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古到今燈都有哪些變化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類文明。數萬年前,人類就已經懂得使用自然之火來禦寒、燒烤和照明。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使用簡單燈具承載火燭,書寫文明史。從粗糙的石燈到青銅燈,陶瓷燈到電燈,燈具的歷史變遷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同時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縮影。 燈是從豆演變而來 一個小小的、表面坑坑窪窪的陶碗,碗的底部有一個把手支撐,簡單的造型,粗糙的工藝,放在一般人眼裡,就是一件不值錢的陶器,毫無藝術價值可言。可在「萬家燈館」主人卿烈軍眼裡,這可是一件寶貝。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豆』,算是燈的前身了。」卿烈軍一邊把玩著,一邊解釋。 在石器時代,人類懂得了使用火,取暖、熟食、御獸,其中還有照明。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人類早在殷商時期,就會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時期,青銅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為燈具的出現創造條件。春秋戰國時,照明用的燈具開始出現,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製成。 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燈芯,點燃照明。從古體字的「燈」就能看出,燈是從豆演變而來的。古籍中有記載:燈源於豆,瓦豆謂之登。現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出現的照明工具就是豆。「應該是有青銅器的豆,但我至今還沒有看到過。」 青銅器在當時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老卿研究認為,當時用青銅器做照明工具應該是貴族才享有的權利,粗製的陶器豆很可能是一般百姓用的。 支釘區別豆和燈 豆是碗形的照明工具,而燈也是碗形的照明工具,但碗底卻多了一個小小的尖錐,這個尖錐就叫支釘,這個小小的改變成了豆與燈的分界線。戰國時期,最早的蠟燭開始出現。可當時的蠟燭和現在的蠟燭不一樣,外形並不是很規則,怎麼支撐使其站立?聰明的古人在豆的底部做一個尖錐,把不規則的蠟燭插在這個尖錐上,蠟燭就能穩穩當當地站立了。從豆到燈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漸演變,這個圓盤大概就是戰國時燈具的雛形,尖錐說明它是當時用來照明的。支釘的出現正式拉開了燈具的歷史,自此,燈具歷史完成了從豆到燈的轉變。 戰國燈大多由金屬或陶土製成,而玉制燈僅此一件,堪稱絕品。玉燈以新疆和田青玉為材,局部有赫褐色的浸痕。燈由盤、把手和座三部分組成,分別用三塊玉雕琢後粘合成一體。上部燈盤圓形淺腹,盤中心凸起一個五瓣團花柱。中部把手成圓柱形,上飾浮雕的仰形三葉飾,中間束腰,腰下滿飾勾連雲紋。燈座為覆圓盤形,並以五瓣柿蒂紋和勾連雲紋裝飾,足底亦飾勾連雲紋。玉勾連雲紋燈 戰國時期的燈具以青銅質的為主體,多為貴族實用器。陶質燈因與傳統的陶豆無異,往往被當作陶豆,並沒歸於燈類。這類燈為下層社會所用,玉質燈造型精美是上層社會的實用器具。除了個別多枝燈外,大致可分為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兩大類。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實物較為少見,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連枝燈,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支撐著十五個燈盞,燈盞錯落有致,枝上飾有游龍、鳴鳥、玩猴等,情態各異,妙趣橫生。人俑燈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為身份卑微的當地人形象。持燈方式有站立兩臂張開,舉燈過頂;有的跽坐,兩手前伸,托燈在前。一俑所持燈盤從一至三個不等。燈盤有圓環凹槽形和盤形兩種形制,前者有三個支釺,後者多為一個支釺。仿日用器形燈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實用器的演變,主要為仿豆、鼎和簋等較為常見的器皿,以豆形陶燈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銅燈。 錯金銀人型燈 秦代鑄造的燈也是極其華麗的。