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宜興現在流行淚油滿面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啊
「淚流滿面」,表示一種哭泣、悲傷的心情。其實「淚流滿面」是「內牛滿面」諧音而來,內牛滿面的真正出處是魔獸小說《如果,宅》中的淚流滿面,起初在眾魔獸世界玩家口中流傳的是淚流滿面,之後傳播在網路中廣泛應用,並繁衍為諧音:內牛滿面。在日常的網路生活當中,當然沒有這么多的事情讓人真的哭泣與悲傷。內牛滿面很大程度上,是用來表示一種善意的譏諷,或者說明自己對一件事情發生的激動。其實為什麼寫「內牛滿面」主要是有一些人拼音「n」「l」不分,才導致打出「內牛滿面」的,一開始並不是裝可愛,後來發現這樣打還蠻Q的,所以大家迅速愛上了「內牛滿面」,也就是宜興現在流行的淚流滿面。
『貳』 宜興有什麼美ɣ
楊巷蔥油餅
在宜興,有一種江南傳統美食,叫楊巷蔥油餅。精選優質生豬板油、鮮嫩香蔥,烘製而成,歷史悠久,工藝精良,風格別具一格,香酥可口,甜咸適中,油而不膩。
宜興烏米飯
用採摘的新鮮烏飯草搗成汁,將糯米染黑。蒸煮後米飯香糯可口,清香久遠,回味無窮。既有食補功效,又帶有文化意義。是標志性的旅遊特產,伴手禮必備哦~
和橋豆腐乾
在宜興,有一種「無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食物,叫和橋豆腐乾。口感干硬而不僵,咸而不澀,甜而不膩,香而不厭,細細咀嚼,硬中帶有嚼勁,香噴噴,甜滋滋,咸津津。
官林玉帶糕
在宜興,有一種貢品糕點,叫官林玉帶糕。以冰糖、桃仁、紅梅、青梅、桂花、蓮子、桔餅、米粉、麻油為原料,採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黃色的核桃似黃金,綠色的青梅似翡翠,蓮子和桔餅如同珍珠瑪瑙;四周有米粉鑲成的白邊,宛如一條玉帶。
徐舍小酥糖
在宜興,有一種漢族名點,叫徐舍小酥糖。用精細白糖、剝殼芝麻、特製飴漿、上等麵粉等原料,經過焙炒,打屑,扳酥等十多道工序,精工配製而成。具有香、甜、酥和爽口等特色,尤為老年人所喜愛。
高塍豬婆肉
在宜興,有一種百年老味道,叫高塍豬婆肉。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色艷、肉香、味鮮、皮沙,是人們最喜愛的下酒之物,也是饋贈親友的上好佳品。
芳庄羊肉
在宜興,有一種傳統老字型大小,叫芳庄羊肉。自清代以來,以其獨特的口味揚名四方。無論冷盤、熱燴,味香而無膻味,蘸當地人特製的甜醬,或在火鍋里燙一下,入口鮮嫩,令人贊不絕口!
2. 邊走邊吃路邊攤
最簡單朴實的宜興味道,宜興人從小吃到大的美食,大多在路邊攤、小吃店就可以吃到,真是數不勝數:
周鐵臭豆腐
淋上秘制醬汁,入口鮮香、麻辣、爽口。常言道:不吃梅姨臭豆腐就不算到過周鐵。記得一定要來品嘗品嘗哦~
湖小餛飩
宜興地區傳統名小吃,以皮薄、餡多、清湯為主,味道比較清淡,但湯很是鮮美,香味比較濃厚,是湖地方的美食代表。
瀆上西瓜
瀆上西瓜是宜興市的特產,特點是:瓤紅,子黑,汁多,味甜,個兒大,產量高,最大的西瓜可達三、四十斤。
清湯豆腐花
宜興南門的清湯豆腐花,一副挑擔,碗盞家什還是明代的,桶中白花花的豆腐花,水嫩水嫩的,沐浴著騰騰而起的濃郁的豆香,如美人出浴般誘人。
銅鍋餅
有著星星般可愛的造型,一勺子雪白的麵糊舀在星形的小銅鍋里,調過味的蘿卜絲必須纖細而綿長,麵糊漫過蘿卜絲,入油鍋,三兩分鍾的時間,金黃閃亮的銅鍋餅就浴油而生。
楊巷小番茄
初夏正確的打開方式,就是去大棚里親自採摘小番茄!這里的小番茄果實清甜多汁,碩大飽滿,散發著誘人的芬芳,讓人垂涎欲滴。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己採摘的小番茄,肯定格外的甜~
3.山珍野味美湖鮮
我大宜興依山傍水,土裡種的,水裡游的,天上飛的,山珍野味應有盡有!
