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艾姓的來源及圖騰
艾姓
一、姓氏源流
艾(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於夏後氏,禹王之後,以祖字為氏。夏朝少良當國時,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後人以祖字為姓,遂成艾姓。通常認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據《通志·氏族略》載:艾氏為「夏少康臣汝艾之後」。
2、出自春秋孔艾之後,以封地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有位大夫名孔,因為住在艾陵(今山東省泰安東南),人們就叫他孔艾。他的後代,便以居住地名稱的第一字「艾」作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說:艾氏為「春秋大夫孔艾之後」。
3、出自復姓改為艾氏。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復姓艾斤氏,入中原後逐漸與漢文化融合,後改為單姓艾氏,稱艾姓。
4、出自回族中有艾姓,主要來自經名首音。如清代,歸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後裔遂以艾為姓。回族艾姓從西亞遷徙而來中土.為唐時外來八大姓之一,信仰伊斯蘭教,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肅、寧夏及江蘇等地。
得姓始祖:汝艾。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艾氏是夏帝少康的大臣汝艾的後代,望族出自天水、隴西、汝南。但田齊有艾子封於艾山,亦姓艾氏。艾氏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少康中興夏室之時。當時,輔佐少康中興大業的群臣之中,有一位汝艾,而艾姓中國人,便是這位汝艾的後裔,以王父字為氏,而稱為艾氏。另外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說,艾氏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孔艾的後代。同樣,根據《魏書·官氏志》上記載,艾氏是《晏子春秋》所載的大夫孔艾之後,望族出於隴西、河南、天水。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南)。艾氏後人尊汝艾為艾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艾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早出現在上古西夏國王少康的大臣名為汝艾,他在當時是聲名顯赫的名門貴族,後代就取「艾」為姓。另個艾姓來自於春秋時期。有齊國大夫齊景公的寵臣名為田孔封於艾山(今山東省泰安縣),世稱艾子或艾孔,他的後代就以地名「艾」字為姓。再有一個說法是北魏時去斤氏的後代也有改為艾姓的。
三、歷史名人
艾 晟:宋徽宗崇寧年間真州(今江蘇省儀征)人,曾任通仕郎行杭州仁和縣尉管句學事、秘書省校書郎,兼修六典文字,曾以陳承的《重廣補注神農本草並圖經》作為參校本,並摘取幾十條陳氏的議論,冠以「別說」附入逐葯味之末,校正、增補了《經史證類大觀本草》(簡稱《大觀本草》)。使唐慎微的著作在幾百年間多次以官刻頒行全國,被視為本草範本流傳於世。
艾 宣:宋朝畫家,愛畫工筆花鳥和飛禽走獸,細至入徽,栩栩如生。宋朝時候的繪畫明顯地分為兩派,另有一派是以寫意畫為特長。
艾自修:明朝鄧州(今河南省鄧州市)人。他和他的兄長艾自新都是明代的著名學者。兄自新精研理學,所著《希聖錄》,深得宋儒宗旨。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結果,再加發揮,纂明其要。著有《理學纂要》,得到學界好評,朝廷旌表為當代賢儒。
艾南英:字千子,明朝學者,江西省東鄉人,勤奮好學,博學多才,無所不通。七歲即作竹林七賢論。萬曆末,與同郡章世純、羅萬藻、陳際泰以興起斯文為任,世人翕然歸之。天啟年間中舉於鄉,深惡當時科場文風的迂腐,便以革新文風為己任,得到很多學者的支持。後因在鄉試中有諷刺權臣魏忠賢的言論,被處三科之內不準應試,但他的名聲卻愈來愈大。崇禎初詔許會試,不就,後負氣入閩,見唐王,陳十萬憂疏,授兵部主事,改御史,未幾病卒於延平。著有《天擁子集》、《艾千子全稿》等。
艾可久:明代上海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進士,歷官太常寺傅、御史、衡州知州、山東副使、江西和陝西參政、按察使、南京通政使等。為官剛正清廉,在南京御史任上,巡視江山,針對豪富橫行、流民四起的狀況,彈劾不法勛貴及其豪奴多人,提出江防事宜若干,並加施行;衡州知州任上,某督撫暗囑他對一私仇者,羅織罪名,置以死地,他經過仔細核查,認為無罪可治,予以堅決拒絕,督撫以詞威脅,他義正詞嚴地回答:「殺人以媚人,我不為也」。艾可久,以良好的官德官聲,獲得了朝野好評。
