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發型圖片 > 彝族婚禮發型圖片

彝族婚禮發型圖片

發布時間:2022-05-25 08:45:53

⑴ 彝族結婚有什麼習俗嗎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南及金沙江,東抵雲南昭通,西接甘孜州;自治州轄17個縣市,幅員面積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400餘萬。涼山彝族自治州的主體民族——彝族,自稱「諾蘇」、「尼蘇」、「納蘇」、「倮倮」、「撒尼」等。它的婚禮習俗極其特別、有趣。

訂婚

訂婚,彝語叫做「吾讓木」。是雙方正式結締婚姻的主要標志,彝族諺語雲:「祖靈可戲,婚事不可戲」,一旦舉行了定婚儀式,雙方便不得再反悔婚約了。定親儀式要潑水、抹鍋煙子、殺豬宰羊。當男方使者要來的時候,女方家便喊來鄰居婦女,藏好了一桶桶、一盆盆的水,並在手上抹好了黑黑的鍋煙子,等待客人的到來。當定親的客人一來,四面八方的婦女們峰擁而來,向客人潑水、抹鍋煙子,客人則須表現得勇猛、頑強,用衣服或擦爾瓦蒙著頭,迎著「暴風驟雨」勇往直前,沖破姑娘們的一道道防線,猛沖進屋,姑娘們則會緊追不舍,尾隨進屋亂潑,把客人潑得一個個像落湯雞,一張張的白臉全變成了黑臉。潑水和抹鍋煙子時,客人不能生氣,客人和主人可以相互進攻。

潑水、抹鍋煙子過後,給客人敬酒、敬燒肉(彝話為「舍府則」)。主人用雙手恭恭敬敬地把裝有燒肉和酒杯的木盤端給客人中的一個,客人也伸出雙手接受,先渴酒再嘗燒肉。杯中的酒可以喝完,但盤中的肉不能吃完。因為能喝酒是好漢,能吃肉是狗熊。當客人喝了酒嘗了燒肉後,從包里掏出錢放在木盤中。裝在盤子中的錢,就是「吾讓則」(定親禮),一般都是單數,但更多的是「九」數,如九千九百元,一萬九千九百元等。「九」在彝語中為「古」,「古」為久遠、牢固的意思。所以,涼山彝族喜歡九這個數。此外彝族婚禮中也很喜歡被習慣認為是不吉利的「四」,比如彩禮是四萬、定親時四點鍾去等,因為「四」在彝語中為「爾」。「爾」為要的意思,即男方是真的要女方,並且以後會好好對待她,一輩子都只要她。

訂婚儀式上,還要訂下結婚的日子,結婚的日子一般地說都由男方測定,但要聽女方的意見,主要看雙方屬相和不和,要請畢摩測算。

婚前

彝族以解手為羞,(尤其是異性之間),女人出嫁時結親、送親的是男人,且路途一般比較遠,為避免路途中和婚禮上在父老兄弟眾目睽睽之下有解手之要求,婚前幾天,新娘要禁食,每天只吃一兩個雞蛋,喝幾口水,或吃一小片蕎餅,出嫁那天還要禁水。彝族的風俗中認為,新娘減食的時間越長,便越顯得懂禮節,有毅力。此外部管你是真的想嫁還是不想嫁,都要表現出傷心難過得樣子,一說到嫁期將至便哭哭啼啼更好。如果哪一位姑娘在出嫁前還顯得歡天喜地、無憂無慮,不知節制飲食,那麼她就會受到恥笑和非議。

迎親

結婚前夜,男方家派兩位聰明勇敢的人當「線木」,帶去禮品及新娘婚服禮金到新娘家,陳明求婚之來意。女方村子裡的姑娘們則貯水以待,到處設置障礙,向他們潑水、抹鍋煙,直到把他們兩個弄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才肯罷休。

晚上,新娘的姐妹們都前來陪伴,新娘哭,女伴們也陪哭而歌,尤其是在與父母辭別時要訴女子嫁人之苦,哭號陳詞,凄婉動人,依依難舍,由此衍生出來了《哭嫁歌》、《惹打》(留住)、《咒媒歌》等等一批膾炙人口的歌曲。

