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人推薦下哪款好用的茶刀嗎
第一、茶刀要能用
真正好用的茶刀,是刀尖一旦入茶,輕輕上提,茶便能被解開一塊,輕松不費力,且剝下來的茶完好無損,不影響口感。現在市面上比較好的是匠人工坊的燕風茶刀,手鍛大馬士革鋼材質,可以輕松對付各種超級堅硬的茶餅和茶磚。
燕風茶刀
第四、人刀合一
這一點有很大的主觀成分在,因為不僅對於茶刀,對於很多工藝品來說,不一定是好看的最好,也不一定是好用的最好,自己最喜歡的,最有感情的才是最好的。
⑵ 普洱生茶和熟茶哪種貴啊
熟茶貴,熟茶的原料級別沒有生茶高,因為熟茶經過渥堆發酵工序,對於原料沒有那麼嚴格的要求;而生茶的製作工序相對簡單,對於原料要求更加高,因此價格也就相對較高。
如果將生茶在環境合適的倉儲環境中陳化三五年,發生氧化、聚合、分解、降解等一系列復雜反應,產生大量的有益菌群,多酚慢慢氧化掉了,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含量增加,它才開始變得陳香、醇厚。
普洱熟茶比生茶多了一項渥[wò]堆工藝,利用人工快速發酵使茶性趨向溫和,湯色紅濃明亮,口感醇厚回甘。
(2)茶刀圖片及價格擴展閱讀
大多數普洱茶都是隔年甚至數年後飲用,容易沉積茶粉和塵埃,沖泡前要洗茶,即把茶葉放入小茶碗或紫砂壺中,倒入100℃的開水,10~20秒鍾後把水倒掉,這樣不僅濾去了茶葉的雜質,還能使後續泡出的茶湯更加香醇。
沖泡時也要用開水,茶葉和水的比例為1∶30,普洱生茶耐泡,可以連續泡10次左右,熟茶次數少些,具體情況與泡茶的量、出湯時間有關。
普洱茶多為壓緊型,第二泡時茶葉往往沒有完全展開,所以精華要從第三泡開始,一般三到五泡是普洱茶口感最好的時候。如果是陳年茶磚、茶餅,應先用茶刀取下部分茶葉,通風放置兩星期再沖泡味道更好
⑶ 雲南七子餅茶編號75422005年六月價格查詢
摘要 虎標 茶葉 雲南普洱熟茶 金芽普洱盒裝 節日送禮 茶餅 七子餅茶357g/餅中國香港品牌
⑷ 我撿了一個飛鏢上面寫著古馬茶刀,看著有點像銅制的,是古董嗎
茶刀為品飲普洱茶必備茶具,用來分解普洱七子餅茶、磚茶、沱茶等緊壓茶。價格不高的。不會是古董。具體價格您可以前去淘寶搜索一下「古馬茶刀」。
茶刀使用方法:用刀尖在茶餅邊沿上戳開一個小口,從這個口順茶葉壓制的方向橫向分解茶餅,可以很容易的把茶葉從餅上分解下來,注意不是豎直方向,那樣會困難很多。
⑸ 沈廣隆刀劍圖及價格茶刀
宋時,由於皇帝的推崇,道教興起。自古來道士均以「七星劍」為作法儀典的法器,甚至以「七星劍」作鎮門之寶。其時佛道並雄,又均崇尚武藝,因而佛道兩教大大地促進了中華武術的蓬勃發展。一時間,佛徒、道士和武俠要求鑄劍增多,寶劍自然得到發展。 清乾隆十三年(1748),劍匠鄭義生於龍泉縣城東街開設劍鋪,招徒授藝,用傳統的「灌鋼」法制劍,所煉刀劍不易生銹且劍刃鋒利。清道光年間(1830前後),龍泉廖太和劍鋪繼承戰國時期裝飾風格,精於在劍面上鏤刻紋飾,名噪一時。清咸豐八年(1858)太平軍駐扎龍泉,由鄭三古的「千字型大小」劍鋪為太平軍補充了大量優質龍泉寶劍作兵器。光緒初年,「千字型大小」徒弟周國華等三兄弟開設了「萬字型大小」劍鋪。清光緒二十年(1894),麗水碧湖的鐵匠高手沈庭璋遷到龍泉,在縣城西街開設「沈廣隆壬字型大小劍鋪」,向五子煥文、煥武、煥周、煥清和煥全悉心傳授鑄劍技藝,時稱「鑄劍之家沈氏文武周清全。」 