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漫圖片 > 許攸動漫圖片

許攸動漫圖片

發布時間:2022-05-16 17:06:28

A. 三國演義里有哪些人的圖片

1、曹操。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1)許攸動漫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1、曹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

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2、劉備。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3、諸葛亮。

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B. 三國演義的章回概括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漢末十常侍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亂。 張角兄弟起事。百姓擁護,官軍望風而靡,劉備不甚讀書,性寬和,寡言事,喜怒不形於色;其父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為漢室宗親。桃園三結義,劉關張一敗黃巾於郡,二敗黃巾於青州。曹操幼時,用計謀使父不聽叔父責已之言。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說操為「治世之奸雄。」操除洛陽北部尉時,不辟豪貴,威名頗震,因黃巾起拜騎都尉,引兵征剿。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張角打敗的董卓。卓見玄德為白身,不為禮,張飛欲斬之。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劉關張與朱[]孫堅打敗黃巾,朱[]詔封車騎將軍,河南尹;孫堅除別郡司馬上任,唯劉備聽候日久,不得除授,後被封為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署縣事一月,與民無犯,民皆感化;與關張情同手足。督郵至縣索賄,張飛鞭督郵後三兄弟離去。玄德助劉虞平黃巾,劉虞、公孫瓚奏備功,薦為別郡司馬,守平原縣令。宮中何進與十常侍周旋。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何進不聽曹操之勸,從袁紹計,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涼刺史董卓得詔進發,何進中十常侍之計入宮被斬,袁紹、曹操入宮殺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陳留王,去北邙山,閔貢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橫行就都,欲廢少帝立陳留王,遭荊州刺史丁原等反對,丁原領義兒呂布討卓,李肅為卓說呂布投卓為子。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卓孟德獻刀
董卓廢少帝立陳留王為獻帝(九歲),強迫蔡邕為侍中。少帝作怨詩,李儒奉卓命以鴆酒毒害之。董卓攝君害民。曹操持王允之寶刀刺卓,不成,騎卓所賜之馬而逃。被中牟縣令陳宮抓住,棄官同逃。八路諸侯戰呂布而敗,劉關張戰呂布,呂布逃至虎牢關上。操因多疑而殺呂後奢全家。並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視操卓為一路人。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操到陳留招天下士,立袁紹為盟主,討卓。公孫瓚薦玄德、關、張。呂布部將華雄連斬數將,關公出斬華雄,曹操撫慰,袁術歧視。八路諸侯戰呂布而敗,劉關張戰呂布,呂布逃至虎牢關上。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凶 匿玉璽孫堅背約
董卓聽李儒計要從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說:「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 」 李[]、郭汜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往長安,死者不可勝數。又縱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食;啼哭之聲,震動天地。卓臨行,教人放火燒居民房屋。 孫堅飛奔洛陽救火,於井中得玉璽,離袁紹而去江東。曹操領兵討董卓,被呂布打敗後埋怨袁紹「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投揚州去。,公孫瓚與劉、關、張、亦離袁而去,袁自投關東。
荊州刺史劉表截孫堅討玉璽。
●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袁紹與公孫瓚戰於磐河,公孫瓚敗,被趙雲所救,趙雲因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棄之而投奔公孫奔公孫瓚。公孫瓚不重用趙雲。劉、關、張前來助公孫瓚,與趙雲相見,甚敬重,不忍相離。袁術向袁紹要馬不得,向劉表借糧不能,使書叫孫堅伐劉表,已伐乃兄袁紹。孫堅伐劉表;劉表先敗,後聽蒯良計,在硯山用矢石打死孫堅。孫策用黃祖換父屍後回江東。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董卓在長安任意殺戳。王允與歌妓貂蟬暗設連環之計,要借呂布殺董卓。王允分別把貂蟬許與董卓和呂布,使二人猜疑。呂布趁卓與帝共談,與貂嬋私會相府後園鳳儀亭,卓趕來,大怒。
●第九回 除暴凶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李儒讓董卓把貂嬋賜與呂布,收買其心。卓告貂嬋,嬋哭訴不去。李儒嘆曰:「我等皆死於女人之手矣。」董卓領貂嬋去眉塢,王允與呂布計議殺卓,派李肅假傳天子詔要禪位於卓,卓欣然以往。被殺。蔡邕哭董卓,王允將他下獄縊死。李?郭求汜王允赦罪不得,從謀士賈詡計聚陝人反之,敗呂布,圍長安,殺王允,欲殺獻帝謀大事。
●第十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李[]郭汜等向獻帝求得官職,三次改葬卓屍。 西涼刺史馬騰,並州刺史韓遂引兵伐李、郭,各有勝負。曹操破黃巾軍,將所獲精銳俘虜兵編為「青州兵」。「其餘盡令歸農」,自此威名日重。操在兗州,招賢納士。操接父嵩由陳留郎琊往兗州,途中嵩被黃巾降將所殺,操為報父仇,親討降將新主陶謙。
●第十一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北海孔融准備救陶謙,自己卻被黃巾管亥打敗包圍。太史慈與劉關張殺敗黃巾。玄德又借得公孫瓚兵二千並趙子龍一行往救陶謙,陶謙要讓徐州與劉備,劉備不受。操因呂布助張邈奪取兗州而退兵。陶謙二讓徐州與劉備,劉力求不肯,從陶謙而屯小沛。曹操被呂布戰敗,典韋救出。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曹操又被夏侯惇所救。呂布用陳宮計,誘曹入濮陽城而大敗之。操詐言被燒死,誘呂布入寨,大敗之。兩家因糧不濟而退兵。陶謙病危,三讓徐州於劉備,備不受,陶謙指心而死,劉備於是暫領徐州。操東略陳地,次及汝,穎。打敗黃巾何儀、黃邵。操使埋伏計俘計褚,褚降曹。操復兗州,敗呂布,取定陶,盡得山東之地。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揚奉董承雙救駕
呂布投劉備,駐小沛。太尉楊彪使反間計,李傕,郭汜互相殘殺。張濟與催、汜講和,兩人從之。郭汜劫駕,董承等救駕。傕,汜又商量殺帝分天下,李樂護駕守黃河。帝駕至大陽,李樂專權,全不成體統。楊奉董承要棄安邑同帝歸洛陽,李樂串通?,汜劫駕。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都
