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寫作文的格式
現在人們都很少寫信了,都把寫信的格式忘記了,那麼下面就給大家來說一說寫信的格式,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要有好的開頭和結尾,句子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要有自己的真情實感並聯系生活實際。
1、記敘文的要素是指所寫的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記敘文的人稱較多使用的是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記敘文的順序一般有順敘、倒敘和插敘。順敘是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後的順序來寫;倒敘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斷提在前邊敘述。
2、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事情原來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的方法;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幫助開展情節或描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事件相關的內容的敘述方法。記敘文的詳略,是對選取的材料進行詳略處理:把能突出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詳寫,對表達中心意思起一定作用的次要材料略寫,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記敘文的表達方式主要有敘述和描寫,在記敘文中也常穿插一些抒情和議論。
3、話題作文是一種根據提供的材料和提示語提供思考的范圍和方向,要求作者圍繞這個「話題」進行寫作的作文命題形式。
4、半命題作文是指命題人限定了作文題目的一部分內容,然後留出一部分內容由作者按要求自己填寫完整,再進行寫作的作文命題形式。這種作文形式的主要標志 是作文題目中留有空缺。其特點是有較大的開放度、靈活性,給人留下廣闊的創作空間,又有一定的限制性。
5、要讀懂材料。認真閱讀材料,理清材料思路,明確材料指向,歸納材料要點,把握材料寓意,最終提煉寫作中心。這是材料作文寫作的關鍵,也是考場作文能否及格的第一步。提煉中心練習。閱讀所給文字,歸納寫作要點。
下面小編給大家看一下圖片展示希望能幫到你:
⑵ 怎麼寫好作文
作文是一個人認識事物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
一、提高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能力。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指出:「寫任何東西決定於認識和經驗,有什麼樣的認識和經驗,才能寫出什麼樣的東西來。反之,沒有表達認識的能力,同樣也寫不出好作文」。
二、把認識結構作為作文的核心,包括學習知識,觀察積累,記憶儲存,訓練思維,豐富想像,培養情感,鍛煉意志;從說到寫,推敲修改,多讀勤寫。
三、樹立大作文觀,聽、說、讀、寫有機結合
一要注重審題;二要明確寫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選材要有根據;四要講究謀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結構;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標題,作文提綱;六要注重文章寫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語言,用思想調遣語言。
學會五種立意法:以事贊人,直抒胸臆,借物喻理,觸景生情,托物言志。
四、作文大目標的逐年級分解: 一年級字詞,二年級句子,三年級片斷,四年級篇章,五年級綜合,六年級提高。
五、實施五項訓練
根據認識是作文的核心這一原則,圍繞這個發展學生心理機制的核心,扎扎實實地進行了五項訓練:
(一)、字詞訓練。學習掌握大量字詞。掌握運用字詞的金鑰匙:聯系自己熟悉的事物;聯系自己生活實際;聯系自己學會的語言及字詞知識。
運用「十引說」的方法,把字詞學習與說話訓練相結合。「十引說」是:1、分析字形;2、利用教具;3、憑圖學詞;4、組詞擴詞;5、選詞填空;6、詞語搭配;7、調整詞序;8、觸景用詞;9、詞語分類;10、聯詞成句。豐富了說話訓練內容,使自己積累大量會說會用的字詞,為寫作文打下堅實基礎。
(二)、句子訓練。只要是一個句子,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說的人、事、物、景,二是說目的。可有些教師指導學生說一句話時,沒有很好憑借圖畫和事物,認真教學生觀察、認識、分析、表達的方法,只是拿出一張圖或一事物讓學生說寫一句話,學生不知道為什麼要說寫一句話,怎樣說寫一句話,說寫一句什麼句型、什麼句式的話,導致作文中語調單一、呆板、不活潑生動。可以改讓學生憑圖、看物、對話、練習說寫一句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要素完整的話,四種句型,九種句式的話。學生才會在作文中運用不同句型、句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態度、目的。