翌日清晨,女家請一位子女多而且都健康的婦女為新娘梳頭、打扮,梳畢頭則戴上耳環、頭飾、頭罩,著新衣彩裙。雞啼時,新娘被擁至房前的果樹下坐著。她們手持樹條和端著水盆,准備對前來摸親的迎親者進行一番痛打。這時男方派出的一名精靈的代表,在其他人的簇擁和掩護下,在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委曲中想方設法摸親。只要他們摸到新娘頭上的彩罩,新娘便算是婆家的人了,這時停止了「保衛戰」,大家簇擁著新娘開始上路。送親的都是新娘的親戚和鄰居,少則十多個,多則幾十上百。所地方言區送親的全是男性,沒有女性,自古以來都這樣。什乍、依諾方言區,有少部分女性參與送親。涼山彝族送親一般都步行,只有新娘或送親的老前輩才能騎馬,可以說跋山涉水,一路風塵。沿途居住的新娘的侄女們如果知道新娘要路過,都要在路上接待,給新娘敬油炒飯,給送親的人敬酒。這是一種禮節,一種祝願,一種親情。

迎親時很特別的是,還要演一出搶婚鬧劇,但這次不是在女家,而是在途中。搶婚帶有一種表演成分,它熱鬧、喜慶、祥和,是彝族人民娶嫁的一種表現形式。這天,打扮一新的新娘,由娘家人將她送至半路,男方家則在半路搶親,女方的家人和親戚朋友則在後面象徵性的追趕上來,此時,搶婚也就變成一種娶嫁的交接儀式。搶婚既是對女方的一種尊敬,也是彝族人民一種古老的娶嫁形式。

婚宴

送親的隊伍到達新郎家附近時便停下來休息,新郎這邊男女老少都前來迎接。男方家便派一個能說會道的人帶上少許錢和煙、酒、一點鹽巴、一張羊皮,向客人請安、敬煙、敬酒,然後,送親的隊伍這邊又派幾個精壯小夥子前往新郎家「搶肉吃」,這些小夥子大搖大擺地來到新郎家門前,走到掌管分發肉食的人跟前站定,男方這邊的姑娘們則虎視耽耽站列在對面,嚴陣以待 , 等負責分肉的剛把一籃子熱氣騰騰的肉遞到小夥子手中,姑娘們便一擁而上,把小夥子們團團圍住,拚命搶奪他們手裡的肉,小夥子們則極力反抗,護住手裡的肉,不讓她們搶去 , 一時間他們混戰一處,扭成一團,歡笑聲、吶喊聲、助威聲交織在一起,驚天動地,氣氛異常活躍。

這一切結束後,新娘和迎親的隊伍才進屋。新娘進門後,由一位子孫興旺的老婦人用酒和炒食給新娘祝福,然後將她披散著的頭發梳成雙辮,用紅頭繩紮起,盤在前額上方。然後婚宴開始,婚宴上都興吃砣砣牛、羊、豬肉,喝碗碗酒,七八個人圍成一圈,席地而座。新娘和背新娘的小夥子一起用餐,其他人不得與新娘一起用餐。晚飯後,主客一同喝酒、賽歌、對諺語、猜謎語等,往往鬧個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⑵ 彝族婚禮習俗

彝族結婚的習俗主要有新娘子餓食餓水、搭青棚、潑水、唱娶親歌、喝茶和糖水、拜別祖宗等。除此之外,新娘這邊還要有以一對年輕夫婦為主,其餘為新娘同伴、小輩的送親隊伍。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地區。根據2010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彝族人口約有870萬人。

關於彝族婚姻有著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同族內婚、家支外婚、等級內婚、姑舅表優先婚和姨表禁婚。這些特點在涼山彝族自治區表現最為突出。