雁足燈,形制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環形燈盤,上有三個燈柱,可同時點燃三支燭。到漢、魏時,燈的種類越來越多,有銅燈、鐵燈、陶燈等。後來,以紗葛或紙為籠,點燭其中,稱之燈籠。《南史 · 宋武帝紀》有"壁上掛葛燈籠之記載。用細篦作骨,糊以油紙。唐、宋時,燈作盛行,每當元宵燈節,奇巧紛呈,競相爭妍。故有"東風夜放花千樹","火樹銀花不夜天"詩句。早在1500年前的梁代,已有走馬燈。在《荊楚歲時紀》中提到:"燈以火運",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轉不休。 長信宮燈是環保燈代表 漢代是大一統朝代,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達到了一個里程碑般的高度。陶瓷技術在漢代突飛猛進,出現了掛釉技巧。「萬家燈館」的展品中有很多漢代的陶燈,造型古樸的豆型燈,帶著高帽子的婦人燈,刻畫匈奴人的陶燈,還有外層掛黃釉和綠釉的塔形燈。造型豐富多彩的陶燈有點讓人目不暇接。 漢代的思想文化是很豐富的,人物造型燈的出現說明了當時的工匠很注重刻畫生活細節。匈奴人造型燈記載的是當時漢朝和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發生戰爭之後,漢朝俘虜的匈奴人被當作官員的家奴。婦人燈以戴著高帽的婦女為造型,體現了當時社會婦女的地位並不低。掛釉的塔形燈則說明了陶器開始演變為瓷器,工藝逐漸走向成熟。長信宮燈 補充: 時間線 年份 說明 1911 年 延性鎢燈防震燈絲 可進行汽車和鐵路照明 1925 年 乳白玻璃燈 S光線更柔和而均勻,適用於住宅和辦公室 1930 年 照相閃光燈 取代了專業攝影師之前使用的閃光粉 1934 年 汞燈 第一個高壓氣體放電燈 – 更好的性能和經濟性 1938 年 熒光燈 第一個真正的低壓放電燈,可以提供白光 1939 年 密閉式前照燈 優秀的光束控制,隨著使用不會變暗 1945 年 Circline 熒光燈 在小空間里發出最多的熒光 1949 年 綿白燈泡 改善的光擴散,並且無眩光 1959 年 鹵素燈 尺寸小,發白光. 1961 年 Lucalox® 高壓鈉燈 最有效的常用光源. 1962 年 發光二極體 (LED) GE 發明。在半導體材料的固體水晶內部,電能轉化為光 1974 年 Watt-Miser® 熒光燈 第一個減小功率的熒光燈 1975 年 精確的 MR16 小型低壓光源 具有精確的光學控制 1986 年 Biax® 熒光燈 高效節能的 40 瓦熒光燈,適用於住宅. 1989 年 Halogen-IR 燈 第一個鹵素燈炮,具有反射塗層,效率很高. 1990 年 2D® 獨特的小型輪廓燈,擴展了熒光燈的應用場合 1994 年 Genura 熒光燈 第一個真正的小型「感應」(無電極)熒光燈 1996 年 ConstantColor® CMH® 新型混合 HID 技術,高效且性能高級. 1997 年 Starcoat 改善的熒光燈塗層,適用於高級流明維護 1997 年 Ecolux® 減小了汞含量的燈,通過 TCLP 測試,且不會降低燈的性能. 1998 年 Starcoat XL® 和 Ecolux XL® 高級熒光燈,壽命延長 1999 年 Pulsarc® 新型金鹵燈系統,在整個壽命期間,性能顯著改善 補充: 2000 年 Halogen IR Silv-IR 提供了更多低壓燈選項,增加了每個軌道中燈的數量. 2000 年 24 伏鹵燈系列 提供了更多低壓燈選項,增加了每個軌道中燈的數量 2000 年 StayBright® Watt-Miser® Multi-Vapor® 新型節能金鹵燈,與標准燈相比,可提供提高的流明維護 2000 年 T5 熒光燈 熒光燈直徑更小,在多種應用場合提供了一種節能解決方案 2001 年 T8 Watt-Miser® 最大節能,且不會降低光線輸出或壽命性能 2001 年 Diamond Precise® MR16 低壓光束,中等擰入式燈座更簡易而方便 2001 年 SportStar Multi-Vapor® &; 新型改進的金鹵燈,在任意燃燒位置操作時具有最高的流明輸出 2001 年 57QBX & 70QBX Biax® 57W 和 70W 插座,小功率金鹵燈光線輸出 2001 年 T8 SXL 高級長壽命 T8 燈(36,000 小時),可減少維護成本 2001 年 Spiral® CFL 燈管 相比於標准白熾燈總尺寸減小 2001 年 Reveal® I白熾燈 釹玻璃將黃光濾出,從而提供更豐富而鮮明的彩色/td> 2002 年 350 Watt ConstantColor® CMH® SPXX 在較大功率陶瓷金鹵燈系列中採用 350 瓦 ConstantColor&; CMH&; SPXX 節能設計,從而提供振動彩色 2002 年 F32T8 高流明熒光燈 T8 燈具有更高的光線輸出 2002 年 CFL 反射燈 帶有玻璃反射器的節能熒光燈,適用於向下照明和其他應用場合 2003 年 UltraMax 高效,更適應,具有最佳燈性能 2003 年 28 瓦 T8 熒光燈 功率最小的 T8 熒光燈通常結合 UltraMax 鎮流器使用,以達到最佳節能效果. 2003 年 Retail HIR 鹵燈 PAR 38 薄膜 HIR 及銀反射片技術比標准鹵素燈的效率高 46%.
