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中西合璧圖片大全高清

中西合璧圖片大全高清

發布時間:2022-08-11 16:55:00

㈠ 思維訓練之,看圖猜成語,中西合璧,威力無窮

學貫中西

xué guàn zhōng xī

【解釋】形容學問貫通了中國和西方的種種知識。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一回:「本領事久聞這位某觀察,是曾經某制軍保舉過他留心時務、學貫中西的。」


【結構】主謂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博學


【近義詞】學富五車


【反義詞】不學無術、目不識丁


【例句】曹汝霖、章宗祥都是~的人物,但結果卻都做賣國害民的事。(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二十八章)

㈡ 銅牌,背後八卦圖,正面十二生肖圍繞的鏡子

北京2008年奧運會獎牌直徑為70毫米,厚6毫米。獎牌正面為國際奧委會統一規定的圖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臘勝利女神和希臘潘納辛納科競技場。獎牌背面鑲嵌著取自中國古代龍紋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屬圖形上鐫刻著北京奧運會會徽。獎牌掛鉤由中國傳統玉雙龍蒲紋璜演變而成。整個獎牌尊貴典雅,中國特色濃郁,既體現了對獲勝者的禮贊,也形象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玉」比「德」的價值觀,是中華文明與奧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奧運會形象景觀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㈢ 圖為兩個人和兩個國的成語

中西合璧
zhōngxīhébì
[釋義] 璧:古代玉器。指兼有中國和外國優點的事物。
[語出]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咱們今天是中西合璧……這邊底下是主位;密司忒薩坐在右首;他同來這劉先生坐在左首。」
[辨形] 璧;不能寫作「壁」。
[近義] 土洋結合 亦中亦西
[用法] 多含褒義。一般作賓語。

