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發型圖片 > 英國帝國發型圖片

英國帝國發型圖片

發布時間:2022-06-25 21:44:27

A. 以英國為例,談英國殖民帝國形成過程

英國殖民帝國形成過程: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確立了海上霸權。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在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取得了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

(1)英國帝國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在漫長的中世紀和近代初期,英國一直是歐洲的一個主要國家,曾經歷了多次的輝煌。但奇怪的是,英國的國運呈現出清晰的波浪型趨勢,它在每一次輝煌之後總會跌入衰落的低谷,淪為二流國家。在大陸國家竭力爭奪歐洲霸權(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的時候,英國正忙於內部的爭斗,幾乎被其他國家忽略不計,正如1640年威尼斯大使稱,「在世界各國的眼中,英國只不過是一個毫不起眼的民族,因而無足輕重」。

B. 英國首相發型為什麼那麼亂

很多網民想不明白,為何堂堂一個英國首相,總是那麼不修邊幅不梳頭?有媒體分析了原因有二:

一、與英國的狂暴天氣有關

報道稱,約翰遜常年凌亂發型的背後,與英國讓人最痛恨的、幾乎貫穿一年四季的強風有關。

英國雖然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理應全年溫和多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但事實上,英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受到盛行西風的很大影響。

英國的天氣總是變化無常,早上天氣還無比晴朗,下午就可能就會氣溫驟降,暴雨如注,同時伴隨著來勢兇猛的狂風。而到了夏天,英國的間歇性陣雨來得快,去得也快。

在英國,即便是大雨天,也很少看到有人打傘,寧願淋雨。不少華人剛到英國時,看到此情此景,覺得莫名其妙。後來才發現,英國人民對待淋雨的「硬核」態度是有原因的。

在英國生活了兩年的小胡回憶道:「初到英國時,當看到本地人頂著狂風暴雨悠閑地走在街上的時候,我十分不理解。為什麼他們寧願淋雨也不選擇打傘呢?」「但當狂風折斷我第三把雨傘後,我決定和本地人一樣放棄撐傘了。」她表示。

在英國下雨天的街上,穿著沖鋒衣和風衣的人隨處可見,打傘的人少之又少。並且因為狂風的影響,撐傘的人反而容易鬧出傘被吹壞的尷尬場面。

其實,並不是英國人喜歡淋雨,而是打傘也沒用。生活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的確沒有撐傘的必要,更別說打理發型了。「有時候花1個多小時精心打扮,出門後一吹風,一飄雨,一切都沒了。」小胡吐槽道。

二、「不洗頭人設」背後的「政治野心」

有媒體分析,當然除了天氣因素,亂糟糟的發型也是鮑里斯用於政治營銷的手段,是他故意營造出來的一種「人設」。

分析說,畢業於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的鮑里斯是典型的英國上層階級。為了突出其親近平民的形象,贏得大選,於是他和他的團隊精心設計出這一符合他「不修邊幅人設」的發型。

而這次疫情封城一段時間再解封後,很多人迫不及待地沖到理發店,一剪三千煩惱絲。鮑里斯也罕見地剪短了他的頭發。有人推測,他的這次理發行為,仍帶有一種政治目的,那就是旨在為了鼓勵人們出門消費。

C. 英國 中世紀貴族婦女頭飾有劉海的嗎

完全沒有,頭發從來都是很整齊地梳到兩邊或後梳,根本沒有額前發。

簡略地給你介紹一下中世紀早中期開始的英格蘭貴族女性的頭飾好了~

12世紀基本是散發,已婚者在頭發上披頭巾,有把整個脖子都圍住的那種,在這之上戴冠;13世紀出現了發網和勒住下巴的頭飾,迪斯尼《白雪公主》里巫婆王後的造型還記得么,就是那種勒住下巴的式樣,但現實中只有白色並不存在動畫中的黑色;這種頭飾大概在14世紀中期左右完全過時了,但女士們一直非常喜愛發網,並且有金線編成、鑲嵌珠寶的,用發網在頭兩側固定兩個發髻是最流行的發型,我還記得小時候看的《格林童話》的插圖里的王後公主都畫成那個樣子。