李樂追帝時被徐晃砍死。帝入洛陽,滿目蒿草。楊彪奏帝召山東曹操保駕。傕、汜又來劫駕,帝起駕欲去山江,適曹操至,保駕還洛陽。傕、汜不聽賈詡降曹之計,詡單馬走鄉里;傕、汜與曹戰敗落荒而走。董昭獻計曹操,移駕幸許都,操從之。操護駕移許都,楊奉等領兵攔路,曹操謀士滿寵說動楊奉部將徐晃來降。楊奉敗走。操移駕許都,封賞部下,大權獨攬。操懼劉備、呂布,從荀彧「二虎竟食」計,使劉、呂相殺,不成。荀彧又獻「驅虎吞狼」之計,便劉備攻袁術,劉備雖勝,卻被呂布襲了徐州。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自虎
袁術使書與呂布讓攻劉備,許以金帛,劉畝走,呂布索取金帛不得,欲伐術,陳宮勸阻,令叫劉備還屯小沛,再攻袁術,布從之。玄德回徐州,呂布從陳宮計,讓屯小沛,兩相和好,孫策以亡父玉璽作質當向袁術借兵往江東開創基業,招兵買馬,戰劉繇,襲曲阿,得秣陵,江東之民呼策為「孫郎」。孫策又破吳郡,在會稽,掃平江南。
●第十六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流淯水
呂布轅門射戟,使袁術部將紀靈不攻劉備。張飛奪去呂布從山東買的好馬一百五十匹,呂布出兵討備,備欲送馬講和,呂布聽陳宮之計,不允,備沖出重圍往許都投曹操。曹操不殺劉備,送給兵、糧,使領豫州牧,屯小沛。張綉從賈懷計降操,又因操霸佔叔父張濟妻鄒氏而與反目。曹操敗師淯水;於禁打敗張張銹。操賞封於禁,責夏侯惇治兵不嚴之過。操痛哭為保他而死的典韋,不痛子侄,感動上下。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袁術稱帝。聽說呂布結好曹操,領軍征徐州。被呂布打敗,向孫策求救,被斥。曹操稱贊劉備斬殺縱兵掠民的楊奉和韓暹,是為國除害。又到徐州安撫呂布。曹操同劉備、呂布攻袁術。破壽春。操回許都後又討張綉,於路麥熟,操因馬踐麥田而割發代首。張綉敗於曹操,曹操攻南陽城。
●第十八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候惇撥矢啖睛
張綉從賈詡計打敗曹操。曹操出奇兵戰勝張綉。操因袁紹襲許都而回。郭嘉稱操十勝而紹十敗,荀彧、郭嘉獻計攻呂布,操從之,陳宮得劉備結連曹操書信,呂布罵操攻備。劉備向曹操求救。操出兵助備,夏侯惇被曹性射中左目,惇撥箭啖睛,趕殺曹性。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玄德被呂布打敗,往許都 投曹操。中途獵戶劉安殺妻供食。曹操與陳珪、陳登父子為內應,敗呂布,得徐州。操攻下邳,布不聽陳宮之計,聽其妻與貂嬋之言,不出戰。布從郭嘉之計,決沂、泗之水,淹下邳城,布恃其有赤免馬,沉溺酒色。布部下候成獻赤免馬給操;魏續、宋獻綁 呂布迎操兵入城。操泣殺陳宮,縊死呂布。在關羽勸阻下,不殺濮陽戰敗時已之將張遼。
●第二十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
操班師回許都,徐州百姓請留劉備為牧。操領玄德見帝,帝排世譜,玄德為帝叔,劉皇叔於此得名。荀彧諫操圖備,操不從。程昱說操稱帝,操請天子田獵以觀動靜。操遮天子前迎受群臣將校呼「萬歲」之禮。關羽欲斬曹,備阻之。獻帝回宮謂伏後日:「先受董卓之殃,後遭傕、汜之亂,再受曹之威懾」獻帝與伏後父伏完董承設計圖操。董承與王子服,西涼太守馬騰等密立義狀,書名畫字。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
董承邊絡劉備謀操。備恐操謀害,於後園種菜,以為韜晦之計。操青梅煮酒,請玄德於小亭暢飲,論天下英雄叭有劉備和他兩個。袁術使人歸帝號於袁紹。劉備以截擊袁術為名脫離曹操。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兵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玄竿聽陳登之計,得鄭玄之書與紹。劉備連袁紹;袁紹起助備代操。令陳琳起草討曹操。操患頭風,陳琳起草的討操檄文使發其汗病癒,一面領兵殺備,一面領兵拒紹。關公生擒王忠;張飛用計生擒劉岱,放其回報曹操言備不反。劉備令雲長守下邳,自己和張飛守小沛。以為犄角之勢。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弄
操、紹皆欲招安張綉,綉從賈計而降操,操不記舊怨。曹令禰正為鼓吏以辱之。禰正平裸體擂鼓罵操。操撤禰往說劉表歸降。劉表不殺禰正,使見黃祖,黃祖斬禰衡。董承病,和太醫吉平密謀,董承家奴向操告密,操監禁董承、王子服等。曹操搜出了帶詔並義狀,欲獻帝立新君。吉平撞階而死。
●第二十四回 國賊行凶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操欲廢帝,程昱諫止。操將董承等 七百餘人及董貴妃皆處死。操從郭嘉計領二十萬軍分五路下徐州東征劉備。備使孫乾往河北見袁紹,紹因五子患疥瘡而不願趁操出兵入許昌。張飛獻計劉備劫操寨,中計,張飛敗走至芒碭山上去了。劉備往青州投袁紹。操愛雲長武藝,欲計取之於下邳。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操從程昱計誘關公出下邳城廝殺,圍關公於土山。突圍不出。操使張遼前往說之。遼具說關公拚死有三罪,降操有三利;關公亦有三約,操從其言。關公告廿、糜二夫人後降操。操回許昌。關公秉燭達旦。操待關公甚厚,關公待二位嫂甚恭。關公見帝,帝呼為:「美髯公。」操贈關公錦戰袍,紗錦作囊護[],又送赤免馬。關公告訴張遼一定立功後離操。備勸袁紹出兵攻許都,紹將顏良連斬操將二員。操從程昱計使關公斬顏良;致袁紹欲斬玄備。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
備言天下同貌者多,紹不鐐備。河北將文丑要為顏良報仇。玄德隨往。操表奏朝廷,封關公為漢壽亭候。操使計擊文丑,文丑射翻張遼馬,關公斬文丑於馬下。孫乾見關公言玄德在袁紹處。關公為操除黃巾余部,黃巾部不戰而敗,願讓汝南現關公,提醒關公勿忘故主。關公掛印封金,護二位夫人出北門往尋劉備。操將蔡陽欲阻關公。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候五關斬六將
操深敬關公不忘舊主。不讓蔡陽關公,自領十騎相送。贈雲長錦袍一領,黃金一稱。黃巾余部廖化降關公。關公過東嶺關斬孔秀;過洛陽斬太守韓非。牙將孟坦;過池水關斬將卞喜。在滎陽斬太守王植;經滑州界到黃河渡口,斬夏候忄享部將秦琪;渡過黃河到袁紹地方。孫乾報說玄德離紹往汝南投劉辟去了。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
關公欲斗追已之夏候忄享。,曹操連差二使及張遼,令放關公。關公於卧山得黃巾張寶部下關西大漢周倉。來到古城,張飛誤會關公降操,公斬操將蔡陽以釋。公與孫乾到汝南見劉辟,言劉備又回袁紹處。關公與孫乾往河北,與劉備以結連劉表為脫離袁紹之計。關公中途收關平為子,玄德、關公、周倉在卧山與趙雲相見。劉備領眾往汝南;袁紹欲追備,郭圖言大敵曹操,紹派陳震為使往結孫堅,抗拒曹操。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於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
孫策在江東欲求大司馬之職,操不許,策欲代操。因向操告密而被殺的吳郡太守許貢三家箭策面,又用刀砍之。袁紹派使陳震結連東吳拒操。策喜。孫策怒斬於吉之後而亡。以印綬孫權。周瑜向孫權薦魯肅。魯肅要孫權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並薦琅琊南陽人諸葛瑾。權從肅計拒紹從操。
●第三十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 怯烏巢孟德燒糧
袁紹將七十萬,敵操七萬兵。紹不聽田豐、沮授不宜速戰的交戰的意見。第一次交鋒,操軍大敗。兩家在官渡對峙,各施攻術。袁紹派性剛好酒的淳於瓊守烏巢屯糧之所;不聽許攸分軍擊許昌的建議,反疑責許攸,許攸棄紹曹操,獻計曹操領兵燒烏巢,操從之。沮授急諫袁紹派重兵守烏巢,紹不聽。操領張頜、高覽敗而投操。操從許攸計,作速戰起兵,大破紹軍。獲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而盡燒之,不予追究。沮授不降;操殺而厚葬之。
