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楷書心、皇、以、千、里、之的毛筆字帖圖片
[心皇以千里之]六個字的楷書寫法很多,現以顏體和褚體為例,以供您參考學習。如圖所示:
B. 毛筆字的正確書寫
毛筆字——是指按傳統法度書寫的毛筆字,而不是用毛筆隨意寫出的字。它是學習書法的第一階段。怎樣寫好毛筆字,是一個很復雜、很具體的大問題,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講透徹的。
基本要領
要想寫好毛筆字必須掌握好筆法和字法。
執筆——蘇東坡說:「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五指執筆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筆桿(適當高度),保證筆桿不脫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筆的外側,既加強食指捏筆的力量,又發揮把筆往裡鉤的作用;無名指的甲肉之際抵在筆桿內側,起著把筆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無名指的指肚下部,輔助無名指把筆往外推。握筆時要如古人所說:「令掌虛如握卵」,這樣便於運筆。學書要經常練習握筆、鉤回、推出和旋轉筆桿(加上腕的作用)練習畫直線和弧線。執筆的高低和是否懸腕、懸肘,由所書字的大小來決定,小字低執,枕腕;大字高執,懸腕;再大則需懸肘。
書法是線條造型藝術。所謂筆法主要的就是怎樣創造理想線條(點畫)的用筆方法。
提按——筆按下去寫,筆劃就粗,提起來就細。就像人走路的兩只腳,一隻落下,一隻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樣,筆在寫字的過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產生出粗細絕不相同的線條來。
每寫一個筆畫,都有入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入筆有「露鋒」法,順筆而入,使筆畫開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鋒法」,逆鋒入筆,橫畫欲右先左,豎畫欲下先上,使筆鋒藏在筆畫中,筆畫開端基本呈圓形。行筆要學會「中鋒用筆」,使鋒尖常在點劃中間運行。為使筆畫有力度,還要學會澀勢用筆,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華。收筆有「露鋒」(把筆逐漸提出紙面,畫呈尖形,如懸針豎、撇、捺、鉤),有「藏鋒」(將筆尖收回畫中,如垂露豎,筆畫尾端呈圓形)。
結字——又叫結體或間架結構。啟功先生曾指出,寫毛筆字一要把握間架結構,二要練好筆畫特點。間架結構比點畫特點重要。間架好的字,筆畫特點不突出,也還順眼;反過來就不行了。因此,認真研究並把握好字的結體規律十分重要。所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
學寫字應先從楷書或隸書入手。掌握各種筆法後再學其它書體就有了基礎。臨帖是練好字的必需手段。不臨帖,全憑自己想法隨意寫,是上不了路子的。學寫毛筆字一定要有恆心與毅力,要持之以恆,戒驕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說:「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C. 一碧千里用毛筆字寫法
一碧千里
書體坊米芾體
============================================
您的問題,我的回答,感謝有這樣的交集
閣下的滿意,閣下的採納,將是我堅持網路答題的動力
D. 千的毛筆字怎麼寫
你好!
找個字帖來臨摹就知道怎麼寫了,不同書法家有不同的寫法
如有疑問,請追問。
E. 毛筆字"千"的書寫法
楷書,短撇起筆要重,形狀粗壯有力,勁直,行筆與收筆要連貫,一氣呵成,中途不能停頓,而且由重到輕,由大變小,注意斜度。橫輕豎重,長橫靠上,中豎下伸
F. 千這個字用毛筆怎麼寫
G. 毛筆字筆畫怎麼寫
、顏真卿簡介
唐代是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對前代的書法既有繼承,又有革新。這一時期,書家輩出。就楷書而言,有初唐四大楷書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在盛唐與中唐之際,由於政治鞏固和經濟繁榮,文化藝術的發展和改革全面展開。顏真卿在學習、總結前人書體的基礎上,創造了富有生機的代表社會風貌又體現盛唐時期繁榮強盛、獨具個性的新書體。顏真卿的這一書風;大氣磅礴,身力豐筋,最具盛唐氣象。這正是顏真卿正直、質朴、倔強與內美外溢的人品風格。
顏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唐京兆萬年人(今陝西省西安市),祖藉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曾官平原太守,歷任刑部尚書、太子太師、贈司徒,封魯郡開國公,故世稱顏平原、顏魯公。顏真卿為官清正,剛直不阿,不畏權貴,指斥奸佞。德宗時淮寧節度史李希烈叛亂,宰相盧杞懷恨顏真卿,命其前往勸阻,被李希烈拘留羈押。叛臣軟硬兼施威逼利誘,顏真卿大義凜然,威武不屈,被叛軍縊死於獄中,終年77歲。