⑵ 從古至今燈的樣式
中國最早的燈具始見於戰國,從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燈來看,不僅結構已比較完善,而且造型也很優美,在它以前,燈的發明和演變已經有了一個相當時期。
「瓦豆謂之鐙」揭示了燈的形制最早是從豆演變而來這一歷史事實。晉代郭璞注《爾雅·釋器》「瓦豆謂之登」雲:「即膏登也。」在郭璞看來,人們最早是借用盛大羹的瓦豆(鐙)等一些食器皿來點燃照明的。基於這一觀點,有些專家曾推測中國歷史博物館以前陳列中原始社會部分的浙江吳興丘城出土的那件陶盉就是一盞最早的陶燈。由此可以認為,由於戰國以前用來照明的用具和用來盛物的陶盉、豆等形狀區別不大,人們往往混為一起。特別是陶豆自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直至戰國,盡管它在形制上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所變化,但它的基本構造是相同的,即是一種淺盤,內底平坦,有高柄的器皿。從戰國、兩漢時期的墓葬中出土的各種陶、銅、玉和鐵質豆形燈的造型來看,它們和同時代的陶豆並無明顯區別。但這類豆形燈,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其平坦的淺盤中央逐漸出現了凸起的乳頭狀,這種變化可能就是豆向鐙的演變。
從見於發表的戰國時期的燈具來看,這一時期的燈具以青銅質的為主體,數量有數十件。主要出自河南洛陽、三門峽,河北平山、易縣,四川成都、涪陵(今屬重慶市),山東臨淄,湖北江陵和北京等地的一些戰國中晚期貴族墓中,多為貴族實用器。陶質燈見於發掘報告的主要有湖南長沙黃土嶺魏家大堆戰國墓和廣西平樂銀山戰國墓等地,其他地方雖有發現,因與傳統的陶豆無異,往往被當作陶豆,並沒歸於燈類。這類燈應為下層社會所用,因其無法與華美的青銅燈相比,再加上很難從陶豆中區別出來,這類燈雖然數量不少,但並沒有引起考古工作者重視。玉質燈僅見故宮博物院一件,為傳世品,從其精美造型來看,也應是上層社會的實用器具。
戰國時期的燈具造型除了個別多枝燈外,大致可分為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兩大類。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實物較為少見,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平山縣中山王陵墓出土的一件十五連枝燈,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支撐著十五個燈盞,燈盞錯落有致,枝上飾有游龍、鳴鳥、玩猴等,情態各異,妙趣橫生。
人俑燈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河北省平山縣出土的銀首人俑燈,湖北省江陵望山出土的人騎駝銅燈,山東省諸城發現的銅人擎雙燈,河南省三門峽上村嶺出土的跽坐人漆繪燈,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為身份卑微的當地人形象。持燈方式有站立兩臂張開,舉燈過頂;有的跽坐,兩手前伸,托燈在前。一俑所持燈盤從一至三個不等。燈盤有圓環凹槽形和盤形兩種形制,前者有三個支釺,後者多為一個支釺。
仿日用器形燈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實用器的演變,主要為仿豆、鼎和簋等較為常見的器皿,以豆形陶燈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銅燈。在豆形類燈中,故宮博物院的勾蓮紋青玉燈應是突出代表,淺盤,細葫蘆形或近葫蘆形的把,喇叭口形底座。鼎形燈以1974年甘肅平涼廟庄七號戰國墓出土的一件銅鼎形燈為代表,全器由身、蓋鍵、耳幾部分組成。身呈鼎形,下有三蹄足,雙附耳,耳上側有鍵槽,兩側穿孔,中貫鐵柱。雙鍵一端銷於耳上,鍵中部彎曲成半圓,合之成圓環,扣住頂托,其兩端上翹各為半圓,可合為上小下大的圓柱體。蓋頂中心有一托,兩側兩鴨頭旋向狀,蓋反轉,中心有錐尖凸起。上蓋後,放下雙鍵,旋動蓋間雙鴨頭部即緊扣鎖上,將鼎蓋封閉,便為一鼎形。打開時,先旋蓋,使鴨頭離開雙鍵,然後開鍵啟蓋,將雙鍵頂端合攏後,蓋孔扦入鍵頂,即成一燈。