●第三十一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
袁紹悔不聽田豐之言,致此敗;卻又忌殺田豐。操引得勝之兵陳列河上,受到土人歡迎。操號令三軍勿要擾民。操從程昱「十面埋伏」之計,誘袁紹至河上,背水死戰大敗袁軍於倉亭。操因劉備犯許都,提大兵往汝南迎劉備。穰山一仗,備勝操敗;但接著操轉敗為勝。劉備至漢江,從孫乾計歸荊州劉表,劉表迎劉備入荊州。紹不聽謀士深溝高壘之計,往拒操兵。
●第三十二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袁紹三子袁尚在黎陽敗於張遼。袁紹吐血數半而死。袁譚袁尚互斗。譚欲假操之手攻尚。操從程昱計助譚伐尚。操打敗尚,尚往中山而逃。操從攸計。決漳水淹冀。操憐為袁紹起草討曹檄的陳琳之長命為從事。操破冀。
●第三十三回 曹丕趁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曹丕納袁熙之妻甄氏為妻。操哭袁紹。盡免河北居民一年租賦。自領冀州牧。許攸傲激許褚被殺。而後褚見曹操,操責之,厚葬攸。又訪冀賢士,得崔琰。袁譚被曹洪殺死。曹操得南皮,「安撫百姓」。王修哭袁譚,操稱其為「忠臣」。幽軍馬降操。操荀攸詐降計破並。操又從郭嘉計,遠征沙漠,得柳城。郭嘉遺書定遼東。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操築銅雀台於漳河之上,領兵回許都,養精蓄銳,分兵屯田。蔡瑁與其姊蔡夫人獻計劉表欲謀玄德。劉表讓玄德往新野駐扎。劉備不同意劉表廢長立幼,蔡夫人和蔡瑁欲害劉備。劉備乘的盧馬出襄陽西門,躍過檀溪而逃。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淪 單福新野遇英主
水鏡先生向劉備舉薦伏龍、鳳雛。劉表令劉琦到新野給劉備請罪,劉琦告之以繼母蔡夫人不容之苦。玄德得單福,為軍師。單福計破曹軍。曹仁率兵殺奔新野。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單福識破曹仁「八門金鎖陣」,使趙雲沖突而破。曹仁劫寨,被單福設計擊敗,樊城亦被關公所佔,只好回許昌。告操單福(徐庶)為備出謀畫策。玄德收寇封為義子,改名劉封,回新野。曹操召禁徐母,要其作書召子,徐母拒絕。程昱仿徐母筆跡,寫信騙徐庶至。徐庶行前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並親往卧龍岡向諸葛亮打招呼。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微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茅廬
徐母見兒子來許都,罵後自縊。操引漳水作「玄武池 」。教訓三軍,准備南證。司馬微見劉備,比諸葛為「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玄德一請孔明不遇。崔州平認為欲使孔明出世,徒費心力。劉備雄心不為所動。玄德欲二請孔明,張飛不悅。劉備於隆冬來至卧龍岡,遇石廣元,孟公威,諸葛亮三弟諸葛均,孔明岳父黃承彥。諸葛均孔明不在。劉備留書一封而去。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
劉備不聽雲長、張飛勸阻,三請諸葛亮。離草廬半里之外,下馬步行。亮晝寢未起,備拱立階下。張飛欲放火燒亮。雲長勸住。孔明翻身向里而卧,劉備不讓小童喚起,又立了一時辰,亮方起。玄德請亮助已,亮不去,備淚濕衣,亮乃從之下山去新野。曹操討孫權之子入朝,權不給,操有下江南之意。孫權母喪,囑以後事。黃祖部將甘寧投權,權從甘寧計,領十萬大軍破江夏。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甘寧射死黃祖,孫權棄江夏回江東。劉表以荊州付劉備,劉備卻之。孔明教劉琦屯兵江夏以避母蔡夫人之害。操出兵博望坡,以窺新野,夏候惇不聽徐庶之言,要擒劉備,諸葛亮。孔明教練新野民兵,打敗曹將夏候惇。
●第四十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
孔明建議劉備趁劉表病危,取彼荊州為安身之地以拒操,備不為。孔融勸阻曹操伐劉備,操殺孔融並其二子。劉表死,蔡瑁與蔡夫人立劉琮為荊州主。劉琮投降曹操。劉備不願誘殺劉琮以奪荊州,願走樊城避操兵。操兵至,諸葛亮誘操兵入新野以火燒之,又用白河水淹之。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求主
操令徐庶為使召降玄德不得。劉備棄樊城往襄陽,與民同行。劉琮不開城門,玄德准備先取江陵安家。從人勸他棄民先行,備不忍為。操至襄陽,蔡瑁、張充被加之厚爵,殺蔡夫人及劉琮。劉備被操軍沖散。趙雲單騎求阿斗。
●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江津口
張飛在長坂橋一聲巨吼嚇死夏候傑,喝退曹操百萬兵。關公、孔明、劉琦接應劉備投江夏。荊州軍民投降曹操。曹操點馬步水軍八十三萬,詐稱一百萬,水陸並進,沿江而來。東吳孫權商議御操之策,魯肅請往江夏說備共搞曹操。諸葛亮同魯肅離江夏往柴桑郡。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東吳張昭等力主投降,魯肅不同意,權傾向於魯肅。諸葛亮辯倒群儒。東吳糧官黃蓋和魯肅引孔明見孫權。諸葛亮用言語激孫權,孫權變色入後堂。亮怪孫權不門已破曹之策。肅又引出堂孔明入後堂敘話。孔明向孫權說明操兵弱點孫權聯合可破敵曹操的道理。孫權信其言。張昭等人又力主投降,提醒孫權不可中劉備之計,孫權猶豫不定。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
周瑜從鄱陽湖回柴桑議事。 孔明以獻二喬可退操兵激周瑜,瑜決計抗操。 權聽瑜言,以劍賜瑜,使其兵抗曹。瑜向亮問破操之策,亮言權懼操兵多,未決絕;瑜入見權,權果懼操兵多,瑜為之開解。瑜於是嫉妒諸葛。周瑜叫諸葛謹以兄弟之情說亮事吳。反被亮以骨肉之情說其事備。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干中計
瑜欲殺亮,調亮領兵劫操屯糧之所聚鐵山。亮言瑜不能陸戰,瑜怒欲自往。亮點破劫糧必被擒,教魯肅諫周瑜以拒曹為重,不要相互謀害。周瑜賺劉備來中軍賬,見雲長立於備側,瑜大驚,未敢加害。瑜於三江口敗操兵。瑜欲除水軍都督蔡瑁、張允。操幕賓蔣干往說周瑜來降。周瑜晚與干同榻,干偷觀蔡瑁、張允給瑜降書。蔣干跑回操寨,操斬蔡、張。
●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亮在魯肅前揭穿周瑜使蔣干 中計之事,瑜欲斬亮,令亮十日內造箭真十萬枝。諸葛亮於大霧之日草船借箭。亮與瑜各寫破操策於手心,皆「火」字。 操派蔡瑁族弟蔡中,蔡和詐降東吳,瑜將計就計。
黃蓋夜見周瑜,願為詐降之人,獻苦肉計,瑜打黃蓋。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
東吳參謀闞澤獻詐降書。二蔡使人密告黃蓋受刑之事,操不疑澤,令還東吳。操對甘寧、黃蓋之降持疑,蔣干願往東吳探聽虛實。龐統受周瑜之命隨蔣干見操,獻連環計後回東吳。
●第四十八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龐統告徐庶以脫身之計。操於大船之上置酒設樂,大會諸將,持槊作歌,刺死劉馥。操試調遣。西北風起,大喜,程昱、荀攸提醒曹操防備火攻,操言隆冬只有西北風不會有東風南風,不能為意。周瑜見操軍中旗被風吹倒,旗角於瑜臉上拂過,想起一事,口吐鮮血昏倒。
●第四十九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
亮為瑜醫病,願為借風,瑜派人於南屏山築七星壇。孔明祭風,周瑜見風派丁奉、徐盛往殺孔明,趙雲已接之去。周瑜調軍有方,亮亦調兵遣將。黃蓋出發往赤壁,程昱提醒操防詐防火,文聘往阻黃蓋而不得中旗被風吹倒南船俱下,火燒北船,操被張遼救下小船,黃蓋追之,被張遼射中肩窩,翻身落水。
●第五十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韓當救被射落水的黃蓋回大寨醫治。三江水戰,赤壁鏖兵,曹操敗逃。關雲長義釋曹操,亮欲斬之。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

