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塊在河裡撿到的石頭,應該配什麼樣的底座
奇石的座架一般用有用優質的木材雕刻 ,也有用平板或凹形石充當者,像是大型的石頭 ,野外擺放就用水泥底座配以假石加以美化。 室內觀賞奇石,一般用優質木材,如紅木、花梨赤梨木、樟木、杜鵑木等,其中以紫檀木為最高貴。
奇石的底座起承托奇石的作用,一個好的底座可以發揮題材,提升奇石品位。好的石頭一定要配好的底座,紅木的最好,一般是就地取材,柳、榆、楊、樟木等等皆可。製作分機制和手工二種,網上有很多圖片可以參考。底座一般木材的簡單雕花的一公分約2-5元,紅木的價格很昂貴。
B. 武陵王上圭價值多少錢
圭目前出土相當少,可以忽略不計,但又是存在的東西,不排除你運氣好,那麼,這路東西,如果是真的,它的歷史文化價值,考古價值遠高於它的經濟價值,硬要給個保守估價的話百萬左右應該合適。
圭(拼音:guī),是漢語通用規范二級字 。最早見於金文 。本義指古代的玉制禮器,其名稱、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又指古代測日影的儀器「圭表」的部件,在石座上平放著的尺叫圭,用於測定節氣和時間。
康熙字典
《唐韻》古攜切。《集韻》《韻會》涓畦切,𠀤音閨。《說文》:瑞玉也。上圜下方。圭以封諸侯,故從重土。《書·禹貢》:禹錫玄圭。《詩·大雅》:錫爾介圭。《周禮·春官·典瑞》: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
又《周禮·春官》: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註:土,猶度也。土圭,測日景之圭。
C. 側塘石、鎖口石、菱角石是什麼,石蹬,鼓蹬,磉石,坤石是什麼東西
這些都是古建築項目石作工程中的專有名詞。
側塘石:以塘石側砌,用於階台及駁岸者。(駁岸:凡濱河房屋,以石條逐皮駁砌成牆岸者。)
鎖口石:石欄桿下之石條,或駁岸頂上一皮石料。
菱角石:踏步兩旁,垂帶石之下三角部分。
石蹬:石台階。
鼓磴:柱底與磉石間之石礎,因其有花紋與否面有花、素鼓磴之分(即鼓狀之柱礎)。
磉石:鼓磴下所填之方石,與階沿石平。
坤石:奇石石材的一種,常用於園林假山等建築
(3)石座價格和圖片擴展閱讀:
石作分類原因:
單體建築;塔、堂、亭、橋等均屬此類。
代表性實物如泉州開元寺宋代雙塔、孝堂山漢代石祠、趙州隋代安濟橋和廬山宋代石亭。
附屬建築和建築小品;闕、牌坊、華表、石幢、碑碣、石座、石獸、石燈等均屬此類。
著名實物如渤海國石燈、明長陵石坊、宋趙縣陀羅尼經幢等。
石窟 ;屬石鑿洞庫工程,和上述一般石作又不同見石窟工程。
建築中的石構件和石部件主要有:台基 ;有普通台基和須彌座兩類。
普通台基
據在漢明器、畫像石和石闕中所見,從秦漢起台基已成為建築中不可少的部分。
這時的台基已有壓欄石、角柱石、間柱等構件。
宋、清普通台基做法基本相同,側面光平,宋代台基上緣用壓欄石、角上用角柱,
清代稱階條石;宋代在壓欄石以下,角石以內,一般砌磚,清代有時鑲石板,稱陡板石。
須彌座
一種側面上下凸出,中間凹入的台基,由佛座逐漸演變而來。
最早實例見於北魏石窟,形式比較簡單,雕飾不多。
從隋唐起使用漸多,成為宮殿、寺觀等尊貴建築專用的基座,造型也逐漸復雜華麗,
並出現了蓮瓣、卷草等花飾和角柱、力神、間柱、門等。
宋《營造法式》中規定了須彌座的詳細做法,上下逐層外凸部分,稱為疊澀,中間凹入部分稱束腰,其間隔以蓮瓣。
從元朝起須彌座束腰變矮,門、力神已不常用,蓮瓣肥碩,多以花草和幾何紋樣做裝飾,
明清成為定式。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築物中,清式須彌座欄桿尺度較宋式為小(見圖[宋式須彌座欄桿])。
柱礎
宋稱柱礎,清稱柱頂石,是放置在柱下的石制構件,為擴大柱下承壓面及木柱防潮而設。
早在商朝時已知在木柱下置卵石或塊石作柱礎秦代已有方1.4米的整石柱礎,
一般的柱礎有覆斗等形式魏晉時出現了蓮瓣柱礎宋《營造法式》中規定柱礎的作法有:
素平──平面方石,覆盆──方石上雕凸起如覆盆,鋪地蓮花──雕蓮瓣向下的覆盆,
仰覆蓮花──鋪地蓮花上再加一層仰蓮,共四種形式。為了防潮,南方各地的柱礎較高。
