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的規矩禮儀很多,男女衣服上面的刺綉有什麼講究嗎
古代的規矩禮儀很多,這其中就包括古時候男女衣服上面的刺綉也是很有講究的。綉女要根據人們身份的不同來設計不同的花案來綉。綉到人們的衣服上。在古時候人們衣服上的刺綉圖案也是人們身份不同的象徵。比如君王穿的是龍袍,刺綉的圖案就是飛翔在天的龍。人們穿衣顏色也有講究,在什麼樣的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包括現在都要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色系的衣服,以免和大家發生沖突。
在皇宮里,為了有人和身份高貴的人發生口角沖突,特地立下此規矩。人們進宮必須穿與之身份相對應的著裝進宮。以此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在皇宮中,除了紀律森嚴還有各種規矩需要遵循,因為是最高權力的人,是人們都想看一看的地方。所以皇宮裡面的人也會生活的非常遵循規矩。
㈡ 關於龍的故事
關於龍的故事:
一、唐玄宗與龍
唐玄宗在未登基時,曾經在興慶宮的池中放養了一條龍。等到他即位時,興慶宮池中有一條小龍游到宮外的御溝水中,它奇狀蜿蜒,負騰逸之狀。宮中的男男女女,沒有不出來看的。
後來唐玄宗幸游西蜀,出發前夕,那條龍從池中躍然升空,駕著白雲,橫亘千里,朝西南方向飛去。周圍的文臣武士,都看到了這壯觀的景象。等到玄宗行至嘉陵江,登上船要過江時,看見那條小龍緊貼在船的一側前進,侍臣們全都目睹了這一幕。
玄宗感動得熱淚盈眶,對左右的侍臣們說:「這是我興慶池裡的那條龍啊!」於是玄宗命人把酒灑到江中,親自禱告,龍才從水中奮鱗振鬣而去。
二、黑河的龍
北庭西北的沙州,有一條河叫黑河。這河深可以擺船,河水常泛濫,沖毀房舍,淹沒原野。因此西北的莊稼全都淹沒了,田地荒廢,不能耕種。當地的居民也都遠走他鄉,以逃避被淹的禍患。那些在北庭沙州做官的,都要先准備供品,到河邊認真祭司禱告一番,然後才能審理政事。
不然就會淫雨連連,一下就是幾個月,或者大水猛漲,沖淹城邑。唐開元年中,南陽張嵩奉詔到北庭做都護。他來到北庭境內,並且召集到郊外迎接他的官吏們詢問此事。有的說:「黑河裡有一條大龍,專愛吃羊、牛、狗、豬什麼的,它往往興風作浪漂在水上,看著人們是怎樣在河邊祭司。
我知道已經很久了。」張嵩於是就命令准備祭司用的牛羊豬狗及甘甜的飲料,在河邊布置宴席,秘密召集左右人等,手執弓箭埋伏在兩側。張嵩率領著僚屬們排列在河岸上,恭恭敬敬,嚴肅地等著。不多時,有一條一百尺左右長的龍從水中躍出水面,又迅速地來到河岸上。它的目光象火,射向岸上的人們。
離人還有大約幾十步遠的時候,張嵩就命令弓箭手們把弓拉滿。那龍果然來到宴席前,它的身體漸漸變短,身長只有幾尺。它正要吃還未來得及吃的時候,張嵩命令開弓放箭。一時間萬箭齊發,而龍無法抵禦,中箭而死。龍死後,里中人都來觀看,嘩然若市。
張嵩為自己為民除害而高興,就把死龍獻給了皇上。皇上表揚他做事果斷,讓人把龍的舌頭割下來,裝進小匣子里,賜給他。而且,他的子孫世襲為沙州的刺史,至今被稱為「龍舌張氏」。
三、龍骨
唐咸通年末年,舒州刺史孔威進獻一具龍骨,並且有表奏描述這件事。表奏說:舒州所屬的桐城縣善政鄉有一百姓叫胡舉,有條青龍斗死在他家的院子里。當時是四月,院子里還有養蠶用的蠶箔。忽然間雲雷暴起,只聽到雲中有打鬥觸碰的聲音,血就像下雨一樣,灑落到養蠶用的蠶箔上。
那血不污染蠶箔,漸漸集中凝結,可以拾起來放到手掌上。不一會兒,人感到刺骨般冷痛。一開始,一條龍尾巴拖在地上,圍繞著一桶泔水,然後又騰飛鑽進雲里。等到下雨,下的全是泔水。龍死了之後,把它剖開,發現它的咽喉處有一個大瘡。
