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杜氏家譜字輩大全
素有「金漢口、銀保安」美譽的大冶市保安鎮擁有1200多年歷史,最著名的名勝古跡莫過於三元閣、沼山大寺、荊王墳,如今卻被這里的一個小村莊——竹林杜灣搶了風頭。一部《杜氏宗譜》顯示,這里的人是「詩聖」杜甫的後裔。 據杜甫第48代孫、現年86歲的杜大銘老人介紹,這套《杜氏宗譜》是世代相傳下來的,現存有60餘卷,其中有20卷破損不堪。宗譜是1914年重修的線裝本,長39.5cm,寬度26cm,比一般的家譜大得多,宣紙雖已泛黃,但字跡清晰可見,從序言、名人傳、家訓家規到始遷祖世系圖,詳細記載了杜姓源始和家族遷徙至大冶的繁衍情況。一段塵封歷史就此揭開。 ◇家譜 安徽杜氏字派比大冶快了兩輩 清朝年間,散布在大冶的杜甫後裔每隔30或40年相聚商議修一次譜。 據竹林杜灣的《杜氏宗譜》記載:杜甫生有二子宗文、宗武。長子杜宗文生子名叫杜嗣紹,後裔位於福建紹武府;次子杜宗武生子名叫杜嗣業,其後裔中的杜甫第26代孫杜萬一隱居不出仕,為避戰亂,於宋代末年從江右南康府建昌縣(今江西省永修縣)梅溪遷湖北大冶果城(今大冶市劉仁八鎮)杜鐵灣,是為始遷大冶一世祖。三世孫杜正十又遷徙至金山頂,落戶桐梓溝,建有杜氏祠堂,可惜現在並未保留下來。五世孫杜志安遷至保安鎮。 歷經700餘年,繁衍了25代,大冶市杜甫後裔約有3000人,分布於保安鎮、還地橋鎮、劉仁八鎮,其中保安鎮蘆嘴杜灣、七房杜灣、新莊杜灣、竹林杜灣、榨鋪杜灣就有1800多人,佔了一大半。 「大冶杜氏字派的問題比較復雜,也有點混亂。」竹林杜灣的75歲老人杜海清無奈地說:「我們都是始遷大冶一世祖杜萬一的後代,他有三個弟弟,陸續遷到了全國各地,尤其以安徽省的萬二公最為繁盛。大概是1984年,我到安徽參加杜氏宗族大會,討論字派修訂問題。我發現當時安徽杜氏那邊已到了『學』字輩,比我們快了兩輩。安徽杜氏新生代當時就可以使用新字派,而竹林杜灣的新生代至今還不能用新字派。新字派目前局限於安徽與大冶兩地使用。」 翻閱《杜氏宗譜》發現,其中名人傳的首刊時間分別有1816年、1855年、1885年,作傳者分別來自竹林庄、杜家塘、栗林庄、黃石港等村。可見清朝年間,散布在大冶的杜甫後裔每隔30或40年相聚商議修一次譜,而「破四舊」時期被燒的老譜很可能正是1885年修的原譜。轉眼一個世紀過去了,竹林杜灣的杜氏宗譜再也沒續修過。 名人傳部分多女性傳主 作者對女性的欽佩之情也溢於言表,「以女流之輩而有大丈夫之風實在難得」。 《杜氏宗譜》首卷詳細記載了數十位杜氏家族名人的人生傳記,故事短小精悍,緬懷親人的深情躍然紙上。其中一篇寫道,乾隆年間的杜公聖讀書之餘兼顧做生意,常常獲得三倍的利潤,漸漸置辦家業,光大門庭。無獨有偶,杜堯臣也是邊躬耕邊做生意,而且非常講究誠信。他進貨出貨總是要先辨別貨物質量的好壞,務求貨真價實,絕不故意哄抬物價、謀取暴利。有一次他出差住旅店,室友早晨出門掉了一塊金子,被他撿到了。他知道是室友遺失的,卻追趕不及,於是將金子放到自己收藏文書或衣物的竹箱,等待對方來取。第二天,室友果然來旅店找金子,他如數奉還。作者在文末不禁感嘆道:太叔祖的思想品德的高尚由此可見一斑。《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和《詩經》說「君子有谷貽子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此外,《杜氏宗譜》的名人傳的女性傳主很多,這是十分難得的,比如《盧太君墓誌銘》、《杜母王老於人傳》、《杜母黃孺人傳贊》、《兩於人節傳》、《節嫂葉於人傳》、《贊亭公暨德配金老於人合傳》等。《盧太君墓誌銘》是杜甫代父親寫祖母盧太君的傳記,刊於嘉慶二十年(1815年)。而同里學生劉憲章為黃夫人做傳,記載她為夫君守節、含辛茹苦撫養兒女的感人經歷。雖然,文章多表露鼓勵女人守節的道德觀,但是作者對女性的欽佩之情也溢於言表,「以女流之輩而有大丈夫之風實在難得」。 名勝「三元閣」是杜氏後人建造
❷ 我姓杜,求唯美杜姓文字圖片 ,心情圖片
❸ 杜姓氏的由來
四川、河北等省。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內分布較為普遍,如南陽、內黃、衛輝、登封、偃師、許昌、林縣、鄧州、林寶、洛陽、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陝西西安的杜氏比較興旺。此外,今四川、德陽、彭山、綿陽、成都,山西、永濟、太原,安徽廬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陽,江蘇高郵,江蘇一、姓氏源流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傳,黃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二、遷徙分布先秦時期,杜氏播遷繁衍於今山西、山東、湖北、句容,江蘇淮安,河北臨漳、正定,山東濰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點。杜氏在宋元期間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至台灣的,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而堯祖居江蘇金湖.三、郡望堂號【堂號】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另外還有"京兆堂"、「寶田堂」,"寶蓮堂"等。【郡望】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陽郡、濮陽郡等。其中,京兆郡最為著名。京兆郡是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設置的,執掌相當於郡太守,是三輔之一。相當於今天的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襄陽郡分南郡、南陽兩郡,相當於今天的湖北襄陽、南漳、宜城、遠安、當陽等地。濮陽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渭縣、濮陽、范縣,山東郭城等地。西晉末年改為郡。四、家乘譜牒五、歷史名人杜姓出自帝王,輝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矚目的大家族。杜氏在歷史上的表現,歷來十分出色,出將入侯,不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揚名青史的傑出人物,在學術和文學方面也是人才濟濟,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立下功勞。