㈣ 哪位大神,分享一下「中國通史」紀錄片

《中國通史.古代史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fMz2XoryBhgLiyuUTjMxqg?pwd=vn5b 提取碼:vn5b
《中國通史之古代史》
類型: 紀錄片、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集數: 180
片長: 19分鍾
12位著名歷史學家、20餘位歷史學博士、120位多領域專家學者、影視編導與多媒體技術研發人員歷時三年的經典巨獻。
一部通史,通古今通天下,知興知衰知未來,從史前史到21世紀。
這是關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與發展跨越了五千年的真實記錄;
這是一場今人與古人關於國家、社會民族以及個人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一切經驗與教訓的靈魂對話。
延綿不絕、波瀾壯闊的五千年歷史傳承,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內力、精神氣質與生命底蘊,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也由此創造了獨特的中國歷史。中國的歷史,既記載著我們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優良傳統,也記載著我們所經歷的刻骨銘心的磨難和感天動地的奮斗;既記載著我們曾經創造的彪柄史冊的偉業,也記載著我們所經歷的世所罕見的困難與風險;它也正昭示著我們的未來。
歷史不僅僅是一面鏡子,它更是一部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因此在學校認真開展歷史學習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國家教育部、團中央也多次提出了在中小學中重視歷史學習和青少年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
超大型影視版多媒體資源庫《中國通史》是以現代科技手段製作的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的大型影視版多媒體巨作,由大型歷史記錄片《中國通史》和《中國通史》多媒體圖文專題資源庫兩大部分內容組成。共有120盤DVD-ROM,其中,歷史紀錄片《中國通史》(100盤DVD-ROM),即視頻庫,可在DVD機或電腦光碟機上直接播放觀看;另一部分為《中國通史》多媒體圖文專題資源庫(20盤DVD-ROM),插入電腦光碟機中即可瀏覽觀看。
本套資源庫由國內兩百餘位史學家、學者、影視編導、多媒體技術研發人員歷時三年製作完成,是迄今為止中國第一部同類題材的影視和圖文版多媒體歷史資源庫,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教學價值和珍藏價值。
本套資源庫以歷史教學大綱為依據,涵蓋了歷史教學的所有知識點,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展示了中華文明五千年來的輝煌成就,再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歷史傳統,更突出表現了中華民族抵禦外辱、爭取獨立自主、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是一部學校必備的圖書館館藏和進行歷史教學、愛國主義教育、國情啟蒙教育的優秀多媒體資料庫。
一部可以看得見的五千年歷史: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通史》共分348集,時長為105小時。該片以歷史年代為序,以史詩般的宏大敘事手法,通過大量的實景拍攝、歷史情景復原拍攝以及利用近現代歷史影視資料等手段,生動、真觀、完整地再現了從史前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幾乎記錄了影響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全部重大事件,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宗教、法律、科學、文化、人物、社會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各個方面。該片以具體的歷史事實為「點」,以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為「線」,採用「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使學生在輕松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發展的過程,獲得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刻的思想啟迪。
一部可以讀得懂的五千年歷史:《中國通史》多媒體圖文專題資源庫部分分為20個大型專題,由文字和圖片兩部分內容組成。文字部分以專題形式記述了從原始社會至今的所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科技文化、典章制度、文獻資料、文物遺址、典故傳說以及傳統文化等相關內容,文字量為350餘萬字;圖片部分則收錄了近萬幅珍貴的歷史人物、歷史地圖、文物古跡等高清圖片。每一專題資源均以獨立多媒體網頁形式呈現,便於資料查找和學習使用,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文明起源
1.人類起源——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2.曙光初現——氏族公社時代
二、中華曙光
1.人文初祖——炎黃二帝與華夏族的興起
2.天下為公——堯舜禹與禪讓制
三、最早的王朝
1.夏「家天下」——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的建立
2.殷商興亡——中國第一個有文字可考的王朝
3.封邦建國——西周王朝的鼎盛時代
4.禮崩樂壞——西周王朝走向衰敗
四、謎一樣的文化
1.神秘甲骨——中國現存較早的漢文字系統
2.青銅文明——中華文明社會的起始
五、春秋爭霸
1.五霸迭興(上)——齊桓公與晉文公
2.五霸迭興(下)——宋秦楚霸主紛爭
3.吳越爭霸——崛起的南方之國
六、戰國七雄
1.七雄並立——群雄割據的爭霸時代
2.富國強兵——諸侯走向變法圖強之路
3.合縱連橫——秦帝國統一的前奏
七、大變革時代
1.生產變革——先秦時期的經濟發展
2.曠世壯舉——水利史上的奇跡都江堰
3.國之重鎮——先秦時期城市的興起
八、智慧的迸發
1.千古風騷——《詩經》與《楚辭》
2.鍾鼓之樂——曾侯乙編鍾與古樂
3.科技初曙——先秦時期的科技發展
九、百家爭鳴(上)
1.萬世師表——孔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
2.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3.道法自然——老莊與道家思想的形成
十、百家爭鳴(下)
1.塵世苦修——墨子與墨家思想的形成
2.千古帝師——韓非子與法家思想的形成
3.文韜武略——孫子與兵家思想的形成
4.理性光輝——諸子百家與思想的交鋒
十一、大秦帝國
1.千古一帝——秦掃六國的統一戰爭
2.天下一統——秦帝國中央集權制的確立
3.揭竿而起——秦末陳勝吳廣起義
十二、秦朝奇跡
