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慶火鍋有哪些特點
重慶火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麻與辣的結合!
重慶火鍋的特點:
一、麻辣為主,多味並存;它表現了中國烹飪的包容性,「火鍋」一詞既是炊具、盛具的名稱,還是技法;「吃」法與炊具、盛具的統一。
二、講究調味,善於變化; 它表現了中國飲食之道蘊含的和諧性。特別在民俗風情上,重慶火鍋呈現出一派和諧與淋漓酣暢相溶之場景和心理感受,營造出一種「同心、同聚、同享、同樂」的文化氛圍。
三、注重用湯,崇尚自然;從原料、湯料的採用到烹調技法的配合,同中求異,異中求和,使葷與素、生與熟、麻辣與鮮甜、嫩脆與綿爛、清香與濃醇等美妙地結合在一起。
四、選料廣泛,獨具一格; 它有較大的普及性。在重慶,上到官員,下到百姓,無一不偏愛重慶火鍋,家家都會做。
五、飲餐合一,隨心所欲;重慶火鍋重慶火鍋來源於民間,無論是販夫走卒、達官顯宦、文人騷客、商賈農工,還是紅男綠女、黃發垂髫,其消費群體涵蓋之廣泛、人均消費次數之大,都是其它地方望塵莫及的。
Ⅱ 重慶火鍋的飲食文化
它表現了中國烹飪的包容性。「火鍋」一詞既是炊具、盛具的名稱,還是技法、「吃」法與炊具、盛具的統一。
它表現了中國飲食之道蘊含的和諧性。從原料、湯料的採用到烹調技法的配合,同中求異,異中求和,使葷與素、生與熟、麻辣與鮮甜、嫩脆與綿爛、清香與濃醇等美妙地結合在一起。特別在民俗風情上,重慶火鍋呈現出一派和諧與淋漓酣暢相溶之場景和心理感受,營造出一種「同心、同聚、同享、同樂」的文化氛圍。
它有較大的普及性。在重慶,上到官員,下到百姓,無一不偏愛重慶火鍋,家家都會做。
重慶火鍋來源於漢族民間,升華於廟堂。無論是販夫走卒、達官顯宦、文人騷客、商賈農工,還是紅男綠女、黃發垂髫,其消費群體涵蓋之廣泛、人均消費次數之大,都是他地望塵莫及的。作為一種美食,火鍋已成為重慶美食的代表和城市名片,以至於人們說:「到重慶若不吃火鍋,那就等於沒到過重慶!」
重慶火鍋的標准由重慶火鍋協會制定。
Ⅲ 重慶火鍋有哪些特點
一 麻辣為主.多味並存.
二 講究調味.善於變化
三 注重用湯.崇尚自然
四 刀工精細,變化靈活
五 選料廣泛,獨具一格
六 飲餐合一,隨心所欲
一是菜品多樣。傳統的毛肚火鍋以牛的毛肚為主。正宗的毛肚火鍋的菜品用的幾乎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蓮白、蒜苗、蔥節、豌豆尖等素菜。如今的菜品已擴大到家禽、水產、海鮮、動物內臟、各類蔬菜和干鮮菌果等。在毛肚火鍋的基礎上,發展到清湯火鍋、鴛鴦火鍋、啤酒鴨火鍋、狗肉火鍋、肥牛火鍋、辣子雞火鍋等等,品種不下百餘種,還有為外國人准備的西洋火鍋。二是調料獨特。在製作配料上,最能代表川味中麻辣燙的典型性格,正宗的毛肚火鍋以味厚重油著稱,傳統湯汁的配製是選用郫縣辣豆瓣、永川豆豉、甘孜的牛油、漢源花椒為原料。先將牛油放入旺火的鍋中熬化,在把豆瓣剁碎倒入,待熬成醬紅油後,加速炒香花椒,然後摻牛肉原湯,加進舂茸的豆豉和拍碎的冰糖、老薑,加川鹽、醪糟和小辣椒熬制。近年來,又出現了啤酒風味、酸菜風味以及海鮮風味等味型。重慶火鍋包容度是深厚的,不同的火鍋品種有不同的火鍋湯汁和不同的調味料,數量可達幾十多種,包括麻辣燙鮮香嫩脆。此外,附屬重慶火鍋的味碟也很多,比如,清油碟、蒜油碟、麻油碟、干油碟、茶油碟等。味碟可用麻油、蚝油、熟菜油、湯汁和味精、蒜泥、蛋清等調制而成,將燙好的菜品蘸著吃,既調和滋味,又降火生津。