東漢有兩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時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學術方面。他博學多聞,被譽為通儒,後世推崇他為"小學之宗"。杜密,先後事恆帝和靈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蟬"這個成語就是他創造的。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現尤為出色。大詩人杜甫,人稱詩聖,可謂家喻戶曉。為了和杜牧相區別,人稱"老杜"。杜牧,唐代又一個著名文學家。由於他為時稍稍晚於杜甫,所以被稱之"小杜"。但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比起老杜並不遜色。他的文字優美,寓意警拔。被譽為中國文壇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宮賦》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兒子杜苟鶴,在唐代末葉也是詩名滿天下。他的"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來,傳誦不絕。杜鵑啼血,出自一個凄美的傳說。傳說古代蜀國國君杜宇,周代末年在蜀稱帝,號望帝。後來歸隱,讓位於其相。那時正當二月,子鵑鳥鳴,蜀人懷之,所以稱鵑為杜鵑。小小的杜鵑鳥,也是出自帝王呢。 花縣田美鄉杜氏族譜 http://cn.geocities.com/hxds2004/ 田美杜氏創輯族譜序昆侖特作群山之祖脈,發千支河海,實為眾水之宗,源分萬派,故吾族數傳以後,或仍居舊址,或遠徒他方,共慶椒蕃之盛.假令家傳無譜,何以尋脈溯源,使人共知支派所自出?咸曉然於尊祖敬宗之義也.當見世人家乘篡修,往往特書前代名人輒欲生輝譜軼,豈知郭崇韜冒認京兆,世所羞稱狄武襄不祖黃公,人皆贊美.想我杜氏由漢以迄唐宋,文經武緯,代有其人,不勝指數,苟非的派,何以謬為.扳援以貽識者所竊笑也.唯自盤天祖公,始祖之後而遞溯三世倫肇公所生五子,長文秀,次文善祖,世守藍溪,三文廣祖,建居花縣橫潭七里余大嶺下,後改立田美鄉.四文仲祖,遷小港地近河南(廣州河南).五文進,其子孫里居至今未悉.時萬曆三十六年戊申,與河南小港房遷藍水白沙.覽譜而悉詳其系.於是歲歲清明節,我房與小港必皆至白沙始祖祠,咸集同往鳳頭崗大郁處省墓,以盡其孝思焉.今五房子孫要知祖宗血脈之源流而家譜詳明,可以辯名而定份,是以知田溪之派,衍亦由藍水而枝分,足見井井繩繩.不亦知覽群山而知昆侖之一脈,觀眾水而識河海之同源乎杜氏族譜序杜氏之有姓,始於帝堯劉累之後,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遷封杜伯,後為宣王所滅,子叔隰奔晉為劉氏,杜泄奔魯因氏焉.極盛於漢唐,宋朝紹興年間,因避金人之亂,由南雄珠璣巷來此.後經黃蕭養之亂,始遷之,原譜失矣.至吾田美鄉之有杜氏,則由四世祖文廣來自南海神安司白沙鄉.至前明萬曆間,始與河南小港文仲子孫同遷藍水白沙鄉往鳳崗村大郁山掃墓.其詳譜實得於此.及前清光緒十八年壬辰重修.今祠曾一度將族譜修過,計大小主位由四世祖起至十五世共得一百七十九個,至於余已二十一傳矣.各房散軼,妨有掛漏,不敢撰也.唯搜求可稽者,將本祠主位,校對無訛,並付諸於民,印成數百帙,分給於各房,俾後人有所易於繼筆雲爾,夫族譜者,系闔族之人立為譜系,俾知源流之遠,支派之分也.五世不修譜,為大不孝.後之人其勉.諸民國十四乙丑二十一傳孫蔚文識於寶田學校. 據史料記載,元末明初,有一支從江西遷移至湖南茨利,其中最為有名的杜心武就為其中的優秀人才。後分成兩支,梓芬公一支留於今湖南省桃源縣盤塘鎮南竹鋪,現散布於常德、龍山、湖北、雲南等地共有族民上萬名眾。據聽說,現寶田堂正三修族譜。現正收集各房族民。 杜姓網同第一館 秋風堂 (杜甫) 建館於2000-3-1 11:28:44 杜姓網同最新館 杜龐紀念館 (杜龐) 建館於2005-7-26 10:58:09 杜姓網同人氣館 杜牧 (杜牧) 當前訪問量為13450人次 杜姓網同第一譜 杜氏一族 族譜 (2217) 園區 杜姓網同最新譜 杜氏一族 族譜 (2217) 園區 杜姓網同人氣譜 杜氏一族 族譜 (2217) 園區
❹ 杜氏的來源是什麼
杜姓的來源有多種說法。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並注為「黃帝時人」。《酒誥》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這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黃帝所居之地「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國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說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遠,杜康以後的世系缺乏文字記載,一些姓氏書對杜姓起源另有說法。
《通志·氏族》載:「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建國於劉,為陶唐氏,裔孫劉累以能擾龍事孔甲,故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而封叔虞,乃遷唐氏於杜,是為杜伯.居杜城者為杜氏.. 又後魏有獨孤渾氏,改為杜氏,實虜姓之杜也。」
據考證,唐堯的後裔在周武王初定天下時,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名為唐杜氏,直至周成王時才被滅,並入周室的領域。唐杜氏的後裔從此被改封為杜。杜國,位居現在的陝西長安,即漢代的杜陵。後來,杜國滅,杜姓子孫出奔,杜姓自此問世。
另外《魏書·官氏志》記載,鮮卑族原有三字姓獨孤渾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今屬河南)後,改為杜氏。
杜氏於宋、元時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至台灣者,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
