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字的象形文字圖片是什麼樣的
山字的象形文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屬皆從山。
白話版《說文解字》:山,宣發地氣。高山宣發地氣,散布四方,促生萬物,有石崖而高聳。象高峰連綿之形。所有與山相關的字,都採用「山」作邊旁。
(1)表意文字圖片對照擴展閱讀
東巴文: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
外地人來到雲南麗江,不僅為秀美的玉龍雪山、大研古鎮所折服,也為納西族獨有的東巴文所吸引。這可是世界上至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被譽為文字的「活化石」。
早在2003年,東巴古籍作為東巴文化的載體,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記憶錄」。在中國迄今為止已經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五項遺產中,東巴古籍是唯一一項少數民族世界遺產。
雲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研究員和麗峰(納西族)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東巴文是麗江納西族的文字,屬於象形表意文字類型,包括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字體,文字總數約1600個左右。
東巴文的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個字或幾個字代表一句話,字句從左至右,自上而下。這種文字大約產生於公元11世紀以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至今仍在使用之中。
從文字自然形態發展的角度看,東巴文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號圖像,後來隨著紙的發明,納西先民才把這些符號圖像寫在紙上,成為東巴文經典。
東巴文中的每一圖像符號都有它約定俗成的線條和筆法,形成固定所指的概念,並具備了表示某字、某詞的符號。
從保留下來的卷帙浩繁的《東巴經》看,留存至今的東巴經書和文獻多達1500餘種,共兩萬多冊,其中屬東巴經典的約有一千多部,廣涉天文地理、宗教哲學、神話傳說、民俗民風,被稱為古代納西族的「大網路全書」。
有趣的是,在麗江,納西族的老百姓會講納西語,但不會寫東巴文字,因為東巴文字只有「東巴」才有資格學,而「東巴」是納西族的「祭司」。
為了保護和傳承東巴文,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多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及有關研究機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具體而言,主要是三大工作,一是開展深度研究,二是加強了對東巴傳人的培養,三是立法。
早在1980年6月,麗江地區行署就正式發文成立「麗江東巴經翻譯整理委員會」。1981年5月,中共雲南省委批准成立「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室」,由省社會科學院和麗江地區行署雙重領導,2004年改為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
國家民委、雲南省民委、省文化廳、省社科院都先後資助東巴聖典翻譯工作。為搶救東巴文化,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近年來整理出版了《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共計一百卷(為國家「九五」重點出版工程)。
還編寫出版了一系列東巴文化圖書,如《東巴文化藝術》、《東巴文化研究所論文選集》、《納西族東巴教儀式資料匯編》等,對現存的東巴典籍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整理,廣泛開展了國內外學術文化交流活動。
此外,麗江市還用特殊的「學院加民間」的方式培養新一代「東巴」,讓他們在學院進行學術研究的同時仍保持自身與鄉野社會的聯系。
經雲南省教育廳批准,2002年,東巴文化研究院與雲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共同開辦了「納西族語言文學和東巴文化方向」本科班;
2003年,經重慶市學位委員會批准,東巴文化研究院與西南師范大學文獻所共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碩士學位授權點,東巴文化登上了大學殿堂,填補了東巴文化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的空白。
2005年5月,「納西東巴象形文字國際標准化」正式立項,由雲南省民語委牽頭,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作為項目實施單位,正在進行中。(記者任維東)
② 甲骨文圖片和資料
http://ke..com/view/8170.htm
③ 甲骨文數字象形字對照圖片
甲骨文數字象形文字圖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象形文字(hieroglyph)是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是一種最古老的字體。與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文字屬於表意文字。學習和使用難度較表音文字大,但信息密集度高於單純的表音文字。
(3)表意文字圖片對照擴展閱讀:
甲骨文自發現以來,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過多種不同命名:
1、從書寫材料角度,其文字刻寫於龜腹背甲和獸骨之上,因而有龜甲文字、龜版文、龜甲獸骨文字等名稱。
2、從文字用途角度,其文字用於占卜記錄,因而有卜辭、貞卜文字、甲骨卜辭等名稱。
3、從書寫方式角度,其文字為刀筆刻劃,因而有契文、殷契文字等名稱。
4、從文字發現位置角度,甲骨文大多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遺址,因而有殷墟卜辭、殷墟書契、殷墟文字,簡稱卜辭、殷契、契文。
④ 象形字圖片大全
象形字圖片如下圖所示:
象形文字是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是一種最古老的字體。與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由於象形文字復雜與學習難度高的固有屬性,在大部分地區漸漸被更容易學習和初步掌握的拼音文字取代。
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
(4)表意文字圖片對照擴展閱讀:
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它的局限性很大。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意音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成。
⑤ 象形文字與現代漢字對照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是一種最原始的字體,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它的局限性很大。埃及的象形文字、赫梯象形文、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出來的。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隨著時光的流逝,最終連埃及人自己也忘記了如何釋譯。後來隨著羅塞塔石碑的出土,今天的我們才得以辯認這種文字。中國所採用的漢字是現存世上為數不多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
⑥ 求中國漢字從古至今的演變過程的資料和圖片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元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可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於漢字中。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並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並加以普及。
對於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後,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漢語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基於這個語言的文明正處於高峰期——並不象阿拉伯人面對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那樣,是處於經失落的靜態文明;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現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現在並不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了。當代的中國,應該正處於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現在的中國,應該是學習英語,與翻譯並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並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
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編輯]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編輯]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編輯]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編輯]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編輯]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編輯]轉注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編輯]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的字
圖片可參考:http://www.eramx.com/article.php/174/2
⑦ 古今漢字分為表意和表音兩種類型,各類的特點是什麼謝謝!