15世紀開始歐陸的西方和北方國家出現了花樣繁多的各類貴婦頭飾,牛角狀的或是圓圈狀的,就像你在中世紀古裝電影里常看到的那樣。不過英格蘭似乎沒怎麼趕這個潮流,下圖的模特範例是愛德華四世的王後伊麗莎白·伍德威利,這種簡單的小帽子+罩頭紗的頭飾是當時典型的英式風格:

15世紀還有一個貴族女子的流行趨勢是前額越光禿越好,甚至會剃掉一部分額發以延後發際線。上圖中伊麗莎白·伍德威利的發型也能看出這個特點。

到了中世紀晚期,就出現了經典的英式「屋頂型頭巾」(與法式的圓形相對),參看電影《另一個博林家的女孩》中阿拉貢的凱瑟琳王後所戴的頭飾,非常標准。

D. 英國的王朝是怎麼劃分的

英國王朝的劃分:

1、年西薩克森王朝

英格蘭曾經歷過羅馬帝國的統治,在羅馬人撤走後,進入了小王國、小部落聯盟混戰的時期,到6世紀,入侵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形成了七個王國。威塞克斯王國逐漸強大起來,829年國王埃格伯特壓服了其它王國,成為英格蘭的共主。

2、諾曼底王朝

1066年,懺悔者愛德華臨終前授意賢人會議選舉哈德羅二世為王。但來自法國西北部的諾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蘭,他就是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

3、金雀花王朝

斯蒂芬命歸西天後,亨利一世的外孫繼位,稱亨利二世。他本是法國的安茹伯爵,紋章以金雀花為圖案,王朝也因而得名。英法相爭的百年戰爭就是在這個朝代爆發的。此王朝傳八世而終,其中包括約翰王。

4、蘭開斯特王朝

該王朝屬於安茹家族的後代,金雀花王朝最後一位國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策動宮廷政變廢黜秘裁,演出了一幕煮豆燃豆萁的慘劇。新上台的亨利四世是蘭開斯特公爵之子,王朝因此而得名。

5、約克王朝

這個朝代只有25年,約克家族同樣屬於安茹家族,大部分時間都是愛德華四世在位。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開英法百年戰爭,蹂躪了大半個法國,迫使法王承認他為繼承人,可惜暴病死在法國戰場上。

他的兒子亨利六世不到一周歲就成為英、法兩國的國王,但聖女貞德的出現扭轉了法國的戰局,英國人被趕出了法蘭西。

亨利六世在英國的統治很快也保不住了,1455年,愛德華三世孫女菲麗帕的後代、約克公爵起兵造反,這場戰爭史稱紅白玫瑰戰爭,亨利六世廢而復立,立而復廢,最終敗於約克家族之手。

約克家族的愛德華四世繼位,建立了約克王朝。但玫瑰戰爭仍未結束,1485年,蘭開斯特公爵岡特曾孫女的兒子亨利七世從國外攻回英國,殺了約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建立了都鐸王朝。

6、都鐸王朝

這個王朝以創始者命名。亨利都鐸的父系祖先是威爾士貴族,母親為安茹家族的瑪格麗特·博福特,他的父親和亨利六世是同母異父的兄弟。

他繼承王位是因為,他的母親是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三世的後代。奪得王位後稱亨利七世。他與安茹家族另一分支約克家族的公主結婚,兩家族從此合一。

這個王朝依靠新興的工商業主和新貴族鞏固了統治。亨利八世因婚姻問題與羅馬教皇決裂,結果建立了英國國教。最後一位君主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

7、斯圖亞特王朝

該家族父系祖先起源於法國布列塔尼,後成為蘇格蘭國王,第一代君主詹姆斯一世是亨利八世妹妹的後人,原為蘇格蘭國王,因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死後無嗣,得以到倫敦繼承大統。

此王朝1649年被國會軍推翻,查理一世被處死。國會軍首領克倫威爾自任護國主。1660年,王朝復辟,後來改行君主立憲制。

詹姆士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在英國1640—1648年革命中被推翻,並最終送上了斷頭台,由克倫威爾擔任護國公。

8、漢諾威王朝

斯圖亞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去世時,根據王位繼承法應由詹姆斯一世的孫女索菲亞繼位。但她已死去,王位就由其子,德國的漢諾威選侯繼承,稱喬治一世,從此開始了漢諾威王朝,一直延續到維多利亞女王。

9、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與歐洲諸多王室有姻親關系,姓氏來自德國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公國,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人捲入其中。