杜氏經過幾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陝西西安東北)、漢陽(今湖北長江以北)、南陽(今河南南陽)三地的杜氏家族最為繁盛。
在中國歷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許多傑出人物。東漢時期的杜詩,任南陽太守,曾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為動力鑄造農具,見效大又省力,比歐洲同類產品早了1100年,又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因此被當地尊稱為「杜母」;著名的兩位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時,官至大司空,在學術方面因博洽多聞,被譽為通儒,後世之人稱其為「小學之宗」;杜密,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時,以懲治為惡的宦官子弟而聞名,後官至太僕,被太學生稱為「天下良輔」。唐代,杜氏更是人才濟濟,僅任宰相者即有11人,其中,杜如晦在太宗時與房玄齡共掌朝政,曾訂定各種典意制度,時人合稱「房杜」;杜佑既是宰相,又是史學家。還有詩人杜審言、杜荀鶴,文學家杜牧等,而最著名的杜姓人物則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杜甫曾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他的詩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被稱為「詩史」;杜牧,是唐代的又一著名文學家,由於他稍晚於杜甫,故被稱為「小杜」。元初有農民起義首領杜可用。明代有畫家杜瓊。清代有詩人杜浚,雲南回民起義首領杜文秀。近現代有愛國民主人士杜斌丞,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杜國癢。
❺ 杜姓的介紹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並注為「黃帝時人」。《酒誥》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這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黃帝所居之地「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國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說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遠,杜康以後的世系缺乏文字記載,一些姓氏書對杜姓起源另有說法。
❻ 杜姓在全國人口排多少位它的來歷是什麼
當代杜姓的人口將近520萬,列為全國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
起源
氏族崇拜
杜本是一種樹木的名,也稱甘棠,即杜梨,屬古代的陝西長安地區生長一種杜梨枝,是神農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長栽培的樹,已經成為該氏族的社樹,即神樹。這支氏族崇拜杜梨樹為氏族的原始圖騰,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國家後稱杜城,最終形成國和姓,這應該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杜陵杜氏
源於祁姓,出自帝堯裔孫劉累之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黃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代。堯除承繼祖輩姬姓外,又因其母慶都(居於今河南淮陽的有鋒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長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為姓。中國古史傳說的「帝」都有氏號,如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等。堯的氏族部落善於農耕和燒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縣)、陶(今山東定陶)地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們尊稱為陶唐氏,故有帝堯陶唐氏之稱號,亦單稱為「唐堯」。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它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當時,杜伯之子隰叔逃奔晉國,後仕晉為士師之官。其子孫遂為士氏,後食邑於范,又為范氏。杜氏、士氏、范氏三氏同宗同源。春秋初年,唐杜國被秦國所滅。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縣,治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的東南部。西漢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漢宣帝築陵於該地,遂改名為杜陵。
據有關史料所證,杜陵杜氏族人的世居地,在今陝西長安縣東少陵原東南端一帶,此地因世居杜氏貴族,故而在唐朝時期便在該地設置「杜曲」地名。後又因其南設杜固地名,後世便稱杜曲為北杜,杜固為南杜,兩社之杜氏族人史稱杜氏正宗,為杜氏家族的主要組成部分。該支杜氏正確讀音作dù(ㄉㄨˋ)。
羋姓杜氏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杜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君主名叫熊艱,號稱杜敖,亦稱堵敖、庄敖。據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武王卒師中而兵罷。子文王熊貲立,始都郢。文王二年,伐申,過鄧,鄧人曰『楚王易取』,鄧侯不許也。六年,伐蔡,虜蔡哀侯以歸,已而釋之。楚強,陵江漢間小國,小國皆畏之。十一年,齊桓公始覇,楚亦始大。十二年,伐鄧,滅之。十三年卒。子囏立,是為杜敖。杜敖五年,欲殺其弟熊惲,惲奔隨,與隨襲弒杜敖,代立。」在楚杜敖熊艱被弒後,其族人後裔分散避難,有以先王稱號為姓氏者,稱杜氏、或稱堵氏,後統稱為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羋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讀音皆作tú(ㄊㄨˊ),今音讀作dù(ㄉㄨˋ)亦可。