秦朝的燈具,出土實物不多,但從一些文獻記載中也可見其大貌,《西京雜記》卷三雲:「高祖入咸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尤其驚異者,有青玉五枝鐙,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銜鐙,鐙燃,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而盈室焉。」這說明秦代鑄造的燈也是極其華麗的。出土實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66年在陝西省咸陽塔兒坡出土的兩件相同的雁足燈,形制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環形燈盤,上有三個燈柱,可同時點燃三支燭。
關於戰國至秦朝時期的照明時的燃料,由於出土實物的限制,目前還不能確定,從文獻資料結合燈盤的中間都有尖狀燭插來看,應是前文所述的一種可以置立的易燃「燭」。對當時「燭」的製作和材料,賈公彥疏:「以葦為中心,以布纏之,飴密灌之,若今蠟燭。」據此我們可知,當時所謂的「燭」,一開始不過是一種由易燃的葦一類的細草或含油質較高的松和竹等的細樹枝束成的火把而已。後來可能是人們在長期煮食牛、豬等動物過程中,逐漸發現了這些動物油脂易燃和耐燃性,便把這些動物油脂收集在諸如豆、鼎和簋等一類的容器中,在用「燭」照明前將其外層沾塗上這些油脂,或在「燭」外層用布一類的東西纏繞後,再往裡灌入油脂,可使燈亮得更為長久。這可能就是「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由來。如甘肅平涼廟出土的鼎形燈中,出土時鼎內就盛有泥狀油脂。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也有秦始皇入葬「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的記載。
兩漢時期,我國的燈具製造工藝有了新發展,對戰國和秦的燈具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由於兩漢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喪葬觀念,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燈具也成了隨葬品中的常見之物。眾多出土實物表明,這一時期的燈具不僅數量顯著增多,而且無論材質或是種類都有新的發展,這說明燈具的使用已經相當普及了。從質地看,在青銅燈具繼續盛行的同時,陶質燈具以新的姿態逐漸成為主流之外,還新出現了鐵燈和石燈。從造型上看,除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之外,新出現了動物形象燈。從功用上看,除原有的座燈外,又出現了行燈和吊燈。
如同戰國時期的青銅燈具一樣,兩漢時期的青銅燈具也主要以出土於河北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為代表的,分布在河北滿城、江蘇南京、山東臨淄、廣西梧州、湖南長沙及山西、河南等地兩漢王族大墓中,多為實用器和宗廟用器。這些青銅燈具從器型上可分為人俑燈、獸形燈和器形燈三大類。另外,戰國時期的多枝燈在兩漢也是常見的種類。從用途上可分為座燈、行燈和吊燈。青銅座燈與戰國時相比最大的變化是出現了以長信宮燈為代表的一批帶煙道式座燈,這類燈具由燈盤、燈罩、燈蓋、煙道和多作燈座的收集煙灰的器體等幾部分組成。燈盤供點燃燈火,盤中大多都有燭扦,應是插置燭體所用。燈罩由可以移動的弧形屏板構成,既可擋風,又可隨意調整燈光強弱和照射方向。燈蓋可起到遮擋燈煙外溢的作用,讓煙灰隨煙道進入器體。收集煙灰的器體可儲存清水,來溶解收進的煙灰。由於全器各部分既有機結合在一體,又可以拆卸,也利於經常清除燈內的積灰。這類燈具可稱得上是最早的保潔燈。行燈是一種沒有底座和立柱,只在燈盤下設三矮足,而在燈盤一側裝有扁鋬的器形燈,也有人稱之為拈燈,拈與行用意相近,都是說它可以行動中持之照明。山東、河北、河南和湖廣等地都有這類燈的出土。吊燈是一種用來懸掛的燈具,這類燈發現較少,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兩地,以長沙出土的人形吊燈為代表,由燈盤、「人體」和懸鏈三部分組成。圓盤中有一燭扦,旁有一輸油口與「人體」相通。「人」雙掌前伸捧起燈盤,「人體」中空,背部設蓋用來集取燈液,在「人體」的雙肩、臀部設三環鈕,與三條活鏈相結,系於一圓蓋上,蓋頂立一鳳鳥,其上用於懸掛活鏈。整座器物造型新奇,重心平穩。