(三)、段的訓練。結合八種段式:以事物發展為序段,時間先後為序段,空間變換為序段,總述、分述結構段,因果段、轉折段,遞進段,並列段。以此認識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規律。不論哪種段式,都是記敘事物的發展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即段的內容,段的中心。它和一句話一樣,也是對人、事、物、景的敘述,也是表達一個意思。只不過是把一句話進一步說得更清楚、更深刻。
(四)、篇章訓練。篇是由段組成的。通過對審題、立意、選材、謀篇、定法、用語的知識與方法,通過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表達方法,文章開頭與結尾、過渡與呼應方法,各種文章體裁的知識與方法。學會寫中心明確,意思完整,詳略得當的記敘文和應用文。
(五)、生活現場訓練。採用生活現場訓練,更好地體會「從內容入手」寫作文。 通過各種作文教學活動,如「確定中心討論會」、「選材討論會」、「作文會診會」、「小諸葛審題會」、「妙用詞語比賽會」,從活動中生動具體地學到作文知識與寫作文的方法。另外,還可開展各種校內外活動,如跳繩、拔河、踢毽、球類、背書比賽,從而學會如何寫比賽作文;開展校內外義務勞動,學會如何寫勞動場面;舉行詩歌朗誦、講演會,學會如何寫會議場面及會議上的見聞;通過參觀訪問,瀏覽名勝古跡,學會如何寫參觀訪問記、游記。學習觀察方法,留心周圍的事物、事件,「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通過現場生活作文,進一步認識到:生活是作文的沃土。從而學會寫真事、抒真情,陶冶真、善、美的情操,培養良好的文風。
實行「互評互改」,培養學生思維獨立性和創造性。學生作文寫好後,組織在小組內講評。先學習別人作文的優點,再用批評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點,並指出改進意見。在此基礎上重新再寫,從而使學生每寫一篇都有收獲。
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
「寫誠實的自己的話」是老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的。旨在營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所謂「自主」就是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讓學生無拘無束的思想,自由自在的寫作。「自主」作文就是「言為心聲」,率性而為,展現自我的風采,體現鮮明的個性。
應當脫離作文教學的陳舊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自主」狀態下寫作,褪去矯揉造作、模仿穿鑿,賦予其鮮活的想像力,豐富的創造力,等待收獲的將是繽紛的色彩,清新的果實和勃勃的生機。
寫作時,課堂上常發生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文思枯竭,三言兩語就把要說的傾倒完了,乾乾癟癟;有的學生卻思緒綿綿,腦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瀾起伏,筆下洋洋灑灑。究其原因,與寫作材料充足與否當然有密切關系,然而,切不可忽視另一重要因素,即想像力發揮得如何。
根據近代腦生理的研究,人的大腦可分為四個功能部位,即感受部位、判斷部位、儲存部位和想像部位。就多數人而言,前三個部位注意開發,想像部位比較忽視。據研究測試,一般人只用了自身想像力的15%,潛力很大。學寫作,就要重視想像力的發展。人們說,科學是從想像開始的,如果人們不幻想能像烏一樣飛,像魚一樣游,哪來今日的飛機、潛艇?寫文章也一樣,發揮想像力,讓思想插上雙翅飛翔,就能上下求索,神遊八荒,獲得十分豐富的寫作材料。
開展想像應選擇不定向的、跳躍式的、自由自在的方式,也就是浮想聯翩,不受限制地思考。一般地說,人們思考問題常常是按一定的常規、一定的角度進行,思維的范圍比較窄,而想像卻不是按部就班地思考,是不受任何拘束放開來想,思維充分發散。思維發散,頭腦中就能形成許多從來沒見過的事物形象,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
寫作文常犯的簡單錯誤
小學生寫作文,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作文偏題或離題。
另一個常見的毛病是文筆不好,詞彙不夠,如果再加上內容「天馬行空」,胡亂寫一篇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或搗蛋、有負面影響的作文,那可就慘了。
幾個原因:
(1)選材不恰當:尤其是看圖作文,沒有照圖片發揮,而是任意「創作」。
(2)詞彙不夠:形容「開心」的事,通篇都是「開心」,沒有別的形容詞;
(3)句子不通順:尤其是英語式華語,例如「小麗掉了課本」(正確是「小麗的課本掉了」)。
(4)構思不完整、詳略不當:開頭寫了一大半,來到主題中心思想時卻兩句話帶過,結尾更是草草了事,犯了主題不突出的毛病。
(5)觀察力不夠,描寫不深入:例如描寫弟弟頑皮,沒有舉例具體說明。
