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男士土布衣服圖片

男士土布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2022-05-18 09:47:00

『壹』 求土家族的風俗,還有服裝圖片!

住房多依山建築,一般是長方形,三間,中為堂屋。房屋建築材料,有的以木架屋,房頂蓋瓦;有的編竹為牆,茅草為頂。

飲食以玉米、小米、蕎子為主,喜吃酸菜和辣椒。

服飾:男子用青藍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纏頭,喜穿對襟短衫,多紐扣;婦女穿無領開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著八幅羅裙,裙上綉有花紋、圖案,有的穿褲,褲腳有兩三條花邊;老人著大襟衣。

婚俗獨特的地方,就是哭嫁,哭的時間長,在離開娘家的前半個月就開始哭嫁,《哭嫁歌》的內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罵媒人等,多是訴說離別之情。有一人獨哭,有母親、姐妹同哭。

喪葬:行土葬。

節日有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趕年,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月大過二十九,月小過二十八。

禮儀與禁忌:土家族人有團結互助、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一家有事,大家幫忙。逢年過節到土家族人家裡作客,熱情的主人便會拿出幾個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兩面金黃開花的時候,幾吹幾拍,往裡面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區,主人將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糍粑就咬,這時主人就會重新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給客人吃,爾後接二連三地烤好、拍凈、蘸糖,遞給客人。如果不懂規矩,接過來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個沒糖的就別想再吃了,主人還認為你對土家族人不尊重。節日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扛鋤、穿蓑衣、擔空水桶進屋;不能用腳踏火坑及三腳架;在室內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婦坐在一條長凳上

『貳』 壯族服裝特點

1、男子一般著黑色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勞動時穿草鞋,節日穿寬口布鞋。

2、女戴黑頭巾,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

(2)男士土布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1、壯族花鞋,刺綉工藝品。又稱「綉鞋」。為婦女所用。流行於廣西龍州等地。清末民國初年流行。鞋頭有鉤,象龍船。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鞋底較厚,多用砂紙做成。針法有齊針、拖針、混針、盤針、堆綉、壓綉等。

2、壯族婦女發式,因地而異。廣西龍勝一帶的老年婦女不結髻,把長發翻過頭頂打旋,然後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頭頂留長發,四周剪成披衽,頂心長發翻到前額,扎以白布,插上銀梳;小孩頭發則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銀飾帽,長大才留頂心發。

