊肉和一些豬心豬肝,表示大家是至親骨肉,心肝相連。宴會後,儀式才算結束。舉行了「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參加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