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發型圖片 > 傣族發型圖片

傣族發型圖片

發布時間:2025-05-11 15:13:38

1. 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_傣族舞的分類和特點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間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流行於整個傣族地區,以瑞麗縣和耿馬縣孟定的孔雀舞為代表。下面我給大家提供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希望對你有用!

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

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1

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2

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3

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4

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5 傣族舞舞蹈種類

傣族是一個有古老 文化 的民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流行於整個傣族地區,以瑞麗縣和耿馬縣孟定的孔雀舞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為生的職業藝人,他們模仿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跳出豐富多彩的舞蹈[1] 動作和富於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們的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鼓語伴奏。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並各有特點。代表性節目總的可分為自娛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類。

自娛性舞蹈

自娛性的節目有“嘎光”、“象腳鼓舞”、“耶拉暉”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腳鼓舞”。

“嘎光”系傣語,“嘎”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攏、堆積的意思。“嘎光”可譯為“圍著鼓跳舞”,也可譯為“跳鼓舞”。西雙版納稱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擺”、“寧擺”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個縣市,是在年節喜慶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場地,都可以跳的自娛性舞蹈。嘎光以象腳鼓、鑔等民族打擊樂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鑔的人也參加舞蹈,並且帶領眾人圍圈而舞。過去跳時,眾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各自發揮,只求熱烈歡快。現已發展了很多統一動作和套路,動作與套路的名稱各地也不盡相同,並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節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還有兩名中老年婦女抬大鋩跳的“嘎鋩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溫”(軟舞)等等。

象腳鼓舞是自娛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腳鼓是根據鼓的形狀而取的名稱,傣族一般統稱“嘎光”,但對長、中、小三種象腳鼓又各有名稱。這種舞蹈以擊象腳鼓舞蹈為主,用鋩、鑔伴奏,也可鼓、鑔對舞。

長象腳鼓的鼓身長為一米八至二米,傣語稱“嘎光繞”,各地均有,但以瑞麗縣的最具代表性。長象腳鼓多用於伴奏,可以打出豐富多變的鼓點,並有一些鼓語,如“約筆洛,約筆洛,約必約哩哩”(意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邊擊邊獨舞,在展現擊鼓技藝的同時,以長鼓尾的大幅度地轉動擺動形成優美的舞姿。

中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一米多,這種舞蹈流行整個傣族地區,尤以德宏地區的潞西、盈江、梁河等縣和保山、臨滄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腳鼓舞在鎔宏傣語稱為“嘎光”,也有稱為“嘎光武傑”或“嘎光黑拉”的。跳時一般是背鼓順圓圈而舞,可二人對舞,也可與擊鑔者對舞。在德宏芒市,過去有賽鼓的活動,以擊鼓聲的長短、音色的優劣、鼓尾甩動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為評比標准,勝者在鼓上掛銀牌。

小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六十厘米左右,流行於景洪、勐海、勐臘等縣,西雙版納傣語為“凡光托”。因鼓小輕便,可靈活舞動,因此這種舞蹈以競技為主,一般是雙人對舞,四人或集體也可。舞時有擊鼓追斗、退讓躲避、踢腿斗腳等動作,以能把對方頭上的“包頭”摘下為勝。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於德宏地區的芒市、盈江、瑞麗等縣。“喊半光”為德宏傣語,“喊”意為“唱”或是“歌”,“半”意為“跟著我”或“圍繞著”,“光”即“鼓”;直譯為“跟鼓唱的歌”。跳時人數不限,動作隨意。

耶拉暉是流行於西雙版納地區的自娛性歌舞,過去只在潑水節時由男性跳,現已成為男女老少皆可參加的集體歌舞形式。這種歌舞動作簡單,舞時可自由發揮;但曲調固定,只要有人即興填詞並帶頭唱,眾人即可合唱。由於在唱句的尾聲時齊呼“耶拉輝,水一,水一。”所以這種歌舞就叫做“耶拉暉”了。

表演性舞蹈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魚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點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區、西雙版納地區及景谷、孟連、耿馬等縣都有流傳。孔雀舞,在德宏傣語為“嘎洛永”,在西雙版納傣語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時,舞者頭載寶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腳鼓、鑔等樂器伴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劇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樣,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藝特長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風格。獨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麗縣的藝人,他們以模擬孔雀走路、飛跑、吃水、抖翅、飛翔、開屏等動作,形成豐富的舞步;瑞麗縣半職業藝人較多,如瑞板、賀費、毛相、約相、旺拉等人,他們在表演上各有創新,以各自的流派風格而聞名全省。雙人孔雀舞也稱“凡南諾”,最具代表性的雙人孔雀舞流傳在景洪縣。“南”意為“高貴的女性”,“諾”意為“雀”或“鳥”;“凡南諾”可譯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現雌雄兩只孔雀的飛翔、相對而舞的情景。潞西縣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與魔鬼”的三人舞,後演變為獨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華麗,開合自如,吸引著廣大觀眾。景谷縣的孔雀舞屬歌舞劇表演,邊舞邊唱,舞蹈步伐較簡單,以走步和碎步為主,表演的是佛經 故事 “召賀罕打孔雀”。