龍身長十多尺,龍的身和尾巴各佔一半。尾巴又細又薄。鱗鬣就像魚鱗。只有須子有兩丈長。它的腳有紅色的膜樣物蒙著。兩只角各有兩丈長。當時派大雲倉使指揮人馬把死龍送往舒州。因為龍肉很重,不能整個搬運,就把它割成幾十段,運載到州府。
四、貧士與龍
在灌口白沙,有一座太山府君廟。每逢春三月時,蜀人會前去燒香祭奠,也就成了各個州醫卜之人的集會。當時有一人,身著打了許多補丁的衣服,容貌憔悴,也往廟那邊走。眾人都沒把他放在眼裡。他走到江邊時,眾人正在樹蔭下休息,這位貧士也就在石頭上坐下。
坐了一會兒,他對眾人說:「這條江里有條龍在睡覺。」大家都不回應他。旁邊有個老翁說:「何以見得?」貧士說:「我見過。」大家說:「我們見一見,如何?」貧士說:「也不難。」他脫掉外衣跳進水裡,抱著一條睡著的龍出到水面,腥味特別大,那條龍深閉兩目,龍爪龍牙龍鱗龍尾全都完好。
雲霧頓時聚攏上來,風起水涌。眾人都吃驚地站了起來,遠遠地向這位貧士行禮,稱他是聖人。貧士放下懷里的睡龍,讓它沉入水底,他撿起地上的衣服搭在肩上就走,對著眾人說:「你們各位都以看病占卜為職業,救人疾急,知人吉凶,也差不多是在行道。千萬不要見到貧寒的人就輕視侮辱他們!」
眾人聽了,自感慚愧,並向貧士稱謝。大家又與他一同走了十餘里路,一眨眼他就不見了。
五、和尚與龍
南宋時有一位普庵和尚,他是一位有道高僧,後世尊稱他為「普庵祖師」。有一次,他於紹興二十六年(西元1156年)七月辦法會,因平時受益之信眾無數,故寺中香火鼎盛。而有些道士心存妒忌之心,故向總督府密報說普庵是妖僧,迷惑信眾。故總督大人指派巡司帶領數百名官差衛隊捉拿普庵。
當大隊人馬浩浩盪盪往佛寺出發的路途上,約於寺外數里處,忽然天下小雨,頃刻間黑雲漸興。此時只見一條長數里的巨龍出現,頭角崢嶸,神光顯現,在雲層中翻滾。而前來捉拿普庵的軍隊見此景像皆驚嚇震憾不已,後來帶頭的巡檢官跪地哀求懺悔後,立刻龍潛雨止。
於是大隊人馬又搬師回總督府,巡檢官向總督大人報告說:「普庵大師乃是聖僧,非妖僧也。」真正的修煉人都是有天龍八部護法的,無論出於什麼原因理由去迫害修煉人都是有罪的,護法神龍出現在雲中就是警告人們不要相信謊言去迫害修煉人,不要犯罪。
㈢ 龍袍上的龍為五爪,而官服上的龍為四爪,你知道為什麼嗎
在整個華夏文明中,龍作為一種幻想中的生物貫徹整個歷史。傳說中的龍能騰雲駕霧、呼風喚雨,上能升天,下能潛海,在百姓眼中有著崇高的地位,也正因此,在一些器皿、服裝、雕飾的修飾物多為龍,龍不只代表著權利,還代表著地位。
秦朝時,秦始皇為了讓後世銘記自己的功績,稱皇帝,自稱朕,以表示凌駕於別人之上的地位。在封建社會,一國之主的地位自然要表現在方方面面,所以龍袍、龍椅、金鑾殿,這一系列代表皇家地位的東西就誕生了。龍袍,又叫龍袞,上邊綉著龍形圖案,據史籍記載,皇帝的龍袍上都綉有九條進龍,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二,還有一條綉在衣襟裡面。為什麼要綉九條龍呢?九是最大的數,代表著地位高,所謂九五之尊,指的就是皇帝。
龍袍是上朝專用的官服,那普通官員的官服是什麼樣的呢?各朝各代的官服是不同樣的,就拿清朝來說,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官服有的也是綉有龍紋,但是跟龍袍有所區別,最明顯的就是他們的爪子,龍袍的龍有五爪,而普通官員的龍只有四爪。難道龍還有「品種」之分嗎?不是的,確切來說,龍袍上的是真龍,而普通官服上的是蟒,正所謂「五爪為龍四爪為蟒」。在民間,由於蛇形像是龍,所以很多人認為龍的原形就是蛇,所以對於蛇很尊敬,甚至有人稱之為「小龍」。
皇帝與普通人畢竟要有所區分,雖然都是綉著龍,但是在本質上有區別。也有人說,龍就是千年蟒蛇幻化來的,不管是那種說法,歸根到底就是:龍的地位比較高!