小學作文:看圖作文最容易
竅門:依照個別的圖片造句,然後將個別圖片的造句串連起來,加上一些連貫詞彙、描寫和形容詞等,便能達到基本要求。
中學作文:敘述文最易掌握
竅門:先不要考慮、擔憂字數,一口氣把一個人(例如我敬愛的人)、一件事(例如我難忘的事)描述和交待清楚,只要達到文字通順就可及格;如在內容及技巧上下功夫,還可拿高分。
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包括抓不到重點、詞彙不夠、題材不夠、聯想力差等。 應多加練習。
家長的鼓勵很重要,並且要給孩子正確的信息:「只要肯學,我一定能學好作文」,那麼學作文的過程,必能勝任愉快。
來自:貴州省貴陽市 一、作文要學會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這些總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平時靠積累,考場憑發揮」,這是考場學子的共同體會。
(一)語言方面要建立「語匯庫」。語匯是文章的細胞。廣義的語匯,不僅指詞、短語的總匯,還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語匯庫」途徑有二:第一是閱讀。平時要廣泛閱讀書籍、報刊,並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製作讀書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並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說話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會妙筆生花。
(二)要加強材料方面的積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許多學生由於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掛肚,或者胡編或者抄襲。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平時有條件的可帶著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並與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記錄時要抓住細節,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徵。這 樣,寫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說明作者思想膚淺。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庫」。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獲。」平時要深入思考,遇事多問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這樣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要隨時把思維的「火花」、思索的結論記錄下來。第二要輯錄,也就是要摘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總之,作文要加強積累,建立好「語匯庫」、「素材庫」、「思想庫」這三大寫作倉庫,並要定期盤點、整理、分門別類,且要不斷充實、擴容。
二、寫好作文先學會觀察
魯迅先生在回答文學青年「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的問題時強調了兩點:一是多看,二是多練。這里的「多看」即指多觀察。這就說明:要寫好文章,要掌握嫻熟的文章寫作手法,就要多觀察,學會觀察,觀察是寫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俄國小說家契訶夫就這樣諄諄告誡初學者:「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目光敏銳永不罷休的觀察家!——要把自己鍛煉到觀察簡直成習慣,彷彿變成第二個天性。」把觀察鍛煉成習慣,鍛煉成第二天性,這是一種很需要時間去磨練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景、物,從中獵取你作文時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對一些看似不大實則很有意義的事情產生興趣,注意觀察起因、過程和結果;你要留意校園花壇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變化它的顏色,學會刨根問底,弄清這些變化的來龍去脈;你要走向社會,同更多的人接觸,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東西,隨時將它們匯入自己思想的長河。這就是觀察的過程,觀察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觀察決不要僅僅局限於「用眼看」。廣義的更有實際意義的觀察是指要將人的五官全部調動起來:用耳朵去聆聽,用身體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腦去思索,這樣的觀察才會更加細膩、深刻。
