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貨膨脹是什麼意思哪位高手用簡練通俗易懂的文字講解下百度出來一大堆文字。懶得細思分析
現在大家都在說通貨膨脹,最直觀的就是身邊
用身邊的事情舉個例子。村裡有1千個人呢,每個人手裡有100塊錢,那麼整個村子一共有10萬塊錢的總財產,而對應的村子裡的產品10萬件,那麼產品的單價是1塊錢。而最近村子裡經濟不景氣,村長就多印了20萬元發給村裡的人,村裡的貨幣量面值總和就有了30萬,而產品的數量確實固定的,所以商品就漲價了,漲到了3塊錢,一碗粥也從1塊錢漲到了3塊錢。這就是為什麼通貨膨脹會導致物價上漲的原因。
根據通貨膨脹的產生根源,可以將通過膨脹分成:貨幣超發的通脹、需求拉動的通脹、成本上升的通脹。通貨膨脹還可以根據物價上漲的嚴重程度來分為3個層次:溫和通貨膨脹、高通貨膨脹和惡心通貨膨脹。溫和通貨膨脹程度是比較低的,也稱作是低通貨膨脹。降級學上認為,通貨膨脹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是比較正常的經濟現象。但是惡性通貨膨脹就是對經濟有著很大負面影響的類型。一般惡性通貨膨脹的標準是每月的通貨膨脹幅度超過50%。比如供給側改革就是貨幣超發導致的通貨膨脹,貨幣的超發的增長幅度要高於社會財富創造的幅度,從而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通貨膨脹在宏觀和微觀上都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首先是消費慾望的下降。早起買菜疑問攤主,豬肉又漲了,再看看發的工資還是這個數目,那就買少一點,或者吃肉的頻率減少一點吧。十幾年前的豬肉價格跟今天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主要還是社會財富創造速度上升,帶動的通貨膨脹。但是短期內的物價上漲就可能是屬於貨幣超發或者是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其次是對經濟就業的影響。如果說短期內為了刺激內需而主動推動通貨膨脹,這對提高生產,提高工人收入,從而提高購買力。但是長期維持在這樣的水平,而不是尋找其他經濟手段來促進經濟轉型健康發展的話,就會陷入周而復始的怪圈。
「潛在」地收割財富。就說這一年內,國內物價漲了多少,再想想這一年內,你的工資有因為通貨膨脹而上漲嗎?沒有。雖然對比十幾年前,你的工資確實翻了很多倍,但是工資翻倍的速度是絕對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的。我們的資產在通貨膨面前已經無法再保值了。貧富差距的話題說了很多年,而這些年也還是向著差距拉大的方向走。在投入更多貨幣刺激經濟時,有一批人首先撈到一筆財富,投入再生產來獲得更多資產。就像很多人將國家開閘放的水,想方設法地投入樓市,賺得盆滿缽滿,坐等錢生錢,但是底層人民卻要花上比別人多十幾倍的努力才能得到同等的房子,這就造成雙方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2. 通貨膨脹是什麼意思今天10000元,第二年多少元請說實際例子。
通貨膨脹指的是貨幣發行量超過了市場需求的量(理論上,一國貨幣發行總量應該和市場上所有商品價值相當),貨幣發行量過大帶來的結果就是貨幣貶值和物價上漲。通貨膨脹條件下,題主所說的今天10000萬,第二年還是10000萬,數量不會變,但會貶值,也就是同樣10000萬,但購買能力會下降。今年10000萬能買2噸西紅柿,第二年可能只能買到1噸。
通貨膨脹(網路圖片)
3. 通貨膨脹有什麼類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解決通貨膨脹,需求和供應圖如何表示分別解釋清楚!求高手
財政政策是指根據穩定經濟的需要,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總需求,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反之則壓抑總需求,減少國民收入。稅收對國民收入是一種收縮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稅收,可以抑制總需求從而減少國民收入,反之,則刺激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 狹義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給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合。 廣義貨幣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體制改革,也就是規則的改變等) 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後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他們往往影響金融體制中的外生變數,改變游戲規則,如硬性限制信貸規模,信貸方向,開放和開發金融市場。前者則是中央銀行在穩定的體制中利用貼現率,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達到改變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目標。 目前中國實行的是:雙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摘要]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過實施擴張性或收縮性政策,來調整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二者既各有側重,又緊密聯系,必須准確把握和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根據實際情況協調而靈活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保證國民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國家對社會資金供求的調節應盡可能避免行政干預,而應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加以引導,當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時,財政政策就應該發揮其應有的帶動作用。