表意文字又稱形意文字,也是漢字,一種用象徵性書寫符號記錄詞或詞素的文字體系,不直接或不單純表示語音。它是一種圖形符號只代表語素,而不代表音節的文字系統。表意文字是文字萌芽時期的產物,是相當原始的,並不能用於記錄語言,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刻符、岩畫、文字畫和圖畫字。古埃及文字和 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基本上是表意文字。通常也把漢字看作表意文字,但漢字在甲骨文階段已出現大量的假借字和形聲字,已不是一種純粹的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指一個語言在表達其內容時,其記錄的形式和符號,是以語音來表注的文字系統,這會與其口語達成一定的吻合。這套記錄的符號,就被稱為表音文字。例如:假名、諺文、拉丁字母等皆屬之。
查看全部2個回答
入駐天貓入駐需要哪些條件?T貓入駐代辦,專業入駐平台,酷小二
關注天貓入駐的人也在看
酷小二_專業的電商入駐平台,6年行業...
免費咨詢-更多詳情;
xiaoervip.com廣告
天貓入駐條件及費用,Tmal入駐不成功怎麼辦?「江雀網」入駐成功再收費
本月35人已咨詢相關問題
Tmal入駐總被拒?找「江雀網」Tmal認證入駐服務商,先入駐再收費,全程擔保..
jiangque.com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漢字的特點是什麼
1.優美 它已成為一種藝術——書法藝術。漢字的書法藝術是任何其它文字所無法相比的。 下列的古代書法作品已經成為無價之寶。著名的有蘭亭序、神策軍紀聖功德碑、玄秘塔碑、祭侄稿等無數作品。 2.辨識度高 人類的眼睛視野總是一個面,而不是一條線,所以線性排列不易辨認;排成方塊一目瞭然。拼音文字=線形文字;漢字=方塊文字。漢字比拼音文字有更高的閱讀效率。 3.形象,直觀達意 漢字是象形文字,其顯著的特點是字形和字義的聯系非常密切,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和表意性。漢字的表意性使漢字成為世界上單位字元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因此容易辨識, 利於聯想,這也為加快閱讀速度帶來極大的便利。 (7)表意文字圖片對照擴展閱讀: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 ,也被借用於書寫日語、韓語、越南語等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准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書,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 參考資料:漢字-網路
396 瀏覽84112019-08-30
1.判斷下說法是否正確? 世界上的文字是多種多樣的,但總的來說可分為表意和表音兩大文字體系,漢字屬
對!
1 瀏覽103
中國漢字的特點有哪些?