C. 官渡之戰,如果許攸不叛變袁紹,曹操會贏嗎

會贏,只是時間問題。
沒有許攸,曹操手下的謀士遲早也會考慮到截殺袁紹糧草的重要性,畢竟打仗,很多時候截殺對方的糧草運輸是很平常的事,大家都是這么乾的,懂得糧草對軍隊的重要性,沒有了糧草,軍隊還打個鳥仗啊!曹操手下的郭嘉,荀彧等軍師也一定會建議曹操偷襲袁紹的糧草總部,沒想到許攸叛變過來了,帶來了糧草具體的存放地點,省了曹操去查,後來也就順勢而為了,所以說,沒有許攸,曹操的團隊也會必然去偷襲袁紹的糧草基地總部,當然首先要查出地點,再去偷襲,從糧草入手,也是曹操劍走偏鋒,出奇制勝的戰術,這是對付強敵屢試不爽的戰術,曹操肯定會拼了命也要查出袁紹糧草的具體囤積地點,然後偷襲一把火燒了糧草,曹操才有贏的機會。
如果曹操沒有查不出糧草囤積的地點,那麼按照歷史的發展,曹操會避開袁紹軍隊的鋒芒,遠遠的躲著袁紹,以退為進,尋找機會。以袁紹的性格,只要曹操退兵了,他肯定得意洋洋,少時袁紹和曹操是一起玩的朋友,袁紹就沒贏過曹操,現在曹操居然害怕見到自己退兵了,肯定高興壞了。可人一高興,就會產生輕敵的意識,更何況袁紹這個人心高氣傲,眼高手低,就會出現戰略的錯誤,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以袁紹的性格,你給他一片陽光,他就會忘乎所以,就會容易犯錯誤,在決策的時候就會出現錯誤。打仗打的就是誰犯的錯誤最少,錯誤越少贏的機會就大,錯誤越多,被對手把握住機會,就一切都完蛋了。在這方面,顯然曹操比袁紹強的多,曹操就是個心思細密的人,不會犯什麼大錯誤,而袁紹性格使然,屢屢犯錯也就跟很平常了。圖片所以說只要曹操以退為進,讓袁紹覺得曹操認輸了,當了縮頭烏龜,那麼時間一長,得意的袁紹肯定會出現錯誤,曹操把握住機會最終還是能贏袁紹的,只不過贏的會很艱難罷了!

D. 三國人物表(按國分)


一、三國人物列表如下:

1、曹魏:

(1)文臣: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陳群、華歆、鍾繇、滿寵、董昭、王朗、崔琰、毛玠、杜畿、田疇、王修、楊修、辛毗、楊阜、田豫、王粲、蒯越、張繼、杜襲、棗祗、任峻、陳矯、郗慮、桓玠、丁儀、丁廙、司馬朗、韓暨、韋康、邴原、趙儼、婁圭、賈逵、陳琳、司馬懿。

(2)武將:張遼、徐晃、夏侯惇、夏侯淵、龐德、張郃、李典、樂進、典韋、曹洪、曹仁、曹彰、曹純、於禁、許褚、呂虔、李通、文聘、臧霸、郭淮、鍾會、鄧艾、曹休、張燕、張綉、朱靈、路昭、史渙、韓浩、王凌、孫禮、秦朗、鄭文、夏侯尚、毌丘儉、諸葛誕。

2、蜀漢:

(1)文臣:孫乾、簡雍、糜竺、糜芳、龐統、法正、許靖、馬良、徐庶、陳震、楊儀、費禕、蔣琬、孟優、黃皓、諸葛亮。

(2)武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關平、周倉、關興、張苞、陳到、李嚴、姜維、廖化、馬謖、馬岱、陳式、雷銅、吳蘭、王平、任夔、張翼、馬忠、張南、馮習、傅僉、關索。

3、孫吳:

(1)文臣:陸遜、張昭、張紘、魯肅、虞翻、顧雍、諸葛謹、諸葛恪、陸凱、駱統、周魴。

(2)武將:周瑜、呂蒙、甘寧、太史慈、程普、黃蓋、韓當、周泰、蔣欽、丁奉、徐盛、陳武、凌操、凌統、潘璋、朱然、孫桓、馬忠、孫韶、朱桓、夏恂、周平、全琮、於詮。

4、群雄:

(1)諸侯:張角、何進、董卓、袁紹、呂布、袁術、劉表、劉璋、馬騰、張魯、韓遂、公孫瓚、韓馥、劉岱、王匡、張邈、孔伷、陶謙、鮑信、橋瑁、袁遺、孔融、張超、張楊、劉度、趙范、金旋、韓玄。

