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真實歷史上,清朝時期古人的發型是什麼樣的
最近的清宮劇非常火爆,並且每當暑假更是非常的流行、就比如《宮》系列的《甄嬛傳》、《如懿傳》、《羋月傳》等等。最近還有許多的穿越劇,主要寫的就是現代人穿越到古代的故事,這樣的故事非常的奇特,吸引了很多的觀眾,很多人在茶餘飯後都會聊起這樣的話題,這些劇的人物性格刻寫的非常的形象,給人極大的代入感,讓人回味無窮。
所以我們能看到清朝的辮子是被逼無奈才剪的,意味著屈辱,只是時代的變遷才讓人們對美的思想產生了改變,希望大家不要被電視劇中的劇情而誤導哦。
⑵ 為何看見很多老照片留辮子的清朝人 但很多人前面不是半個光頭是有頭發的啊
如今在清裝辮子戲影視劇中,男人一律梳著「陰陽頭」,就是把頭發的前半部分剃掉,後半部分辮成粗長的發辮。港台清裝劇和大陸清裝劇還略有不同,前者剃掉的部分較少,後者剃掉的部分較多,大概三分之一左右。
但這並不是真相,而是搞錯了!甚至大錯了,違背歷史的真實。
滿清男人真正的發型是什麼式樣?
不是如今清裝辮子戲影視劇中加以美化的造型,而是所謂「金錢鼠尾」辮——
是把四周頭發全部剃得精光,只在頭頂中心處留有金錢(直徑1寸或3厘米)一般大小的一小撮頭發,編結成又細又長的發辮,垂下來形如「鼠尾」,還要能穿過銅錢的方孔才算合格,所以它的名稱叫做「金錢鼠尾」。
就是說,滿清(前期、中期)男人標準的辮子式樣,原來是如同老鼠尾巴一樣細細的!絕不像近幾年以來電視劇辮子戲裡面那樣粗大。辮子根部也只有銅錢那麼一小撮,根本談不上茂密。其他大部分頭發全都要剃光了算。
這種稀奇古怪的發型:「發根如銅錢大小、老鼠尾巴粗細」,是多麼醜陋的形象啊!如今再喜歡出風頭的大腕大牌明星們,也未必願意做如此稀奇古怪的發型。怪不得清裝影視劇中對於辮子要加以美化了!
現今看的清宮戲里滿族男子都梳著陰陽頭,就是頭發的前半部分剃掉,後半部分編成發辮。實際上歷史上真正清朝發式是金錢鼠尾,就是留的發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幾乎就是光頭)陰陽頭是清末才慢慢出現的。
不妨設想一下康熙爺微服私訪、乾隆帝四處風流、紀曉嵐鐵齒銅牙之時頭上光溜溜的頂著一個老鼠尾巴一樣的東西,清宮劇里的清朝人物才沒有按照「演什麼像什麼」的原則塑造人物
這種不堪入目、令人無地自容的「金錢鼠尾」辮,遭到廣大漢人非常激烈持久的抵制和反抗,許多已經投降的地區的民眾甚至因剃發令降而復反。因為自漢唐兩千多年來,男子一直是束發別簪的發式,陡然間被形象猥瑣的「金錢鼠尾」辮所替代,對人們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震撼。漢族的發式衣冠是華夏民族文化傳統的象徵,發式衣冠的改變實質上是對漢族文化習俗的割裂。改朝換代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影響,該種地還種地,該交稅還交稅,說不定他們還盼著換一個好皇上呢;而文化習俗上的割裂對廣大漢人來說就等同於數典忘祖,當然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這就是清朝初年的剃發令遭到廣大民眾激烈持久抵抗的根本原因所在。
現在清裝辮子劇中的陰陽頭發式,如果根據當時頒布的剃發令的剃發標准,也是要處死的!
