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到底是不是貓頭鷹
是種貓頭鷹,學名應該是雕鴞。雕鴞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希望你能及時將它放生,如果受傷了,可以和當地森林公安、動物園或是野生動物救助站等機構聯系。
中文名:雕鴞
別名:恨狐
學名:Bubobubo
英文名:eagleowl
中文俗名:大貓頭鷹希日-芍布老兔貓頭鷹夜貓子大貓王
分類地位:鳥綱、鴞形目、鴟鴞科(Strigidae)
分布:為全國大部分省區留鳥,除海南、台灣外的中國大部分地區
保護級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形態特徵:體長55—90厘米(約嬰兒的身高)體重15000—40000克(約3—8小包食米)
感官能力:視覺95;嗅覺10;聽覺95
特殊技:有在夜間視物的本領。
保護級別:國家II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
1、人類獵捕和撿拾鳥卵。
2、草原上投放鼠葯,使之中毒。
鴞形目(Strigiformes)鴟鴞科(Strigidae)的鳥類。學名為Bubobubo。體大,長達70公分(約2.3呎),頭上有兩束羽毛(耳羽束)。眼大,橙色;體羽茶色,有褐斑,下體色淡。棲息和繁殖於岩穴和樹洞。黃昏後棲息於樹枝上,主要覓食嚙齒類(兔)和大型禽類。雕鴞或稱歐亞雕鴞,棲息於歐洲、亞洲和北非,英國所見者多為迷鳥。與美洲大雕鴞(B.virginianus)有親緣關系(參閱角鴞〔hornedowl〕條)。其他幾個雕鴞屬(Bubo)的種亦稱雕鴞,如非洲撒哈拉以南的點斑雕鴞(B.africanus)和東南亞的林雕鴞(B.nipalensis)。
[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識認方法:頭部有顯著的面盤,為淡棕黃色。眼的上方有黑斑,頸部有黑褐色的皺領,耳羽發達,突出於頭頂兩側。體羽主要為黃褐色,有黑色斑點和縱紋。
雕鴞是中國鴞類中體形最大的,體長56~89厘米,體重1400~3950克。面盤顯著,為淡棕黃色,雜以褐色的細斑。眼先密被白色的剛毛狀羽,各羽均具黑色端斑。眼的上方有一個大形黑斑。皺領為黑褐色。頭頂為黑褐色,羽緣為棕白色,並雜以黑色波狀細斑。耳羽特別發達,顯著突出於頭頂兩側,外側呈黑色,內側為棕色。通體的羽毛大都為黃褐色,而具有黑色的斑點和縱紋。喉部為白色,胸部和兩脅具有淺黑色的縱紋,腹部具有細小的黑色橫斑。虹膜金黃色或橙色。腳和趾均密被羽,為鉛灰黑色。
[編輯本段]生態習性
住: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緣灌叢、疏林、高山和峭壁等。
行:夜晚活動。善於夜空中在林間飛行。
休息:躲藏在密林中的樹枝上。
食:肉食性。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其他獸類、鳥類、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等。
性格:性情兇猛,單獨活動。繁殖:繁殖期為4一7月。築巢於樹洞中、懸崖峭壁下面的凹處,或者直接產卵在地面上的凹處。巢內無鋪墊物,或僅有稀疏的絨羽。每窩產卵2一5枚,由雌鳥孵卵,孵化期35天。成長:雛鳥出殼後需要由親鳥喂養。
[編輯本段]種群分布