現在在香港「萬字劍山莊」還收藏有沈氏的三把名劍,其一,劍身一邊刻有五爪金龍圖,另一邊刻「龍泉寶劍」四字,並刻敕符,劍身兩邊中央有血槽,並嵌七星。劍格作虎頭狀,近柄處有一「壬」字,銅鞘。其二,民國劍,銘「沈廣隆制」及「古民生自置於龍泉民國卅七年」,刃嵌七星,一邊有脊,一邊磨平,木柄,綠色鯊皮鞘。鞘為清代品。其三,民初龍泉寶劍,銘「沈廣隆制」及「龍泉古劍」,嵌七星、劍格、劍首及鞘上銅箍皆精工鏤刻,浮雕形花草圖案,紅木鞘及柄,刃質極佳。 民國十九年(1930)秋,在南京舉行全國武術比賽龍泉寶劍評為最佳劍,龍泉劍名聲大振,劍鋪由7家增至11家。 現代龍泉寶劍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恢復傳統工藝品生產。1950年以後,龍泉新華街21號,「沈廣隆」劍鋪復業。1956年,龍泉的鑄劍藝人組成了龍泉城鎮寶劍生產合作小組,隸屬龍泉縣鐵器社,地址在新華街21號。後來寶劍生產小組與鐵器社、國營鐵工廠幾經分開、合並,最後於1963年9月成立了龍泉縣寶劍生產合作社,由沈煥周擔任理事主任,季陽春和姜華為理事委員。這時年產寶劍420把。1965年為了擴大寶劍生產,將廠址從新華街21號遷入華樓街74號。從1956年到1966年這段時期,合作社生產的寶劍,或名為龍泉寶劍,或名為龍泉古劍,名稱不定;在工藝上,完全按照傳統的鍛、鏟、銼、刻、淬、磨等二十八道手工工序進行生產,龍鳳七星圖案隨意鑿刻,無一定標准。而龍泉寶劍堅韌鋒利、剛柔並寓、寒光逼人、紋飾巧致等四大特色仍保持不改。由於龍泉寶劍精美絕倫,揚名四海,國家將其列入「國禮」,因而在1972年時,龍泉縣寶劍社接受了外交部的定製,由鑄劍師沈煥周及其傳人沈新培精心製作了四把高檔龍泉劍,作為國禮贈送給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尼克松一行,為中美復交作出了貢獻。 由於武打片電影的走紅,特別是電影《少林寺》的上映,全國各地的「武術熱」一升再升,而且人們的生活水平又大幅度地提高,致使龍泉寶劍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單憑縣寶劍廠一家、單憑手工生活,龍泉寶劍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鄉鎮的、個體的寶劍廠家,在龍泉不斷出現。1984年4月,龍淵鎮的「萬字型大小寶劍廠」成立,這一年,「沈廣隆」第三代傳人沈午榮、沈新培兄弟自籌資金恢復了「沈廣隆」劍鋪。接著城郊區的「劍池寶劍廠」、「古劍廠」以及個體的「龍淵劍廠」、「阿金劍鋪」等等,象雨後的春筍一樣,湧出了五十多家,龍泉成了名副其實的「寶劍城」。 龍泉寶劍自歐冶子創制以來的二千四百多年來,興興衰衰,曲曲折折。只有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龍泉寶劍才有了燦爛的前途,寶劍藝人的才智才得充分發揮和發展,他們的生活也日益富裕。龍泉寶劍必定還有更燦爛的明天。
⑹ 如何使用茶針、茶刀撬茶餅呢
有的茶友總說:「我的茶餅,老撬不好,總是碎。」喝茶不懂撬茶,就像海膽到嘴不知道怎麼吃,實在是浪費了美味。
甚至,有的茶友直接用手掰、菜刀砍、錘子砸,還有直接把茶葉下鍋蒸,蒸軟了再分成小份沖泡……其實這都屬於錯誤操作,不僅會損壞茶葉的條索,使茶葉細碎,葉底不完整,影響美觀。還會在沖泡時內質浸出快,出湯不及時,茶湯滋味會比較濃。從而導致茶香流失了,湯香也淡了,得不償失!
