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發型圖片 > 前所未有發型圖片

前所未有發型圖片

發布時間:2022-04-01 16:03:42

『壹』 中國古代未出嫁女子的發型衣著

正當地中海文明在羅馬帝國的推動下向外擴散時,主導東亞文明的中華文化也正走向第一個高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殲滅群雄,結束了戰國割據的局面,建立起統一的封建王朝;十五年後,在它的基礎上,劉邦締造了更為穩固、強盛的漢帝國。政治的穩定,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早在先秦時代,華夏文明的基本構架已經奠定,但由於分裂割據,地區性的特徵比較明顯。秦漢的統一和中央集權,抑制了物質生活層面上的「異」。從此以後,地方文化雖然仍然有自己的特點,但統一性卻佔了主導的地位。 在服飾樣式方面,先秦以來,華夏族已大體形成了上衣下裳、成年男女梳發髻的格局。國君得喜好與宮廷的式樣對於風氣的變異有很大的主導性,楚靈王欣賞纖腰,國中的女子聽說後群起仿效,以致有的女孩子因結食而餓死。政治與文化的統一,使這一習氣更加有增無減,貫穿於爾後的整個古代社會,成為服飾變化的主要促進因素之一。傳統的服飾樣式由兩個系統組成,一個是在重大禮儀場合穿用的典禮服飾;一個是在日常生活中穿用的普遍服飾。前者繁盛奢華,後者簡單朴實;上層貴族的日常普通服飾受前者的影響較大,而平民百姓的普通服飾則變化較少。歷代封建王朝創立之後的「制禮作樂」,主要目的在於規范前者,同時也對後者產生一定的影響。 戰國時代的女子的發式雖然存在的地區的差別,但到後期基本趨向於把發髻綰在腦後的拖垂式樣。秦漢時代婦女最流行的發式仍是垂髻,由於這種發式低低地下垂至肩部,看上去如雲彩一般嫻雅飄逸,故而是人又有「垂雲髻」的美稱。大約在西漢末年,高髻逐漸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開來,當時京城長安流傳的童謠說:「城中好高級,四方高一尺。」《東觀漢記》說,東漢明帝馬皇後的頭發極為美觀,能梳成「四起大髻,但以發成尚有餘,繞髻三匝」。可見,在東漢初年,高髻已不是稀罕的事物了,可貴的是僅以自己的頭發結成高髻,這從另一個角度表明,這一時期假發也相當流行了。東漢時代婦女發式的另一個變化是垂髻的翻新。漢順帝時,外戚梁冀的妻子孫壽創造了一種名叫「墜馬髻」的新式樣,發髻略偏一側,造成一種不平衡的觀感,令人耳目一新。一時間,都市中的貴族婦女紛紛仿效,「妝鳴蟬薄鬢,照墜馬之垂髻。」這種發式增添了女子的嬌媚之態,一直流傳到後世,並出現了各種變化的形式。例如,魏晉時代就有一種由「墜馬髻」派生出來的「倭墜髻」。晉崔豹《古今注》雲:「墜馬髻今無復作者,唯倭墜髻,一雲墜馬之餘形也。」這種發式知道隋唐五代仍然流傳不息。從出土的形象資料來看,這種發髻的梳結方式是總發於頂,在頭頂正中挽一發髻,並使之一側偏斜,再用發簪將其固定。