形式多樣,雕飾花紋豐富,成為重點裝飾的部位。
欄桿
宋時稱勾闌或鉤闌,最早使用的是木欄桿,石欄桿出現較晚,
現今所見最早的為隋建安濟橋和五代建造的南京棲霞寺舍利塔上的石欄桿,是仿木形式。
宋代和清代的石欄桿構造基本相同,都是用整塊石板仿同時代木欄桿的形式鏤雕,
稱欄板,板間立石柱,稱望柱。欄板、望柱間用榫連接,一般均一板一柱相間。
宋代欄板可以接續,有時可隔幾板始用一柱,清代欄板望柱下加地。
石欄桿端頭望柱外需支頂,金建盧溝橋兩端置石象為最早的實例。
明清時發展了抱鼓石,並成為定製。
宮殿須彌座台基邊設石欄桿,每望柱下要加一外雕做龍頭狀排水口的石條,稱「螭首」。
台階
登高的道路。分階級的宋稱踏道,清稱踏跺;
作坡道的宋稱墁道,清稱礓,但宋代墁道沒有石砌的。
踏跺
宋式清式基本一樣。兩邊各斜置一條石,宋稱副子,清稱垂帶石。
其間裝條石踏步,高寬比為1:2,宋稱踏,清稱踏跺石。
垂帶外側的三角形垂直面宋代用條石層層退入砌成,稱象眼,清式用一平石板,稱象眼石。
在踏跺前方和兩側鋪和地面相平的條石,宋稱土襯石,清稱在最下一級之下的為硯窩石,
垂帶下的為土襯石。明清宮殿主殿和主殿門中間的踏跺是皇帝專用御路,
多做成中央斜置一條雕雲龍御路石,兩側各有窄的踏跺。雕雲龍御路實際不能行走,
由太監抬輦輿走在兩側踏跺上,把坐在輦輿中的皇帝從御路石上空抬過去。
清代還有兩邊不用垂帶,踏跺逐層縮短,在兩側也形成階級的踏跺,稱如意踏跺,多用在園林中。
礓
兩邊加垂帶石、象眼石,下加土襯石、硯窩石,形式與踏跺同,
斜坡道表面鋪鑿有防滑的橫向細齒的石條,清式規定坡度為1:3。
D. 中山陵的陵園建築
陵墓建築按南北向中軸線對稱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緩坡上,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鍾」,取「木鐸警世」之意。山下孝經鼎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
南面入口處的石牌坊和緩長的墓道表現如鍾下的懸索。墓道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石階、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建築,與四周的圍牆形成了大鍾的本體。最高處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築,到牌坊平面距離700米,垂直落差73米,祭堂後的墓室表現為大鍾的鍾鈕。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孫中山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代表著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8個平台,象徵著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
整個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花崗石牆面,顯得莊重肅穆,青色象徵青天,也符合中華民國國旗的顏色——青天白日滿地紅。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 為迎孫中山靈柩,從南京下關碼頭至中山陵修建了迎櫬大道,名「中山路」(又稱中山大道)。靈柩所過之處都以「中山」、「逸仙」命名,以示紀念。(中山碼頭,中山橋,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逸仙橋,中山門,陵園路)
