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雷鋒的感人小故事。
(1) 雷鋒的故事:救災
1960年夏末,報紙上發表了一條消息:遼陽地區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大小災。
對遼陽,雷鋒有說不盡的深情厚誼啊!他在那兒參軍,在那兒住過,勞動過。他馬上懷念起那裡的夥伴們,那裡的鄉親們……。看了報,他急得直嘆氣。
當他在報紙上看到黨中央派飛機給災區人民送糧又送衣的時候,心裡想:「黨中央這樣關心災區人民,我這個人民戰士,此刻能為災區人民做點什麼呢?……」他想到自己還有公社退回來的那一百元錢,便連忙寫了封慰問信,頂著大雨,立刻跑到郵局,把一百元錢和信一起寄到遼陽去了。
他在日記上寫道:
「有些人說是我傻子,是不對的。我要做一個有利於人民、有利於國家的人。如果說這是傻子,那我甘心願意做這樣的傻子的,革命需要這樣的傻子,建設也需要這樣的傻子。」
(2)雷鋒的故事:捐錢
雷鋒以自己的行動,回答了那些不理解他的人們。
那是一個美好的日子,駐地附近的人民,歡欣鼓舞,敲鑼打鼓,慶祝城市人民公社的成立。
他心裡也非常喜悅,他想,在這個時候,自己能為公社做點什麼好事呢?想著想著,了跑到儲蓄所,把自己兩年來在工廠、部隊積下的二百元錢,全部取了出來,一陣風似地,跑到望花區和平人民公社黨委辦公室,把錢往桌上一放,說:
「我早就盼望這一天了!這是我對望花區人民公社的一點心意,收下吧!」黨委辦公室的同志,很受感動,說:「同志!我們收下你的這份心意,錢,我們不能收,你留著自己用,或寄到家裡去。」
雷鋒說:「人民公社就是我的家。我的錢就是給家裡用的。」他又說:「我在苦裡生,甜里長,沒有大我,就沒有小我。黨和人民給了我一切,我要把一切獻給人民和黨。這錢是黨和人民給我的,現在就讓它為人民事業發揮一點作用吧」。
雷鋒苦苦要求,公社仍然不肯收下,直到他說得哭了起來,公社的同志才答應收下一半。這件事大大地鼓舞了全體公社社員。他們說:「我們一定辦好人民公社,答謝解放軍……」
(1)小女孩挑擔圖片擴展閱讀:
雷鋒(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興,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共產主義戰士。
1954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5月,雷鋒作為全團候選人,被選為遼寧省撫順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2年2月19日,雷鋒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陽軍區首屆共產主義青年團代表會議,並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在大會上發言。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年僅22歲。
雷鋒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鋒精神,雷鋒精神是指以雷鋒的無私奉獻精神為基本內涵,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革命精神。它影響了後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
❷ 「連襟」與「挑擔」
有回親友聚會,席間有人逗一個八歲的小女孩問:「妞妞,你說你爸跟這個人之間是啥關系?」「這個人」就是姨夫呀,妞妞便答:「兩個姨夫。」眾人便笑。妞妞一聽,知道回答有誤,小臉羞答答,紅撲撲,窘窘的,萌萌的,直往爸爸背後躲,孩子特有可愛的天性呈露無遺。