艾元征:清朝文士,由進士而當左都御史、刑部尚書的高官,政績優良。
此外,艾姓名人在宋、明時期,表現較為突出。南宋高宗紹興年間的艾若納,為吳興令時,曾大書座屏曰:「愛民如恤血,撻吏勝看經,捧折鄉胥手,何勞育大乘。」艾姓名人,還有宋代的畫家艾淑;明代的四川巡撫艾穆;明末的勇將艾能奇;清代畫家艾顯……等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設置,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地區。治所狄道,在今甘肅省臨洮縣南。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設置,治所在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相當於今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魏仍改為天水郡。
2、堂號
愛民堂:宋朝吳興令艾若納愛人民,恨惡吏。他在桌旁寫了一幅座右銘:「愛民如恤血,撻吏勝看經;棒折胥吏手,何勞誦《大乘》?」
② 艾字用小篆怎麼寫
艾字方正小篆體寫法
③ 姓氏艾圖片文字可以組成多少句
提問不清楚,無法判斷,無法回答問題,請收回。
這類型的題,以後還是不要分揀進來的好,對答題者沒有任何途徑回答。
④ 艾草長什麼樣子的圖片
艾草(學名:Artemisia
argyiH.
Lév.
&
Vaniot),別名:蕭茅、冰台、遏草、香艾、蘄艾、艾蕭、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
艾草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萆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花葯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9-10月。
全草入葯,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
⑤ 紅艾草的功效和圖片
紅艾草能起到養胎止血的作用,也能治療婦女月經不調,如果女性月經不調,氣血不通,可以選擇用一些紅葉艾蒿葉進行治療和調節.
艾蒿,別名艾葉、蘄艾、香艾。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乾燥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
艾蒿 即 艾草 (植物) 。
艾草( 學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別名:冰台、遏草、香艾、蘄艾、艾蒿、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
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萆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花葯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需要購買,淘寶搜索店鋪:艾草皇子)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9-10月。
全草入葯,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
葯理作用:
1、止血。能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炒炭後作用較顯著。
2、抗真菌。艾葉煎劑對皮膚癬菌有微弱的對抗作用。艾熏法對多重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抗菌作用。
3、健胃。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慾,但大量反會引起惡心、嘔吐。
⑥ 艾草長什麼樣圖片
艾草又稱為艾葉、艾蒿、家艾、香艾、冰台、艾蒿等。它屬於菊科艾屬,為多年生草木或略成半灌森狀植物。艾草的植株具有濃烈的香氣。
艾草的分布很廣,在亞洲及歐洲地區均有生長。主要分部於亞洲東部,如朝鮮半島、日本、蒙古。我國的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以及陝西及甘肅等均有分布。在我國,除了極乾旱與高寒地區外,幾乎遍及全國。
艾草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於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