中山陵墓道,由博愛坊至陵門,全長440米,寬36米,分辟三道,中間的一條寬12米,為鋼筋水泥路面,左右兩條道路,各寬4.6米,植檜柏各二行。在墓道兩側之間,由南相北,對稱地排列了五對長方形的花池,雪松和檜柏對稱地種植在每一對花池裡,緊緊地護衛在中道兩側,顯得高潔峻拔,氣勢雄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謁陵者走在松柏侍立的墓道上,不由得產生一種對孫中山先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中山陵第六平台繼續拾級攀至第七層平台,此大平台上布置了一對仿銅石獅子。此為福建著名雕刻鋪蔣源成的第三代傳人蔣文子所制,雕刻藝術極為奇妙,在兩只石獅的口中,各有一隻圓球,能在口中自由轉動而不會掉出。後來,在汪偽時期,西側一隻雌獅的牙齒被損壞了,圓球也就此失落。雌獅腳下一隻小獅也被盜走了。 孝經鼎 孝經鼎位於中山陵正南面,1929年,孫中山先生靈柩奉安中山陵後,戴季陶和國立中山大學全體同學為表達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和懷念之情,決定捐資鑄造一尊銅鼎,安放在中山陵前。
孝經鼎由金陵兵工廠鑄造。戴季陶對此鼎的設計和鑄造極為重視。1932年04月09日,他以書面形式,對有關設計和鑄造部門提出具體要求:「圓形銅鼎,鼎上五方(萬一五方不易妥當,則六方亦可)、三級。鼎亭全部黃銅吹色(造法全由陵園作主)。向外正面刻八德字;向內正面刻智、仁、勇三字,全部集總理字。鼎內藏四方銅碑,上刻戴太夫人書孝經(如字太大時,可用照相縮小)。下面三級石台。四面欄桿石級全部雕花。」從現存銅鼎石台來看,基本上是與戴季陶的要求一致的。
1933年05月07日,在這里舉行了庄嚴的銅鼎奠基典禮。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親臨現場,戴季陶致詞。致詞畢,戴季陶和辛樹幟倆人小心翼翼地將一隻銅箱共同放入石匣中,銅箱面刻戴季陶所書的《總理遺囑》,箱內貯存著中山大學在南京的師生所恭錄的《總理遺教》。銅箱放入石匣後,由戴季陶將水泥注入石匣內封固,然後,將石匣徐徐放入距地面深約三米的地基中。隨後,建造石台,鑄造銅鼎。由此,中山陵園又添新景觀。
孝經鼎為青銅鑄造,造型別具一格。從構造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下為銅鼓狀的底座,通體飾有花紋,平面光滑如鏡,正中刻有一個五角星,五角星周圍刻有「設計監造者」五個字,然後是一個圓圈,圓圈外圍刻有夏行時、韓棟、楊光煦等11位監造者的姓名,銅鼎的三足就鑲嵌在底座平面之上;中部為銅鼎的主體,雙立耳,二足部位飾有三隻張口的獅子頭,腹部為圓形,朝北一面鑄有楷書書寫的「智、仁、勇」三字,朝南一面鑄有楷書書寫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字,盡管已被磨去,今仍可見痕跡,腹部稍下方,鑄有楷書書寫的「國立中山大學敬獻」八字;銅鼎口沿上部為一座六柱、三重檐的六角攢尖頂亭子,屋面覆小瓦,亭內豎有六方長方形的銅碑,上刻戴季陶之母黃太夫人手書的《孝經》全文。整個鼎高4.25米,重約5噸,腹部最大直徑1.21米(一說1.3米),造價1.3萬元。
石台平面呈八角形,其內部為鋼筋混凝土構築,表面鑲蘇州花崗岩。石台高約三米,分為三層,低層直徑約16米,中層直徑12.7米,上層直徑4米,每層石台邊緣都圍有雕花花崗岩石欄桿。石台中央有一個用漢白玉雕琢的圓形石墩(又稱鼎座),銅鼎就放置在這個石墩上。石台造價2.27萬元。
銅鼎和石台堪稱珠聯璧合,不可分離,不過在「文革」期間,孝經銅鼎從石台上被拆下,運送到中山陵園工程隊的院子里保管,而將新街口的孫中山銅像安放到此石台上。直到1985年03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辰60周年前夕,有關部門方將孫中山銅像遷到藏經樓孫中山紀念館廣場,孝經鼎才又重新安放在原石台上。 博愛坊 中山陵牌坊亦稱博愛坊,是墓道南端的入口處,謁陵憑吊者必經於此。整座牌坊,都帶有濃厚的中國傳統和風格。牌坊高11米,寬17.3米,三間四柱沖天式。
牌坊的頂端,蓋有藍色琉璃瓦。四根石柱的柱腳前後,夾抱鼓石,柱底是長方形的大石座。牌坊上刻有蓮瓣、雲朵和古代建築彩繪式的圖案。在牌坊中門的橫楣上,鑲有石額一方,鐫刻孫中山先生的手書「博愛」二字,因此,這座牌坊被稱為博愛坊。