正如當時人所吟誦的那樣:「倭墜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公元3世紀至6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充滿動盪曲折的時代,政治上的分裂,民族間的沖突,導致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激烈變更。當時名士階層放浪不羈的習氣在婦女裝飾尚也有反映,西晉初年,「婦人束發,其緩彌甚之,堅不能自立,發被於額,目出而已。」另一方面,由於佛、道出世思想的流行,女子的高髻受宗教繪畫中仙女、飛天形象的影響,演化出「靈蛇髻」、「飛天髻」、「盤恆髻」等多種樣式。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把頭發梳在頭頂,分梳成幾股,談後再盤秤各種式樣。在這一時期,妓女的盛行對女子的裝飾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此之前,早就有「犒勞」獲勝凱旋將士的「營妓」,爾後她們的「服務」對象從軍人逐漸轉向民間,並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專事修飾、衣著奢華的妓女為了取悅於人,常常是新潮服飾的倡導者和推廣者。從此以後,在風俗改易方面,妓家風尚成了僅次於宮廷式樣的另一個主導力量。 也許是南北朝時代為婦女的妝飾開創了一個新的天地,隋唐,尤其是唐代,女子的發式更加五彩繽紛,超越前人。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如果說,二世而亡的隋朝如同曇花一現,那麼,強盛的唐代就好像怒放的牡丹,香氣四溢,千古流芳。唐代崇尚健康的美,從傳世的唐人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美女都是健壯的豐頤厚體。因此,在婦女的妝飾上,一掃前代萎靡不振的頹廢風氣,顯得華麗風雅。過去流行的各種發式,幾乎都得到了創造性的繼承,偏垂的墜馬髻、盤繞的雲髻、高聳的飛天髻,在唐人手中都有翻新。例如,南北朝一度流行的「驚鶴髻」,形如受驚鶴鳥的展翅欲飛之狀;到了唐代轉變唯「驚鵠髻」,線條更加柔和自然,與女子的臉龐相應成輝,極富情趣。開放的社會造成了擴大的胸懷,唐代婦女中還流行過多種受少數民族風俗影響的發式,如烏蠻髻、椎髻、回鵠髻等等,人們不以為怪,反而競相仿效,吟誦這類發式的詩歌比比皆是。在整個盛唐一代,聳起於頭頂的高級始終風行不衰,中晚唐盛行的「峨髻」竟高達一尺以上,正如元稹《李娃行》所詠:「髻鬟峨峨高三尺,門前立地看春風。」傳世的《簪花仕女圖》中貴族婦女所梳的就是這種發式。高髻的風行,使得假發得使用更為普遍。值得一提的是,唐人除了採用毛發編成的假發之外,還大量使用木質、紙制所制的假發髻,這種被稱為「義髻」的假髻其實更接近於首飾的范疇。 在新疆吐魯番唐墓中,就曾出土過兩件實物:一件是木質的,狀如「半翻髻」,外塗黑漆,底部有一些小孔供插戴釵簪之用;另一件是紙制的,造型與「峨髻」相似,外表也塗漆,並繪有繁縟的花紋。 在五代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宋代,雖然國力不及唐代強盛,但文化和物質生活的繁華卻和唐代不相上下。