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手機拍攝的上海外灘夜景圖片一張
『貳』 上海外灘上的燈塔是幾時由誰造的
那是上海外灘信號台
詳情如下:
在上海外灘濱江綠地改造工程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整體移位成功的外灘信號台。這座高49.8米、自重400噸的塔樓,現已重建裝飾煥發了青春。
外灘信號台,是上海僅有的兩座阿塔努布式建築之一,塔樓始建於1907年,距今已有87年。然而,外灘信號台的創建歷史,則可追溯到1884年,它與上海開埠以來的歷史進程是緊密相連的。
一、信號台的由來
信號台的歷史,是與國際航海事業的發展緊密相連的。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對外擴張,商船航運和軍艦航行都離不開氣象。1853年8月,在布魯塞爾召開的國際海洋會議上,氣象作為航海事業的重要因素進行了討論。1854年,英國商業部成立了氣象處,於1861年首次利用信號電碼發送暴風雨警報。之後,英國在紐卡斯爾等港口,開始採用懸掛信號的方法發布風暴警報,歐洲各重要港口也相繼建立了信號台。
1840年英國殖民者發動了鴉片戰爭,逼迫清政府於1842年8月29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使上海成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850年大英輪公司「瑪麗伍德」號首辟香港至上海航線後,外商洋行陸續派遣船隻前來上海。19世紀50年代,上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港口和對外貿易中心。為了使商船和軍艦能在「危險的遠東海域」安全航行,氣象保障也就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上海開埠後,英國和法國傳教士先後在上海開展氣象觀測。之後,法國天主教耶穌會於1872年8月決定在上海徐家匯建立觀象台,同年12月正式開始氣象觀測。從1873年5月起,在報紙上發表隔日氣象觀測資料,並在海關對面的布告欄每日公布中國和日本部分地區的天氣情報報告,使商船、軍艦離港時能獲取氣象情報。
1879年7月31日,台風侵襲上海,造成重大損失。徐家匯觀象台台長能恩斯(M·Dechvrens)對這次台風作了分析研究,並認為只要中國海關、電報公司、法租界公董局等有關當局誠心合作,建立氣象警報信號台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能恩斯的論文發表後,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贊賞和支持,尤其是航運公司的經理及船長紛紛寫信,期望能看到在上海港建立起氣象警報信號台,同時,希望設立標准時間的報告,使航海時針也能得到校準。
1881年9月20日,上海西商總會通過決議,投資籌建向航海者提供天氣情況的機構,要求能恩斯神父給予指導。同時,提供資金購買氣象觀測儀器,於1884年2月18日在遠洋輪船上安裝。從而擴展了海上氣象觀測的范圍,為建立信號台創造了條件。
二、法租界公董局的建台計劃和辭職風波
我國輪船招商局於1873年成立後,先後開辟了駛往日本、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美國等國外航線。為了輪船航行安全的需要,招商局於1882年12月求得清政府兩江總督左宗棠核准,沿徐家匯路向徐家匯觀象台架設電話線桿,以便獲得海上氣象情報。法租界公董局聞訊後迅速作出反應,於12月21日決定,在洋行、外輪公司集中的外灘黃浦江畔西洋碼頭附近,法租界洋涇浜橋堍(今延安東路外灘),建立氣象警報信號台,並設立對時用的子午時辰球。同時,呈請法國駐滬總領事傅賚世(Flesch)向上海道台邵友廉交涉,要求取得沿徐家匯路向徐家匯觀象台架設電話線路的權利。當時法國正侵略越南。為了維護我國的主權,邵友廉以「兩江總督左大人已有諭貼核准招商局立桿架線在先」為由,兩次嚴辭拒絕了傅賚世的要求。對此,法租界公董局極為不滿,仍以徐家匯路是法國軍隊修建、公董局撥款保養為理由,表示抗議招商局的立桿架線行為,並再次要求傅賚世與上海道台交涉。由於中法關系日益緊張,法國艦隊在我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中法戰爭一觸即發,傅賚世於1883年3月26日復函給公董局,拒絕再行交涉。同時,指責公董局「不能對於此地當局提出任何抗議」,「所有關於國際性質的問題,只有國家代表方有處置的權能。」