『叄』 見過八九十歲的老人 感覺他們穿的都特別土 過去的那種黃 藍 土布衣服好幾十年代的感覺 現在這個年

這些老人是習慣,是過去養成的勤儉傳統,年輕人要理解。

『肆』 中國56個民族服飾圖片及介紹是什麼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

『伍』 布依族服飾的服飾區別

生活南北盤江兩岸的布依族,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民族服飾。布依人的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有很大的區別,但服飾都是由布依族婦女用自紡、自織、自染、自綉的布料縫制而成。靛染所用的靛是用「蓼藍草」浸泡過濾製成。人們用靛青把布染成深藍、中藍、淺藍,灰、深灰、青色和月白色等色澤。染布分大缸和小缸,大缸洗染,織前染色的有花藍格子頭帕、頭巾、白底花藍格子帶等。織後染色是用早晨的陽光和露水等古老方法漂白後的布料,若染青布就在家庭小缸進行染制,若染其它顏色的須要到洗染專業戶那裡去染制。洗染前,首先把藍靛放入大染缸,加適量的水、石灰、白酒、土鹼等原料,通過化學反應後再放白布,要多次取放、沖洗,直到布已染成所需顏色。然後把牛皮熬成的膠上在布料上,用腳踩石滾把布滾平直至有光澤為止。用小缸染青布,就是把藍靛放於小缸中,放適量的水,加適量的石灰、土鹼、白酒或米酒等原料,使其起化學變化之後,才把白布用水煮而後下缸。下缸後,每天取放三次,三天沖洗一次,這叫「頭風」。好的染缸只需要三風,不好的染缸,則要染四風,才可「上葯」。「上葯」是取野糖梨樹皮和紅籽刺皮加清水熬成紫紅色的水汁,把已染上色的布放於紫紅色汁中浸染,取出曬干,再次下染缸進行浸染,同樣每天取放三次。三天後,經過最後一次沖洗,曬干後,即成理想的青布。染青布的工序有以上三道,缺一不可,尤其是「上葯」就跟沖洗相片時定影和上光一樣重要。
刺綉,布依語稱為「谷綉」,是貞豐布依族又一傳統紡織工藝。刺綉是布依族女孩必須學會的手藝,布依男青年往往以此作為選擇配偶的重要標准之一,更是婦女顯示其才能聰明靈巧、富於創造的具體體現。刺綉一般都是將圖紙剪貼在綢緞上進行。種類有「貴高作」、「貴雜瑪母」、「貴獨粑」、「貴銀鉤」、「萬字海」、「銀鉤鬧老」等幾十種。圖案多為房舍樓閣、魚蝦龍蛇、河流船帆、飛禽走獸、花草林木、山水田園等,也有人物描畫和傳說中的神話故事,整個圖面精細別致、古樸典雅。刺綉可用作服飾、帳檐門簾、桌布、被面、背帶、頭帕、荷包、掛包、鞋面、手帕等裝飾。
紡織,將備好的花條系在紡紗機上搖、拉成錠,把線錠回成線圈,脫下線圈用清水浸濕後,再放入白米漿中煮二小時左右,然後取出掛於長竹竿上風干。這樣上漿的目的,是使棉線增強拉力和挺度。線風干以後,就拿套在線架上回裹在滾筒上成線錠,再把線錠一個一個排列在線架上進行牽引。要做多長多寬的布,牽引時,根據紗錠多少和棉線根數來決定。牽引的這些線都是經線,經線的多少決定布的寬窄和厚薄,經線歷來都是偶數線頭,不要單數,這是筘門固定好了的。竹筘中有360、384、408、432、456、480根線頭幾種規格。選定筘門後,就把經線一根一根地進行鑽筘上簾,隨即將全部經線裹在滾軸上,然後裝機紡織。
編布用木質結構織布機。在編織過程中,除平板白布是使用單梭、雙簾、雙踏板外,其餘各種花布要用四把梭子、八匹經線八個踏板。編織花格布時,四把梭子各裝上所需顏色的緯線擺在面前,編織者根據花紋圖案的需要,更換梭子,兩腳按一定的順序蹬踩踏板,使經線張開所需的緯口,梭子從中來回有節奏地鑽行,手腳要協調,動作要敏捷熟練自如,編成的布才緊密平整,花紋有條不紊,工藝才過關。
蠟染,蠟染的花紋圖案多為花草或幾何圖形,常見的有蕨菜花、團花、小花、牽牛花、喇叭花、漩渦、花辯、鋸齒、三角、方格、菱形、太陽、水波、龍鳳、鴛鴦、野鹿、雙壽雙喜等。這些花紋圖案中,有同形組合成花,多形組合成體;有的花上套花,花中顯花,方圓並蓄,蠟染布多用於婦女服飾上,或用作床單、被面、帳檐等。
布依族男子服飾在歷史上演變較快,式樣比女裝簡單,製作費工少,樸素簡便。其樣式有長衫和對襟衣兩種。長衫有藍、黑、白三種,均為寬襟右側開扣,白色長衫為孝服。男式的對襟衣均為胸前排扣,褲子為大吊襠,褲腳直筒,褲口寬八、九寸。老年人、成年人根據季節、環境不同或包藍黑花格帕或包青帕或包白帕。老年人大多頭纏頭帕,上身穿青或灰長衫,下穿藍或青吊襠直筒褲,腳穿布鞋或膠(皮)鞋。而成年人的打扮則是頭裹藍黑花帕,上穿藍或灰對襟衣,下穿吊襠直筒褲或現代流行褲,腳穿毛邊布鞋、膠鞋或皮鞋。