1.地球奇觀——秦代萬里長城的修建
2.地下王國——空前絕後的秦始皇陵
3.深度埋伏——世界第八大奇跡秦陵兵馬俑
十三、大漢一統
1.楚河漢界——逐鹿中原的楚漢相爭
2.無為而治——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
3.繁華初現——西漢初期的文景之治
十四、漢武雄風
1.開疆拓土——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2.經世濟民——漢武帝的治國方略
十五、西漢的衰亡
1.帝國危機——西漢中後期的腐朽統治
2.短命王朝——毀譽參半的王莽改制
十六、漢室復興
1.光武中興——東漢王朝的建立
2.守成年代——東漢中後期外戚與宦官的專權
3.漢末亂世——東漢帝國的覆滅
十七、兩漢的民族與外交關系
1.昭君出塞——漢朝與匈奴的和親
2.張騫西行——漢王朝西域開疆拓土
3.絲綢之路——融通中外的千年古道
十八、輝煌的漢代科技
1.告別簡牘——造紙術的發明
2.懸壺濟世——中醫學的發展
3.窺天測地——地動儀與《九章算術》
十九、思想的勃興
1.道教興起——道教的孕育與產生
2.佛教東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3.文化一統——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形成
二十、兩漢文化成就
1.史家絕唱——《史記》與《漢書》
2.漢家華章——兩漢的文學藝術成就
二十一、天下三分
1.官渡之戰——中國北方的統一
2.驚濤拍岸——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戰
3.三足鼎立——魏蜀吳三國的建立
二十二、兩晉春秋
1.分久必合——西晉的短暫統一
2.八王之亂——西晉的皇室內亂
3.百年風雲——偏安一隅的東晉
二十三、亂世爭鋒
1.金革之世——十六國春秋
2.南朝更迭——宋齊梁陳的統治
二十四、動盪與融合
1.草原之鷹——北魏的迅猛崛起
2.全盤漢化——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朝分立——北魏王朝的土崩瓦解
4.政教相爭——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
二十五、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1.瑰麗多姿——文學藝術的繁榮
2.文以載道——史地之學的興盛
3.格物致用——自然科學的發展
二十六、從未停止的思考
1.魏晉風度——玄學與竹林七賢
2.梵音裊裊——佛教的傳播與興盛
3.神秘玄妙——道教的傳播與興盛
二十七、繁盛一時的隋王朝
1.南北一統——隋王朝的建立
2.開皇之治——隋王朝的短暫興盛
3.瓊花之殤——隋王朝的終結
4.貫通南北——澤被後世的隋朝大運河
二十八、 唐帝國的統治
1.旭日始旦——唐王朝的建立
2.貞觀之治——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
3.無字豐碑——一代女皇武則天
二十九、盛唐氣象(上)
1.開元盛世——封建王朝的鼎盛時代
2.繁華似錦——充滿生機的唐朝經濟
3.科技之光——創新不斷的唐朝科技
三十、盛唐氣象(中)
1.上善若水——唐朝時期的民族關系(上)
2.厚德載物——唐朝時期的民族關系(下)
3.萬國來朝——唐朝時期的對外關系
三十一、盛唐氣象(下)
1.大唐詩篇——光耀千古的唐代詩壇
2.唐代傳奇——文言小說的里程碑
3.翰墨書香——燦爛奪目的書畫藝術
4.盛世之姿——氣勢恢弘的唐代樂舞與壁畫
三十二、繁華盡逝的落寞
1.大唐驚變——貽害無窮的安史之亂
2.中興之志——唐朝重建國家權威的努力
3.危機四伏——動盪的唐朝中後期統治與衰落
三十三、混亂與重生
1.無盡烽火——大割據時代的五代十國
2.朔漠梟雄——扶搖而起的契丹
三十四、說不盡的兩宋政治
1.顛覆風雲——北宋建國與皇權強化
2.文人當政——北宋中後期的變法與黨爭
3.江山寥落——走向覆滅的南宋王朝
三十五、民族政權並立的年代(上)
1.干戈玉帛——勢均力敵的宋遼之戰
2.千古傳奇——西夏的興亡之謎
三十六、民族政權並立的年代(下)
1.馬上雄鷹——北方女真族的崛起
2.南北對峙——南宋與金曠日持久的爭戰
三十七、氣象萬千的兩宋風貌
1.錦綉江南——蓬勃發展的南方經濟
2.坊牆倒塌——繁榮昌盛的兩宋商業
3.萬千氣象——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三十八、空前繁榮的科技文化
1.中國驕傲——走向世界的三大發明
2.史學巔峰——繁榮發展的唐宋史學
3.名流千古——成就斐然的唐宋八大家
三十九、入主中原的大漠之風
1.一代天驕——蒙古帝國的擴張
2.疆域空前——元朝的統一戰爭
3.帝國之治——元朝的統治制度
四十、馬可波羅的夢想之都
1.帝國胸襟——開放繁榮的元帝國
2.四海一家——元朝民族融合的加強
3.黃金遍地——生機勃勃的元代經濟
四十一、流光溢彩的宋元文學藝術
1.婉約豪放——吟不盡的宋詞風流
2.曲盡其妙——元代戲曲藝術的興盛
3.墨彩紛呈——宋元時期書畫藝術的發展
四十二、明朝君主專制的加強
1.帝國悲歌——元帝國的衰落與終結
2.乾綱獨斷——明朝君主集權的加強
3.靖難之役——骨肉相殘的明王室內亂
四十三、強盛一時的大明王朝
1.百年基業——大明王朝的雄厚國力
2.雲帆高張——鄭和七下西洋
3.綏靖安撫——明王朝對邊疆各民族的政策
4.商行天下——中國商幫的興衰
四十四、危機四伏的海防
1.誓平倭寇——明朝沿海抗倭戰爭
2.強盜西來——西方早期的殖民侵略
四十五、大明勢漸
1.京師告急——土木之變與北京保衛戰
2.人亡政息——力挽狂瀾的張居正改革
3.禍起蕭牆——撲朔迷離的明宮三大案
4.生死博弈——宦官專權與東林悲歌
四十六、明末悲歌
1.自毀長城——明末軍事力量的削弱
2.闖王舉兵——大明王朝的終結
3.落日余暉——苟延殘喘的南明小朝廷
四十七、輝煌燦爛的思想文化
1.恢弘帝都——明清北京城的興建
2.中西合璧——明朝科技的發展與西學東漸
3.格物致知——復興儒家的宋明理學
4.經世致用——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
四十八、雅俗共賞的明代文藝
1.名著千秋——白話小說的興起
2.世態萬千——市井文學的繁盛
3.奼紫嫣紅——明代戲曲的光華
4.文人雅意——書畫藝術的流變
四十九、馳騁關外的民族
1.關外之鷹——女真族的再次崛起
2.手握天憲——努爾哈赤的豐功偉業
3.叱吒關外——皇太極建立清帝國
五十、最後的抗爭
1.波瀾未平——此起彼伏的抗清斗爭
2.驅逐外夷——鄭成功收復台灣
五十一、清帝國的雄心(上)
1.鴻均之世——康熙帝平定三藩
2.海晏河清——清王朝統一台灣
3.抵禦外辱——東北邊疆抗擊沙俄
五十二、清帝國的雄心(下)
1.四海承風——平定噶爾丹叛亂與土爾扈特回歸
2.金甌無缺——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與清朝的對外戰爭
3.政教合一——西藏的達賴與班禪
五十三、封建社會的殘陽
1.一人天下——清朝君主專制的加強
2.末日余暉——迴光返照的康乾盛世
3.盛世隱憂——清王朝中後期的統治危機
五十四、繁榮的清代文化
1.天人合一——美輪美奐的古典園林
2.鴻篇巨制——浩大的清代文化工程
3.千古絕唱——中國古典文學的頂峰《紅樓夢》
4.流派紛呈——針砭時弊的清代文學
5.妙筆丹青——領異標新的清代書畫藝術
6.國粹大戲——京劇的形成與發展
五十五、鴉片戰爭(上)
1.文明碰撞——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西方
2.民族尊嚴——林則徐虎門銷煙
3.帝國之殤——鴉片戰爭始末
五十六、鴉片戰爭(下)
1.走向深淵——第二次鴉片戰爭始末