漢字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漢字元號繁多,以語素定型,孤立性強; (2)漢字是音義二維的文字,與語義的聯系具有特定性,與語音的聯系不具有特定性; (3)漢字構形有理據,可以進行結構分析。 一、漢字的特點(六個特點) ① 從書寫形式看,漢字是平面型方塊體漢字 漢字的筆畫有秩序的分布在一個平面性的方框里,這是漢字從外觀上看最明顯的特點;音素文字的字母在構詞時是呈魚貫式線性排列的。 ② 漢字的形音義之間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據 漢字尤其是古代漢字的形音義之間原本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傳統上認為漢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義統一的,漢字有見形知義的特點。有的字從字形可以聯想到字義,如「人」、「山」、「火」,有的字可以從它的組成成分猜測出大致的含義,如「林」、「看」、「從」,有的字從它們的組成成分上可以大致推想出字義類屬,如「江」、「河」、「湖」都跟「水」有關,「樹」、「松」、「柏」都跟「樹木」有關。不過,隨著漢字的發展,古代漢字在經過隸變、楷化之後,字形顯義功能已經不是很明顯,許多字的形音義之間的理據要經過一定的分析以後才能看出,而且相當一部分字的字義跟字形之間已經失去了聯系。 ③ 漢字記錄的語音單位是漢語的音節 漢字和音節之間並不是一一對應的,一個音節往往對應 多個漢字(同音字),有的漢字也可能對應多個音節(多音字)。可見漢字從文字體制上不同於音節文字。而這一點就保證了漢字長期穩定的發展。 ④ 漢字記錄漢語不實行分詞連寫。 一個漢字就是一個語素,因而在漢語的書面語中分別語素是較為容易的,分別詞就較為困難些。 ⑤ 從漢字自身來看,漢字數量多,字形結構復雜 ⑥ 漢字具有一定的超時空性 漢字跟語音的關系並不密切,跟意義的關系較為密切,這就使得漢字具有一定的超時空性。漢字的這一特點,就時間來說,對於繼承和傳播中國古代文化遺產是有利的;就空間來說,漢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超方言的特點。 二、漢字字體的演變 ① 字體(不同於書法上的藝術流派) 甲骨文→金文→篆書(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 ↓ ↓ ↓ ↓ ↓ 殷 商→西周→戰國時秦國→秦朝→秦朝—三國→魏晉以後 ② 甲骨文 我國目前所見的最早的成批的成體系的較為成熟的文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時代通行的文字(因刻在龜甲和獸骨上而得名)。又因1899年在河南安陽附近的小屯村商朝遺址中被發現的,所以又叫殷墟文字。 甲骨文的主要特點是字形由細瘦的線條構成,多直筆,拐彎處多是方筆,稜角分明,外形參差不齊,字的大小也不統一,這是因為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的,而且龜甲和獸骨質地堅硬,所以,甲骨文又稱殷契、契文。 雖然甲骨文不帶表音成分的字占絕大多數,圖畫特徵比較明顯,而且文字尚未經過統一,結構尚不定型,偏旁不固定,異體字較多。但它已是相當發達的文字了,可以用來記錄較為復雜的內容,有些文字已經帶表因成分,有了假借字。 甲骨文的內容主要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記錄,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就是卜辭。 ③ 金文 因澆鑄或刻在青銅器上而得名金文,又因青銅器以鍾鼎為最多,所以,金文又稱鍾鼎文,其文辭被稱為銘文。金文主要流行於西周時代。 由於金文是澆鑄而成的,所以壁畫肥大厚實,豐滿圓渾。在結構和性寬上,金文更趨於整齊、勻稱、方正,圖畫特徵減少,文字的符號性增強,但異體字依然較多。可見,金文也還是典型的古文字。 ④ 篆書 篆書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大篆指先秦時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戰國時代通行於六國的其他文字。狹義的大篆專指春秋戰國時秦國的文字。狹義的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為代表。籀文傳說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用的標准字體,字形上比大篆簡化了許多,筆畫比大篆簡單,結構上更加勻稱、整齊,線條略帶弧形,偏旁也較為固定,減少了異體,字型進一步區域定型化。小篆以泰山刻石為代表。 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范化的字體,小篆的誕生標志著漢字的統一,堆焊子的規范化和符號化祈禱了重要的作用。 ⑤ 隸書 隸書分秦隸和漢隸,秦朝以小篆為標准字體,同時還通行隸書。隸書是下級人員用於日常書寫的輔助字體,比小篆方正一些,實際上是寫得潦草一點的小篆。 秦隸發展到漢代更加趨於簡單易寫,從而形成漢隸,是漢代通行的正式字體。漢隸又叫今隸,相對的秦隸又稱為古隸。 隸書的誕生在漢字發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它是古漢字演變為現代漢字的轉折點。隸書變古漢字的曲折線條為方折,變弧形為直線,從而形成筆畫,這就突破了古代漢字的基本體式,變漢字為扁方形字體。隸書的壁畫平直,筆勢舒展,每個字都用「挑法」,有波 ,有稜角。 隸書用點、豎、橫、撇、捺等筆畫轉寫篆書所發生的漢字字體的變化,稱為「隸變」。隸變改造了小篆的偏旁,使漢字進一步變成純粹符號性質的文字,大大降低了漢字的繁難程度,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⑥ 楷書 楷書使漢字完全變為由筆畫組成的方塊形符號。 ⑦ 草書 草書分章草和狂草,前者是與漢隸相對應的一種字體,起於秦末漢初;唐代以後出現狂草。 ⑧ 行書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以後今草和楷書盛行時出現的一種字體,是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漢字是又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漢字在世界文字體系中有著獨特而又崇高的地位。 首先,漢字是世界上通行面最廣的文字。一種文字通行面的廣瞎,是要由它通行地區的大小和其使用人數的多少來共同決定的,我國領土面積世界第三,人口也有十億多,而其中事業漢語的又佔百分之八十以上,這是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所不能比的。 其次,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歷史學家告訴我們,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兩種,一種是楔形文字,距今5,500多年,又一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約距今4,100多年。