(2)黃巾軍:張寶、張梁、程遠志、鄧茂、馬元義、趙弘、韓忠、孫夏、管亥、何儀、劉辟、龔都、裴元紹、高升、張闓、韓暹、李樂、楊奉。

5、東漢朝廷:

(1)文臣:董承、王子服、李儒、陳宮、田豐、沮授、審配、許攸、郭圖、逢紀、辛評、荀諶、辛毗、陳登、蒯良、王累、韓胤、沮鵠、楊弘、閻象、蒯越。

(2)武將:伍孚、李傕、郭汜、顏良、文丑、潘鳳、俞涉、武安國、穆順、華雄、牛輔、張濟、樊稠、胡軫、胡車兒、李肅、高順、張任、高覽、曹性、閔純、紀靈、馬休、馬鐵、高覽、袁譚、袁熙、袁尚、高幹、麴義、呂翔、呂曠、韓猛、淳於瓊、焦觸、張南、馬延、雷薄、張勛、陳紀、橋蕤、郝萌、侯成、宋憲、魏續、成廉、蔡瑁、張允、黃祖、蘇飛、呂公、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

(4)許攸動漫圖片擴展閱讀:

三國時期疆域:

1、曹魏:

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分別是: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並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2、蜀漢: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疆域范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3、東吳: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交州。於226年設置廣州,後並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E. 許攸是曹操發小,又幫他奪了冀州,為何曹操還要殺他呢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是奸詐又多疑的,不過,演義畢竟偏向蜀漢,更加註重於蜀漢將領的忠義,所以曹操的人品被寫得非常爛。

當然,曹操也不是一無是處,他手下的五子良將可不是吃素的,雖然還達不到所向披靡的程度,但是個個派出去都能獨當一面。

足以證明,這位所謂的小人也有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追隨他。按理來說,但凡忠心追隨曹操的人,曹操都會給予很高的待遇才對,然而,有一個人卻是例外,這個人就是他的發小許攸,此人可是為曹氏江山立下過大功的,後來卻反被曹操除掉,曹操這又是唱哪出呢?

圖片:許攸為曹操獻計獻策劇照

三、居功自傲,朋友變敵人

隨著功勞越來越大,許攸開始改變對曹操的想法,覺得曹操能有如此勢力,全靠自己的幫助。在這種心理下,許攸的行為越來越過分,也越來越不把曹操當作自己主公,反而像曹操在求他一樣。

為了在其他臣子面前體現出自己優越的地位,許攸開始當著其他臣子的面對曹操指手畫腳,完全不顧曹操的體面。起初,曹操雖然對好友不滿,但是看在對方是好友,又幫了自己大忙的份上,並沒有過於計較許攸的過失。可是,曹操的退讓,在許攸看來卻是怕他。

正是因為這種自以為是的心態,讓他更加不把曹操當回事,有一次,曹魏內部高層舉辦宴會,許攸當著眾人的面稱曹操為阿瞞,還說如果沒有他的存在,曹操肯定是得不到冀州的。

F. 許攸是故意求死嗎

許攸字子遠,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本為袁紹帳下六大謀士之一,六大謀士有田豐、沮授、郭圖、審配、逄記、、許攸。官渡之戰之時袁紹坐擁冀幽青並四洲,兵多將廣糧草充足,曹操兵少糧缺。袁紹就是乾耗也能耗死曹操。許攸獻計分兵襲取許都,端掉曹操老窩。可袁紹沒有採納許攸的計策,很大原因就是認為許攸是曹操發小、同學,袁紹疑心他們暗通。郭圖跟許攸有過節,當時郭圖告訴袁紹許攸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袁紹聽信了郭圖的讒言,把許攸狠狠的羞辱了一番,讓許攸氣憤至極。其實許攸的才能遠在郭圖之上,只不過不會抱粗腿、捧臭腳、順風接屁罷了。
圖片
一怒之下,許攸背袁投曹,曹操聽說許攸到來顯足相迎,就是光著腳就跑出去迎接,還口稱許攸的字,其歡喜與親切之情不益言表。許攸深受感動,並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5000,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每人帶一束柴草,夜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因此大敗。曹操以弱勝強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

G. 三國演義中十個主要人物

1.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後用兵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

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後,病死於洛陽。形象上是一個既兇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

2.司馬懿,字仲達,東漢末期河內溫孝敬里(今河南溫縣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後,曹操稱魏王,立曹丕為太子,司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經常與曹丕談論大事,研究謀略,深為曹丕信服。曹丕只當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時把輔佐曹睿之重任交給了司馬懿、曹真、陳群三人。曹睿即位,是為明帝,他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227年2月,駐守新城(今湖北房縣)的將領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之後歸附魏國的。司馬懿當機立斷,魏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余,新城仍為魏佔有。

231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馬懿與諸葛亮祁山鬥智,成功抵制了諸葛亮的進攻。239年春,魏明帝病危,不日,明帝死,八歲的曹芳即位。

249年正月,曹爽兄弟挾小皇帝外出拜謁高平陵,暫離京城。司馬懿當機立斷,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一派。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馬懿病死,但由於他攻於心計,老謀深算,司馬氏的勢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紮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對朝政並無震動。其子孫仍把握曹氏朝政。

3.劉備 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再奪漢中。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為替關張二人復仇發兵出擊東吳,被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因此慘敗使漢國元氣大傷。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

4.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時值曹操一統北方,孫權虎踞江東,劉表和劉璋控制荊、益二州,但無所作為。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軍進取荊州,劉備兵敗。在此緊急關頭,諸葛亮趕赴柴桑,同魯肅、周瑜等勸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建安十六年,劉備以助劉璋為名,率兵數萬入益州,於次年與劉備會師,攻取成都。蜀漢章武二年(222),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諸葛亮奉遺命輔佐後主劉禪。

建興三年(225年)進軍南中。採用攻心為上、攻戰為下的方略,使孟獲等心悅誠服,五年春,諸葛亮上《出師表》,自統大軍10萬,進駐漢中,准備攻魏,六齣祁山,於建興十二年春統軍進駐五丈原,與司馬懿所率20萬魏軍對峙於渭水南。八月,因積勞成疾,卒於軍中。

5.孫權 字仲謀,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其兄孫策遇害後,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先後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

208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孫權一方面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次年三月大破漢軍。252年病逝。

6.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7.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於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8.張飛(約166-221)字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

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197年在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之後,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公元200年劉備衣帶召事情泄漏,率領關羽、張飛逃走,殺下邳太守車胄,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與張飛投奔袁紹。

208年劉備於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曹軍無人敢逼近,劉備因此得以免難。劉備入蜀後,與諸葛亮、趙雲進軍西川,分定郡縣。在抵達江州時義釋了劉璋手下的巴郡太守嚴顏。215年在巴西之戰中,擊敗魏國名將張郃,巴西郡自此獲安。

221年劉備稱帝,張飛晉升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同年,張飛被其部將范疆、張達所害。

9.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

後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呂蒙發憤勤學的故事,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10.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生於潁川。東漢末年獻帝時軍閥、權臣,官至太師,封郿侯。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並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占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