㈣ 衣服上有一隻恐龍的,這是什麼牌子的衣服
小小恐龍
㈤ 關於龍的傳說 故事
1、畫龍點睛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叫張僧繇。一天,梁武帝要張僧繇在寺廟的牆上畫四條金龍。張僧繇用三天的時間就畫好了,並且畫得非常像真龍。大家聽說後,都去觀看,發出陣陣贊嘆聲。
可是,當人們走近一看,卻發現每條龍都沒有眼睛。張僧繇說:「如果我給龍加上眼睛,它們就會飛走的。」
大家都不信,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給兩條龍畫上了眼睛。奇怪的現象出現了:兩條龍騰地一聲飛上了天。
2、八仙斗花龍
傳說,有一天八仙要到東海去游蓬萊島。本來,騰雲駕霧,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呂純陽偏偏別出心裁,提出要乘船過海,觀賞海景。
他拿來鐵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拋,喝聲"變″,頓時變成一艘寬敞、漂亮的大龍船,八位大仙坐船觀景,喝酒斗歌,好不熱鬧。不料,因此惹出一場麻煩來。
原來,龍宮里有條花鱗惡龍,是龍王的第七個兒子,稱為「花龍太子」。這天,他閑得沒事,在水晶宮外游盪,忽聞海面上有仙樂之聲,便循聲尋去,猛見一條雕花龍船,內坐八位奇形怪狀的大仙,其中有個妙齡女郎,桃臉杏腮,楚楚動人花龍太子見此仙姿,魂魄俱消。
早忘了師傅南極仙翁的忠告,忘了龍王母的訓導,想入非非,似魔似痴的迷上何仙姑了。八仙在海上尋歡作樂,怎會想到花龍太子半路擋道。平靜的海面突然掀起一個浪頭,將雕花龍船打翻了。
張果老眼尖,翻身爬上毛驢背;曹國舅心細,腳踏巧板浪里漂;韓湘子放下仙笛當坐騎;漢鍾離打開蒲扇蟄腳底;藍采和攀住了花籃邊;鐵拐李失了拐杖,幸虧抱著個葫蘆;只有呂純陽,毫無戒備,弄了個渾身濕透。
這時,漢鍾離慌忙檢點人數。點過來,點過去,只有七位大仙。男的俱在,獨缺一個何仙姑。奇怪,這何仙姑到哪裡去了呢?