石牌坊橫楣上的「博愛」兩個鎏金大字,寬博大方,空間開闊,予人暢想無窮。孫中山先生平時最喜歡將這兩個字寫以贈人。南京也因此而被譽為博愛之都。 陵門 陵門建築在中山陵中軸線上的正中,門前是一塊寬闊的的水泥平台,能容納一萬多人。平台兩側是絨毯般的草坪。在左右草坪上,互相對稱的十棵四季長青的黃楊球,還有六株名貴的千頭松,其狀如傘,異常優美。陵門的外面,兩邊有半環形的石擁壁,與陵墓的圍牆相連,把中山陵墓拱衛在裡面。
在陵門的兩旁,有一對漢白玉石獅,頸毛光滑柔軟,張口正視前方,形態逼真。用這對石獅分列建築物的兩側,從而使建築物更加突出,顯得陵門氣勢磅礴。
陵門建在水泥大平台之上,但要比大平台高得多。遊人登上20級花崗石台階,方才到達陵門。它的平面為長方形,寬24米,進深8.8米,高16.5米,中國古代傳統的木結構形式,但全部用花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處的圖案花紋,均雕刻得十分精緻。
陵門的屋頂為單檐歇山式,上覆藍色琉璃瓦。陵門有三個拱門,中間較大,兩邊稍小,由於兩邊門略為小點,覺得中門有了尺度感,顯示出高大。而南面三扇門都有梅花空格仿紫銅雙扉,北面三扇門,則僅有門洞而無門扉,南面正門的上方,鑲有一方石額,上刻「天下為公」四個餾金大字。這是孫中山先生的手書,端莊朴實,雄邁俊逸。
陵門面闊實五為間,東西各一小間,常年門扉關閉,裡面存放六頂藤製轎子,二頂為躺式的,四頂為坐式的,為國內外年邁要人謁陵時乘坐。這些轎子「文革」期間搬到音樂台化妝室保管。
陵門前大平台東西各建有一座硬山卷棚式的相對稱的休息室,屋面覆蓋藍色琉璃瓦。東房做衛士室,西房作休息室,室內裝有洗手間設備,實際上是兩座象徵性點綴建築物。 碑亭 中山陵碑亭建在天下為公陵門後面第二層平台上,以花崗石建造,重檐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為仿中國古代傳統的木結構形式,高17米,寬12.2米,平面近似方形。
墓碑為,高9米,重達幾十噸,是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雕琢而成。當年建造墓碑時,曾向國內各省廣泛徵求墓碑材料。福建省選制了一塊龐大的花崗石碑料,當在裝運時,由於體積太大,又極其沉重,裝上船不久,就沉沒到水裡去了。於是,只好又從福建趕制了第二塊花崗石運到南京來。從南京下關碼頭全靠人工滾木一步一步地移到紫金山下,再從山下運到山坡碑亭工地,耗時達四十餘天,由此可見當時工程艱巨和宏大以及建築工人堅韌不拔的毅力。現在,人們在碑亭里見到的大石碑,就是用當年第二塊福建花崗石製成的。
關於碑亭中的墓碑碑文,在陵墓工程剛開始興工的時候,1926年03月18日,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曾討論過。當時准備在中山陵為孫中山先生刻墓碑、墓誌銘、傳記等,並且作了分工,由汪精衛寫碑文,胡漢民作墓誌銘,吳稚暉寫傳文,張靜江撰記文。可是,過了將近兩年多的時間,這些碑文內容都沒有確定下來,到1928年01月07日,葬事籌備委員會在上海召開會議,認為先生思想和業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決定不用碑文。故以不用為宜。並且決定由譚延闓書寫碑文。
1930年03月07日,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又明確規定了碑文的內容和書寫格式,在這塊大石碑的正面自右至左豎刻三行鎏金碑文:
「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
字為顏體,筆畫流暢,結構嚴謹,雄健有力。 石階 從博愛坊到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落差73米。392級石階象徵當時全中國的3億9千200萬人。
而從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階339級,象徵當時國民黨參眾二院議員為339人,寓意每人作為一個台階,將中山先生的精神發揚光大,其中的9寓意九州大同。迎面的這一段共有290階,分為8段,象徵著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台階全部用蘇州金山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