仗打到了1917年時,戰爭處於膠著狀態,勝利的希望似乎很渺茫,佛蘭德戰壕里的傷亡人數令人震驚,德國成了可怕的敵人。

英國人體會到了戰爭的辛酸苦辣,厭倦戰爭以及強烈的挫敗感是那個時候許多英國人的普遍心態。為了發泄對德國人的畏懼和憎恨,人們歇斯底里地詛咒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砸爛搗毀德國人的商店,拳打腳踢昔日倍受寵愛的德國種小獵狗臘腸,人們對任何能夠與可惡的德國人聯繫上的事情都大加鞭撻。

這還不夠解恨,反德的矛頭直指皇室。因為這時候,英國正處在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統治之下,而該王朝的統治者的父系祖先科堡家族來自德國,薩克森-科堡-哥達這個名字也來源於德文。

所以此時王室只是將這面德文旗幟從溫莎城堡的王室教堂里摘下來,已經遠遠不能平息民眾的憤怒。

10、溫莎王朝

愛德華七世之子喬治五世在位時期,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不願再使用敵對國德國的姓氏,將王室改姓為溫莎,朝代名稱也改稱為溫莎王朝。

溫莎王朝一直延續至今,當前在位的伊麗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國王,其母伊麗莎白王太後為蘇格蘭人,擁有法國貴族血統,兒媳黛安娜、卡米拉與孫媳凱特也都有安茹家族或斯圖亞特家族的英國王室血統。

E. 英國所有王朝清單

1、西薩克森王朝(829-1016年)

英格蘭曾經歷過羅馬帝國的統治,在羅馬人撤走後,進入了小王國、小部落聯盟混戰的時期,到6世紀,入侵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形成了七個王國(部落聯盟)。

威塞克斯王國逐漸強大起來,829年國王埃格伯特壓服了其它王國,成為英格蘭的共主。但與此同時,英國也進入了「恐怖的維京人時代」,遭到北歐海盜一波又一波的入侵。

埃格伯特的孫子阿爾弗烈德因為成功地抗擊丹麥人入侵,以及營建倫敦、組織編撰《阿爾弗烈德法典》、《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等功績而被後人尊為「大帝」(the great)。

威塞克斯王朝傳了15代國王,到埃德蒙二世時,終於無力抵擋丹麥人,被迫與丹麥王克努特分治英格蘭。1016年埃德蒙二世死,克努特兼並了整個英格蘭,開始了丹麥王朝的統治。

2、諾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

諾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House of Normandy):簡稱諾曼王朝,是英格蘭的一個王朝。

一共有四位國王曾統治英格蘭,統治時間由征服王威廉之後的1066年開始,直至1154年。斯蒂芬死後他的表甥亨利二世繼位,金雀花王朝的統治開始。

3、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在法國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

王室家族是一個源於法國安茹的貴族,從12世紀起統治英格蘭,首任英格蘭國王是亨利二世。

除家族原有世襲領地安茹伯國(1060年–1203年),該朝曾統治過諾曼底公國(1144年–1204年及1415年–1450年)、英格蘭王國(1154年–1485年)、阿基坦公國(1153年–1453年),一度擁有從比利牛斯山到蘇格蘭邊境的廣大統治版圖,後世稱此時期的英格蘭王國為「安茹帝國」。

金雀花王朝的正式君王有八位,統治著1154年–1399年的英格蘭。1399年理查二世逝世後的英格蘭由該朝的兩分支系——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先後統治,而這兩家族因為王位爭奪而爆發了15世紀後半葉的玫瑰戰爭。

金雀花王朝期間,英國文化藝術逐漸成形,最能表現中世紀文學精神的詩人傑弗里·喬叟便處於這個時代。

哥特式建築在這時期盛行,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和約克大教堂正是根據該建築形式重修的。

政治、社會形態也在發展,如憲法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大憲章》便是約翰王簽署的,英格蘭議會、模範議會源於該朝。而較專門的教育機構也建立起來了,包括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

1485年,亨利·都鐸加冕稱王,是為亨利七世,結束了金雀花王朝及其支系的統治,開創了都鐸王朝。

4、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4年)

蘭開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金雀花王室的幼支。在15世紀中出現3位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亨利六世。