顏真卿一生寫了很多碑貼,給我們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顏勤禮碑》是顏真卿六十歲時所書,銘文也由顏真卿所撰。顏勤禮字敏,是顏真卿的曾祖父。此碑後被埋於地下,到了1922年重新發現,所以字跡保存基本完好。現在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此碑用筆爽利勁健,結體端莊雄偉,外緊內松,作品氣勢雄邁清奇,雍容寬博,是顏體最典型的風貌。此時他的書法藝術已進入完全成熟階段。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代新書體的創造者。
二、《顏勤禮碑》基本點畫用筆方法
學習書法應該掌握字的筆法(基本的點畫方法)、字法(字的間架結構)、章法(某一書體的組字方法以及一件完整作品的布局安排)。
構成楷書的筆法(基本點畫)主要有點、橫、豎、撇、捺、挑(提)、鉤、折八種。在《顏勤禮碑》中衍變而成的有六十多種。
學習楷書,首先要掌握每一點畫的起、行、收的用筆方法。同樣一個筆畫,在不同的字,不同的部位,它所處的角度、提按的力度,書寫的速度及其長短、粗細等,都不是雷同的。
永字八法中的八個基本筆畫是:(1) 側即點 (2) 勒即橫 (3) 弩即豎(4) 趯即鉤 (5) 策即挑(提) (6) 掠即長撇 (7) 啄即短撇 (8) 磔即捺
永字八法不僅僅是與現在筆畫名稱叫法的不同,而是用一個字點出了這一基本筆畫的本質特徵,這是很了不起的。從後漢以來,對學習、理解書法的用筆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掠和啄同為撇,只是長短不同而已,似乎重復了。橫豎交接處的「折」筆雖然常用,「永」字中也有「橫折豎」和「橫折撇」,卻沒有介紹,這也是美中不足之處。
永字八法
(一)點
點在「永」字八法中稱「側」。有險峻斜側之意。即寫點不宜正,只有斜勢才能寫出力度和動態。點是字的眉目,漢字之根源。漢字的所有筆畫,都是由點延伸而來。點畫不能松垮;「點貴緊而收」(唐太宗)。「側(點)不貴平」(張旭),平則呆板。「點不變謂之布棋」(李陽冰),就是說點畫如無變化,就成了擺棋子了。在《顏勤禮碑》中,點可分為右側點、左側點、瓜子點、長點(反捺)、挑點、撇點、垂點、豎點。有的學者根據右側點收筆形態的變化又分為「圓斜點」、「方斜點」。「元」字上方的左尖橫叫平點。一字中的多點筆畫介紹為:如「弟」字上方的兩點稱為「內合點」。如「爺」字上方的兩點稱為「外分點」。如「火」字的兩點又叫「呼應點」。「三點水」叫「水旁點」。「絲」字下方的三點又叫「開三點」。如「烈」字下方的四點叫做「四點底」。「母」字中間的兩點稱為「豎連點」等等。如果照此分類,其實還不夠。我們只要記住:點畫在字中的形態是根據需要而變化的,相同的字的點畫也不是雷同的。
我們先掌握最基本的四種點的寫法,再由此變化:
(1)半圓點
又叫右側點。這是點的基礎,其他點都是它的變形。
寫法:先作輕的橫切,然後向右下直行,中間最粗,最後部位逆鋒收筆。寫出左邊是直線,右邊既是半圓又略有方形的外形來,即是有「骨」又有「肉」的點了。如果點的收筆呈圓形,也可叫圓斜點。
(2)豎點
寫法:豎點與半圓點的區別在於,半圓點行筆的方向是右下方,最粗的地方在中間部位,而豎點的行筆方向則指向正下方,有的一開始落筆處就粗到位。落筆時做橫切,然後直向下行,到底部提筆有點像豎鉤的方法,但不出鉤。
(3)挑點
在顏書中有兩種寫法:
一是與半圓點的外圓方向相反,即半圓是左邊的,所以用力點也是要著力於左邊,鉤向右邊。出鉤的地方靠上方、中間、下方的都有。
第二種寫法是先向左下方順鋒而下,然後折向右下方做切筆後向右上方慢慢提出。
(4)垂點
有兩種用筆方法:
一種是露鋒向左下入紙,即轉下方行筆,再轉鋒向上作圍提鋒收筆。也叫左側點。
另一種是先逆鋒向上入紙,即轉鋒向下再作圍向上提鋒收筆。
。
H. 書法中的「千」字怎麼寫
千 隸書寫法(僅供參考):
I. 「千」字筆畫順序為什麼毛筆字寫成撇豎橫
呵呵,親愛的你太可愛了,「豎鉤」裡面沒「豎」嗎?為什麼你在寫豎鉤的時候,當到寫鉤的時候要頓筆呢?其實這就是 豎 的程序完成了,該到寫鉤了
J. 毛筆字怎麼寫
寫毛筆字要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筆桿(適當高度),保證筆桿不脫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筆的外側,既加強食指捏筆的力量,又發揮把筆往裡鉤的作用。無名指的甲肉之際抵在筆桿內側,起著把筆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無名指的指肚下部,輔助無名指把筆往外推。
(10)千毛筆字怎麼寫圖片擴展閱讀
毛筆字歷史:
毛筆作為一種書寫工具,其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筆描繪的痕跡。雖然西周以前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
由此可知毛筆起於殷商之前。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該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聿」、「拂」等多種名稱。
直到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將筆的各種名稱統一稱作「筆」。相傳秦將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路卮是當時的制筆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