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角龍的資料(簡單一點)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Ⅱ 三角龍的外形和生活習性
分析如下:
1、外形: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全長6—8米、高2.4-2.8米、重5—10噸。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們的大型頭顱,是所有陸地動物中最大之一。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2.5公尺,可以達到整個動物身長的1/3。
2、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可長達1公尺。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大多數其它有角盾恐龍的頭盾上有大型洞孔,但三角龍的頭盾則是明顯地堅硬。
3、生活習性:群居、食草。三角龍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和暴龍生活在一個時期,同一個地方,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
1、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們的角和頸盾。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1.5米。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超過80公分。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
2、三角龍四肢短,前腳掌有五個短腳趾、後腳掌則有四個短腳趾。雖然三角龍確定是四足動物,它們的姿勢長久以來處於爭論中。三角龍的前肢起初被認為是從胸部往兩側伸展,以助於承擔頭部的重量。
3、這種站立方式可見於查爾斯·耐特(Charles R. Knight)與魯道夫·札林格(Rudolph F. Zallinger)的繪畫中。然而,角龍類的足跡化石證據,以及如今的骨骸重建,顯示三角龍在正常行走時保持者直立姿勢,但肘部稍微彎曲,居於完全直立與完全伸展(現代犀牛)兩種說法的中間。但這種結論無法排除三角龍抵抗或進食時會采伸展姿態。
Ⅲ 三角龍的特徵是什麼
1、外形: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全長6—8米、高2.4-2.8米、重5—10噸。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們的大型頭顱,是所有陸地動物中最大之一。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2.5公尺,可以達到整個動物身長的1/3。
2、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可長達1公尺。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大多數其它有角盾恐龍的頭盾上有大型洞孔,但三角龍的頭盾則是明顯地堅硬。
3、生活習性:群居、食草。三角龍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和暴龍生活在一個時期,同一個地方,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
Ⅳ 什麼是三角龍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出現的較晚,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化石時期:晚白堊紀。位於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院保護現狀滅絕(化石)科學分類域:真核域Eukarya界動物界Animalia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綱:蜥形綱Sauropsida總目:恐龍總目Dinosauria 目:鳥臀目Ornithischia下目:角龍下目Ceratopia晚白堊科:角龍科Cersdae亞科:角龍亞科Ceratopsinae屬:三角龍屬TriceratopsMarsh,1889種*恐怖三角龍T. horris (模式種)* T. prorsus Marsh,1890異名* Sterrholophus Marsh, 1891* ?碎嘴龍Claorhynchus Cope, 1892*陋龍Ugrosaurus Cobabe & Fastovsky, 19872動物簡介編輯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垂克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1]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全長大約有7.9到10公尺,臀部高度為2.9到3公尺,重達6.1到12噸。它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令人聯想起現代犀牛。雖然沒有發現過三角龍的完整骨骸,它們仍因大量從1887年起發現的大量部分骨骸標本而著名。長久以來,關於它們三根角以及頭盾的功能處於爭論中。