同時,保持一定規模的國債,不僅是財政政策調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為中央銀行發展債券市場開展貨幣公開市場操作提供必要條件,增強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有效性。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過實施擴張性或收縮性政策,來調整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二者既各有側重,又緊密聯系,必須准確把握和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根據實際情況協調而靈活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保證國民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一、財政向銀行發放國債規模的大小是調整貨幣供應的重要渠道 在當今社會,一國貨幣總量指的是以貨幣單位表示的社會貨幣購買力總額,主要包括現金(或現鈔)和銀行存款(「存款貨幣」),其中,銀行存款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而現金所佔比重則很小。因此,所謂貨幣投放,絕不僅指現鈔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貨幣的投放。目前一國貨幣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銀行購入發鈔儲備黃金(或其它儲備物資);2、央行購買儲備外匯;3、央行購買國債或給予政府(財政)透支;4、央行向各類貸款銀行發放貸款,或者買入貸款銀行持有的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券等,並通過貸款銀行向社會發放貸款;5、貸款銀行吸收存款後,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證金或保持一定的備付金存款外,向社會發放貸款,並形成貸款投放的乘數效應;6、央行外的各類銀行購買國債、企業債券以及外匯等。另外,從整個國家貨幣購買力總額看,境外資金流入和本國貨幣流出境內也會影響社會貨幣總量(這要進行凈流入或凈流出量的具體分析)。 我國目前貨幣投放最具有調節餘地的渠道,一是銀行貸款,這也是貨幣投放最主要的一條渠道;二是各類銀行購買國債並通過財政開支向社會投放貨幣。其它渠道投放貨幣的伸縮餘地都是有限的。這里,財政增加向銀行發放國債,就意味著銀行增加貨幣投放(因而也會形成財政投放的乘數效應);財政兌付向銀行發放的國債,就意味著銀行減少貨幣投放(增加貨幣回籠)。也就是說,財政收支不僅也體現為社會貨幣的收付,體現為社會貨幣的再分配,而且財政向銀行發放國債規模的大小就是調整貨幣供應總量的重要渠道。這也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緊密相關的重要表現。 二、運用兩種渠道,有效調節貨幣供應總量特別是「流通貨幣量」 一般來講,社會貨幣總量就是以貨幣表示的社會購買力總額,即社會總需求,但從某一時間段看,社會貨幣總額中總會有一部分脫離社會生產流通領域而沉澱下來,並不形成當期實際的購買力。因此,社會貨幣總量又可以劃分為「流通貨幣量」和「沉澱貨幣量」兩部分。真正影響一定時期社會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會貨幣總量,而主要是流通貨幣量。當然,流通貨幣量的變動與貨幣總量的變動是有密切關系的。 從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社會貨幣總量,特別是流通貨幣量的調節作用看,二者又有明顯的差別,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從貨幣政策調控的基本對象----銀行貸款投放貨幣的情況看,貸款投放形成的資金屬於債務資金,一般有規定的貸款期限,到期要還本付息,貸款利息就是貸款資金的價格或成本。因此,貸款投放更像是資金的買賣行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實際投放多少,取決於買賣雙方的意願和銀行信貸資金的規模,而並非是無條件的。其中,銀行可以通過降低貸款利率和貸款條件來增加貸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對貸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別是在一個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識和約束的社會更是如此;而不計成本、不顧風險地濫放貸款也是不符合銀行經營原則和監管要求的,是要嚴格控制的。銀行貸款的增長從根本上講,決定於借款人對未來收入或投資回報的預期和信心。在面臨貸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貨緊縮壓力的情況下,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來刺激貨幣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社會貸款需求旺盛,流通貨幣量增大,面臨通貨膨脹壓力的情況下,銀行作為貨幣供應者,在控制貨幣投放方面的作用卻會遠遠大於其在擴大貨幣投放方面的作用。另外,銀行通過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社會存款意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調整沉澱貨幣量和流通貨幣量的比例,但社會存款意向同樣受多種因素影響,特別是還受到未來收支預期變動的影響,單純的利率調整對存款的調節作用也是有限的。 從財政政策對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的影響來看,在社會存款意願強烈,投資和消費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通過發行國債吸收一部分社會沉澱貨幣(包括銀行沉澱資金),並通過財政開支投放出去,可以直接而有效地調節當期沉澱貨幣量與流通貨幣量的比例,並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帶動民間投資,改善社會收支預期,增強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從而刺激社會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但發行國債是國家對社會的負債,是要歸還的,因此,必須保證國債投資的質量和效益,並要避免因增加財政投資而產生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國債發放的總量必須控制在財政可以承受的范圍以內,避免造成嚴重的財政危機。