布依族婦女服飾,因居住的環境氣候不同,服飾也不盡相同,較有代表性的是居住在貞豐縣珉谷、者相、北盤江、長田、挽瀾等鄉鎮布依村寨的布依婦女服飾。其裝束是:婚前發辮繞頭,婚後結發髻,罩上馬尾編成的網套、扎銀簪。熱天,中青年婦女喜包盤盤頭,顯得干凈利索,落落大方。冷天則包牛角帕以禦寒。老年婦女一年四季多包角頭,上裝是窄領、胸寬、右側開扣,肩部均是三寸青布盤肩並鑲花邊,衣袖寬口,袖口用五寸青布接成,接頭鑲「欄桿」,衣長及臀部,邊幅前後都呈弧形;下裝著自染的青色吊襠直筒土布褲,褲口尺許,毛邊,腳穿綉花尖尖鞋或各種布鞋或膠鞋等。上裝著青布作底,綢緞作心且綉上各色圖案的花圍腰。用綢緞製作並鑲有欄桿的圍腰帶,打活結,使其垂吊於背後腰帶處;手上戴有骨玉,銀手鐲;青年人還佩戴銀扣、銀蝴蝶和各種銀花。
花圍腰最富有民族特色和考研價值,據民間傳說,系於胸前的圍腰胸花,綉有布依房舍樓閣、流水船帆、龍蛇魚蝦、山水草木、田園風光等代表布依家園,而胸花下往左右兩邊彩色欄桿綉條則表示南北盤江,系於身後打活結的兩條圍腰飄帶表示南北盤江匯合後漂流的紅水河。整塊花圍腰是布依族家園居住的南北江、紅水河組成,其土地肥沃,水源豐沛,田園秀美。布依女因有一件美妙的花圍腰而自豪,受人誇獎。在長期的靛染生產實踐過程中,貞豐布依人練就和掌握了涼布、撒布、拋布、滾布、捶布、疊布等高超、嫻熟的技藝,有很高的研究、參考價值。
童裝最具特色的當屬童帽,童帽是根據各位母親的喜愛和藝術欣賞水平,氣候特點和娃娃的臉型而選用各色布和綢緞縫制,大多選用鮮色的欄干鑲邊,挑選鮮色的絲線刺綉。童帽形狀各異,花樣喜人,有仿動物頭面縫制的,如貓頭帽、獅頭帽、兔頭帽等;有仿古代頭盔的包耳帽,有仿古代文官的烏紗帽等。帽子面前,都要釘滿銀質羅漢或玉石羅漢,或釘上「長命富貴」等吉祥字樣的玉扣;帽子背後,吊有彩色耍須和數個銀質的小鈴鐺,琳琅滿目,惹人喜愛。
布依族服飾是聰明智慧的布依人在山川秀麗、氣候宜人、田土肥沃、詩情畫意的北盤兩岸,用自種的棉花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自綉的各色土布製作的民族服裝樣式。雖經歷史磨礪,仍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蠟染及縫染、疊染、楓香染,蠟染多為青、蘭底白花,花色文靜素雅,與身處的自然空間環境,藍天、白雲、青山、綠水融為一體,達到人與自然的美妙和諧。縫染,更為古老,不用蠟水畫圖案,而是用扎染工藝,即憑技藝用手將布料縫捏縫製成所需花紋後再浸染,技藝要求高,花紋風格與蠟染各領風騷。
布依族服飾,經三千多年的歷史演進與傳承,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飾文化圈,它包涵了種、紡、織、染、綉、縫以及凝結了紡織文化背景中的民俗文化特徵,構成了以紡和織為母體的布依布,蠟染、刺綉、挑花、鑲綴、裁縫、服飾等系列紡織文化現象,是布依族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之一。同時,布依族服飾質料款式結構所表現出來的不僅是一種形式的美,如色調的冷暖、色彩的淡雅、節奏的明快、韻律的流動、構圖的疏密粗獷等等;同時也表達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觀念、心理、情感、意志、審美等深含的內容,布依族人正是通過其服飾給人質朴自然之美。
從布依族服飾原料的染織技藝現狀來看,部分地區還傳承紡紗、織布、靛染、蠟染、挑花刺綉的傳統,大多數地區的傳統服飾技藝都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外來文化的強烈影響而逐漸消失。特別是青年人審美性趣的多元化,加上種棉、軋花、搓棉、彈棉、紡線、織布、蠟染的布依人家越來越少,自紡自織自染自縫的傳統工藝遭遇嚴重的挑戰。加之現在外出打工和讀書的中青年人,服裝與時俱進,變化極大,在家勞作的中青年人,除走親訪友,趕集交易要禮節性地穿本民族服裝外,平時皆著漢裝,昔日輝煌的布依服飾於今有瀕臨消失的危險。

