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月經前13天左右會流血,連接3.4個月都這樣了 各位幫幫忙啊 感謝!
經是指有規律的、周期性的子宮出血。又稱為月事、月水、月信、例假等。嚴格說來,伴隨著這種出血,卵巢內應有卵泡成熟、排卵和黃體形成,子宮內膜有從增生到分泌的變化。但是在臨床上常有不經過排卵而有子宮出血的現象,叫做無排卵性月經。 月經第一次來潮稱為初潮,初潮年齡大多數在13~15歲之間,但可能早在11~1...2歲,晚至17~1 8歲。我國各地區初潮年齡相差不大,但體弱或營養不良者初潮可較遲,體質強壯及營養良好者,初潮可提早。月經到49歲左右則自行閉止,歷時約35年左右。 月經應該有正常的周期、經期、經量、經色和經質。 出血(即經血來潮)的第一天稱為月經周期的開始,兩次月經第一天的間隔時間稱為一個月經周期,一般為28~30天,和農歷一個月的時間差不多。周期長短因人而異,偶而提前或延後不超過7天仍可視為正常,即月經周期不應少於21天,也不能超過35天。妊娠及哺乳期月經會停止。 經期是指經血來潮的持續時間。正常月經持續2~7天,一般為4~5天。經量是指經期排出的血量。月經量的多少很難統計,臨床上常用每日換多少次月經墊粗略估計量的多少。有人測定正常人月經血量約為10~58ml,個別婦女月經量可超過100ml。有人認為每月失血量多於80ml即為病理狀態。一般月經第2~3天的出血量最多。由於個人的體質、年齡、氣候、地區和生活條件的不同,經量有時略有增減,均屬正常生理范疇。 經色是指月經血的顏色。月經血一般呈暗紅色,開始色較淺,以後逐漸加深,最後又轉為淡紅色而干凈。除血液外,尚含有子宮內膜碎片、子宮頸粘液及陰道上皮細胞。月經血的主要特點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況下偶爾也有一些小凝塊。 經質是指月經血的性狀,正常情況下經質不稀不稠,不易凝固,無明顯血塊,無特殊氣味。經質的病理改變,不僅是常見的月經疾病,還是臨床辨證的重要依據。通過了解經質的改變,可為臨床提供重要的辨證資料。婦女月經來潮,經血濃稠或粘膩者,稱為「經質粘稠」。 月經病泛指與月經或月經周期有關的各種病證。包括經期、經量、經色、經質和月經氣味等的異常,或經期及其經行前後周期性出現的各種較為明顯的證候。如果臨近月經來潮之前或經行初期,伴有輕微的小腹脹痛或腰部酸痛,或乳房輕微作脹,或情緒不太穩定等現象,但不影響工作與生活,月經來潮後或干凈後便自然消失者,這是常有的生理現象,一般不需作任何治療。有的青年女子,在月經初潮後的頭一二年之內,月經不能按時來潮,或提前或延後,甚或停閉數月,這是由於腎氣未能充盛所致,這些女子只要無明顯全身證候,待身體逐漸發育成熟後,自能恢復正常。還有一些絕經期前後的婦女,常會出現月經紊亂,其周期、經期、經量以及經質都不甚正常,情緒也表現得不太穩定,只要是對生活與健康沒有危害,一般也不作病態而論。 此外,有少數婦女,身體無特殊不適,而定期兩個月或三個月,甚至一年,月經來潮一次者,古人分別將定期兩個月月經來潮一次者稱為「並月」;三個月月經來潮一次者稱為「居經」;一年一行者稱為「避年」。也有極個別的婦女,終生沒有月經來潮,但又不影響正常生育者,古人稱之為「暗經」。還有的婦女在懷孕早期,仍按期有少量月經來潮,但對胎兒無不良影響,古人稱之為「激經」,這都屬於個別現象。 一般月經期無特殊症狀。有些婦女可有下腹及腰骶部沉重下墜感覺,個別可有膀胱刺激症狀如尿頻,輕度神經系統不穩定症狀如頭痛、失眠、精神抑制、易於激動,腸胃功能紊亂如惡心、嘔吐、便秘或腹瀉以及鼻粘膜出血等現象。在一般情況下,月經來潮並不影響工作和學習。但不宜從事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應避免洗冷水浴及下水田勞動,禁止性交,注意經期衛生。 從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宮內膜受卵巢激素的影響,有周期性的改變並產生月經。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是由卵巢激素周期性的作用所引起,可分為以下4期: (1)增生期:約在月經周期第5~14天,相當於卵泡發育成熟階段。月經期子宮內膜剝脫後,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基底層細胞增生、變厚、腺體增多而彎曲;間質逐漸增生變為緻密;內膜血管增生呈螺旋狀。 (2)分泌期:約為月經周期第15~23天,相當於排卵後黃體成熟階段。