漢鍾離掐指一算,大吃一驚,原來是花龍太子攔路搶親,把何仙姑搶到龍宮里去了。這一回,大仙們可大動肝火了。個個咬牙切齒,殺氣騰騰,直奔龍宮。
花龍太子知道七仙不會善罷干休,早在半路上伺候著。他見大仙們來勢兇猛,慌忙揮舞珍珠鰲魚旗,催動蝦兵蟹將,掀起漫海大潮,向七仙淹來。
漢鍾離挺著大肚子,飄飄然降落潮頭,輕輕煽動蒲扇。只聽「嗚…忽…」一聲,一陣狂風把萬丈高的和蝦兵蟹將都煽到九霄雲外去了。
嚇得四大天王連忙關了南天門。花龍太子見漢鍾離破了它的陣勢,忙把臉一抹,喝聲「變」。海里突然竄出一倏巨鯨,張開閘門似的大口來吞漢鍾離。
漢鍾離急忙煽動蒲扇,不料那巨鯨毫無懼色,嘴巴越張越大。這下,漢鍾離可慌了神了。正在危急中,忽然傳來韓湘子的仙笛聲。
那笛聲悠揚悅耳,鯨魚聽了,鬥志全無,竟朝韓湘子歌舞參拜起來,漸漸渾身酥軟,癱成一團。呂純陽揮劍來斬鯨魚,誰知一劍劈下去火星四濺,鋒利的寶劍斬出個缺口。
仔細一著,眼前哪兒有什麼鯨魚,分明是塊大礁石。呂純陽惱得火冒頭頂,鐵拐李卻在一旁笑謎謎說:「莫惱!莫惱!待我來收拾它!」
只見鐵拐李向海中一招手,它的那根拐杖"唰"地竄出海面。鐵拐李拿在手中,一杖打下去,不料打在一堆軟肉里。原來,海礁已變成一隻大章魚,拐杖被章魚的手腳纏住了。
要不是藍采和的花籃罩下來,鐵拐李早被章魚吸到肚皮里去了。原來這巨鯨和章魚都是花龍太子變的。這時,他見花籃當頭罩來,慌忙化作一條海蛇,向東逃竄。張果老拍手叫驢,撒蹄追趕。
眼著就要追上,不料毛驢被蟹精咬住腳蹄,一聲狂叫把張果老拋下驢背。幸虧曹國舅眼明手快,救起張果老,打死了蟹精。
花龍太子輸紅了眼,現出本相,閃耀著五顏六色的龍鱗,擺動著七枝八權的龍角,張舞著尖利的龍爪,向大仙們猛撲過來。七位大仙各顯法寶,一齊圍攻花龍太子。花龍斗不過七仙,只得向龍王求救。
龍王聽了,把花龍太子痛罵了一頓,連忙送出何仙姑,好話講了一百零五斗,八仙還是不肯罷休。龍王沒辦法只好請來南海觀音大士講和,一場風波總算平息。
八仙再也沒有興趣去游蓬萊島了。大家都怪呂純陽節外生枝,才尋來一場懊惱。呂純陽笑著說:「這要怪何仙姑,誰叫她是個女的,又生得這么漂亮!」
3、葉公好龍
春秋的時候,楚國葉縣有一個名叫沈儲梁的縣令,大家都叫他葉公。葉公非常喜歡有關龍的東西,不管是裝飾品、樑柱、門窗、碗盤、衣服,上面都有龍的圖案。
連他家裡的牆壁上也畫著一條好大好大的龍,大家走進葉公的家還以為走進了龍宮,到處都可以看到龍的圖案!「我最喜歡的就是龍!」葉公得意地對大家說。
有一天,葉公喜歡龍的事被天上真的龍知道了,真龍說:「難得有人這么喜歡龍,我得去他家裡拜訪拜訪呀!」真龍就從天上飛來葉公的家,把頭伸進窗戶中大喊說:「葉公在家嗎?」
葉公一看到真正的龍,嚇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龍覺得很奇怪,說:「你怎麼說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歡的龍呀!」葉公害怕的直發抖。
說:「我喜歡的是像龍的假龍,不是真的龍呀,救命呀。」葉公話沒說完,就連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龍一臉懊惱地說:「哼,葉公說喜歡龍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龍嘛!害我還飛來拜訪他!」
4、龍女拜觀音
在觀音菩薩身邊,有一對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財,女的叫龍女。龍女原是東海龍王的小女兒,生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深得龍王的寵愛。一天,她聽說人間玩魚燈。
異常熱鬧,就吵著要去觀看。龍王捋捋龍須搖搖頭說:「那裡地荒人雜,可不是你龍公主去的地方啊!」龍女又是撒嬌又是裝哭,龍王就是不依。龍女嘟起小嘴巴。
心裡想到:你不讓我去,我偏要去!好不容易挨到三更天,便悄悄溜出水晶宮,變成了一個十分好看的漁家少女,踏著蒙隴月色,來到鬧魚燈的地方。這是一個小漁鎮,街上的魚燈多極啦!
