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龍舟用紙手工製作的方法
最主要是心意,我建議你在圖案和文字上面多下工夫,賀卡的整體平整大方就可以了.在好的外型如果裡面只是短短的一句"生日快樂'又怎麼能在對方的心目中長久的留下回憶呢.
以下是製作過程
先要准備彩色的紙條~不要太寬,0.5CM的就可以了~顏色按照自己的需要來定
卡紙,做卡片用的`
尖刀,膠
選個顏色做花~我選了紅色
把紙條對破剪開,在剪成大概4CM長
再把深色的紙剪個好看的形狀,帖在淺色卡紙上
把剪好的紙條捲成卷
一頭膠水粘住
用手先捏成淚滴型
再把另一邊也捏起來
再捏成花瓣的餓形狀
剩下的餓全這樣做
按圖上的方法粘在做好的卡片上,成一朵花的樣子,這個沒有規定的~自己想怎樣擺都可以
黃色的0.5CM的紙條,剪成齒狀
在捲起來,邊上粘膠水粘住
在撥開,就象花芯了
粘在卡上花朵就做好了
再做葉子~同樣的方法捏成淚滴形狀就是葉子了,也是要對破的哦
再粘在適當的位置
再把0.5CM的綠色對破~卷一下做成花枝,粘上
再卷點小卷卷~接頭粘住~要裹緊一點~
可以做小的果果,也是隨意粘
最後做字~字呢是一筆一筆的立起來粘,這個呢~是比較麻煩的~大家漫漫做最後回很漂亮的
② 龍船手工製作方法
方法/步驟
1在卡紙上繪制出一個長形盒子作為龍舟的主體。龍舟的船身可用一個長形盒子來表示,這里在卡紙上繪制出一個長形盒子的圖,作為龍舟的主體
2畫好長形盒子的邊緣線以後,用剪刀沿線將盒子的邊緣剪出來,注意保持整齊
3剪出立體盒子外形邊緣以後,然後按照畫的線進行折疊,折出立體形狀的盒子
4接著把折好的盒子兩邊的用透明膠粘貼好,使其固定,船身的外廓就大致出來了
5將一張彩紙對折一半後,在紙上用鉛筆繪制出龍頭的形象。然後拿緊對折的紙,用剪刀剪出圖形來,可同時剪出兩個龍頭圖形
6將一張彩紙對折一半後,在紙上用鉛筆繪制出龍尾的形象。然後拿緊對折的紙,用剪刀剪出圖形來,可同時剪出兩個龍尾圖形
7拿出顏色鮮艷的卡紙,然後在不同顏色的卡紙上繪制龍角、龍須等圖形,並沿線剪出來,如下圖所示。
8接著在不同顏色的卡紙上繪制龍舟裝飾圖形、劃槳等圖形,並沿線剪出來
9然後把剪好的圖形分成兩組,因為龍舟有兩邊,分成兩組粘貼在盒子上,會有立體感,也會更加生動形象
10接著把代表龍舟各部位的一組圖形,按龍舟的形象用膠水分別進行粘貼
11然後把龍舟各部分的圖形粘貼在盒子上,龍頭要粘貼在盒子裡面,龍尾拼裝在盒子的後面,裝飾圖和劃槳直接粘貼在盒子上,注意裝飾圖形的顏色搭配
12龍舟只粘貼一邊,卡紙會有些晃動,接著把龍舟的另一邊也粘貼上一組圖形,增加了立體感,如下圖所示。這樣,一個完整形象的手工龍舟就做好了。
注意事項
注意小孩需在大人的陪同下手工製作,以免受傷
③ 想要做出一隻龍舟需要哪些步驟
想要做出一隻龍舟需要如下步驟:
所需工具:吸管、彩紙、剪刀。
1、先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折成一個小船。
龍頭部分做完,一隻完整的龍舟就做好了。