兩漢時期的陶質燈多出土於中小型兩漢墓中,范圍較廣,主要是中下階層為先人作的隨葬冥器。其造型以多枝燈和俑形燈為主。多枝燈以河南洛陽澗西出土的一件十三枝陶燈最具有代表性,此燈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的底為一大圓形燈盤,盤中蹲一龜,龜上豎圓柱形燈柱,柱上分兩級各伸四根曲枝以承托燈盞,燈盤上亦立有各承一燈盞的四根曲枝,燈柱頂端放置一朱雀形圓燈盞。在燈柱、曲枝、燈盞和盤沿上,有羽人、龍、蟬以及花葉等立體雕飾。下部是一大喇叭狀的圓足燈座,外形似群峰環抱的山巒,自下而上分層堆塑各種形象的人和動物。對這種有多種裝飾的多枝燈,人們雙稱之為陶百花燈。俑形燈以河南靈寶張灣的東漢墓出土的一件俑頂燈為代表,下為一蹲座抱子陶俑,一隻高筒狀燈盞立在俑的頭頂,這類陶燈在河南濟源、靈寶等地漢墓中有出土,河南、上海、安徽等地博物館都有收藏。
兩漢時期,鐵質燈具的出現與當時冶鐵技術的進步及鐵器的普遍運用密不可分。但就全國來看,鐵質燈具發現得並不多。河南洛陽燒溝一座東漢墓出土的一件鐵燈,高達73厘米,下部有一圓形底座,中間有一燈柱,沿柱向四外伸出三排燈枝,每排四枝,共十二枝,每枝枝頭都有一圓形燈盞,在燈柱頂上站立一展翅欲飛的瑞鳥,可作為當時鐵質燈具的代表。
就兩漢照明燃料來看,雖與戰國時期的照明燃料相比沒有質的變化,但在對油脂的使用上卻出現了較大變化,具體表現在出現了加捻來照明的油燈。魏晉以前,我國傳統的古燈,不論採取何種外形,就點燈的方式,即燈蕊(炷)和燈盤(盞)的關系而言,都是「盞中立炷式」。以兩漢最常見的豆形燈為例,其圓形燈盤正中,常有一枚支釘,又稱「燭扦」,根據它的有無,人們將燈分為油燈和燭燈兩大類。其實在漢代除單獨點的燭以外,油燈的燈炷也叫燭。更確切地說,則前者叫縻燭或麻燭,後者包括燈在內的整體叫膏燭。縻燭、麻燭是將麻去皮後的麻秸縛成束點燃照明,膏燭的燈燭也是由麻秸等分成束而成,但比麻燭的束要細小得多。由於作為油燈的燈炷的燭,本身就是燈的組成部分,所以有些銅燈在銘文中把燭燈連為一詞。對燈和燭關系敘述最清楚的是桓譚,他在《新論·祛蔽篇》說:「余後與劉伯師夜燃脂火坐語,燈中脂索而炷燋禿,將滅息。……伯師曰:『燈燭盡,當益其脂,易其燭……。』余應曰:『人既稟形體而立,猶彼持燈一燭,……惡則絕傷,猶火之隨脂,燭多少,長短為遲速矣,」這里說的燃脂火為點油燈即膏燭。「持燈一燭」指的是用麻秸作的燭燈即麻燭,它一般插在燈盤中的支釘上,沂南與河南鄧縣長冢店畫像石及山西省大同司馬金龍墓所出漆屏風上刻畫的燈,燈火皆立在燈盤當中,即是「盞中立燭式」之燈的真實寫照。然而雲南昭通桂家院子東漢墓出土的一件銅燈,在燈盤內殘存的燈炷是用數根細竹條纏在一起做成的。不過火炷除呈支釘形外,還有的做管形,將燈炷插入內,也可立於盞中。當然,如果將麻秸束成下粗上細之狀,不用火炷,似亦可直接立在燈盤中,若干漢代銅燈中未見火炷,或許就是這種做法的反映。
上述各種燈內無論燃脂、燃油或燃蠟,燈炷大都是用麻秸等硬纖維作的,所以能直插在火炷上。此外,當時也有用軟體纖維作的燈炷。軟炷立不起來,本不合乎「盞中立炷式」的要求。但在此法盛行期間,狃於積習,並不像後世那樣,將軟質燈炷搭在盞唇上,使燈火在燈盤的口沿處燃燒,而是在燈盤中央立一小圓台,將軟體炷架在台上點燃。自戰國以迄隋代,都能見到這種燈具的實例。
至於兩漢照明所用的油脂成分,從河北滿城一號漢墓出土的卧羊尊燈腹腔內殘留有白色沉積物的化驗結果來看,其含有油脂成分,說明此燈使用凝固點較低的動物油之類的油質燃料。燭燈中遺留的殘燭,報道較為明確的有滿城一號墓出土的一件帶蓋直筒杯形的卮錠中所存的燭塊。經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用紅外光譜法分析鑒定,殘燭塊和牛油相似,屬動物脂類。雲南省昭通桂家院子東漢墓出土的一件行燈,燈盤里殘存一些燭渣和一小段燃燒過的燭芯。燭芯是用八九根細竹條外面纏上一層約3毫米厚的細纖維物質做成的,尖端略為收縮,圓徑約1.4厘米。估計當時就是以這種燭芯浸於油內,待滲透飽和後再在外面掛上動物油脂,這可能是後來蠟燭的前身。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都證明,在我國東漢以前,照明用的脂膏多為動物的脂膏。
魏晉南北朝至宋元時期,燈燭在作為照明用具的同時,也逐漸成為祭祀和喜慶等活動不可缺少的必備用品。在唐宋兩代繪畫、特別是壁畫中,常見有侍女捧燭台或燭台正點燃蠟燭的場面。在宋元的一些磚室墓中,也常發現在墓室壁上砌出燈擎。
這一時期燈具在材質上的最大變化是,青銅燈具走向末端,陶瓷燈具尤其是瓷燈已成為燈具中的主體,漢代始見的石燈,隨著石雕工藝的發展,也開始流行,另外鐵質、玉質燈具和木質燭台也有出土。由於材質改變,這一時期燈具在造型上發生了較大變化,盞座分離,盞中無燭扦已成為燈具最基本的形制,多枝燈已很難見到。從整體造型來看,這一時期燈具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首先是帶有承盤形座的,這類燈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上有圓盤形燈盞的,如南京出土的一件三國時期青瓷熊燈,熊蹲在承盤內,用頭頂著燈盞。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出土的一件青瓷燈,燈座為淺盤,盤中心有圓柱,柱上托一蓮花形小盤,盤中心有穿捻用的短管作燈頭。另一種是有兩層承盤,盤中心有穿捻用的短管作燈頭。另一種是有兩層承盤,上有一圓柱體,既可直接插入燭把,又可承托小型燈盞的,這種燈以隋唐時期瓷燈和三彩燈居多,由於它具有插置燭把和承托燈盞兩重性,故這類燈又多稱燈台或燭台。如湖南省博物館所藏的一件隋黃釉燭台,由三部分組成,下部是一帶高足的圓盤,中部為一空心柱,上部為一帶有承盤的圓柱體。