三是營養豐富。各種原料在高湯底料中煮的時間不長,既保了鮮嫩,營養素又不會被破壞損失。此外,重慶火鍋用料也極為豐富,可入鍋有近百個品種,葷素兼具,使食物營養結構合理,保證了食物營養成份平衡。混用各種油類與烹調得當,又使營養價值得到提高,達到補元氣、潤五臟、填骨髓、養肌膚等功效。四是吃法豪放。重慶火鍋在吃法上獨樹一幟。昔日的老火鍋館內,特製高大的桌凳,鐵銅質的鍋下,炭火熊熊,鍋里湯汁翻滾,食客居高臨下,虎視眈眈盯著鍋中的菜品,舉杯揮箸。尤其盛夏臨鍋,在爐火熏烤中汗流浹背,吃得起勁時脫掉上衣赤膊上陣。重慶人吃火鍋的豪放與氣吞山河之勢是其他地區無法相比的,這正是巴渝飲食文化的體現,是古老巴民族勇武豪放性格和飲食文化心理的表現。如今的重慶火鍋已現代化了,在火鍋的設備和燃料上都有了很大的改進,吃重慶火鍋的樂趣和豪放氣派,只有身臨其境,親口品嘗才能體會。五是氛圍濃厚。參與、融合、隨意、互動是其特色,大家圍鍋而坐,在一口湯料翻滾、噼啪作響的熱鍋里共同下箸,持箸燙菜的過程正好為彼此的交流提供了時間,又吃又說,營造一種「同心、同聚、同享、同樂」的獨特文化氛圍。
Ⅳ 重慶火鍋的歷史起源
二十年代在重慶江北城發展壯大。一般挑擔子零賣小販將水牛毛肚買後,洗凈煮一煮而後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於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鐵盆一隻,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鹹的鹵汁,於是河邊橋頭一般賣勞力的工人,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將它高檔化了,從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將分格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鹵汁、蘸汁也改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凈而適合重慶人的口味。
也有人撰文說,重慶兩江(長江、嘉陵江)江流之處的朝天門,原是回民屠宰牲口的地方,回民宰牛後只要其肉、骨、皮,但卻將牛內臟棄之不用,岸邊的水手、纖夫將其撿回,洗凈後倒入鍋中,加入辣椒、花椒、姜、蒜、鹽等辛辣之物,煮而食之,一來飽腹,二來驅寒、祛濕,久而久之,就成了重慶最早的也是最有名氣的麻辣毛肚火鍋。因此,重慶的火鍋發源於朝天門碼頭。但不管是在重慶江北,還是重慶朝天門,重慶火鍋發源於江邊、碼頭之處卻是不爭的事實了。由於巴國、蜀國素有「尚滋味」、「好辛香」、用辣椒、花椒等調味的飲食習慣,後發展為小商販挑擔沿街叫賣。重慶火鍋隨著改革春風迅速輻射全國。從西北戈壁腹地格爾木到東海之濱的國際大都會上海;從北國冰城哈爾濱到椰島首府海口市,都布滿了重慶火鍋館,到處都可以品嘗到重慶火鍋的獨特風味。真可謂是重慶火鍋紅遍大江南北,魅力無限。但正宗的重慶火鍋一直的發展可謂是保守的,大型的重慶火鍋技術向來不外傳,一向以加盟形式在發展。加盟費少則幾萬,多則上百萬,且店面都有嚴格的規定,店面少則百十平米,多則幾千平米,不談裝修款,光是店面租金和加盟費就讓居社會絕大數的中小投資者望火鍋而心嘆,——只有有錢人才敢想,才能做,才能加盟重慶火鍋,才能賺火鍋帶來的滾滾財源。