祭祀性舞蹈

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雜居區流傳著幾個。

元陽縣的傣族村寨流傳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動時,以鼓為伴奏,師娘在祭台上邊唱邊舞,群眾在台下自由舞動,動作較簡單。

石屏縣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龍舞”),是在祭龍樹的活動中進行。舞時男巫手持帶環的鐵圈,女巫手持著羊皮單面鼓,由他們帶頭起舞,村民們合著節奏參與舞蹈。時而全體圍成圈,時而二人對跳,沒有固定形式和隊形,舞者隨心所欲地變換位置,只求情緒高昂,莊重熱烈。舞蹈動作簡單,步幅小,雙膝隨步伐做小幅度的韌性顫動,雙手上繞半圓,在左右腰側打鼓與搖環。

新平縣還有送葬時跳的“獅子舞”,跳時用嗩吶和鑼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圍棺而舞、棺前開路等。該舞的表演風格和音樂與漢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漢、彝族舞蹈音樂的明顯痕跡。

有些祭祀舞蹈如過去曾流傳於德宏地區的“跳柳神”和曾流行於江城縣的“貝馬舞”,現已無人再跳。明代《百夷傳》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則婦人祝於屍前,諸親戚鄰人,各持酒物於喪家,聚少年數百人,飲酒作樂,歌舞達旦,謂之娛屍;婦人群聚,擊碓桿為戲,數日後而葬。”祭祀舞蹈場面,現也只在新平縣的傣族居住區還可見到:在吊喪的第二天,必須請吹鼓班子為死者跳舞(即跳獅子舞);婦女結伙與男人打鬧。說明明朝時存在的喪葬活動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過簡化了。

傣族另有一類 武術 性舞蹈,產生的年代也很久遠。傣族經歷過封建領主制社會。傣族成年男性,平時是農奴,戰時是士兵,必須學會一些舞弄刀、槍、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備用於防身和參加戰爭。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繼承了這個傳統,以此表現自己的勇敢與機敏。但如今他們習練的刀槍棍拳,已融進了向其他民族學習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緬拳、泰國拳等不同風格流派,表演時還用鼓等進行伴奏,發展成為舞蹈化的武術了。

傣族人自己解釋,“傣”有兩種含義:一是英雄勤勞的意思;一是酷愛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稱為“魯傣魯喃”的,意為“傣家的兒子,水的兒子”。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們濱水而居,愛水、祈水,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話里,造物主英叭原來就是天空中的水氣;而人則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誕生於水塘。在有關“潑水節”的各種 傳說 中,盡管人物不同,但他們用水來制服火,用水來洗凈血污,用水來祈福等內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勞勇敢,溫柔善良,這是大家公認的;“水一樣的民族”是對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們禮貌溫和,外柔內剛,智慧聰明又幽默談諧的性格像水一樣,有時似涓涓的細流,溫柔而細膩;有時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這種豐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的動作雖大多阿娜多姿,節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剛、充滿著內在的力量。既有瀟灑輕盈的“篾帽舞”,也有靈活、驕健、敏捷,且充滿陽剛之氣的象腳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時而節奏緩慢單一,動作舒展,感情內在含蓄,時而節奏快速多變,動作靈活跳躍,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動律而形成的手、腳、身體“三道彎” 的造型特點,以及剛柔相濟、動靜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風格,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傣族舞蹈的特點

傣族的居地大多與緬甸、寮國、越南等國接壤,傣族人民善於吸收來自四方的文化精華,並能融於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側。

旁一位手:雙手手腕蛇回來,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在大腿2側。

後一位手:雙手放在臀部後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開,手不能離身體太遠,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

側一位手:雙手放在身體的一冊,和一位手差不多。

猜你喜歡:

1. 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

2. 彩雲之南兒童舞蹈視頻

3. 關於傣族的禮儀

4. 傣族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5. 傣族傳說故事

2. 雲南人頭上編的七彩辮是什麼意思

1、在當地這種七彩辮叫做「寡婦辮」。是不幸失去丈夫(特指意外死亡)而佩戴紀念丈夫,類似於漢族的披麻帶孝,守了幾年寡就扎幾根彩辮。

2、方法/步驟:

1、卷發棒將頭發弄捲曲,如下圖所示。

(2)傣族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引證解釋

1、 沒有丈夫的婦人。後多指死了丈夫的婦人。

《詩·小雅·大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

《漢書·貨殖傳》:「 巴 寡婦 清 ,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

《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大嫂道:『奴家也捨不得姆姆。但非親非故,白占寡婦田房,被人議論。』」