有黃魚燈、鰲角燈、章魚燈、墨魚燈、鯊魚燈,還有龍蝦燈、海蟹燈、扇貝燈、海螺燈、珊瑚燈……龍女東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興,有時竟忘情地往人群里擠。
不一會來到十字路口,這里更有趣哩!魚燈疊魚燈,燈山接燈山,五顏六色,光華璀璨。龍女似痴似呆地站在一座燈山前,看得出了神。
誰知這時候從閣樓上潑下半杯冷茶來,不偏不倚正潑在龍女頭上。龍女猛吃一驚,叫苦不已。原來變成少女的龍女,碰不得半滴水,一碰到水,就再也保不住少女模樣了。
龍女焦急萬分,怕在大街上現出龍形,招來風雨沖塌燈會,於是不顧一切地擠出人群,狠命地向海邊奔去。剛剛跑到海灘,突然「忽喇喇」一聲,龍女變成一條很大很大的魚。
躺在海灘上動彈不得。正巧,海灘上來了一瘦一胖的兩個捕魚小子,看到這條金燦燦大魚,一下子愣住了。「這是什麼魚呀!怎麼會擱在沙灘上呢?」
胖小子膽子小,站得遠遠的說:「從來沒有看過這種魚,怕是不吉利,快走吧!」瘦小子膽子大,不肯離去,邊撥弄著魚邊說:「不管它是什麼魚,扛到街上去賣,准能賺筆外快來用用?」
兩人嘀咕了一陣,然後扛著魚,上街叫賣去了。那天晚上,觀音菩薩正在紫竹林木里坐,早將剛才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不覺動了慈悲之心。
對站在身後的善財童子說:「你快到漁鎮去,將一條大魚買下來,送到海里放生。」善財稽首道:「菩薩哎,弟子哪有銀兩去買魚呀?」觀音菩薩笑著說:「你從香爐里抓一把去就是了。」
善財點頭稱是,急忙到觀音院抓了一把香灰,踏著一朵蓮花,飛也似地直奔漁鎮。這時,兩個小子已將魚扛到大街,一下子被觀魚燈的人圍住了。
稱奇的、贊嘆的人問價的,磯磯喳喳,議論村紛,可是誰也不敢貿然買這么一條大魚。有個白鬍子老頭說:「小子,這條魚太大了,你們把它斬開來零賣吧?」
胖小子一想,覺得老頭說得有理,於是向人借來一把肉斧,舉起來就要斬魚。突然,一個小孩子叫開了:「快看呀?大魚流眼淚了。」胖小子停斧一看,大魚果然流著兩串晶瑩的眼淚。
嚇得丟掉肉斧就往人群外面鑽。瘦小子怕外快泡湯,趕緊拾起肉斧要斬,卻被一個氣喘吁吁趕來的小沙彌阻止住了:「莫斬!莫斬!這條魚我買下了。」
眾人一看,十分詫異:「小沙彌怎麼買魚來了?」那個老頭停了一聲,翹著山羊鬍子說:「和尚買魚,怕是要開葷還俗了吧?」
小沙彌見眾人冷語譏笑,不覺臉紅了,趕緊說:「我買這條魚是去放生的!」說著,掏出一撮碎銀,遞給瘦小子,並要他們將魚扛到海邊。
瘦小子暗自高興:「外快賺進了!扛到海邊,說不定等小沙彌一走,依舊能把這條大魚扛回來呢!」他招呼胖小子扛起大魚,跟著小沙彌向海邊走去。
三人來到海邊,小沙彌叫他們將大魚放到海里。那魚碰到海水,立即打了一個水花,游出老遠老遠,然後掉轉身來,同小沙彌點了點頭,倏忽不見了。
瘦小子見魚遊走了,這才斷了再撈外快的念頭,摸出碎銀,要分給胖小子。不料攤開手心一看,碎銀變作了一把香灰,被一陣風吹得無影無蹤。轉眼再找小沙彌,也不知去向了。
再說東海龍宮里,自從不見了小公主,宮里宮外亂成一窩蜂。龍王氣得龍須直翹,海龜丞相急得頭頸伸出老長,守門官蟹將軍嚇得亂吐白沫,玉蝦宮女怕得跪在地上打顫。
一直鬧到天亮,龍女回到水晶宮,大家才鬆了口氣。龍王瞪起眼睛,怒氣沖沖地呵斥道:「你膽敢犯宮規,私自外出!說!到哪裡去了?」
龍女一看龍王動了怒,知道撒嬌也沒有用了,便照實說:「父王,女兒觀魚燈去了,要不是觀音菩薩派善財童子來救我,女兒差點沒命!」
接著將自己的遭遇講了一遍。龍王聽了,臉上黯然失色。他怕觀音將此事講了出去,讓玉皇大帝知道了,自己就得落下罪名。他越想越氣龍女,一怒之下,竟將她逐出水晶宮。
龍女傷心極了,茫茫東海,到哪裡去安身呢?第二天,她哭哭啼啼來到蓮花洋。哭聲傳到紫竹林,觀音菩薩一聽就知道是龍女來了,她吩咐善財去接龍女上來。
善財蹦蹦跳跳來到龍女面前,笑著問道:「龍女妹妹,你還記得我這個小沙彌嗎?」龍女連忙揩掉眼淚,紅著臉說:「你是善財哥哥呀?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呢!」
說著就要叩拜。善財一把拉住了她:「走,觀音菩薩叫我來接你呢!」善財和龍女手拉手走進紫竹林。龍女一見觀音菩薩端坐在蓮台上,俯身便拜。