⑦ 艾草長什麼樣子圖片
艾草(學名:Artemisia argyiH. Lév. & Vaniot),別名:蕭茅、冰台、遏草、香艾、蘄艾、艾蕭、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
艾草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萆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花葯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9-10月。
全草入葯,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
⑧ 艾的漢字釋義
部外筆畫:2,總筆畫:5 ; 繁體部首:艹,部外筆畫:2,總筆畫:5
五筆86:AQU五筆98:ARU倉頡:TK
筆順編號:12234四角號碼:44400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27E ● 艾
àiㄞˋ
◎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葉子有香氣。也叫艾草或蘄艾。老葉製成絨,供針灸用:~子。~蒿。~絨。
◎ 止,絕:方興未~。
◎ 美好:少(shào )~(年輕美好的女子)。
◎ 姓。 ◎ 艾 ài
〈名〉
(1)本義:一種用於治療或理療的草。
特指:針灸術中的「灸術」所使用的草,即「艾蒿」。
說明:《孟子》的「求三年之艾也」直譯意思為「使用三年陳艾草進行治療」,是指把艾草灸身作為養身方法。同時理療過程具有長期性。故「艾」字有「經過漫長時間終於結束」的含義。以艾草灸身適用於老年人的養身,故「艾」有「老年」義,亦有「養護」義。「以艾灸身」是一種養身法,故男色或女色也稱「艾」,因為男色或女色也能起到和艾草一樣的作用)
(2) 即艾蒿 [Argy wormwood;mugwort wormwood]。一種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Artemisia argyi ),葉製成艾絨,供針灸用
艾,冰台也。——《說文》
削冰令圓舉以向日,干艾於後,承其景則得火,故曰冰台。——《博物志》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王風·采葛》
求三年之艾也。——《孟子》。
(3) 又如:艾人(用艾草結成的草人。舊俗在端午節以艾人懸掛於門上,可以避邪除毒)
(4) 老年,對老年人的敬稱 [the old]
有幼、壯、艾之期。——劉禹錫《送鴻舉師游江南引》
五十曰艾,服官政。——《禮記》。鄭玄註:「艾,老也。」
搜索稚與艾,惟存跛無目。——梅堯臣《田家語》。
當事者冀其少艾,公(袁可立)自謂老當愈辣。——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5) 又如:艾老(五十歲以上的老人)
(6) 漂亮的人 [handsome man;pretty girl;beanlty]
國君好艾(此指男色),大夫殆。——《國語·晉語》
積得些金帛,娶了些嬌艾。——《桃花扇》。
(7) 又如:艾色(美麗;漂亮。多指女色)
(8) 小人 [person of low position]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屈原《離騷》
(9) 姓:姓氏
(10) 養,養護。
君子萬年,福祿艾之 ——《詩 · 小雅 · 鴛鴦》
(11) 蒼白色。
余玄發未艾,野性難純 ——清 ·汪中《自序》 ◎ 艾 ài
〈形〉
(1) 老 [old]
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左傳·定公十四年》。
(2) 又如:艾孀(老寡婦);艾孀(老公豬)
(3)艾草的顏色。即蒼白色或綠色 [pale]
賜駁犀具劍、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後漢書·馮魴傳》。
(4) 又如:艾綬(綠色的印綬);艾孀(年老的寡婦)
◎ 艾 ài
〈動〉
(1) 終止,斷絕 [end;stop]
夜如何其?夜未艾。——《詩·小雅·庭燎》
一旦運窮福艾。——明· 劉基《苦齋記》。
(2) 又如:艾命(舍棄生命);艾艾(說話結結巴巴。形容口吃的樣子);方興未艾(正在發展,一時不會停止)
(3) 另見 yì(成語「自怨自艾」中的「艾」就念yì。) ◎ 艾絨 àiróng
[moxa] 中國、日本民間醫葯用於灸療的艾制細絲
◎艾滋病àizībìng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後天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患病者細胞免疫功能不全,很容易感染上對一般免疫系統正常的人毫無危險的疾病。病原體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通過性交、血液及血液制劑等途徑傳播 ◎ 艾 yì
