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關於土家族的各種資料和圖片,我要做一份地理小報!
【簡介】
族名 「土家」在當地漢語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
1956年才被識別為單一民族,1990年統計人口為570.422萬人,2007年為802萬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與漢、苗等族雜居。 土家族織錦以其色彩斑斕、織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
【服飾】
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民居】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窗口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台」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悼亡人。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飲食習慣】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苞谷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苞谷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吊腳樓
【特點】
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還在屋前屋後栽花種草,各種果樹,但是,前不栽桑,後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
【結構】
依山的吊角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規模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結構者,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後面作卧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桿。
有的吊腳樓為三層建築,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鑿眼,柱與柱之間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連在一起,盡管不用一個鐵釘也十分堅固。房子四周還有吊樓,樓檐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密鑲,講究的里里外外都塗上桐油又干凈又亮堂。
底層不宜住人,是用來飼養家禽,放置農具和重物的。
第二層是飲食起居的地方,內設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內。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裡設有火塘,一家人就圍著火塘吃飯,這里寬敞方便。由於有窗,所以明亮,光線充足通風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側有一道與其相連的寬寬的走廊,廊外設有半人高的欄桿,內有一大排長凳,家人常居於此休息,節日期間媽媽也是在此打扮女兒。
第三層透風乾燥,十分寬敞,除作居室外,還隔出小間用作儲糧和存物。
【形式】
吊腳樓的形式多種多樣,其類型有以下幾種:
單吊式,這是最普遍的一種形式,有人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一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單吊式和雙吊式並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經濟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單吊式和雙吊式常常共處一地。
四合水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吊腳樓部分的上部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後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
二屋吊式,這種形式是在單吊和雙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一般吊腳樓上再加一層。單吊雙吊均適用。平地起吊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也是在單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吊、雙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徵是,建在平壩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抬起,用木柱支撐。支撐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齊,使廂房高於正屋。
【土家族吊腳樓】
到了張家界,都想看看土家吊腳樓。由於歷代朝廷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條件十分惡劣,《舊唐書》說:「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腹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是為干欄。」加上少田少地,上家人只好在懸崖陡坡上修吊腳樓。
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益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
❷ 這頭發怎麼弄
應該是天生的自然彎
到理發店上個軟化膏軟化下就可以了~:)
❸ 撮箕是什麼意思
「撮箕」,漢語詞語,拼音是cuōjī,意思是撮垃圾等用的簸箕。出自周立波《桐花沒有開》:「張三爹看見她手裡拿著空撮箕,他猜到她是做什麼來的。」
造句:
1、姐妹們上課的上課約會的約會,羅薇拿起掃把撮箕里里外外清掃一遍,刷刷刷,呼吸聲幾可聽聞。
2、我們釣魚時就帶了小撮箕去撮小蝦。
3、具備撮箕和吸塵器兩項功能,佔地面積小,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
4、嚴敬剛穿好鞋子,抬頭,眼前情景使他嘴驚的像個撮箕。
❹ 30個超實用生活小妙招是什麼
1.舊彈簧的好去處
將舊圓珠筆里的彈簧繞在數據線上,就可以防止電線斷裂啦!
28.蒜,不是用來剝的
很多人愛吃蒜,但又不想剝蒜弄得滿手都是蒜頭味,其實用個空瓶就可以了!搖!搖!搖!使勁搖!
29.wifi信號不求人!
拆開一個舊蘇打罐,就可以讓你家的WIFI信號變強。
30.連帽衫還能這么玩兒!
世界上最方便的爆米花攜帶和食用方法誕生!懶到沒誰了!!所以說智慧究竟是源於勤奮還是源於懶惰吶?
