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治療肝臟血管瘤
肝臟血管瘤的治療需根據血管瘤大小、位置、症狀及患者整體狀況綜合選擇,常見方法包括觀察、手術、介入治療和射頻消融。具體如下:
觀察:適用於直徑小於5厘米、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的肝臟血管瘤。患者需每6-12個月進行超聲或CT/MRI檢查,監測血管瘤的大小、形態及生長速度。若血管瘤長期穩定且無惡化跡象,可繼續觀察,無需特殊治療。
手術治療:傳統開放手術或腹腔鏡微創手術適用於血管瘤直徑大於5厘米、位於肝臟表面或邊緣、有破裂風險,或因壓迫周圍器官導致症狀(如腹痛、黃疸)的患者。手術風險與血管瘤位置、大小及患者肝儲備功能相關,需嚴格評估手術指征。微創手術可減少創傷,但復雜位置(如靠近大血管)的血管瘤仍需謹慎處理。
介入治療:通過股動脈穿刺,將導管送至血管瘤供血動脈,注入栓塞劑(如明膠海綿、聚乙烯醇顆粒)阻斷血流,使瘤體缺血萎縮。適用於無法耐受手術、血管瘤位置深在或合並其他疾病的患者。介入治療創傷小、恢復快,但可能需多次治療,且存在栓塞劑移位、異位栓塞等風險。
射頻消融:在超聲或CT引導下,將電極針插入血管瘤中心,通過高頻電流產生熱量(60-100℃)使瘤體組織凝固壞死。適用於直徑小於3厘米、位置表淺的血管瘤,尤其適合高齡或合並嚴重心肺疾病無法手術的患者。但深部血管瘤或靠近重要結構(如膽管、血管)時需謹慎,可能引發鄰近組織損傷。
治療選擇需個體化,需結合血管瘤特徵、患者年齡、肝功能及全身狀況綜合判斷。治療期間需嚴格遵循醫囑,定期復查影像學及肝功能,及時發現並發症或血管瘤復發。若出現急性腹痛、發熱等異常症狀,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