獨孤渾氏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時期有鮮卑拓拔部獨孤渾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記載,南北朝時北魏政權有獨孤渾氏,為鮮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鮮卑獨孤渾氏,排在鮮卑貴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區鮮卑族代國舊部。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過程中,獨孤渾氏大多改為漢姓杜氏、獨氏、獨孤氏,逐漸融入漢族,是為河南洛陽杜氏。該支杜氏正確讀音作dù(ㄉㄨˋ)。
姬姓杜康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時期的釀酒發明者杜康,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世本》記載,杜氏是黃帝時期的釀酒發明人杜康的後代。相傳,杜康原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臣。黃帝建立部落聯盟後,經過神農氏嘗百草,辨五穀,開始耕地種糧食。黃帝命杜康管理生產糧食,杜康很負責任。另外一種傳說是:杜康又名少康,夏王朝時期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第五位國王,據史籍《史記·夏本紀》及其他歷史文獻記載,在夏王朝第四位國王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那時帝相的妻子後緡氏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虞」這個地方,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為生,帶的飯食掛在樹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時間後,少康發現掛在樹上的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竟甘美異常,這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反復地研究思索,終於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並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在杜康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杜氏。如果杜康是杜氏的得姓始祖,那麼杜氏至少也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該支杜氏正確讀音作dù(ㄉㄨˋ)。
杜蒯後裔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杜蒯,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杜」字作為植物解釋,是中原地區魯、楚國對某一類植物的稱謂,非晉、秦、衛國所據地區的稱謂。在晉、秦、衛國所據地區,「杜」就是牡宰,亦稱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種專門屠宰犧牲的刀劍。杜蒯,是春秋時期晉、秦、衛諸國掌管膳食和祭祀犧牲的官吏,是官職稱謂,通稱宰夫。後來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諸國仍以「杜蒯」為內宮宰夫的官稱,歷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數人。在杜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稱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杜氏正確讀音作tú(ㄊㄨˊ),今音讀作dù(ㄉㄨˋ)亦可。
蒙古族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杜爾根基特氏,亦稱德特齊特氏,世居英郭和羅(今俄羅斯托木斯克州)。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etecit Hala。蒙古族、滿族杜爾根基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杜氏、德氏。
蒙古族杜氏讀音作dù(ㄉㄨˋ)。
女真族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徒單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女真族徒單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禿丹部落。宋、遼時期,女真族徒單氏部落與完顏部、烏濟赫部散居於珠河胡凱山一帶地區(今黑龍江尚志帽兒山)左近之地,後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起兵抗遼,成為金國女真諸部的中堅。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三年(宋理宗趙昀端平元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窩闊台六年,公元1234年)農歷1月,金國在蒙古與南宋兩國的聯合攻擊下滅亡,不少女真族人將姓氏改為漢姓以避兵禍,其中的大多數徒單氏族人退回烏喇(今吉林永吉)、蘇完(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黑龍江流域等地生息繁衍,後逐漸變稱為都善氏、圖克坦氏等,還有一些徒單氏族人取諧音漢字改為單字漢姓杜氏、單氏、都氏、圖氏等。