2.垂簾聽政——慈禧太後的權力之路
五十七、太平天國的夢想
1.揭竿而起——太平天國的建立
2.天國悲歌——太平天國的覆滅
五十八、清末戰患
1.抬棺西征——左宗棠收復新疆
2.不敗而敗——中法戰爭始末
3.盛衰易勢——甲午戰爭始末
4.帝國浩劫——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五十九、探索中覺醒
1.放眼向洋——新思潮的萌發
2.洋務運動—— 清末自強求富的自救運動
3.艱難探索——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4.走向啟蒙——早期維新思想的興起
5.百日維新——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運動
六十、日落紫禁城
1.崩潰前夜——清王朝最後的掙扎
2.大清晚鍾——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終結
六十一
1.革命初興——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
2.鐵血共和——辛亥革命的勝利
3.捍衛共和——資產階級的反袁斗爭
4.「護國」、「護法」——反對帝制復辟和北洋軍閥統治
六十二
1.重鑄國魂——新文化運動
2.旭日東升——五四運動
3.新思潮澎湃——百家競起、異說爭鳴
4.開天闢地——中共一大
六十三
1.禍亂神州——北洋軍閥混戰
2.革命曇花——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
3.鐵拳波瀾——早期工人運動
4.手足盟緣——國共第一次合作
5.黃埔軍魂——黃埔建軍與廣東革命政府
六十四
1.反帝風暴——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
2.熱血悲歌——北伐戰爭
3.前赴後繼——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
4.血色陰謀——「四·一二」政變
六十五
1.軍旗升起——中共領導的武裝起義
2.建軍之本——從三灣改編到古田會議
3.星火燎原——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4.城頭變換大王旗——「二次北伐」與北洋政府的倒台
六十六
1.國之恥,國之殤——「九·一八」事變紀實
2.民族怒濤——抗日民主浪潮的興起
3.露營之歌——記東北抗日聯軍
六十七
1.別開生面——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2.蘇區戰雲——紅軍反「圍剿」作戰
3.鐵流萬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實錄(上)
4.鐵流萬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實錄(下)
5.彌天烽火舉紅旗——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六十八
1.危機加深——華北事變
2.民族巨浪——「一二·九」運動
3.雙十二的槍聲——西安事變
六十九
1.盧溝烽煙——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2.挺進前線——第二次國共合作開成
3.砥柱中流——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
七十
1.淞滬戰雲——血戰大上海
2.太原喋血——華北大角逐
3.徐州搏殺——台兒庄大捷
4.鏖戰長江——武漢保衛戰
七十一
1.屠城血證——南京大屠殺
2.民族的恥辱——汪精衛叛國投敵
3.魂系滇緬——中國遠征軍入緬參戰記
4.盟軍的支援——駝峰天道與飛虎隊
七十二
1.華北驚雷——百團大戰
2.決戰黃橋——粉碎第一次反共高潮
3.同室操戈——記「皖南事變」
4.延安之光——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蓬勃發展
5.亘古奇觀——敵後軍民的艱苦抗戰
6.沖鋒號角——抗日文化深入人心
七十三
1.最後瘋狂——豫湘桂戰役
2.光輝燈塔——中共「七大」勝利召開
3.民族豐碑——抗戰勝利
4.正義之審——戰爭狂人的末日
七十四
1.戰和風雲——從重慶談判到政治協商會議
2.梅園之春——南京談判
3.關外喋血——爭取東北
4.團結的力量——國統區愛國民主運動
七十五
1.烽煙突起——粉碎國民黨軍全面進攻
2.南征北戰——粉碎國民黨軍重點進攻
3.第二條戰線——國統區人民的反蔣斗爭
4.戰略轉折——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5.翻身的喜悅——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
6.向著光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鞏固和擴大
七十六
1.決戰序曲——解放濟南
2.東北捷報——遼沈戰役
3.戰史奇觀——淮海戰役
4.勝利曙光——平津戰役
七十七
1.霞映東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2.天翻地覆——國民黨政府的覆滅
3.將革命進行到底——人民**向全國進軍
4.輝煌奠基——新中國成立的籌備
5.天安門的禮炮——開國大典紀實
七十八
1.走進都市——解放初期接管城市
2.蘇醒的土地——土改的暴風驟雨
3.山河一片紅——祖國大陸解放和剿匪、鎮反斗爭
4.「一邊倒」——新中國外交工作的開端
5.鮮血凝成的友誼——抗美援朝紀實
6.反腐風暴——「三反」「五反」運動
七十九
1.工業化之路——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熱潮
2.神聖的權利——第一屆全國人大紀實
3.強軍號角——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
4.和平共處——新中國國際威望提高
八十
1.聯合起來——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公私合營——對手工業和私營業主的社會主義改造
3.百花齊放——科學文化的春天
4.社會主義建設初探——中共「八大」
八十一
1.整風與反右——50年代後期的整風運動和反右斗爭
2.超英趕美——「大躍進」運動始末
3.「跑步進入共產主義」——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4.兩岸對峙——50年代的海峽兩岸關系
5.擺脫困境——60年代前期的全面調整
八十二
1.雪域新生——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
2.從同盟到對抗——中蘇論戰始末
3.廣交朋友——新中共第二次建交高潮
八十三
1.工業戰線的旗幟——學大慶運動
2.農業戰線的典型——學大寨運動
3.發揚「釘子精神」——學雷鋒活動
4.東方巨響——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八十四
1.山雨欲來——60年代初意識形態領域的批判運動
2.「文革」前奏——城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3.風雲突變——從批判《海瑞罷官》到批判彭、羅、陸、楊
4.風雲驟至——文化大革命的發動
5.神州浩劫——紅衛兵的「造反」運動
八十五
1.「一月風暴」——全面奪權與全國動亂升級
2.雪壓青松——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二月抗爭」