❺ 掃把,撮箕,塵推各類工具使用時的正確姿勢
摘要 1、首先,如果是解決拖把頭容易割到手的問題。因為拖把頭位置很容易割斷細繩,需要找到兩個創可貼。
❻ 打井怎麼判斷地下有水
1、根據「背、向斜」的原理;斷層是難以取水的,斷層面脆弱並有裂痕,水會下滲,自然而然,不論怎麼打井,它是不會上涌的;「背斜」呈「凸」型,中間的岩石較硬而且高出平均厚度,這樣的地點挖井,也是徒勞無益。
2、「背斜」山體的植被較稀,而苔蘚類植被一般較為豐富。向斜」呈「凹」型,顯然地,水滲入岩石底部,而從這上方打井,效果較好,不但工作量較少,而且水源不斷。
(6)男士撮箕頭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類型
1、根據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含水層岩性結構﹐人類創造了多種多樣的井型。
2、中國民間長期慣用的是圓形筒井。直徑多為1~2米﹐深度一般為數米到20~30米﹐施工時人可直接下入井筒中挖掘土石。這種井只宜於開采淺層地下水。
3、為了開采深部地下水﹐發展了口徑較小(幾厘米到幾十厘米)而深度相當大(幾十米至幾百米)的管井。打管井需要專門的打井機械和採用比較復雜的工藝。早在公元前250年在中國現今的四川省,就在堅硬岩石中大量開鑿深達數十米乃至百米以上的井,開采地下鹵水煮鹽。
4、打井揭露存有鹵水的承壓含水層後﹐地下水往往從井中自行流出﹐這種井便是自流井。中國四川省自流井(今自貢市)的地名即由此而得。現代世界各國主要用管井開采地下水,用動力鑽機打井,以各種水泵作為提水工具。
5、中國在1949年以前,只有少數城市有少量管井,用動力提水的井也為數不多,到1980年全國動力提水的井發展到220萬口,廣泛用於工礦城鎮供水、農業灌溉及其他目的。
農民打井噴湧出4米高山泉水
1、新華網石家莊7月17日專電(張作承、張飛鶴)7月14日,河北省興隆縣興隆鎮九龍潭景區一農民打機井,意外噴湧出4米多高的山泉水水柱。
2、興隆鎮雙林村村民董文民,由於乾旱自家水井水不夠吃,僱傭縣里的專業打機井人員打井。「原計劃打50米深,可打到30米,就出水了,打到40米時鑽還沒有撤,就開始噴水了。」董文民說。
3、該水井坐落於青松嶺大峽谷九龍潭景區停車場附近,井深46.5米,董文民花了4000多元。現在不光水井噴湧出4米多高山泉水水柱,周圍還出現了多處湧泉,水質清涼甘洌,當地村民及遊客爭相飲用。
4、打井隊負責人徐志學介紹:「可能是打著水脈了,地下儲水量大、壓力大所致。」
5、景區總經理鄭寶貴現正在和董文民協商,計劃在此建一景點,並打造水上樂園及觀賞魚欣賞園。
6、青松嶺大峽谷九龍潭景區為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位於縣城西南15公里處,屬嶂谷型地貌,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造山運動中形成了刀劈斧砍的峽谷奇觀,景色神秘誘人。
❼ 打井怎麼判斷地下有水
打井定水源位置方法:
1、「撮箕地,找水最有利」。
三面環山的撮箕地,地下水集中流向撮箕口,所以在撮箕口附近打井,出水量較多。
2、「兩山夾一溝,溝岩有水流」。
兩山之間夾一溝谷,在河谷下游兩岸的岩層中容易找到水源。
3、「兩溝相交,泉水滔滔」。
兩溝交匯之處的山嘴下,可能有泉水流露,在這里打井,水源較為可靠。
4、「山嘴對山嘴,嘴下有好水」。
