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元代蒙古族男子的發型是怎樣的
元代,蒙古族統一了中國。蒙古族男子多把頂發在額下垂一小綹,如桃形,其餘分編兩辮,繞成兩個大環垂於耳後。元代男子的巾帽,多帶襆頭,大致與宋代相同。百姓則喜扎巾。而蒙古族男子則戴一種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圓二種,頂中裝飾珠寶。
貴族婦女戴「姑姑冠」,冠用絨棉做成,上綴珠寶,高約33厘米。
B. 跳蒙古舞女孩發型
發型應與所跳的舞蹈相適應,一般有如圖幾種發型: 中國的古典舞創立於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 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
C. 蒙古族圖片
這里56個民族都有(圖片)
http://club.china.alibaba.com/club/post/view/21_6304200.html
D. 以前古代蒙古人是什麼發型
蒙古人的頭發是辮發,他們的一大半頭發都會被剃掉,僅留下前額上的一撮頭發。這撮頭發一直垂到眉毛,並把多餘部分剔除,稍留些耳邊上的頭發。這里的頭發盡量留起來,梳成辮子,長長地垂於耳側。總體的樣子就是兩束辮子垂於耳側,僅留前額一撮頭發非常可愛。蒙古的女人結婚作了新娘,剃去前半部分頭發,僅留後半部分並紮起來然後戴上類似於朝鮮人的那種帽子。帽子就像倒扣的缽盆使他緊貼於頭上突出帽沿,蒙古人叫Bocca,帽子用樹皮做成邊上裝飾漂亮的絲綢和羽毛。
蒙古男士的梳頭辮發與修飾胡須等都有古老的傳統習俗。古代蒙古人都留一種叫做「呼和勒」的發式。漢文獻中稱作「婆焦」。它的樣式像漢族小兒在頭頂留的三搭頭,將頭頂四周一彎頭發剃去,留當前發而剪短散垂,將兩邊的頭發辮做兩髻,垂懸於左右肩之間。或者將額頂的散垂發剃掉,後腦上的頭發編成一到數股,下垂於後背或系成垂鬟的習俗。這種發式通過元太祖、元成宗、元世祖的畫像可知大概。民間傳說中認為蒙古男士留有如此發式的原因在於模仿了部落的象徵鳥——游隼或海東青的緣故。
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蒙古男人放棄了留「呼和勒」發式的傳統,直至解放為止都留有一種「貼別」的發式。貼別是把前額部分的頭發剃掉,剩餘頭發分三股編成一條辮子,平時下垂與後背,參加勞動或走路時以順時針方向盤繞在頭頂上。男人的貼別發式的主要部分是從未剃過的「胎發」保留下來的。蒙古男孩子第一次剃發留貼別的行為叫做「烏日波」儀式。由於蒙古人認為奇數是陽數,偶數是陰數,所以一般在
小孩長到三、五、七、九歲時,選擇吉日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或小孩的接生婆操刀剃發舉行「烏日波」儀式。把剃下來的頭發用哈達或白布包好珍藏終生。烏日波儀式是男人成長歷程上的第一個慶典。所以盡量進行得嚴肅而隆重。在慶典上長者或接生婆給孩子品嘗鮮奶和朗誦祝贊詞,預祝孩子一生平安、健康、富足。男孩子長到十三至十五歲就意味著進入少年時代,從這時開始在辮子上系扎黑色線穗兒,從成年開始男人可以在貼別辮子上戴假發套。
蒙古男人剃頭時要選擇吉日良辰而且必須在上午的時間里進行。一般年長者為年少者理發。如果沒有條件的話,年長者自己拿剪子(刀子)動了自己的頭發之後,年少者才可以開始理發。忌諱親生兒女為自己的父輩理發。理發時從右側往左側剃,不能動腦後的辮子。把剃下來的頭發丟放在房屋西北方向的高地上。不能踩踏剪下來的頭發,不能把頭發與垃圾混在一起丟棄。也不能把兩個人的頭發混放在一起。
蒙古男人不能夠長時間不理發或披散著頭發走路。只有守孝期間不理發。過年或參加重大慶典活動前必須理發。
胡須是蒙古男人成年的標志。所以留胡須或留什麼樣的胡須有約定俗成的年齡規定。如果少年留胡須的話,馬上就聽到:「你跟爺爺是同輩?和父親是弟兄?」等別人的嘲諷言語。男人到了二十五歲可以留上嘴唇的胡須。把胡須兩端撮好略讓往上翹,這種胡須稱作「老虎鬍子」,是年輕力壯的象徵。男人到了三十七歲,被認為是進入了成熟老練,智勇雙全的年齡,可以留下巴的胡須。到了四十九歲以後就可以留絡腮胡,六十歲以後,對胡須不加以特別修飾,順其自然,但是注重一種「五縷全胡」(兩腮、下巴、上唇胡須下垂兩角),認為這種胡須是德高望重,有福之人的標志,受到眾人的尊敬。可是有些地方習俗中,保存著爺爺和父親去世以前不能留胡須的約束。
E. 蒙古舞發型能給提供幾款嗎