(二)觀察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好「爛筆頭」。俗語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好多同學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於隨時記下來,這樣就會使觀察到的材料付之東去,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也會白白浪費掉。
(三)觀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恆。別犯「腦熱病」,三分鍾的熱度對與寫好作文是沒有益處的,你要將觀察生活、思索生活貫穿於你生活的每一天,這樣你才會寫出妙文佳作來。
學會觀察對於寫好作文有著巨大的奠基和推動作用,離開了觀察,你往往會感到難以下筆。願你學會觀察,不斷培養,提高贊成的觀察能力,在寫作實踐中取得得大的進步。
三、意高則文勝
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圖。那麼文章在立意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立意要正確
正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所謂正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二)立意要專一
「作文之事,貴於專一,專則生巧,散乃人愚。」無論多麼復雜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說明這個問題,又想闡述那個觀點,東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確。其實,想面面俱到肯定會面面 不到位,況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中心,與其「貪多嚼不爛」,不如集中筆墨表現一個中心,即使是通過數件事來表現中心,也要做到緊帖中心行文,目標始終如一,著墨於材料與中心的結合點,使材料蘊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穎
文章最忌隨人後,人雲亦雲,新穎的角度是作文創新的核心。立意新穎要求跳出陳舊的框框、不按順向思維、習慣思維或原有的心理定式進行立意構思,而是以獨到的視角去審視題目中所蘊涵的另類內容,避開他人所常寫,寫別人所未寫。即使同一寫作對象,總是可以從許多角度切入,只要我們打破思維的定式,站在時代的高度,避「俗」求「異」,多角度、多側面思考,或聯想、或擴展、或類比、或逆向,發人之所未發,就能在五顏六色的天空里構築屬於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確立的主題不是人所共知的膚淺的道理,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出更深層的意蘊。
(五)立意要巧妙
在習作有限的文字內,要表現較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從生活中的一斑一點、一枝一葉去再現生活的全貌,從一個點、一個片段、一個瞬間、一個現象入手,對社會、對人生進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角度雖小,卻能小中見大,平中見奇。
四、怎樣寫好狀物的文章
如何寫好狀物文章呢?請大家牢記以下五點:
(一)交代來歷
文章開頭用一、兩句話介紹物品的歷來,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體描述
通過顏色、形狀把物品外形准確勾勒出來,寫出特點給人以鮮明的感覺。多用一些恰當的修辭手法,展開合理的想像。賦予它情感,就會使物品活生生地躍然紙上。
(三)動靜結合
先寫靜態的外形特點,再寫它的動態。這樣會增添一些情趣,寫出的文章也會更加生活。
(四)說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一般來說,這類文章要在結尾處說明一下物品的作用這樣會更加突出這件物品的特點。
(五)融進感情
字里行間要流露出作者對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歡、珍惜之情,這樣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五、長話短說話縮寫
讀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動吧?要是你想把這個故事簡單的介紹給別人,就可以用縮寫的形式。本次習作練習的是縮寫,要求主要內容完整,重點突出;語言簡練,縮寫後文字不要超過三百字。
縮寫是作文中的一種常見形式。所謂縮寫,就是在不改變中心,不改變體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內容的情況下,把一篇長文章壓縮成短文章。學會縮寫,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培養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那麼,怎樣進行縮寫呢?
