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發型圖片 > 秦國錢幣圖片以及價格

秦國錢幣圖片以及價格

發布時間:2022-02-01 22:10:42

❶ 戰國時期錢幣圖片說明

戰國時期貨幣主要是銅鑄幣和黃金。銅鑄幣分布幣(韓、趙、魏)、刀幣(齊、燕、趙)、圓錢(周、秦、趙、魏)、貝四種銅貝和黃金貨幣流行於楚國字數有限制啊!http://ke..com/view/508784.htm

❷ 秦國一金合多少人民幣

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時候,所謂的一金其實指的是一鎰的金。鎰作為秦始皇時期的通用貨幣,重量是二十兩或者是二十四兩。由於漢承秦制,所以從《漢書·律歷志》記載中可以得知,秦漢時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銖、兩、斤、鈞、石。1石=4鈞,1鈞=30斤,1斤=16兩,1兩=16.14克。所以一金在當時就是322.8克或者387.36克。

也有人認為當時的金就是黃金,畢竟在春秋時期青銅器就已經開始盛行,這就表明中國當時開采礦石和冶煉金屬的工藝就已經相當成熟,所以從礦石中提煉出黃金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或許就是這件事情比較簡單,導致當時的黃金開采比較容易,各諸侯國都能開采了不少的黃金,並將其作為賞賜、替人贖罪,以及祭祀、罰款的重要方式。按照黃金來算的話,以目前的金價450元/克的價格來說的,一金按照現在幣值在十四萬五或者十七萬四的人民幣。


❸ 秦國戰國時各國貨幣名稱

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的錢幣由為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鬼臉錢)四種組成。是戰國時期的四大貨幣體系。

布幣,鏟形,由農耕經濟的農具「錢」、「鎛」演變發展而來,這也是把貨幣稱之為「錢」的緣故。「布」為「鎛」的假借字。 布幣的流通范圍,主要在黃河中游農耕經濟地區如韓國趙國魏國燕國等。

刀幣,刀削形,起源於漁獵經濟工具。主要流通在黃河流域的東部諸侯國如齊國燕國趙國。各國的刀幣大小不同,形狀各異,其中以齊國的刀幣最為古樸精美。

圜錢,圓形圓孔,又叫環錢。起源於手工業經濟工具的紡輪或璧環,主要流通於秦國魏國,戰國中期以後,秦國首先採用方孔圓錢,後來齊國燕國也紛紛仿效鑄造。

蟻鼻錢,又稱鬼臉錢,是南方楚國的鑄文銅幣,形狀呈不規則橢圓形,上面鑄有陰刻銘文,有一種錢文好象螞蟻爬在人的鼻樑上一樣,故名蟻鼻錢;另一種好象醜陋的鬼面一樣,故名鬼臉錢。以枚為單位計值,使用時較為便利。

❹ 我有一枚秦朝錢幣價值多少錢

人民幣10-20元。北京市場 秦國的貴些。

❺ 秦漢兩朝錢幣的介紹!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 」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編輯本段]三、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戍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 「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辨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 | 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第二階段。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 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四)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 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到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制的紙幣制度,晚清機制幣體系出現,為中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以上所列為流通錢幣史,錢幣界還有眾多非流通性貨幣,如壓邪用的壓勝錢,禱福避邪的鎮墓錢和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傑出人物的紀念幣之類此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錢幣俗稱「花錢」,在貨幣流通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卻可提供珍貴史料。
錢幣的歷史
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贏秦,歷經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歷史,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不僅如此,中國錢幣系統之完整,門類之豐富,脈絡之清閑,內涵之博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世界上最早的低幣「交子」出現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實物和鈔版均已遺失。目前國內現已發現年代最早的「金代銅鈔版」已為金泉錢幣博物館收藏。
最早的錢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古錢,其形狀大多模仿當時的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像楚國,它是從貝幣發展成文字貝,這種文字貝被俗稱為鬼臉錢,蟻鼻錢。中原地區,農業區它從勞動工具農具鏟演變出來這個布幣,沿海跟北部地區,漁獵地區又根據它的漁獵工具--刀削,演變出來刀幣。
這品錢叫武陽三孔布,為什麼叫三孔布呢,因為它上面有三個小孔。你看到沒有,這上面有三個小孔,這個地名呢是叫武陽,背後叫一兩,三孔布它有兩種等級,一個是十二銖的,一個是一兩的。
春秋戰國時期
秦始皇兼並六國後,為鞏固封建統治和發展封建經濟,統一了錢幣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外圓內方的半兩錢,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幣制改革。這種銅幣它避免了以往錢文復雜難辨,大小各異,輕重不一,幣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適應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兩錢作為我國錢幣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在形制上從此固定下來,並為歷代沿襲,直至清末。
開元通寶錢幣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錢幣自秦始皇統一貨幣後的第二次錢幣革命,它持續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秦始皇兼並六國
漢代商業活動繁榮,錢幣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漢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五銖錢,該錢輕重適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還繼續沿用。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從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這個公元六百二十一年,開始鑄開元通寶錢,就是廢掉了銖兩制。那麼開元通寶的歷史意義是很大的,它一是廢了銖兩制貨幣體系,開始出現寶文錢,寶文錢的出現是有一種信用貨幣的概念。
漢代——隋代
到了宋代,銅,鐵錢並用,鑄錢數量相當可觀,十幾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種年號錢。南宋淳熙七年鑄行的淳熙通寶,錢背上有「柒」字紀年,至淳熙九年後改成小寫,這就是所謂的紀年錢。這種錢幣紀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錢的一大特徵,比歐洲錢幣紀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國元朝和明朝時期主要推行紙幣,銅錢鑄造較少。
宋 -- 元 -- 明
明中葉以後,白銀成了主要貨幣,銅錢僅用於小額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發行的重點。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了西方鑄幣的先進技術,向英國購置了造幣機器,在廣州籌建造幣廠,率先開創機器制幣,實施了中國錢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進的制幣技術,在光緒後期取得了成功。從此,機制幣全面進入我國的貨幣領域。
我國各個時期的古錢幣經歷了風風雨雨四千年歷史的考驗,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其形狀各異,品種眾多,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錢幣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中國古錢幣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古錢幣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
錢幣既是商品交換的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各國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以中國錢幣為例,由幾千年前貝幣,布幣發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偽技術先進的紙幣,再到「一卡走天下」的電子貨幣……貨幣的變化濃縮了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編輯本段]鑒定古錢幣價值需「四看」
一看歷史價值。珍稀古錢幣是貨幣歷史的實物,更是歷史的見證。因此在收藏前必須弄清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十文中統元寶交鈔」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紙幣,被學術界視為無價之寶;吉林的「廣平銀幣」被認為是我國第一枚機制幣;1985年8月在黑龍江阿城縣出土的「承安寶貨」為我國「一兩半計數白銀幣」的罕品。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時的鑄幣,由於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二看現存數量。齊、燕、趙等國的刀幣,韓、魏、秦等國的布幣等年代久遠,比圓形錢稀少,價格昂貴。存世數量少的錢幣還有唐代叛軍史思明佔領洛陽後鑄的「得壹元寶」,後發現「得壹」兩字不吉利,便改為「順天」,鑄「順天通寶」。這兩種錢幣傳世很少,「得壹元寶」尤其罕見,為稀世珍品。
三看文化價值。一些傳世並不太少的品類,則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藝術價值極高而備受青睞。如漢代王莽新朝時的「貨泉」、「布泉」等錢幣,用的是垂針篆;北宋仁宗時所鑄的九疊篆書體「泉體通寶」,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為收藏珍品。
四看品相。無論錢幣珍罕與否,凡有幣面模糊、輪廓缺損、銹蝕嚴重、看相較差者,盡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錢幣時還應注意是否有月紋、星紋等標識,古錢的鑒別以背文來區分鑄造年代和地址,品評其稀珍。一般來說,錢幣背面有月紋、星紋等記號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價值。值得收藏的錢幣中,用金、銀、白銅等精製而成的宮廷錢幣,鑄量少,質量佳,屬珍貴文物。