文化趣味的主導權不僅僅只有少數門閥貴族操作,人數眾多的世俗地主與士大夫階層的參與,使社會文化滲透了更為強烈的文人氣質,平添了不少儒雅的風度。與此相應,女子服飾的潮流也由奢華轉為典雅、簡朴,「唯務潔凈,不可異眾」,苗條代替健壯成了美貌的標准。這個時期的女子發式仍然崇尚高髻,雖然式樣不及唐代那樣豐富多彩,卻亦頗具風格。其中最為流行的是「同心髻」,梳法簡編,只需將頭發攏到頭頂,挽成一個圓形的發髻就可以了。後來,又從「同心髻」推演出了「流蘇髻」。這種發式的基本造型與「同心髻」類似,只是在發髻的根部系束絲帶,使之不垂於肩。南宋初年,「同心髻」在邊遠的地區仍然流行不衰,陸游在《入蜀記》中談到,他看到四川的少女們「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枝,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但在大都市裡,法紀的高度已逐漸趨於收斂,周煇在《清波雜志》中說,他在小時候曾「見婦女裝束數歲即一變,況乎數十百年前,樣制自應不同。如高冠長梳,猶見及之,當時名『大梳裹』,非盛禮不用。若施於今日,未必不誇為新奇,但非時所尚而不售。大抵前輩治器物、蓋屋宇,皆務為高大,後漸以狹小,首飾亦然」。由此可見,高髻在風行近千年後勢頭轉向低落,與建築式樣的變化有很大的關系。從此以後,高達二三尺的發髻就很稀少了,生活於明清之際的李漁對高髻更是痛加抨擊:「髻至一尺、袖至全帛,非但不美觀,直於魑魅魍魎無別矣。」 清明時期我國的封建時代進入了晚期,傳統文化已發展到相當純熟的地步,生氣逐漸減退,文化趣味轉向繁瑣、堆砌,過於追求細致。外在的華麗,掩蓋不住創造力的貧乏。明代婦女的發式趨於低矮尖巧,達到六七寸即被認為是高髻,發髻的樣式變化不多,如牡丹頭、花盆頭、缽盂頭等等,大體數十年翻出個新花樣了,但發髻上的飾品卻極為華麗。這一點,在記載高嵩家產的《天水冰山錄》中有明顯的反映。這一時期,妓家風尚堆女子的服飾潮流有很大的影響力,由於大官顯貴欣賞南妓,所以,南方特色成了時尚的主流。例如,明代中期流行一時的「杜韋娘髻」(亦稱「茴香髻」),就是首先創始於風塵女子杜韋娘,然後由南方推向全國的。甚至宮廷的發式也倒過來受民間的影響,「雅以南裝為好」。清代尤侗有詩詠道:「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明代婦女盛行帶頭箍和發冠,這兩件飾物很快就有了相當強的裝飾性,一位在明代後期訪問過中國的葡萄牙多明我會修士克路士記載說,婦女們「把頭發梳得很好,向後理,在頭頂上結扎,用一條寬緞帶從根到頂適當地束縛。緞帶四周飾有珠玉和金箔。」17世紀中葉,滿足入關建立了全國政權。自先秦時代延續下來地男子梳髻於頂的習俗,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改為剃發梳辮,而女子則仍然維持前明舊俗,這就是所謂的「男降女不降」。近代婦女嘗梳的「抓髻」,即發髻結束於腦後的式樣,大體出現於清代晚期。民國初年,隨著剪發風氣的推廣,女子的發髻也以簡練、利落為時尚,越往後,梳的人越少,在偏遠的鄉村,直到五六十年代以後才逐漸絕跡。 這里有圖片 http://hi..com/絲奇雨散/album/item/15eb184bb9db65ff83025ce4.html收起