3.大樹參天——「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來
4.千古奇冤——劉少奇冤案始末
5.歷史的扭曲——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6.廬山風雲——九屆二中全會
八十六
1.折戟沉沙——林彪反革命集團的覆滅
2.轉機初現——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鄧小平復出
3.「組閣」風波——與四人幫的初步斗爭
4.新的曙光——鄧小平1975年整頓
5.青春無悔——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八十七
1.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尼克松訪華前後
2.黑雲壓城——「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3.揚眉劍出鞘——1976年天安門事件
4.人定勝天——1976年唐山抗震救災
5.十月的勝利——粉碎「四人幫」、「文革」結束
八十八
1.日穿雲霧——記鄧小平復出
2.科教的春天——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前後
3.思想解放——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
4.歷史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5.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實錄
八十九
1.希望的田野——農村改革紀實
2.春天的故事——對外開放實錄
3.外交新篇章——記鄧小平訪美
九十
1.威嚴的國徽——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
2.金戈鐵馬——華北軍事大演習
3.「零」的突破——中國向體育事業強國邁進
4.小平您好——1984年國慶閱兵和新時期軍隊建設
九十一
1.闖關奮進——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
2.科教興國——科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3.危急時刻——大興安嶺森林火災和1991年南方抗洪
4.結束過去開辟未來——中蘇關系正常化紀實
九十二
1.繼往開來——中央領導集體的新老交替
2.南國春潮——鄧小平南巡紀實
3.走向市場——中共「十四大」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4.高峽出平湖——三峽工程的論證和決策
九十三
1.科技強軍——國防科技的發展
2.百年夢圓——香港回歸紀實
3.走向緩和——新時期的海峽兩岸關系
4.風景這邊獨好——中國成功應對亞洲金融危機
九十四
1.高舉旗幟向未來——鄧小平逝世和中共召開十五大
2.飛越太平洋——中美兩國元首互訪紀實
3.精兵簡政——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
4.抗洪壯歌——1998年抗洪救災紀實
九十五
1.罪惡的挑釁——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事件
2.世紀大典——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典紀實(上)
3.世紀大典——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典紀實(下)
九十六
1.進軍西部——中央關於「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與實施
2.蓮花綻放濠江畔——澳門回歸祖國紀實
3.立黨之本——江澤民「三個代表」思想的提出
九十七
1.同心繪藍圖——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制定
2.坎坷「入世」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曲折歷程
3.盛世啟航——中共「十六大」召開與科學發展觀的提出
九十八
1.眾志成城——抗擊非典紀實
2.飛天圓夢——「神五」、「神六」飛船成功發射
3.告別田賦——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
4.和諧發展——中共「十七大」
九十九
1.感動天地——5·12汶川大地震
2.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
3.航天新突破——中國人首次太空漫步
4.甲子大典——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紀實(上)
5.甲子大典——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紀實(下)
一百
1.柳暗花明——兩岸關系實現了歷史性轉折
2.世界盛典——上海成功舉辦世博會
3.巨龍騰飛——中國進入世界經濟大國行列
一百零一
文明的起源(距今約170萬年—約公元前2070年)
一百零二
夏、商、西周的興亡(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一百零三
春秋戰國的紛爭與變革(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一百零四
秦帝國的興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一百零五
大一統的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百零六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動盪與融洽(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一百零七
繁榮與開放的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一百零八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公元907年—公元1276年)
一百零九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公元1206年—公元1386年)
一百一十
空前集權的大明王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一百一十一
清朝的興起與衰落(公元1616年—公元1840年)
一百一十二
中國近代的開端與舊民族主義革命(公元1840年—公元1919年)
一百一十三
新民族主義革命(公元1919年—公元1949年)
一百一十四
新中國的成立與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公元1949年—公元1978年)
一百一十五
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元1978年—至今)
一百一十六
中國通史專題——中華民族
一百一十七
中國通史專題——國學思想
一百一十八
中國通史專題——傳統道德
一百一十九
中國通史專題——宗法禮俗
一百二十
中國通史專題——古代制度與社會生活

