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發型圖片 > 廣菜的圖片及價格

廣菜的圖片及價格

發布時間:2022-04-04 05:48:52

Ⅰ 廣菜的葉子可以吃嗎

嗚,廣菜是什麼菜,不同的地方可能稱呼不一樣,不如你發個圖片上來。要清晰的吖!

Ⅱ 芋頭苗酸菜的製作方法

腌酸菜,芋苗酸(簡單快速)

小貼士

這個方法可以腌酸豆角,大白菜!

這個酸菜吃之前我都會洗兩次!

用鹽腌的酸菜,第7天到15天是亞硝酸鹽最高峰的時候,然後慢慢就會變少,所以,腌製品不要急著吃,一個月後吃是最好的!

這個酸菜是可以放很久很久的,口感是爽口,脆,然後就是越放越酸非常酸,只要沒碰到油,可以一直放,半年都沒問題!

腌菜的時候鹽不要放太多,一點點就可以!如果你腌的酸菜不酸,就是鹽放多了!

這個沒有任何技術含量!

記得不要碰到生水和油,記得少鹽,菜一定要干透才做!

如果發霉了,就是碰到油和水了!

Ⅲ 濟南的粵菜館(廣東菜)有幾家評價一下

^_^。絕對好吃·~拉拉拉拉嚕嚕~

黃金龍海鮮大酒店

位於桿石橋金龍大廈,面積約有800平方米,各色包房12間。菜品以中高檔粵菜為主,像黃金蟹、鮑魚撈飯、佛跳牆和台灣燒酒雞等都非常地道。
交通便利,裝修高檔,幽雅的環境,宜人的音樂,是商務休閑的好去處。
地址:濼源大街229號

名人名家

四四方方、紅白相間的招牌頗為醒目。店內裝修也極富特色,一樓中間為零點區,兩旁為蒙古包式的白色簡易包房。二樓則是綠色玻璃世界,不僅吧台,就連包房也是用綠玻璃磚隔開。三樓則是藍色的,所有的37個包間均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做房名,像孔子、托爾斯泰等,且包房內還置有相應人物的圖片或照片,真是店如其名。菜品以粵菜為主,輔以閩南風味,還兼具膠東風味。
地址:五龍潭公園北

廣東客家食府

店址雖然偏僻,卻也多了份寧靜與安詳,店內環境一般,沒有過多修飾,全憑菜品引客。菜品中生魚片、客家釀豆腐、肉丸最有特色。
這兒的生魚片不同於別處,所用草魚必須是鮮活的,片出來的魚片晶瑩透亮,食前先將魚片放入蒜泥白醋里一過,放入勺中,再將店炒花生、辣椒絲、姜絲、香菜、白鬍椒放在勺中,最後一起送入口中,嫩滑的口感,鮮香的滋味加少許酸辣。
客家釀豆腐,在嫩豆腐中加入肉餡,味道嫩滑、濃香,確是別處品嘗不到的美味。而它的肉丸更絕,為腰花狀,口感爽脆筋道。
地址:黃台南路52號

越秀酒家

風格迥異的歐式宮殿建築,富麗堂皇,氣派非凡。步入大堂,樓碑式的長廊,曲徊婉轉。店內的裝修注重內涵,古樸典雅。
越秀酒家以經營魚翅、燕窩、特色粵菜為主。另外還有魯菜、杭菜、川菜、膠東海鮮系列,以滿足不同客人的口味。
地址:歷山路95號(解放橋家樂福超市北臨路西)

廣東人家大排檔

一提起粵菜,大家想到最多的可能是燕窩、魚翅、鮑魚、海參等名貴的菜品,而且在濟南的粵式酒樓也大都以中高檔為主,所以,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其實,粵菜中還有一些不錯的小菜,如粵式小炒、明爐燒味、煲仔餃、煲仔粥等。而要想吃到這些,可以到廣東人家大排檔去。
地址:歷山路135號(歷山劇院對面)