『貳』 大臉的人留什麼發型比較好看

我認為這款長劉海男生短發發型,長至臉中部的劉海可以包裹半邊臉,將大臉臉型拉長,改善了大臉的視覺效果,起到塑小臉的做用,讓大臉男生也能很帥氣。

短發不僅能讓你的臉看起來小了一圈,還會讓你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方便。頭發嘛,還會再長的,短發是真的方便啊出門隨便抓一抓吹一吹就好了,夏天不想披著一頭厚重的頭發,但是又怕臉太大不敢隨意換造型,短發很好的解決了問題。

『叄』 適合圓臉女生的露額頭發型有哪些

適合圓臉女生的露額頭發型有哪些

鎖骨發即是長度恰好及鎖骨的頭發,這樣的發型是你修臉與修脖的最佳助手。尤其是作為輕熟女的你剪了這么一款隨性十足的偏分鎖骨發後,再加以微燙定型,那就超顯時尚有韻味好發型。

鎖骨發的長度適中,非常好打理,軟妹子們可以修一個齊劉海再加蛋卷燙定型,那叫一個萌啊,讓你瞬間減齡,變成人見人愛的小可愛。

三七偏分的鎖骨發+大波浪卷發的組合可讓你的頭發變得前所未有的豐盈飽滿,凸顯出你獨特的女人味,是淑女們不可錯過的一款發型。

「狗啃式」的短劉海鎖骨燙發前衛個性、活潑張揚,很適合年輕的MM,經過定性處理後,發絲呈現出自然空氣感,相當飄逸。

『肆』 古人的發型是怎樣梳的,哪位同志知道,請告訴哦

樓上,你發的是現代的啊!人家要的是古代的......
原始社會早期,人類尚不存在審美觀念,同時也缺乏美化自我的能力。故而,男女老幼都披散著頭發,任憑其自然生長,還未萌發修飾頭發的念頭,發型與發飾就更無從談起了。直至原始社會後期,我們的祖先才漸漸萌發了追求美的意識,修飾頭發的實踐使得各種發型與發飾被創造出來。頭發由自然披散演變到束發盤起,並用小樹枝固定,這樹枝便成為簪子的起源。
傳說炎帝時,男女分工已經很明確,男主外,女主內,這為婦女追求美觀的發型創造了物質條件。當時,婦女的發型主要有三種,即披發、椎髻和編發。
披發。披發亦稱「散發」,是我國最古老的發型之一。我國青海柳灣出土了一個彩繪人像陶壺,壺上描繪了一個赤裸的婦女,其頭發呈披散狀,是典型的披發發型。披發這種古老的發型在時間和空間上皆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就時間上而言,直至建國以前,我國獨龍族婦女仍然披發,前額齊於眉毛,左右齊於耳朵,後面披散在肩上,長則以刀截之。就空間上而言,披發在我國許多地方皆存在。如雲南出土了一件西漢的青銅器,上面就有滇族婦女披發的圖象。
椎髻。椎髻又稱「椎結」,意為將頭發結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國古老的發式之一。《漢書?陸賈傳》後顏師古注曰:「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魏學洢《核舟記》亦有關於「椎髻」的記載,曰:「居右者椎髻仰面。」
髻是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最早的發型,它的出現是中國發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髻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為挽發成髻,頭發自行纏繞,沒有束發的頭飾。《事物紀原》引《二儀實錄》載:「燧人氏時為髻,但以發相纏,而無物束縛。」二為以繩束發成髻。《事物紀原》載:「至女媧之女,以羊毛為繩,向後系之,後世易之,以絲及采絹、名頭巾,繩之遺狀也。」三為以笄貫發成髻。上個世紀70年代,在我國山西襄汾出土了一座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有一具35歲左右的女性骨架,頭頂即插有一根骨笄,是為以笄貫發成髻之明證。
伴隨著發髻的發展,原始的發飾出現了,束發的羊毛繩、絲、采絹、名頭巾以及貫發的骨笄即為此類。傳說舜帝為婦女創造了釵,有兩只腳,可將多餘的發尾叉住。《事物紀原》引《二儀實錄》載:「燧人始為髻,女媧之女以荊杖及竹為笈以貫發,至堯以銅為之,且橫貫焉。舜雜以象牙、玳瑁,此釵之始也。」這段記載描述了我國原始發飾的發展過程,雖為後世之人的追述,亦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關於中國原始發飾的模糊的圖畫。
編發。所謂編發,即為將頭發編成發辮。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編發。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大通舞蹈紋陶盆上即繪有梳著發辮的舞蹈者。
2.三代時期