而我們的漢字呢,從近年的考古資料可以看出,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而且漢字的壽命是最長的,我們至今仍在使用它。 漢字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它是獨立創造,獨立發展起來的文字。對照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我們可以知道,它們大都是依傍著其他民族的文字改造的。而漢字則是由圖畫發展起來的象形文字,在它的發展過程中,跟埃及文走著不同的道路,埃及的象形文字最終變成了拼音字母,而發展成為一種拼音文字。漢字卻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用一種獨創的方法把音行義結合起來,成為一種豐富多採的文字體系。 由於漢字的通行面特別廣,歷史特別長,我們民族的寶貴遺產靠它保存下來的也特別多。包括哲學的、科學的、歷史的、文學的,代表著我們民族文化的全部結晶。通過漢字我們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狀況,聽到兩千多年前的百家爭鳴。總之,漢字對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有著莫大的貢獻。 同時,漢字是唯一可以成為藝術品的文字。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而來的,成為一種線條文字,而線條結構是可以表現一種構圖美的。所以,漢字除了可以記錄漢語以外,還可以成為一種高級的藝術品。歷代都出過以書法名家的人,如漢代蔡邕的八分書,晉代王羲之的行草,唐朝張旭的狂草。在我國歷史上,書法與繪畫齊名,不分軒輊。其他民族的文字雖也講究書法的工拙,卻沒有哪個民族把書法列為藝術品。 我們知道,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兩種。表音文字是用字母表示語言中的音位或音節,通過字母組合來表示詞的意義,英文,俄文,都屬於這種文字,語言中的音位或音節是有限的,所以字母的數目也 不多。一般的說,只要掌握了這種文字所運用的字母和拼寫規則,聽到一個字就可以拼出來,看到一個詞就可以讀出來,所以學起來比較容易。 而表意文字不是用字母直接表示語音,不用字母組合表示詞的意義,而是用許多表意的符號來記錄語言中的詞或語素及其意義,從而整體的代表了詞或語素的讀音,漢字正是這種字。由於漢字表示詞或語素的意義,不是固定的表示特定語音的字母,所以很有學問的人看到生字也可能讀不出音來,聽到生詞的音也可能寫不出字來。同一個漢字,古今的讀音不同,在不同的方言和外族語言里也往往代表不同的讀音,但它所代表的意義卻相去不遠。 從造字法角度來觀察,現代漢字有些是純表意字。其中有的表意比較明顯,如一畫表示數目「一」,兩畫表示數目「二」,「不好」為「孬」,「不正」為「歪」等, 數目不是很多。有的純表意字,從現代的字型已經看不出其意義來,但只要追溯到它們的古代字型就可以看出來。如「水、木、出、見」,在甲骨文中,「水」字像流水,「出」字像一隻腳外出,「見」字像一個人睜大眼睛 去看。 在現代漢字中,純表意字較少,大多是既表意又表音的形聲字,這種字由形旁和聲旁構成,形旁是表意的,聲旁是表音的。如果按照構成漢字的構成成分的作用來劃分,現代漢字也可以稱為意音文字,又因為有些漢字的構成成分既不表意,也不表音,只是一種記號如(「燕」的構成成分),所以現行漢字又可以稱為意符,音符,記號文字。但聲旁原來也是表意字,作聲旁時用來表音,它與表音文字的字母不同,單個的字母是用來表示語音的,一般不表示語意。如「沐」字,用形旁表示水,聲旁表示這個字的讀音,但「木」字本來是純表意字,不是字母。另外現代漢字中還有不少字,本義現在不用了,現在用的僅僅是它的假借義,如「其」字,本義是簸箕,「容易」的易字,本義是蜥蜴,這些字在現代漢語中只起音符的作用。假借字本來都是表意字,只不過被借過來表示另一個字的讀音,所以假借字從本質上說還是表意字,不是表音的字母。總起來看,現代漢字雖然有大批既表意又表音的形聲字和純粹表音的假借字。但是由於所有表音成分也是表意字,而不是表音文字的字母,所以漢字還是可以看做表意文字的。 按照文字記錄語言的單位的標准來劃分,現行漢字一般是記錄漢語的單音節語素的,所以現代漢字可以稱為語素文字,但是漢字不是表音文字中的音節文字。一個漢字可能表示不同的音節,如「和」字有五個音節;一個音節也可以用不同的漢字來 表示,如jian (四聲)這個音節,可以用「見、件、間、鍵、賤、建、箭」等漢字表示,如果只用一個漢字來表示,就難於把古今漢語的這二十多個語素的意義表示出來。 總之,漢字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揚光大。讓漢字更加符合我國社會生活的需要,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我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漢字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埃及文字,古蘇末文字和古巴比倫文字都在四千年以上了。但是從使用的歷史來說,漢字在世界上各種文字中可以說是時間最長的,因為漢字從它產生後到現在一直還在使用著,從來沒有間斷過;而其他最古老的文字都有兩千多年不使用了。 同時,漢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對其他國家文字的產生和發展起了重要的影響,比如日本的字母,他的平假名,就是我國草書的漢字,片假名就是我國楷書的漢字的半邊;這是唐代到我國來的日本留學生,佛教徒空海回國後根據漢字創造的。越南仿照我國漢字的形式創造的一種文字,叫作喃字,有不少字仿照我國的「形聲字」的辦法,在一個字里,半邊表示字意,半邊表示讀音;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流傳著許多用漢字寫的古書,一直到現在,日本,南朝鮮,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還在借用和使用著我國的漢字;有些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還使用我們新中國公布的簡化字。可見,漢字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 漢字同其它國家的文字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性質和特點。 漢字的性質,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要確定某種具體文字的性質,就是要看這種文字的基本單位記錄的是什麼樣的語言單位。文字的基本單位是指文字體系中能和語言成分相對應的最小的單位,漢字的基本單位就是單字。下面再說語言單位,語言單位從他的內部結構說是個層級體系,分上下兩層。