兩個山嘴相對、距離相近,兩個山嘴之下地勢平坦,在鎖口之處打井,容易打出水來。
5、「兩山夾孤山,常常水不幹」。
如果孤山底下的岩層,因岩性的局部變異而成為隔水層時,它就能阻滯地下水的流動,而在孤山的上游打井,便可以出水。
6、「兩溝夾一嘴,下面有泉水」。
兩邊山較長,中間有一短山,在中間山的山嘴處,若是上有透水層,下有不透水層,在傾向低處打井,就能出好水。
7、「大山低嘴下,打井挖泉水量大」。
大山連接得很遠,向一頭傾沒,在其傾沒端適當地形之處的含水層中,可以找到地下水。
8、「山扭頭,有水流」。
因山扭頭而造成的山灣低處,阻滯順山流來的地下水,在含水層中富集,打井有水。
9、「凸山對凹山,好水在凹間」。
一個山的形狀向對面凸出來,另一個山的形狀向裡面凹進去,凸凹直接相對,在凹山低處水源很好,打井水量多。
10、「大山突一咀,打井多有水」。
長山中間突出一條較短的山,在此山咀傾斜方向的低處打井,一般都能出水。
11、「灣對灣,水不幹」。
兩個山灣正面相對,在灣的中間發現浸水或者好水植物出現,是山中積壓水的表現,在這里打井,有好泉水。
12、「兩山相接頭,下有泉水流」。
一般山與山之間缺乏常年流水,雨季可能在接頭處排洪,枯季地下水可能在接頭之處出露成泉。
13、「河漫灘上卵石多,地下潛水似暗河」。
冬季河流雖然已經乾涸,但是河漫灘下面有潛水流動,可以截流蓄水,打井取水。
❽ 新撮箕送給別人好不好
你好,是可以哦的。新的東西送給別人寓意都是可以的。
❾ 撮箕普通話怎麼講
簸箕 讀音: bò ji 釋義: (1) [stpan]:一種鏟狀器具,用以收運垃圾,南充稱之為「撮箕」 (2) [fan;winnowing pan]: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揚米去糠的器具 (3) [loop of a fingerprint]:簸箕形的指紋。.指紋的一種,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中間成封閉圓形的謂之「籮」,如果開口延伸出去謂之「簸箕」 方言:撮箕
簸箕
有三種物品被稱作簸箕,一是一種鏟狀器具,用以收運垃圾。二是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揚米去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紋。.指紋的一種,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中間成封閉圓形的謂之「籮」,如果開口延伸出去謂之「簸箕」。另外還有叫做簸箕的小吃。
目錄
基本信息
相關文獻
簡要介紹
編制技藝
編制方法
主要種類
大簸箕苗寨
風味小吃簸箕板
簸箕炊
民歌民謠
柳編藝人孔成德
閻吉明
另類用途基本信息
相關文獻
簡要介紹
編制技藝
編制方法
主要種類
大簸箕苗寨
風味小吃 簸箕板
簸箕炊
民歌民謠柳編藝人
孔成德 閻吉明另類用途展開 基本信息
簸箕
讀音: bò ji 釋義: (1) [stpan]:一種鏟狀器具,用以收運垃圾,南充稱之為「撮箕」 (2) [fan;winnowing pan]: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揚米去糠的器具 (3) [loop of a fingerprint]:簸箕形的指紋。.指紋的一種,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中間成封閉圓形的謂之「籮」,如果開口延伸出去謂之「簸箕」 方言:撮子