而彝族結婚習俗——新娘子餓食餓水主要源於彝族的「虎妻」傳說。其主要表現為新娘在婚禮前幾天要減飯、減水,出嫁前更是不準吃喝。

而搭青棚的習俗是指,男方家院子中間要用樹枝搭起一座青棚,同時彝族歌手還要不斷演唱著富有民族特色的青棚調,然後親朋好友歡聚一堂。

南方去女方家迎親的時候,還要接受女方兄弟姐妹以及同輩男女的潑水,其主要是表示「慶賀」。同時,也寓意著新娘嫁到新娘家之後會越來越富足。

再就是,新娘家人要招待南方迎親隊伍「先喝茶,後喝糖水」。喝茶和糖水的習俗主要被稱為「先苦後甜」,同樣是對一堆新人的美好祝福。

除此之外,關於彝族結婚還有很多細節上的習俗,如跳左腳舞、作揖敬酒、送親等。實際上,這大部分的婚禮習俗都是對結婚的新人的美好祝福

⑶ 彝族婚禮表達了彝族人民的哪些人生願望和期待

摘要 表達了對婚姻的期待,希望自己過的好,對以後生活充滿希望

⑷ 彝族風俗、服飾、節日習俗、飲食、民居

一、彝族風俗

1、成年禮:少女成年,要舉行成年儀式。彝族少女成年的換裙儀式,彝語稱為「撒拉火」,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俗稱「換童裙」,在少女13歲或15、17歲時舉行。

2、婚禮風俗:彝族的婚禮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如潑水、抹黑臉、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後「坐家」等。彝族男女婚前要舉行訂婚儀式,訂婚時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雙方各殺一頭豬,取膽、胰觀看,以膽色澄黃、胰大直肥為吉,若胰臟捲曲則為凶,表示不能相配。

二、彝族服飾

涼山彝族傳統服飾,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平時跣足,冬天穿麻鞋。男子頭纏中髻,不同次方言區的樣式不同,左耳戴蜜臘珠、銀耳環等飾物。

男褲在北部方言區根據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褲腳」、「中褲腳」、「小褲腳」之別。婦女著百褶裙、戴頭帕,生育後,可戴帽或纏帕,喜佩耳飾、手飾,戴銀領牌。

三、彝族節日習俗

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彝語稱「庫施」。各地過年時間不一,通常在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選吉日過年。

火把節,為彝族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壩或緩坡上,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斗羊、摔跤、選美等,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

四、彝族飲食

彝族的飲食原料及食用方式有獨特的風格。主食型食物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

五、彝族民居

涼山彝族民居為「瓦板房」;貴州和雲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樓」、「垛木房」和「廈片房」;廣西和雲南東部則是「干欄式」住宅。彝族村寨大多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陽避風、樹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開闊、有利於耕牧和軍事防禦的山坡上。

(4)彝族婚禮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彝族的發展現狀:

1951年1月10日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彝族自治政權—西昌縣紅毛姑彝族自治區(區級)。1951年4月、5月,分別建立了昭覺縣彝族自治區和峨山縣彝族自治區兩個縣級的民族區域自治政權。

隨著民族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和民族政策的落實,在20世紀50年代,相繼建立了涼山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楚雄彝族自治州三個更大范圍的民族區域自治單位(地區級)。

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還相繼在雲南的江城、寧蒗、巍山、路南、南澗、尋甸、元江、新平、祿勸、漾濞、普洱、景東、景谷,貴州的威寧,廣西的隆林,以及四川的峨邊、馬邊等縣建立了單一的彝族或彝族與其它少數民族聯合的自治縣。1979年1月,又將彝族居住比較集中的西昌地區合並到涼山彝族自治州中。

彝區的各自治機關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依照法律的規定,制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單行條例。如涼山彝族自治州制定了「民主改革實施辦法」;規定以當地通用的彝、漢兩族文字作為自治機關行使職權的工具;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照顧彝族人民的風俗習慣,規定留下麻園地、姑娘羊、壽材樹;對於彝族人民節日用糧、民族服裝用布等問題也都有適當的照顧與規定。

⑸ 彝族結婚風俗是什麼

彝族結婚風俗:

1、在彝族,如果一對男女心意互通的話,男方父母會就請畢摩選取一吉日,並徵得女方父母同意後,就為他們舉行婚禮。

2、女子在出嫁前是不能吃東西也不能喝水的,這個習俗在我們看來不是太能理解,並且有點不通人性。但是彝族人認為,如果新娘婚前吃東西喝水的話,就會上廁所,這樣是很不吉利的,所以一般是「新娘餓食餓水」的。