其次,漢代陶質筒狀形燈具在這一時期已有了新的發展,人物器座大為減少,動物器座逐漸增多,並出現了一座托舉一排二至三個筒形燈盞的情況。如1974年浙江紹興市上蔣黃瓜山出土的一件黃釉獅形燈,在蹲伏的獅子背上所託的一長方形板上,就並排設有三個高筒形燈盞,從當時一些羊形燭座頭部所設的一圓形洞口插置燭把來看,這些筒形燈盞除燃油脂外,也可作為燭台手插置燭把,故也有人稱之為燭台。
其三,與漢代的一些卧羊銅燈和豆形燈相對應,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少以卧羊、獅為造型的燭台和圈足寬沿瓷燈。如浙江餘姚市文物委員會所藏一件越窯卧羊燭座,在羊頭正中設置了一圓形洞用來插置燭把。1963年河南鶴壁集窯出土的一件白釉黑彩瓷燈,用直口,寬平沿,平底,下有喇叭狀圈足。
其四,用單體的碗、盤和缽用作燈盞和燭托現象逐漸增多,並以宋代較為普遍。如在蘇州文物商店所藏的一件南朝羽人青銅燈架,在羽人的胸前和兩膝前各有一燈圈,這應是為承托單體碗和盤形燈盞所置。河南安陽張盛墓出土的一組仆侍女俑群中,就有一手托一燭盤的女俑。到了宋元時期,這類燈盞更多,特別是一些磚室墓的墓室壁上砌出的燈擎上,所託的燈盞也多是一件小瓷碗或瓷缽,顯然這些碗或缽就是作為點燃燈盞用的。由此推之,在宋代民間有可能是大量採用小碗或小缽作燈盞的。在這種單體碗、碟類燈盞基礎上,宋代還出現了一種省油燈,這種燈通常稱為夾瓷燈或清涼盞。陸游《齋居紀事》雲:「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盎最省。蜀有夾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關於省油情況,以前因僅見於文獻記載,無實物作證,人們往往懷疑它的存在,199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三峽考古隊在三峽庫區的涪陵石沱墓地發掘出土的一盞省油燈,為我們進一步了解這種燈的形制提供了珍貴資料,這盞省油燈初看與普遍油盞一樣,但它的碟壁是一個中空的夾層,碟壁側面有一個小圓嘴,用來向夾層中注水,這正與陸游所述基本一致。據專家介紹,這類省油燈由於在燒制過程中,陶瓷的膨脹系數不好掌握,因而不像碟形燈那樣普遍。
與兩漢時相比,這一時期用作照明所用的燃料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歷史上所用的照明材料除現代的電外,都已在宋元時期出現。除以前的動物油脂外,植物油和蠟燭已成為主要照明材料,用石油當作照明燃料也已出現。
文獻中最早提到蠟燭是在晉代,這一時期雖已出現蠟燭,但還僅限於貴族階層,而且多以塊狀出現,使用時要使其加熱熔化,與後來加芯直接點燃的細長形蠟燭有很大差別。燈內之蠟是熔化後作為油膏使用的,並不是製成細柱狀的蠟燭。這種銅燈為蠟燈,不能叫燭台。據研究所知,中國蠟燭的原料有黃蠟、白蠟等多種。黃蠟是蜂蠟,是由工蜂腹部蠟腺分泌出來的一種蠟,為構成蜂巢的主要成分。它呈黃色固體狀,具有比重輕、熔點高和不溶於水的特點,適於點燃。蜂蠟的利用要比白蠟早。
從文獻資料分析,東漢時人們已經開始使用蜂蠟,但它的使用量和范圍都有局限。白蠟是白蠟蟲分泌的蠟。由於白蠟比黃蠟更具凝固性的易燃性,因此白蠟的利用起自唐代,但從隋代河南安陽張盛墓已出現細長形蠟燭模型來看,人們應在唐代以前已掌握了用白蠟製作蠟燭的技術,長條形蠟燭在唐代一些墓室中的壁畫上也常有反映。
明清兩代是中國古代燈具發展最輝煌的時期,最突出的表現是燈具和燭台的質地和種類更加豐富多彩。在質地上除原有的金屬、陶瓷、玉石燈具和燭台外,又出現了玻璃和琺琅等新材料的燈具。種類繁多和花樣不斷翻新的宮燈的興起,更開辟了我國燈具史上的新天地。
宮燈,顧名思義是皇宮中用的燈,主要是指以細木為骨架鑲以絹紗和玻璃,並在外繪各種圖案的彩繪燈。宮燈在清朝內務府下設造辦處的宮廷專門制燈作坊以前,在宮外采購和地方貢獻是宮燈的主要來源,即使在宮廷專門制燈作坊設置後,也有大量燈具是由采購而來。宮燈又反過來間接流入了民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民間燈具的發展。宮燈基本上代表了明清兩代燈具的最高水平。