④ 龍舟製作技藝的技藝歷史
出於對龍的崇拜,歷代在龍舟的製作上都相當講究。當年隋煬帝為下江南而造的龍舟可算是歷史上最豪華的「龍舟」之一了,據載該船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共四層,一百二十間房,簡直可以媲美當今的海上游輪了。這艘龍舟後被燒毀,隋煬帝又下令造一艘更大的龍舟,被稱為「天子之舟」。
端午龍舟一般分為龍頭、龍身、龍骨、龍尾四部分,外加槳和舵。龍舟製作要求很高,要請專門的木工師傅,擇日開工,據傳過去在動工前還須齋戒沐浴、焚香、拜神,一點也不能馬虎。木料要選用上等的,且多採用大木料來製作,如龍頭,一般須用整塊的檜木來雕刻,以求靈氣十足,至於船體,則多採用樟木來做,因為樟木能防蟲防腐,經久耐用。製作講究的還用整木將龍尾雕刻出許多鱗甲。製成的龍舟再配以各色濃妝,使之更加栩栩如生。用傳統材料(樟、檜等)和傳統方法(接榫處全用木針而不用鋼釘)製作一艘龍舟,花費不少。所以,從擁有的龍舟的檔次就可窺出當地人的經濟實力。一些少數民族也有獨木龍舟,只是那樣的大樹就更難找了,也較浪費木材。現今也有用玻璃纖維材料來做的,既環保又方便,但尚不能普及。龍舟的長度也有講究,廣東人造龍舟多取好意頭的尺寸,譬如船長33.88米,寓意「生生猛猛」。龍舟的船身(龍頭卸下)平時多是沉放在河塘的淤泥中,以防乾裂,也符合「龍生大澤」的傳聞。每年只有到了端午時節才「請龍出水」。
龍舟的結構分為龍頭、龍尾、龍骨、龍腸、冚板諸部分。「傳統龍」有28.8米長、1.50米寬,「國際龍」只有15.8米長、1.05米寬。製作龍舟,從開料、選龍骨(底骨)、起水(拗彎龍骨,呈流線型)到刨光、打磨、上色,最後安裝龍頭、安裝尾舵等工序,一件完整的龍舟才算完成,一般需要六七天。 要求,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貢獻。
從良木到龍舟,仍需和數百年前一樣,歷經數十道工序,需要6個工人同時做工,花費20天時間,釘入上百斤鐵釘,耗去6立方木材,無數次手工的打磨、撫平和拼接,方成為龍形,這種漢族民間傳統的手工製作龍舟方法一直延續至今。
⑤ 龍舟的製作過程是怎樣的詳細一些!
溫州民間傳統龍舟製造一般從農歷二月份就陸續開始.龍舟的製造過程一般分為.請老師 選材.割板.切木 .定彩.開龍眼 等一系列按照選好的日子進行.溫州傳統龍舟的材料有杉樹(用於龍舟整體形狀)樟樹(用於龍舟的攔梁)船釘(用於龍舟板之間的固定)桐油灰(用於補龍舟之間的縫隙起到防水效果.現在傳統的龍舟也融入了玻璃綱膠水以便達到更好的防水效果)2種材料.然後由龍舟製造師傅按照龍舟製造的先後順序進行製造.龍舟製造過程全部由龍舟製造師傅 純手工 一斧一斧 一刨一刨打造出來.在先吉日上水.
龍舟板買來以後要先進行切割.製造師傅會按照龍舟的尺寸進行切割.一般切割的日子老師都會親自監督,以達到製造師傅自己製造的合適尺寸.切割完畢會紮上紅繩運回村裡(或龍舟生產工廠) 塘河沿岸就有多家古老的割板加工廠.