❻ 早期秦國的錢幣是什麼樣子的

秦國的鑄幣是銅質圓錢,採用圓形圓孔的周圓錢形式,按其重量可分一兩型和半兩型兩種。這是秦幣的早期形態,也是方孔錢的前身。圓錢是由玉璧和古時的紡輪演化而來的。圓錢是沿用璧、環的專稱來稱其形體的。

❼ 秦國錢2000元紙幣圖片

秦朝及秦國時,使用秦半兩銅錢(形狀就是後世一直沿用的圓形方孔錢)和黃金,黃金為上幣,用於賞賜。中國目前最早的紙幣是北宋出現在四川的「交子」

❽ 秦國當時五十錢合現在多少人民幣

黃金與半兩錢的比價沒有明確記載,但可推測出大概。商鞅時代1兩黃金的價值等於12石粟,秦簡《秦律十八種》規定:1石粟值30錢,1兩黃金可折360枚半兩錢。吳鎮烽據《管子·輕重甲》的資料推測:齊200釜等於秦200石,值黃金2金,則100石值1金,1金即1鎰,1鎰20兩,20兩黃金可買粟100石,2兩買粟10石,1兩買5石,可折半兩錢150枚。由此可見,大約1兩黃金的比價是150枚至360枚半兩錢。

現在黃金價大約290元,1兩等於50克,也就是說:50枚半兩錢合現在人民幣50*290*50/150~50*290*50/360元,即2013~4833元。

❾ 秦國錢幣現在值錢

一般的秦半兩雖然年代久遠,但存世量大,一般在幾元至幾十元不等。也有珍稀者,如
直徑:26mm
重:3.3g,傳形類,少見,參考價:300元
直徑:29mm
重:9.9g,厚重類,參考價:160元
直徑:37mm
重:8.3g,有郭類,參考價:380元
直徑:40.2mm
重:11.7g,大型類,,少見,參考價:600元

❿ 秦半兩銅錢圖片及現在市場價格

半兩,戰國秦漢時鑄幣,錢重半兩,即十二銖,錢文"半兩",市場價比漢半兩略高,約15--30元/枚,品相好的占價格優勢.附圖.

閱讀全文

與秦國錢幣圖片以及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木椅坐墊圖片及價格 瀏覽:911
單純二次元男生圖片 瀏覽:746
卡通二次元圖片簡單 瀏覽:400
天台怎麼畫好看又簡單圖片 瀏覽:744
剪輯圖片工具word 瀏覽:912
五門櫃的圖片及價格 瀏覽:370
漫畫男生模板圖片 瀏覽:260
有張的圖片文字 瀏覽:166
伽羅變男生圖片 瀏覽:638
女生芭蕾圖片 瀏覽:646
動漫圖片女生霸道 瀏覽:242
女生落日背景圖片 瀏覽:239
黑白手繪可愛圖片 瀏覽:731
動漫裝修效果圖片 瀏覽:643
如何將圖片變成小網格 瀏覽:271
最美棉海高清圖片 瀏覽:53
女孩白襪褲下面露出來圖片 瀏覽:82
中小學生畫畫圖片大全 瀏覽:931
串串桌子圖片及價格 瀏覽:23
二次元女生圖片雙馬尾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