下層是語言層,包括音素和音節兩級,這一層為語言符號准備了形式的部分。語言的上層是音義結合的符號和符號序列,這一層又分為若干級:第一級是與素,意義在這里被裝進形式的口袋,成了音義結合的最小的符號;第二級是由語素構成的詞;第三級是由詞構成的句子。詞和句子都是符號的序列。世界上的文字從它的基本單位記錄的語言單位來看,主要有三種,就是音素文字,音節文字和語素文字。漢字的單字記錄的是漢語的語素,所以漢字是語素文字。 語素也叫詞素,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因為漢字是語素文字,所以漢字既表示讀音,也表示意義,從這一意義上說漢字是表詞的構意的文字。漢字的音和義來自它所記錄的語素的音和義。例如我們用「人」這個字表示漢語里「人」這個語素,因為語素「人」讀ren ,意思是能製造工具並能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於是漢字「人」就讀「ren」,意思是能製造工具並能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漢字的形和它所表示的語素的音和義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形音義的統一體,漢語語素大多數是單音的,但也有一些是多音的,多音語素有的是連綿詞和重疊詞,例如「咖啡」,「檸檬」等。記錄多音語素的每個漢字,例如「踟」,「躇」「咖」,「啡」,只有形體和讀音,而沒有意義(「踟躇」「咖啡」才有意義),因而不是形音義的統一體。不過這樣的字數量不多,不反映漢字的本質,不影響漢字是語素文字的論斷。 漢字作為語素文字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 漢字和漢語基本適應。漢字的基本單位是一個個的字,這些字都是單音節的,和漢字相對應的漢語單位是語素,漢語語素以單音節為主,用單音節的漢字來記錄單音節的漢語語素,兩者基本適應,這一點可以說是漢字富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當然,漢字和漢語之間的配合只能說是基本適應,而不能說是完全適應,兩者也有不適應的一面,語言的組成單位是詞而不是字,現代漢語詞彙以雙音節和多音節的為主,而單音節的漢字不能從形式上把詞的界限顯示出來,詞和詞之間既不分寫,雙音節和多音節詞的內部也不連寫,這就會給寫作和閱讀帶來麻煩。 第二, 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漢字的字不但有形,有音,而且還有義。這是漢字的另一個特點,正因為漢字有義,「衣」和「醫」雖然同音但是意義不同,脫離上下文,我們仍然知道「衣」是衣服的「衣」,「醫」是醫生的「醫」,這給閱讀帶來了方便。如果寫成了漢語拼音,只有形和音,而沒有義,脫離了上下文,單獨的一個yi,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漢字有意義,因此它的形體負載著較多的文化因素,這也是與拼音文字不同的地方。 第三, 漢字有較強的超時空性。漢字的超時空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是古今一致性比較強,二是具有溝通方言的特殊作用。漢字的超時代性,就是古今可通,上千年前的文獻中的漢字,今天我們照樣認識,其中看不懂的,不是漢字本身,而是古今語素意義的變化。雖然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但是由於古今漢字結構方式、結構體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同語言中的基本單位的對應關系相同,即都是記錄語素(在古代同時又是詞),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所以就具有了通貫古今的特殊作用了。比如我國歷史上宋、元、明、清時代的小說,我們今天閱讀起來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困難,而同時代的用拼音文字記錄的文獻,今天一般人就很難看懂了,只有專家才能看懂,因為拼音文字要隨詞語讀音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拼寫(當然不是絕對一致,比如英語單詞know中的k今天就不發音了,但拼寫沒有調整)。 漢字的超空間的特性,就是具有特殊的溝通方言的作用。漢語方言復雜,有七大方言,如果細分,方言更多,而且各方言間的差別特別大。口頭上,不同方言區的人根本不能進行交談,如果談話,就好像是在同外國人說話,互相不知所雲,除非用雙方共通的中介語(如普通話),否則就不能進行溝通。可是書面上用漢字筆談,就出現了非常奇妙的情況:無論你是上海人、廣東人,還是湖南人、福建人,互相之間毫無障礙。假如沒有漢字,不同方言間的交往怎樣進行真是令人難以想像!當然,漢字的這種溝通方言的作用,根本之處在於漢字記錄的是漢語,雖然漢語方言眾多,但各個方言的語法結構特點(詞的特點、句子的特點)是一致的,語素意義差別小,不然,同樣也是看不懂的。用漢字記錄的日語,雖然每個字都認識,但是卻不能看懂其內容,有人誇張地說學習日語的人往往「笑著進去,哭著出來」,就是這個道理,而學習漢語方言,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第四, 漢字字數繁多,結構復雜,缺少完備的表音系統。在共時的平面上,一種語言的語素有幾千個,如果語素和文字大體上是一個對一個,那麼語素文字的字數也要有幾千個。漢字有繁體和異體,因此數量會更多。從形式上說,文字都是由線條構成的,漢字的線條構成筆畫,筆畫構成部件,部件再組合為單字。筆畫和部件的種類都很多,筆畫的組合方式和部件的組合方式也很多,所以我們說漢字的結構復雜。除此之外,作為文字最好能夠做到見字知音,而漢字恰恰缺少完備的表音系統,做不到這一點。 第五, 漢字用語機械處理和信息處理比較困難。這一點主要是有漢字是語素文字,字數繁多造成的。 第六, 漢字用於國際文化交流比較困難。首先是因為漢字結構復雜,其次是漢字是不表音的,不便於學習使用,而拉丁字母在國際上使用非常廣泛,可以說是國際化的文字,比較而言,漢字就顯得十分孤獨,雖然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的日益提高,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和使用漢字,甚至研究漢字,但那和漢字的國際化是兩回事。所以有人說漢字是國際性的文字,說21世紀是漢字的時代,從熱愛漢字,熱愛漢民族文化的角度來看,是可以理解的,但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看,漢字作為國際交流的工具是有其局限的。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漢字也不例外,我們要充分發揚漢字的優點,同時要想辦法彌補漢字的缺點,使漢字更好的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24 瀏覽8661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⑧ 急需關於甲骨文字體的圖片和資料