3、在結婚當天,院子中間會用樹枝搭起一座青棚,棚內外會披紅掛彩,正中擺放著彝家喜神牌位。彝家歌手不斷地演唱著富有民族情調的青棚調,大家歡聚一堂,共同慶祝新郎和新娘喜結良緣。

4、與此同時,新郎要去新娘家裡迎娶新娘,新娘的哥哥或者是弟弟要向新郎潑水,向新郎潑水是為了表示祝賀。潑水代表新娘到了夫家之後不會缺水喝,其實是祝福新娘婚後會幸福美滿。

5、在女方的廳堂擺上香火,新郎先展示自己帶給女方的聘禮,然後由新娘展示自己的嫁妝。展示後,新娘要請新郎以及迎親的人喝茶,喝完茶之後要再和糖水,寓意生活是「先苦後甜」的。

6、娘進門後,會有一位子孫興旺的老婦人給新娘遞酒祝福,然後將她的頭發梳成雙辮,用紅頭繩紮起,盤在前額上方,婚宴方能開始,當晚都吃牛、羊、豬肉,大口喝碗酒,直到盡興。

⑹ 誰可以提供齊56個民族的婚禮服裝圖片

請找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聯系該院系老師

⑺ 花腰彝族的花腰婚俗

花腰彝人的婚姻制度有自己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一夫一妻制」、嚴格實行「同宗不婚制」和「三年不落夫家」制。花腰彝人自古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就算在舊社會有錢有勢的「子瑪」、「色頗」也不例外,這一點和漢族的三妻四妾有明顯區分。同宗不婚制用花腰人的諺語「再缺糧食,甜蕎苦蕎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綿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結婚。」來說明非常生動,姨表兄弟姊妹之間的通婚、戀愛和性關系,都將被視為亂倫,按習慣將予以嚴懲,有甚者將按宗法被處死。花腰彝人青年男女有社交自由權利,主要表現在「吃火草煙」等習俗。舊時,婚姻不能自主而由父母包辦,父母同意後再推八字,向婦方家送聘禮。現雖然可以自由戀愛,但舊制的形式仍然存在。而「三年不落夫家」制則是花腰彝人區別於其他彝族支系婚俗的最大特點,這種婚俗現雖然已不是普遍現象,但仍然存在。國慶獻禮影片《花腰新娘》就是以這種婚俗為背景的。花腰彝人一般先舉辦婚禮,而後擇日辦理國家結婚手續。在男女雙方婚禮的當夜,小伴們鬧過洞房後,新郎就得離開。次日新娘由女伴護送回家,從此就開始了「三年不落夫家」的生活:三年內,女方除了喪失戀愛的權利外,仍可以自由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名義上已成為別人的妻子,實際上卻對夫家的生活不聞不問,三年後才可以「歸家」,正式為人妻、為人母。
婚期要擇吉日。男方派出浩浩盪盪的迎親隊伍迎娶新娘,到新郎家門口,由老人主持一系列禮儀,然後女方向男方索要「跨門檻費」。 此後夫妻雙雙跨入家門,在正堂上進行「認親」儀式,拜天地後進入洞房。結婚之日殺豬宰羊宴請賓客。花腰彝族青年結婚,姑娘要親手為自己綉制一套「花口鎖塔」作為婚服,結婚那天穿後就要收藏起來,到死時作為裝老衣服。姑娘還要親手給丈夫做一條粗布褲子,兩條褲腳從裡面用絲線連起來,在結婚儀式上新郎要當著賓客穿上這條褲子,若能用腳把線蹬斷,則預示著婚後平平安安、順順利利;長時間穿不上褲子的,就被視為「憨」、「笨」。這條褲子也是結婚這天穿後就要收起來,到生第一個兒女時作為嬰兒的襁褓。在新娘和新郎的房是絕對不能在二樓的,二樓只能是老人居住的,雲南的很多少數民族都有此類風俗。就連漢族,當公公在樓下的時候,兒媳不是也不能上二樓嗎?據說在影片《花腰新娘》播出後,很多人,特別是老人都去反映,可是管事的一句,市場需要,就抵擋回去了。再者,花腰當地人十分見不慣張靜初那粗魯的吃象,認為那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彝族很少有婚後離異的情況,舊時偶有離婚只要經過村裡德高望重的幾位老人和族長判決就可以了。男方提出離婚,需經過男女雙方兩族人互相協商後付給女方一定的錢財作為補償;如女方提出離婚,男方則不必支付任何錢財。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改嫁,但需由新婚男家給原夫家一定的「損失費」。隨著社會發展,離婚當然也得遵從國家法度。
電影《花腰新娘》對花腰彝的方方面面有一定的涉及,但藝術不等同於現實,《花》劇在很多方面是經過藝術處理而失真的。當然,我不否認《花》劇的藝術、社會價值,它同時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劇。