三代的手工業較之原始社會時期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人們的審美意識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日益濃厚,這就為發型與發飾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笄是商代最常用的發飾。笄早在新時器時代就有,按材質不同可分為骨笄、蚌笄、玉笄、銅笄等,用來固定發髻。婦女雙用發笄,將之斜插於發髻兩旁。笄的形式多樣,有的雕成雙鳥,狀如鴛鴦。商代的婦女有梳雙雞雙髻的習俗,是為吉祥的象徵。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了一對玉人,即為商代笄飾之男女,他們所梳的發型就是雙雞雙髻。
周代的婦女大都蓄發,將頭發挽成髻鬟,用笄以貫之。河南光山出土了一座春秋墓葬,中有墓主人孟姬的發髻,髻上斜插有兩根木笄。
周代的婦女還有梳高髻的習俗。傳說周文王被紂王軟禁時,還念念不忘再三囑咐婦女要梳高髻戴翠翹,名為鳳髻。武王建立周朝,推行禮制,規定婦女的髻式和裝飾品。《周禮?天官》載:「追師掌王後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這里的副、編、次是婦女頭上的發飾,而追、衡、笄則是婦女發飾上的飾物。周代的皇太後梳大首髻,插戴多種珠寶、花朵、龍鳳等。用真發梳成的髻承受不了如此豐富的頭飾,於是以金屬材料做成的假髻便出現了。
春秋時,出現了以假發梳起高髻以求美的風氣。這種假發稱作「髢」。《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衛庄公見呂氏之妻的長發很美,就令其剪下長發,給他的夫人呂姜製成假發,稱為「呂姜髢」。
戰國時期,婦女的發髻往往向後傾,近似後世的「銀錠式」或「馬鞍翅」式樣。下圖為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長沙市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龍鳳仕女圖》,畫的主題是祈求飛騰的龍鳳 引導墓主人的靈魂早日登天升仙。畫中婦女的發髻向後傾,是戰國時期婦女發髻的典型式樣。
有人認為,自戰國到西漢末年,這種發髻的式樣和位置相差無幾。
3.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秦帝國以後,要求宮中的婦女著桃花妝,梳神仙髻。神仙髻即是當時流行的回心髻,是椎髻之外的一種新髻式。於是,雙鬟望仙髻出現了,後來演變成十二環髻。然而,此時的民間仍以椎髻和後髻為主流。後來雙環髻成了未婚少女的主要髻式。此外,秦代的發髻還有凌雲髻、望仙九鬟髻、參鸞髻等。我們雖無法看到這些髻型的形態,但從名稱上亦可想像出其曼妙的美態了。
漢代以後,婦女的發型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其一是官服方面,漢代依據周禮制定了發型與發飾。比如皇太後仍以假髻來承載多種沉重而復雜的頭飾,後來演變成沉重的鳳冠。其二,富貴人家婦女的發髻形式逐漸由後傾向上推移成為高髻,並搭配上奢華的裝飾品。如東漢明帝馬皇後頭發長而秀美,梳上四個大髻之後尚有餘發,還可以繞髻三匝,成為一種新的高髻。又如外戚梁冀的妻子創制了偏在一邊的垂髻叫墮馬髻,成為當時的新時尚。其三,普通人家的婦女仍然喜歡樸素的裸髻。
漢代婦女發髻的式樣豐富多彩,有推至頂端的,有分至兩邊的,亦有垂至腦後的。發髻的編梳方法不同,使得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發髻。下面便分別介紹幾種漢代的發髻式樣。
步搖。步搖早在戰國時期即有,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宋玉的《風賦》,其辭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搖。」漢代的婦女開始比較多地使用步搖作為發飾。《釋名》解釋步搖曰:「其上有垂珠,步則搖,故稱步搖。」 《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以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步搖的製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與釵細相混雜,簪於發上。下圖即為遼寧北票縣出土的漢代的步搖。