而後來的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在清朝中葉以後亦多冠漢姓為杜氏,讀音皆作dù(ㄉㄨˋ)。
滿族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德敦氏,滿語為Den Hala,漢義「站」,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杜氏、鄧氏等。
⑵.滿族杜魯穆氏,亦稱都嚕氏,滿語為Duru Hala,漢義「模樣」,世居長白山區、黑龍江流域。按後來俄羅斯學者史祿國的調查記錄,都嚕氏族為新、老滿洲共有的姓氏,後多冠漢姓為都氏、魯氏、杜氏等。
據俄羅斯學者史祿國在《滿族的社會組織》中記載:
⑴.滿族杜奇勒氏,滿語為Ducile Hala,這個氏族人口不多,也不知道這個姓氏的含義,世居愛琿地區(今黑龍江黑河),被俄國人稱為「杜切爾」,後來由於哥薩克對他們採取斬盡殺絕的血腥政策,以至於人口非常稀少,後多冠漢姓為杜氏、圖氏。
⑵.滿族杜朱氏,滿語為Duzu Hala,為新滿洲部族,人數不多,亦無分支,民國初年多改漢姓為杜氏、朱氏等。
滿族杜氏讀音皆作dù(ㄉㄨˋ)。
裕固族
源於裕固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裕固族,為隋、唐時期的回紇民族後裔之一,信奉藏傳佛教。未婚女子有帶頭面的習俗。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的康樂、大河、明花、皇城區及馬蹄區的友愛鄉,其餘居住在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裕固族自稱「堯呼爾」,崇尚騎馬和射箭。據史籍記載,宋朝時期,裕固族先民被稱為「黃頭回紇」,元朝時期稱為「撒里畏吾」,明朝時期稱為「撒里畏兀兒」,清朝時期稱為「錫喇偉古爾」,民國時期稱為「錫喇偉古爾」、「西喇古兒黃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曾一度稱為「撒里維吾爾」。1953年經該民族代表協商,確定以同「堯呼爾」音相近的「裕固」為族稱。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致稱為裕固族。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進行書面文字交際的工具,通用三種語言:甘肅省南部裕固族自治縣西部的裕固族人使用西部裕固語(堯呼爾語),甘肅省南部裕固族自治縣東部的裕固族人使用東部裕固語(恩格爾語),裕固族人還通用漢語。清朝末期至民國初期,裕固族的杜曼氏改漢姓為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裕固族杜氏讀音作dù(ㄉㄨˋ)。
❼ 杜姓的家族起源和歷代名人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通志·氏族略》雲: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後。據《世本》所載,相傳是黃帝時釀酒的發明者杜康的後代。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時有鮮卑代北獨孤渾氏,金時女真人徒單氏、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鄂倫春族杜寧肯氏、裕固族杜曼氏、達斡爾族德貢氏、達力德爾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滿、蒙、土家、京、回、俄羅斯、壯、藏、朝鮮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上古時代,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孫在夏和商時都是諸侯。到了周初成王時,唐國不敬當朝天子,被當時攝政的周公旦滅掉,而把其弟叔虞封於唐,把唐國原國君後裔遷到杜,因此改稱唐杜氏。周宣王時,唐杜國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風流瀟灑,使周宣王的寵妃女鳩著迷,於是設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為所動,惱羞成怒的女鳩惡人先告狀,反誣杜伯欺負她,周宣王於是斬殺了杜伯。杜伯死後,其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遺族便以國為氏,稱為杜姓,他們尊杜伯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杜姓以陝西西安為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魯等國的,《新唐書》雲:「在魯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難,奔於楚,生大夫綽。綽生段,段生赫。」杜赫為秦將,食采於南陽衍邑,時人稱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陽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於漢武帝時以豪門望族被朝廷強迫遷徙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後形成杜姓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漢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孫杜文、杜瑤。其後的幾百年間杜姓又形成許多分支地望:襄陽杜姓,出自當陽侯杜預少子、晉弘農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陽一帶)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寬;濮陽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陽,裔孫杜謨,後魏時任濮陽太守,因家焉。總之,先秦至漢之際杜姓主要繁衍於今陝西,其播衍過程,從陝西至山東,再至河南,終又復歸陝西。魏晉南北朝時,中原板盪,狼煙四起,杜姓為避戰亂大舉南遷,其先後於湖北之襄陽、襄樊,四川之綿竹、成都及浙江之錢塘,繁衍成為大族。唐末杜讓能任山南節度使,遇戰亂避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讓能裔孫杜仁為避元亂又遷福建同安安仁里馬鑾鄉,稱為馬鑾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清之際,杜姓已遍布全國各地,而且遠播海外,東南亞、歐美都有杜姓後裔的足跡。杜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❽ 百家姓中杜姓的起源、