觀音菩薩很喜歡龍女。讓她和善財像兄妹一樣住在潮音洞附近的一個岩洞里,這個岩洞後來稱為「善財龍女洞」。
可是龍王反悔了,常常叫龍女回去。龍女依戀著普陀山的風光,再也不願回到禁錮它的水晶宮去了。從此,龍女就跟了觀音菩薩。
5、蠻龍歸正
據說,大禹治水有三樣法寶:一是伏羲給他的河圖、玉簡;二是天上的應龍,用尾巴劃地,給他指引方向,大禹沿著應龍劃尾的線路,領著民工開鑿河道,疏導洪水。
三是大烏龜,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窪的地方。有一天,一條全身烏黑的龍,在壩邊的洪水裡翻身打滾,興風作浪,還把大禹他們辛辛苦築起來的大壩弄倒了。
應龍告訴禹王,這是一條蠻七蠻八的蠻龍,邪氣太重,歸不了正的。於是烏龜帶著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見那條全身烏黑的巨龍,頭上長著一對雪白耀眼的龍角。
正在嬉戲翻騰,不時掀起沖天的浪。大禹指揮它,它全然不理。大禹於是取出一塊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烏龜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為一塊斗大的巨石。烏龜只把尾巴輕輕一揮。
天空就劃出一道朦朧虹樣的弧線,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烏龍腦門頂上的兩只龍角之間。烏龍哈哈大笑說:"這塊小小的花石頭,奈何我不得。可那五彩息石,無時無刻不在膨脹變大。
不一會,便把蠻龍的兩面三刀只龍角撐緊了,疼得它直搖頭。五彩息石一直不斷生長,最後終於把蠻龍制服了。從此,蠻龍成了大禹一個得力助手,聽候大禹調遣。
㈥ 誰能說明一下明朝時期的官員服飾
1.袞冕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袞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時又分別做過補充修改。
袞冕的形制基本承襲古制,在圓柱形帽卷上端覆蓋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圓後方,用皂紗裱裹。綖板前後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顆,每顆間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里裱硃色紗做成。帽卷兩側有紐孔(戴時用玉簪穿過紐孔把冕固定在頭頂的發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紐孔和武都用金片鑲成。綖板左右懸紅絲繩為纓,纓上掛黃玉,垂於兩耳之旁,叫作〓纊充耳。此外,綖板上還懸有一根朱紘。
與此配套的袞服,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由玄衣、黃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配成。據永樂三年的定製,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褾(袖端)、襈(衣襟側邊)、裾(衣襟底邊)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黼、黻紋各二,前三幅、後四幅,腰部有襞積(褶襇),綼(裳的側邊),褐(裳的底邊)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後不縫合。中單以素紗製作,青色領、褾、裾,領上織黻紋13,蔽膝與裳同色,織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邊。另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佩,金鉤、玉環及赤色襪、舄,但《三才圖會》的附圖與此略有不同。
2.通天冠