據傳大約在清道光年間,重慶的筵席上開始出現毛肚火鍋。抗戰時期,重慶的火鍋餐飲有較大發展,大街小巷遍開火鍋店,在二三十年代,重慶的鹿氏夫婦開辦了三五火鍋館,其後又出現了著名的有雲龍園、述園、一四一、不醉無歸、橋頭等等火鍋店。在此基礎上,演變為現代的重慶火鍋。 火鍋是中國的傳統飲食方式,起源於漢族民間,歷史悠久。重慶火鍋,又稱為毛肚火鍋或麻辣火鍋,其的由來是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纖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後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人們的飲食習慣,重慶火鍋的獨特風味漸漸受人們的喜愛。
今日火鍋的容器、製法和調味等,雖然已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但一個共同點未變,就是用火燒鍋,以水(湯)導熱,煮(涮)食物。這種烹調方法早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可以說它是火鍋的雛形。
《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鍾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在鼎的周邊,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這就是火鍋的萌芽。歷經秦、漢、唐代的演變,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鍋的記載。
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鍋之事,即其所稱的「撥霞供」,談到他游五夷山,訪師道,在雪地里得一兔子,無廚師烹制。「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半吊子),候湯響一杯後(等湯開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涮)熟,啖(吃)之,乃隨意各以汁供(各人)隨意沾食。」從吃法上看,它類似的「涮兔肉火鍋」。
直到明清,火鍋才真正興盛起來。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辦了530桌宮廷火鍋,其盛況可謂是當時中國火鍋之最。清嘉慶皇帝登基時,曾擺「千叟宴」,所用火鍋達到1550個,其規模堪稱登峰造極,令人驚嘆。
麻辣火鍋發源於重慶,大約是在清道光年間,重慶的筵席上才開始有了毛肚火鍋。重慶火鍋歷史悠久,從當年江北碼頭船工們自創的陶爐煮湯料烹制毛肚等無人問津的牛下水開始,到小販們擔著挑子沿街叫賣的「水八塊」簡易火鍋,直至被宰房街馬氏兄弟於民國十五年正式拉入飯店,逐漸成為主食。並歷經了「抗戰」、「文革」等歷史時期的演變,經由「臉盆火鍋」、「鑲火鍋」等品類的變進而逐漸形成歷史。悠悠乎乎也歷經百年,故而,成為山城的名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這一輪碰撞中,成都火鍋顯然處於下峰。但是,成都火鍋在嘴硬這方面倒是與成都人的性格是相符的。在明明處於下峰狀況之下,他會說:火鍋由來已久,老祖宗幾千年前就以鼎煮食,那不是火鍋鼻祖?再者,想當年清嘉慶皇帝登基,早已擺出1550個火鍋的千叟宴。那可是1796年的事。那陣你重慶火鍋還在江邊上陪船工們喝冷風呢!
