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給去世老人燒百七怎麼寫
老人逝去,傳統七紙是燒到五七。一七(六天,從老人倒頭算起)在屋內燒。二七到院內燒。三七在門口燒。四七到大道上燒。五七是一個重大節點,要燒花、冥物、紙錢……,孝子和親友聚集一起到墓地祭拜、燒化,從此以後不再數七。要等到六十天燒船了,之後就告一段落了。你講的百七,老漢今年75歲沒聽說過。
㈡ 二七頭封怎麼寫
七月半燒包封面怎麼寫: 1、封皮內容解釋: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從右到左各列內容... 「二七化財之期」,以此類推,七七寫「畢七化財之期」;燒一周年包,空白處寫「小...
㈢ 頭七到七七包袱怎麼寫
頭七到七七包袱怎麼寫
問題一:頭七上墳怎樣填寫包袱皮沒有特定的說辭,一般就是祈禱老人保佑,請求老人靜心上路,不要為子女擔憂,望老人能夠盡早轉世做人而已。
問題二:喪葬後七七怎麼過現在知道的,或者完全按古制操作的少了,不過學習一下還是有必要的。
一、喪葬文化:七七。
亦稱「齋七」、「燒七」、「做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逝世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做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此個風俗,在漢代尚無記載,應該與佛教傳入中國有關,南北朝時開始流行,一直流傳到今天,佛教《瑜珈論》說:人死後,為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如七日終,不得生緣,則更續七日,至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以故有「七七」之期及逢七追薦之習俗。
第七個七日,民間又稱為「斷七」、「盡七」、「滿七」。比較受重視的是五七與盡七。
二、「七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
人逝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現在,做七一般不搞道場、法事之類的,但一些特殊的風俗與講究還是保留了下來,譬如設靈座、解怨結、布施等。另外,除了在家祭奠,很多人為了更好地表達對故人的思念,逐漸選擇到親人的安息之地,開展做七的儀式,做近距離祭祀與交流。
三、做七七的具體儀式
1、設靈座
頭七要設靈座,供遺像。正午前布置好遺像,遺像前擺上一香爐、兩燭台。
2、擺三方
正午前准備齊所有物品,先上供果,擺三方(正方、左方、右方)。
3、點立燭
正午前由幺兒(不分男女)點燭。若無子女的,最小的侄子(女)可代替;若無侄子(女),親緣關系近,與子女平輩者最小者點燭。
4、寫酒
由老大倒第一杯酒,隔一分鍾老二倒第二杯酒,若有老三,再隔一分鍾老三將酒杯倒滿;隔三分鍾,酒席下,上方給老人那一杯倒入墓碑四周,獻給逝者,左右兩杯一杯酹天,一杯酹地。若無子女的,侄子(女)可代替;若無侄子(女),親緣關系近,與子女平輩者按大小倒酒。
5、添飯(供糕)
緣自原禮儀中的「供羹飯」。從設靈座開始,一日三餐,供奉亡者,一般為素菜,直至七七結束。如果是在墓前舉行,則當場供奉一餐。變更供奉糕點,與單純供奉水果區別開來,不能上豆花(民間稱,做七上豆花兄弟姐妹不和),總共上三碗。
6、燒錫箔元寶
用紙糊幾個大信封一樣的包袱,內裝錫箔元寶,包袱中間寫上逝者姓名,上款寫逝者生於某年某月某日,歿於某年某月某日,下款寫燒包袱者的地址、姓名,供奉時焚燒。
7、宣祭文
個性化祭文(這個可以沒有,祭文也可以請人代寫)
8、親人祭拜
長子(不分男女)點燭;次子(不分男女)點香(拿香時,左手向外,右手向內,香比頭部略高,以示尊敬;點時要平,意為燒平安香;插香時,一般以雙手插之,以示尊敬),向逝者一鞠躬;一開始點燭點香,若無子女的,侄子(女)可代替;若無侄子(女),親緣關系近,與子女平輩者按大小點燭點香,其他親朋好友依次點香,向逝者一鞠躬;所有親人站成橫排,向逝者三鞠躬(晚輩行跪拜禮);祭拜完後,水果給小孩吃,添福添壽。
四、其他遇七期,又如何做?