相關文獻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槐柳楸梓梧柞》:「至秋,任為簸箕。」 唐山西長治地方農用---簸箕
鍾輅 《前定錄·劉逸》:「我讀《金剛經》四十三年,今方得力,就說初坐時,見巨手如簸箕,翕然遮背。」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彎一枝竅鐙黃華弩,擔柄簸箕來大開山板斧:是把橋將士 孫飛虎 。」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四章:「這個高大的中年莊稼人,不僅幫助寡婦老婆兒,把大黃牛套在磨子上,而且幫助她把淘好的糧食和所有的磨具--笸籮、簸箕……統統搬到磨棚里來。」
簡要介紹
手工簸箕是正寧縣一個名聞遐邇的地方特優產品,正寧縣
這個盛產手工簸箕的地方就是周家鄉核桃峪村。其編織簸箕的手藝是楊姓祖上在公元1489年由山西曲沃縣侯馬鄉移民時帶來的,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了。核桃峪簸箕之所以著名,正因為它有其獨到之處。
編制技藝
核桃峪簸箕全是手工編織而成,它既可以以一家為單位獨立進行編織,也可以實行分工,簸箕
聯戶經營,從而形成了一種規模化的生產方式。男女老幼、父子、夫妻、弟兄、妯娌皆可參與製作,共同切磋技藝,互取短長,無意識中形成了一種傳幫帶授徒方式。全村有85%的人能編簸箕,手藝嫻熟者每天可以編2張,手藝拙劣者兩天可編3張。手藝好的編織的簸箕周正好看,暢銷;手藝差的編織的簸箕不順眼,價格低。這就是本地人常說的憑手藝吃飯,憑力氣幹活。在編簸箕行里可稱為能工巧匠的約佔20%,核桃峪的簸箕手藝不搞封閉自守,而是敞開胸懷,進行開放式的交流,同時也吸收了四川竹編、南方草編的技藝,使簸箕的編織手藝日臻完美,並傳到了四鄰八鄉。核桃峪編織簸箕用料極其考究,做工十分精細。做簸箕用的主要原料是柳條,來源於子午嶺山麓的轉角、馬蘭、龍嘴子和東店頭一帶及陝西省的麟游山區,後來也有人到合水縣的太白、大山門和陝西富縣一帶找尋。還有少數人栽植柳條,自割自用。但大多數人都是採用天然野條。簸箕條有芽條、秋條、蒸條之分。三月割的條子,也就是春季草木發芽時割的條子,皮利容易剝,叫作芽條;六七月割的利皮條子叫秋條;凡皮不利,需要蒸後方可剝下的條子,叫蒸條,這種條子是簸箕條中的上等品,用其製做的簸簸柔韌性強,經久耐用,色澤清白,受人喜歡。在蒸條時火候、濕度都尤為重要,隨時要掌握,不可掉以輕心,蒸得太老了,色澤不白亮,蒸得太嫩了皮不利。作簸箕時除了條子而外,還需要麻繩和簸箕舌頭。麻繩的粗細要適度,一律要用上品麻捻繩,否則會影響簸箕的使用壽命。大簸箕的舌頭長1米左右,寬4至5厘米左右,厚4至5毫米,小簸箕的舌頭大小根據需要和材料而定,沒有定規。
編制方法
做簸箕需要陰濕、避陽光、不見風的環境。農家一般都在地下打地窯,有如我們在電影簸箕