由此一想,則四川地區的火鍋更願意在瀘州或宜賓江邊上的船工們身上去找自家火鍋的祖宗。此種狀況,在巴、蜀還未分家之前是沒有發生過的。
而在面對歷史這份遺產的時候,兩地的火鍋態度是迥異的。重慶火鍋因為更看重和在意這個老招牌,而將歷史背成了一個包袱,被老字型大小老傳統老工藝等一系列「老」字束縛,雖也曾以「老灶」等概念殺出一片江山。但與成都火鍋相比,則明顯遲暮了些。後者不長的歷史,反而成了輕裝前進的理由。再加之成都深厚的川菜文化與火鍋的兼容,則創造出了一大批在全國都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火鍋品牌,這些品牌都是由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新鮮火鍋吃法作為支撐的。比之於重慶火鍋「老三篇」的毛肚、黃喉、鴨腸來,成都火鍋衍生出的火鍋雞、火鍋魚、魚頭火鍋、肥兔火鍋、牛筋火鍋、龍馬童子雞羹鍋、蟲草鴨羹鍋、海鮮火鍋等品種口味和吃法各異的火鍋。這種變化,反過來又刺激和影響著重慶火鍋發展變化,使二者逐漸趨同
毛肚火鍋的起源和由來,說法不一,它的由來和淵源,值得探討。據老街坊說:毛肚火鍋起源於清末民初,重慶碼頭和街邊下力人吃的廉價實惠的街頭大眾飲食攤上的「水八塊」。水八塊全是牛的下雜(毛肚、肝腰和牛血旺),生切成薄片擺在幾個菜品不同的碟子里,食攤泥爐上砂鍋里煮起麻辣牛油的鹵汁,食者自備酒,自選一格,站在攤前,拈起碟里的生片,且燙且吃。吃後按空碟子計價。價格低廉,經濟實惠,吃得方便熱烙,所以受到碼頭力夫、販夫走卒和城市貧民的歡迎。
至於純粹地道的毛肚火鍋,據老重慶們回憶,出現於民國十五年前後,發源地不是江北而是下半城南紀門的宰房街(現長江大橋橋坎下)。當年牛販子多從川黔大路趕運菜牛來渝,在南岸過夜,翌日早過江,將牛趕到宰房街宰殺。有馬氏兄弟廉價收購不易售出的牛毛肚和血旺,在下宰房街開了一家以毛肚為主要菜品仿市井「水八塊」的製作和吃法的紅湯毛肚火鍋館。將毛肚漂白洗凈,去梗,外加一碟只是芝麻醬和蒜泥的調和。
據說,這就是重慶毛肚火鍋的起源和得名。直到抗戰時期,較場口街邊仍有一馬姓老嫗開一家專供應毛肚的正宗毛肚火鍋,碟中的牛毛肚按匹論價(每匹二分錢)。正宗的麻辣毛肚火鍋,毛肚的鮮嫩脆香,味道比其他牛豬的下雜遠勝一籌,贏得食客贊揚。 由於重慶火鍋的影響,四川地區的火鍋逐漸興盛起來,內容更加充實。四川地區的大部分火鍋以重慶火鍋為主流,各地火鍋為支流一起匯合成一條美食之河。
隨著歲月的推移,重慶火鍋逐漸風靡全國名揚四方。出現了「德庄」、「小天鵝」、「秦媽」、「孔亮」、「蘇大姐」、「奇火鍋」等火鍋大型品牌企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的火鍋企業10家,年營業額超億元的火鍋企業有17家,先後進入全國餐飲百強企業14家。在2005年度全國餐飲百強的20強火鍋企業中,重慶佔到11家。重慶舉辦的「萬人火鍋宴」擺放火鍋餐桌1000桌以上,綿延1.3公里,30多萬市民集聚現場,10多萬人就餐,可謂場面宏大、世界罕見。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火鍋店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在上海,重慶火鍋猛烈沖擊上海灘;在南京,紮根大小飯店、百姓家;在深圳,「山城火鍋」隨處可見;在天津、昆明、貴陽、拉薩、西安……重慶火鍋已流傳全國,香飄四方。
遠渡重洋 落戶海外。
渝都火鍋不僅香飄國內大中城市、邊陲小鎮,而且作為渝菜烹飪文化遠渡重洋,在日本和南洋落戶。在港台,重慶火鍋十分走紅,在國外,如日本、美國、俄羅斯等,重慶火鍋也有一定影響。中國專門派深圳華夏小吃培訓重慶火鍋特級廚師陳大順到日本去獻藝,日本朋友十分的推崇,並且贊不絕口,認為毛肚火鍋是「中國美食第一」,並稱許遠明為「毛肚火鍋先生」。足見重慶火鍋的誘人魅力和影響。在日本東京、美國紐約、俄羅斯莫斯科等地,已經有重慶火鍋營業,生意興隆。
Ⅳ 重慶火鍋的文化歷史
重慶火鍋,又稱為毛肚火鍋或麻辣火鍋,是中國傳統飲食方式,起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纖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等。
難道重慶火鍋真的是這樣來的?