墮馬髻。墮馬髻為梁冀之妻孫壽發明的一種發式,是漢代最流行的發式之一。《梁冀傳》李賢注引《風俗通》曰:「墮馬髻者,側在一邊,始自冀家所為,京師翕然,皆效之。」據說梳這種發髻,再加之愁眉、啼妝等裝飾,能增加婦女的嫵媚之態。為配合此種發髻形式,梳墮馬髻的婦女走路也有特殊的姿勢,名為「折腰步」。漢樂府《陌上桑》敘述了一個官員調戲採桑女子而嚴遭拒絕的故事。詩形容採桑女子羅敷的形象為「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倭墮髻即為當時婦女的流行發式。倭墮髻是由墮馬髻演變而成的,髻歪在頭部的一側,似墮非墮。湖南長沙、陝西西安、山東菏澤等地出土的泥、陶、木俑中,就常見墮馬髻或倭墮髻。
縷鹿髻。王先謙《後漢書集解》載:「漢婦人發髻有縷鹿之式。」薛琮解釋縷鹿髻為「有上下輪,謂逐層如輪,下輪大,上輪小,其梳飾此髻時必有柱。」從薛琮的描述上看,縷鹿髻不可謂不復雜而華麗。
漢代婦女的發型豐富而精美。除了上面介紹的幾種之外,漢代婦女流行的發式還有瑤台髻、迎春髻、垂雲髻、盤桓髻、同心髻、三角髻、三鬟髻、雙鬟髻等。
4.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追崇飛仙式的高髻,喜歡高而危斜的形式。此時,假發技術亦有了很大進步,出現了各種式樣的假髻。
假髻。魏晉南北朝時期,假髻為規定為命婦的首飾。《文獻通考》卷一一四載:「魏制,貴人、夫人以下,助蠶,皆大手髻。」大手髻即為假髻。此時期,民間也流行假髻。《晉書?五行志》載:「太元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用發既多,不可恆戴,乃先於木及籠上裝之,名曰假髻,或曰假發。」北齊時,假髻之形式又向奇異化的方向發展下去,出現了飛、危、邪、偏等發式。《北齊書?幼主記》載:「婦人剪剔以著假髻,而危邪之狀如飛鳥,至於南面則髻心正西,始自宮內,被之四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假髻有多種式樣。魏晉時期流行的「蔽髻」,即是一種假髻。晉成公的《蔽髻銘》對蔽髻作了專門的描述,言「或造茲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華致飾」。蔽髻上鑲有金飾,有嚴格的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且不同等級的命婦之間亦不可僭越。而普通婦女除了將自身的頭發挽成各種發髻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只不過這種假髻比較簡單,髻上的首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和華麗,時稱「緩鬢傾髻」。下圖是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幕府山出土的陶俑,即為戴假髻的婦女。
靈蛇髻。靈蛇髻是曹魏文帝妻甄後所創。《采蘭雜志》載:「甄後既入宮,宮廷有一綠蛇,口中恆吐赤珠,若梧子大,不傷人,人慾害之,則不見矣。每日後梳妝,(蛇)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宮人擬之,十不得一二也。」靈蛇髻是一種富於變化的發髻式樣,隨著梳挽方式的不同而衍生出各種式樣。
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的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的髻式,高聳於發頂。如下圖為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的局部,圖中婦女即梳雙環髻。
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如下圖為河南鄧縣出土的南北朝彩色畫像磚,圖中為梳環髻或丫髻的婦女。
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還可以在發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
5.隋唐五代時期
在歷代婦女的發型中,唐代婦女的發髻式樣最為新奇,既有對前代的傳承,又有在傳承基礎上的刻意創新。唐代婦女發型式樣之豐富和變化之迅速亦是前所未有的。大致而言,隋代的發型式樣比較簡單,變化亦不多,一般為平頂式,將頭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發型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的趨勢,大多成雲朵型。到太宗時,發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唐高祖時,宮中流行半翻髻、反綰髻、樂游髻。唐玄宗時,宮中則有雙環望仙髻、回鶻髻、愁來髻等發髻式樣。貞元年間,又創造出歸順髻、鬧掃妝髻等式樣。至五代時期,婦女的發型又開始回歸簡約,高髻為主要的發式。