⑥ 上_那裡有手工做
往年臨近端午節的時候,南方就特別多雨,人們稱這是「龍舟雨」,而此時上_村龍舟基地,師傅們正在加班加點地製作龍舟。
上_村製作龍舟已經有140多年歷史了,是廣州最大最古老的龍舟製作基地,同時也是珠三角地區龍舟製作的行業龍頭,製作的龍舟不僅在國內聞名,還遠銷東南亞、非洲地區。
從充滿現代化氣息的廣州市區出發,乘坐3號地鐵線,坐到廈_站,走出站口時,不見高樓林立,如同到了一個偏僻的郊區。問了當地人才知道,上_村的龍舟製造基地在河岸邊。來到岸邊,就可以看到一排用黑木和石棉瓦簡單搭建的大棚,這里就是龍舟製作基地。製造基地並沒有我想像中那麼宏大,更像是家庭式作坊,這里有好幾家是龍舟廠,他們的工廠靠水而建,幾乎佔了河面的一半,說是為了圖個吉利,有水有財。
每年龍舟賽結束後,村裡都會把船寄存在廠里,直到明年端午的到來。但是村裡很多年輕人是十分不願意來這里湊熱鬧的,畢竟整日散發著一股難聞的油漆和木屑混雜的氣味,而且還有大量木屑堆積的淤泥。這里的龍舟全是手工製作,而且為了保證龍舟的質量,則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個廠往往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造出一條龍舟,俗話說,慢工出細活,正是師傅們耐心地打造,才讓上_村的龍舟製造廠享譽全球。
龍舟也分兩種,一種是「標准龍」,專門用於比賽;另一種是「傳統龍」,主要是用於觀光。比賽用的龍舟一般是15.5米,而觀光用的則沒有那麼講究。製作龍舟的木材一般選用東南亞的坤甸木,這種木頭彈性好,而且耐水性強,越泡越有光澤。一條好的龍舟,能耐百年風雨,而其中不僅僅是對木材的講究,更是對工匠手藝的考究。
手工製造龍舟的手藝瀕臨失傳跟其他傳統技藝失傳的故事是一樣的,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很多手工藝製造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甚至消失。而如今仍在這里堅持做龍舟的人,幾乎都是上了年紀的。在以前,學做龍舟的一般都是窮人家的孩子,現在的年輕人哪能受得了這種苦。
一個廠一個月才能造出一條龍舟,所以一條龍舟的價格在十萬元,面對這高昂的價格,很多地方則選擇購買玻璃鋼材質的龍舟,便宜又輕巧。薪火相傳,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精神。不僅僅是上_村龍舟製作面臨失傳的問題,很多傳統技藝的傳承也一樣不容樂觀。
⑦ 賽龍舟的木棍叫什麼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賽龍舟的木棍就叫做船槳。船槳是一種劃船工具,其上端為圓桿,利於手握,叫做握桿,下端為板狀,名為槳板,用以撥水。這個原理就是利用了物理學上的牛頓第三定律,通過水波的反作用力,使船前進。
我國是舟的故鄉,也是槳的故鄉。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⑧ 誰有龍船的製作方法
一條龍舟從組成結構、選材到保存都是非常講究的。龍舟家族龐大,有10人劃的「短龍」,有上百人劃的「長龍」,有國際賽事上看到的「標准龍」,也有用於探親應景的「傳統龍」。本次報道主要介紹的模本,是廣州涌面上最常見的、可搭載80餘人,長40米的傳統長龍。 選材 選材方面,賽龍一般選用輕巧的杉木、柚木,而不注重速度的游龍則選用深褐色的坤甸木,取其結實耐腐,可以長年保存,越浸越靚。 目前,廣州的龍舟大都用坤甸木,一艘龍舟用6-7立方米的木材。柚木比坤甸木好,但做一條柚木龍舟要20萬元,所以很少人選擇這種木材,據悉,如果用坤甸木做龍舟,長龍大約11萬元,短龍大約3萬元。 工序 當木料選好後,工匠還要選擇良辰吉日為制新龍的木料開線落墨,為第一根立起來的龍骨架參花掛紅,以示莊重。