洪武元年定製(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蟬,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與絳紗袍、皂色領、褾、裾的白紗中單、絳紗蔽膝、白色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舄配套,為皇帝郊廟、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時所穿。
3.皮弁服
嘉靖八年定製,弁上銳,黑色紗冒之,前後12縫,每縫間飾五彩玉12,與絳紗衣、蔽膝、革帶、大帶、白襪黑舄配套。朔望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外官朝覲,策士、傳臚、祭太歲山川時服用。
4.武弁服
嘉靖八年定製,弁上銳赤色,上12縫,中綴五彩玉,落落如星狀,赤色衣、裳、韍,赤舄。執刻有「討罪安民」篆文的玉圭,親征遣將時服用。
5.常服
洪武三年定製為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窄袖袍,腰帶以金、琥珀、透犀(即帶有透線紋的上等犀角)相間為飾,永樂三年改為盤領窄袖黃袍、玉帶、皮靴。黃袍前後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即一般所稱的四團龍袍。烏紗折上巾造型像善字,故稱翼善冠。
6.燕弁服
皇帝平日在宮中燕居時所穿,嘉靖七年定製,冠框如皮弁用黑紗裝裱。分成12瓣,各以金線壓之,前飾五彩玉雲各一,後列四山,朱絛為組纓,雙玉簪。衣如古代玄端之制,玄色,鑲青色緣,兩肩綉日月,前胸綉團龍1,後背綉方龍2。邊加小龍紋81,領與兩祛(袖口)共小龍紋59,衽小龍紋49。內襯黃色袂(袖)圓祛(袖口)方,下裳用12幅的深衣,朱里青表綠邊的素帶和九龍玉帶,白襪玄履。在定陵出土皇帝龍袍中,有一種過肩通袖龍襕袍,領與袖口用小龍花邊為飾,但胸、背龍紋與《明史·輿服志》所記不同。
㈦ 古代龍的故事和傳說
1、蠻龍歸正
據說,大禹治水有三樣法寶:一是伏羲給他的河圖、玉簡;二是天上的應龍,用尾巴劃地,給他指引方向,大禹沿著應龍劃尾的線路,領著民工開鑿河道,疏導洪水;三是大烏龜,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窪的地方。
有一天,一條全身烏黑的龍,在壩邊的洪水裡翻身打滾,興風作浪,還把大禹他們辛辛苦築起來的大壩弄倒了。
應龍告訴禹王,這是一條蠻七蠻八的蠻龍,邪氣太重,歸不了正的。於是烏龜帶著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見那條全身烏黑的巨龍,頭上長著一對雪白耀眼的龍角,正在嬉戲翻騰,不時掀起沖天的浪。大禹指揮它,它全然不理。
大禹於是取出一塊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烏龜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為一塊斗大的巨石。烏龜只把尾巴輕輕一揮,天空就劃出一道朦朧虹樣的弧線,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烏龍腦門頂上的兩只龍角之間。烏龍哈哈大笑說:"這塊小小的花石頭,奈何我不得。
可那五彩息石,無時無刻不在膨脹變大。不一會,便把蠻龍的兩面三刀只龍角撐緊了,疼得它直搖頭。五彩息石一直不斷生長,最後終於把蠻龍制服了。從此,蠻龍成了大禹一個得力助手,聽候大禹調遣。
2、化龍
從前,有一對母子,母親生病卧床不起,兒子只有幾歲。為了生活,兒子只能去給地主家割草喂牛。那時很多人都養牛,草不好割,兒子走了很多地方,可背簍里一根草都沒有。
兒子繼續哭著往前走。突然,兒子發現一個墳頭上長了一塊綠綠蔥蔥的草,他高興的撲了過去,割的草裝滿了一背簍。於是,他和母親第一天的口糧有了。
第二天,他又出去找草,可眼看天又要黑了,還是一根草都沒有,兒子帶著希望又到了昨天割草的墳頭,不料那裡又長滿了青草。從那以後,兒子天天去墳頭割草,以此母子生存了下來。