㈤ 梅州客家圍龍屋圖片

廣東以及香港、澳門地區,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區域之一。客家人的傳統居所——客家圍屋,主要分布於粵東、粵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粵港地區的客家圍屋,大體可以分為15種類型,其中尤以圍龍式圍屋、城堡式圍樓和四角樓最具地方特色。

一、方形圍樓

方形圍樓有多種形式,如閩西式方形土樓和粵北的方形碉樓等等。方形圍樓又有正方形和長方形之分。「閩西式方形土樓」,是指用數層高的夯土牆四周圍合,圍內各層多為木結構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個矩形內院的夯土建築,它對外封閉、對內敞開,龐大的外觀,如同一座堅固的土堡。這種方形圍樓在與閩西鄰近的廣東饒平、蕉嶺、大埔、豐順有零星分布。
大埔湖寮藍氏繩武樓(方樓)

二、圓形圍樓

圓形圍樓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真可謂鬼斧神工。這種環形的土樓,也有人稱之為「寨」。圓形的布局、高大宏偉的氣勢,堪稱世界民居奇觀。圓形土樓內部結構有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土樓的直徑由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圓形土樓與方形土樓一樣,分布在與閩西鄰近的粵東大埔、饒平、蕉嶺、豐順一帶,土樓內房舍結構多為單元住房。
饒平上善許氏啟明樓(圓圍樓)

圓形圍樓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真可謂鬼斧神工。這種環形的土樓,也有人稱之為「寨」。圓形的布局、高大宏偉的氣勢,堪稱世界民居奇觀。圓形土樓內部結構有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土樓的直徑由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圓形土樓與方形土樓一樣,分布在與閩西鄰近的粵東大埔、饒平、蕉嶺、豐順一帶,土樓內房舍結構多為單元住房。

三、半月形圍樓

半月形圍樓主要分布在與閩西交界的廣東大埔、饒平等地。饒平的饒洋、上饒、上善數量最多,其次是大埔的桃源,梅縣東部也有零星分布。半月形圍樓,外形與興寧、梅縣地區的圍龍式圍屋的後圍相似,有的以兩個或三個半月形重疊,高二層,第一層為單元式住房,圍與圍之間有寬約數米至十餘米不等的巷道。粵東半月形圍樓多見單圍,半月形內環廣場中間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環內空曠的半月形圍樓,空地作為晾曬東西和舉行活動的空間。
大埔桃源謝氏德馨堂(半月樓)

四、橢圓形圍樓

橢圓形的客家圍樓,據深圳博物館黃崇岳、楊耀林先生調查,發現六座。饒平饒洋藍畲村的泰華樓,與「閩西式」通廊房結構的圓形土樓相比,在外形上有所變化。興寧黃陂石氏中山公祠、羅崗劉氏恆豐樓和大埔湖寮黃氏中憲第,外形雖呈橢圓形(中山公祠為「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築結構與「閩西式」圓形土樓有很大的差異,平面布局與圍龍式圍屋比較接近。

饒平饒洋藍氏泰華樓(橢圓樓)外景及內景

五、八角形圍樓

八角形圍樓,是方形、圓形土樓的綜合體,其建築方法、用材和建築結構與圓形土樓最為接近,而其施工難度要大得多。建築這種多稜角的樓宇,就居住使用面積和舒適便利等方面與方形、圓形土樓相比,看不出其有優越性。這可能與風水有關。八角形土樓僅在廣東饒平發現兩座,其中三饒南聯村道韻樓內的黃氏居民,操潮汕語,但他們認同其祖先是客家人。

饒平饒洋詹氏聽捷樓(八角樓)外景及內景

六、圍龍式圍屋

圍龍式圍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興寧、梅縣為中心,向周邊輻射,衍播東江流域以及環珠江口的深圳地區。圍龍式圍屋是廣東客家民居中數量最多,規模宏偉,集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風水地理、哲學思想、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民居建築。

圍龍式圍屋的主體是堂屋。所謂堂屋,即中軸建築為方形廳堂,最少的為二堂,一般三堂,堂與堂之間以天井相隔,上敞堂為祖公堂,中堂為議事廳,下敞堂進深小,呈長方形,為門廳。堂屋兩邊有襯祠,一般以巷徑隔出明間、次間、梢間和盡間。堂屋兩側為橫屋,後面建半月形的圍屋連結橫屋,半月形內為花頭。有二橫一圍龍,四橫二圍龍……,最大規模的為十橫五圍龍。圍龍式圍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
興寧寧新劉氏大劉屋(圍龍屋)
屋,蔚為壯觀。門前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牆和半月形的池塘。圍龍式圍屋整體呈圓形,猶如陰陽兩儀的太極圖,寓有天圓地方的意義。

有一部分圍龍式圍屋,出於防禦的需要,在外橫屋前後建碉樓,碉樓往往高出堂屋一層,故又稱之為「四角樓」或帶四碉樓的圍龍式圍屋。圍龍式圍屋圍數的多少,取決於家族的發展狀況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時僅一圍,以後不斷增加。

七、四角樓及其他角樓

分布於粵東北地區的四角樓,與「閩西式」方形土樓和贛南「土圍子」有著淵源傳承關系,更突出其防禦功能。

興寧羅崗袁氏善述圍(四角樓) 新豐梅坑潘氏儒林第
(六碉樓、一望樓的長方形四角樓)

四角樓的主要特點是方形(更准確地講是長方形)圍屋四角加建碉樓。四角樓的外形和內部結構變化多端,粵東與粵北兩地又有各自的特點。

粵東四角樓一般中軸為堂屋,以三堂居多,左右橫屋和上堂外牆相連成圍,四角建高出橫屋和堂屋一至二層,即二至三層的碉樓,碉樓凸出檐牆一米多。正面三門,中間(堂屋)為大門(正門),左右兩側橫屋為小門(側門),門前與圍龍式圍屋的布局相同,照例有禾坪、前護牆、半月形池塘。禾坪兩頭建出入「轉斗門」。有些四角樓中間不建堂屋,形成大空間,四周杠屋環列,這種布局有利於防衛,如興寧崗背「躲世圍」,當地傳說,每逢戰亂或鬧匪,附近村莊的居民遷入該樓躲避固守。