從質地看,宮燈主要是用細木為框架,雕刻花紋,或以雕漆為架,鑲以紗絹、玻璃或玻璃絲。紗絹燈最早可溯源於南朝宋武帝時在元宵節上出現的葛絲燈籠,歷經千餘年發展,明清時,隨著制絹業的發達和相關工藝改進,絹紗燈無論在造型和工藝上都有了長足發展。玻璃燈又稱料絲燈,最初出現在雲南。宮燈在形制上除圓形的外,常見的還有六角形、八角形,也有十二角形的。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大下小,很像中國建築中的亭子。宮燈的骨架,由近百塊大小不同並刻有花紋的木片粘合而成。燈頂雕龍鳳等圖案,燈的各面大都繪有精緻的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博古、文玩以及戲劇故事等圖畫,每角上都懸掛各種色彩的縷穗,燈底墜紅黃流蘇。因此宮燈除照明外,已成為精美的工藝品。宮燈里照明燃料全是蠟燭。從用途來看,宮燈可分為供桌上使用的桌燈、庭院使用的牛角明燈、牆壁懸掛的壁燈、宮殿內懸掛彩燈、供結婚使用的喜字燈和供祝壽使用的壽字燈等等。總之,宮燈作為我國手工業製作的特種工藝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根據不同用途而設計出各種各樣的造型,不僅和我國古代建築形式極為協調,即使在今天的一些豪華殿堂和住宅里也能發現宮燈造型裝飾。
燭台是明清兩代劇院,飯店等公開場所的常用之物,明清時宮殿照明都用蠟燭,故除宮燈外,燭台也是主要的照明用器。明清宮廷燭台從質地上可分瓷、琺琅、玻璃、金銀、玉石和硬木等各種材料。在用途上可分廟堂供器和室內用器兩類,並多以成對形式出現。前者形體較大,以廟堂五供形式出現為多,後者多為桌上用的小型蠟台。從造型上看,主要有帶喇叭形座或覆式高足碗座的圓盤式和八角形器座八角盤式兩種。在一些琺琅和金銀製品中也有人物和動物擎燭盤形的。無論哪種類型的燭台基本上都由底座(有些底盤座上往往帶有一大盤)、立柱和帶較長燭扦的燭盤三部分組成。
明清兩代的照明燃料更加豐富,石油和植物油的利用更為普遍。除陝北一帶外,在西南也出現了用石油燃燈的事例,並對榨油用具和方法進行了詳細表述:把潔凈的桕子整個放入飯甑里蒸煮,蒸好後倒入臼內舂搗。臼約一尺五寸深,碓身是用石塊製造的,不用鐵嘴,只要採取深山中豎實而細滑的石塊琢制就行。經舂搗使桕子核外包裹的蠟質層全部脫落,把蠟質層篩掉放在盤里再蒸,然後包裹後再舂榨。使桕子外面的蠟質層脫落後,裡面核子就是黑子實,用一座不怕火燒的冷滑小石磨,周圍堆滿燒紅的炭火烘熱,將黑色子實逐把投入快磨。磨破以後,就用風力吹掉黑殼,剩下的全是白色的仁。將這種仁碾碎上蒸之後,用前面的方法包裹入榨。榨出的叫「水油」,清亮無比,盛入小燈盞中,用一根燈心草就可點到天明,其他的清油都比不上它。以燃酥油而得名的酥油燈,更是植物油燃燈的重要例證。
明清照明燃料最重要的成就是大量植物油成為制蠟原料,使蠟燭逐漸成為了主要照明燃料。特別是宮廷,更是把蠟燭作為主要照明燃料,宮燈和燭台基本上用的都是蠟燭。我國制蠟雖然可上溯到魏晉時期,但長期以來,由於蠟的取材面很窄,蠟和蠟燭的使用也僅局限在極少數特權階層。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在長期總結制蠟和用蠟中的經驗,使蠟燭的取材更為豐富,隨著大量植物油成為製造蠟燭的原料,蠟燭也逐漸走向了中下層社會。對於用植物油制蠟燭的方法和用器,明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也有詳細介紹:用皮油製造蠟燭的辦法是廣信郡創始的。……用皮油製造蠟燭的方法是:將苦竹筒破成兩半,在水裡煮脹(否則會帶皮油)後,加上小竹篾箍固定,用尖嘴鐵杓裝油灌入筒中,再把燭芯插進去,便成一到蠟燭。過一會待蠟燭凍結後,順筒捋脫篾箍,打開竹筒,將燭取出。另一種方法是把小木棒削成蠟燭的模型,裁一張紙,卷在上面做成紙筒。然後將皮油灌入紙筒,也就結成一根蠟燭。這種蠟燭無論風吹塵蓋,經過冷天和熱天,都不會變壞。而且對不同植物油在製作中的優劣也有評議「造燭則桕皮油為上,蓖麻子次之,桕混油每斤入白蠟凍結次之,冬青子油又次之。北土廣用牛油,則為下矣。「在清代,造蠟工藝得到了進一步改進,特別是宮廷所用蠟燭,除根據場合和用途不同有大小之分外,許多蠟燭表層還裝飾有以盤龍和雲龍為主的彩色花紋。蠟燭本身已成為一種工藝品。
⑶ 歷史銅燈有哪5個種類
中國古燈主要是用來生活照明的,但是也用特別功能的1.生活照明 2.花燈 3.行軍燈 4.街燈(宮燈)5.佛教用燈 6.馬燈
中國古燈材質種類繁多,大致分為青銅、陶器、瓷器、玻璃、木頭、石頭、鐵、錫、金銀燭台等。古代青銅燈也寫作「錠」。式樣很多,常見的上有盤, 用以盛油或插燭, 中有柱,下有底。有的底如雁足,稱「雁足燈」。有的圓盤下有三短足,盤邊有把,自身銘文稱為「行燈」。有的鑄成人形、鳥形、獸形、樹形等。尚有周圍有壁及可開合的門,以調節氣流和照度,如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銅燈盛行於戰國至漢晉。