石階是中山陵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把牌坊、陵門、碑亭、祭堂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庄嚴雄偉的「警鍾形」整體。中山陵的設計者和建築者,巧妙地把392級石階分成10段,這種布局,獨具匠心,頗有特色。由下向上仰視,只見台階,而不見平台;但從上向下俯視,只見平台,而不見台階。從第七層平台繼續攀登30級、42級,54級石階,分別到達第八、第九、第十層平台。這里已接近陵墓,坡度較陡,更加突出了祭堂和陵墓的雄偉氣勢。這126級石階的兩側建有石欄桿,又在石階上縱向設兩行欄桿,將石階分隔為三道。中山陵的祭堂,就建在第十層平台上,但從第十層平台還要往上走過9級石階,方能進入祭堂大門。到這里,中山陵一共是10層平台,392級石階。 祭堂 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築,位於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個大平台上。大平台東西寬137米,南北深38米。處在山頂最高峰,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中山陵祭堂吸取中國傳統陵墓布局的特點,採取中軸線對稱的布置方式,建築的色彩也沒有採用傳統帝陵的黃色琉璃瓦和紅牆,而採用藍色屋頂灰白色牆身。反映了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願望。
祭堂長28米,寬22.5米,高26米,堂的外部全用香港花崗石砌成。祭堂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權」字樣,由張靜江書寫六個鎏金篆字,在中門上嵌總理手書「天地正氣」四個鎏金大字。
當時,設計師呂彥直原先的設計中,碑亭、陵門的屋頂用琉璃瓦,而祭堂則採用銅瓦。銅瓦雖然堅固,但價格昂貴,葬事籌備委員會便決定改為琉璃瓦:檐下各築石斗拱飛檐二層,堂之南面有三個拱門,上刻花紋,各門設梅花空格的紫銅門二扇,
祭堂中央供奉孫中山坐像,高4.6米,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朗特斯基在法國巴黎用義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像,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孫中山先生身著長袍馬褂,高額廣頤,手持一本長卷,那凝視著前方的深邃目光,那凝重的身軀,給肅立於此的人們以難忘的啟迪。
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孫中山手書的遺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 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漢白玉卧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殿堂四周有反映孫中山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孫中山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穹頂上繪有巨幅國民黨黨徽。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之墓」石刻。