〈動〉
(1) 通「刈」。刈割;斬除 [mow;cut;reap]
一年不艾,而百姓飢。——《穀梁傳·庄公二十八年》
(2) 又如:艾命(捨生;捐軀)
(3) 通「乂」。治理;安定 [manage;redress;stabilize]
或肅或艾。——《詩·小雅·小旻》
海內艾安,府庫充實。——《漢書》
(4) 又如:艾安(民生安定,宇內承平)
(5) 另見 ài 【申集上】【艹字部】 艾
【唐韻】五蓋切【集韻】【韻會】【正韻】牛蓋切,$音礙。【玉篇】蕭也。【詩·王風】彼采艾兮。【傳】艾,所以療疾。【急就篇注】艾,一名冰台,一名醫草。【博物志】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得火,故號冰台。【本草注】醫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又【博雅】老也。【禮·曲禮】五十曰艾,服官政。【疏】發蒼白,色如艾也。【揚子·方言】東齊、魯、衛之閑,凡尊老謂之艾人。【爾雅·釋詁】艾,歷也。【注】長者多更歷。又【爾雅·釋詁】艾,相也。【疏】謂相視也。又美好也。【孟子】知好色則慕少艾。又養也。【詩·小雅】保艾爾後。又止也。【左傳·哀二年】憂未艾也。【注】未絕也。又報也。【周語】樹於有禮,艾人必豐。又【史記·歷書】橫艾淹茂。【索隱】橫艾,壬也。又山名。【春秋·隱六年】公會齊侯,盟於艾。【注】泰山牟縣東南有艾山。又亭名。【水經注】甘陵故?#91;河直東二十里有艾亭。又姓。【通志·氏族略】春秋大夫艾孔之後。又【正韻】倪制切,音刈。芟也。【詩·周頌】奄觀銍艾。【穀梁傳·庄二十八年】一年不艾而百姓飢。【注】艾,獲也。又與乂通,治也。【前漢·郊祀志】天下艾安。又【張衡·東京賦】齊騰驤而沛艾。【注】沛艾,作姿容貌也。【五經文字】從義,訛。【集韻】或作㘷。㘷字原從ቌ,作艹下ቌ。
考證:〔【揚子·方言】東齊魯衛之閑,凡尊老謂之艾人。〕謹按原文艾下無人字,謹改人字為又字,作更端之詞屬下為義。 【卷一】【艹部】艾
冰台也。從艹乂聲。五蓋切 艾yì
⒈治理,改正。[自怨自艾](艾:割草。〈喻〉改正)原本指自己怨恨過錯,自己改正。現今常用於只指自己悔恨,不含改正。
【懲艾】
1.亦作懲乂。亦作懲刈。2.懲治。 3.戒懼。 4.謂吸取過去教訓,以前失為戒。
【艾】(單字)
1.表示「十萬億」。
⑨ 艾草長什麼樣圖片
正宗艾草:
艾草(學名:Artemisia argyiH. Lév. & Vaniot),別名:冰台、遏草、香艾、蘄艾、艾蒿、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萆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花葯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葯,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
⑩ 端午節艾葉圖片
艾葉品相:多皺縮、破碎,有短柄。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上表麵灰綠色或深黃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苦。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時節,民間有家家戶戶掛上艾葉的習俗。
這一習俗源於民間流傳的避災說。傳說古時候,一位神仙巡察人間,見浪費糧食嚴重,決定降災人類,後見一婦人愛孤兒勝過親生兒子,為之感動,告訴她門前掛艾可以免災。後來這婦女將這一方法告訴了所有的人,使人們避免了一場災難。這種說法在東北以及河北唐山等地廣為流傳。
(10)艾的文字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民諺所謂:「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從古至今,艾葉用於預防瘟疫的記載很多: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明確提到了用中葯加熱煎煮後產生的熱氣,可用來熏蒸治療疾病。
端午節期間,古代的勞動人民就開始運用艾葉焚燒或煎煮來驅除瘟疫,實際上是一種熏蒸療法在生活中的運用。現代研究證實:艾葉煙熏患處除了有抗菌作用外,還可以在室內空氣中形成葯分子膜層,而懸掛的艾葉其揮發性物質的揮發,在人體周圍空氣中也能形成天然消毒氣幕。
經呼吸系統侵犯人體的細菌、病毒最易蓄於鼻腔與咽喉,艾葉中大量滅菌、抗病毒成分可於鼻腔、喉頭與氣管中形成「葯膜」,達到抗菌、殺毒、防病的效果,故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有預防瘟疫病流行的作用。
由此可見,在蚊蠅孳生、百蟲活躍的仲夏疫病流行季節,民間流傳的「端午插艾」這一習俗是有科學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