⑷ 買全銅燈好還是鐵藝的好怎麼判斷燈的材質是全銅
銅燈比較好一看:看錶面、看顏色、看做工
1、看錶面:全筒燈表面均勻密實的附著一層保護膜,可以隔絕空氣,避免銅燈表面被氧化,還可以增加燈表面的關澤度。
2、看顏色:好的銅燈燈體顏色自然、順暢,除了高光點以外,沒有色斑,色彩通體一致、均勻,色彩牢固,極不容易褪色和掉塊。
3、看做工:優質銅燈的做工,無論是大面積的燈體輪廓,還是小范圍的局部雕花,一個花瓣、 一彎月牙,可以說是絲絲入扣、天衣無縫,無不體現出能工巧匠的心靈手巧。
二摸:摸表面
看過外觀以後,如果對銅燈比較滿意,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摸。
摸銅燈的表面,優質銅燈的表面一般都經過細致的拋光打磨處理,沒有任何的毛刺和可以讓手感到不舒服的地方,一盞好的筒燈,表面一定是光滑、圓潤的,並且還會透出銅材特有的涼沁感覺。
三聽:聽聲音
聽聲音也是鑒別銅燈優劣的方法之一,好的銅件燈的聲音要麼渾厚、深沉,要麼清澈、悅耳。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聲音干凈、無雜音;劣質銅燈的聲音飄忽不定,有空洞感,且有雜音。
四驗:驗成分
用小刀在全銅燈非外觀的地方,輕輕的刮蹭一下,看刮出來的細屑是什麼顏色,如果是金黃色或金白色,那就是純銅件燈,如果刮出來的細屑是白色或銀色,那就不是純的銅材。
吸鐵石可以排除鐵材質冒充銅材質的做法,也是一個重要的鑒別方法。
但在實際選購,尤其是網上購買燈具時,一般只能靠眼力辨別,全銅和鍍銅比較難以區分,本真認真謹慎的態度建議採納一個通用標准:
一、價格
全銅燈屬於燈飾中高端高價位的產品,材料和人工成本較高,售價自然也不會很低,以全銅水晶吊燈為例,一般價位在五千以上,所以對於過百等低價位的全銅燈,要保持謹慎。
二、顏色
以眼力辨別全銅燈最大的難點就在於鍍銅易混淆視線,鍍銅燈一般顏色鮮艷、亮度高,而全銅一般經過鑄造工藝和拋光處理,明顯顏色暗啞,屬半啞光狀態。
三、重量
銅密度大,且全銅燈壁厚,所以重量較重,而鍍銅燈具多採用合金材料或沖壓件加工,密度較小,重量輕,在購買時要注意查看產品重量。
辨別全銅燈具主要靠經驗,通過以上兩種辨別方法可基本區分出全銅和鍍銅燈,但對於高仿全銅燈的辨別,還是不夠的。生脫落,選購時要檢查質保書、合格證是否齊全。2、看外觀。燈具的裝飾作用也很重要,而且要選外殼材料不易燃的燈具。3、盡量選擇可調光產品。根據環境光線和需求的變化調節亮度。僅供參考
⑸ 上海古代銅燈市場在哪裡
摘要 上海燈具市場地址:地址:華豐燈飾界B405九星燈飾市場 地址:漕寶路六號橋南側上海燈具城 地址:上海虹口區柳營路125號上海城大燈具城 地址:上海市閘北區共和新路 3261號 上海東明燈具城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楊高南路4099號###上海燈具城:上海燈具城位於上海虹口區柳營路125號城大燈具城:共和新路3261號(百安居對面)柳營燈飾城:位於虹口區柳營路216號好飾家燈具廣場:好飾家燈具廣場位於上海市徐匯區田林路285號九星燈飾市場:九星燈飾市場位於閔行區七寶鎮九星村東方路燈飾城:該市場位於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中心區域的浦東東方路1243號###1.上海燈具城位於上海虹口區柳營路125號,2.上海柳營燈飾城銷量居上海第一,位於虹口區柳營路135號,3好飾家燈具廣場位於上海市徐匯區田林路285號, 4.九星燈飾市場位於閔行區七寶鎮九星村,地處市郊結合部的漕寶路六號橋南側,鄰近虹上海燈具城,在上海市虹口區柳營路125號的。這個的話娿規模是比較大的,而且就是款式也是很多的。另外上海新華燈具廠(光啟南路) ,在上海市黃浦區光啟南路321-323的,這個的話燈的質量是很不錯的,之前我是買的吸頂水晶吊燈來的,照明效果是很不錯的。還有陽光燈具,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靈岩南路1141弄11的,這個是很大型的燈具市場的。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⑹ 請問銅燈與鐵藝燈的區別包含(使用期限,價格差距,優點及缺點)謝謝!
銅燈:銅製品 耐綉 使用長 價格高昂 用10-50年沒問題
鐵藝燈:鐵製品 兩年耐綉 使用短 價格實惠 用10年左右 不掉漆就可以 謝謝希望 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