粵北和河源四角樓更富於變化,除碉樓頂裝飾呈各種鍋耳狀外,有帶二碉樓、四碉樓、六碉樓或八個碉樓和一望樓者。

八、堂橫式圍屋

堂橫式圍屋,其基本結構在中心軸線上為二堂(廳)或三堂,最多者達五堂,兩側加橫屋。這種傳統屋式粵東客家人稱之為「府第式」,福建稱為「五鳳樓」。此類住宅對地形適應性強,比較適合人們聚族而居、幾代同堂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因此分布地域廣、數量多。它與圍龍式圍屋的主要區別在於後面不帶花頭和圍龍,突出了客家民居的平面結構與特點:保持中原地區四合院、殿堂式結構組合特色,即廳堂、天井、天街、禾坪、池塘等配套成為一體,既完整,又實用。
興寧新陂劉氏五堂屋
(堂橫屋類型)

堂橫式圍屋的造型特徵,是以中軸線上的敞廳堂、敞廊和天井構成三位一體的廳井空間,左右有平衡對稱的廂房,無論是中軸或橫屋,均以「四架三間」為基本構圖,橫屋偶數對稱。整座樓宇的造型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屋高橫屋低。由於整體結構高低有序,屋頂瓦面層層錯落,成疊式瓦面,一般為五疊,一層層的瓦頂瓦檐有如五鳳展翅,故有人將其稱之為「五鳳樓」。

九、杠式圍樓

杠式圍樓是客家民居中較為簡單的一種類型,因其縱向排列,山花朝前,故稱杠式圍樓,又因縱列式橫屋如同轎子兩側之杠桿而得名。杠式圍樓最少有二杠,多至八杠。在杠式圍樓中,堂屋被夾在杠與杠之間,顯然誇大了「杠」,縮小了「堂」,抬高了「杠」的高度。但在平面布局上,堂仍具有決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須正對大門。
梅縣白宮丘氏大夫第(杠式樓)

杠式圍樓與圍龍式圍屋在建造原則上有所不同。圍龍式圍屋是先建堂屋,後建橫屋和圍龍,隨著家族的興旺不斷向外擴展。而杠式屋的建築原則是,根據經濟條件,首先建造最簡單、實用的杠屋,留出空間待經濟條件許可後再建造祖堂。 另一因素是受到風水地理的影響和限制,風水先生根據陰陽五行測算建造屋式,如梅縣白宮丘氏大夫第「牛角屋」,本是六杠屋,根據山形,在邊杠屋末端加建圍龍,圍龍僅包一半,並未圍攏並且在堂屋後檐牆兩側挖圓形水井象徵牛眼,成了「牛角屋」。杠式圍樓,在粵東的梅縣、大埔分布較多,其他地區也有零星分布,香港地區的杠式圍樓多在形式上有變化,而且小巧玲瓏。

十、城堡式圍樓

城堡式圍樓,外牆用「三合土」夯築或青磚壘砌,是東江流域和深圳、香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堂橫式圍屋、圍龍式圍屋和四角樓的綜合體,並吸收了廣府民居的優點發展起來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興梅客家民居堂屋、橫屋、禾坪、月池、轉斗門的主要結構,四周被二層圍樓包圍起來。有些圍樓在保留四角碉樓的基礎上,在後圍中央增建「望樓」,望樓是全樓的最高點。圍樓頂層周圍建成通廊「走馬樓」。

深圳坪山曾氏大萬世居(城堡式圍樓) 深圳龍崗李氏正埔嶺(城堡式圍樓)

圍樓外部裝飾有兩大特點:一是四周檐牆上建女兒牆,檐額用青磚砌作數層菱角牙子;二是碉樓、望樓頂端兩側(山花)大都做成「鍋耳」狀,並有挑頭裝飾。內部結構的建築形式有較大的變化,圍樓四周(前排稱倒座)是二層或三層高的單元式住房,內低外高,通常是一廳、二房、一天井、二廊。堂屋、橫屋多為二層高的單元式房間。正門樓佔一單元,進入大門穿過門廳為天街,天街將圍樓和堂屋、橫屋隔開。有些大門內建仿牌坊式建築,上有灰塑圖案和石刻。

十一、圍村

圍村,就是將一個村莊用圍樓或圍牆圍攏起來,故有人稱之為「寨」。圍村深溝高壘,固若金湯,顯然是出於防禦的需要。客家圍村的分布主要在客家人與潮汕人或廣府人的臨界點或雜處地。在粵北和深圳、香港地區有較多的實例。

深圳橫崗西坑圍(圍村) 深圳龍崗劉氏田豐世居(圍村)

深圳的客家圍村,既受廣府圍村的影響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傳統。主要特點是橫縱成行成列的房屋,四周被圍樓或圍牆包圍起來,平面呈方形,四角設碉樓。圍內的住房多為單元房,有斗廊式或「大齊頭」(一廳一房)。單姓圍村在中軸線上設祖公堂,而多姓圍村則各有祖堂。大門口有禾坪和池塘,這是與廣府圍村的主要區別之一。