接下來便是整條龍船製作的開始,具體工序分為:扎底骨、制腳旁(船底)、上大旁、扎彩盤及絞栓、釘龍根、造坐凳、釘花旁(外板)、釘夾旁(內板)、裝弦口、扎龍纜及將軍尖等十大工序,全過程約需20天左右。 龍體 龍舟要出水競技,少不了輕快而堅實的船身。在陳漢慧龍舟廠,一條屬於江高的「大龍」橫卧江邊,何師傅正細心地為船身吸塵、上油。20天,何師傅和工友一手一腳把這條大龍親手做出。但對於已有30年龍舟製作經驗的他來說,船身構造已是胸有成竹。 「一條標準的龍舟一般在30米以上,分為主骨(龍骨)、腳旁、大旁、花旁,坐凳等;中間還可包括大鼓架、銅鑼架等配件。」何師傅一邊掃油一邊娓娓道來,「龍骨又叫龍纜,相當於龍舟的脊椎,貫穿整條龍舟,是整條龍的核心部位。」 原來,龍骨的強度和彎度決定著龍舟的結實程度和弧度。一條30米長的大龍舟的龍骨一般由兩根各約15米長的杉木連接而成。為使龍骨彎曲,讓龍舟兩頭高高翹起,直徑約30厘米的杉木龍骨要被千斤頂固定多日來達到所需的弧度。 做好龍骨後,就要以先中間後兩邊的順序,在兩旁從底骨往上安插旁板,底骨兩邊為「腳旁」,船雙側是「大旁」和「花旁」,但這並不是隨意鑲嵌便能成事,因為「大旁」和「花旁」決定龍舟的最終形狀和流線型,從而決定一條龍舟的破水能力。組成龍舟的木與木之間不利用任何粘合物質,靠人工把木邊磨平,並用最原始的錘子釘入釘子,為防止入水,每隔三厘米就要打入一個釘子,一條上好的龍舟,要消耗幾十斤的釘子。 龍頭 一江碧水,舟行水中,兇悍而威武的龍頭迎面而來,震耳欲聾的鼓聲由遠及近……一條龍舟的氣勢很大一部分取決於龍頭,龍頭做得越兇悍就越好,更被視為鎮宅、驅邪、驅魔的作用。不僅比賽,結束後,不少人用高價投得龍頭,拿回家擺設。 上漖村做龍舟遠近聞名,但在龍舟廠,龍頭的蹤影卻難以尋覓。「龍頭在我們這里一般都找不到。」龍舟廠的黃師傅稱。 原來,龍頭、龍尾都是競渡前才裝上船頭的,並不與龍舟一齊製作,因此一般的龍舟工棚看不到龍頭、龍尾的部件。 黃師傅描述,龍頭大多用整木雕成,多染成紅色,稱「紅龍」。也有塗為黑色或灰色的,稱「黑龍」或「灰龍」。「木料開料、放樣、雕刻、成型、打磨、上色……一樣都不少得。」 龍頭成型後,還得為龍頭安裝上鼻球、龍須、龍舌;一顆不銹鋼珠,塗上黃色,放在龍口中,通通都能活動,顯得活靈活現;龍頭頂,卻是鹿角造型,塗上了耀眼的金粉。最後,一個成型的紅色龍頭半張大嘴,口中露出龍珠,顯得有威嚴而氣派。「龍船一下水,龍頭醒目有神,成條龍舟先會夠曬神氣威水。」 不過,黃師傅說,制龍須則要看該村信奉什麼,信奉觀音菩薩是不用龍須的。「有白須公和黑須公,只有信奉關公的才用黑須公。」此外,龍尾也大多數是「一條木」雕成,充滿鱗甲,青金相間,復雜但絢爛。「整條龍舟完工,師傅會把『藏好』的龍頭和龍尾『請下來』再安放,還要放炮仗、請人為龍頭來開光點睛,才能顯示足夠的敬意。」 橈手 勇往直前的龍舟,總有兩排粗壯有力的手臂奮力劃著槳。珠村民俗專家潘劍明描述,珠江三角洲一帶龍舟比較大,60多人以上的算較普通,100多人的也很多。數十上百橈手執槳同時劃行,龍舟才能勇往直前氣勢磅礴。 帥旗 龍舟上要打出本村的標志旗,這面旗又叫帥旗,帥旗各村不同,有的是三角旗,有的是百足旗;旗顏色也不盡相同,或為紅色,或為黃色,或為黑色,或為彩色。代表本村落氏族的標志旗,讓人們遠遠就能分辨出這是哪個村哪個族的龍舟。 陪神 陪神(長老)一職「各處鄉村各處例」。 依照規矩,龍舟上會特設一個「神位」,龍舟出發前需要「請」來廟里的神像安放在船上,保佑龍舟一路平安,舉放神位的人則稱為「陪神」。陪神還負責保護神像的安全。 陪神需要根據本村供奉的神來裝扮自己。珠村民俗專家潘劍明說,珠村供奉北帝,就扮成「北帝相」;廟頭村是供奉洪聖王,就扮成「南海神王相」;宦溪村、蓮溪村是供奉齊天大聖,就扮成「孫悟空相」;有些村落供奉呂洞賓,就扮成「呂洞賓相」。「整個龍舟活動結束後,又重新把船上的各神靈請回各自安奉的廟堂座甲就是還神了。」 羅傘 「戰鼓嘹,彩旗飄。」