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下站去哪」在太行山深處的懸崖上,找到這樣一處奇觀
一大早開拔,奔赴冷門的金燈寺石窟。在山西長治平順與河南安陽林州交界的群山中,金燈寺「鑲嵌」在懸崖之上,奇巧險峻。
這里最早開鑿於北周,明代大規模擴建,因為地處偏僻而鮮為人知。也好,這太行山深處的寶藏,就被好好地留存了下來。
TEMPLES
太行山深處 神奇石窟寺
從長治市中心到金燈寺只有70多公里,卻要開2個多小時,而且路況很不好。山西的基礎設施啊……
金燈寺已到山西河南交界地帶,本想看完之後直接進安陽,但這樣走不通——因為沒有路!只能原路下山再繞國道,和回到長治走高速時間差不多……
不過路確實不好修,臨近目的地時要走近20公里盤山路,一點點「蹭」進太行山最深處。
距離山門4、5公里的地方有人設卡收費,門票20/人+車10塊,倒不貴。進去接著盤山而上,不久便能看到古樸的石塔群。
金燈寺
始鑿於北周,明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年間擴建。石窟開鑿於山巔自然形成的石凹內,坐北朝南,依崖布列,現存七進院,洞窟14個,佛龕37個,摩崖造像500餘尊。木構建築有延壽殿、關公殿、丈八佛殿等34間,寺內保存歷代碑、碣20餘通。
金燈寺頂有巨崖當空,寺下俯萬丈深淵,由東往山形成了藏奇納勝的一進七院格局。現存殿堂多具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各院均有殿堂,自成一體,主要建築有山門、鍾鼓樓、大佛殿、關帝殿、聚仙樓、地藏閣等,山腰北崖鑿有大小十四個洞窟。
傳說,金燈寺起初叫寶岩寺,後來寺里的羋禪師驚奇地發現每到夜晚就有兩盞金燈由東而西飄入寺內,寺內頓時金光滿照,所以便把寶崖寺改名為金燈。傳說終歸傳說,不過有住客說,住在金燈寺內,每晚不管有無月亮,數米內的東西均可看清,讀書寫字,穿針引線也不會出錯,堪稱奇觀。
寺外的塔群相傳是金燈寺創始人羋禪師的安葬處。「羋禪師法名靜真,先在著名的懸山寺修行,後又到陝西兩當山庵中苦煉,後來他雲游四方,最後登上風景獨特的林濾山,心中不勝歡喜便在這里落腳,創建了金燈寺」。
佛塔很古樸,但疏於管理,地上有不少垃圾。
下了小山坡,進寺之前有處觀景台,可以望見連綿的太行山,和遠處若隱若現的山頂小亭。
寺門比較破敗,給人一種年久失修的感覺。
不過進門便可以見到崖壁上的佛雕殘痕。
第一進依山有座小亭,還掛著不知什麼年代的一口鍾。由於基本沒開發 旅遊 ,鍾可以隨便敲,免費。
隨後是座很新的佛堂,裡面全是新修的塑像,不看也罷。
再向里走,便是金燈寺最大的水陸殿。
水陸殿
又名水羅殿,面積約125平方米,上置平頂,下面池沼晶瑩,泉水從西北石隙中湧出,清澈見底。沼上鑿有田字石堤橋,遊人可沿橋觀賞。摩崖上雕有規格大小相等的千佛。窟的外檐就山崖鑿作,建成殿堂,中心辟門,方形檐柱上橫施「額枋」,布局錯落有致,雕刻十分優美。
寺內有明代石碑多通,說明石窟是明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先後開鑿。明間扇面牆前後均有高出水面約50厘米的長方形佛台,正面並坐三佛像,背面倒坐三大士像。後面佛台上亦並坐三佛。前槽為八角形金柱,寶裝蓮瓣柱礎。窟頂有精美的佛龕和主形藻井,藻井四周雕造佛像。四壁浮雕水陸畫,上部周圍亦雕佛、菩薩、羅漢等像,儀態靈活多樣。第五進院中第十二窟規模較小,浮雕文殊菩薩故事。其餘洞窟鑿彌勒、伽藍、千佛、觀音、羅漢、太山神等,神態各異,別具風格。
說得這么熱鬧,但當天去時,水陸殿關閉維修了……
建在水中的石窟,這在全中國也算是珍惜的奇觀了。扒著門口的鐵圍欄向里看,可隱約望見精美的雕刻。
看不清,就稍微向里跨了一步,好傢伙,不知道從哪冒出一個工作人員,沖我這頓喊。喊了一堆我聽不懂的話之後,就進屋做飯了……我經歷了什麼魔幻劇情?