1267年亨利三世的幼子駝背埃德蒙( 1245~1296 )被封為蘭開斯特伯爵時 ,這個家族的名稱第一次出現。

蘭開斯特王朝統治歷經祖孫三代三個亨利,那就是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五世還取得了阿金庫爾會戰這種大的勝利。

但是法國人在查理七世的帶領下逐步挽回劣勢,最終將英國人逐出除加萊之外的法國。百年戰爭給英國人民也帶來了很大的負擔。隨著戰爭的逐步失敗,各種不滿也就紛紛而至。

況且亨利六世繼承王位的時候還小,不怎麼會處理朝政。1455年,玫瑰戰爭爆發。白玫瑰的約克家族公開反對紅玫瑰的蘭開斯特家族。開始似乎國王占優勢,安妮.蒙蒂莫的兒子理查戰死。

為了表示嘲弄,約克公爵理查的屍體被戴上紙糊的皇冠掛在城樓上。但是後來好景不長,1470年亨利六世被俘並被處死。後來王後瑪格麗特也被殺。於是蘭開斯特王朝滅亡了。

5、約克王朝(1461—1485年)

約克王朝是英國的一個王朝,在15世紀後半葉與蘭開斯特王朝爭奪王位,起因是約克王朝和蘭開斯特王朝同屬於金雀花王朝的旁支,最後這場爭奪導致了玫瑰戰爭。

戰爭命名的原因是兩個王朝的家徽上都有一朵玫瑰:約克王朝的是一朵白玫瑰,蘭開斯特王朝的是一朵紅玫瑰。

6、都鐸王朝(1485-1603年)

都鐸王朝(英語: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後,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及其屬土周圍地區。

伯爵亨利·都鐸於1485年8月,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史稱亨利七世。都鐸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直到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為止,歷經118年,共經歷了五代君主。

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伊麗莎白一世,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

伊麗莎白一世從未結婚,1603年3月24日,伊麗莎白死於薩里的列治文宮,她的死結束了都鐸王朝。

7、斯圖亞特王朝(1603年-1714年)

斯圖亞特王朝(英語:The House of Stuart蓋爾語: Siol Na Stiubhartaich),初名為斯迪瓦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是1371年至1714年間統治蘇格蘭和1603年至1714年間統治英格蘭和愛爾蘭的王朝。

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合一,兩國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

在英國本土,最後三位斯圖亞特君主均無子嗣成活至成年。1714年,斯圖亞特王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安妮女王駕崩。

根據《1701嗣位法》,斯圖亞特家族成千上萬的天主教男嗣無權繼承王位,而新教徒,斯圖亞特家族的女嗣後裔,排名在五十位以外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路易繼承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王位,是為英王喬治一世。自此,斯圖亞特王室男性後裔對英國的統治正式終結,女性後裔的統治開始。

8、漢諾威王朝(1714年-1901年)

漢諾威王朝是德意志布朗史維希王朝的分支之一,因此又稱為布朗史維希王朝漢諾威分支。漢諾威王朝和布朗史維希王朝的前身,都是韋爾夫王朝,母系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薩克森及巴伐利亞公爵獅子公爵亨利。

但實際上韋爾夫家族的父系祖先來自義大利的艾斯特家族。而亨利的幼子 威廉成為呂訥堡公爵(Herzog von Lüneburg)。

布朗史維希王朝呂能堡分支,經過多年發展後,在1692年成為漢諾威選侯國。自此以後,王室人員以國為姓氏,改稱為漢諾威分支,亦即是漢諾威王朝。

9、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7年)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父系祖先為韋廷王朝。而該家族起源於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的韋廷鎮,由當時的麥森侯爵(Markgraf von Meißen)於1089年創立。

1675年,薩克森-科堡-阿爾滕堡公爵虔誠的恩斯特一世逝世,公國在1680年被他的七個兒子瓜分。而其小兒子約翰·恩斯特繼承了薩克森-科堡-薩爾菲爾德公國。

而恩斯特-韋廷王朝的另外兩個公國,薩克森-哥達-阿爾滕堡(Sachsen-Gotha-Altenburg)和薩克森-科堡(Sachsen-Coburg)於1735年和1826年陸續絕嗣,薩爾菲爾德分支成員隨即繼承了這些公國。