唐代婦女的發型主要分為三大類,即髻、鬟、鬢。
發髻在唐代已經發展至頂峰,出現了極為豐富而精美的發髻式樣。在這里,只簡單介紹一下花髻這種新奇而美艷的發髻。
花髻,顧名思義即是一種將各種鮮花插於發髻之上作為頭飾的發髻式樣。李白的《宮中行樂詞》即有「山花插寶髻」之句。唐代人重視、喜愛牡丹,認為牡丹是象徵著富貴的花,是花中之王。貴族婦女喜歡用牡丹花作為簪插到發髻之上,藉以顯示其妖嬈和華麗的姿態。唐代畫家周昉的名畫《簪花仕女圖》所描繪的即是這種發髻式樣。在周昉的畫作中,仕女的發髻很高,烏黑光亮。發髻上簪之以艷麗的牡丹花,更顯得仕女的妖嬈多姿。
除了牡丹花之外,還可插以各種小花作為裝飾。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了一幅《弈棋仕女圖》,弈棋貴婦頭束高髻,簪花耀頂。她所簪之花即為一種小花。小花配上高髻,顯得整個發髻玲瓏有致,別有一番嫵媚之態。
6.宋遼金元時期
宋代婦女的發型主要為發髻。宋代婦女常梳的發髻主要有高冠長梳、大梳裹、高髻、同心髻、朝天髻、芭蕉髻、盤髻、盤福龍、包髻、三髻丫、花髻等式樣。下面只介紹高冠長梳和三髻丫兩種發髻式樣。
高冠長梳。高冠長梳簡稱「冠梳」,是高髻的一種。宋代城市經濟發達,都市婦女非常喜愛高冠長梳這種發髻式樣。都市經濟的繁榮使得奢靡之風盛行,反映在婦女的發式上則表現為大都會的婦女特別喜愛高冠大髻大梳上。宋仁宗時期,曾下詔禁止以白角為冠,冠廣不得過一尺,梳長不得過四寸,藉以抑制奢侈之風。
三髻丫。所謂三髻丫是指梳三髻於頭頂。宋詩中有「白頭老媼簪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之句。宋代的少女也梳三鬟的髻式。鬟這種發式俏麗、活潑,易於為少女所喜愛。
遼代婦女的發式不如宋豐富,一般為高髻、雙髻式螺髻。披發這種最原始的發型在遼代亦存在,這是契丹族原始性的一種殘留。金代的婦女則多編發盤髻,髻上裹頭巾或裝飾花環冠子。
元代的婦女多雲髻高梳。盤龍髻亦為主要的發髻式樣。楊鐵崖《古樂府?貧婦謠》有「盤龍有髻不復梳,寶瑟無弦為誰御」之句。此外,元代婦女的發型還有低鬟、垂髻等。元代的少女喜愛雙髻式樣,謝應芳詩有「只有女兒雙髻丫」之句。
7.明清時期
明代婦女的發式,不如宋代豐富,但是亦有許多獨特之處。明初婦女的發髻變化不大,基本上為宋元時期的樣式。嘉靖以後,開始有了較多的變化。明代婦女的發式主要有桃心髻、桃尖頂髻、鵝膽心髻、墮馬髻、牡丹髻、盤龍髻、杜韋娘髻、風髻、花髻等。
假髻在明代仍人流行,亦是明代婦女常用的發式。家髻豐富了發型的樣式,一般用鐵絲織圜,外編以發,成為固定的裝飾物,時稱「鼓」。鼓比原來的發髻大概要高出一半,戴時照在發髻上,以簪綰住頭發。顧起元《客座贅語》曰:「今留都婦女之飾在首後...以鐵絲織為圜,外編以發,高視髻之半,罩於髻,而以簪綰之,名曰鼓。」假髻有「羅漢鬏」、「懶梳頭」、「雙飛燕」、「到枕松」等式樣,在一些首飾店鋪還有出售。直到清初,仍有婦女喜好假髻。
明代婦女的頭飾極為豐富多彩,包括金簪、金花簪、金鬢花、鳳釵等。明代婦女的頭飾還有各種悅耳的名目,諸如「金玉梅花」、「金絞絲燈籠簪」、「犀玉大簪」、「點翠卷荷」等。下圖左為嵌寶珠翠發簪,右為金玉珠翠發簪。
清代婦女的發型,有滿漢兩種樣式,二者各不相同。清代初期,滿漢兩種發式還堅守著傳統的習俗,保留著各自原有的形制。此後,二者在相互影響之下,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清代,婦女流行的發式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地發生變化,且全國各地的風俗亦有差別,使得清代漢族婦女的發式極盡豐富而復雜。清代中葉,漢族婦女開始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型,名目紛繁復雜,崇尚高髻。此後又流行平髻、圓髻、如意髻等樣式。清代末期,漢族婦女開始崇尚梳辮,最初只是在少女中流行,以後才逐漸普及到中青年婦女當中去,梳髻的人也就日益減少了。
清代,漢族婦女流行的發型主要有松鬢扁髻、元寶頭、平髻、燕尾、螺旋髻、拋家髻、牡丹頭、芙蓉頭、揚州桂花頭、長髻、架子頭等。
清代滿族婦女發式多以鈿子為裝飾。鈿子以鐵絲或藤絲為骨架,外面裱以黑紗,上面鑲嵌以各種裝飾品。普通的滿族婦女,多梳「叉子頭」,也稱「兩把頭」或「把兒頭」。受漢族婦女發式的影響,滿族婦女將發髻梳成扁平狀,俗稱「一字頭」。咸豐以後,這種發髻愈高起來,逐漸發展成「牌樓式」的裝飾,不用頭發,單以綢緞製成,只需套在頭上,再插一些花朵即可,名為「大拉翅」,俗稱「旗頭」。