電視上看到的地道,當地人稱簸箕窯,也有戲稱為冬暖夏涼、濕潤恆溫的「神仙洞」。做簸箕用的工具主要有鐵鐮(推刨)、方錐、槽錐、鉤針、撥停、繩錘、捋篾刀、量舌、尺子等。鐵鐮用以刮簸箕舌頭,要颳得平整、薄厚適中。近年來多用推刨推,推刨推下的舌頭要比鐮刀刮的效果好多了。方錐,用於在簸箕舌頭上鑽眼。槽錐,用來纏簸箕沿子。鉤針,在簸箕舌頭上用來鉤繩子;用針是循環往復、錯落有致、一氣呵成的一整套動作,針腳密疏、綴條粗細平整都是在瞬間完成的。撥停,是打繩用的,有的也叫脫螺子。繩錘,用於纏繩,既省力,纏下的繩子松緊又合適。捋篾刀,刮纏沿子的篾子。量舌,用於丈量簸箕舌頭上所鑽孔眼的距離。簸箕尺子,有大小之分,是量簸箕條長短的。還有踏板子、捋篾棒、墊尺和刀子等。編織簸箕時,先將條子裝在簸箕尺上,編結一片,叫做結掌子。然後將掌子弓起結角子。結角子和做茬子以及捋篾子、纏沿子,最耗時間,技術含量也最高。做的簸箕是否美觀大方、實惠耐用,關鍵在這些工序上,所以編織簸箕者緊張時一圪蹴就是半天。有時為了結好角子或做好茬子,連吃飯、上廁所都顧不上。只有這樣,才能編成一張成品簸箕。
主要種類
核桃峪的簸箕種類繁多,用途廣泛。它的優點是窩深、掌平,不撒糧食和簸物。掌平利簸箕
於播出雜物,不留殘渣,好使換。在農家,簸箕是家庭生活的必備之物,一張簸箕用得愛惜點可以用人老幾輩子,最少也可用十幾年。簸箕的品種有大簸箕、小簸箕,還有凈物簸箕。凈物簸箕是介乎大小簸箕之間的一種小型簸箕,沒有撐角,主要是裝物時用。隨著生活用途的多樣化,編織者也生產出一種變型的簸箕。這種簸箕三面立起,一面敞開,況且有舌頭,用以「吐廢物」,而這種變型的簸箕叫笸籃,有似我們日常應用的洋瓷臉盆。從容量上看,有大笸籃、小笸籃,從形體上看,有正方形笸籃、圓笸籃、長方型笸籃;從用途上分有盛饃笸籃、針線笸籃、旱煙笸籃等。笸籃的做工較之簸箕簡單點,但工藝更講究,還加了一道塗染、勾畫的工序。鳥魚花草等繪於其上,了了數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故而笸籃不僅是家庭生活的日用品,而且還是一個民間藝術產品,在開發其使用價值的同時,也賦予其藝術生命力。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簸箕和笸籃除了播揚雜物、盛裝糧食、美化生活而外,還可用作農家曬棗、曬核桃、曬花椒、養蠶等。這就是說除了液體不能盛而外,再盛其他都隨方就方,隨圓就圓。用來盛曬物品易干又不粘臟物,所以人們即便生活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簸箕和笸籃與人們關系不但沒有疏遠,而且顯得更加密切,什麼吹風機、揚場機、風扇遠遠不能代替它。這是因為「物用使其然」。
大簸箕苗寨
大南皋河在這里不經意間拐了一個彎,留下了一片沃土,於是便有了今天的大簸箕苗寨。大簸箕苗寨位於貴州省丹寨縣南皋鄉境內,因為形狀像半邊的簸箕而得名。寨子里居住著九十二戶人家,世世簸箕
代代都居住在這個簸箕寨里。 吊腳樓是苗家人的傑作,在大簸箕寨一棟棟桿欄式的吊腳樓依山而建,一層使用來圈養牲畜的,二層是用來生活起居的,三層是用來儲存糧食的。有些地方建在用鵝卵石壘砌的石基上,寨子里青石板鋪的小路也因山勢的起伏而起伏。平時寨子里顯得很寧靜,只有在節日或有客人到來的時候,小板凳一敲,整個山寨就沸騰起來了。板凳舞過去是在生孩子的時候跳的,生了小孩以後婆家要挑著穀子、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一般是在滿月酒的時候。每當這個時候,婆家挨家挨戶地請寨子里的人吃飯喝酒,當酒喝得高興後就會跳起板凳舞。 平靜的山寨,平淡的生活,這就是簸箕寨。而當大山捧出豐收的果實的時候,這里的每一戶人家、每一棟吊腳樓,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他們豐收的喜悅,糧倉里裝滿的玉米,吊腳樓上掛著的玉米,都顯示著簸箕寨人豐收的記錄。在簸箕寨,慶祝豐收的儀式比過年還要隆重。簸箕寨里還有一個流傳已久的習俗,在豐收後糧食入倉大簸箕苗寨