黃體產生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宮增生期內膜繼續增厚,腺體進一步擴大、彎曲,並出現分泌現象。間質疏鬆水腫、血管也急速增長,更加彎曲、內膜松軟,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適宜於受精卵的種植和發育。 (3)月經前期:約在月經周期的第24~28天,相當於黃體退化階段。黃體退化時,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很快下降,間質水腫消失而變為緻密,血管受擠壓而彎曲,使血流瘀滯。在來月經前4~24小時,內膜血管呈痙攣性收縮,使內膜缺血壞死,血管收縮後又舒張,以致破裂出血,在內膜層形成分散的小血腫,使內膜剝脫而出血,即為月經來潮。 (4)月經期:約為月經周期的第1~4天,此時內膜功能層形成分散的小血腫,使內膜成片狀或小塊狀剝脫,隨血液一起排出。在臨床上,一般將月經來潮作為下一周期的開始。 參考資料: 月經是怎樣形成的?如何計算月經周期? 月經是由於卵巢激素周期性變化引起子宮內膜周期性的脫落而導致的陰道出血。青春期後卵巢在下丘腦一垂體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逐漸發育。在垂體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卵泡逐漸生長,發育成熟,並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增生變厚,呈增殖期變化。在黃體生成激素的作用下,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出卵子,排卵後卵泡形成黃體,黃體細胞分泌孕激素,在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子宮內膜進一步增殖,並由於其腺體上皮細胞分泌而呈現分泌期變化。若卵子未受精,黃體即開始萎縮,一般黃體的壽命平均為14天。黃體萎縮後,卵巢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子宮內膜失去支持而萎縮,且由於缺血壞死而脫落,於是出現陰道出血,即通常所說的月經來潮。 月經第1次來潮稱為月經初潮。初潮的年齡大多在13~15歲之間,其遲早受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如氣候、個人體質、營養狀況等。出血的第1天為月經周期的開始,兩次月 經第1天的間隔時間稱為月經周期,因此月經周期的計算應包括月經來潮的時間。有些婦女只計算月經干凈的時間,這樣就可能認為月經周期縮短了,臨床上有的婦女常自訴月經不正常,一個月月經來潮兩次。其實仔細算來,月初及月末各來潮1次也是正常的。正常月經周期為28~35天,周期長短可因人而異,提前或錯後7~10天可視為正常范圍,只要 能保持一定的規律性就不能認為是月經不調。末次月經是指距就診日最近的一次月經,應從出血第1天計算。但需注意,末次月經系指此次月經與通常一樣的行經持續時間及量,不要將陰道不正常出血誤認為是月經。此種出血一般量較月經少,時間或短或延長,或失去平時月經來潮的規律。 月經來潮的持續時間一般為3~7天,出血量在100毫升之內,以第2~3天為最多。月經血一般呈暗紅色,不凝固,除血液外,還含有子宮內膜碎片、宮頸粘液及陰道上皮細胞。一般婦女月經期無症狀,少數人可有下腹或腰骶部下墜感、乳房脹痛、便秘或腹瀉、頭痛等不適,一般不影響日常的工作、學習及生活。 怎樣才算正常的月經 由於月經可能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故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變化的范圍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就屬於正常月經。正常的月經應具有以下特徵: (1)月經周期大多數女子的月期周期在28-30天,約有20%的婦女月經周期要長些或短些,只要在20-36天限度內,臨床即屬正常,即使有些人的周期一貫為40天或更長,但其生理及生殖功能沒有受影響,仍可視為正常。 (2)月經天數一般為3-7天。一次月經量出血30-80毫升。多數人來
『貳』 怎麼都不見我們班的女生上課的時候來月經
這年齡應該還沒來吧即使有也是少量的
『叄』 女生月經時什麼樣男生勿進
去網路一下 ZM 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