得,只能依靠寺里掛著的照片來想像大殿里的精美佛像了。
繼續往裡走,還有 大大 小小若干石窟,佛像大都比較殘破。
還有很驚悚的畫面,也許是「十八層地獄主題」。
據說,因為金燈寺歷代屢遭兵變之毀,再加上地處僻壤,交通不便,並受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限制,所以建築比較簡陋,甚至可以說是粗糙。石窟雕刻也比較「粗獷」。
有的石窟還上了鎖,可以看見裡面的佛像更加破舊,旁邊還擺放著農具。
靠近山崖邊緣回望,可以望見寺廟的全貌。無論怎麼「粗糙」,臨著萬丈深淵平地起殿,依然足夠震撼了。
遠處山頂的亭子孤零零的,沒看見路。
神出鬼沒的工作人員又出現了,指了指下面的棧道。看著搖搖欲墜半散架的棧道,立馬放棄爬過去的念頭。
小小的石窟只需半個多小時就轉完了,還得趕路下山。如果開發得更好、管理得更好,險峻的金燈寺應該會吸引更多的遊客吧。
和我一起,看看世界其他角落的人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濱海潮編輯 阿史
@原創不易,歡迎分享
❷ 懷仁文殊塔屬於哪裡
文殊塔建於懷仁縣城中心人民公園北端,是一座城市的標志性建築及景觀視覺中心點,毗鄰懷仁一中,象徵著當地文化昌盛,有望文殊降臨賜福之意。由五台山建築工程公司承建,2011年5月開工,2012年10月竣工。
文殊塔為一座仿遼八角十三層盔頂密檐式空心磚石塔,通高68.36米。塔建於1.8米高的八角形石砌平台之上,平台以上是高9.73米的兩層八角形基座,下層基座由浮雕十八羅漢及佛家講經的一些場景組成,東西兩面開設券門可入塔室;上層基座稍小,每面以短柱隔為七座_門形的龕,龕內浮雕文殊坐像,各龕之間及轉角處均浮雕金剛力士像。基座之上為平座部分,平座斗_為仿木重_偷心造,每面補間鋪作四朵,平座勾欄上雕精美的纏枝蓮、寶相花、萬字文等紋飾。平座之上用三層碩大的仰蓮座承托塔身。塔身平面也為八角形,八面間隔著隱作拱門和直欞窗,門窗上部及兩側浮雕出天王、菩薩、天神等神像,塔身陽角處的石柱上浮雕升龍。所有雕飾造型極為生動優美。塔身之上有隱作出的欄額和普柏枋,折角部位交叉出頭處砍截平齊,一如遼式木構建築的做法。塔身以上就是十三層塔檐,檐下均施仿木結構的斗_,各層塔檐自上而下逐層遞減,輪廓線形成豐滿柔和的收分,使得整座塔的造型顯得格外雄偉壯麗,穩重挺拔。
塔內一層塑有漢白玉文殊菩薩,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放般若經梵篋,表示般若之智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以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鋒利的寶劍,能斷一切無明煩惱。身坐白蓮台,表示清凈。塔內四周鑲刻有五百羅漢,形態各異,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