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踏飛燕的外形特徵是怎麼樣的
「馬踏飛燕」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
銅奔馬微微地偏向一側的頭高昂著,前面頭頂的鬃毛和後面的馬尾一致向後方飄飛,渾圓的軀體呈流線型,四肢動感強烈,三蹄騰空,右後蹄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
(1)踏馬的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文化寓意:
東漢銅奔馬是在漢代社會尚馬習俗的影響下產生的具有重要價值的青銅工藝品。馬是漢代社會的重要交通工具、軍事裝備和農業生產畜力。漢朝政府給馬立「口籍」,武帝作《天馬歌》,馬在各種場合被神化和奉頌。漢代社會盛行車馬冥器隨葬,視馬為財富的象徵。
漢代的「車馬出行儀仗隊」和「出行圖」在墓葬壁畫和畫像石、畫像磚上是常見題材。銅奔馬別具一格,與其他車馬相互襯托,體現了墓葬隨葬冥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漢代開拓疆域,通西域,設河西四郡,馬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根據河西漢簡的記載:馬被廣泛地用於交通驛站、長城防禦、軍事行動、民族和親等方面。史料記載,漢武帝曾三次派人到西域求烏孫馬,馬在漢代可謂戰功赫赫,功績卓著。
2. 關於漢朝墮馬髻
墮馬髻,是中國魏晉時期婦女的一種發型,為一種偏垂在一邊的發髻,亦名「倭墮髻」故又叫「墜馬髻」。《樂府詩集·梅花落》:「天姬墜馬髻,未插江南璫」。
3. 馬踏飛燕的馬尾打結有何用意
馬是古代主要的馱載畜力和騎兵乘騎,作為古代戰爭的重要裝備,為了防止馬在奔跑時馬尾的披散,對鄰近的馬造成障礙,騎手通常會將馬過長的尾梢綰起來,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打結」,有點像古人把自己頭上的長發盤起來,那樣可以不用經常給馬打理過長的尾巴,在連年征戰的古代,這是很實用的做法。還有一種說法,據說在馬的尾巴上打結以後,這個結會在馬奔跑時有節奏地拍打馬臀,起到類似鞭策的作用,使馬跑得更快。總之,這樣的做法被騎馬的人傳承下來,以致於到後來,給馬進行這樣的打扮成為一種習慣,在許多以馬為主題的工藝品上都體現了這種裝飾性很強的綰尾。 馬踏飛燕雕塑的天馬的尾巴上打結,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吧!
4. 誰的發個亂馬發型的樣子(圖片)
(*^__^*)嘻嘻……昨天一張隨到的路過也沒信春哥,一去一點亂馬馬上出來
5. 墜馬鬢是哪個時期的典型發型
唐朝
墜馬髻是古代女子發髻的一種,始於漢代其式樣如同騎馬墜落之態,故名之墜馬髻。這是當時最具特色,且歷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種發式。自漢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歷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們在西安任家坡西漢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彩繪木俑上就能見到漢墜馬髻的形象。
墜馬髻,又稱墮馬髻,為一種偏垂在一邊的發髻。各代微有變化,但其基本特點,偏側和倒垂的形態未變。墜馬髻一般梳發方法是將發攏結,挽結成大椎,在椎中處結絲繩,狀如馬肚,墮於頭側或腦後。
墜馬髻最早出現在漢代,如今我們在西安任家坡西漢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彩繪木俑上就能見到漢代墜馬髻的形象。後經歷代傳承,不斷發展演變,至在唐天寶年間,又始流行,著名的虢國夫人游春圖里的兩位貴夫人所梳的發髻便是墜馬髻。唐時有人將薔薇花低垂拂地形態,譬作墮馬髻式唐溫庭筠有「倭墮低梳髻」;明吳嘉紀有「岸傍婦,如花枝,不妝首飾髻低垂」詩句。墜馬髻主要為已婚中年婦女所喜尚。
6. 馬踏飛燕幾乎全是側臉照,為何沒人拍過正臉
馬踏飛燕幾乎全是側臉照,為何沒人拍過正臉?看到正面後忍不住了馬踏飛燕是在甘肅省出土的東漢時期的青銅器文物,如今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當中。馬踏飛燕又被稱作銅奔馬,是青銅所制的奔騰駿馬,該馬昂首挺胸,四蹄作賓士狀,形象非常威武。不過馬踏飛燕幾乎全是側臉照,為何沒人拍過正臉?看到正面後忍不住了。
馬踏飛燕據說這馬頭側歪還有很深的學問,馬頭歪的方向正好符合力學原理,幫助馬保持平衡,足以體現古代人的智慧。雖然銅奔馬製作的非常精細,但由於正面無法體現它的霸氣,因此在拍攝時,人們往往不會選擇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