廣東華記雞煲菜館

這家菜館的店面很擁擠,一個單間再加上十幾張餐桌,已經將狹窄的空間佔去大半,人們只能相互交錯著在其間穿行。每到吃飯時間,伴著絡繹的人群,會有一股甜甜的香味縈繞其中。
這里以做煲而知名,清補涼雞煲就是其特色之一,味道鮮美,而且具有滋補的功效,很受顧客們的歡迎。
地址:濼源大街(正覺寺一區九號中)
香樹灣名流會所

嘻嘻,去嘗嘗~~

Ⅳ 水族的風情

水族,現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少數散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畫,適於農林業的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水族擅長農耕,以種植水稻為主。

水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水族先民曾創制過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其形狀類似於甲骨文和金文,是一種已經有2000年歷史的古老文字,但只有400多個單字,僅限於宗教活動中使用。這些文字全靠謄寫抄錄,沒有刻版印刷,但各地的水書基本一致。大部分水族人不認識。他們日常生活中通用漢文。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與夏歷基本一致,但以夏歷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從夏歷八月底到十月初有四個亥日,是水族各寨輪流過年的日子。水族過年稱「借端」,十分隆重熱鬧。屆時敲響鑼鼓,吹響蘆笙,還舉行賽馬、歌舞等娛樂活動。水族崇尚黑色和藏青色。

水族與古代「駱越」族有歷史淵源,是其中一隻發展起來的。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統一了嶺南,水族先民逐漸向北往黔桂邊境遷移;隋唐時統稱「溪峒蠻」;宋代在該處設置「撫水州」,被通稱「撫水蠻」;州這一地名暗示以「水」為自稱的人群已經形成。13世紀中期,有大規模的漢族人移到此處;13-17世紀,又有大量的漢族士兵被調到此處戍守,設屯安家,他們的後代也逐漸融合於水族。

雲南的水族有8000多人,佔中國水族人口的2%。主要聚居在富源縣黃泥河鄉,彝良縣的大河,龍安等地也有分布。

【服飾】
水族在建國前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兼手工業,善於紡織、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這個特點,在水族的服飾上有鮮明的表現。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裡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立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綉青布鞋。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綉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綉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胸前的銀飾是節日才佩帶的。耳垂銀耳環,腳穿綉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綉的背帶更有藝術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綉華麗的「T」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彩色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綉好,最後將綉好的圖案拼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對出嫁女兒最好的禮品。結了婚的婦女用背帶背著她的小寶寶。背帶綉得十分精緻,這也是她個人裝飾的一部分。

【習俗】
民間有尊老習俗,凡遇老人生日,晚輩兒女要特意縫制自製白布長衫和白布頭帕敬獻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長壽。人死實行土葬。死者系婦女,要由娘家驗看後才能人殮合棺。停樞期間設堂開祭,請男女歌手唱歌跳舞。

懸掛鎮宅「吞口」是水族特有的風俗,「吞口」的種類有5種,有特殊的名稱和形狀,總體是一個木雕人頭。掛在民宅門頭,用以「吞」沒妖魔邪惡,消災弭禍。

【婚俗】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過去父母包辦,現多自由戀愛成親。

水族婚俗保留較濃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友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之後,先託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願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家送禮定親,並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紙傘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後。一般是新娘於中午出娘家門,傍晚六七點鍾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要外出迴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娘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餘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舉行。

【食俗】
水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食,此外,水族還種植一些小麥、包穀、小米、紅稗、紅薯及飯豆等雜糧作輔助糧。

水族農民不善種菜,因而蔬菜品種比較單調,青菜、廣菜及大葉韭菜是最常見的蔬菜。水族比較重視養殖業和漁業,因此,各種牲畜禽及水產品為水族生活提供了必需的肉類食物。

水族酸湯極有特色,有辣酸(辣椒製成)、毛辣酸(西紅柿製成)、魚酸(魚蝦製成)、臭酸(豬、牛骨熬制而成)等多種。其中以辣酸為最常用。辣酸用新鮮紅辣椒加工製成。其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紅辣椒淘洗干凈,加水用磨子磨成漿,加入大量甜酒(或糯米稀飯),放入泡菜壇中密封,經發酵,即成美味酸湯。食用時,把白菜、青菜、嫩竹筍、大葉韭菜、廣菜等各種蔬菜煮熟,舀適當酸放入,煮開即可。以糊辣椒面、鹽巴並舀一點菜湯調成蘸水,吃菜時要就著蘸水吃,其味鮮美,極為開胃。極少有炒菜,一年四季都吃「火鍋」,一大鍋酸湯加蘸水幾乎就是每日不變的菜餚。即使偶有豆腐、肉或魚,也習慣加入菜中,煮成一鍋沾蘸水吃。