南山板栗
殼薄、果粒大、色澤褐紅光潔,味甜美!中秋節前新生的嫩栗皮色淡黃,生食脆嫩,炒出後更香軟適口,有桂花的香味呢~
楊巷大米
楊巷鎮,素有「千年古鎮、活水碼頭」之稱。這里的大米較小圓潤、晶瑩剔透、顆粒分明。蒸煮後的大米香濃透亮,軟糯甘甜,是江南水鄉的經典代言。
竹海筍干
以新鮮的宜興竹筍為原料,手工切片、壓榨成型,再自然晾曬、烘乾精製而成,色澤黃亮、肉質肥嫩,入口有嚼勁。
滆湖大閘蟹
滆湖是是蘇南地區水產養殖的重要基地之一。這里的螃蟹品質超群,遐邇聞名。青殼干凈,蟹肥、香、鮮,蒸熟後翻開殼結實飽滿,肉質細嫩鮮美。
湖楊梅
生長在丘陵地帶,遠離都市,無污染。被授予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稱號。湖楊梅顆大飽滿,殷紅圓潤,鮮甜略帶酸,入口順爽,生津、止渴、調五臟,是夏季水果首選。
宜興百合
宜興百合被譽「太湖之參」是上好的滋補佳品。顏色白凈或淡黃,果顆完整飽滿,葉瓣厚實。口感上除了「糯」之外,還特別細膩,微苦回甘,讓人回味不已。
4. 鄉土食材宜幫菜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體香,每個城市也都有他獨特的美食味道。
這味道啊,一定要尋最真、最素、最野的,
在宜興,最原汁、原味、原色且有知名度的那必須是宜幫菜了。
汽鍋排骨湯
宜興是陶的古都,以紫砂聞名於世。紫砂的特效不僅能使茶水不易變質,還能製作盛放食物的容器——紫砂鍋。其鍋身傳熱性均勻,保溫性能好,能讓食物在鍋中均勻受熱。
此菜用紫砂做的汽鍋,加入新鮮排骨及配料,直火420℃,內嫩、湯醇、味鮮。
雲湖魚頭
選用雲湖有機大鰱魚,配以雲湖之水,以紫砂鍋小火慢燉三小時以上,整湯受熱均勻,熬煮充分,魚肉鮮嫩,魚湯鮮美。
湖鹹肉煨筍
精選優質湖鮮筍,加上腌制風乾的鹹肉,配以傳統的烹飪手法,煨煮,鹹肉結實緊致,毛竹筍又白又嫩,甚是美味啊!
桂花百合栗子羹
以本地產的百合、栗子為基本原料製成的桂花百合栗子羹是當地的特色甜品小吃,百合、桂花的清香和栗子的甜糯完美結合到一起,具有頗高的營養價值。
雁來蕈
「雁來蕈」生於農歷九月,採摘煮熟,不僅帶有松針清香,而且鮮美無比。如果用上等醬油浸漬,可以久置不壞,肉質嫩脆,是素餚中的上品,被譽為「廚中之珍」,是佐餐的必備佳餚~
『叄』 紫砂壺底款"盛記」是什麼年代
「盛記」紫砂壺產於宜興,是紫砂「金鼎商標」出品,胡德盛創辦,1911年左右注冊「金鼎商標」至1937年抗日戰爭時期漸漸衰落!底款「盛記」如果是真跡,年代應該在1911~1937年代的紫砂。
紫砂壺是中國漢族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
(3)宜興可愛圖片擴展閱讀
泡茶好處
一、保味功能好,泡茶不失原味,更無茶具本身所帶的異味,聚香含淑,色、香、味俱佳,且香不渙散,得茶之真香真味。
二、陳茶不餿,暑天越宿不起膩苔,有利於洗滌及保持茶壺自身的衛生。久置不用,也不會有宿雜氣,只要用時先滿貯沸水,立刻傾出,再浸入冷水中沖洗,元氣即可恢復,泡茶仍得原味。
據有關專家研究,一般陶瓷茶具,器壁光滑,滲透性差,其凝聚的水珠滴落後,使茶水頻繁攪動,容易促使黴菌繁殖,造成茶水發酵。而紫砂壺的陶質壺蓋有孔,能吸收水蒸氣,不至在蓋上形成水珠,滴在茶水中攪動茶水,加速茶水的發酵。
三、紫砂壺經久使用,壺壁積聚"茶銹",以致空壺注入沸水,也會茶香氤氳(yīnyūn),這與紫砂壺胎質具有一定的氣孔率有關,是紫砂壺獨具的品質。
四、冷熱急變性能好,不會因受火而開裂。
五、紫砂壺長久使用,器身會因撫摸擦拭,變得越發光潤可愛,所以聞龍在《茶牋jiǎn》中說:"摩掌寶愛,不啻(chì僅僅,只有,常用在表示疑問或否定的字後,組成"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雲。"成為奇物。
可以說紫砂茗壺被人們珍愛,完全是由於其具有優良獨特的實用價值的緣由。
『肆』 宜興青瓷的內容簡介
《宜興青瓷》分宜興原始陶瓷、古代宜興青瓷、現代宜興青瓷、宜興青瓷原料釉料、宜興青瓷生產工藝及裝備、宜興青瓷生產企業、宜興青瓷藝術成就和宜興青瓷通訊論文集萃8個部分,並配有百餘幅青瓷圖片,立體而又全方位地介紹了宜興青瓷的過去和現在。特別是在21世紀之初,宜興陶瓷界復燒青瓷,為保留陶都這一亮麗名瓷所擔負的歷史責任和可貴的探索精神令人欣慰。尤其是宜興碧玉青瓷有限公司讓「碧玉」青瓷經歷鳳凰涅粲,浴火重生,在復興之路上綻放著迷人的風采,在青瓷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伍』 篆書中國宜興 款紫砂壺是什麼時期做的