第二步
稍微用點力,將茶刀、茶針再往茶餅里推進去些,通常沒入餅身1/3左右即可。
杠桿原理我們都知道,恰當的比例就能撬開茶。
第三步
向上用力,將茶餅撬開餅剝落,四兩撥千斤,茶餅就輕松撬開。
以上就是關於撬茶的小技巧,學會這三步,輕松撬茶餅。
⑺ 大益茶刀好用嗎
不是很好用。
折疊金屬茶刀是如今普洱茶刀的主力軍,款式多樣,有三角形,也有折疊式,還有茶葉形,合起來如一片茶葉,打開之後就是一柄普洱刀。價格較適中。
⑻ 茶刀什麼樣的好
大馬士革鋼材質的茶刀好。
它的製作工藝——把硬度不同的鋼材反復折疊鍛打。在使得鋼材兼具硬度和韌性的同時,更會在微觀上形成一種肉眼無法察覺的鋸齒,大大提高茶刀的鋒利程度。這也就保證了大馬士革鋼絕佳的性能,是其他茶刀材質所無法匹及的。匠人工坊的燕風茶刀是手鍛大馬士革鋼材質,可以輕松對付各種超級堅硬的茶餅和茶磚。
燕風茶刀
⑼ 愛喝普洱,需要撬茶,買個好茶刀覺得太貴,有沒有買茶可以贈送茶刀的呀
經常喝愛普洱茶的話,買個茶刀也是不錯的 朋友買了一盒普洱天同慶 裡面就是附送一個茶刀的 是竹子的 挺好 價格實惠 買也只需要幾十塊錢
⑽ 西餐禮儀
在歐洲,所有跟吃飯有關的事,都被備受重視,因為它同時提供了兩種最受贊賞的美學享受--美食與交談。除了口感精緻之外,用餐時酒、菜的搭配,優雅的用餐禮儀,調整和放鬆心態、享受這環境和美食、正確使用餐具、酒具都是進入美食的先修課。
要注意的是,在西方去飯店吃飯一般都要事先預約,在預約時,有幾點要特別注意說清楚,首先要說明人數和時間,其次要表明是否要吸煙區或視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別的日子,可以告知宴會的目的和預算。在預定時間到達,是基本的禮貌,有急事時要提前通知取消定位一定要道歉。
再昂貴的休閑服,也不能隨意穿著上高檔西餐廳吃飯,穿著得體是歐美人的常識。去高檔的西餐廳,男士要穿整潔;女士要穿晚禮服或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女士化妝要稍重因為餐廳內的光線較暗,如果指定穿正式的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進入餐廳時,男士應先開門,請女士進入,應請女士走在前面。入座、點酒都應請女士來品嘗和決定在社交場合,無論天氣如何炎熱,不能當眾解開鈕扣脫下衣服。小型便宴,如主人請客人寬衣,男賓可脫下外衣搭在椅背上。
[編輯本段]喝茶
(或咖啡) 喝茶、喝咖啡,如願加牛奶、白糖,可自取加入杯中,用小茶匙攪拌後,茶匙仍放回小碟內,通常牛奶、白糖均用單獨器皿盛放。喝時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小碟。喝咖啡時會往咖啡中加液體咖啡伴侶,如果不願意浪費可將少許咖啡倒入盛裝咖啡伴侶的杯盤中攪拌,並再次倒入咖啡杯中攪拌即可,切忌誤將剩下的咖啡伴侶直接喝下。
[編輯本段]喝湯
不能吸著喝。先用湯匙由後往前將湯舀起,湯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將湯送入口中。湯匙與嘴部呈45°角較好。身體上的半部略微前傾。碗中的湯剩下不多時,可用手指將碗略微抬高。如果湯用有握環的碗裝,可直接拿住握環端起來喝。
[編輯本段]水果
吃梨、蘋果,不要整個拿著咬,應先用水果刀切成四、六瓣,再用刀去皮、核,然後用手拿著吃,削皮時刀口朝內,從外往裡削。香蕉先剝皮,用刀切成小塊吃。橙子用刀切成塊吃,桔子、荔枝、龍眼等則可剝了皮吃。其餘如西瓜、菠蘿等,通常都去皮切成塊,吃時可用水果刀切成小塊用叉取食。
[編輯本段]水盂
在宴席上,上雞、龍蝦、水果時,有時送上一小水盂(銅盆、瓷碗或水晶玻璃缸),水上飄有玫瑰花瓣或檸檬片,供洗手用(曾有人誤為飲料,以致成為笑話)。洗時兩手輪流沾濕指頭,輕輕涮洗,然後用餐巾或小毛巾擦乾。
[編輯本段]紀念物品
