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少林拳30式
少林拳30式,是中國傳統武術中的經典套路,其設計旨在全面提升習練者的身體素質和武術技巧。這套拳法以動作連貫、節奏明快、內外兼修為特點,涵蓋了基礎動作、攻防技巧、速度與力量的訓練等多個方面,旨在培養習練者全面的武術能力。
首先,預備式奠定基礎,為整個套路的展開做好准備。並步抱拳則展現出一種內斂的氣勢,暗示著拳法的深沉內涵。
高虛步雙劈掌,通過快速的上下跳躍動作,鍛煉習練者的爆發力與靈活性。馬步左沖拳與弓步插掌則強化了腿部力量和身體平衡,弓步架抱拳則是對上肢力量與協調性的考驗。
抄拳、左右格拳步砸拳和步格拳,通過連續的攻擊動作,鍛煉習練者對攻防轉換的熟練掌握。弓步反擊拳與弓步側架沖拳則是對反應速度與預判能力的提升。
虛步合時、單拍腳步架沖拳、砸拳步沖拳等動作,側重於實戰技巧與戰術理解,提升習練者的實戰能力。騰空二踢腳則展示了武術的高難度動作,鍛煉習練者的力量與身體協調性。
歇步十字下沖拳、摟手提膝推掌等動作,展現了拳法的攻防轉換與節奏控制。馬步沖拳、蹲步砸拳、馬步架沖拳等動作進一步強化了腿部力量與穩定性。
蓋跳步仆步切掌、弓步架掌插指、跪步按掌等動作,通過連續的跳躍與低姿態動作,鍛煉習練者的爆發力與靈活性。踹腿馬步插指與馬步架栽拳則側重於腿部力量與技術的結合。
最後的並步抱拳與收勢,不僅為整個套路畫上圓滿的句號,也強調了武術中「收放自如」的哲學理念。
少林拳30式,不僅是一套拳法的練習,更是對武術精神、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全面培養。通過這套拳法的習練,習練者能夠在強身健體的同時,提升自我控制與應變能力,領悟武術中蘊含的智慧與哲理。
❷ 五步拳圖解拳法要領
歡迎踏入武術世界的入門門檻,五步拳,這是一套集基礎與優雅於一體的國標武術套路,它以弓、馬、仆、虛、歇五種經典步法和拳、掌、勾的靈活運用,展示了武術動作的連貫與力量之美。通過五步拳的磨煉,不僅能提升身體的協調性,還能深入理解動作間的銜接技巧,從而提升動作的精準度,為武術進階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弓步沖拳
首先,我們從左弓步開始,左手平緩地摟回腰間,抱拳成拳狀,隨後右拳猶如利箭,迅猛地沖出,目光堅定地直視前方。
二、彈腿沖拳的爆發
接著,重心前移,右腿猶如彈簧般彈踢而出,與此同時,左拳緊隨其後,右拳則瞬間收攏,整個動作一氣呵成,眼神堅定。
三、馬步架打的威嚴
接著轉向馬步,右腳穩健落下,身體轉向左,下蹲成馬步姿態,左拳變掌,屈臂上架,右拳則如猛虎下山,目視右前方,展現力量與平衡的完美結合。
四、歇步蓋沖拳的轉換
進入歇步階段,左腳巧妙地向右後插,右拳成掌,向下蓋去,掌心向前,身體隨之左轉,左拳收起,眼神跟隨右掌的軌跡,從容而有力。
五、提膝仆步穿掌的流暢
最後,雙膝微屈,左腿屈膝提起,身體左旋。左拳變掌,輕輕收至右腋下,右拳則由左手背側穿出,手心朝上,動作流暢且富有節奏感。
六、虛步挑掌的靈動
以左腿屈膝前弓,右腳踏上右虛步,左手如勾月,右手則順著右腿外側向上挑起,眼神依舊鎖定前方,動作輕盈而有力。
七、並步抱拳的收束
最後,兩腳並攏,左鉤手和右掌同時變拳,抱於腰間,目光如炬,完成這一套五步拳的完美輪回。
通過這七式五步拳的演練,你將體驗到武術的韻律與力量,每一步都蘊含著武術哲學,期待你在練習中收獲更多。
❸ 武術基本功的名稱和圖
1、沖拳
預備姿勢:兩腳左右開立,兩拳抱於腰間,拳心朝上
武術來源與發展
中國武術的起源與發展在中華大地源遠流長,中國武術歷史悠久,起源中國祖先的生產勞動,發展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攻防技能是中國武術起源與發展的基礎.中國武術作為社會文化與中華文明同步產生,點擊閱讀中國武術的起源與發展。
武術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搏鬥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種體育項目,具有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中國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
早在數萬年前的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嚴酷斗爭中,人們自然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一類的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並且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則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予,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斗的武器。社會的戰爭實踐向人們提出了軍事技能的要求。
於是人們不斷地總結從戰爭實踐中獲得的攻防技能和經驗。並代代相傳。這一時期,出現了最早的武術家——蚩尤,蚩尤此時發明出多種兵器,其中一部分經演化傳承至今。
進入階級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兵器的改進,武術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商周時期,由於青銅業的發展,出現了矛、戈、戟、斧、鉞、刀、劍等精良兵器,以及運用這些器械的方法,還有了較量武藝高低的比賽。當時的武技多稱「手搏」「手格」「股肱」等。
據《史記》記載,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紂王都是徒手生擒猛獸的技術能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七強圖霸,戰爭十分頻繁。武術的格鬥技能在軍隊和民間得到重視和迅速發展。這時鐵器的出現和步騎兵的興起,使武器的內容更加豐富,不僅質量精良,長短形態多樣,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