傳統上,這些結構被認為是用來抵抗掠食者的武器,但如今的理論認為這些結構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現代馴鹿、山羊、獨角仙的角狀物。古生物學家們還不確定三角龍在角龍科的正確位置。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雖然三角龍與霸王龍居住在同一陸地上,且根據新近發現的化石表明,霸王龍與三角龍確實會發生打鬥。犀牛的角是由皮膚構成的,而三角龍的角則是實心的骨頭長出來了,因此可能有強大的破壞力。三角龍已經演化出坦克一般的形態,是白堊紀最強的草食恐龍之一,霸王龍也不敢輕易捕食它們,一隻成年三角龍完全可以戰勝一隻成年霸王龍。3形態特徵編輯三角龍個體的身長被估計有7.9到9公尺長,最大有12米,高度為2.9到3公尺,重達6.1到12噸。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們的大型頭顱,是所有陸地動物中最大之一。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2公尺,可以達到整個動物身長的1/3。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可長達1公尺。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大多數其它有角盾恐龍的頭盾上有大型洞孔,但三角龍的頭盾則是明顯地堅硬。三角龍各種有結實的體型、強壯的四肢、前腳掌有五個短蹄狀腳趾、後腳掌則有四個短蹄狀腳趾。雖然三角龍確定是四足動物,它們的姿勢長久以來處於爭論中。三角龍的前肢起初被認為是從胸部往兩側伸展,以助於承擔頭部的重量。這種站立方式可見於查爾斯·耐特(Charles R. Knight)與魯道夫·札林格(Rudolph F. Zallinger)的繪畫中。然而,角龍類的足跡化石證據,以及如今的骨骸重建,顯示三角龍在正常行走時保持者直立姿勢,但肘部稍微彎曲,居於完全直立與完全伸展(現代犀牛)兩種說法的中間。但這種結論無法排除三角龍抵抗或進食時會采伸展姿態。4科屬分類編輯三角龍是角龍科中最著名的一屬,角龍科是群大型北美洲角龍類恐龍。多年以來,三角龍於角龍下目中的位置處於爭論中。混淆來自於三角龍的短、堅硬頭盾類似尖角龍亞科,而長的額角類似角龍科(或稱開角龍亞科)。在第一個對於角龍類的研究中,理察·史旺·魯爾(Richard Swann Lull)提出出兩個支系,一個往三角龍發展的支系包括獨角龍、尖角龍,另一個支系包括角龍、牛角龍,這個假設使三角龍屬於尖角龍亞科。較晚的研究支持這個觀點,並將這個短頭盾支系正式命名為尖角龍亞科(包含三角龍),另一長頭盾支系為開角龍亞科。在1949年,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首次對這假設提出質疑,並基於頭顱與角的特徵,而認為三角龍與無鼻角龍、開角龍關系較近,使得三角龍屬為三角龍亞科(尖角龍亞科)。然而,斯騰伯格的分類與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大衛·諾曼(David Norman)將三角龍置於尖角龍亞科不同。後來的發現與研究支持了斯騰伯格的觀點,Lehman在1990年為兩個亞科定義,並基於數個形態上的特徵,而將三角龍歸於角龍亞科。事實上,除了短頭盾以外,三角龍相當符合角龍亞科的特徵。彼得·達德森(Peter Dodson)在1990年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與1993年的形態學研究,加強三角龍歸類為角龍亞科的論點。5種系分類編輯在種系發生學的分類中,三角龍通常作為恐龍定義中的一個參考點;恐龍被定義為三角龍與新鳥亞綱(現代鳥類)與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而鳥臀目的定義為:所有親緣關系與三角龍接近,而離現代鳥類較遠的擁有共同祖先之物種。6物種起源編輯很多年來三角龍的起源非常不明確。在1922年,新發現的原角龍被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認為是三角龍的祖先。然而,如今發現數種與三角龍祖先有關系的物種。發現於90年代晚期的祖先角龍,是角龍下目中已知最早有額角的恐龍。而2005年發現的隱龍,是已知唯一的侏羅紀角龍下目恐龍。這些新發現非常重要,並描繪出角龍類恐龍的起源,它們起源於侏羅紀的亞洲,而真正有角的角龍類出現在晚白堊紀之初。三角龍越來越常被認為是角龍亞科的一個成員,三角龍的祖先可能外表類似開角龍,開角龍生存時間早於三角龍約500萬年。7發現與種編輯命名第一個被命名為三角龍的標本,是在1887年發現於科羅拉多州丹佛市附近,由一個頭顱骨頂部,與附著在上面的一對額角所構成。這個標本被交給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他認為該化石的所處地層年代為上新世,而該化石屬於一種特別大的北美野牛,因此將它們命名為長角北美野牛(Bison alticornis)。第二年,馬什根據一些破碎的化石,發現了有角恐龍的存在,因此建立了角龍屬;但他仍認為長角北美野牛是種上新世的哺乳類。直到第三個更完整的角龍類頭顱骨,才改變他的想法。這個由約翰·貝爾·海徹爾(John Bell Hatcher)在1888年於懷俄明州蘭斯組發現的標本,起初被敘述成角龍屬的另外一個種,但馬什經過熟慮之後,他將這個標本命名為三角龍(Triceratops),並將原本的長角北美野牛改歸類於角龍的一個種(後來也成為三角龍的一種)。三角龍的結實頭顱骨使得許多頭顱骨被保存下來,允許科學家們研究不同種與個體間的變化。除了科羅拉多州與懷俄明州之外,隨後在美國的蒙大拿州與南達科他州、加拿大的亞伯達省與薩克其萬省也發現了三角龍的化石。