有的主人為每位出席者備有小紀念品或一朵鮮花。宴會結束時,主人招呼客人帶上。遇此,可說一兩句贊揚這小禮品的話,但不必鄭重表示感謝。有時,外國訪問者,往往把宴會菜單作為紀念品帶走,有時還請同席者在菜單上簽名留念。除主人特別示意作為紀念品的東西外,各種招待用品,包括糖果、水果、香煙等,都不要拿走。
[編輯本段]致謝
有時在出席私人宴請活動之後,往往致以便函或名片表示感謝。
冷餐會、酒會取菜 冷餐、酒會,招待員上菜時,不要搶著去取,待送至本人面前再拿。周圍的人未拿到第一份時,自己不要急於去取第二份。勿圍在菜桌旁邊,取完即退開,以便讓別人去取。
[編輯本段]餐具的使用
中餐的餐具主要是碗、筷,西餐則是刀、叉、盤子。通常宴請外國人吃中餐,亦以中餐西吃為多,既擺碗筷,又設刀叉。刀叉的使用是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將食物切成小塊,然後用叉送入嘴內。歐洲人使用時不換手,即從切割到送食均以左手持叉。美國人則切割後,把刀放下,右手持叉送食入口。就餐時按刀叉順序由外往裡取用。每道菜吃完後,將刀叉並攏排放盤內,以示吃完。如未吃完,則擺成八字或交叉擺,刀口應向內。吃雞、龍蝦時,經主人示意,可以用手撕開吃,否則可用刀叉把肉割下,切成小塊吃。切帶骨頭或硬殼的肉食,叉子一定要把肉叉牢,刀緊貼叉邊下切,以免滑開。切菜時,注意不要用力過猛撞擊盤子而發出聲音。不容易叉的食品,或不易上叉的食品,可用刀把它輕輕推上叉。除喝湯外,不用匙進食。湯用深盤或小碗盛放,喝時用湯匙由內往外舀起送入嘴,即將喝盡,可將盤向外略托起 。吃帶有腥味的食品,如魚、蝦、野味等均配有檸檬,可用手將汁擠出滴在食品上,以去腥味。
基本原則是右手持刀或湯匙,左手拿叉。若有兩把以上,應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內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輕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湯匙則用握筆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覺不方便,可以換右手拿叉,但更換頻繁則顯得粗野。吃體積較大的蔬菜時,可用刀叉來折疊、分切。較軟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編輯本段]遇到意外情況
宴會進行中,由於不慎,發生異常情況,例如用力過猛,使刀叉撞擊盤子,發出聲響,或餐具摔落地上,或打翻酒水等等,應沉著不必著急。餐具碰出聲音,可輕輕向鄰座(或向主人)說一聲「對不起」。餐具掉落可由招待員送一付。酒水打翻濺到鄰座身上,應表示歉意,協助擦乾;如對方是婦女,只要把干凈餐巾或手帕遞上即可,由她自己擦乾。
[編輯本段]分享和共享
不管素食者是否願意接受,據考證,古時候,人們聚居在一起共享食物是從共同分享肉食開始的。個人在進餐時,如果只是植物——蔬菜、水果等物,他完全可以自己享用,不會擔心其他生靈前來搶奪,大家也不會因此而聚在一起。只有肉類作為主要食物,才會把眾多的人吸引在一起。這一點上,人類同動物世界是沒有多大區別的。而且只要有肉吃,人們是不會相讓的,大家肯定要爭先恐後,所以才從分享到共享。當然,這同當時大家共同打獵,回來後共同分享勝利果實也是分不開的。所以,食肉是我們人類群體開始坐到一起,共同分享生活樂趣的重要事件。
人類掌握了用火以後,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人類和野獸徹底地分化了。大家面對面地圍成圈子,共同享受飲食的快樂。在漫長的歲月中,人們漸漸掌握一些技巧,烹飪技術不斷提高,享用餐飲的手段也不斷增加,對進餐的方式方法也開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提高。這種由於吃而進行的社會交往逐漸轉變為共享美食,並成為人們交往的一種普遍形式、生活的必要內容之一。人們已經不是為了吃而吃,美食聚會已成為接觸交往,一起歡聚、共敘友情的一種常見的方式。