江面上,百舸爭流,如何讀懂每條龍的內心世界呢?羅傘就是最好的一張名片。 據廣州老字型大小中華戲服廠廠長黃遠昌介紹,羅傘又叫華蓋,是一條龍船中,裝飾最為復雜華麗的標志物,其高五到七尺,分上中下三層,彷如江面上一條迎風飄逸的綉花百褶裙。 上頂金葫蘆,下撐大茅竹,羅傘主體材質為軟緞布,外綉有雙龍、麒麟、八仙等廣綉圖案,配以兔絨毛、釘星鏡、五彩網穗等材質裝飾,在陽光下星光閃閃,五彩搖曳。 如果說帥旗是龍船番號的標識的話,那麼羅傘就是彰顯一條龍船身份地位的符號。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古代,羅傘是帝王將相權勢的象徵,傘的用料、色彩、尺寸就像頭上的烏紗一樣,是身份尊卑的一種標志。其中紅黃二色是官府專用,民間多為青色。 「現在沒那麼多講究,用什麼色多按村民喜好。」黃遠昌介紹,一般羅傘的主色調可以體現出下面神斗內所供奉的神,如一般綠色是供奉關帝、黑色是北帝、白色是觀音等。此外,紅代表吉祥,黃代表皇氣等。羅傘上還會綉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樣,表達村民的節慶中的良好祝願。 一頂上等羅傘可以用50年,端午節過後,羅傘布可以拆卸下來洗凈收藏。 大鼓 俗語道,「五月五,龍船下水打爛鼓」。龍舟出行的恢宏氣勢,最集中體現莫過於船上的大鼓,這是一條船上不可或缺的指揮中樞。標準的龍舟鼓比獅鼓要高大,一般高度為85-90厘米,直徑至少60厘米;一個龍舟鼓重量可以達到100多斤。這種鼓的聲音穿透力很強,百米外都清晰可聞。 龍舟鼓的製造業也是一門藝術,與一般的鼓以多塊木板拼成不同,龍舟鼓大都以一根原木雕鑿而成。過去,一般的農村裡都有百年大樹,如白欖樹、香樟樹、烏桕樹等,都是造鼓的好原料,手工制鼓一般分為選木、制鼓坯、選鼓皮、粗細刮皮、水燙曬皮、浸軟、推刮、蒙磨皮、失音打釘、打底上漆等十幾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有誤都會影響到音質和音量。製作一隻鼓最少需要三周時間。好的鼓一般可用上二十餘年。 龍舟鼓的鼓點,綜合起來大多有單槌鼓和雙槌鼓。單槌鼓又叫順鼓,即只捶一個節奏,鼓聲響一下橈手就扒一下。雙槌鼓又叫馬蹄鼓,變化活潑,有跳躍感,鼓手左右連擊為一拍,連擊一次雙響,橈手才扒一下。不過,競賽時雙槌鼓不及單槌順鼓的節奏分明。 艄公 珠三角地區河涌急彎多,龍舟游一周要經好多彎。這時,船尾負責掌舵的艄公則要「話曬事」,龍舟前進的方向都盡在他手中。整艘龍舟上的人員要配合得天衣無縫才能保證萬無一失,艄公技藝就要非常了得。 鼓手 鼓手通常站立在龍舟中部,鼓聲起處,木橈齊下,整齊劃一。珠村民俗專家潘劍明把這個把握速度的人形容成全船上的總指揮,「要快要慢全靠鼓手,沖刺要快,落後了要快,一切行動聽從鼓手的引導。」
⑨ 手工紙龍舟的做法
工具/原料
1.材料:彩色紙卡,紙皮,活動眼睛,透明膠,雙面膠(或膠水),紙筒,黃色電工膠,小刀,金色鐵絲,剪刀。
方法/步驟
材料:彩色紙卡,紙皮,活動眼睛,透明膠,雙面膠(或膠水),紙筒,黃色電工膠,小刀,金色鐵絲,剪刀。
將紙筒剪開兩半。用透明膠相連接做成船底。
用黃色電工膠裝飾並加固。
對比船底的長度,剪出兩片船身(龍的身體)。
紙皮剪出龍頭龍角和和龍尾。
彩色卡紙剪出龍的各部分。
波浪紋卡紙做龍的鱗片,如圖相間隔粘貼。多出的部分剪掉。
如此貼滿龍身。
一層疊著一層粘貼出龍頭。
在龍頭上粘上眼睛和龍角。
在鼻子上鑽個孔,穿入金色鐵絲當龍須。
紅色的紙卡粘在黃色紙卡中間,然後再粘到紙皮上做成尾巴。
將龍的首尾和船身相粘連。
兩片龍要做得盡可能一樣。這樣才能對稱粘貼。
在龍船底部兩側和龍身粘上雙面膠。將龍船底和兩片龍身粘合在一起。
將兩側龍頭和龍尾分別粘貼。
白色紙卡畫出牙齒。紙皮剪出船漿並畫出木紋。
粘上牙齒。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