甲骨文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辭的甲骨,這些字都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大量的甲骨文及銘文既記載了當時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氣象、占卜方面的情況,又標志著文字接近成熟。圖為刻在龜甲上的甲骨文。
介紹
甲骨文主要發現於河南安陽殷墟,迄今為止發掘出存世的大約有15.4萬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陸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灣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戰爭和商業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前蘇聯、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12個國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國時曾有組織地在殷墟盜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學者專門研究甲骨文,發表專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商周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並將占卜的事情、時日和結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稱卜辭。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氣候、習尚等許多方面,是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資料。
甲骨文大約有4500個單字,已解讀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據研究,甲骨文中已經使用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漢字造字法。在字義的使用上可以明顯看出假借方法。形聲字佔25%左右。今天,形聲字佔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漢字成熟的標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樣屬於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種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書寫材料一般為龜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牆壁,木器,石器等處,有刀刻的,也有朱書、墨書的。中國古代長期存在,春秋後期漢字脫離甲骨形態,逐漸不被認知,但是一般會被當做「龍骨」賣給葯材商做葯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緒25年),在一個偶然機會里由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被考證為商周遺物。
民國初年經董作賓先生的研究整理,將收集到的甲骨文分為五期:盤庚武丁時代、祖庚祖甲時代、稟辛康丁時代、武乙文丁時代、帝乙帝辛時代。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後,認為甲骨文從初創到成熟,起碼要經歷1500年以上。
===========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學家王懿榮認識並高價購藏。此後十年間先後搜購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羅振玉及美國人方法斂,英國人庫壽齡、金璋,日本人林泰輔,加拿大人明義士等,共得甲骨數萬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有計劃地迸行殷墟發掘,先後發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約二萬五千片。以後殷墟仍不斷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甲骨四千餘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鄭州商代中期遺址中還檢到有字甲骨兩片;自1954年始,又先後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陝西豐鎬、周原遺址、岐山鳳雛出土西周時期有字甲骨約三百片。
自甲骨文首次被發現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萬片以上,分別藏於中國大陸、台灣省和港澳地區,以及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蘇聯、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國家,南朝鮮也有收藏。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錄出版,早期的有劉鶚的《鐵雲藏龜》、羅振玉的《殷虛書契》和《殷虛書契後編》、明義士的《殷虛卜辭》、林泰輔的《龜甲獸骨文字》、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後又有董作賓的《殷虛文字甲編》、《殷虛文字乙編》,胡厚宣的《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甲骨續存》等。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對甲骨文發現八十多年來已著錄和未著錄的十幾萬片甲骨材料進行系統的科學整理,廣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資料,分期分類,共收甲骨約四萬片,編為十三冊,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統的資料。另外,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書。日本、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德國等國所藏的甲骨,也已著錄成書,分別發表。