稍換個角度的話,孩子的回答也不算錯:我叫他姨夫,他家的孩子也叫我爸姨夫,那不是兩個姨夫嗎?甚至,孩子的回答道出了「兩個姨夫」間的相處原則,那就是平等,如果有此外的話,再加點客氣。「大姨夫」「小姨夫」的分別當然是有,但那隻代表「兩個姨夫」的妻子出生次序而已,並不意味地位和身份有大小尊卑之分。不像親兄弟,長子與次子是有差別的,長子的權利好義務相對要大點多點,老爸過世倘然留有可世襲的爵位和恩典什麼的包括皇位,繼承者一般要歸屬老大,歷史上因「廢長立幼」而引發的悲劇真不算少。孔子的後人如今遍布中國,其中嫡長系血脈在台灣,而所謂嫡長系即一代一代衍生傳遞皆系長子。
「兩個姨夫」間准確的稱謂叫「連襟」——這對八歲的妞妞來講當然是有點生僻——襟者,衣服的前襟,有右必有左,你說哪邊可缺或不重要?或者說,前述的平等關系在名稱上已經很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古時的「連襟」也叫「聯袂」或「連袂」。袂者,袖籠,是衣服上左右皆具的組成部分。須說明一下的是:大概宋以後至今,名優聯合演出,也叫聯袂。但此聯袂與彼聯袂指向明顯有異,其中後者強調戲曲藝術里最著名的揮袖動作,即合作演出;而前者著重於其對等性和不可缺。
「連襟」據說最早是出現在杜甫筆下。其晚年寓居川東,結識了當地一位李姓老頭,序論起來,兩家還是轉彎抹角的親戚。兩人很合得來,三天兩頭書信往來或一起聊天喝酒。後來杜甫要出峽東下湖湘,寫了首《送李十五丈別》,回憶敘述結交經過:「孤陋忝末親,等級敢比肩?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當然詩中的「襟袂連」只是形容彼此關系密切,還沒有後來所稱的姐妹們丈夫之間的那種關系。
北宋末年,《容齋隨筆》(即毛澤東最喜閱讀並批點過的那部宋人筆跡)的作者洪邁有個堂兄在泉州做幕賓,不很得意,洪邁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寫薦書推薦這位堂兄去京城供職。洪邁的堂兄很感激,托洪邁代寫了一份謝啟,里邊便有幾句是:「襟袂相連,夙愧末親之孤陋;雲泥懸望,分無通貴之哀憐。」意思是:本人孤陋,也慚愧,按輩分說來的話,你我也是同輩親戚,需請原諒的是,一直沒有前往拜訪,乃至聯絡生疏。如今你我尊卑明顯,很感謝你身處尊貴而不忘提攜卑賤,哀憐窮厄的熱忱。看得出來,此時的「連襟」「連袂」依然與倆姐妹的夫君沒什麼關系。
連襟在不少地方也叫「兩喬」,「連喬」或「連橋」,都一樣。「兩喬」的原意就是二喬,也就是漢末三國的大喬和小喬,兩人分別嫁給孫策和周瑜(嚴格說二喬都是妾,因為《三國志》明確記載是「納」而非「娶」)。三國故事對後人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其實《三國志 吳書 周瑜傳》里提及二喬也就只一句話:「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古時喬橋通用),瑜納小橋。」而到了民間故事以及後來的第一才子書《三國演義》,二喬不僅成了著名美女,還影響到了國人親戚間的稱謂。
宋馬永卿《嬾真子》卷二:「《爾雅》曰:兩壻相謂為亞。」注雲:「今江東人呼同門為僚壻。《嚴助傳》呼友壻, 江北人呼連袂,又呼連襟。」也就是說,東南一帶,「連襟」還有三個別稱:亞,僚婿和友婿。「僚」者,次要的,相對「主」而言嘛,大概就是民諺「一個女婿半個兒」之意吧。「友婿」呢還是強調彼此的平等。那「亞」呢?大概得從「亞」字的結構上理解,左右對稱,彼此均等。你說呢?
以上皆為「雅稱」,呼之自帶檯面,民間(尤其北方)的話,也有一個很形象的稱呼叫「挑擔」(也叫「一擔挑」,「擔子」或「倆挑擔」,都差不多)。除了體力勞動的指向外,尤其強調二者(包括三者四者都一樣)的均等性。一副擔子,一邊輕一邊重,這擔兒就沒法挑了不是。擱了具體事情上的話,譬如共同的小舅子結婚,倆挑擔一個財大氣粗,一個窮困潦倒,上賀禮時前者不與後者通融一下,兀自上了三千元,而後者只准備了一千。得,只這一番,倆挑擔間——延及姐妹間——的梁子就結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