雕鴞有7個亞種分布於中國。北疆亞種僅見於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准噶爾亞種僅見於新疆西北部的准噶爾盆地和阿拉套山等地,天山亞種分布於內蒙古西部、西藏西部、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西部,塔里木亞種僅見於新疆哈密、塔里木盆地、羅布泊、尼雅河等地,它們均極為罕見。西藏亞種為中國的特產亞種,分布於四川西北部、雲南西北部、西藏南部,以及青海的中部和南部。東北亞種分布於東北和華北地區,較為常見。華南亞種分布於從甘肅南部、陝西南部、河南和山東以南的廣大地區,也比較常見。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鴞類中個體最大的雕鴞
雕鴞棲息於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緣灌叢、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類環境中。在新疆和西藏地區,棲息地的海拔高度可達3000~4500米左右。通常活動在人跡罕到的偏僻之地,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棲息,常縮頸閉目棲於樹上,一動不動,但它的聽覺甚為敏銳,稍有聲響,立即伸頸睜眼,轉動身體,觀察四周動靜,如有危險就立即飛走。飛行時緩慢而無聲,通常貼著地面飛行。雕鴞主要以各種鼠類為食,但食性很廣,幾乎包括所有能夠捕到的動物,包括狐狸、豪豬、野貓類等難以對付的獸類和蒼鷹、鶚、游隼等猛禽,其中大約獸類佔55%,鳥類佔33%,魚類佔11%,兩棲類和爬行類佔1%。
由於雕鴞在夜間活動,所以一般認為它並不捕蛇。其實,當它發現蛇從草叢中緩緩爬出的時候,就會立即變得興奮起來,眼睛發出炯炯的光芒,並且轉動著圓圓的臉盤,似乎在估算著雙方力量的對比,然後瞄準蛇的頭部,從樹上猛撲過去。但它也的確是較少捕食蛇類,所以第一次進攻往往並不成功,常常不能抓住蛇的要害。這時蛇就會憤怒地扭動著身體,轉過身來准備纏捲住雕鴞。雕鴞則會展開兩個寬大的翅膀,抗拒蛇的纏繞,並且用銳利的爪子刺穿蛇的鱗甲,進入肉體,然後尋找一個破綻,用嘴猛地咬住蛇頭後面相當於心臟的部位。痛苦萬狀的蛇經過激烈的掙扎之後,漸漸不支,終於松開了身體,成了雕鴞的一頓美餐。
繁殖期隨地區而不同,在東北地區為4~7月,而西南地區則從12月開始。此時雄鳥和雌鳥棲息在一起,在拂曉或黃昏時相互追逐嬉戲,並不時地發出相互招喚的鳴叫聲。交尾之前先互相用嘴整理羽毛,並作親吻狀,雄鳥不斷發出「咕、咕咕咕、咕咕咕、咕」的叫聲,雌鳥則伴隨著發出「西、西西西、西西西、西」的聲音,反復5分鍾左右,然後雄鳥雄鳥跳到雌鳥的背上交尾,並且一起發出歡快的鳴叫聲。交尾後大約一周左右,雌鳥就開始築巢。通常營巢於樹洞中、懸崖峭壁下面的凹處、或者直接產卵於地面上的凹處。巢內沒有任何鋪墊物,有時產卵後墊以稀疏的絨羽。每窩產卵2~5枚,以3枚較為常見。卵的顏色為白色,橢圓形。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為35天。
雕鴞在我國有一定數量,但在不斷減少。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被列為稀有種。
㈡ 雕鴞和貓頭鷹的區別雕像(雕鴞與貓頭鷹的區別)
1、雕鴞和貓頭鷹的區別。
2、雕鴞和貓頭鷹的區別圖片。
3、鴞與貓頭鷹的區別。
4、鴞是貓頭鷹的一種嗎。
1.從外形上看,鷹和雕有個最明顯的區別就是,雕的腿上有毛而鷹的腿上沒毛或者說羽毛很少。
2.鷹的腿部一般是覆蓋著角質鱗片,但是雕就是很明顯的覆蓋著茂密的羽毛。
3. 從它們的捕食對象來看,體型較小的鷹一般捕食老鼠這類小型動物,而體型較大的雕則會捕食小鹿這類較大的動物。