而薩克森-科堡-薩爾菲爾德公爵恩斯特一世於1826年將公國整合為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並將王朝名字由恩斯特-韋廷改為薩克森-科堡-哥達,而王室人員的私人姓氏依舊保持韋廷。

10、溫莎王朝(1917-至今)

溫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自1917年統治英國和其海外領地的家族,其前身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而其家族實際姓氏為韋廷(Wettin)。

1914年8月4日,英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與德國作戰。由於經歷多年復雜的聯姻,此時歐洲各國的君主,多是表兄弟的關系。

但英國王室帶有德國姓氏,令英國人覺得不順。為安撫民心,當時在位的英王喬治五世,在1917年7月17日頒布一道樞密院御令,宣布將英國王室名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為溫莎。

溫莎一名來自溫莎堡,是英國最古老的王宮之一,據聞是由英王征服者威廉一世選址奠基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王室

F. 中世紀歐洲發型

其實9到15世紀男子大多數留長發 騎士的話流至少到披肩的長發

不過,公元8世紀神父的「削發式」就是地中海。中世紀早期的基督教僧侶也和佛教徒一樣行削發式,最初只是簡單的剃成光頭,後來教會組織發展到西歐,那裡的農民也剃短發,這樣教士的光頭就失去了符號作用,於是發明了花冠狀的所謂「聖彼得發式」(也叫冠狀發式),成為一個鮮明的身份符號,這一符號在整個中世紀都沿用不廢

G. 帝國時代3 英國卡牌這樣搭配的優缺點

卡組選擇看戰術思路。LZ這個卡組打殖民不行,打堡壘不行,上工業也勉強
說說存在的問題:
1發現時代那個房子減價卡可帶可不帶,一般第一卡就是三農卡,房子減價卡沒機會發。高等磨坊可以放,其實也可以放土地掠奪,後期肉吃完了發了這卡種地也可以。奇特的硬木可有可無。
2如果選擇打殖民,最好把4農和5農兩卡都放上。另外,LZ卡組資源箱子太少了,700肉木金最好都放,600木最好也放。英國升級殖民沒有400木的選項,所以殖民第一卡以700木為宜。南丁格爾卡毫無用處,沒必要放,帝國3回血系列的兵種和建築都很雞肋,不如多造幾輪兵。另外,殖民放2塔的卡片也是看情況,有時候對付對面土耳其或易洛魁極限RUSH有用,其他情況無用。英國升級殖民時代一般選擇一塔200金的選項,沒必要那麼多塔。最後,英國殖民的兩張騎兵加強卡「騎兵攻擊力」和騎兵生命值「至少要放一張。別告訴我你不用騎兵。如果出擲彈兵要放」強化的手榴彈「。
3堡壘時代8農不放,堡壘時代主要是利用堡壘時代的兵種質量優勢和兵卡,農卡無用。放兩個資源箱是可以的。另外,堡壘的」騎兵戰鬥力「是必放的卡片,因為可以同時加強輕騎兵和龍騎的戰鬥力,效果很好。放火槍擲彈兵戰鬥力是正確的。但堡壘的兵卡放的太少,那5輕騎和10長弓還是有必要的。2鷹炮必放沒得說,冷藏技術也有用,畢竟英國是很耗肉的國家,不過皇家鑄幣局用處就不大,畢竟英國不吃金子。英國堡壘可以考慮放張傭兵卡,像10個黑森,9個高地,13個黑森,還是值得一用。
4工業時代。英國工業2工廠卡都要放。但高級氣球完全沒用。那個鷹炮、迫擊炮自動升級的卡片也沒用,自己花錢升級即可,不用浪費一張卡。火箭炮的卡片只用放一張。其實英國工業兵卡也很強,像8輕騎,20長弓都是很變態的卡片,FI戰術放上為好。

H. 摩絲和發膠的差別是什麼

摩絲,發膠,發蠟的區別是

1、效果不同

泡沫狀的摩絲質地較輕,定型力不強,但是呈現出的效果比較自然;發膠相當輕便,不會增加頭發的重量,同時,發膠還可以增加頭發的光滑感和閃光感;發蠟能夠固定發型、使頭發亮麗有光澤。

2、成分不同

摩絲是一種噴發膠,其主要原料有樹脂和溶劑———易燃的酒精;發膠的分類:干膠和濕膠。高質量的定型噴發膠,是由易揮發的原料(如聚乙烯毗咯烷酮)配製而成;發蠟是一種凝膠狀或半固體狀的油脂。