二七至七七,相對於頭七,少了設靈座的環節。
三七在供飯後增添了「接亡靈」與「放焰口(布施)」的內容:接亡靈時,孝子(女)擎香火哭喊亡人稱謂。現代禮儀中,由家屬分別喊出逝者的稱呼,並說出一句緬懷的心裡話。焰口為梵語譯音,也稱「面然」,是對餓鬼王的稱呼。俗說,為了避免逝者投身為餓鬼,應對鬼神進行布施。現簡化為,親屬在墓周圍放上幾盤糕點,作為布施,祈禱逝者平安。
五七與頭七比......餘下全文>>
問題三:親人去世頭七到七七念什麼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王菩薩掌管冥界,可救眾生於六道,包括因作惡而入無間地獄的苦難眾生。
同時,祈求地藏菩薩保佑,願救度亡者脫離惡道,盡早轉生善道,早逢佛法,早日脫離生死輪回。為亡人誦經修功德,七分功德,亡人得一分,後人得六分。
誦經修德期間,吃飯少肉多素,少飲酒,內心要時刻保持慈悲、包容、謙卑,心常平和,不要爭吵動氣,平常心裡可經常念「南(na)無(mo)大願地藏王菩薩」,有條件的還可以助印佛經、放生等。
問題四:請問頭七和七七是什麼意思?倘遇農歷初七、十七、二十七,稱「撞七」,提前一日半夜做七。死後第七日稱第七日稱「頭七」,俗以死者此日始知己死,亡靈將歸宅哀哭,故於午夜後即哀哭致祭至中午,前延請道僧誦經,開魂路,舉行法懺。「頭七」由兒子辦理,「二七」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兒負責,「四七」也是小七,「五七」為出嫁孫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現代人由於工商業發達工作忙碌,有將七七四十九天縮短的情形,以縮為二十四天為例,其方式為「頭七」與「七七」各七天,中間每隔二天為「七」即為二十四天,在居喪期間未出殯前不過節,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做七除上壽者照七七四十九日為尾七外,未上壽者即俗所謂「死人快過日」,一般多自二七起短為六日,因此實則做尾七為第四十三日。
問題五:頭七一直到七七具體怎麼算,急!!30分頭七,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
問題六:現代的亡人頭七怎麼祭奠,七七怎麼操作民間做法是:頭七祭祀是在,第一個第七天的頭一天,叫」望七「這一天燒紙祭祀,燒冥袱包,7包。。。二七:14包。。。。。七七49包!,,,最好是為故去的親人,佛事超度,,念佛超度,,可以到當地寺院為亡者寫一個往生超度牌位,,這樣做,才是真實利益,,冥陽兩利!
問題七:怎樣寫包袱?急求大神解答是郵寄還是存放?
問題八:頭七習俗怎樣寫包封頭七是中國人的喪殯習俗,習慣上都認為「頭七」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生人迴避,這樣死者才會放心上路,趕去投胎。
封包一般是封人單數,如5、9、11元等,只要是單數就可以了,去家裡拜祭,主人會給香點上,給你祭的。
問題九:祭祀死者的頭七,三七,五七,七七怎麼算頭七,一種中華民族的喪殯習俗。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亦有說認為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三七,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據說是希望死者還能復生。三天還不能復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實際上停柩的時間長,是由於當時喪禮繁縟復雜,尤其是天子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隨葬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近代以後,靈柩一般都在「終七」以後入葬。
五七,同做七,亦稱「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做七,亦稱「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佛教認為,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升天,靈魂一般並不能夠馬上轉生。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後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過了七七期之後,亡靈托生的類別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托生的類別了。如果一個人,生前作惡很多,註定來生要托生畜類,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屬親友為他大做佛事,使他聽到出家人誦經,當下懺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為人了。而道家也認為超度度亡靈最好是在他「七魄」沒有散盡之前。「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有些地方,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穿孝――老人死後,兒孫為表示哀悼』,直系子孫、媳婦,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謝孝日。葬後三日為「祭墳」,七日為「小期」,二十一天為「三期」(也稱「三七」),三十五天為「五期」,四十九天為「斷七」。百日、亡人生日,孝男孝女上墳祭奠。期年為周年。三年過了才換下孝衣。所謂守孝三年,至此了結。現代做七比起傳統的做法要簡單,但很多人還在「大期」日到殯儀館燒點紙,祭奠一下。老人們講,頭七的時候,人的靈魂還在各處飄盪,在望鄉台上,時時刻刻都在看著自己家鄉。到了頭七晚上半夜的時候,自己的親人在家裡煙囪旁邊燒一個梯於形的東西,叫「天梯」,只有燒了這個天梯,靈魂才能順著這個梯子達到天堂。雖然這只是無情,但是在自己的親人身上,即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誰又肯讓自己的親人在這種事情上受委屈呢?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乾地......餘下全文>>