也有人撰文說,重慶兩江(長江、嘉陵江)江流之處的朝天門,是回民宰殺牲口的地方,但回民殺牛的都會把牛的內臟丟掉。岸邊的水手、纖夫將其撿回洗干凈後放入鍋中,加入辣椒、花椒、姜、蒜、鹽等調料。後來逐漸成了重慶的麻辣毛肚火鍋。
雖然重慶火鍋來源的說法不一,但最終還是受到了重慶人的青睞,成為了重慶的名片。
Ⅵ 火鍋文化,你了解多少
重慶火鍋是中國的傳統飲食方式,起源於漢族民間,歷史悠久。重慶火鍋,又稱為毛肚火鍋或麻辣火鍋,其的由來是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纖夫的粗放餐飲方式。
二十年代在重慶江北城發展壯大。一般挑擔子零賣小販將水牛毛肚買後,洗凈煮一煮而後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於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鐵盆一隻,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鹹的鹵汁,於是河邊橋頭一般賣勞力的工人,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
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將它高檔化了,從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將分格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鹵汁、蘸汁也改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凈而適合重慶人的口味。
由於重慶火鍋的影響,四川地區的火鍋逐漸興盛起來,內容更加充實。四川地區的大部分火鍋以重慶火鍋為主流,各地火鍋為支流一起匯合成一條美食之河。
隨著歲月的推移,重慶火鍋逐漸風靡全國名揚四方,在日本、美國、俄羅斯等國家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在日本東京、美國紐約、俄羅斯莫斯科等地,已經有重慶火鍋營業,並且生意興隆。
重慶火鍋的獨特風味
燙
重慶火鍋的燃料很多,木炭、煤油、天然氣、液化氣、電源等廣泛應用,熱量大而穩定,熱傳導方式各有不同,但均能使火鍋中的鹵汁一直處於滾沸之中,食者邊燙邊吃,所挾燙食物原料離開湯汁時間很短,一下子又放入味碟之中,充分保證了原料的熱度,並同味碟中的調味品有機結合,又熱又鮮,十分可口。故司廚者和品嘗者總結出一條經驗「一熱當三鮮」。
鮮
重慶火鍋的湯鹵調制十分講究,所用湯汁都是用鮮香原料和調料做成的。無論是紅湯鹵、白湯鹵,所用的原料如雞、魚、棒子骨等十分新鮮,含有多種谷氨酸和核甘酸,這些物質在鹵汁中相互作用,產生十分誘人的鮮香味,加之配以上乘調料如醪糟汁、花椒、豆瓣、料酒等,使其鮮味更濃。
另一方面,凡入火鍋燙食的原料,都很新鮮,無異味,現做現吃,如海鮮火鍋中的大蝦、海蟹,均是由飛機從沿海當日空運來的鮮活之物,鯽魚火鍋所用鯽魚是用活魚現宰現做,即燙即食,活鱔魚宰殺後帶著血汁下鍋燙食,這樣就使原料的鮮味更濃烈更突出。此即鹵汁用料鮮、火鍋燙料鮮,真可謂鮮上加鮮,鮮濃味美。
味適眾口
四川火鍋最初的鹵汁是以麻竦為主,只放些豆瓣、姜、蒜、花椒等調料,對人刺激性大。
Ⅶ 重慶火鍋有怎樣的文化特色
文化特色
重慶火鍋來源於民間,升華於廟堂,無論是販夫走卒、達官顯宦、文人騷客、商賈農工,還是紅男綠女、黃發垂髫,其消費群體涵蓋之廣泛、人均消費次數之大,都是他地望塵莫及的。作為一種美食,火鍋已成為重慶美食的代表和城市名片,以至於人們說:「到重慶若不吃火鍋,那就等於沒到過重慶!」
①它表現了中國烹飪的包容性。「火鍋」一詞既是炊具、盛具的名稱,還是技法、「吃」法與炊具、盛具的統一。
②它表現了中國飲食之道蘊含的和諧性。從原料、湯料的採用到烹調技法的配合,同中求異,異中求和,使葷與素、生與熟、麻辣與鮮甜、嫩脆與綿爛、清香與濃醇等美妙地結合在一起。特別在民俗風情上,重慶火鍋呈現出一派和諧與淋漓酣暢相溶之場景和心理感受,營造出一種「同心、同聚、同享、同樂」的文化氛圍。
③它有較大的普及性。在重慶,上到官員,下到百姓,無一不偏愛重慶火鍋,家家都會做。
Ⅷ 為什麼火鍋是重慶的最有名
為什麼火鍋是重慶的最有名?