這種大家共餐的形式促進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發展。每到聚餐時,大家共享其樂,鞏固群體生活。餐後,各自回到自己的家庭,也就是說,桌和床開始明顯分開。如果,誰在家庭聚會、家族聚會或村鎮聚會不被邀請,這對於他來說如同被判驅逐。所以,聚餐不只是免除飢餓,這是證明他屬於這個群體,而更重要的是促進群體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誰也不可能只是以吃為生,每個人都需要同他人有來往,不論是親朋好友或者生意夥伴。所以,古代的節日不只是給那些飢餓的人分發食品,度過難關,恰恰相反,富有才可使我們舉辦節日,歡聚一堂。
隨著時間的推移,共同進餐也促使大家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禮儀也就作為大家必須遵守的一種規范和紀律而慢慢形成,餐桌禮儀的誕生也就不難理解了。每個人要想在群體里能同其他人有分享的機會,他也必須在這個群體里找到自己的合適位置,也就是說有共享的資格。一個群體里,都存在著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的現象,而且,我們可以講,任何其他交際場合都不如餐桌這一特定環境更加重視社會地位的高低。就坐在餐桌的每個人都應該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他的地位和身份所要求他表現出的行為和做法,這樣他才能被社會所接受容納,才可被稱為是個「文明」人。
正是因為有紀律、規矩存在,才給社會帶來穩定和安全。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應按照社會對他的希望行事,接受禮節的約束。按社會規范為人處事,也就是說,他做到了文明禮貌待人,他就會被社會接受。
克尼格*(Knigge,1752~1796)先生在他的著作《與人交往》里談到個人的表現並不是私人之事,它是社會倫理道德的一種人性的體現。禮儀不是空泛的條條框框,而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是人類文明的一種表現。現在的一些餐桌禮儀主要來自他的理論或是在他的思想上建立起來的規范和禮節。
*克尼格Adolph(Friedrich Ludwig)Freiherrvon Knigge
1752年10月16日生於德國漢諾威附近的一個小鎮,1796年5月6日故於不來梅市。1769年開始在哥廷根市學習法律。曾在國家機關的不同部門做事,特別是在國家高級法庭工作為他提供了進一步探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機會和條件,為他的寫作提供了很多頗有價值的素材。從青年時代開始畢生投入寫作,其中代表作品《與人交往》(1788年出版)、小說《不倫瑞克之游》(1792年)等都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
[編輯本段]坐姿
對於一般人來說對生活中的基本禮貌禮儀都會比較注意,人們出於禮貌在公共面前都會以收斂的態勢從而防止自己表現出不良的舉止。然後事實上對於公眾場合中的靜態美——坐姿禮儀卻是最考驗人的,也是最能體現氣質與美的。
正確規范的禮儀坐姿要求端莊而優美,給人以文雅、穩重、自然大方的美感。坐,作為一種舉止,有著美與丑、優雅與粗俗之分。正確的禮儀坐姿要求「坐如鍾」,指人的坐姿像座鍾般端直,當然這里的端直指上體的端直.