水族喜愛喝酒,家家都會烤制米酒。逢年節、慶典或親朋來訪,都離不開以酒待客。水族好客有著悠久傳統,輪流過端就是熱情好客的文化表露。

【節慶】
水族除與周圍漢族同樣歡度傳統節日外,本民族主要節日有三月三祭龍節(又叫祭天節)、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日祭山林節等。節慶期間,喜跳銅鼓舞和蘆笙舞,做五色飯宴客,男女喜飲白酒、甜酒。

水族的節日習俗根據「水書」記載,水族歷法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和春復秋冬四季。陰歷的九月為其歲首,陰歷的八月為其歲尾。根據水歷,水族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端」節和「卯」節。「端」節水語叫「借端」,是水族最盛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逢水歷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上旬(陰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的亥日,就是水族端的節日。但各地所過的亥日不一樣。如三都水族自治縣的內外套以第一個亥日為節日,水龍地區過第二個亥日;恆豐,三洞地區過第三四個亥日。節日前,各村寨普遍響起過端節的銅鼓聲,家家戶戶把傢具收拾得整齊干凈。

節日期間,男女老幼穿著盛裝,走親訪友,互相祝賀。青年們唱歌跳舞尋求配偶。他們聚集在「端坡」上舉行賽馬大會,鄰近各族也趕來參加,坡頭上人山人海,形成民族和民族之間團結的盛會,端節的來源,傳說在遠古時代有兄弟數人,分家後各居一方,平時很少見面,到了穀子黃時,兄弟們彼此走訪,共慶豐收,亥日是他們分家的日子,以後這個節日就世代相傳下來。這就是說:「端節」是水族祈求豐收的一個盛「卯」節水族語叫「借卯」,逢每年的水歷十月(陰歷六月)擇一個卯日舉行。這個節反三都九阡的一部分村寨和獨山縣的水慶、永康、水利、莪蒲等地的水族才過。節日那天,人們要穿盛裝上「卯坡」,盡情地唱歌預祝豐收和祭祀祖先。晚上擊銅鼓、皮鼓娛樂。

【建築】
水族居住區處於亞熱帶,多雨潮濕,加之樹林茂密,豺狼虎豹野豬經常出沒其間。水族居住「干欄」住宅,正可避免地面潮濕和野獸的侵害。

水族木樓,一般分上下兩層。下層是整個上層房屋的承重部件,因此先修好基腳,根據木屋間架結構的性能,屋基只要求按地形用塊石安穩柱腳即可,一般不要修整屋基平面。下層柱粗(直徑一般在30厘米以上),柱身榫眼用穿枋縱橫連結,每排底柱上端扣架粗大的原木作為橫梁,梁與梁之間鋪著墊木,俗稱「樓枕」,枕上鋪著寬厚的樓板(多為松樹或楓樹解成的板子),形成平整的樓面。上層屋架,一般每排為五柱四瓜(或稱十一檁水步),也有五柱六瓜(或稱十五檁水步)。木樓為穿斗式結構,在柱與柱之間用穿枋組成網路。特別是上層屋架柱腳扣枋為魚尾式的斗角銜接,是水族木工在干欄建築中最出色的創造。柱腳扣枋的這種魚尾式「斗角」結構,牢牢固定每根柱子的方位。頂上再用檁子卡住各排柱頭和瓜頭,各部銜接處都是齒榫鉚緊,使建築物整體性強,十分穩固。下層的抵柱和橫梁與上層排架必須對應,俗稱「柱頂柱」,這使木材抗壓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Ⅳ 中國水族名族名稱的來歷