最方便而且效果不錯的方法就是:帶上路邊經常有賣的那種,有一個個白鞭子,頂是一圈白毛的帽子。自己頭發可以散著也可以編辮子放後面。就已經有蒙古效果了。參看還珠格格里的香妃
F. 元朝時蒙古人什麼發型
元代蒙古人的發式 — 辮發
辮發的歷史頗為古老,從歷史記載和遺物遺跡等可知,歷史上曾辮發的民族有戎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黨項、蒙古等等。歷史上記載北方民族的發式有椎發、索發、被發、披發、編發、辮發。稱謂雖多,但除椎發外,其餘都是辮發的不同稱謂。後來由於出土文物的證實,匈奴的椎發,也是辮發。椎發並不像有些壁畫那樣在頭頂中央留一撮發,系成朝天的椎形。椎發也是辮發。《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所說「尉他魋結箕倨見陸生」;《史記·朝鮮列傳》「衛滿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史記·西南夷列傳》:「此皆魋髻,有邑聚」,這里的「魋結」或「魋髻」,想必亦是辮發一類。
元時蒙古族發式,自宋元時與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有相類似之處,皆被發。官則「或辮,或打紗練椎,庶民則椎髻」。所說的「椎髻」,即剃去其頂成三搭頭,前頭為馬鬃式,左右繒辮,為之練垂式,或曰練椎或椎髻,蒙語為「失必勒格爾」。也有獨拖一辮者。在元代剃匠書《凈發須知》引《大元新話》中,記載當時的蒙古人發式有大開門、一字門額、花缽焦、大圓額、小圓額等多種名目。孟珙《蒙韃備錄》雲:「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國人,皆剃婆焦如中國小兒留三搭頭。在囪門者稍長則剪之;在兩下者總小角,垂於肩上。」鄭所南著《心史·大義略敘》雲:「韃主剃三搭,辮發。三搭者,環剃去頂上一彎頭發,留當前發,剪短散垂;卻析兩旁發,垂綰兩髻,懸加左右肩衣襖上,曰不浪兒。言左右垂髻,礙於回視,不能狼顧。或合辮為一,直拖垂衣背。」鄭麟趾著《高麗史》記載:「蒙古之俗,剃頂至額,方其形,留發其中,謂之怯仇兒。」怯仇兒,蒙古語發辮也。約翰·普蘭諾·加賓尼所見之蒙古人發辮是:「在頭頂上把頭發剃光,剃出一塊光禿的圓頂,從一個耳朵到另一個耳朵把頭發剃去三指寬,在前額上面,也同樣把頭發剃去二指寬。在這剃去二指寬的地方和光禿圓頂之間的頭發允許它生長,長到眉毛那裡;由於從前額兩邊剪去的頭發較多,在前額中央剪去的頭發較少,就使得中央的頭發較長;其餘的頭發允許它生長,把它編成兩條辮子,每個耳朵後面各一條。」魯不魯乞在他的《東游記》里,也描述了他所見的發辮:「在頭頂上把頭剃光一方塊,並從這個地方前面的左右兩角繼續往下剃,經過頭部兩側,直至鬢角,把兩側鬢角和頸後的頭發剃光,把前額直至前額骨頂部的頭發剃光,在前額骨那裡,留一簇頭發,下垂直至眉毛。頭部兩側和後面留著頭發,把這些頭發在頭的周圍編成辮子,下垂至耳。」
G. 蒙古盤發型圖片圖庫
不好看,你笨蛋。
H. 請問各位大俠:蒙古族女生有什麼好看的特色發型
蒙古族女性的發型很普通,沒有結婚的一般是扎三辮……已婚的就可能是其他的發型了,不過現在也跟個性化的發型也不少……
I. 契丹吐蕃女貞蒙古等少數民族圖畫發型發飾特點
公服紫皂福巾,紫窄袍,束玉帶或穿紅襖。常服高圓領左衽綠衣窄袖袍。貴者紫里貂裘,青者次之,腰帶有弓、劍、__、算囊、刀礪等_。
士兵皆髡發露頂左衽。契丹及其從屬部落百姓也只能髡發,有錢人想帶巾子,需向政府繳納大量錢財。
契丹服飾,根據《遼史》記載東北契丹人、垂發於耳畔,近年東北庫倫、河北宣化、張家口等遼墓,均出土契丹人壁畫,可與傳世《卓歇圖》對照。庫倫一號遼墓和二號遼墓壁畫,發現垂發有一些形式變化,有在左右兩耳前上側單留一撮垂發的,有在左右兩耳後上側留一垂發,兩側垂發與前額所留短發連成一片的,有在左右兩耳前上側留一撮垂發與前額所留短發連成一片的,有在左右兩耳前後上側各留一撮垂發,頂與前額均不留發的,所垂均為散發。
J. 蒙古族頭發怎麼扎
遠古時候大多用蠍子辮,蠍子辮的由來就是蒙古族,現在蒙古族姑娘怎麼扎頭發的都有。
蠍子辮:
1、從最上面取一大股頭發平均分成3股、
2、最上面一層編成麻花辮3在2上,1不變1在3上,2不變從右邊取出一小股為4
3、2和4合並,為5
4、5在1上,3不變
5、從左上方取一股,為6
6、5和3合並為7
7、7在5上,1不變,然後重復第5步,繼續往下編
8、編到最下面,兩邊沒有頭發了就接著編成麻花辮
9、把頭發稍微拽松一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