董卓成長於涼州,好結交羌人。漢桓帝末年,董卓被徵召為羽林郎後又為中郎將張奐部下作軍司馬,討伐漢陽羌人,董卓作戰粗猛有謀,力建戰功。又先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涼州之亂等戰役,頗著威名。

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不久令其弟董旻聯合吳匡殺掉上司何苗,又招攬呂布殺掉丁原,很快就吞並了附近兩大軍閥兵力。隨後董卓廢少帝,立劉協即位(是為漢獻帝),且不久就弒害了少帝及何太後,專斷朝政。

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袁紹聯合關東各地刺史、太守,爆發董卓討伐戰。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被孫堅擊敗,退守長安。董卓在朝野內外都廣布親信,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飾及車駕,呼召三台。司徒王允設反間計,挑撥董卓大將呂布殺死董卓,結果成功。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為其親信呂布所殺。

H. 過於自信,但是最終失敗的例子有哪些,詳細點

自信,是一個人能夠成功的因素之一。如果空有才華沒有自信,就會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無法讓別人信任自己,最後一事無成。但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須掌握一個度,超過了這個度就會適得其反,自信也一樣。過度自信會帶來盲目激進,進而導致對於事態發展以及局勢判斷有誤,最後釀成苦果。

三國時期袁紹帳下就有一名叫做許攸的謀士,因為過度自信,最後死於曹操之手。許攸曾是曹操和袁紹少年時的朋友,本來是應該因謀略過人而前程似錦。可是過度的自信讓他不僅看不清自己的能力,也看不清當時的形勢,最終死於狂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手好牌被他打爛了。那麼許攸的自信來源於哪裡,他的死是偶然而致還是錯判局勢下的必然結果,許攸之死與其盲目自信之間有著怎麼樣的關系,這些都是今天的我們想要探究的真相。

一、許攸自信的來源
1 與袁紹、曹操自幼相識

許攸與袁紹和曹操是同鄉,據《魏略》記載,許攸年少的時候曾經與曹操和袁紹一起學習,而且與他倆關系都還不錯。這個關系不錯應該是很不錯的關系,有一件事可以證明。漢靈帝期間,許攸曾與人合謀造反,准備靈帝給廢掉,立合肥侯為帝。這可是殺頭的大事情,當然越少人知道越好,可是當時許攸去找了曹操商議,希望共同謀事。這件事非同小可,如果是一般的關系估計提都不敢提。只是當年的曹操還是一個一心撲在建設大漢王朝的有志之士,他果斷拒絕了許攸。當然許攸這個事情也沒做成,最後被靈帝發現剿滅了這幫人,許攸見事情敗露早早就跑了。

過度自信終釀苦果,許攸之死與其盲目自信之間的關系
許攸卡通形象

等到後面漢靈帝崩後,何進為了滅宦官,引董卓進京導致政權旁落,漢王室搖搖欲墜。袁紹因為有兵權,就帶兵從董卓處逃離去了冀州,而許攸這時候選擇跟著袁紹,由其少年好友成了帳下謀士。期間許攸還曾勸說袁紹與曹操聯合搞事業,被袁紹給拒絕了,自此三個好朋友陣營分立。

過度自信終釀苦果,許攸之死與其盲目自信之間的關系
袁紹動漫形象

由此可見,許攸雖然作為謀士,前期效忠袁紹,後期投靠曹操,在他的心中這兩個人不是主公,而是當初一起玩耍的那倆不務正業少年。以至於許攸常常對袁紹耳提面命,說話十分不客氣,投奔曹操後還叫其小名。仗著發小的身份,許攸自信他們是念舊情。可惜曹操和袁紹成為一方霸主後,並不是當初的曹操和袁紹了,這也為後來許攸之死奠定了基調。

2 許攸有智謀

當然,與曹操、袁紹交好的許攸也不是個草包,他很有智謀,這個從當時孔融的點評就可以略見一二。東漢末年有個大儒叫做孔融,他曾經評價許攸為"智計之士也",意思很明確,說的是許攸這個人非常有智謀。孔融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會對一般人有此評價,他甚至於連曹操都非常看不起。

過度自信終釀苦果,許攸之死與其盲目自信之間的關系
孔融讓梨

作為袁紹的下屬和少年好友,許攸前期還是非常盡職盡責的。王允設計殺了董卓後,董卓舊部造反,漢獻帝在亂臣賊子們的追逐下東歸。這時候袁紹還沒反應過來,許攸就力勸袁紹迎獻帝到冀州,可惜的是被袁紹給拒絕了。想想也能明白,袁紹好不容易天高皇帝遠的在冀州,除了沒稱帝,其他幾乎都是自己稱霸一方。迎來漢獻帝無異於給自己迎了規矩,自己還得每日參拜,十分不爽。

I. 《三國演義》中所有人物的簡介(完整)!

1、劉備(161-223),221年至223年在位。蜀漢照烈皇帝,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少年時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席為生,後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建安十二年(207),徐庶薦舉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佔了荊州、益州、漢中。於公元221年正式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漢」。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享年63歲。

2、諸葛亮,生於公元一八一年,死於公元二三四年。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東省沂南)人,號「卧龍 」先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幼年喪父母,隨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劉備三顧茅蘆的誠意感動,出任劉備軍師,並幫助劉備佔領荊州、益州、漢中,是赤壁大戰的主要指揮者之一。劉備在成都稱帝後任他為丞相,劉禪繼位後封為武鄉侯,任益州牧,領軍平定南蠻,七擒孟獲,並北伐曹操,一生打了無數勝仗。製造「連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運輸糧草的 「木牛流馬」。建興十二年在與司馬懿軍相拒時,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南)軍中,葬於定軍山(今陝西省漢中勉縣定軍山)。

3、關羽(?-220),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因戰亂而逃亡至涿郡。其後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後千里走單騎,騎坐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將於禁,殺龐德,讓華佗刮骨療毒,威名遠揚。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殺,死時58歲。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4、張飛(?-221),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劉備入川以後拜本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221年為替二哥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鞭撻士卒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55歲。

5、公孫瓚,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一九九年。字伯圭,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曾任中郎將,封都亭侯,幽州牧。參加過攻打黃巾軍及討伐董卓的戰爭,與袁紹為爭奪北方連年交戰,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被袁紹打敗,自焚而死。

6、袁術,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一九九年。字公路,袁紹的弟弟。曾任河南尹、虎賁中郎將,南陽太守。因被曹操、袁紹軍隊攻擊,率兵退駐壽春,統治揚州一帶。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自稱皇帝,號仲家。後被曹操打敗,憂病而死。

7、孫權,生於公元一八二年,死於公元二五二年。三國時吳國建立者。公元二二九年至二五二年在位。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陽人)。東漢末年,繼承哥哥孫策的事業,在張昭、周瑜、魯肅等人的協助下,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敗曹操。後又聯合曹操攻擊蜀國,殺劉備大將關羽,奪取荊州,並在彝陵戰役中大敗劉備。公元二二九年在湖北武昌(今湖北省鄂州)稱帝,國號吳。後遷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在位時,曾派衛溫率領萬人船隊與夷洲(今台灣省)取得聯系。死後追封為吳大帝。