起源:據史籍《史記·夏本紀》及其他歷史文獻記載,在夏王朝第四位國王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那時帝相的妻子後緡氏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虞」這個地方,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
少年的杜康以放牧為生,帶的飯食掛在樹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時間後,少康發現掛在樹上的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竟甘美異常,這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反復地研究思索。
終於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並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在杜康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杜氏。
(8)杜氏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杜姓名人:
1、杜平
杜平(1908-1999),江西省萬載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工作領導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❾ 杜姓氏的由來
杜本是一種樹木的名,也稱甘棠,即杜梨,屬古代的陝西長安地區生長一種杜梨枝,是神農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長栽培的樹,已經成為該氏族的社樹,即神樹。
這支氏族崇拜杜梨樹為氏族的原始圖騰,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國家後稱杜城,最終形成國和姓,這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9)杜氏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杜氏始祖
杜康、姬伯、羋囏(熊艱)、杜蒯。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上古時代,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孫在夏和商時都是諸侯。到了周初成王時,唐國不敬當朝天子,被當時攝政的周公旦滅掉,而把其弟叔虞封於唐,把唐國原國君後裔遷到杜,因此改稱唐杜氏。
周宣王時,唐杜國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風流瀟灑,使周宣王的寵妃女鳩著迷,於是設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為所動,惱羞成怒的女鳩惡人先告狀,反誣杜伯欺負她,周宣王於是斬殺了杜伯。
杜伯死後,其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遺族便以國為氏,稱為杜姓,他們尊杜伯為杜姓的得姓始祖。
當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為全國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遼寧、湖北四省,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1.5%。其次分布於山東、四川、廣西、山西、安徽、甘肅、廣東七省區,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4%。
河北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9.4%,為杜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冀豫魯鄂、川甘、遼寧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在冀京津、陝晉、內蒙古中部、遼寧大部、吉林南部、山東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寧夏東部、甘肅中部和東部。
新疆喀什地區、廣西南部,杜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6%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2.8%,居住了大約38%的杜姓人群。
在河南東部、山東大部、湖北大部、皖蘇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雲南東部、貴外I西部、廣西中部、廣東東南、甘肅南部和西部、寧夏東端、內蒙古西部和東部、黑龍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遼寧東北、新疆西北。
杜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4%一o.6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5.7%,居住了大約36%的杜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