祭堂前面東西兩側,矗立一對高大的華表,是用福建花崗石雕琢而成的。華表高12.6米,下部直徑2米,上部直徑1米。華表的斷面為六角形,六面均飾浮雕卷雲紋。遠遠望去,華表彷彿直插青天,富有很強的立體感。大石階邊的兩側石座上,各置紫銅帶蓋的銅鼎一尊。華表與銅鼎,把祭堂襯托得更加宏偉壯麗,又增添了肅穆和寄託哀思的氣氛。 墓室 進門為圓形的浩氣長存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處,與起點平面距離700米,上下落差73米。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國民黨黨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漢白玉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琪按遺體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著孫中山的遺體。用一具美國製造的銅棺盛殮。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圓形墓室內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卧像。
鍾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台為鍾紐,鍾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個大鍾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
隨著中山的免費開放,參觀中山陵的客流大幅度劇增,中山陵的遊客量每天都達到近三萬人,雙休日接近五至六萬,由於靈堂墓室小門太過狹小,只有一米一,內部空間也只有六十平方左右,為了杜絕發生事故的安全隱患,更是出於遊客的安全考慮,以及對文物的保護,一般不開放墓室,但在重大節慶日將適時開放。 陵園周邊 中山陵附近,長眠著近代民主革命時期的一些風雲人物,如孫中山的親密戰友和國民黨政要等。1928年,國民政府決定在中山陵東側的靈谷寺址改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增建牌坊、紀念堂及紀念塔。在由靈谷寺無梁殿改建的紀念堂內,鐫刻著北伐、抗日諸役陣亡將士姓名軍銜,據計當時共刻碑10塊,有人名33000多個。鍾山北麓,還有座庄嚴肅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著3306位為抗日而捐軀的中、美、蘇等國烈士姓名。 簡介 圖片 音樂台 音樂台在中山陵廣場南面。舞檯面積近250平方米,台後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寬16.7米,具有匯聚聲音的功能。台前有彎月狀蓮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觀眾席,可容納觀眾3000餘人。 流徽榭 流徽榭,又名水榭,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築之一,建於1932年冬,它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款建造,由陵園工程師顧文鈺設計。流徽榭三面臨水,一面傍陸,流徽榭以石階與岸相連。平面呈長方形,長13米,寬9米,四周圍有約一米高的藍色欄桿;卷棚頂,上覆白色琉璃瓦;立柱表面均為藍色;檐椽施以白漆藍紋;梁枋、雀替均施以彩繪;地面鑲嵌紅色八角形小瓷磚。「流徽榭」三個楷書大字,是由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 藏經樓 藏經樓又名孫中山紀念館,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國佛教協會於1934年11月發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樓專為收藏孫中山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樓為宮殿式建築,外觀又像一座寺院樓,共三層,樓後有迴廊式建築,長125米,壁面鑲砌的是馮玉祥將軍捐贈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塊,三民主義學說全文碑刻,共十六講,計15萬5千餘字。 