『伍』 臉型長的人留什麼發型好看

長臉型臉型特徵:臉型長、額頭比較高,甚至連下巴也很長,整個臉型呈現一個窄長的外形,有時會和鵝蛋臉很接近,但更加窄一點,因為窄所以很容易顯得刻薄。長臉型的人最討人喜歡的發型是齊肩發。你可以在保持下巴和肩膀之間的位置的同時,添加一些框架層。

斜式劉海的女生長臉發型,頭發是有點兒小輕盈的,栗色的頭發發尾的頭發是比較卷的,修臉的效果是很好看。

『陸』 去理發店做發型怎麼

1、露額劉海發


「兩邊剪短」這個要求對於理發師來說,看起來簡單,其實是個很復雜的命題,因為在不同人眼中,它包含了非常多的需求。例如:帥氣、干凈、利落、不俗氣、不社會...等等。而底削劉海發則可以更直接高效地指出所求發型的效果,很容易讓男生獲得自己真正想要的發型:清爽帥氣又充滿著男性魅力。

『柒』 你覺得歷史上哪個朝代的發型最好看

在歷代婦女的發型中,唐代婦女的發髻式樣最為新奇,既有對前代的傳承,又有在傳承基礎上的刻意創新。唐代婦女發型式樣之豐富和變化之迅速亦是前所未有的。

『捌』 美圖秀秀如何加頭發

1、打開美圖秀秀,然後打開你需要加頭發的圖片。

『玖』 春晚只此青綠的發型是哪個朝代的

春晚只此青綠的發型是唐代的。

《只此青綠》以宋代王希孟青綠山水畫《千里江山圖》為創作摹本,舞出了詩意,彷彿一幅幅青綠山水畫,美得優雅,美得舒適。舞者的發型造型其實不是宋代的發型,而是唐代發型。

唐宋時期女子都流行高髻,發式豐富,但是在造型上有很大的區別。唐代的發髻有烏蠻髻、同心髻、半翻髻、反琯髻、反首髻、拔叢髻、雙環髻、拋家髻、雙螺髻、回鶻髻等。

編導說《只此青綠》中的舞者發型是山峰發髻,只是從造型類似山峰,其實宋代並無「山峰發髻」之名,倒是更接近唐代的半翻髻、拋家髻,編導正是從唐代發髻中尋找到了創作靈感。

各朝代的發型介紹:

1、先秦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們就已經能夠做出各種各樣的發髻了,比如說我們現在比較常見的凌雲髻和神仙髻。

2、西漢

到了西漢時期女子的發型又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在看一下關於漢服的電視劇的時候就會發現漢朝時期女子的發型比較簡約,大多是在頭頂留一個發髻,然後腦後留一綹頭發,讓它自然地垂在身後,這個發型名叫「垂髻」。

3、魏晉

首先魏晉時期很多發型都會在額頭的兩側各留一綹頭發用以修飾臉型。除了額前留出的劉海以外,魏晉時期還有一個叫做飛天髻的發型非常流行,這種發型能夠給人一種仙氣飄逸的感覺。

4、盛唐

唐朝因為生活水平高,人們的審美水平也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個時候女性喜歡梳比較大氣的發型。但是有的女生因為頭發稀疏,所以就有人發明出了增發術,所以說唐朝時期就已經有假發了,而有了這項技術的支持,人們也可以自己做出喜歡的發型了。

5、宋朝

宋朝時期的發型和宋制漢服風格比較相似,都是比較清新秀麗的類型,大多是將一套長發隨意的挽一個發髻,看起來十分簡約。

6、元朝

元朝時期男性的發型比較有特色,頭頂沒有頭發,只在腦袋四周帶有幾綹垂下來的頭發。而元朝女性的發型就顯得比較簡約了,和宋朝時期的發型風格比較相似,都十分簡約隨意。

7、明朝

明朝時期的發飾非常有特色,很多人都會使用點翠或者是燒藍,這些發飾風格比較大氣華麗,和端莊穩重的明制漢服搭配在一起非常和諧。

8、清朝

在所有的朝代中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清朝時期的發型了,因為現在清宮劇實在是太多了,不過清朝不同時期女子的發型也是有一定差異的。清朝咸豐帝時期的典型發型,整體是兩把頭的樣式,頭發兩邊戴花,腦後還有一個名叫「燕尾」的小發髻,看起來十分俏皮,有一種少女感。

閱讀全文

與前所未有發型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生洗碗的圖片 瀏覽:532
大臉女生笑的圖片 瀏覽:558
狂人動漫圖片 瀏覽:300
女生短發動漫微信頭像圖片 瀏覽:94
戴帽子女生簡筆畫圖片 瀏覽:849
短發男學生發型圖片 瀏覽:907
土豪圖片男生活照現實 瀏覽:333
電腦如何淡化ppt圖片 瀏覽:643
自己在家如何做個假棒圖片 瀏覽:519
藏族人物圖片簡單 瀏覽:54
金所泫可愛的圖片 瀏覽:159
陸軍繪畫圖片簡單槍 瀏覽:553
藍田鍾靈毓秀高清圖片 瀏覽:935
女生睡覺漫畫圖片 瀏覽:116
word內圖片列印出來缺失 瀏覽:175
word變白圖片 瀏覽:996
苗條運動女生圖片 瀏覽:57
揮手再見動漫圖片 瀏覽:500
用布做衣服圖片 瀏覽:440
動漫圖片開始 瀏覽: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