(1)入座時要輕、穩、緩。走到座位前,轉身後輕穩地坐下。如果椅子位置不合適,需要挪動椅子的位置,應當先把椅子移至欲就座處,然後入座。而坐在椅子上移動位置,是有違社交禮儀的。
(2)神態從容自如(嘴唇微閉,下頜微收,面容平和自然)。
(3)雙肩平正放鬆,兩臂自然彎曲放在腿上,亦可放在椅子或是沙發扶手上,以自然得體為宜,掌心向下。
(4)坐在椅子上,要立腰、挺胸,上體自然挺直。
(5)雙膝自然並攏,雙腿正放或側放,雙腳並攏或交疊或成小「V」字型。男士兩膝間可分開一拳左右的距離,腳態可取小八字步或稍分開以顯自然灑脫之美,但不可盡情打開腿腳,那樣會顯得粗俗和傲慢。如長時間端坐,可雙腿交叉重疊,但要注意將上面的腿向回收,腳尖向下。
(6)坐在椅子上,應至少坐滿椅子的2/3,寬座沙發則至少坐1/2。落座後至少10分鍾左右時間不要靠椅背。時間久了,可輕靠椅背。
(7)談話時應根據交談者方位,將上體雙膝側轉向交談者,上身仍保持挺直,不要出現自卑、恭維、討好的姿態。講究禮儀要尊重別人但不能失去自尊。
(8)離座時要自然穩當,右腳向後收半步,而後站起。
(9)女子入座時,若是裙裝,應用手將裙子稍稍攏一下,不要坐下後再拉拽衣裙,那樣不優雅。正式場合一般從椅子的左邊入座,離座時也要從椅子左邊離開,這是一種禮貌。女士入座尤要嫻雅、文靜、柔美,兩腿並攏,雙腳同時向左或向右放,兩手疊放於左右腿上。如長時間端坐可將兩腿交叉重疊,但要注意上面的腿向回收,腳尖向下,以給人高貴、大方之感 。
(10)男士、女士需要側坐時,應當將上身與腿同時轉向同一側,但頭部保持向著前方。
(11)作為女士,坐姿的選擇還要根據椅子的高低以及有無扶手和靠背,兩手、兩腿、兩腳還可有多種擺法,但兩腿叉開,或成四字形的疊腿方式是很不合適的。
(12)在餐廳就餐時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後,身體在幾乎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後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了。就座後,坐姿應端正,上身可以輕靠椅背。不要用手托腮或雙臂肘放在桌上。不要頻頻離席,或挪動座椅。用餐時,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兩腳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13)穿牛仔褲的坐法,首先身體側坐,一腳支撐身體的重量,另一腳的足踝靠在這腳的腳尖上。也可以採取盤坐的方式,兩腳交叉盤坐,腳尖朝上,兩手自然地擺在膝蓋上。如果坐沙發椅,就可不必太拘束,順其自然地坐著,保持優雅的坐姿即可。
就座後,坐姿應端正,但不僵硬。不要用手托腮或雙臂肘放在桌上。不要隨意擺弄餐具和餐巾,要避免一些不合禮儀的舉止體態,例如隨意脫下上衣,摘掉領帶,捲起衣袖;說話時比比劃劃,頻頻離席,或挪動座椅;頭枕椅背打哈欠,伸懶腰,揉眼睛,搔頭發等。。
一般西餐廳的營業時間為中午11點半至下午、晚上6點半後開始晚餐,如果客人早到了可以先在酒吧喝點酒然後再進入主餐廳。
就坐後可以不急於點菜,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問服務生,他們一般都非常樂意回答你提出的任何問題呢,若他們不是很清楚會問詢餐廳經理或主廚。
