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魔鬼魚的簡介
魔鬼魚是一種龐大的熱帶魚類,學名叫前口蝠鱝。
它的個頭和力氣常使潛水員害怕,因為只要它發起怒來,只需用它那強有力的「雙翅」一拍,就會碰斷人的骨頭,致人於死地。所以人們叫它「魔鬼魚」。
蝠鱝看上去令人生畏,其實它是很溫和的,僅以甲殼動物或成群的小魚小蝦為食。在它的頭上長著兩只肉足,是它的頭鰭,頭鰭翻著向前突出,可以自由轉動,蝠鱝就是用這對頭鰭來驅趕食物,並把食物撥入口內吞食。
魔鬼魚的生活習性:
蝠鱝利用自己獨特的大鰭,像展開翅膀一樣緩慢振動,在海底悠閑地游動(有時看著它們「飛」是一種享受),有時它們跳出海面,有時在空中翻筋斗,真的很美。蝠鱝科是低等有孔蟲中最大的一種,體長8米,重3噸。
身體扁平,胸鰭強壯,類似翅膀。他們在海里巡航。胸鰭前有兩個細而窄的耳狀突起,可以從口中收集食物。牙齒很小。雖然蝠鱝都是大型動物,但它們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魚為食。它們經常在珊瑚礁附近游弋,性情溫和。在英語中,它被錯誤地稱為「魔鬼魚」,因為它的形狀嚇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魔鬼魚
『貳』 魚稅的意思是什麼
魚稅,是對專門從事捕魚的魚戶所徵收的稅收。在古代,由於漁業是許多地區的重要經濟來源,因此政府往往會向魚戶征稅,以維持財政收入。這種稅收可能包括捕獲的魚的數量、種類或是魚戶的捕魚活動所帶來的其他經濟收益。
宋朝詩人王禹偁在其《送融州任巽戶曹撰越王愛姬墓誌得罪》一詩中提到:「史供版籍多魚稅,民種山田見象耕。」這里的「魚稅」是指魚戶所繳納的稅款,而「史供版籍」則指的是官方記錄和管理這些稅收的過程。
清代的張岱在《陶庵夢憶·品山堂魚宕》中描述了魚戶捕撈魚的過程:「集舟分魚,魚稅三百餘觔。」這句話表明,在當時,魚戶捕獲的魚會被集中起來進行分配,而「魚稅三百餘觔」則表示這些魚中有相當一部分被用來作為稅款。
總的來說,魚稅反映了古代政府對漁業的重視和管理,以及通過這種方式來確保財政收入的穩定。這種稅收制度不僅影響了魚戶的經濟活動,也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古代,魚稅不僅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也影響了漁民的生活。魚稅的存在使得漁民在捕魚時必須考慮到稅收的因素,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捕撈策略和選擇。同時,政府通過徵收魚稅,也能夠更好地管理和監督漁業資源,防止過度捕撈,保護生態環境。
魚稅的徵收方式和標准可能因地區而異,有的地方可能按捕獲量征稅,有的則可能是按魚戶的收入或財產來徵收。這種多樣化的稅收方式反映了古代稅收制度的靈活性和復雜性。
雖然現代社會已經不再使用魚稅這樣的稅收方式,但了解古代稅收制度對於理解歷史上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仍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魚稅等古代稅收形式,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會如何通過稅收來管理和調節經濟活動,以及這些制度如何影響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