『陸』 七八十年代的農村有種潮流叫「的確良」,是什麼意思

“的確良”這一個詞相信對現在的70後和80後,甚至有些90後來說一點也不陌生。“的確良”是中國上個世界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十分流行的一種衣服類型。當時在中國的南方地區人們更喜歡把“的確良”叫成“的確靚”,而在當時的北方地區的人們卻更喜歡將“的確良”叫成“的確涼”。但是准確來說“的確良”它是當時一種十分流行的布料,因為這種布料與其他的棉質的布料十分不同,因此人們把用這種布料做成的衣服叫做的確良。

三、綜述

的確良是一種很好的布料,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技術慢慢就被人們遺忘了,聽起來是有點可惜了。

『柒』 壯族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壯族的服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

壯族的服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

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

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

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綉五色花紋,鑲上闌干。

下穿寬肥黑褲,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

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7)男士土布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壯族習俗: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

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

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勺起一羹,雙手敬給對方。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

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

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壯族的婚姻,有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戀愛自由,但父母干涉包辦也時常有。

壯族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婦女和男子一樣都是家庭的勞動力,但僅有男子有繼承權。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現在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習俗。

青年男女結婚後,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節日和農忙時節才到丈夫家短暫居住,直到懷孕之後才長住婆家。

因此,不落夫家的時間為三、五年不等。在歷史上,不落夫家期間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響。

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當的行為,遭到嚴禁,違者或離婚,或賠償一定的財物。現在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捌』 中國傳統服飾的來歷和特色

一、來歷

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二、特色

中國傳統服飾設計抽象、更鮮明、更具標識性誇張、更強烈,也更具有自由度。

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其民族特徵主要表現於服裝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飾件等方面。

民族服裝形象的設計提煉應該更抽象、更鮮明、更具標識性。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思維模式應為浪漫性能動的構思方式,具有敏銳的形象感知能力。

民族服裝的審美特徵較其他戲劇形式對更誇張、更強烈,也更具有自由度。在造型和色彩上,抽象與誇張是其最鮮明的特徵。

民族服裝的造型較其他戲劇形式對適應演員動作的要求更嚴格,對演員在大幅度動態的要求更高,表現在材料上也具有更大的空間。

(8)男士土布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傳統服裝漢服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

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系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衣裳連屬制,古稱深衣,始創於周代。《禮記·深衣》注稱:「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采也。」深衣同當代的連衣裙結構類似,上衣下裳在腰處縫合為一體,領、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綉緣邊。

深衣這一形制,影響於後世服飾,漢代命婦以它為禮服,古代的袍衫也都採用這種衣裳連屬的形式。

『玖』 傣族的男女性常見服飾

傣族服飾
傣族是雲南省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編輯本段]傣族男子服飾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近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過去有文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符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編輯本段]傣族女子服飾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夥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
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如今的傣族女子,內穿色澤淡雅的無領、無袖緊身胸褂(城鎮傣女多戴胸罩),外穿無領細袖緊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長裙及地。長裙打折,多用銀帶系於腰際,該顯則顯,當斂則斂,使女性曲線分明,下肢修長,顯出亭亭玉立的苗條身姿。城鎮女子已極少纏巾,多挽髻於頂,插花、別簪、卡梳作飾,更顯綽綽風姿。衣裙色澤以孔雀綠、淡綠、肉紅粉紅、淡黃、嫩黃為眾。衣料多選用薄而柔軟的喬其紗、的確良或有錦絲綢縫制。外出參加集會或趕擺時,足登時髦皮鞋、涼鞋,肘掛拎包、手撐花傘遮擋烈日,處處顯出優美動人之風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傳統服飾「精華」的基礎上,朝著優美、輕柔、亮麗、淡雅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顯示出孔雀之鄉的孔雀羽毛般絢麗多彩的特點。
[編輯本段]各地傣族女服飾的區別
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身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筒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筒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綉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筒裙。
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德宏傣族婦女的服飾有所不同。她們在當姑娘時一般穿白色或緋紅色的大襟短衫、長褲,將發辮盤於頭上,腰間束一塊小的圍腰,結婚後才穿上對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區傣族婦女的發式也不一樣,年輕的婦女是將頭發束於頭頂,中老年婦女則不再束發,而改戴一種黑色的高筒帽。
[編輯本段]傣族服飾的特色佩飾
由於傣族居住的村寨盛產竹子,他們除了用竹子建成的幽靜而雅緻的干欄式住宅和製作各種生活用具外,還用細篾編成彩繪的竹笠、腰籮,作為佩飾。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他們常將孔雀和大像的圖案編制在筒裙、包、被面、墊單、窗簾、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種圖紋色彩都被賦於具體內容。

與男士土布衣服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及腰長發燙發發型圖片 瀏覽:190
出汗的動漫圖片 瀏覽:59
男生感冒吃葯圖片文案 瀏覽:453
魯豫劉海發型圖片短發 瀏覽:243
製作環保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116
5歲女孩圖片欣賞 瀏覽:195
可愛又陽光圖片大全 瀏覽:319
如何找律師控告跨境電商圖片侵權 瀏覽:651
時尚美女旗袍圖片 瀏覽:778
短發女孩超拽的全臉圖片 瀏覽:919
小豬手繪圖片大全簡單一點 瀏覽:271
面部中胚效果說明圖片高清 瀏覽:179
如何把刷機後的圖片找到 瀏覽:51
簡單生活物品速寫圖片 瀏覽:472
word圖片中的數字如何擦掉 瀏覽:581
愛彼機械表價格及圖片 瀏覽:544
動物和植物圖片簡單的簡筆畫 瀏覽:952
簡單的護士帽簡筆畫圖片 瀏覽:939
鋼絲網圍欄的價格圖片 瀏覽:226
廣州動漫展圖片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