美齡宮 美齡宮是蔣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齡下榻的別墅,正式名稱為「國民政府主席官邸」,有「遠東第一別墅」的美譽。美齡宮主體建築是一座三層重檐山式宮殿式建築,頂覆綠色琉璃瓦。在其房檐的琉璃瓦上雕著1000多隻鳳凰,是中國唯一一例。整座建築富麗堂皇,內部裝飾奢侈豪華,裝飾以旋子彩繪,特別是藍底雲雀瓊花圖案出自工筆畫家陳之佛之手,獨一無二。四周林木藏盛,終年百花飄香。汽車可直抵宮門,樓底層為接待室、秘書辦公室等,二樓西邊是會客室、起居室,東邊是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卧室。
E. 壽山石現在價格是多少
2019年壽山石相關拍賣記錄(Artron數據):
清壽山石馬鈕印---估價3.00到5.00萬---成交價:RMB143.75萬---成交日期:2019年3月23日。
黃士陵刻 「美意延年」壽山高山石---估價40.00到60.00萬---成交價:RMB112.70萬---成交日期:2019年6月2日。
清 壽山田黃石自然頂長方素章---估價280.00到380.00萬---成交價:RMB448.50萬---成交日期:2019年1月6日。
清乾隆 紫檀御題詩碧玉紅壽山九桃---估價260.00到360.00萬---成交價:RMB299.00萬---成交日期:2019年6月5日。
趙之謙刻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估價80.00到120.00萬---成交價:RMB954.50萬---成交日期:2019年6月2日。
壽山田黃凍石素方章 ---估價116.00到116.00萬---成交價:CAD129.60萬---成交日期:2019年5月26日。
清壽山石馬鈕印---估價3.00到5.00萬---成交價:RMB143.75萬---成交日期:2019年3月23日。
(5)石座價格和圖片擴展閱讀:
2018年壽山石相關拍賣記錄(Artron數據):
清代壽山田黃石金包銀報春圖擺件---估價477.00到477.00萬---成交價:HKD524.70萬---成交日期:2018年1月31日。
壽山艾葉綠原石---估價119.00到119.00萬---成交價:HKD242.00萬---成交日期:2018年10月11日。
壽山凍石十八羅漢---估價47.62到47.62萬---成交價:USD145.78萬---成交日期:2018年3月29日。
鰲龍戲珠 壽山田黃石擺件---估價100.00到100.00萬---成交價:RMB110.00萬---成交日期:2018年11月9日。
1801年作 清·陳鴻壽刻壽山石---估價40.00到60.00萬---成交價:RMB103.50萬---成交日期:2018年12月16日。
壽山芙蓉石印章---估價430.00到430.00萬---成交價:RMB605.00萬---成交日期:2018年9月28日。
壽山石印章---估價36.00到36.00萬---成交價:HKD198.00萬---成交日期:2018年5月24日。
F. 中國十大奇石圖片
中國十大奇石圖片有雞雛出殼、東坡肉、中華神鷹等。
1、雞雛出殼
專家估價:1.3億,天然瑪瑙奇石。彷彿蛋殼破裂,一隻色澤淡黃的毛茸茸小雞伸頭欲出,石質滋潤、神態逼真。
2、東坡肉
▶專家估價1.2億
彎彎的鷹嘴,犀利的眼神,完美的線條形神兼似,配上金黃色的玉質,形同活物一般,讓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造物的神奇。
4、歲月
▶專家估價:一億
這塊奇石神似一位老婦人頭像,鼻子、嘴巴、額頭上的皺紋、頭發宛如真人,尤其是老婦臉上的皺紋都依稀可見。
除了以上的中國四大奇石外,中國還有以下奇石:
5、血膽金蓮
▶專家估價:1.65億港幣
內包血色水膽,通體晶瑩水潤,魚眼魚鰭清晰可見。
6、人之初
▶專家估價:1億
框內畫面是一個惟妙惟肖的還處於早期胚胎階段的胎兒形象,眼睛已經發育,其它器官以及四肢尚不明顯。整個形象猶如靜靜蜷坐在母腹中熟睡的嬰兒。
7、中國版圖
▶專家估價:9600萬元
這塊葡萄瑪瑙紫色與白色相間,葡萄球狀結晶十分完美,而且整體形狀與中國版圖極其相似。
8、藏羚羊
▶專家估價:8000萬