8、漢獻帝劉協,漢靈帝的兒子。生於公元一八一年,死於公元二三四年。公元一九○年至二二 ○年在位。董卓廢少帝劉辯後上台,是董卓的傀儡。王允用連環計殺害董卓後,被李劫走。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被曹操迎到許都,成為曹操的傀儡。在位時天下大亂,戰火四起。曹操死後,曹丕稱帝,獻帝被迫退位,改封山陽公。

9、劉表,字景升。生於公元一四二年,死於公元二○八年。歷任荊州刺史、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武成侯。劉備的同宗兄弟,生有兩個兒子劉琦、劉琮。病死後劉琮繼位,投降了曹操。

10、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11、趙雲: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名將之一。

12、典韋:典韋(?-公元197年),陳留己吾縣(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己吾城村)人。東漢末年曹操部將,相貌魁梧,臂力過人。本屬張邈,後歸曹操。曹操征討呂布時被募為陷陳,表現英勇,被拜為校尉,宿衛曹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張綉背叛曹操,典韋為保護曹操而獨擋叛軍,擊殺多人,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死。

13、黃忠:忠早年為劉表帳下中郎將,後隨劉表之子劉琮降曹,鎮守長沙.老將軍以70高齡位列「五虎上將」,實至名歸。

14、劉禪,生於公元二○七年,死於公元二七一年。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的大兒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立為太子。劉備死後繼位於成都,稱帝時十七歲。在位期間,由丞相諸葛亮輔佐執政。諸葛亮死後,因信任宦官黃皓,致使姜維從北伐中原的前線撤回漢中沓中屯田開荒。炎興元年(公元二六三年)鄧艾領軍從陰平險道奇襲成都,劉禪出位投降,被封為安樂公。

15、王允,生於公元一三七年,死於公元一九二年。東漢末年大臣。字子師,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少年時有大志,勤於學習練武。後任豫州刺史,時值大將軍何進准備誅殺張讓等宦官,而參與謀事。歷任從事中郎、河南尹、太僕、尚書令、司徒。曾用連環計與呂布誅殺董卓,後被董卓部將李、郭汜所殺。

16、田豐,河北名士,袁紹的謀士。多謀善斷,曾為袁紹出過不少奇謀,但袁紹不用。官渡之戰前,他勸袁紹不要攻曹操,袁紹反將其關入監獄。袁紹戰敗後殺害了他。

17、司馬懿,生於公元一七九年,死於公元二五一年,三國時魏國大將。字仲達,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熟悉兵法,多智謀,善於玩弄權術。曾多次出師與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時,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遺詔輔政,後乘曹爽出城游獵時,發動政變,殺了曹爽,代為丞相,封晉王,執掌國政。死後被孫子司馬炎追尊為晉宜帝。

18、何進,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一八九年。東漢大臣。字遂高,南陽宛(今河南省南陽)人。因妹妹被選入宮中,後來做了太後,才由一個殺豬的屠夫變成了大將軍。漢靈帝死後,將妹妹何太後生的兒子劉辯扶為皇帝,把持朝政。光熹元年(公元一八九年)與袁紹、曹操密謀誅殺宦官,後被宦官張讓等十常侍殺死。

19、法正,生於公元一七六年,死於公元二二○ 年,劉備的謀士。字孝直,右扶風(今陝西省眉縣)人。建安初年,他與同鄉人孟達入川投效劉璋。後獻計勸劉備攻取蜀中,立下大功,被任命為蜀郡太守,再獻計勸劉備攻取漢中,幫助黃忠用計斬了曹操名將夏侯淵,劉備立他為漢中王、尚書令、護軍將軍。

馬良,生於公元一八七年,死於二二二年,蜀國名士,劉備的謀士。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20、城)人。劉備領荊州時任從事,劉備稱帝後為侍中。在劉備東征討伐東吳時,隨軍參謀,劉備兵敗,他也遇害。

21、徐庶,字元直,潁州(今河南許昌)人。天下奇才,早年與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曾投劉表,後投劉備任軍師,幫助劉備接連打敗了曹操。後曹操的另一謀士程昱用計騙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騙自殺,而痛恨曹操,終生沒有為曹操設一條計策。徐庶臨別劉備時,推薦了諸葛亮。

22、郭嘉,生於公元一七○年,死於公元二○七年,曹操的重要謀士。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人。最初投於袁紹,見袁紹不重用而離去,經荀 (Yu)推薦為曹操所用。多謀善斷,為曹操打敗袁紹、袁譚、袁尚,出了許多奇計,封洧陽亭侯。隨軍征討烏桓時,因病死於大漠,年方三十八歲。

23、張昭,生於公元一五六年,死於公元二三六年,三國時吳國大臣。字子布,鼓城(今江蘇徐州)人。孫策創業時,封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極受信任。後任孫權的軍師綏遠將軍,封由拳侯。孫權稱帝後任輔吳將,封婁侯。

24、許攸,袁紹的謀士。官渡之戰中曾幾次向袁紹獻計,袁紹不聽,反認為許攸與曹操私通。許攸無奈投降了曹操,獻計讓曹操襲擊袁紹糧庫烏巢,使袁紹兵大敗。後因言語張狂被曹操大將許褚所殺。

25、荀攸,生於公元一五七年,死於公元二一四年。為曹操的謀士。字公達,潁川潁陽(今河南省許昌)人,出身士族家庭。先任汝南太守,後為曹操參贊軍事。曾向曹操獻計打敗呂布、袁紹等。後任尚書令。隨曹操攻孫權時,病死途中。

26、荀或生於公元一六三年,死於公元二一二年。字文若,荀攸的侄子。先為袁紹謀士,後投效曹操,參與軍國決策,貢獻頗大。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殺身亡。

27、程昱,字仲德,兗州東阿(今山東兗州)人。為人多計謀,懂兵法。官渡之戰曹操大破袁紹後,程昱又獻十面埋伏之計,大敗袁軍。曾用計將徐庶從蜀國騙來曹魏。赤壁之戰時曾提醒曹操防東吳火攻,曹操不聽,終致大敗。

28、費褘,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五三年,三國時蜀國大臣。字文偉,江夏胝(今河南省羅山)人。劉禪即位時,任黃門侍郎、侍中。諸葛亮出師北伐曹魏時任參軍、中護軍、司馬。諸葛亮死後任軍師,不久代蔣琬任尚書令、大將軍、尚書。後被降魏的郭循刺死。

29、賈詡,三國時魏國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善用計謀,先在李、郭汜帳中任謀士,後又成為張綉的謀士。張綉曾在宛城用他的計策打敗了曹操,張綉兵敗後他則歸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都用他的奇計。曹丕稱帝後,官封太尉、魏壽亭侯。死時七十七歲。

30、董卓,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一九二年。東漢末年將領,後任太師。字仲潁,隴西臨濼(今甘肅省岷縣)人,性情剛猛,有謀略。在剿滅黃巾軍時曾被黃巾軍打敗。昭寧元年(公元一八九年)響應何進號召,以保護皇帝為名率兵進入東京洛陽,廢漢少帝,立漢獻帝。袁紹等率八路諸侯討伐時,放火燒了洛陽城遷都長安,自稱太師。後被王允與貂蟬所設的連環計所殺。

