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中的契丹人的衣著和發型有什麼特點
契丹人早期居住在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一帶,這里多山林,氣候也十分寒冷。契丹先民以游牧狩獵為業,多衣著獸皮,直到建國前才有了絲織布帛的衣服,並很快得到普及。遼太宗時期制定了服制,據文獻記載,契丹國服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獵服、吊服六類。契丹平民皆穿左衽圓領長袍,腳蹬長皮靴,頭戴皮帽。
據史料記載,契丹「皇帝幅巾,擐甲戎裝,以貂鼠或鵝項、鴨頭為扞腰。」這件扞腰弧形,銀鎏金,中間寬,兩頭窄。下緣平直,上緣為數個連弧組成。地紋為水波紋,邊緣飾連珠紋和雲紋各一周。主體紋飾為盛開的荷花,荷葉寬大豐肥,荷花迎風怒放,紋飾為高浮雕。此弧形長片為婦女大袍後腰的帶飾,穿戴時此弧片橫陳腰後,抵於兩肋,將兩端以絲帶束腰,在腹前打結以固定飾片。
契丹的服裝如此獨特,那麼契丹人的發式又是什麼樣子呢?與中原漢人發式有哪些不同呢?
中原地區漢族的傳統禮教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而且有一種刑罰就是剃去頭發,叫做「髡刑」。但是,少數民族中卻流行著剃去一部分頭發的習俗。對於契丹族的髡發習俗,文獻記載較為簡略,缺少形象的實物資料。
隨著契丹考古工作的逐漸深入,在不少遼代壁畫墓里,發現了保存較好的契丹裝束的人物像。壁畫所繪人物包括官僚、侍衛、奴僕、貴婦、侍婢和伎樂等不同身份。凡是著契丹裝束的男子都髡頭,式樣不完全相同,有的僅剃去顱頂發,顱四周發下垂並向後披;有的在顱兩側留兩綹長發,自然下垂或結辮下垂;有的剃光了前顱中部,顱後發也自然下垂並向後披;有的剃光了顱頂兩側,顱頂中間部分向後梳起。從這些人物,我們進一步弄清了契丹人髡發的式樣,一般顱側發和鬢發都不長,如果太長就結成兩綹,或者編結成辮。
通常見到的關於契丹人髡發習俗的資料,只繪契丹男子,契丹婦女髡發資料較少見。豪久營遼墓的女屍,首次提供了契丹婦女髡發的實例:前額邊沿部分剃去,而保留了其餘頭發;經剃過的部分又長出了一點短發,從短發的等齊長度看,原來是剃光而不是剪短的;保留的頭發,顱頂一部分用絹帶結扎,帶結位於顱頂偏後;另在左側分出-小綹,編結成一條小辮,繞經前額上方再盤回顱頂,壓在束發上面,和束發結扎在一起;耳後及腦後的長發向身後下披,垂過頸部。這樣的女式發型,是考古工作中的首次發觀,顯示了契丹族婦女所特有的一種髡發習俗。
另外,在河北宣化遼墓壁畫也出現了契丹女子的髡發形象,一般是剃去顱頂前部的頭發,其它部分則束起,或配以各種裝飾物。
❷ 契丹人是現在中國哪個地方的人他們的起源是哪個省屬於哪個民族
現在的達斡爾族是契丹族後裔,另外居住在雲南的「本人」也有契丹人的血統。
契丹族起源於我國東北地區、內蒙古的西拉木倫河流域。
早期分契丹八部, 後來形成部落聯盟,先後依附於突厥、回紇。唐朝末年,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稱帝,國號契丹。947年改國號為遼。遼國後來被金朝所滅,之後耶律大石又建西遼,一度成為中亞強國。西遼最終在1218年被蒙古所滅。
隨著遼國的滅亡,契丹人逐漸融入了其他各民族,還有少部分演變為今日的達斡爾族和雲南的本人。本人,生活在雲南省保山地區,有10餘萬人,,為阿、莽、蔣姓,現在分屬10多個民族。
(2)契丹女人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服飾:契丹與周邊各族各國的交往甚為密切,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尤其與漢文化的交融最為深入。以服飾為例,契丹人傳統的服裝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腰間束帶,下穿長褲,褲在靴筒之內。
發型:契丹人男女皆佩戴耳環,並同烏桓、鮮卑人一樣,也有髡發的習慣。其發式不一,有的只剃去顱頂發,顱四周發下垂並向後披;有的在顱兩側留兩綹長發,自然或結辮下垂;有的留雙鬢上兩綹,自然或結辮下垂,或使其從耳環中穿過再下垂,即沈括所說的,「其人剪發,妥其兩髦」。 遼墓壁畫提供了髡發的形象資料,內蒙古烏蘭察布盟豪欠營出土女屍又提供了不見於文獻記載的契丹女性髡發樣式。
❸ 契丹人的發型為什麼這么奇怪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而已,再說了契丹少數民族年年征戰頭發不能留太長,長頭發不易打鬥
❹ 宋代契丹女子少年時的發型叫什麼
❺ 為什麼古時候的契丹人發型都是地中海
各民族信仰不同
❻ 契丹人女人長相特點 契丹人是什麼人種