法租界公董局第十八屆董事會由於架線要求未能達到目的,又受到總領事的指責,總董蒙維爾(Vouillement)、副總董平濟利(Blnnlsebli)以及四名董事,於3月29日相繼辭職,董事會遂遭改組,建立信號台的計劃也暫被擱置。
三、外灘信號台的建立與發展
法租界公董局第十八屆董事會於1883年4月19日改選後,徐家匯觀象台台長能恩斯寫信給公董局說:「以上海如此重要的商埠,若設置一個氣象信號台,並核定時刻的標准,是很有重大利益的」。能恩斯避開了架設電話線桿的問題,准備採用人力奔走傳送氣象報告,儀器設備只需購置一台天文鍾和中星儀就可以了。總董奧里烏(N·J·Orion)在4月30日公董局非常會議上宣讀了能恩斯的信。5月29日決定,在外灘洋涇浜橋堍創辦氣象信號台。出資白銀3000兩購買儀器,每年補助白銀300兩作為維持費。自丹麥商人於1882年在外灘洋涇浜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電話局後,徐家匯觀象台開通了對各洋行的氣象服務電話,不久與信號台的電話也接通,通訊問題得到了解決。
外灘信號台於1884年9月1日正式對外服務。這是在中國領土上由外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信號台,也是亞洲太平洋地區最早建立的信號台之一。信號台在行政上劃歸法租界市政總理處列為附屬機構,中外籍員工約有10名。明末閣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第十一世孫徐道生、徐林生都曾在信號台工作過。信號台的業務由徐家匯觀象台領導,台長由徐家匯觀象台台長兼任,氣象警報和授時信號均由徐家匯觀象台決定發布。外灘信號台實際上是徐家匯觀象台對外服務的「窗口」。
初建時的外灘信號台比較簡陋。在一間小屋旁豎立一根木桅桿,懸掛氣象警報信號,並有風球指示風向。為了適應日益發展的信號服務工作,台長勞積勛(A·Froc)於1847年10月18日致函法租界公董局,要求擴大信號台,並附呈了建築師夏洛(Chollot)擬定的工程計劃。公董局接受了該項計劃,並撥款1480美元。工程於1898年8月19日完成。
外灘信號台的木桅桿曾先後於1901年8月3日和1906年7月5日兩次被台風和雷雨大風折斷,子午球突然墜落,砸破了附近辦公室的屋頂。由此促使法租界公董局於1906年7月26日決定,盡快建造新的信號台。當時有兩個設計方案,一個是鐵路工程師查利格倫(Charigron)提出的,另一個是建築師馬第(Marti)提出的。經研究,公董局決定採用馬第的設計方案,造價10247美元,於1907年2月6日簽訂合同,同年3月動工。工程採用木樁,用24捆松樹奠基,底座寬11.3米、高4米、塔高36.8米,用鋼筋水泥建造。塔頂建豎9米高的報時球桅桿,總高49.8米。工程於1908年7月完工。同時,還添置了氣候記錄器、風速計、精密時鍾等儀器,更換了帶有平衡錘的報時球,裝置了白色信號燈。新建的信號台於1908年6月23日開始懸掛信號。
外灘信號台於1923年又制定了附房擴建計劃,1925年與萊蒙德(Remond)、柯萊(Collet)簽訂了建造合同。工程於1926年動工,1927年8月完工。這就是現存的外灘信號台全貌。
四、信號服務與信號電碼
外灘信號台的主要任務是開展氣象和授時服務。每天10時、16時在桅桿上升起不同形狀和顏色的信號旗,標明長江口外洋面上的風向、風力實況。1896年1月1日起又增加了霧天情況的報告。這是由設在上海東南83公里的大戢山島燈塔站提供的觀測資料,通過電報局的海底電纜轉送到信號台的。每天11時30分懸掛徐家匯觀象台發布的當天天氣預報或風暴警報信號旗,夜間使用紅、白信號燈發布風暴警報「使航海者知所趨避」。從1897年4月19日起,每天16時15分用信號旗報告徐家匯觀象台氣壓表的指數,為停泊在黃浦江上的外國商船和軍艦校對氣壓表提供依據。授時服務主要是每天中午將升在桅桿頂上的子午球降落,報告正午12點標准時。從1909年起,在夜間用燈光顯示晚上9點標准時。這種精確的授時信號,對於遠洋艦船在海上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信號服務日復一日不間斷地進行,每年累計工作量相當可觀。以1936年為例,懸掛台風位置信號299次,台風信號燈131次,大風信號246次,大戢山島氣象觀測實況信號736次,氣壓表指數信號366次,向報社和公眾發布氣象信息29698次。每當台風、暴風雨來臨時,許多人在信號台等待最新信息,電話鈴聲不斷,每天答詢天氣數百次之多。