3、副作用不同

防曬摩絲不含酒精成分, 對頭發無損害。「摩絲」如接近熱源會發生爆炸,引起火災。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孕婦在懷孕初期接觸美發用品,如發膠、摩絲、定型水等,可能會增加男嬰患尿道下裂的風險。這一疾病會嚴重影響排尿功能,甚至破壞生育能力。「成年男性如果長期使用美發產品,對其生育能力也有巨大傷害。」研究人員補充說。

用發蠟頭發會比較臟。發蠟是鹼性產品。鹼性產品的功能是把頭發表皮層的毛鱗片打開。但是用多了的話。頭發毛鱗片不能閉合。就會顯得頭發乾乾的。

I. 十幾世紀時外國人們的卷發

早在古埃及時代,當時的古埃及男人就得把頭剃光後,一律修面而戴假發。後來的古羅馬人也受到埃及人的影響,也熱衷於戴假發。不過給人印象最深的還得說是流行於近代歐洲的假發,它的起源也頗有意思。話說在十七世紀初的法國,當時在位的國王名曰路易十三(Louis XIII)。他雖然貴為一國之君,卻是個禿頭。為了掩飾這個缺陷,他開始戴起了長可披肩的假發。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時整個法蘭西都開始流行這一最新飾物。由於當時的法國又是歐洲各國時尚潮流的風向標,因而這種假發式樣迅速風靡了整個歐洲。

早期的假發使用人的頭發製作,如債務人抵債用的頭發、死人的頭發。這種狀況直到1822年拉芬斯克洛夫(Humphrey Ravenscroft)發明了利用馬尾製作假發的工藝才結束。在很長的時間內,這種假發所用的原材料馬鬃絕大部分來自於中國,因為歐洲馬匹的鬃毛不易進行紡織而且容易折斷,而鬃毛在生產過程中又需要不斷的漂白和清洗,也只有中國馬所產的鬃毛能經歷這些考驗。

假發雖然因其貴族氣質而在歐洲大陸風光一時,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因為它是皇家產物,後來在法國大革命中終於也落了個「破四舊」的下場。波旁王朝發明的假發最終隨著路易十六(Louis ΧⅥ)的腦袋一同由斷頭台了斷了。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歐式假發更多的是同英國有關,尤其是同英國的司法體系大有關聯。原因無非兩點。一是英國雄踞世界霸主地位近兩百年,擁有號稱日不落帝國(The Sun-Never-Setting Empire)的龐大殖民地體系,從而造成了其文化對全世界的巨大影響。二是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這使得假發這一封建古董得以在制度上獲得保留。而英國的假發又是如何從法國流入的呢?這話還得從世界近代史的開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說起。我們知道英國在十七世紀中葉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當時的英國王子也就是後來的查理二世(Charles II)被迫到法國避難,後來他復辟成功後,也便將假發這一時尚帶回了英國。十七世紀的英國人佩皮斯(Samuel Pepys)的日記,真實的記錄了假發在英國流行的歷史。1663年11月2 日,佩皮斯寫道:「告別自己頭發還是有些許傷感,但一切結束了,我就要戴假發了。」(he cut off my haire , which went a little to my heart at present to part with it ;but, it being over,and my periwigg on)

假發在英國政治歷史上還有一段掌故。話說英國在光榮革命(the Glorious Revolution )後,開始進入政黨政治階段。當時有兩大黨,一曰輝格黨(Whigs),一曰托利黨(Tories)。總的說來,輝格激進,托利保守。兩黨相爭到後來。是否佩戴假發也成了政治態度的表現。不用多說也知道戴假發的必定是托利黨,不戴假發的必定是輝格黨。這同後來清朝滅亡時革命黨與保皇黨對辮子的態度倒有些相映成趣。所以當時的小說家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在他的名作〈〈格里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中以一個小人國利立浦特國內政治的故事對這一狀況作了一番諷刺:「七十多個月以來,帝國有兩大政黨互不相讓,一黨叫做特拉邁克三,一黨叫做斯拉邁克三。因為一黨的鞋跟高些,另一黨的鞋跟低些,所以根據鞋跟的高低才分成兩個黨派。」