這個問題有點不客觀,四川、北京、廣東也都有自己的特色火鍋啊
重慶火鍋有哪些特點?
一 麻辣為主.多味並存。
麻是重慶火鍋裡面最具有特色的一點,之所以麻是因為火鍋中加入了大量的花椒。重慶人喜歡吃麻,是地理環境所決定的。重慶位於四川盆地底部,日照稀少、多霧、多雨、潮濕,多吃花椒有助於去除濕氣。辣,重慶人愛吃辣,除了氣候原因還有就是與重慶人的性格有關系,重慶古稱巴國,巴人驍勇善戰,性格剛烈。吃辣不怕辣才顯男子豪氣。故而附屬於重慶的味碟也很多。
比如清油碟、蒜油碟、麻油碟、干油碟、茶油碟等。後也有人撰文說,重慶兩江江流之處的朝天門,原始回民宰屠牲畜的地方,回民只要肉、骨、皮,將內臟棄之不用,後被漁民、水手、纖夫撿回家去,洗凈倒入鍋中,加入辣椒、花椒、姜、蒜、鹽等辛辣之物,煮而食之,一來飽腹, 二來驅寒、祛濕,久而久之,這也就成了重慶最早也是最有名氣的麻辣毛肚火鍋!
二 注重用湯.崇尚自然。
在製作配料上,最能代表渝味中麻辣燙的典型性格,正宗的毛肚火鍋以厚味重油著稱,傳統的湯汁熬制是選用郫縣豆瓣、永川豆鼓、甘孜的牛油、漢源的花椒為原料。先將牛油讓入旺火過重熬化,再把豆瓣剁碎倒入其中,等其熬出紅油之後,摻入牛肉高湯,加入豆鼓和冰糖、姜、小辣椒、川鹽熬制。
如今陸續出現很多口味,啤酒風味、酸菜風味、海鮮口味等類型。不同的火鍋品種,有不同的火鍋湯汁和調味料,數量可達30多種!
如今重慶老火鍋館子裡面,特製的高凳子,鐵銅質的鍋下,炭火熊熊,鍋里湯汁翻滾,食客居高臨下,虎視眈眈盯著鍋裡面的菜品,在爐火中汗流浹背,吃到起勁時脫掉上衣赤膊上陣。這正是巴渝飲食文化的體現,也是古老巴民的勇武豪放的性格和飲食文化心裡的表現。
Ⅸ 重慶火鍋真的就是過去重慶一群纖夫搞出來的美食嗎
眾所周知,火鍋歷史悠久,遠可考究到戰國時期,在《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鍾列鼎」而食,就是指眾人圍坐在鼎的周邊,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這可能就是最原始的火鍋吃法了。
進入90年代後,重慶火鍋便不斷創新創造,結合其他地方的火鍋文化,誕生出辣而不燥、鮮香補人的魚頭火鍋;麻辣與鮮香並存的,讓怕辣的人也可以參與到重慶火鍋來,合適多人一起吃的鴛鴦鍋。
隨著歲月的推移,重慶火鍋逐漸風靡全國名揚四方。出現了「德庄」、「小天鵝」、「秦媽」、「孔亮」、「蘇大姐」、「奇火鍋」等火鍋大型品牌企業。渝都火鍋不僅香飄國內大中城市、邊陲小鎮,而且作為渝菜烹飪文化遠渡重洋,在日本和歐美也大受歡迎。
現今,重慶火鍋已經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美食文化,是世界餐飲文化更是中國餐飲文化的一塊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所以重慶火鍋真的就是過去重慶一群纖夫搞出來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