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粘性土與無粘性土
1、 礦物成分:無粘性土一般由原生礦物組成,顆粒較粗;粘性土一般由次生礦物組成,顆粒較細;
2、 土的結構:無粘性土顆粒較粗,土粒之間的粘結力很弱或無粘結,往往形成單粒結構;粘性土顆粒較細,呈現具有很大孔隙的蜂窩狀結構或絮狀結構,天然狀態下具有一定的結構性、靈敏度和觸變性。
3、 物理狀態:無粘性土的工程性質取決於其密實度;而粘性土的工程性質取決於其軟硬狀態及土性穩定性。
❷ 為什麼這種紅色土壤不長草,多少年都這樣,下面這個圖片上的植物有四年了,還是20公分
粘性土壤,透氣透水性太差
❸ 黏性土和濕性土區別
粘性土顆粒細,孔隙小而多,透水性弱,具膨脹、收縮特性,力學性質隨含水量大小而變化。
❹ 粘性土包括幾類土
粘性土指的是含粘土粒較多,透水性較小的土。壓實後水穩性好,強度較高,毛細作用小。
粘性土一般按粘粒(粒徑小於0.005毫米)含量多少分為三類:
(1)粘土,粘粒含量大於30%;
(2)亞粘土(亦稱「粉質粘土」),粘粒含量在10%~30%之間;
(3)亞砂土,牯粒含量3%~10%。
按塑性指數劃分:
(1)粘土,塑性指數大於17;
(2)亞牯土,塑性指數為0~17;
(3)輕亞粘土(亦稱亞砂土),塑性指數為3~10。
常作為建築物地基或用作堤壩、路堤填土材料。
❺ 粘性土與黏性土是什麼區別到底哪個nian對
粘性土 正確
❻ 什麼是超黏性土
老粘性土
老粘性土系指第四紀全新世以前形成的粘性土,包括上更新統粘性土Q1、中更新統粘性土Q2、晚更新統粘性土Q3。
中文名
老粘性土
時期
第四紀全新世以前
包括
上更新統粘性土等
分布
低山、丘陵
這類土廣泛分布在低山、丘陵及二級階地的壠崗地形上;以殘積、沖積成因為主,洪積坡積次之。在老粘性土中出現最多的是粘土(其塑性指數Ip>17,其次是亞粘土(10<Ip≤17),再次是輕亞粘土(Ip≤10),Ip小於7的輕亞粘土極少見。
老粘性土較全新世形成的一般粘性土Q4有超固結、高強度、低壓縮性、粘性強、整體性好等物理力學特性。由於它堅硬粘著,開挖基坑的難度不亞於風化軟質岩體。當建築物置於這類土之上,在基礎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利用老粘性土這一特性。[1]
❼ 簡述粘性土和無粘性土在礦物成分,結構,物理狀態和分類方面的區別與聯系
粘性土指塑性指標大於10的土。礦物成分:粘土顆粒的礦物成分主要有粘土礦物和其他化學膠結或有機質,其中粘土礦物的結晶結構特徵對粘性土的工程性質影響較大。粘土礦物實際是一種鋁—硅酸鹽晶體。三類典型粘土礦物:蒙脫石,伊利石,高嶺石。結構:絮狀結構(片架結構)。不穩定,隨溶液性質改變或震盪會分散。物理狀態,物理特性指標:塑性指標,液性指標,活動度,靈敏度,觸變性。
無粘性土。礦物成分:多礦物結構,單礦物顆粒(石英,長石,石母)。結構:單粒結構。分緊密型和疏鬆型,緊密型在 動靜荷載下不會有太大沉降,強度大壓縮性小,是良好的天然地基。疏鬆型土易發生移動,土中孔隙劇烈減少,引起很大變形。物理特性指標:密實度。
❽ 什麼是粘性土
工程上應根據塑性指數分為粉質粘土和粘土,塑性指數大於10,且小於等於17的土,應定名為粉質粘性,土塑性指數大於17的土應定名為粘土。
❾ 砂性土與粘性土區別
1、定義不同
粘性土:沙土指是含粘土粒較多,透水性較小的土。其壓實後水穩性好,強度較高,毛細作用大。其顆粒細,孔隙小而多,透水性弱,具膨脹、收縮特性,力學性質隨含水量大小而變化。
砂性土:砂性土指的是含砂土粒較多且具有一定粘性的土,壓實後水穩性好,強度較高,毛細作用小。顆粒間無粘聚力,性質鬆散,主要由0.075~2毫米的顆粒所組成無塑性的土。
2、成分不同
粘性土:按粘粒(粒徑小於0.005毫米)含量多少分為三類:1、粘土,粘粒含量大於30%;2、亞粘土(亦稱「粉質粘土」),粘粒含量在10%~30%之間;3、亞砂土,粘粒含量3%~10%。
砂性土:主要由0.075~2毫米的顆粒所組成無塑性的土。按粒度組成可分為粗砂、中砂、細砂和粉砂。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雲母。砂性土由暴露於地表的各類岩石經物理風化破碎、再經機械搬運、磨蝕、分選、堆積而成。
3、特徵不同
粘性土:粘土是具強塑性、吸水性、膨脹性、收縮性、吸附性、凍脹性、燒結性、耐火性等特殊性質。作為建築物地基,粘性土的承載力取決於它的天然稠度狀態。粘性土是燒制磚瓦的材料,也是重要礦產。粘性土的地質成因多種多樣,在地殼上廣為分布,約占沉積岩土的50%以上。
砂性土:壓實後水穩性好,強度較高,毛細作用小。顆粒間無粘聚力,性質鬆散,主要由0.075~2毫米的顆粒所組成無塑性的土。按粒度組成可分為粗砂、中砂、細砂和粉砂。砂性土在第四紀沉積物中,以及現代濱海、河流、湖泊、沙漠地帶有廣泛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