一般來說,歐式假發分為兩種。一種是長可披肩的長假發,也就是路易十三發明的原裝貨,英語一般為periwig,它一般用於盛大活動和禮儀場合,例如英國國會開幕儀式上的上議院議員就佩戴長假發。一種是只蓋頭頂的短假發,是在平時法庭上戴的,英語一般為wig。我們一般熟悉的就是後者。

司法界所用的假發與普通假發是有區別的,尤其在於其價格不菲。一般一個法官的假發要超過1500英鎊,而最普通的假發,也不低於300 英鎊。倫敦的英國最老牌司法服裝店「伊德和雷文斯克羅夫特」(E&R )生產的披肩卷發假發的價格更是高達4000美元以上。

司法假發最大的特點在於它以舊為榮,假發越舊,代表佩戴者的資歷和年齡越老。由於在司法界,資歷和年齡是個寶。所以越舊的假發越是容易得到法界人士的青睞。有一個律師世家有一頂發齡達94年的老古董,傳了四代人,堪稱傳家之寶。

盡管假發現在還在英國司法界廣泛使用,但其地位已是岌岌可危。早在美國建國初期,當時的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總統就相當不滿假發這一封建餘孽,他曾有這么一句話:「褪下假發後的英國法官就像躲在棉絮下面向外窺視的老鼠。」(For Heaven's sake discard the monstrous wig which makes the English judges look like rats peeping through bunches of oakum)所以盡管美國同英國同屬海洋法系,卻在立國之初就廢除了司法界的假發佩戴制度以示劃清界線。

而在假發佩戴的大本營英國,假發制度也是江河日下。早在1840年,英國司法界就淘汰了齊肩的長假發,改戴較短和簡單的假發。1992年又取消了青少年特別法庭中司法人員佩戴假發的慣例。今年英國司法委員會更是於7 月12日宣布,今後民事法庭開庭時,法官與律師可以不戴假發,但在刑事法庭上一般情況下還是得戴。

英國的假發制度之所以會淪落到這個地步,主要原因就是假發的高昂價格。免戴假發後,英國用於法官和注冊律師的「制裝費」每年即可節省開支60萬英鎊。此外,人心不古也是假發式微的一大原因。在2003年進行的民調顯示,有近70%的英國人認為,英國應該廢除佩戴假發制度。

正如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已是夕陽西下一樣,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大英帝國的這一古風遺韻也將最終正式走入歷史。

J. 英國女王常年都是同一個發型,是因為戴了假發嗎

英國女王不是戴的假發,她從年輕的時候就一直是那一種發型,一直沒變過,變得都是頭上的裝飾品。由此也看的出來,她是一個很念舊的人。

對於很多來人來說英國女王的頭發好像是一夜變白的,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全白了。但是實際上是女王在長出白頭發後就進行了染色,因為頭上的頭發一塊黑一塊白的話會很尷尬,而且也顯得不夠端莊優雅,所以她將頭發全部染成統一的顏色顯得更加整潔了,以前的頭發是染的,但是現在頭發真的是全白了。

現在女王的發型有了一點改變,她將以前的頭發稍微做了一些調整,整體上看來顯得更加干練精神了,不戴帽子的話區別更加明顯。

閱讀全文

與英國帝國發型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壓縮圖片變成高清 瀏覽:240
小朋友發型男孩圖片 瀏覽:532
word怎樣導入圖片中的格式 瀏覽:649
剪映如何調節每秒播放圖片時間 瀏覽:828
棒球帽女生圖片 瀏覽:176
很清晰的男生圖片 瀏覽:638
水桶的價格圖片 瀏覽:926
男生側顏圖片大全 瀏覽:176
中式美女手繪圖片 瀏覽:666
中國古代的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963
美食菜譜大全圖片簡單的 瀏覽:707
男生唯美頭像高清頭像圖片大全 瀏覽:254
微信合並轉發的圖片如何批量保存 瀏覽:592
女人今年流行什麼短發發型圖片 瀏覽:85
適合寶寶發型圖片 瀏覽:668
佳速度圖片怎麼顯示公里數 瀏覽:267
word中默認圖片 瀏覽:141
手工狐狸頭飾圖片大全 瀏覽:776
導出word圖片沒有另存為 瀏覽:914
女生漫畫可愛吸血鬼圖片 瀏覽: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