的前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篩出一簸箕新鮮米,供客人品嘗。米飯的製作過程雖然簡單,但他們生命的含義,全飽沁在這稻米的醇香中。
風味小吃
簸箕板
與粵贛兩省接壤的閩西武平縣,縣城很小,才3萬多人。那日午前到武平,為尋草帽簸箕
「小吃」,在寧靜古老的小街上轉了一圈,發現這個城裡,賣簸箕(音板,是福建人自創的怪字)的小吃店竟有100多家。如按人口計算,每300多武平城關人就擁有一家賣簸箕的小吃店。 在閩西,我到連城縣,連城人把簸箕叫「捆」,說是連城的名小吃;到上杭縣,上杭人把簸箕叫「捲筒米」,也說是上杭的名小吃。但當我說要去武平吃簸箕,兩地的朋友們便都不言語了,足見武平的簸箕又是多麼地受推崇。 簸箕在廣東叫腸粉,在閩南一帶叫米果條,都是用大米磨漿入蒸籠出的半透明的米粉片,只是吃法有所不同而已。武平人所以叫它簸箕,我想大概是蒸出的米粉片都攤在簸箕上的緣故。 同許多地方一樣,武平的簸箕只開早市做早點供應,過了上午10點便收市了。正因為武平有那麼多家賣簸箕的小店,營業時間又集中限時,於是,在清晨,人們便成群結隊地趕去圍住那熱氣騰騰的小店,或堂吃、或買回家去當早點。於是,便以小店為中心,組成了一道武平特有的晨景,這大概是寧靜的小城最為熱鬧的一刻,別具一種古樸的風情。 武平的朋友告訴我,城關的簸箕以菜市場里的一家做的最好,早晨便帶我去見識一回。那店主姓林,是夫妻檔,做簸箕的米漿,還有用綠豆芽、韭菜、紅蘿卜絲、肉絲、香菇絲做的餡,都是凌晨准備好的。清早開市,便見那店主夫妻,一個取一勺米漿倒進鋁板製成的籠屜里,一兩分鍾便蒸熟取出,切成五寸見方的小塊,另一個便撒上菜餡捲成比拇指略粗的筒狀裝盤,再澆一點蔥油,灑一點蔥花上桌。那簸箕似羊脂一般地白,幾粒蔥花又似翡翠一般地綠,煞是好看。再看他們夫妻忙得滿頭大汗,食客吃得有滋有味,這種民間情調和祥和氛圍,更令我不由食慾大振,也加入到食客行列,要了一盤來嘗。武平的簸箕果然名不虛傳,吃在嘴裡又嫩又滑,既韌且香。一盤不夠,就再來一盤。我問價錢,一盤十條,每份一元,凡是吃客,還免費提供一杯噴香的熱茶或一碗濃濃的豬骨湯,真夠便宜。吃著這樣的美味,倒讓我吃出一個美好的感覺,一個山鄉的淳樸民風。
簸箕炊
「簸箕炊」是慶祝早稻豐收時做的一種小吃,當地人管叫「吃新」。以大米、生簸箕炊
粉、清水、熟芝麻、花生油、醬油、辣椒醬、蒜頭為原料。製法:將大米洗凈,用清水浸3小時,撈起,投入石磨中邊加清水邊磨成米漿,加入適量生粉與之拌勻,過細眼蘿斗,成為米粉漿;待蒸鍋水開上氣後,將米粉漿分次灌入托盤或小簸箕蒸熟即成。食法:夏秋季節,將簸箕炊切成小方塊,撒上小芝麻或配蒜頭、醬油、花生油;冬春季節,將簸箕炊切成小方塊炒熱加辣椒醬。特點:潔白、軟滑、爽口、咸香。功用:補中益氣,止煩止渴。這種風味小吃,尤以安鋪、橫山一帶的制工精,味道好。 由於以前是放在竹簸箕上蒸熟來吃的,因此叫「簸箕炊」,現在的「簸箕炊」基本是用金屬來蒸了。 現在可以吃到「簸箕炊」的地方有:化州 茂名地區 湛江地區 廣西客家小吃等。[1]
民歌民謠