因為清廷規定:「剃發不如式者亦斬。」
例如順治四年(1647年),江南滸墅關民丁泉「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被地方官拿獲,以「本犯即無姦宄之心,甘違同風之化,法無可貸」為由上奏,奉硃批:「著就彼處斬」,縣官也以失察「從重議處,家長、地鄰即應擬罪」。
滿清入關以後,隨著軍事勝利擴大,清政府剃發令愈加生硬,所遇到的反抗也越來越強烈,悲慘的故事也越來越多,前人對此多有描述。
《清稗類鈔》之「容止類」、「發作金錢式」條雲:「董志學為江西巡按,按部吉安,飭守令禮請縉紳子弟及舉貢監生飲宴。酒酣,起而言曰:『當朝重剃發,式當如金錢,請脫帽驗之。』因盡去其帽,則皆略去鬢發,余頂結如故,惟一人如式,得放出,余悉系之於獄。」
魯迅念書和留學日本的時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士大夫流行的辮子已經比「老鼠尾巴」較粗大一些,如同豬尾巴。怪不得留日的中國學生普遍受到日本小孩子們的嘲弄——圍觀、跟在後面嚷嚷:「豬尾巴!豬尾巴!」中國學生們的腦袋,從好像老鼠屁股進化到好像豬屁股了!
這種奇恥大辱的醜陋發型,也成為當時民眾奮起強烈要求「排滿」、「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直接原因之一。
⑶ 清朝女子都流行哪些發型
第一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發式造型與妝飾於一體的著名發式。清代女子高髻發式、簪花、飾花釵。清代女子高髻發式。清代女子髻發式盛妝。清代女子螺髻發式。清代女子螺髻發式,花釵。清代女子髻發式花飾。清代女子螺髻發式花釵飾。清代女子髻發式,戴遮眉勒。清代女子髻發式。清代女子圓滿發式飾花。
除了其上,清初婦女的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後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不用金銀,而多用珠翠,這是崇禎年間的特點。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式,是將頭發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後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
⑷ 清朝發型真是「陰陽頭」嗎,清朝真實的發型是什麼樣的
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顧炎武寫到:「一旦持剪刀,剪我半頭禿。華人髡為夷,苟活不如死。」
這首詩充分寫出了漢人百姓對清朝實行剃發易服的反感。
所謂「剃發易服」指的是清軍入關之後,為了表示自己已經征服中華民族,要求全國百姓改為滿洲女真發型。
各地人民奮起反抗,但奈何沒有曹操式的梟雄領導,只是一盤散沙,為此遭到清軍的瘋狂鎮壓,清朝為此喪心病狂,瘋狂屠戮百姓,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還有各式各樣的屠城都發生在這一時期。
因為清朝統治者認為剃發易服的成功與否直接代表著其他民族是否歸順清朝,歸順滿洲女真統治的標志。
那麼清朝初期推行的剃發標准究竟是什麼樣?
有史料記載,滿洲女真的發型,是金錢小頂,也稱金錢鼠尾辮。
什麼叫金錢鼠尾辮?滿洲女真一般在頭頂上只留下一枚銅錢大小的頭發,一般編成一到兩個小辮子垂下,辮子要細到能穿過銅錢中間的孔為標准。
⑸ 清朝人民真實的發型和影視劇中的陰陽頭一樣嗎
清宮劇的誕生,讓世人見識到了清朝皇室以及貴族的生活模式,他們女子身穿旗袍,頭戴旗帽,腳踩花盆底;男子身穿長袍,留長發,頭頂全部剃干凈,留後腦勺的編成一根又粗又長的辮子,俗稱「陰陽頭」。但現實生活中,清朝人真的是那樣的發型嗎?