問題十:2015年10月15去世,從頭七到七七是怎麼算的死亡後第七天為頭七
㈣ 奶奶去世了頭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是不是都要燒紙錢 怎麼燒紙錢的步驟 香 紙錢
不用每個七都去燒的,只是頭七燒一點紙錢,然後77的時候再燒一次,不過要提前一天燒,後面就是百期的時候再燒了,總之每次記得提前一天,別等滿了那天才燒。
1、頭七由兒子處理:燒紙錢、燒香、備家畜菜餚奠祭。
2、三七由女兒處理:燒紙錢、燒香。
3、五七由出嫁孫女處理:燒紙錢、燒香。
4、七七為滿七由兒子處理:燒紙錢、燒香、備家畜菜餚奠祭。
5、白天以後:燒香祭祀。
(4)燒二七怎麼寫圖片擴展閱讀:
民間傳說:
1、燒紙大多都選擇在黃昏後的夜晚,因為白天陽氣太重,所以最好還是晚上燒。在墳前燒紙例外。
2、都說燒完紙後離開的時候不要回頭看,如果殺氣重的人回頭的話會傷到領錢的死者,生辰八字輕的人回頭的話會看見不該看的東西容易留下影印。
3、燒紙時記得帶上一根樹枝,可以在燒紙的過程撥弄著紙,這樣可以將紙完全透,不燒透的紙就是不完整的錢會花不出去。
㈤ 去世已2周年的包袱怎麼寫
去世已2周年的包袱寫「大祥化財」。
對新亡人需要燒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燒包填寫內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讓燒包的人根據情況填寫。寫七七白包時,空白處一七寫「首七化財之期」,二七寫「二七化財之期」,以此類推,七七寫「畢七化財之期」;燒一周年包,空白處寫「小祥化財之期」,燒二周年包,空白處寫「大祥化財之期」,燒三周年包,空白處寫「除服化財之期」。
㈥ 媽媽明天二七,作為女兒的我燒紙的時候應該在紙上寫什麼
不用寫字,心中默念就好了
㈦ 鬼節包封的寫法
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從右往左書寫內容。包袱的反面都只寫一個字:封。壓著折紙的縫寫,代表封口,在郵寄的路上不要讓別人拿了去。正面的寫法較復雜(以花包為例),第一列:中元勝會之期虔備冥資成x封(中元節鬼魂勝會之期虔誠准備冥界紙錢並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上奉(恭敬地奉送給xxx)。第三列:故xx收用(已經故去的xx老人收用)。第四列孝xx祀(陽世孝人xx祭奠)。第五列:天運xx年xx月xx日叩化(農歷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
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邊「封」字前空白處填上包的封數,一包為1封,一馱是2封,按寫給某先人的包總封數填寫。如果是白包,則「中元勝會之期」處是空白,因為對新亡人需要燒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燒包填寫內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讓燒包的人根據情況填寫。
寫七七白包時,空白處一七寫「首七化財之期」,二七寫「二七化財之期」,以此類推,七七寫「畢七化財之期」;燒一周年包,空白處寫「小祥化財之期」,燒二周年包,空白處寫「大祥化財之期」,燒三周年包,空白處寫「除服化財之期」。
㈧ 燒七怎麼燒有什麼規矩
什麼是頭七:
人死後的第七日其魂魄會回來家中以作最後的懷念,家人會為逝者准備其生前最喜愛的食物及物件以作最後的致意,中國人稱這天為頭七。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乾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亦有說認為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頭七如何祭奠親人?
「頭七」由兒子辦理,「二七」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兒負責, 「四七」也是小七,「五七」為出嫁孫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 現代人由於工商業發達工作忙碌,有將七七四十九天縮短的情形, 以縮為二十四天為例,其方式為「頭七」與「七七」各七天, 中間每隔二天為「七」即為二十四天,在居喪期間未出殯前不過節,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做七除上壽者照七七四十九日為尾七外,未上壽者即俗所謂「死人快過日」, 一般多自二七起短為六日,因此實則做尾七為第四十三日。
人去世後要做的程序
建國前,民間對喪葬禮儀極為重視,喪儀繁瑣鋪張,且封建迷信色彩濃重。習俗相沿,以喪事的隆重與否,視為子輩孝道的尺度。葬俗為木棺土葬,兒女侄孫均戴孝,兒女服孝期為3年,侄孫輩服孝1年。子女在1年內不得剃頭理發和化妝,稱「哀戚毀容」。家中3年內過年不貼春聯等。喪儀主要程序有小殮、停靈、報喪、大殮、點主、開吊、發引、擺祭、下葬和下葬後的圓墳、作七、忌日祭等。喪儀日程,少則五至七日,多達半月之久不等,耗費甚巨。一般人家,人過50歲,晚輩即開始為老人做壽衣、打棺材(稱「壽棺」、「喜棺」)、修墳穴,准備後事,被視為孝順。
㈨ 中元節紙錢包怎麼寫求圖
今於陰歷七月十五中元之日。謹具下面空處寫所火化之物。陽上下空處寫(例如):不孝男(燒包袱者)某某某,公元下寫陽歷(公歷)年月日。
中國習俗
河北: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准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
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元節
㈩ 燒冥包怎麼填寫
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豎排,寫給祖人的格式,依次寫寒衣化袱XX包,上奉,故祖考XX公XX老大人收,孫XX曾孫XX玄孫XX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