⑻ 彝族的神秘風俗「天菩薩」,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天菩薩”梳理方法

用雙手在腦袋頂把長發撮攏成一綹,從發根開始由右至左扭轉,使散發成繩,再按相同的方向繞著發根緊挨頭部向上盤繞,先盤底部,多繞幾圈使其粗壯一些,待頭發長度盤過半後,就向上盤,形成下粗上細的螺髻形,最後將發梢別入盤好的頭發中。發髻高約10至15厘米,為使發髻高而挺,有時需要在發髻中間插入一根竹棍或動物的骨頭,如刺蝟的硬刺等。“天菩薩”除梳理時散落下來,平時都是纏繞於頭頂,形成一個黑絲帕,酷似盤在頭上的一座山峰。 涼山彝族男子從留起“天菩薩”時,就一直不會清洗。原因是“天菩薩”用水洗過就不靈了,失去了意義,所以一般留起“天菩薩”的人都是不洗頭,也不梳頭的,留起的“天菩薩”頭發好像被膠水粘過一樣。

彝族男子的天菩薩是神秘文化的象徵,是神鷹棲落的眼睛。彝族人把天菩薩視為男子漢靈魂的藏身之地,是神聖不可侵犯和褻瀆的,絕對不準任何人觸摸。天菩薩除梳理和晾曬時散落下來,平時都纏繞於頭頂,形成螺髻狀,酷似一座峭拔的山峰,所以又被稱為男人頭上的風景。

⑼ 彝族的婚禮有哪些奇特的習俗可以簡單介紹下么

彝族是我國五十六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四個省份,其中涼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人聚集地。彝族人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彝族姑娘美麗大方,彝族小伙身強體壯,因為彝族小伙要想娶到老婆必須憑體力搶。

越過層層阻礙,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娶到的媳婦能不加倍珍惜嗎?這也許就是彝族人搶婚習俗的真諦吧。來之不易的幸福才會加倍珍惜,為了娶媳婦培養了一個兄弟排也是值得的。這哪裡是結婚啊,簡直就是中國好聲音外加中國達人秀的組合版啊,沒點才藝連娶媳婦的資格都沒有。

⑽ 彝族服飾應用什麼發型

彝族服飾應用什麼發型,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綉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和雲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綉有

彝族服飾

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綉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綉更是光彩奪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綉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綉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發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外面裹以長達丈余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椎形的「子爾」--漢語

彝族男裝服飾

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閑暇把胡須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閱讀全文

與彝族婚禮發型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推車簡筆畫圖片大全 瀏覽:145
信譽衣櫥品牌衣服圖片 瀏覽:771
感動圖片動漫 瀏覽:142
武漢統一標准衣服圖片 瀏覽:968
女孩可愛漂亮漫畫圖片 瀏覽:731
真人圖片女生一個人的 瀏覽:622
如何將長圖片列印到不同頁 瀏覽:622
閱讀積累手抄報圖片又簡單又漂亮 瀏覽:886
可愛寓意圖片 瀏覽:769
word中把圖片縮小並排 瀏覽:905
二次元簡約畫風圖女孩的圖片 瀏覽:287
關於追男生的圖片加字 瀏覽:342
男生復仇的圖片 瀏覽:611
女孩的噓噓圖片 瀏覽:844
燙發型圖片男2020流行 瀏覽:313
如何在手機把圖片文字轉成word 瀏覽:66
圖片拖進ps怎麼大小不適應 瀏覽:731
服裝店怎麼裝修圖片 瀏覽:728
重機車圖片和價格 瀏覽:369
吃甜食女孩圖片 瀏覽: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