建鄴區流傳的「數手籮」:「一籮巧,二籮好,三籮四籮背稻草,五籮窮,六籮富,七籮八籮開當鋪,九籮是秀才,十籮中狀元」還有的說「秦淮區流傳的「數籮歌」:「一籮巧,二籮拙,三籮四籮會插舌,五籮六籮騎花馬,七籮八籮中狀元,九籮缺一十籮全,全籮上天會神仙」。
柳編藝人
孔成德
孔成德(1891~1969)柳編藝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對柳編產生了興趣,後在實踐中不斷 簸箕
探索研究,總結前人經驗,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柳編製作方法。編制的簸箕、簸籮、柳箱等產品不僅花色多、品種全,且質優耐用,美觀大方,曾有「簸籮不漏水、簸箕盛半斗」之稱。編制速度極快,一天能編制圓、方簸籮各1個,簸箕3個,被稱為「簸箕王」。
閻吉明
閻吉明1950年3月生,中共黨員,中專文化。自1980年任村黨支部書記至今。多年來,將富民強村作為首要任務,科學制定全村發展規劃,帶頭實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995年,在全鎮第一個號召試種大棚西瓜,學習鑽研西瓜大棚技術,及時確立了全村的主導產業--大棚西瓜生產,僅此一項,全村年人均增收2000元,推動了太平鎮大棚西瓜的規模性種植發展。自1980年以來,孔家坊村成為全鎮第一個畝產噸糧村、第一個實施村莊規劃村、第一個西瓜專業村、第一個通柏油公路村、第一個戶戶安裝電話村。閻吉明先後獲「濟南市鄉村科技拔尖人才」「濟南市模範共產黨員」「濟陽縣優秀村黨支部書記」等稱號。
另類用途
簸箕是一種農具,用來簸去稻米中的雜質和空殼,在農村裡也用來晾曬柿子、花生等等,北方用柳編,南方用竹編。這件簸箕來自廣西柳州融安縣的一個農村集貿市場,很普通的農家日常用品,細看卻發現手工活做得相當細致,整整齊齊乾乾凈凈,製作者一定是一把好手。 把它買回來,當然不會用來簸米了。葡萄提供的用途是: 用途A:盛水果是沒有問題的,環保、干凈,田園風格,恍惚中以為是在果園; 用途B:還可以放在玄關的鞋櫃上收納鑰匙,也是一道另類的風景; 用途C:放在化妝台上收納形色各異的化妝品和護膚品,同樣可愛; 用途D:書桌、辦公桌上凌亂的曲別針盒、訂書機、電話本等辦公物件,用它一收納,也就整齊輕鬆了。
❿ 掃帚和撮箕有什麼用處
掃帚和撮箕都是用來掃垃圾的。
掃帚是掃地除塵的工具,多用竹枝紮成,比笤帚大,源於中國。由於使用的雞毛太軟,同時又不耐磨損,少康即換上竹條、草等為原料,把撣子改製成了耐用的掃帚。另也指蔾科植物地膚的別名。
掃帚的歷史:
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個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見一隻受傷的野雞拖著身子向前爬,爬過之處的灰塵少了許多。他想,這一定是雞毛的作用,於是抓來幾只野雞拔下毛來做成了第一把掃帚。這亦是雞毛撣子的由來。由於使用的雞毛太軟,同時又不耐磨損,少康即換上竹條、草等為原料,把撣子改製成了耐用的掃帚。
掃帚與笤帚有所不同。掃帚一般指用竹子做的那種大的,用來打掃院子及面積大的場地及馬路。而笤帚一般指用高粱頭扎的較小的那種,用來打掃屋子。
在西方的魔法中,掃帚是一種飛行工具,一般有巫師駕駛。騎在掃帚把上,掃把朝後,據說可以飛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