31、諸葛瑾,生於公元一七四年,死於公元二一四年,吳國大臣。字子瑜,諸葛亮的哥哥,孫權的主要謀士之一。曾多次前往蜀國為使,向劉備索討荊州。孫權稱帝後拜為大將軍,領豫州牧。

32、諸葛恪,生於公元二○三年,死於公元二五三年。字元遜,諸葛瑾的兒子,從小就因聰明而知名。孫權很器重,曾任丹陽太守,封都鄉侯。孫權死後由他輔立孫亮,任大將軍,太子太傅。後因領兵攻魏失敗,被孫峻所殺。

33、審配,袁紹謀士。會用兵,善打仗,曾協助袁紹軍多次打敗曹操。袁紹死後,幫助袁紹兒子袁尚守冀州城,曹操幾次破城都無功而還。後城破誓死不降曹操,被曹操所殺。

34、蔣琬,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四六年,蜀國大臣。字公琰,零陵湘鄉(今湖南省湘鄉)人。劉備自任漢中王時,他為尚書郎。後在諸葛亮丞相府任長史,諸葛亮死後代其執政,為益州刺史、大將軍、尚書,封字亭侯,大司馬。

35、譙周,生於公元二○一年,死於公元二七○ 年,蜀國大臣。劉禪在位時任散中大夫、光祿大夫。通曉天文,善寫書文。鄧艾兵至成都時,竭力勸劉禪投降魏國。後被司馬昭封為陽城亭侯,在晉國任騎都尉、散騎常侍。

36、龐統,生於公元一七九年,死於公元二一四年,劉備謀士。字士元,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外號「鳳雛」先生,與諸葛亮齊名。劉備領荊州時,任龐統為耒陽縣令,在縣官位上不理縣事,後經諸葛亮、魯肅再三推薦,被劉備任為副軍師中良將。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與劉備進取川中時,在卉縣(今四川省廣漢北)落鳳坡被劉璋手下名將張任用伏兵亂箭射死,死後追爵為關內侯。

37、闞澤,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四三年,吳國大臣。字德潤,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小時好學,因家窮無錢上學,便替人抄書。孫權稱帝時,任尚書、中書令、侍中。公元二四二年任太子太傅兼中書令,極有口才。赤壁交戰前,替黃忠前去曹營獻詐降書,騙過曹操。

38、丁奉,吳國名將。智勇雙全,武藝高強,身經百戰,功績卓著。晚年,吳王孫休為帝,孫琳圖謀不軌,丁奉設計在臘日大會上誅殺了孫琳。

39、於禁,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二一年,曹操大將。字文則,泰山巨平(今山東泰安)人。弓馬熟39練,武藝出眾。初在鮑信手下剿滅黃巾軍,後歸附曹操。參加過攻打呂布、張綉、袁紹的戰事,因戰功拜虎威將軍、左將軍。建安二十四(公元二一九年),助曹仁守樊城,不聽龐德的進言,適遇大雨,被關羽水淹七軍,兵敗投降關羽。孫權奪取荊州後,被送還魏國,不久病死。

40、太史慈,東吳名將。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與曹魏交戰時戰死。

41、文丑,袁紹上將,河北名將。與曹軍交戰時連敗張遼、徐晃,後被關羽所殺。甘寧,吳國大將。字興霸,巴郡臨江(今四川忠縣)人。起初跟隨劉表、黃祖。黃祖兵敗被殺後,歸降孫權。為著名水軍將領,勇猛過人,打仗常沖鋒陷陣,一生建立戰功無數。曹軍進軍濡須時,他率敢死隊百人,夜襲曹營,大勝而還,未傷一人。劉備伐吳時,被番王沙摩柯一箭射死。

42、呂布,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一九八年,東漢末年董卓部將。字奉先,五原(今內蒙古包頭)人。素以勇武著稱,使一枝方天畫戟箭法高超,號稱∶「飛將軍」,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武將。原為荊州刺史丁原的義子,後投靠董卓為義子。王允用連環計使呂布殺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蟬。公元一九八年在徐州被曹操擒殺。一生有勇無謀,反復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43、呂蒙,生於公元一七八年,死於公元二一九年,東吳國大將。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阜陽)人。少年時不讀書,後接受孫權勸告,讀了許多兵書、史書,智勇雙全。跟隨孫權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將軍。魯肅死後,掌管東吳軍事,率軍暗襲荊州,擒殺關羽父子,名揚三國。殺關羽後不久病死。

44、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

45、姜維:三國猛將中最有智謀的一位.姜維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後為中郎將,就參天水郡軍事. 甘寧:甘寧甘興霸,東吳第一猛將.水賊出身,使一口牙刀,有氣力,號游俠。

46、衛繼:繼敏達夙成,學識通博,進仕州郡,歷職清顯.忠篤信厚,為眾所敬。

47、曹丕:作為一個統治者,曹丕是個有一定膽識、謀略,又工於心計的人.他更是一個為了權力不擇手段,殘害手足之人.劉禪:後主劉禪是一個無才無德、昏庸孱弱的庸人.他只知道享樂,不思進取,無所作為.不辨是非,聽信讒言,最後落得一個被天下人恥笑的下場.陸遜:他是一位足智多謀、有著高超軍事才能的統帥.治國安邦有方,深得百姓愛戴。

(9)許攸動漫圖片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J. 曹操赤腳迎來的許攸,為什麼那麼輕易就被殺掉了

許攸在火燒烏巢之後不久,就由於自恃功高,屢次輕慢曹操,不分場合,直呼曹操小名,曹操表面上雖嘻笑,但心裡很不高興,許攸還輕視曹軍將士,被許褚一怒之下殺死。曹操深責許?,令厚葬許攸。只是深責而已,許褚殺人的後果實在很輕啊。其實許?再傻,也不敢隨便殺一個曹操身邊的幕僚,恐怕曹操對許攸早就不滿意了吧。

閱讀全文

與許攸動漫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木椅坐墊圖片及價格 瀏覽:913
單純二次元男生圖片 瀏覽:747
卡通二次元圖片簡單 瀏覽:402
天台怎麼畫好看又簡單圖片 瀏覽:746
剪輯圖片工具word 瀏覽:914
五門櫃的圖片及價格 瀏覽:371
漫畫男生模板圖片 瀏覽:261
有張的圖片文字 瀏覽:168
伽羅變男生圖片 瀏覽:640
女生芭蕾圖片 瀏覽:648
動漫圖片女生霸道 瀏覽:246
女生落日背景圖片 瀏覽:243
黑白手繪可愛圖片 瀏覽:733
動漫裝修效果圖片 瀏覽:645
如何將圖片變成小網格 瀏覽:272
最美棉海高清圖片 瀏覽:54
女孩白襪褲下面露出來圖片 瀏覽:87
中小學生畫畫圖片大全 瀏覽:932
串串桌子圖片及價格 瀏覽:27
二次元女生圖片雙馬尾 瀏覽: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