同時,還必須看到,財政投資是一種權益性投資,它代表著對被投資企業或項目的所有權,因而享有對被投資企業和項目的管理、分紅和處置的權力,但卻沒有要求其歸還投資的權力。這就意味著財政擴大投資後,一旦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需要控制貨幣投放時,要收回投資是相當困難的,對一些投資期限較長的項目,如果匆忙停止後續投資,還可能造成重大損失。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不僅在不同情況下對調節貨幣總量,特別是流通貨幣量的影響不同,而且銀行貸款與財政投資的性質也是完全不同的。要正確認識和准確把握二者的本質特徵和根本區別,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職能作用,而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我國曾實行過「撥改貸」,將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撥款(投資)改為統一由銀行貸款解決,這盡管為解決一定時期的特殊問題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卻帶來了新的影響深遠的問題:企業資本金嚴重缺乏,財務負擔沉重;將由財政解決的撥款改為銀行貸款解決,使銀行失去了貸款控制的標准和自主性,銀行成為財政和計委的出納;銀行貸款代替撥款,使企業獲得貸款不還的理由(投資是不存在歸還問題的),因而造成對國有銀行嚴重的貸款不還的企業誠信問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吸取教訓的。 應該強調,財政政策是國家意圖的體現,盡管政策制定的內部時滯可能比較長,但一經確定,其實施帶有強制性,外部時滯卻非常短。而貨幣政策則主要依靠調整存貸款利率、存款准備金率、票據再貼現利率和再貸款利率等,間接地調整民間存貸款意向和銀行貸款意向等,經過多道環節的傳導才能產生效果,因此,其外部時滯是比較長的。為推動市場機制不斷健全,國家對社會資金供求的調節應盡可能避免行政干預,而應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加以引導,在這種情況下,當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時,財政政策就應該發揮其應有的帶動作用。同時,保持一定規模的國債,不僅是財政政策調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為中央銀行發展債券市場開展貨幣公開市場操作提供必要條件,增強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有效性。可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必須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而不能相互代替、互相推脫。 三、對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調控的把握標准 貨幣總量或社會總需求的調節是非常復雜的事情,要准確把握調節的方向和尺度是很難的,但又是必須加以明確的關鍵問題。 我們知道,調節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國民經濟適度穩定增長,保持物價的相對穩定,從而保證最大程度的勞動就業、社會穩定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等。據此我們可以肯定,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增長率的確定主要取決於國民經濟(一般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的增長目標和居民消費物價總指數的變動目標。保持多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或浮動范圍,消費物價總指數的波動控制在多大的范圍之內,需要作為重要的國民經濟計劃指標予以研究並報全國人大核定。這兩大指標確定後,即可據以確定貨幣供應量的控制目標。 由於貨幣投放或回籠對GDP的影響具有滯後性,所以貨幣量目標增長率還受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相關函數(簡稱「關系函數」)的影響。這一關系函數的准確確定,對准確把握貨幣供應量控制目標至關重要。為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避免貨幣流通量的大起大落,「關系函數」可按照前三年(或適當時段)貨幣總量(近似地以M2表示)和流通貨幣量(近似地以M1表示)的增長率與同期GDP增長率比值的平均數來分別確定M2和M1的關系函數。在此基礎上,再將目標實施過程中發現的重大事項可能造成的影響程度作為「調整項」考慮進去,即可確定M2和M1的目標增長率。計算公式為:M2目標增長率=GDP目標增長率×M2關系函數±物價目標變動率±調整項M1目標增長率=GDP目標增長率×M1關系函數±物價目標變動率±調整項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如果M2和M1實際增長率與目標增長率發生較大偏差(如相差3個百分點以上),GDP或物價總指數的實際變動率與目標發生較大偏離(如低於最低目標值或高於最高目標值0.5個百分點以上),就應該適當進行反向調整。這樣,貨幣增長的調節方向和目標就比較明確了。 確定了貨幣增長的調節方向和目標後,就要相應調整和協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確保貨幣增長調控目標的實現。 總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調節重點和手段,有著不同的調節影響和作用范圍,又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必須正確認識和准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才能充分發揮二者應有的積極作用。
4. 通貨膨脹時期那一大堆錢去買日用品的圖片
D
5. 什麼是通貨膨脹 請說的通俗點 50字一下就可以了 謝謝!