這是一件大自然的瑰寶,清晰可見的羚羊犄角、眼、嘴、尾巴,如同一隻奔跑在雪域高原的小精靈,非常可愛。
9、鍾馗
▶價值:6500萬元
「鍾馗」慨然仰天,英姿勃發,其頭頂官帽,身披戰袍,一身疙疙瘩瘩恰似刀槍不入的錚錚鎧甲,平添幾分殺氣。
10、中國虎
▶專家估價:5千萬元
中國大化石之王的大化石「中國虎」,它形成於2.8億年前,虎身長約一米,高約半米多,呈半蹲半卧狀。虎頭前伸,好像在昂首長嘯,石頭的顏色紋路也與虎皮相似。
G. 真石假山價格
這個假山盆景的價格在1500---2000元直接,具體得看假山尺寸,以及使用的石材。如果你有石材你也可以學著自己做。
在(綠人園林景觀網)有《吸水石假山盆景製作》、《假山盆景製作視頻大全》等文章,邊看邊實踐,很多人都學會了,相信你也可以學會製作。
H. 石座的來歷是什麼。
中國實際上沒有獅子這種動物,用石獅子用以鎮宅護衛。
獅子原產地不在中國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與西域各國的交往,獅子才得以進入中國.這在當時的國都洛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從此,獅子這遠道而來的客人開始走入中國人的民俗生活,不僅受到禮遇,而且國人對它厚愛有加,尊稱之為「瑞獸」,抬到了與老虎不相上下的獸中之王的地位。
獅子在中國交了如此好運,也得益於漢代時佛教傳入中國。《燈下錄》雲:佛祖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所以佛教徒將獅子視為庄嚴吉祥的神靈之獸而倍加崇拜。以後就把佛家說法音聲震動世界、群獸懾服稱之為「獅子吼」。在我國佛教聖地五台山的許多寺廟,都供奉著騎獅子的文殊菩薩像。傳說這位專司人間聰明智慧的文殊菩薩是騎著獅子首先來到五台山顯靈說法的,五台山也就成了文殊菩薩說法的道場。
獅子有了這等威嚴,在漢唐時的帝王陵墓、貴胄墳宅前開始出現了石獅的蹤跡。但當時只限於在陵墓墳宅前擺放,作為神道上的神獸,常與石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以震懾,使人產生敬畏的心理。
這時的石獅子還沒有進入民間百姓之中,在形制上也與後來守衛大門的石獅子有明顯不同的特點,就是石獅子雕像下面沒有高大的石頭台座,這在漢唐古石獅遺物中可以明見。
石獅子何時走向民間,成為守衛大門的神獸,這種習俗大約形成於唐宋之後。據程張先生《元代石獅趣談》考證: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於「坊」中,這是一種由政府劃定的有圍牆、有坊門便於防火防盜的住宅區,其坊門多製成牌樓式,上面寫著坊的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著一對大石塊,以防風抗震。工匠們在大石塊上雕刻出獅子、麒麟、海獸等動物,既美觀又取其納福招瑞吉祥寓意,這是用石獅子等瑞獸來護衛大門的雛形.
因為古代萬物分陰陽和雌雄,古人把石獅子視為吉祥物,自然要分公和母了.不但是從表情上,從它們的前腳所踩物品的不同,也可以區分.雌石獅子腳下所踩之物是可愛的小獅子,而雄石獅子腳下所踩之物是一個精緻的綉球.
I. 什麼是龜紋石,龜紋石價格高嗎,龜紋石分類
龜紋石,是以它的裂紋縱橫、雄奇險峻,酷肖名山而著名的。龜紋石大都半裸於地表,古樸蒼秀,典雅雄奇,其形態有豎層結構和橫層結構兩種。豎層結構的龜紋石陡峭峻拔,多呈群山險涯、奇峰偉岩、擎天石柱等造型;橫層結構的龜紋石則溝壑縱橫、逶迤連綿,意韻幽長。有些龜紋石形態奇特,狀似風雲人物、飛禽走獸、山巒縮景等,皆呈象生動,天然成趣。龜紋石可配上底座欣賞其自然形態,也可製成不同風格的山水、樹石盆景,頗為賞心悅目。龜紋石在莒縣洛河鎮洛山、雞山東坡等地亦有分布,產出於奧陶系厚層白雲岩中,表面有深淺不一的龜裂紋理,體態多渾圓狀。
龜紋石按地理位置分為:安徽龜紋石,重慶龜紋石,山東龜紋石,湖南龜紋石。。。
這個就是龜紋石的圖片,龜紋石的價格不高,正常每噸在80元到200元之間
J. 這一個石座是什麼東西值幾元
是裝飾品,放在院落的盛水器,式樣為須彌座底,仿照造像底座,值不了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