老舍《四世同堂》四九:「她萬想不到一個象歡龍似的孩子會忽然死去,而把年輕輕的女人剩下作寡婦。」

2、指獨居守候丈夫或與丈夫離異的婦人。

漢袁康《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地傳》:「 獨婦山 者,勾踐將伐 吳 ,徙寡婦致獨山上,以為死士,示得專一。」 漢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

種類

1、馬尾型

(1)是一種短辮子的發型,指將大部分的頭發往後集中,用一個皮套或其它的可以松緊的裝飾品,將辮子紮起來豎在半空中的造型。

(2)該發型因看起來像馬的尾巴而得名。馬尾辮的造型顯得活潑可愛。嚴格來說,馬尾並不屬於辮子,一般的辮子乃是將頭發分成小束之後再互相纏繞而成的發型,與單純只有將頭發紮起之馬尾不同。

2、麻花型

是那種把頭發分成三束交叉紮起來像麻花樣的辮子。麻花辮給人一種無比清純的感覺。21世紀的今天,韓式麻花辮仍在流行中。明星寫真經常用麻花辮的造型。

3. 傣族發型怎麼

如圖所示:

4. 古代女子挽的發髻都叫什麼

1. 遠古時代的披發,是最早的發型之一。
2. 漢代的婦女流行的是倭墮髻,這種發髻顯得溫婉雅緻。
3. 北朝時期的婦女們則偏愛十字髻,它在當時是一種時尚的象徵。
4. 唐代女性的發髻則更為多樣,靈蛇髻和飛天衡輪髻都是那個時代的標志。
5. 宋代婦女的朝天髻和同心髻,反映了當時的審美趨勢,至今仍有人模仿。
此外,不同民族的發式更是豐富多彩:
6. 傣族婦女的孔雀髻,象徵著她們的民族驕傲。
7. 京族婦女的砧板髻,展示了她們的勤勞與智慧。
8. 畲族婦女的鳳凰妝,如同鳳凰展翅,象徵著吉祥和美好。
9. 苗族婦女的獨角髻,獨特而神秘,代表著她們的民族特色。
10. 滿族婦女的兩把頭,是她們傳統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11. 土族婦女的發式種類繁多,如三叉頭、干糧頭、蜂兒頭、簸簸頭等,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韻味。
這諸多發式中,最為經典且普遍的當屬披發、辮發和盤發,這些發型至今仍然深受喜愛。而許多民族中女子剃發的習俗,也為多元化的發式世界增添了一份獨特的風格。

5. 跳傣族舞梳什麼樣的頭型

跳傣族舞梳丸子頭的頭型。

1、首先把能夠扎的頭發用手抓一個高馬尾然後紮起來,注意這種扎法不需要用梳子梳平,用手抓才更好看。

(5)傣族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1、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勻,脊椎要垂直,蹲的時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後仰,脊椎對著腳後跟下沉,向上提的時候慢慢地,跟下垂一樣。

2、下沉的時候出右垮,雙膝向下彎,左膝住右腳的膝蓋,上身向左比出,頭向右看,反方向動作,出左垮,右腳點地向左腿,這個時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垮的時候上身不能前侵後仰,保持正直,頂出右腰,頭往左看。

3、當身體下沉的時候都有個抬腿,勾回來的時候膝蓋不能向前頂(因為傣族舞蹈穿的是桶裙)向前會很難看,一定要垂直向後踢腿,而且是勾腳,每當踢起時都要迅速,動作要做的干凈,還要帶有呼吸!

當腿向後踢的時候上身有點左右起伏,不能直直的起伏!當起左腿的時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時候出左跨,這個動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閱讀全文

與傣族發型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可愛小斗圖圖片 瀏覽:498
用ps怎麼裁剪圖片 瀏覽:48
小林變成男生的圖片 瀏覽:503
男生女生頭部的簡筆畫圖片 瀏覽:709
頭像孩子圖片大全可愛 瀏覽:264
韓國美女的胸的圖片 瀏覽:261
冬季可愛艾草圖片 瀏覽:13
可愛的動漫鹿圖片大全 瀏覽:627
tnt漫畫人物圖片簡單 瀏覽:668
家裡掛畫圖片大全可愛 瀏覽:452
街頭拍攝衣服圖片 瀏覽:989
r岩頭文字圖片 瀏覽:131
男生宿舍才藝圖片 瀏覽:138
圖片能粘貼到word表格裡面嗎 瀏覽:965
歐美個性女生圖片大全 瀏覽:582
衣服洗水嘜圖片 瀏覽:302
美發的圖片男生 瀏覽:240
國畫圖片唯美簡單 瀏覽:498
秋季學生黨衣服推薦圖片 瀏覽:562
關於八月十六的圖片簡單圖片 瀏覽: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