簡單點講就是流通的貨幣過多,相同產品的所消耗貨幣增加,導致物價上漲,貨幣貶值!
書面語講是貨幣供給量大於需求量。
比如說,開始市場上有100元的貨幣,100斤大米,則每斤大米價值一元。現在貨幣發行量增加,導致市場上有200元的貨幣,還是100斤大米,這時候就是每斤二元了!換個角度,也就是一元錢的貨幣購買力由一斤大米降為了半斤大米,貨幣也就貶值了!
希望對你有用!
6. 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貨膨脹 論述+每一個的圖形
5分~~~
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又叫超額需求拉動通貨膨脹,又稱菲利普斯曲線型通貨膨脹。是凱恩斯先提出來的,認為總需求超過了總供給,拉開「膨脹性缺口」,造成物價水平普遍持續上漲,即以「過多貨幣追求過少商品」。
7. 通貨膨脹的今天我們如何應對 誰能夠全面詮釋一下
推薦你看這篇文字:
通貨膨脹時期的投資哲學
2007-6-23 9:53:42
吳向宏
我不是個人理財專家,連自己的錢也是交給理財專家們去打理,所以沒有資格給任何人指點投資策略。好在,如果抽象一點,從哲學的層次看,個人理財投資和機構投資應當有很多相通之處。後者我多少算是知道一點。這樣看來,不談具體操作,談談投資哲學,這點資格我還算是有的吧。
所有投資人現在都面臨一個同樣的形勢:中國經濟目前處於流動性過剩。這主要是低利率、低匯率的「雙低政策」導致的。低利率使得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加;低匯率誘使外資大量融入。其結果就是流動性過剩,通俗地說,就是錢太多了。
有人說:錢太多了不是要通貨膨脹嗎?不是要物價上漲嗎?為什麼我沒有感覺到明顯的通貨膨脹呢?答案是,通貨膨脹會造成社會總產品(資本品+消費品)價格上漲,但資產和消費品兩者不一定同步上漲。根據流動性過剩的性質不同,消費品物價有可能上漲不快,或者上漲率低於通貨膨脹率。這種情況下,由於總產品價格上漲幅度應當等於通貨膨脹率,所以資本品的價格上漲幅度一定會高於通貨膨脹率。換言之,資本品實際上越來越值錢!術語叫做「資產升值」——而這就導出了資產升值的流動性過剩時期的第一條投資哲學:
第一條:盡量多持有資產,比持有現金更為合算。
要注意的是:這里的資產,說的是一切不是本國貨幣、同時又具備保值功能的東西,不一定是實物資產。土地、房產、私人股權、股票、藝術品以及外幣,都是資產。
說到這里,似乎很簡單——把我們手中的錢換成資產就是了。不過,接下來第二條,就讓事情變得困難了一點。
第二條:並非所有資產都會有超過通貨膨脹的升值幅度。
這條看上去有些繞,其實原理很直白:既然資產升值的通貨膨脹過程中,消費品的漲價幅度可以低於通貨膨脹率,那麼,有些資本品的漲價幅度同樣有可能低於通貨膨脹率。說得更絕對一些,有些資本品的漲價幅度,或許會低於銀行定期存款利率。
舉個例子,在美國互聯網泡沫時期,由於大量投資湧入股市,導致股票(一種資產)巨幅升值,從而壓低了許多其它種類資產的升值幅度。這期間,黃金的價格實際是下跌的。在2001年以後,股市陷入一段低迷,黃金卻走出了一個大牛市。
有些所謂「投資指南」,往往不負責任地勸告投資人在通貨膨脹期一味買入資產,以「流動性過剩」為由,宣傳「房市股市不會跌」。千萬不能被這些話所蠱惑,一定要記住,不是所有資產都會賺錢,要慎重選擇投資品種。
那麼,選對了投資品種,是否一定就能賺錢呢?還是不一定,因為還有個第三條。
第三條:特定時期,資產的市場價格有可能超過升值潛力。
原因很簡單:誰都不是傻子。既然你知道有通貨膨脹,資產會升值,別人也會知道。大家一哄而上炒資產的結果,資產價格可能抬得過高。
舉個例子,從長遠來看,股票和房地產是最適合對抗通貨膨脹的資產。世界上主要經濟體中,鮮有這兩種資產的長期走勢不能跑贏通漲率的。假若你在適合的價格購入這兩種資產,然後長期持有,幾乎肯定會賺。
問題在於,恰恰在流動性過剩的時期,這兩種資產有可能相對變得不安全。原因正是過濫的流動性會提升通貨膨脹預期,從而讓大家把這兩種資產價格炒得太高。投資心理實踐一再證明,絕大多數人的投資決策是短視的。舉例來說,當通漲率在10%的時候,絕大多數人會以「通漲率將永遠10%」的心理去購買資產,把資產價格抬得太高。實際情況卻是:泛濫的流動性遲早會被吸收,通漲遲早會回落,屆時很多人就會發現自己購入的資產升值潛力已經很小,甚至會發生貶值。例如,美國前兩年處於低利率的流動性較過剩時期,房產價格一路上揚,但是從去年以來便開始疲軟。