用什麼樣的信號來發布氣象信息是一個重要問題。信號台開始是使用各種不同形狀和顏色的旗號來發布氣象和授時信息的。旗號雖然色彩鮮明,但也有缺陷,在風靜時旗號不能飄揚,人們不易辨別。因此,徐家匯觀象台根據船長和海員們的意見,對信號不斷作了改進。從1897年至1931年,較大的改進有6次。如為了使人們從各個不同方向看空中的信號投影都一致,採用圓形體做標記,有球體、圓柱體、尖端向上或向下的錐體、底部或尖端相連的錐體等,不同形狀組成的標記代表10位數碼。同時,將遠東海域分成若干大小不等的海區,規定用數碼表示台風在某一海區的位置和移動路徑。台風移動的方位採用海員熟悉的羅盤形式,以32個方位用數碼來表示。商船和船長和海軍的艦長只要看到信號,就可以作出判斷,並決定是否啟航和航行的路線。
外灘信號台使用的電碼,曾由台長勞積勛先後於1905年在因斯布魯克舉行的國際氣象局長會議和1930年4月在香港舉行的遠東氣象會議上分別作了介紹,獲得好評,認為「電碼之便捷,航用之簡便,有推於世界之可能」。中國海關早在1898年就決定,所屬各燈塔站統一使用外灘信號台的信號電碼。從1931年3月1日起,東亞各國海關所屬港口(除朝鮮外)都使用上海外灘信號台的電碼懸掛信號。
五、鳴炮示警
1915年7月27日至28日,強台風襲擊上海,風速達43.9米/秒(12級)。雖然徐家匯觀象台對這次台風作了預報,信號台發布了警報,但損失仍慘重。英、法租界行道樹被吹倒6000餘棵,黃浦江浮屍200餘具,沉船300餘艘,損壞船隻千餘艘,徐家匯天主堂塔頂上的鐵十字架也被狂風吹彎,馬路積水盈尺,通訊一度中斷,工商業陷於停頓。這次台風災害使社會各界引起極大震動。為了加強對台風的報警和防範工作,上海海關於1916年8月3日發表通告,每當信號台掛起黑球,台風即將來臨時,「在陸家嘴樓房鳴炮一響示警」,後又規定在蘭路(今蘭州路)江海分關同時鳴炮,所有船隻均需進港避風。1936年3月,海關又發布公告,將台風警報鳴炮改為三響,與時間號炮有所區別。每當台風即將來臨時,在狂風怒吼中,那深沉凄厲的炮聲震撼申城,提醒市民做好防颱工作,一切船隻均不得出港,直到1940年7月27日才停止使用鳴炮示警。
六、「特殊服務」
外灘信號台成立之時,正是中法戰爭爆發之際。法國來華郵船不得進入上海港,郵件只能卸在大戢山島燈塔站,再轉運上海海關,由外灘信號台懸掛信號通告法國僑民領取,這是最早的「特殊服務」。
為西方各國海軍艦隊提供氣象「特殊服務」,是外灘信號台的一項重要任務。據年報統計,僅1901年至1908年的八年中,這類「特殊服務」達1115次,平均每年139次。按國別區分,以1907年為例,法國47次、德國34次、義大利20次、英國15次、美國8次、奧地利5次、丹麥1次。應西方各國空軍和航空駕駛員的要求,自1920年3月1日起,外灘信號台提供的徐家匯觀象台氣象公報中,增加了三個高度的風向,在對雲的觀測中推斷了雲底高度。
外灘信號台台長龍相齊(Gherjzi)於1938年參觀了漢堡德國海洋氣象台、倫敦英國空軍部、華盛頓美國氣象局、巴黎法國氣象局、義大利水道部、香港和馬尼拉氣象台,回到上海後說:「與各國同類信號台相比,上海外灘信號台毫不遜色,甚至有些方面超過它們」。正由於此,外灘信號台和徐家匯觀象台受到西方各國的支持和稱贊。上海英租界工部局從1897年起承擔外灘信號台經費開支的一半。日本明治天皇於1903年11月24日授於勞積勛台長「瑞寶勛章」。法國海軍部於1919年10月提供一台精密的天文鍾,以改善信號台的授時服務。由法國海軍部長萊涅(Leygnes)提議,經法國議會表決通過,每年向徐家匯觀象台提供補助金12000法朗,法國海軍上將吉萊(Gilley)率領的海軍參觀團於1923年到達上海,向外灘信號台和徐家匯觀象台的神父及員工表示了「感激之情」。
七、從「孤島」到黎明
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於1937年11月12日淪陷,租界成為「孤島」。由於各地逃難的同胞以及世界各地的流亡者來到上海租界,資金和勞動力激增,經濟出現畸形的虛假繁榮。在此期間,中國內地的氣象站都已停止發報,但太平洋地區以及福州、汕頭等地氣象站仍繼續工作,徐家匯觀象台仍能發布台風和日常的氣象預報,外灘信號台堅持進行氣象服務和信號報警。同時,由於設在巴黎的國際時間局的幫助,徐家匯觀象台自1939年7月起,與世界各國20個觀象台建立了確定標准時間的相互聯系和合作。因而,外灘信號台的授時服務也有了改進。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租界,「孤島」局面結束。根據法國駐滬總領事館的指示,外灘信號台的氣象和授時服務暫停。不久,徐家匯觀象台提出了在日軍佔領下恢復業務工作的方案,每天11時、16時兩次氣象要素觀測實況和天氣預報仍在外灘信號台公布,但不發無線電廣播。