(一)要留主幹、去枝葉。在縮寫課文時,我們要刪減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以及說明、交代等地方,留下課文的主要內容。如《小抄寫員》一文中我們首先要思考:敘利奧是在什麼情況下開始幫爸爸工作的,他為什麼要偷偷地做,怎樣做的,結果怎樣,把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畫下來。然後把 幫爸爸抄寫的事情經過寫下來,而把當他被爸爸誤解後是怎樣想的等無關緊要的刪除。
(二)要直接簡化任務語言。在敘述中,我們要把直接敘述變成間接敘述,盡可能簡化人物語言。這樣,既使情節連貫,又使語句「簡練」。
(三)要保持文章脈絡清晰。縮寫課文要注意保持文章主要脈絡的清晰和完整,特別是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要齊全,讓人讀了對原文有個大概的了解。
(四)要不改變課文原意。縮寫課文最要緊的是縮寫後不可改變課文原意,做到內容基本保持和原文一直,不會使讀者產生歧義。
評論 ┆ 舉報
回答:shizu059
級別:高一
2008-01-27 14:44:44
來自:中國 學者錢穆曾說,文章者,花樣也。語言就是文章的最出彩的花樣。沒有智慧的表達,只有表達的智慧,那不能算好文章。作為即興的應試之作,高考作文首先吸引閱讀老師眼球的,也應是語言。從歷年的高考佳作來看,也確實如此。因此,在高考作文訓練中,語言的磨礪與提升始終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然而,我們許多同學,甚至老師,對語言的訓練是沒有信心的,這緣於一個陳腐的觀念——語言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之物也。當然,欲使語言爐火純青,有自家風格與個性,委實不易。但是,通過有意識的訓練,練就足夠得高分的作文語言卻並非一件難事,關鍵在於得法。
其一,語言問題首先是一個態度問題
語言是情感化的,是智慧性的,是美的。一個從未真正為語言感動過的人是不能獲得一流語言能力的。譬如下面這幾段話:
我一回頭,身後的草全開花了。一大片。好像誰說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個人腦中的奇怪想法讓草覺得好笑,在微風中笑得前仰後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邊的兩朵,一朵面朝我,張開薄薄的粉紅花瓣,似有吟吟笑聲入耳;另一朵則扭頭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顏。我禁不住也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
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個人笑出聲來。
——節選自劉亮程《對一朵花微笑》
因此,意欲獲得語言,首先就要親近語言。因為親近而能感受語言的美,因為美的經驗而喚起對語言的熱愛,因為熱愛而願意琢磨語言,因為琢磨而提升了語言能力。這便是獲取語言的流程,流程里最重要的就是須花時間閱讀經典,在閱讀中精心琢磨語言。親近著,琢磨著,這是一個意欲提升語言能力必須的態度。
其二,文辭積淀是提升語言的基礎
文辭不足則意不能達。章句終究是一個個詞語元素構成,沒有豐富的言辭,言語便落俗老套而枯乾生澀。請看下面這段話:
人之一世,殊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滿了種種荊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於人,猶狂風之於陋屋,巨浪之於孤舟,口舌之於心臟。百世滄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狹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氣消沉;萬古曠世,又不知有多少內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於萬劫不復的深淵……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面人生,縮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這是一篇高考佳作的開篇。短短一段,言辭豐富,書卷氣濃郁。如此開篇,哪有不征服閱卷老師的道理呢?而我們許多同學的文辭積淀多是緣於口語,而非來自經典的閱讀。好的語言應當依託於大量的書面文辭的積淀。如何積淀呢?最簡單最笨而又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背誦,尤其是對文辭量豐富的篇章的背誦。
其三,模仿和借鑒是提升語言的捷徑
千古文章一大抄。說「抄」固然偏激,但文章必然要經過一個模仿、借鑒的過程,這卻是不易之論。就連說「惟陳言之務去」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窺陳編以盜竊」。北宋「江西詩社宗派」的開創人黃庭堅說得也明白:「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由此可見,「抄」是一定的,要看會不會抄,會抄就是會模仿會借鑒。千古文章有二端:可變處和不可變處。可變的是自己創新的,不可變的,便是前人留下的,思想、素材、技法……我們要模仿借鑒的是不可變處。