坦率地說:正因為有這第三條存在,導致大多數普通投資者很難靠購買資產來對抗通漲。因為機構投資人在預測經濟形勢特別是通漲走勢上,往往要比普通投資人勝一籌。他們是買到最便宜資產的那些人,而普通投資者會成為牛市後期的接棒者——即使不被套牢,其收益率也多不如預期。以中國目前火熱的股市為例,當股市在2000點時,大舉入市的多是機構。股市從2000漲到4000點,他們的平均收益就是100%。這時,股票作為資產的價格已經很高,而個體投資人卻大量湧入。即使股市繼續上漲2000點,收益也不過50%了。
總結以上三條,在通貨膨脹時期的投資哲學就是:一)選擇資產;二)選擇特定資產;三)選擇在特定時期投入特定的資產。當然,這種哲學主要適用於較長期持有(超過一年)的投資人。若是喜歡在市場上殺進殺出的炒手,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作者系美國紅川投資咨詢公司董事)
8. 「通貨膨脹」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
通貨膨脹是物價水平普遍而持續的上升。按照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可以將其分為三類:第一,爬行的通貨膨脹,又稱溫和的通貨膨脹,其特點是通貨膨脹率低而且比較穩定。第二,加速的通貨膨脹,又稱賓士的通貨膨脹,其特點是通貨膨脹率較高(一般在兩位數以上),而且還在加劇。第三,超速通貨膨脹,又稱惡性通貨膨脹,其特點是通貨膨脹率非常高(標準是每月通貨膨脹率在50%以上)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另外還有一種受抑制的通貨膨脹,又稱隱蔽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是指經濟中存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但由於政府實施了嚴格的價格管制與配給制,通貨膨脹並沒有發生。一旦解除價格管制並取消配給制,就會發生較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指的是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紙幣發生早超過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是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不是惟一原因
9. 什麼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並畫圖表示
通貨膨脹是由於工資成本推動所引起的,這就是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把貨幣工資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聯系了起來。 1.在未實現充分就業,即資源閑置的情況下,總需求的增加只會使國民收入增加,而不會引起價格水平上升。也就是說,在未實現充分就業的情況下,不會發生通貨膨脹。 2.在充分就業實現,即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後,總需求的增加無法使國民收入增加,而只會引起價格上升。也就是說,在發生了通貨膨脹時,一定已實現了充分就業。
10. 這是關於美國通貨膨脹率的一張圖片,希望有人能解釋一下09年通貨膨脹率為什麼突然從最高點變成負數
08年次貸危機導致房價泡沫破裂,這次事件直接導致的結果是:一,大批投資房產的美國民眾高價貸款購來的房子賣不出去(房間泡沫虛高,以高出理性價格的好幾倍購來,而且是很多是通過次貸進行,本是想投機,可卻被套,血本無歸),從而破財;二,直接導致美國的支柱性產業之一的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蕭條(次貸導致金融機構大量的壞賬死賬,紛紛關門大吉!房地產更是直接泡沫破裂,從高處一落千丈,呵呵)
再來說CPI指數,也就是通貨膨脹率吧。本來經濟蕭條的時候應該是通脹猖狂的時候(因為,經濟不好的時候,往往會奇貨可居,或者囤貨心裡,導致錢像廢紙一樣不值錢),可是這次是次貸危機(美國人民的錢和美國很多金融機構的錢都被套了,打水漂了,人民手裡現在是缺錢,不該買東西怕再上當被套,哈哈),所以CPI逆其道而行,不漲反降!
小弟草根瞎侃,呵呵~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