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已非常普遍並很講究攻防技巧,拳術打法也出現了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早在 2000 多年前,我國就已有較為成熟的技擊理論記載,並提出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見解。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可以看出,當時的武術已由過去單純的攻防動作逐步發展成可以單獨演練的套路形式。
漢代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在宮廷的酒宴中常出現劍舞、刀舞、雙戟舞等單人的、對練的或集體舞練的套路運動。徒手的拳術表演和比賽也深受統治者重視。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記載漢哀帝就是一個「卞戲」迷,說他「雅性不好聲色,時覽卞射武戲」。
漢代還通過「試棄」(拳技的考試)選拔武職人員。漢代拳術除了「防身殺敵」「以立攻守之勝」的實用之術外,還出現了觀賞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還有「六禽戲」「五禽戲」等。這些均可視為早期的象形拳本。這一時期的武術著述也明顯增多。
僅《漢書•藝文志》就收錄《劍道》 38 篇,《手博》6 篇,這都是論述「攻守之道」的專著。
隋唐時期,武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唐朝推行「武舉制」,以考試的辦法選拔武藝出眾人才,這從政策上促進了民間和官方的練武活動。
在隋末就以武功聞名於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間 (618 一 626 年),因助李世民鏟平隋末割據勢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聲名大震,官府許其自立營盤、演練僧兵。僧徒一度達 2000 餘人,練武之風日盛。
兩宋時期,內憂外患,戰火頻仍,廣大人民常結社習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 「弓箭社」 都是比較大的民間習武組織。「十八般武藝」一詞也出現於宋代的典籍之中。據宋華岳《翠微北征錄》載:「臣聞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
」此文原意強調弓箭在征戰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當時的兵器遠不止 18 種。宋代武術的發展情況我們可以從幾部古代小說中窺見一斑,如《說岳全傳》《楊家將》《水滸傳》等,都描寫了眾多武藝高強功夫獨到的男將女傑。
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蒙古統治者限制民間習武,不少武術家隱姓埋名,習武組織也轉為秘密性的民間組織,使武術發展受到極大的抑制。明代是我國武術全面大發展的時代。明太祖先元璋主張「武官習禮儀,文人學騎射」。
這樣,明代不但拳法眾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豐富多彩,開始有勢有法,有拳譜歌訣。由於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風,使武術家著書立說達到鼎盛,而且圖文並茂,保留了珍貴的武學遺產,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據統計,重要的專著有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唐順之的《武編》、何良臣的《陣記》、茅元儀的《武備志》等。
清朝統治時期由於滿清貴族為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一度限制練武,所以清代的武術活動不如明代。但由於武術在民間已有廣泛群眾基礎,加之當時存在許多反清復明組織,人民群眾習武練功以圖推翻滿清統治之風反而使各種流派的武術更加紛呈於世。
以地區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當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內功,以門類分有太極門、形意門、八卦門、迷蹤門,還有長拳類和短打類。武術流派林立,象徵著武術事業的興旺發達。但也存在各派之間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彌補長短的不足。
民國時期,由於社會的發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術的健身作用更為明確,它更主要是以體育運動的形式出現在社會生活之中。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關心人民健康,重視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不僅定期舉行武術匯報表演,還在高等師范院校及體育學院開設武術專業,並組織專業人員在繼承傳統拳術的基礎上,廣收眾家之長,整理出簡化太極拳、中組長拳、初級長拳以及器械套路。
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武術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術運動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城鄉,群眾性的武術運動都廣泛推廣。特別是近幾年來,武術套路在技術風格上、結構布局上、質量和難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還出現了集體比賽的項目,這是武術發展史上的新成果。
❹ 武術中 左右輪流 的動作是什麼
仆步掄拍,長拳的經典動作,長拳套路中經常出現,也是練習肩關節靈活性的重要動作。
預備姿勢:開步站立。
動作說明:成左弓步,同時右掌向前下方伸出,左掌心朝里,插於右肘關節處(圖);
正面做完後再把相反的動作重復做一次就是正反仆步掄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