契丹族自建國以來,在200餘年的歷史過程中主宰了北部中國的政治舞台,1125年,為女真人所滅,有關契丹人的種族類型問題,很早以前便引起了中外學者們的關注。日本學者白鳥庫吉等人曾試圖運用比較語言學的方法論證契丹人種,但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他們或者認為契丹人屬蒙古種,或者認為是通古斯種,還有人認為應該是蒙古及通古斯的混合種,說法不一。實際上,語言和種族二者之間,雖然在某種情況下存在著一些聯系,但畢竟分屬不同的范疇,相互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系。因此,若想僅僅通過語言異同的比較來探討人群的種系問題,是難以獲得令人信服的結論的。
❼ 契丹人和女真人服裝發型區別
契丹族的服裝,不論男女,都穿左衽、圓領、窄袖的長袍,袍裡面襯衫襖,下身穿套褲,褲腿塞在靴中。婦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女真族的服飾和契丹族相似,由於北方氣候寒冷,衣服以毛皮為主。元朝時,漢人保持原來的服飾。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長袍和套褲為主要服飾,但由於受漢人影響,多改為右衽,而婦女的袍服還是以左衽居多。 據《遼史﹒儀衛志》記載,遼太祖在北方稱帝時,朝服只穿盔甲,其後在行瑟瑟禮、大射柳等重要場合也穿此服,衣冠服制尚未具備。遼太宗入晉以後,受漢文化的影響,創衣冠之制:「北班國制,南班漢制,各從其便焉。」所以服制也分兩種,北官仍用契丹本族服飾,南官則承繼晚唐五代遺制。 圓領長袍 男子的本族裝束為左衽圓領長袍,袍長多至膝下,袍外也有圍「悍腰」者;就是在腰間系一皮圍,既可減少袍子磨損又變於佩掛弓箭等物,袍子的外面還要束帶,下裳為褲,穿靴。 髡發 契丹男子的發式,按契丹族習俗,多作髡發。一般是將頭頂部分的頭發全部剃光,只在兩鬢或前額部分留少量余發作為裝飾,有的在額前蓄留一排短發,有的在耳邊披散著鬢發,也有將左右兩綹頭發修剪整理成各種形狀,然後下垂至肩,可戴氈笠,但若戴漢族所用的巾子,則需向政府交納大批費用 女子服飾 衫子女子上穿黑,紫,紺等色的直領對襟衫子,也有左衽的式樣,皆稱為團衫,非常寬大,前長拂地,後長曳地尺余。雙垂紅黃帶,女子束的裙子裙擺寬大,多以黑紫色上綉以全枝花,下不裹足而穿靴。宋朝禁契丹服裝時曾禁女子穿釣墩,可見此也是契丹女子的日常用服飾之一
❽ 契丹吐蕃女貞蒙古等少數民族圖畫發型發飾特點
公服紫皂福巾,紫窄袍,束玉帶或穿紅襖。常服高圓領左衽綠衣窄袖袍。貴者紫里貂裘,青者次之,腰帶有弓、劍、__、算囊、刀礪等_。
士兵皆髡發露頂左衽。契丹及其從屬部落百姓也只能髡發,有錢人想帶巾子,需向政府繳納大量錢財。
契丹服飾,根據《遼史》記載東北契丹人、垂發於耳畔,近年東北庫倫、河北宣化、張家口等遼墓,均出土契丹人壁畫,可與傳世《卓歇圖》對照。庫倫一號遼墓和二號遼墓壁畫,發現垂發有一些形式變化,有在左右兩耳前上側單留一撮垂發的,有在左右兩耳後上側留一垂發,兩側垂發與前額所留短發連成一片的,有在左右兩耳前上側留一撮垂發與前額所留短發連成一片的,有在左右兩耳前後上側各留一撮垂發,頂與前額均不留發的,所垂均為散發。
❾ 中國各個朝代人們的發型和頭發是怎麼剪的
1、先秦
這一時期經歷了中國歷史上奴隸制的形成、發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過程。人類發式在這一時期,已經從原始時期的披頭散發,逐步演變到梳辮、挽髻的階段。發式的妝飾品也隨即出現。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眾多出土文物中所顯示的資料,足以說明這一切。
8、清
清朝由居於中國東北的滿洲人建立。在入關之前,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然推行"剃發"政策。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發式,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發,作為臣服的標志。
清一代男子的發式並不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樣一成不變,而是經歷了數次演變。漢人已經沒有自己外形和保留漢人原有形象的權利。滿族的發型,亦因此而改變,逐漸形成了,清朝特有的發飾和文化。
順治以前為金錢鼠尾,順治初年進入中期,開始流行豬尾,清末演變為半光頭,稱之為牛尾,就是我們在清宮劇中看到的發式。
❿ 禿頭,曾經是一種時尚
按現代文明和審美的標准,脫發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但在過去,有不少人寧願把長得好好的頭發剃得這邊禿一塊那邊少一截,並以此為美,是不是很難以置信?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歷史上有哪些民族,是以禿為時尚的。
閱讀後有其他關於掉發、脫發、植發的相關疑問,都可以添加袁國安主任個人微信號【dryga166】咨詢,也可以關注頭發吐槽幫微信公眾號【Tchair】了解更多你不知道的頭發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