下面的內容就是水族相關的介紹

族名「水」是該民族自稱的音譯。「水」在水語中有「篦子」、「梳通順理」的意思。歷史上曾稱「僚」、「夷」、「水苗」、「水家」等。

人口及分布
截止1990年止人口為34.499萬人主要分布在
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部分居住在都勻、荔波及 廣西環江、南丹河池等縣境。還有一部份散居在廣西。

歷史由來
水族與古代「駱越」族有歷史淵源,是其中一隻發展起來的。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統一了嶺南,水族先民逐漸向北往黔桂邊境遷移;隋唐時統稱「溪峒蠻」;宋代在該處設置「撫水州」,被通稱「撫水蠻」;州這一地名暗示以「水」為自稱的人群已經形成。13世紀中期,有大規模的漢族人移到此處;13-17世紀,又有大量的漢族士兵被調到此處戍守,設屯安家,他們的後代也逐漸融合於水族。

語言文字
水族講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兼通布依、苗、漢語和漢文。有文字,稱為「水書」。是一種已經有2000年歷史的古老文字,但通用的單字只有三百多個,僅限於宗教活動中使用。這些文字全靠謄寫抄錄,沒有刻版印刷,但各地的水書基本一致。大部份水族人不認識。他們日常生活中通用漢文。

宗教文化
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多神。認為古樹、巨石、井泉都有神靈。生死、疾病、災荒等都請巫師占卦念經,殺牲祭鬼,尤其以魚祭祀為其特點。19世紀末、210世紀初,曾傳入天主教,但信徒不多。有豐富的口頭文學、舞蹈、刺綉和雕刻。

習俗及社會
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戀愛結婚比較自由,有「不落夫家」的習俗。過去盛行「回頭親」,即姑媽的女兒嫁給舅舅的兒子。與漢族相反。漢族認為「回頭親」是血脈到流,對後代不利。喪葬繁雜,人死要給死者設祭堂開吊,設歌堂,唱歌跳舞,唱花燈戲,宰殺牲畜,擇日下葬,現在有簡化。男子穿大襟長衫,青布。女服裝多為青、藍兩色。婦女穿藍色大襟無領長衣,青布長褲,衣褲四周都鑲花邊,系青色綠花圍腰,節日穿裙子。居住在「干欄」式房子。「干欄」在水語中為是「樓房」的意思。用木頭建造,整棟房子不用一顆鐵釘,但十分牢固。主要節日有「端節」,與漢族春節相似,是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每年從水歷的十二月的第一個亥日開始過節,按地域分期分批地過節,無統一日期,一直過到第二年的二月,哪裡先、哪裡後都成為慣例,是水族最為隆重的節日。

水族主要從事農業,盛產水稻、小麥、棉花,水果品種很多。盛產的辣椒遠銷東南亞各地。傳統佳釀「九阡酒」醇香可口。林業資源豐富,盛產優質杉木。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三都水族自治縣。

Ⅵ 關於民俗民風的手抄報 最好有 圖片

一..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四季都穿長袍

內蒙古、新疆牧區,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

不同顏色各有象徵

袍子的顏色,男子多喜歡穿藍色、棕色、女子則喜歡穿紅、粉、綠、天藍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淺藍、乳白、粉紅、淡綠色等。蒙古人認為,像乳汁一樣潔白的顏色,是最為聖潔的,多在盛典、年節吉日時穿用;藍色象徵著永恆、堅貞和忠誠,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紅色是像火和太陽一樣能給人溫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時多穿這樣顏色的衣服;黃色被看作是至高無尚的皇權的象徵,所以過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過皇帝恩賜的王公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

腰帶防風抗寒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素腰帶既能防風抗寒,騎馬持僵時又能保持肋骨的穩定、垂直,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束。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段。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 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凈,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達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當你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後,熱情好客的蒙古人便會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上,唱起動人的敬酒歌,款待遠方的貴客,以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情。

水族:在水歷每年4月(農歷12月) 的第1個丑日過年,水語稱蘇念喜。節日這天男女老少打扮一新,歡歌笑語,還給孩子煮紅雞蛋,蒸紅糯米飯吃,祝孩子健康成長,人們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節日氣氛中。