地主家的管家很奇怪,大人一天都很難割到草,他一個小孩怎麼每天都能割到這么鮮嫩的青草呢。於是管家有一天跟蹤了小孩,發現了他的秘密。管家拿了鋤頭,將墳頭的草連根挖起。小孩割不到草,母子兩又要餓肚子了。
小孩在墳頭哭得好傷心,邊哭邊用鐮刀扒管家挖過的地方。突然,一顆斑鳩蛋大小的透明珠子跑了出來。小孩只有帶著這顆珠子傷心的回家。
母親明白了原委。怕管家發現了這顆珠子,於是將珠子放在只有幾顆米的米缸里,不料第二天,母親發現米缸滿了。母親試了好幾次,又把珠子放在錢罐里,第二天錢罐滿了。母子兩靠這顆珠子又活了下來。
地主家的管家又奇怪了,母子兩都沒幹活,怎麼活的好好的呢,於是他天天去偷看母子兩,終於又發現了他們的秘密。管家將這個秘密告訴了地主,地主帶著人去逼母子交出珠子。兒子將珠子藏在嘴裡,一不小心將珠子吞進了肚子。
兒子感覺很難受,想喝水,喝了一缸又一缸,還想喝。沒辦法,母親只有叫兒子去河裡喝。兒子走到河邊,變成了人頭龍身。母親明白了,兒子吃的是龍珠,要變成龍了。只有揮淚送別兒子,兒子一步一回頭叩別母親,於是在河邊留下了二十四攤。終於,兒子化身成龍,游向了大海。
3、畫龍點睛
揚州有一奇人畫畫十分了得,官員楊明韓找他為自己畫一幅龍,作為皇上的生日賀禮,但是奇人的畫的龍在點了眼睛後竟然活了,於是官員在皇上面前再次讓奇人為龍點睛,龍再次活了,但是畫上留下了墳墓,奇人說自己全家被楊明韓害死,皇帝賜死了那官員。從此再不見那奇人的蹤影。
4、葉公好龍
春秋時期,楚國葉地諸侯子弟沈諸梁自稱葉公,他特別喜歡龍,他的屋樑、柱子、門窗及所有傢具甚至連衣服上都雕刻或綉制龍的圖案。天上的真龍得知後,專程去探望葉公,從窗戶上探進頭去。葉公一見真龍,嚇得魂不附體,連忙逃跑。
5、大水沖了龍王廟
傳說在很久以前,東海岸邊有座龍王廟。離龍王廟幾里遠的地方有塊菜地,菜地緊挨著一座廟。廟里的老和尚和種菜的老頭是好朋友,兩人經常在一起下棋聊天。
這天,他倆閑聊時,老頭神秘地對老和尚說「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畝菜園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澆,可自從昨天開始,等我去澆園子時,菜園子已都澆過了,也沒看見是誰給澆的。你說怪不怪?」和尚聽了也覺得奇怪,決定去看看,弄個水落石出。
當晚,老和尚早早地來到菜園,在離那口水井不遠處藏了起來。整整盯了一夜,天快亮時,忽聽「咔嚓」一聲,從井內射出一道白光,飛出一隻像鵝似的怪物。
只見他兩只大翅膀「忽扇」了幾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間,那隻怪物又飛入井內。和尚到井邊看時,菜已全部澆好了。一連三個夜裡都是這樣。
老和尚練過武術,第四天夜裡,他帶了把寶劍,等那隻怪物剛一飛出井口時,一個箭步上去猛刺了幾下。那隻怪物翅膀一斜,一頭栽入井中。頓時,「轟隆」一聲巨響,井裂開有幾畝大的口子,大水翻滾。眨眼間,連幾里外的龍王廟前也是一片汪洋。
龍王大怒,帶領水兵前來與那怪物交戰。戰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敵眾,現了原形。原來它是龍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條,被貶出了東海,受罪三年。三太子為了立功,想在凡間做些好事。
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劍,一怒之下,掀開海眼,淹了龍王廟。與龍王交戰時又不敢泄露天機,造成一場誤會。後來,人們在議論這事時,都說「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家人打自家人」。
㈧ 我想在十字綉上綉「小龍」兩個字怎麼綉啊
你可以先用水溶筆寫你的名字,再綉上名字,或者到專業的店讓他們幫你定做。
㈨ 為什麼小孩子的衣服上不能綉有龍,蛇的圖像
大龍,小龍。
龍是我們民族的圖騰,有點太大了,怕壓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