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紫砂壺的原產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供春)。「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紫砂壺的歷史 :
唐宋兩代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的高峰期,而明代則是中國飲茶史上的又一高峰。紫砂壺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北宋梅堯臣、歐陽修、蘇東坡等詩人曾有記載紫砂壺的詩句。有關紫砂壺的最早文獻資料見於北宋仁宗時進士梅堯臣《宛陵簿集》中的兩居詩。
梅堯臣的《一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詩中的「紫泥新品」被認為是紫砂陶登上了陶文化殿堂的最早記錄。稍後於梅堯臣的大詩人蘇東坡,在謫居宜興時。
曾親自設計一種提梁式的紫砂陶茶壺,烹茶審味,怡然自得「松風竹爐,提壺相呼」,有「飲茶三絕」之說。後人將這種式樣的提梁壺命名為「東坡壺」,相沿至今。
元代時,紫砂陶的燒造工藝有了一定的發展,開始在紫砂壺上鐫刻銘文。元朝時已有用紫砂壺沏茶的風氣。
到了明代,紫砂壺才開始真正興盛起來,尤以宜興的紫砂壺為名。紫砂壺也已由日用品進入到工藝美術品的境地。明代時,宜興的紫砂工藝盛極一時,空前繁榮,明代是紫砂壺的興旺成熟期,名手輩出,代有精品。萬曆年間繼起的名家有董翰、趙梁、元暢、時朋,稱為「四大家」。
「四大家」以後有李養心,也是萬曆時名藝人,他善於製作小圓壺,樸素帶艷,世稱「名玩」。明代壺藝最高的是時大彬,他的作品淳樸古雅,有「砂粗、質古、肌理勻」的特點,標志著紫砂壺藝的成熟。
(5)宜興可愛圖片擴展閱讀:
紫砂壺起源:
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供春)。「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
」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6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麼珍貴。
供春傳時大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朴雅堅致,妙不可思。
泡茶功效:
1、茶香濃郁持久。紫砂壺嘴小、蓋嚴,壺的內壁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氣過早散失。長久使用的紫砂茶壺,內壁掛上一層棕紅色茶銹,使用時間越長,茶銹積在內壁上越多,故沖泡茶葉後茶湯越加醇郁芳馨。
長期使用的紫砂茶壺,即使不放茶,只倒入開水,仍茶香誘人,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2、紫砂壺泡茶,保溫時間長。由於壺壁內部存在著許多小氣泡,氣泡里又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故紫砂壺有較好的保溫性能;
3、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炙手。紫砂壺線膨脹系數比瓷壺略高,而且沒有釉,就不存在坯釉應力的問題;燒成以後的紫砂壺,玻璃極少,有足以克服冷熱溫度差所產生的急變能力,故具有緩慢的傳熱性。
紫砂茶壺適應冷熱急變的能力極佳,即使在上網路的高溫中蒸煮後,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會爆裂。
4、紫砂壺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氣孔,透氣性能好,但又不透水,並具有較強的吸附力,這是一般茶壺所不能比擬的。它能保持茶葉中芳香油遇熱揮發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湯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斂和殺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緩茶水的霉敗變餿,所謂「盛暑越宿不餿」,道理就在這里。
『陸』 紫砂壺底款為《中國宜興》!