4. 爪子看,雕是一種體型較為龐大的鳥類。
5.北美大陸的海雕體長能達到100厘米,翼展張開甚至比一個人的身高還要長,超過200厘米。
6.雕的體型龐大,兇猛異常,甚至可以捕捉山羊和鹿。
7.雕的視力非常好,在好幾千米的高空也能發現地面上的獵物。
㈢ 最漂亮貓頭鷹的種類
貓頭鷹又稱長耳鴞/梟,是夜行性鳥類,大多數種類幾乎專以鼠類為食,是重要的益鳥,而且貓頭鷹是唯一能夠分辨藍色的鳥類。由於它們的外貌醜陋,叫聲凄厲,給人以恐怖的感覺,因而招致一些人的厭惡,甚至有一些迷信傳說,認為它是不吉利的鳥,其實都是不正確的。從它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益處來說,應該大力保護才對。
我國常見的種類有紅角鴞、雕鴞、鵂鶹(xiu liu)、長耳鴞和短耳鴞。
紅角鴞是一種小型鴞類,比鴿子還小一些,上體褐色,有黑色和黃褐色斑;後頭部有黃白色斑,下體淡褐色有暗褐縱紋,頭上有兩簇小型耳羽。棲於山地、林中深處,平時晝伏夜出,嗜食昆蟲。遍布我國東北、河北、陝西、甘肅等地,為留鳥。
紅角鴞的圖片
雕鴞是大型鴞類,體長約半米,體褐色,有黑斑紋,耳羽甚長,尾短、翼寬;下體有黑縱斑,胸部斑比腹部斑寬大。留居於東北、河北及山西等地。 雕鴞的圖片
鵂鶹是我國南方普遍分布的一種小型鴞類,它的整個上體以棕褐色為主,密布有狹細的棕白色橫斑;翅及尾羽黑褐色,在尾羽上有六條鮮明的白色橫帶,頭部不具耳羽,這些特徵使它很容易與紅角鴞區別開來。鵂鶹是晝夜活動,因而白天在林中也很容易遇到它,為我國南方留鳥。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鼠類及青蛙等。 鵂鶹的圖片
長耳鴞上體黃褐色,有密集的黑褐色斑,下體淡色有黑褐色縱斑,耳羽長。棲於低山地帶,平原森林中,白天很少活動,黃昏後飛出覓食,以小型獸類和昆蟲、小鳥為食,分布於我國東北、西北、新疆等地。對農業有益。
短耳鴞與長耳鴞外形十分相似,但比長耳鴞色較淡,下體淡色有十字形黑褐色紋,耳羽較小。棲於平原、耕地、草原等地,晝間常可見於平原或沼澤地帶,平時潛伏於草叢間,夜間覓食;以嚙齒類為主,白天以昆蟲為食。繁殖於我國北方,越冬時刻遍及全國。對農業有益.
㈣ 國內常見的貓頭鷹有哪些種類(最好有圖片)
國內常見的貓頭鷹種類有:
一、鬼鴞(學名:Aegolius funereus)是鳥綱鴟鴞科的鳥類,雌雄羽色相同。額、頭頂及枕部褐色,有白色橢圓斑。面盤白色外側羽緣褐色。胸以下為白色,有褐色縱斑。翅褐色。
㈤ 貓頭鷹的種類有那幾種
貓頭鷹的種類 倉鴞只是貓頭鷹的一種。在我國南方有一種貓頭鷹非常近似於倉鴞,它就是草鴞。草鴞的臉型很像猴子,因而很多人叫它猴面鷹。草鴞經常出沒於墳場墓地,飛行時飄忽不定,鳴叫聲尖利刺耳,常令人聯想起墓地里游盪的野鬼孤魂。實際上,草鴞之所以在墳地出沒,是由於那裡有豐富的野鼠可供它們捕食。 我國另一種常見的貓頭鷹是長耳鴞。它們明顯的特點是耳羽非常長,約有3厘米左右。這種貓頭鷹是典型的以捕鼠為生的種類。貓頭鷹有一種奇特的習性,它們把食物中不消化的部分都從嘴裡吐出來,因吐出來的東西是成團的,所以科學家稱它為食團,鳥類學家分析了1000個長耳鴞的食團後發現,長耳鴞的食物中97%是鼠類。在繁殖季節里,長耳鴞在幼雛沒有孵出前就大量捕捉老鼠,貯存起來。有人說長耳鴞嗜鼠成性,這是因為它們見鼠必殺,盡管有時它們殺死鼠後並不食用。由此看來,長耳鴞是一種極有用的益鳥。 雪鴞是生活在北極附近的一種貓頭鷹,它們也是捕鼠行家。雪鴞的主要食物是旅鼠。有趣的是,雪鴞產蛋的多少跟旅鼠的多少密切相關:旅鼠多的年份,它們產蛋也多。