語言也可借鑒。前人遣詞造句的技巧,說話的語氣,也是可以模式化的。揀前人三二好句子,或改名家二三好句子,移花接木到自己文章中,往往就是文章「亮點」。不妨看看下面這篇高考作文的語言:
我是二胡,漂泊似冬雪之夜、幽怨似深秋桂子的二胡。從一開始,我就在流浪,我想忘記流浪,我要有個安穩的家。
我到過蒙古包、軲轆車、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可那兒有馬頭琴悠揚的聲音;我到過紅高粱、信天游、大風起兮雲飛揚的黃土高原,可那兒天生就是嗩吶的故鄉……
我閉上眼,試圖讓自己忘記所有的冷遇。
我依舊在流浪,依舊在忘記,可我踏著猶豫的腳步怯怯走近楊柳岸、烏篷船、小橋流水人家繞的江南時,我知道一切凝固了,我的腳步像釘住了似的,步履蹣跚。
——節選自2005年陝西考生《二胡•江南》
再看看下面這篇散文的語言:
有一個精靈,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個精靈,惆悵如初夏細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個精靈,它註定永遠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軲轤車、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註定了是馬頭琴的搖籃,紅高粱、信天游、大風起兮雲飛揚的黃土高坡天生就是嗩吶的世界,而楊柳岸、烏篷船、小橋流水繞人家的江南則永遠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風情孕育一方樂器的生長,只是我們不知那當初的當初,是江南選擇了二胡,還是二胡選擇了江南。這樣的選擇費思量,難端詳。
二胡之於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於江南一般地詩意和綿長。雖然高山流水,傳世的是俞伯牙的那架琴;潯陽江邊,令白居易動情的是一把琵琶。雖然眾多的唐詩宋詞元曲明劇之中,我們很難聽到二胡的那一聲低泣,觸到二胡的那一脈無奈,但是誰能說,倘無琴和琵琶,二胡就不會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節選自陳榮力《流浪的二胡》
比較一下,不難發現前者對後者的模仿和借鑒,甚至已經不是模仿、化用,而是引用、搬用。或許,這就是高考作文的語言突破的快捷方式。當然,這篇文章的做法也有抄襲之嫌,但言其抄襲,其實不過是說他在一篇文章里借鑒得太多了些罷了。倘若我們的同學遵循下面四條原則:
1. 不在一處借。模仿化用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幾篇甚至更多的文章,那就不是抄襲,而是創新。
2. 不在熟處借。在大家都熟悉的篇章中借鑒,自然容易當成抄襲,但倘若避熟,用一些相對陌生的篇章,相信這樣會好一些。
3. 鼓勵借自己。我平時將一些東西早早表達好,表達精緻,考場上我用我自己的,那自然不能算抄襲吧?
4. 提倡自己借。別人可能會借鑒的,我不借鑒,我借鑒的,別人壓根不用,避免雷同,便是創新。
其四,語言問題終究是一個思維和思想的問題
人有語言,動物沒有語言,那是因為人有思維和思想,動物沒有思維和思想。所以,研究語言技術,關鍵是要研究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作為一名高考學生,掌握四種思維方式足以寫出好的應試佳作了。
1. 比。所謂「比」,就是指作者有話要說,但不單調地直說,而是藉助聯想和想像以相似、相類或相關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描述,使道理與形象相得益彰,從而使自己的話變得有趣、易懂、形象。說直白點,就是為了說清、說好一種情景,就拿另一種情景來與之比較。
2. 換。同樣一個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正如馬鈴薯又叫土豆、洋芋、地瓜、山葯蛋。我們「換一個說法說」,意思沒有變,但卻可以傳達一種新的情趣。
3. 添。所謂「添」,是指我們採用的給陳述對象添加相關信息或材料,從而使陳述的對象具體化,能夠傳達某種特別情味的語言技巧。
其五,反復實作是提升語言的保證
從來沒見過在陸地上學會游泳的人,也從來沒有不讀文章不寫文章而學會寫作的人,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虛構的。踏實閱讀和寫作才能真正獲得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這說的是做學問,我們不做學問,我們應試,那坐一年足矣。意欲提升語言,只有這么三步路:第一步,實作;第二步,實作;第三步,反復實作。不走這三步路,我在前面嘔心瀝血講解的四個觀點便毫無價值可言。
寫好作文 1.要結合生活實際,2,要事實求事3.多運用修辭手法4.要抓住中心內容不要跑題5.平時要多讀多練.
以上就是寫好作文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