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法國維希政府和日本分別向汪偽國民政府「交還」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外灘信號台由日偽上海特別市第八區公署接管。該區工務處副處長許貫三任台長。原台長卜爾克(M·Burgand)在報告中表示:「保證在上海市政府第八區管理之下,照常辦事於上海工商事業之中」,「與日本當局互相通氣,以冀事業日漸發展」。同年12月31日,日偽上海特別市第八區公署署長陳公博聘任卜爾克神父為外灘信號台副台長。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中央氣象局會同上海市政府接收了外灘信號台,改組成為上海氣象台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鄭子政任台長。1946年6月,上海氣象台將國際間議定的氣象信號及地方風暴信號重新公布施行。黎明前的上海,通貨膨脹,百業蕭條,經濟崩潰,但外灘信號台仍堅持開展氣象服務。
上海解放後,軍管會於1949年5月31日發布命令,派員接管了當時設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的上海氣象台,外灘信號台同時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1950年6月,美國挑起了朝鮮戰爭。同年12月11日,軍管會命令接管了徐家匯觀象台。隨著抗美援朝的勝利和國民經濟的恢復,為了保障海上和內河航運以及漁民的安全,於1952年成立外灘氣象站,自1953年1月1日起恢復氣象觀測和信號服務。根據上海中心氣象台的通知,對外發布海洋氣象預報,遇有台風或大風時,懸掛警報信號,並為航海部門提供氣象咨詢服務。
1957年初,上海中心氣象台成立了專門服務機構,與海運、航運、鐵路、機場、碼頭等交通運輸部門建立了電話服務網路,海岸電台加強了船舶氣象報告,人民廣播電台不斷改進天氣預報的廣播。隨著通訊工具的逐步現代化,有線和無線通訊以及新聞媒介不斷提高氣象信息的傳播速度,適應了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需要。因此,上海中心氣象台於1957年2月15日決定,外灘氣象站停止工作,風暴警報信號由港監部門負責懸掛。
如今,外灘信號台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留下的這座古典式西洋建築,是歷史的見證。據悉,它將開辟為外灘發展史料圖片展覽室,供遊人觀瞻,成為外灘歷史風貌保護區的一組新的旅遊景點。
『叄』 上海外灘到底有什麼好玩的
1.外灘觀光隧道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浦東東方明珠和浦西南京東路外灘之間
『肆』 求教,上海外灘上的雙子塔名字
上海外灘上的雙子塔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位於上海浦東陸家嘴,是包括甲級寫字樓、酒店、公寓及商場的綜合大樓。原先的方案定為兩幢320米、約70層的雙子塔,後修定改為興建3幢。該地塊將興建兩幢分別高260米及250米的雙子塔,再加一座85米高的建築,但土地用途不變。
(4)沁河外灘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據新民晚報2010年07月16日報道,上海方面公布面積最大外灘規劃,將建180米雙子塔樓。結合外灘的歷史風貌,在南外灘,將建高180米的雙子塔樓,以及集金融、商業、酒店等多元功能在內的建築群。
而在復興地塊、南浦地塊和沿江一線的其他區域,延續老外灘的建築格局,新建樓都限高60到80米。整個外灘金融集聚帶,新增商辦面積達230萬平方米。老大樓、次新樓、新建商務樓總計可提供440萬平方米的多樣化商務空間。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由四部分組成,除了三幢大樓外,還有一座商場大樓,商場大樓連結較矮的85米高建築物。整個建築外牆以銀灰色玻璃帷幕覆面,主調色彩以白和銀灰為主,以營造現代高雅氣氛。造形略有變化,形成雙子塔式設計效果,兩幢大樓平面呈多角形,頂部成斜度,其簡約外觀形成現代雕塑般的建築效果。