在旅鼠極其豐富的年份里,雪鴞的產蛋量要比平常多2倍(有時能產13枚);反之,在旅鼠缺乏的年份,雪鴞就減少產蛋量,有時甚至根本不產蛋。因此有人風趣他說,雪鴞生兒育女的多少要看它「胃口」的好壞。值得一提的是,雪綢跟其他貓頭鷹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它們慣於白天捕食。鷹鴞跟雪鴞有相似的繁殖習性,它們也是隨著主要食物的多少來調整每年的產卵量。從外表看,鷹鴞更像鷹。它們的臉盤很小,眼也不像其他貓頭鷹那樣向前集中,而且不論白天還是夜晚均能活動、捕食。但研究表明,它們是地道的貓頭鷹,所以人們給它起名叫鷹鴞。鷹鴞跟其他貓頭鷹一樣,也吐出含獸毛、鳥羽、骨胳等的食團。有人還看到過一個奇特的現象:一隻鷹鴞吞食了一條松鴞腿,但松鴞腿太長,這只鷹鴞不能把腿全部吞進去。結果,鷹鴞就讓松鴞腳留在口外,待松鴞腿上的肌肉被消化掉以後,它又將腳連同未消化的腿骨吐了出來。 紅角鴞是廣泛分布在我國的一種小型貓頭鷹,它們的身長只有20厘米左右,比鵪鶉大不了多少。紅角鴞就是傳說中王剛美麗的妻子的化身。每年春夏,在山野叢林中,它那哀怨的叫聲隨夜風吹來給人一種凄涼感覺。紅角鴞頭上生育兩簇直立的耳羽,看上去像兩只小角,紅角鴞也因而得名。紅角鴞全身羽毛呈紅褐色,胸、腹部發白,腳和嘴都是淡灰色。它們以毛羽等墊巢,卵是圓圓的,顏色純白,看去很像乒乓球。紅角鴞身體小,所以不太善於捕鼠,而主要以昆蟲為食,其中包括大量的蝗蟲、蛾類、甲蟲和蟬。因而紅角鴞也是非常有益的鳥。 最大的貓頭鷹是雕鴞。這種貓頭鷹體長近1米,體態魁梧。過去,雕鴞經常被人捕獲並拿到鳥市上去賣。在野生環境中,雕鴞除了捕食鼠類外,也能捕殺蛇類,而且兇猛程度不亞於鷹、雕。這種兇猛的貓頭鷹在人類的捕殺和對棲息地的大量破壞下已經很少見到了。 要不要保護貓頭鷹,目前已不存在爭論,因為人們已經認識它們對人類的益處。鳥類學家們發現,貓頭鷹的自然死亡率非常高。法國鳥類學家巴德維安在1972~1977年研究過1000對貓頭鷹的繁殖。他發現,貓頭鷹的幼雛之間有非常嚴重的同類相殘現象。每年,大約有2/3的貓頭鷹幼雛死於同類間的殘殺中,這種現象在食物缺乏的年份更多。 其他國家的鳥類學家發現,每年大約有25%左右的成年貓頭鷹自然死亡。如果加上因吃被毒死的老鼠、被殺蟲劑殺死的昆蟲而死亡的數量,貓頭鷹的死亡率就更大。現在我們知道,貓頭鷹這種對人類極為有益的鳥是很脆弱的,它們太需要人類的保護了。
㈥ 和貓頭鷹很像的一種鳥比貓頭鷹大
應該是雕鴞。
其實雕鴞就是最大的貓頭鷹之一,因為嗜好捕殺狐狸,所以民間稱之為「恨狐」。
雕鴞資料:http://ke..com/view/18080.htm?fr=ala0_1_1
以下網址為雕鴞圖片: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tn=imagedetail&word=%B5%F1%FB%5E&in=18462&cl=2&lm=-1&pn=20&rn=1&di=3619860045&ln=1&fr=bk&ic=&s=&se=&sme=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tn=imagedetail&word=%B5%F1%FB%5E&in=25701&cl=2&lm=-1&pn=14&rn=1&di=24865224915&ln=1&fr=bk&ic=&s=&se=&sme=0
http://image..com/i?fr=bk&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5%F1%FB%5E#p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