順治時期,為了立威,還組織了專門的隊伍,定點查看百姓是否按要求剃頭。其中有個叫丁泉的,因為粗心大意,前額頭發沒有剃干凈,直接被抓送到菜市場砍頭示眾,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有,他的家人全被連坐,就連當地的縣官都被以失察之罪處罰。這明顯的就是在殺雞儆猴,逼迫那些整天拿儒學大道理做文章不剃頭的人屈服。
只不過中國到底是漢人居多,清朝皇室也不敢做的太過分,招收漢人學子,提拔他們入朝當官,學習漢語文化,使滿漢兩族融合,也就是說的打一棒給顆甜棗,這就是帝王之術。
⑹ 清朝時的人都喜歡留一條長辮子,這種頭型叫什麼
清朝的頭型叫做金錢鼠尾。
而實際上歷史上真正清朝發式是金錢鼠尾,就是留的發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
滿洲統治者在頒布剃發令所要求的剃發標准,並非現在人們常常看到的剃半個頭,而是將頭顱四周的頭發都剃掉,只留一頂如錢大,結辮下垂。在頭頂留發一錢大,大於一錢要處死。
(6)清朝人發型的圖片擴展閱讀:
1793年英國訪清使團隨團畫師William Alexander威廉。亞歷山大的紀實畫稿證明,乾隆時期還是金錢鼠尾。
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中譯本為《大清帝國城市印象》, 事實上,滿清發式從明代到清末是一直變化的。
明代女真男性的發式,與清末那樣的前剃後辮有很大距離,剃發數量與結辮粗細差別很大。在1595年,即明朝萬曆二十三年。
朝鮮派往赫圖阿拉的使者申忠一,在《建州紀程圖記》一書中詳細記述了赴使在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的營壘里所見到的各方面情況。
其中關於發式這樣寫道女真習俗都剃發,只留腦後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除上唇胡須只留左右十餘根外,其餘都鑷去。
女真男性的發式,即其剃發的習俗,是將大部分頭發剃掉,只留腦後很少的一點頭發,結成辮子下垂。
⑺ 清朝發型真不是影視劇那樣,歷史上的清朝發型是哪樣的
愛美的人們不僅在衣著服飾上花費大量的心思,而且對於發型也是想方設法的把它變得美觀好看。人們都會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發型,因此現在走在大街上能見到各式各樣的發型。但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可是不允許個人隨意改變發型的,如果哪個人剪了一個與周圍人不一樣的奇怪發型,他就會受到譴責,嚴重的可能為此丟了性命。
古代男子的發型
在中國古代,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說法,因此古時的人們普遍是不剪頭發的。除此之外,發型還與政治有關,有的朝代的統治者會規定發型樣式,如果不符合要求可能就會落得一個殺頭的下場。
後來辛亥革命爆發,新成立的政府下令剪掉辮子也昭示著清朝的滅亡。
所以影視作品中清朝男子的“陰陽頭”發型,只是清朝末期一個階段的發型。影視作品是出於對“美”的考慮,沒有按照歷史呈現清朝男人的發型,這樣做真的是害怕丑到觀眾。
⑻ 清朝真實的發型是什麼樣子的究竟有多醜
這也是之前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的那樣,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陰陽頭“。
⑼ 清朝的男士發型最早是什麼樣的,為何後來有了變化
清朝男子的發型往往是陰陽頭,後面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正是基於這種固有的觀念,使得我們認為整個清朝男子的發型是一樣的,沒有多大變化。然而,果真如此嗎?
清廷對於剃發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明文規定“剃發不如式者亦斬。”順治四年時,滸墅關民丁泉由於“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被地方官拿獲。官府認為其“本犯即無姦宄之心,甘違同風之化,法無可貸”,並以此為由上奏朝廷,而朝廷的硃批只有五個字:“著就彼處斬”最無辜的當屬縣官了,真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也以失察“從重議處,家長、地鄰即應擬罪”。
⑽ 老照片:這真的是清朝人們真實的發型和衣著嗎
1880-1890年,富態的母親和她的兩個孩子。不用說,這個家庭非富即貴。
1890-1900年,正在吃包子的男子。小編對他們吃什麼不感興趣,在此請各位注意一個知識點,那就是他們的發型。電視劇中清朝男子的發型往往只剃光了前額,我們從這張照片來看,其實不是那樣,不光剃前額,耳後、脖頸處都要剃光,僅僅留了後腦勺巴掌大區域扎辮子。
1880-1890年,七名女子在照相館內合影。這里又要告訴大家一個知識點,清朝漢族女子纏足之風很盛,但是東南沿海的客家女子是不纏足的,照片中這些人都是天足。她們穿著從明朝流傳下來的高底鞋(登雲履),站起來很能突顯高挑的身材。
1880-1890年,穿襖裙或襖褲的年輕女子。她們的這種服裝,總體上沿襲了明朝女裝的式樣,算是漢服演變過程中的最後形態,喜愛漢服的朋友可以研究研究。清朝男子的服裝,就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漢服了。
1880-1890年,留著長指甲、抽旱煙的老者。明清時期男子留長指甲,不是不講衛生,而是社會地位的體現,說明他經濟條件優越,不用參加體力勞動,不用為生計發愁,說白了是一種“炫富”之舉。明朝小說《後西遊記》中寫道:“尖尖手,長指甲,頭戴飄飄巾,身穿花花衣,自然是個文人。”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