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聲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漢字,仍是以象形字為基礎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備後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從語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其句子形式、結構序位也與後代語法基本一致。
由於商王幾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從甲骨文中有關商代階級和國家的資料可知,商代的奴隸和平民由眾、芻、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組成,奴隸主和貴族有先公先王和他們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級官吏則有臣、尹、史、犬、亞、馬、射和侯、伯等;軍隊有師、旅等;刑罰有刖、劓、伐等,並設置了監獄。甲骨文中也記載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狀況,對於解決商代社會性質有直接關系。商王朝經常對外發動戰爭,被征服的方國對商王朝稱臣納貢,甲骨文中常見氏(致)來、入馬牛羊象龜等記載。
甲骨文中有關商代社會生產的內容很豐富。在農業方面,有裒田、作大田的記載,還有各種農作物如黍、稷、麥、耒、稻等的名稱。商王關心農業收成的豐歉及風雨、降低對農業收成的影響,常見立黍、省黍、求年、告秋之卜。在畜牧業方面,馬、牛、羊、雞、犬、豕等都有記載,且畜養量較大並有專門牢廄。祭祀時常用掉大批牛羊。漁獵在商代社會生活中仍起一定作用,甲骨文記載的獵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魚類和各種鳥類,狩獵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甲骨文里還有關於貝、朋、珏和舟、車以至傳遞制度等商業、交通方面的材料。
甲骨文中有關商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亦很豐富。在天文歷法方面,有日食、月食和鳥星、新星、大星等記載,也有「十三月」等閏月材料和干支記日及每日不同時間階段的「時稱」等。在氣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風以及易日、雲、雷、雹、雪、虹等記載。在醫學方面,有頭疾、牙疾、鼻疾、言疾、肘疾、足疾、踵疾等疾病的記載,也有關於生育的記載,表明當時能准確推知預產期。
商王尚鬼,凡事占卜。占卜內容多以王為中心,就其關心的問題,如對祖先與自然神的祭祀與求告,對風、雨、水及天象、農事、年成的關注,通過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問卜,以便預示吉凶,祈望得到保障。占卜材料多為龜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經整治,並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鑽、鑿。占卜時,先於甲骨背面鑽鑿處用火燒炙,正面即現「卜」字形裂紋,以此定吉凶。占卜後,將所卜事項記刻於甲骨之上。
甲骨文一般先刻豎畫,後刻橫畫,先刻兆序、兆辭、吉辭、用辭,後刻卜問之事,故又稱為卜辭。一條完整的甲骨卜辭應包括敘辭、命辭、占辭、驗辭,而多數卜辭常省略占辭或驗辭。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畫上塗砂或墨,有的用毛筆寫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寫後刻的。
卜辭的分布有一定規律。一般來說,刻辭迎兆並與一定的卜兆有關。龜腹甲、背甲右側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側卜兆向右,文字左行;在甲首、甲尾及甲橋邊部的卜辭則由外向內行。商代占卜常從正反兩方面問疑,反映在龜甲上則有位置相應的左右「對貞」。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辭左行;左胛骨則相反。只有上端近骨臼處的兩條卜辭由中間讀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骨上的各條卜辭,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寫,其間常有界劃相隔,每事亦反復對貞。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錯排列,為「相間刻辭」;有卜辭於甲骨正面無處容納,而轉刻其背面,為「正反相接」;有反復卜問同一件事,而將內容基本相同之卜辭分刻於數版甲骨之上,只各版卜序不同,稱為「卜辭同文」。
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紂王共約二百七十三年,經歷八世十二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亦應有早晚先後之分。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分法,目前主要行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准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其中有些問題的討論目前仍在進行中。
1904年孫詒讓作《契文舉例》,為第一部考釋甲骨文的著作。之後,學者們運用「由許書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窺卜辭」的方法,比較分析甲骨文字形的偏旁點畫,並通過音韻學、訓詁學的手段來考釋文字。其中作出貢獻的學者及主要著作有: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唐蘭《殷虛文字記》、《古文字學導論》,楊樹達《耐林甲文說》、《積微居甲文說》,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殷契粹編考釋》及《甲骨文字研究》,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等。自1917年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利用甲骨文進行商史研究後,郭沫若、董作賓、胡厚宣分別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殷歷譜》和《甲骨學商史論叢》等。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一書中也有很多關於商史研究的內容。近年來,很多較年輕的學者也在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史方面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甲骨文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但仍有不少問題有待深入探求,如文字的考釋、分期與斷代,商代的社會、奴隸的身分以及商史上的許多問題。此外,對西周甲骨的研究尚屬開始階段,仍有許多爭議。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的課題。