客家圍村有的呈方形,有的呈不規則的圓形。圍內房屋有的排列有序,有的比較凌亂。此外,圍村內的住房有單間式的,也有堂橫屋和單元式的,還有一間房中間建隔牆成了套間或「背靠背」前後開門的,形式多樣。而粵東豐順建橋圍村則四面環水,圍內是一座座獨立的堂橫屋。

十二、碉樓

在粵東、粵北以及河源、惠陽、深圳和香港等地區所見的客家碉樓,大都與圍樓、圍龍屋或「斗廊屋」結合在一起,且多為四角樓。惟獨在粵北始興等地區可見獨立存在的大型碉樓,建築佔地面積200~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層高。碉樓內有天井和水井(少數無天井),有的還設有祖(神)堂。每層樓均為通廊式單間房,有木樓板和走廊。外牆用大卵石和青磚砌築,厚1米有餘,特別堅固。全樓只有一個大門,條石門框,內裝鐵皮木門、木杠、鐵柵等四五重屏障,門上還有防火水槽,真可謂固若金湯。一個村可建幾個互為犄角的碉樓,以保護全村的安全。遇有匪賊或戰事,村民們便扶老攜幼進駐碉樓。這也是粵北客家建築文化中的一絕。

始興太平曾氏憩春閣(碉樓) 始興太平曾氏萬福攸崇樓(碉樓)

十三、中西合璧式圍樓

中西合璧式圍樓的建築年代較晚,最早在清代末期,但大都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的產物。漂泊海外的客家遊子們在國外經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戀民族的傳統生活,榮歸故里後置田建屋。他們受到南洋各國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響,採用傳統的圍龍屋或堂橫屋的平面布局,局部稍作改動,如有些屋式將弧形的圍龍和花頭部分變成了長條形、直線形,橫置如枕,當地人稱「枕頭屋」,如梅縣南華又廬、萬秋樓、聯芳樓等。門窗、廳堂加之西式裝修,特別是增設陽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傳統建築煥發出清新的氣息。

梅縣城北李氏聯輝樓
(中西合璧式圍樓)

十四、自由式圍屋

所謂自由式,是指沒有明顯的布局規律的一類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並結合財力和用地情況,建造居住舒適、外形美觀而又符合客家傳統民居風水學中陰陽五行理念的建築。

梅縣梅江黃遵憲故居人境廬
(自由式圍屋)

十五、香港客家圍屋

香港地區客家圍屋的形式主要有堂橫屋、杠式屋、凹字形排屋以及城堡式圍樓和中西合璧式圍樓等。

客家人較集中居住的新界北區以及元朗大旗嶺、八鄉、十八鄉等以杠屋、凹字形排屋最為常見。杠屋小型化,僅見單杠和雙杠二式。單杠式在距前檐牆數米處建與前檐牆等高的圍牆,圍成前院,開側門出入。凹字形排屋以新界北區分布最廣。所謂「凹字形排屋」,即以多單元「鎖頭屋」連結而成。

中西合璧式圍樓以崇正新村最為集中。

城堡式圍樓僅見沙田山廈圍一處。

柴灣羅屋是吸收廣府居住文化較為典型且年代較早(清康熙年間)的斗廊屋。

元朗陰華居、嶺梅庄和楊家村年代較晚,均建於清末,它們是典型的粵東式堂橫屋。

荃灣陳氏建於清乾隆年間的三棟屋,形式較為特別,它的平面布局是介於堂橫屋和城堡式圍樓之間的一種形式。

相關連接:南粵客家圍掠影

㈥ 中西合璧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比喻中國和外國的好東西合到一塊。合璧:圓形有孔的玉叫璧,半圓形的叫半璧,兩個半璧合成一個圓叫「合璧」。

拼音:zhōng xī hé bì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咱們今天是中西合璧……這邊底下是主位;密司忒薩坐在右首;他同來這劉先生坐在左首。」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例句:被英法聯軍燒毀的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就是~的園林建築群。

近義詞:土洋結合、亦中亦西

反義詞:一脈相承

(6)中西合璧圖片大全高清擴展閱讀

近義詞:土洋結合

拼音:tǔ yáng jié hé

意思:把簡單的設備或技術同現代化的設備或技術結合起來。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中外結合。

例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許多鄉鎮企業土法上馬,~,闖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民辦企業的道路。

近義詞:中西合璧土洋並舉

反義詞:一成不變

閱讀全文

與中西合璧圖片大全高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電影母惠子 瀏覽:539
歐美四級電影大全 瀏覽:644
那個暴風雨的夜晚日劇 瀏覽:861
農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09
中國女星漏過點的電影 瀏覽:90
一部電影血腥食人族 瀏覽:708
美景之景許娜京 瀏覽:854
關於阿爾卑斯山的電影 瀏覽:70
午馬推.古裝理電影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918
情歌戀曲法國在線觀看 瀏覽:495
李采潭電影合集 瀏覽:457
日韓大尺度電影推薦 瀏覽:16
誰有免費的看片網站 瀏覽:130
外國的歌曲電影動畫有哪些 瀏覽:982
什麼網站可以看小電影 瀏覽:686
web日本輕小說資源網站 瀏覽:32
被鬼強行發生性關系電影 瀏覽:449
日本的一部電影,女主是鋼琴家男主是男僕 瀏覽:525
帶肉的仙俠類小說 瀏覽:547
日本電影有肉 瀏覽: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