『伍』 急求上海外灘1990年左右的全景高清照片
『陸』 上海外灘在哪
外灘(英文:The Bund;上海話拼音:nga thae),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灘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成為上海十里洋場的真實寫照,也是舊上海租界區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始的起點。
外灘全長1.5公里,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上海辟為商埠以後,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外灘成為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外灘隨交還上海公共租界於汪偽國民政府,結束長達百年的租界時期,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擁有正式路名中山東一路。
外灘的名稱由來
清末,除上海縣城東門黃浦江岸外的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灘地。退潮時,江水聚滯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灘地。漲潮時,江水又沒過河灘。黃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於江寬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就須拉纖行走。
幾百年來,纖夫的足跡就在黃浦江灘踩出一條曲折多彎的小道,人們稱之「纖道」,這纖道就是外灘最早的路了。纖道的西邊為農田,阡陌溝渠之間散布著星星點點的茅舍。
在上海的地名習慣用詞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進入上海舊縣城附近以前有條小支流叫上海浦(現已消失),上海人就以上海浦這一小河的出口為界,其上游的黃浦江河灘叫作「里黃浦灘」,簡稱「里灘」,其下游的黃浦江河灘叫作「外黃浦灘」,簡稱「外灘」。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外灘
『柒』 有一張圖片是上海外灘從早到晚的
陰天或大霧時的外灘,一張照片分不清早晚,唯一不變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僅供參考。
『捌』 外灘十八號 是什麼地方
伴隨著外灘18號的開幕,眾多世界頂級品牌相繼在這絢麗多姿的黃浦江畔展示起各自經久不衰的品質和榮耀。
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法國珠寶鍾表品牌——卡地亞;
以精美的面料和和體剪裁聞名的義大利品牌——傑尼亞;
廣受皇室和名人喜愛的來自法國的珠寶鍾表——寶詩龍:
在各大拍賣行都能見其蹤影的百年名表——百達翡麗;
簡約優雅的時裝品牌——寶姿1961;
內斂高尚的英國名牌——雅格獅丹;
深受年輕人追崇來自德國的皮製品——BREE;
匯集世界名牌手錶的——英皇鍾表珠寶和代表威尼斯民間玻璃藝術傑作的——Gabbiani Glass。
『玖』 上海外灘建築群介紹,只要知道各個建築的名字,附加建築的圖片
上海市區黃浦江濱外灘一帶,遍布著一幢幢不同國家風格的西式建築群,故有"世界建築博覽會"之稱。包括古典主義風格的亞細亞大樓(1915年),英國古典式的上海總會大樓(1911年)、歐洲古典折中主義的海關大樓(1925年),仿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匯中飯店大樓(1906年),裝飾上採用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中國銀行大樓(1937年),百老匯大廈(1934年)等。
『拾』 求,上海外灘,超大尺寸高清晰圖片大謝·!
http://hi.88trip.com/pier/photo/24848/index.htm
聲明哦:這是別人的相冊.
你如果採用了就不要拿去做商業用途,或者盈利使用.
會侵犯肖像權的,特別是別人的照片.
如果你掛自己家欣賞就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