你是想問什麼
『柒』 有一把紫砂壺,底款是中國宜興,求鑒定
有一把紫砂壺底款是中國宜興,我告訴你這是假的,這都是仿贗品,不要上當受騙。
『捌』 宜興有啥好玩的地方嗎
科技館2022年開放時間是星期二至星期日9:30-17:00。因為大連科技館發布公告,開館時間是9:30,閉館時間是17:00,每周只有星期二至星期日開館,星期一大連科技館的工作人員休息,不開館,所以大連科技館2022年開放時間是星期二至星期日9:30-17:00。
『玖』 宜興紫砂壺的紫砂壺歷史
宜興紫砂壺,始於明代正德年間。宜興紫砂壺是藝術品,它形制優美,顏色古雅。 另一方面,它又是實用品,明清兩代,伴隨著瓷器的興盛,宜興紫砂器藝術也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邵友蘭善做仿古器型,尤以「配泥精緻,質堅如玉為一絕」。所用印章有橢圓式帶邊紋的「陽羨邵友蘭制」,還有帶邊的方章「友蘭秘制」,小印楷書「友蘭」二字,銘刻一般署名「二泉」所作。由於紫砂藝人的印章材料堅固,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終生都在使用,因此印章款的鑒別是判斷紫砂壺作者的一個直接依據。
1950年至1960年的宜興紫砂壺,是具有明顯時代特徵的品種,這個時期的紫砂工藝,可以說是紫砂製造工藝能夠流傳至今、發揚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歷經戰亂的宜興紫砂從業者僅存五十多人,而制壺的老藝人更只剩下二十多人。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老藝人組織起了合作社,恢復了紫砂壺的生產。這個時期出現了朱可心、王寅春、顧景舟、吳雲根、蔣蓉、裴石民等一批壺藝大師,這些大師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質優良,工藝規范,受到了壺具收藏愛好者的追捧與青睞。
創始人
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供春)。 「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 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6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麼珍貴。供春傳時大彬、李仲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朴雅堅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及時(時大彬)之粗也。」 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製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朴渾厚。傳說,徐友泉幼年拜時大彬為師學藝,懇求老師為他捏一頭泥牛,時不允。此時一真牛從屋外經過,徐急中生智搶過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對著真牛捏了起來,時大加贊賞,認為他很有才華,於是欣然授其全部絕活,後來果然自成一家。 以上四人為第一期時代的紫砂壺大師。 第二期紫砂壺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臣。 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薺的造型入壺,工藝精雕細鏤,善於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氣與活動。同時,他還發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序,對紫砂壺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故仿品、贗品大量出現。顧景舟先生說,從少年習藝,直至暮年,半個多世紀中他也只見到幾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別小心以防走眼。 明末天啟、崇禎年間的惠孟臣,長於製作小壺,以小勝大。孟臣壺以竹刀劃款,以器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精品。 第三期紫砂壺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 陳鴻壽,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主張創新,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製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製作的,後人稱之為「曼生壺」。陳鴻壽使紫砂陶藝更加文人化,製作技術雖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對後世影響很大。 楊彭年首創捏嘴新工藝,他不用模子,信手捏來,隨意而成,頗具天趣。 乾隆以後,伴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頹勢,紫砂壺的製作也愈來愈不景氣。 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間的邵大亨,他為陳鳴遠以後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蘭、邵友廷、蔣德休、黃玉麟、程壽珍諸人,則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舊,很少創新,製作工藝也日漸草率荒疏。
當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老先生。其餘如蔣蓉、徐秀棠、徐漢棠、鮑志強、高海庚、朱可心、何道洪、裴石民、王寅春、李昌鴻、顧紹培、汪寅仙、呂堯臣等也各自身懷絕技,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宜興紫砂壺起源於何時,這在學術界和紫砂器愛好者之中都進行過。
其他說法
1.宜興紫砂壺始於宋朝。其根據1976年宜興丁蜀鎮地區的羊角山發掘出一條宋代龍窯窯址,出土了許多紫砂陶殘器。另外又有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有「喜共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餘清」的詩句,梅堯臣也有詩加以贊揚:「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從考古發掘的實物和文獻記載互相印證,具有斷代的參考價值。
2.宜興紫砂壺起於明代。此說的根據參考了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創始篇記載。金沙寺有一僧人習慣用陶缸,所以選用細土加以洗練捏坯為壺,並放在陶穴燒之,遂得以傳世。《正始篇》記載供春為吳氏家僮,而此時吳氏正讀書於金沙寺,供春聰明過人,向寺人、僧人學習製作紫砂的技術,並在實踐中逐漸改變了前人單純用手捏制的方法,改為木板旋泥並配合著竹刀使用。
『拾』 宜興景點最好玩的排名
1.竹海風景區全景4A景區
地址:無錫市宜興市湖父鎮竹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