水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食,此外,水族還種植一些小麥、包穀、小米、紅稗、紅薯及飯豆等雜糧作輔助糧。
水族農民不善種菜,因而蔬菜品種比較單調,青菜、廣菜及大葉韭菜是最常見的蔬菜。水族比較重視養殖業和漁業,因此,各種牲畜禽及水產品為水族生活提供了必需的肉類食物。
水族酸湯極有特色,有辣酸(辣椒製成)、毛辣酸(西紅柿製成)、魚酸(魚蝦製成)、臭酸(豬、牛骨熬制而成)等多種。其中以辣酸為最常用。辣酸用新鮮紅辣椒加工製成。其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紅辣椒淘洗干凈,加水用磨子磨成漿,加入大量甜酒(或糯米稀飯),放入泡菜壇中密封,經發酵,即成美味酸湯。食用時,把白菜、青菜、嫩竹筍、大葉韭菜、廣菜等各種蔬菜煮熟,舀適當酸放入,煮開即可。以糊辣椒面、鹽巴並舀一點菜湯調成蘸水,吃菜時要就著蘸水吃,其味鮮美,極為開胃。極少有炒菜,一年四季都吃「火鍋」,一大鍋酸湯加蘸水幾乎就是每日不變的菜餚。即使偶有豆腐、肉或魚,也習慣加入菜中,煮成一鍋沾蘸水吃。
水族喜愛喝酒,家家都會烤制米酒。逢年節、慶典或親朋來訪,都離不開以酒待客。水族好客有著悠久傳統,輪流過端就是熱情好客的文化表露。
【服飾】
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裡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立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綉青布鞋。
水族男裝從20世紀40年代起就與周圍漢裝無大差別,倒是婦女服飾至今仍保留有鮮明的民族特徵。水族婦女織的「水家布」(即九阡青布)紗質精細均勻,所染青、藍、綠色皆深透耐洗,早在百年前就聞名遠近。水族獨創的豆漿畫印染工藝技術,相傳已有700多年歷史,其印染品更是深受群眾喜愛。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綉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綉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綉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得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綉的背帶更有藝術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綉華麗的「T」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色彩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綉好,最後將綉好的圖案拼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給出嫁的女兒最好的禮品。
水族婦女在婚前喜用淺藍、綠色或灰布做成便服長衫,上衣多以綢緞為衣料。衣身衣袖都比過去收縮,顯得貼身利索有曲線美。胸佩綉花長圍裙,頭包青白布長條巾,素雅文靜。已婚婦女的袖口、環肩、褲腳口,都鑲一道藍桿花邊做裝飾。長發梳成一把盤於頭頂,從右側插梳子固定。有的婦女在頭巾外又橫扎白巾,有的直接用花格方頭巾包頭,傳統而不失時髦。
【婚俗禮儀】
水族婚俗留有較濃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遊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後,先託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願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方家送禮定親,並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傘步行在前,接親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後。一般是於中午出娘家門,傍晚六七點鍾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前外出迴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娘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餘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在秋冬舉行。
水族姑娘出嫁後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是挑水。

閱讀全文

與廣菜的圖片及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藍田鍾靈毓秀高清圖片 瀏覽:935
女生睡覺漫畫圖片 瀏覽:116
word內圖片列印出來缺失 瀏覽:174
word變白圖片 瀏覽:995
苗條運動女生圖片 瀏覽:57
揮手再見動漫圖片 瀏覽:499
用布做衣服圖片 瀏覽:439
動漫圖片開始 瀏覽:778
海青短發發型圖片大全 瀏覽:588
精緻高中生女孩圖片 瀏覽:541
朋友圈小文字圖片 瀏覽:94
圖片可愛版可放大 瀏覽:788
寸頭發型教程圖片大全 瀏覽:899
圖片放進word顯示不出來 瀏覽:366
金毛圓子高清圖片 瀏覽:924
簡單化妝步驟全過程圖片 瀏覽:812
背景圖片可愛卡通重疊 瀏覽:738
wps如何把圖片裡面的文字提出來 瀏覽:263
想媽媽的圖片文字 瀏覽:657
動漫人物摩羯圖片 瀏覽: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