甲骨文字風格演變:甲骨文字有契刻體與筆寫體兩種書體互用發展所造成,大體上說,是由契刻體向筆寫體方面發展的。董作賓氏據殷代卜辭,把貞卜人群,分為五個時。以甲骨文字變化,書體變遷,追錝時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為例,闡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變化過程中,發現了各期甲骨文書寫風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時)的書法風格,至為宏放雄偉,以甲骨大版大字為代艱作。此類大字常是強力的,雕的筆劃很粗壯,並填有朱墨(硃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麗的小字,都極為精彩。這些都是承受中興英主武丁風格,其氣魄之宏放,技術的熟練,頗為驚人。其書家有韋、永、賓。 第二期(祖甲、祖庚時代)書風較為謹飭。祖甲、祖庚是繼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賢君,所以當時的卜師,嚴守規則而少變化。其書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廩辛、庚丁時)書風轉變,陷於頹靡,前期老書家已經作古,豪放書風掃地,當期的書家,筆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筆誤頗多。此期書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時)的貞人,卜辭上不署書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時代新興書家,盡去前期筆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動、勁峭、時逞放逸不羈之趣。此期署名之書家,僅狄一人,其餘尚未發現。 第五期(帝乙、帝辛時代)的書風、除少數獸頭大字刻辭外,其餘的都異常嚴肅工整。理由是: 貞卜事項,王必躬親,卜辭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蠅頭小楷,文風丕變,製作一新。其書家有泳、黃。
題名: 刻有文字的甲骨
主題關鍵詞: 金石拓片
圖片
Image
Image
原文
原文
龜甲5521、5538、5518、6019: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殷王祖庚、祖甲時祭祀祖先之卜辭。共四片。
獸骨5402、5403: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殷王武丁時旬卜王事之卜辭。共二片。
甲骨文是寫或刻在龜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時間大約在盤庚至帝辛之間(分元前1401年至前1122年),內容大都是殷王祭祀、田獵、求雨、卜吉凶等占卜的記事文字。殷商人崇尚鬼神,凡事必用甲骨占卜。他們採用龜甲獸骨寫刻卜辭,占卜有關的事件,再契刻記事文字。甲骨的出土地點在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之殷墟,初為當地農民翻耕土地時發現的。由於不知是何物,因此被當作龍骨賣給葯鋪,用以治療虛弱和破傷。清光諸二十五年(1899),當時在北京做官的王懿榮生病後,在抓來的中葯中認出了甲骨。二十九年(1903),劉鶚著《鐵雲藏龜》,第一次把甲骨以拓片的形式出版。三十年(1904),孫詒 讓著的《契文舉例》對甲骨文始加考釋。其後開始了連續不斷的發掘。
文字學家認為,一種文字從發現到成熟至少要經過2000年的發展,而3500年前的甲骨文已經出現一批形聲字,表明它是較成熟的文字。按此類推,最早的漢字應出現在夏或更早的時代。甲骨文的發現及研究,為中國文明史已逾5000年這一事實,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文字是一個民族文明的載體。中國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紙草文字、巴比倫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具有同等的地位,號稱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三種文字的發展都中斷了。惟有甲骨文發展下來。在已發現的的近5000個甲骨文單字中,能夠釋讀的約1500字;餘下的3000多字多屬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讀其音;其中也有不少字因後世不再沿用,給正確考釋、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有專家認為,由於甲骨文屬卜人應用文字范圍,並不等於社會的用字量,所以商代實際存在的字可能還要更多。
殷墟甲骨文發現百年以來,出土數量已達15萬片。它雖然是殷王室進行占卜的記事文字,而且存在形式呆板,字名簡單,識讀困難等局限,但對「文獻不足征」的商代歷史研究仍是極為珍貴的資料,而且與考古學、語言文字學和古代科學技術研究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中國國家圖書館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單位,共藏有35651片。多系名家捐贈和從私人、市肆收購而來。其中以劉體智先生的庋藏數量最多,裝在150個盒內,共28000餘片。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還曾著錄於羅振玉《殷墟書契》、胡厚宣《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編》、郭若愚《殷契拾掇》中。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拓片也很豐富,除正在傳拓中的《館藏甲骨集拓》外,還有《善齋書契叢編甲骨拓本》十八冊四函,共28000餘張。在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中還收錄有該館所藏甲骨拓本十餘種之多。
⑨ 漢字的演變過程圖片
從甲骨文到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