就餐時間太早,中午11點或下午5點半就到了西餐廳、匆匆吃完就走、在餐桌上大談生意、衣著不講究、主菜吃的太慢影響下一道菜,或只點開胃菜不點主菜和甜點都是不禮貌的行為。
高檔西餐的開胃菜雖然份量很小,卻很精緻,值得慢慢品嘗。
餐後可以選擇甜點或乳酪、咖啡、茶等等,不同的國家都有不同的小費習慣。但是一定要多加贊美和表示感謝。
吃西餐在很大程序上講是在吃情調:大理石的壁爐、熠熠閃光的水晶燈、銀色的燭台、繽紛的美酒,再加上人們優雅迷人的舉止,這本身就是一幅動人的油畫。為了您在初嘗西餐時舉止更加嫻熟,費些力氣熟悉一下這些進餐禮儀,還是非常值得的。
就座時,身體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與餐桌的距離以便於使用餐具為佳。餐台上已擺好的餐具不要隨意擺弄。將餐巾對折輕輕放在膝上。
*使用刀叉進餐時,從外側往內側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執刀將其鋸切成小塊,然後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還要繼續吃。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並攏放在盤中。如果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需放下。不用刀時,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記住,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每次送入口中的食物不宜過多,在咀嚼時不要說話,更不可主動與人談話。入座後,主人招呼,即開始進餐。
取菜時,不要盛得過多。盤中食物吃完後,如不夠,可以再取。如由招待員分菜,需增添時,待招待員送上時再取。如果本人不能吃或不愛吃的菜餚,當招待員上菜或主人夾菜時,不要拒絕,可取少量放在盤內,並表示「謝謝,夠了。」對不合口味的菜,勿顯露出難堪的表情。
吃東西要文雅。閉嘴咀嚼,喝湯不要啜,吃東西不要發出聲音。如湯、菜太熱,可稍待涼後再吃,切勿用嘴吹。嘴內的魚刺、骨頭不要直接外吐,用餐巾掩嘴,用手(吃中餐可用筷子)取出,或輕輕吐在叉上,放在菜盤內。
吃剩的菜,用過的餐具牙簽,都應放在盤內,勿置桌上。
嘴內有食物時,切勿說話。
剔牙時,用手或餐巾遮口無論是作主人、陪客或賓客,都應與同桌的人交談,特別是左右鄰座。不要只同幾個熟人或只同一兩人說話。鄰座如不相識,可先自我介紹。作為主賓參加外國舉行的宴請,應了解對方祝酒習慣,即為何人祝酒,何時祝酒等等,以便作必要的准備。碰杯時,主人和主賓先碰,人多可同時舉杯示意,不一定碰杯。祝酒時注意不要交叉碰杯。在主人和主賓致辭、祝酒時,應暫停進餐,停止交談,注意傾聽,也不要藉此機會抽煙。奏國歌時應肅立。主人和主賓講完話與貴賓席人員碰杯後,往往到其他各桌敬灑,遇此情況應起立舉杯。碰杯時,要目視對方致意。
宴會上相互敬酒表示友好,活躍氣氛,但切記喝酒過量。喝酒過量容易失言,甚至失態,因此必須控制在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