種在三角龍第一次被命名的前十年內,發現了不同的頭顱骨,這些骨骸與馬什最初命名的恐怖三角龍(T. horris)頭顱骨有或多或少的不同;恐怖三角龍的種名horris在拉丁語中其實意為「凹凸不平的」,意指原型標本的凹凸不平表面,該標本後來被確認為老年個體。這些頭顱骨的差異可歸類出三種不同尺寸,這些差異來自於不同年齡與性別的差異,以及化石化過程中的不同程度或壓力方向。這些不同頭顱骨被命名為個別的種(可見於以下列表),並形成數個系統發生學研究。魯爾發現這些種可分為兩個生物群,但他並沒有說明如何分辨它們;其中一群由恐怖三角龍、T. prorsus、短角三角龍(T. brevicornus)所構成,另一群由T . elatus、T. calicornis所構成。鋸齒三角龍(T. serratus)與扇形三角龍(T. flabellatus)則不屬於這兩個生物群。在1933年,魯爾將之前他與海徹爾、馬什先後完成的角龍下目專題論文重新出版,他維持原本的兩個生物群與兩個未定種的分類法,並增加了第三個支系,由鈍頭三角龍(T. obtusus)與海氏三角龍(T. hatcheri)所構成,特徵是非常小的鼻角。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以及短角三角龍所構成的生物群,此時被認為是最傳統的支系,頭顱骨較大,鼻角較小。而T. elatus、T. calicornis所構成的第二個生物群,有大型額角與小型鼻角。查爾斯·斯騰伯格作了些調整,他將寬頭三角龍(T. eurycephalus)視為第二與第三個生物群之間的連結,而非恐怖三角龍所屬的第一生物群。這個分類法持續用到80年代與90年代。不同角龍類的頭顱骨代表者單一種(或兩個種)之內的個體變化,這個論點逐漸普及。在1986年,奧斯特倫姆與彼得·沃爾赫費爾(Peter Wellnhofer)公布一份研究,他們宣稱三角龍屬只有一個種,恐怖三角龍。其中一個理由是在一個地區中,通常只存在者單一或兩個大型動物群;例如現代非洲的非洲象與長頸鹿。 Lehman在魯爾與斯騰伯格的支系研究中,加進兩性異形與年齡變化,他認為由恐怖三角龍、T. prorsus、短角三角龍所構成的第一個生物群是雌性個體,而T. elatus、T. calicornis所構成的第二個生物群是雄性個體,而鈍頭三角龍與海氏三角龍所構成的第三個生物群是年老的雄性個體。他的理由是雄性個體的體型較高、頭角較直、頭顱骨較大,而雌性個體的頭顱骨較小、頭角較短。數年後,凱薩琳·佛斯特(Catherine Forster)對奧斯特倫姆與沃爾赫費爾的研究提出質疑,佛斯特對三角龍的化石材料做了更廣泛的研究,並認為三角龍只有兩個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而海氏三角龍因擁有獨特頭顱骨,足以成立新的屬,已改為海氏雙角龍(Diceratops hatcheri)。她發現數個種其實屬於恐怖三角龍,而T. prorsus與短角三角龍是同一個種,因為有許多種被分類於第一個生物群,佛斯特提出前兩個生物群其實分別代表恐怖三角龍與T. prorsus。但在這個新分類法之下,這兩個種仍有可能是兩性異形的結果。已確定種*恐怖三角龍(T. horris):奧思尼爾·馬什1889 (模式種)* T. prorsus:馬什1890可疑種*亞伯達三角龍(T. albertensis):斯騰伯格1949*長角三角龍(T. alticornis):馬什1887*寬頭三角龍(T. eurycephalus):施賴克耶爾1935* T. galeus:馬什1889*碩大三角龍(T. ingens):魯爾1915*大三角龍(T. maximus):布朗1933* T. sulcatus:馬什1890錯誤歸類*短角三角龍(T. brevicornis):海徹爾1905 ( = T. prorsus)* T. calicornus:馬什1898 ( =恐怖三角龍)* T. elatus:馬什1891 ( =恐怖三角龍)*扇形三角龍(T. flabellatus):馬什1889 ( =恐怖三角龍)*海氏三角龍(T. hatcheri):魯爾1907 ( =海氏雙角龍)* T. mortuarius:愛德華·科普1874 ( =大師龍,疑名)*鈍頭三角龍(T. obtusus):馬什1898 ( =恐怖三角龍)*鋸齒三角龍(T. serratus):馬什1890 ( =恐怖三角龍)*森林三角龍(T. sylvestris):科普1872 ( =森林奇跡龍,疑名)8古生物學編輯雖然三角龍常被描述成群居動物,但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它們為群居動物。但有些角龍類恐龍的發現地點常有數十或數百個個體。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Bruce Erickson宣稱在蒙大拿州海爾河組發現了200個T. prorsus的標本。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則宣稱在該處發現了超過500個頭顱骨。因為在北美洲西部的蘭斯組(晚馬斯垂克階,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發現了豐富的三角龍牙齒、角狀物碎片、頭盾碎片、以及其他的破碎頭顱骨,因此三角龍被認為是該時代的優勢草食性動物之一。在1986年,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估計在白堊紀末,三角龍的數量佔了蘭斯組動物群的5/6。三角龍的頭骨較常被發現,而非身體部分,與大部分動物不同。三角龍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之前最後出現的角龍類之一。三角龍的近親雙角龍與牛角龍、以及遠親纖角龍也生存在同一時期,但它們的化石較少被發現。Ⅳ 介紹三角龍
角龍是角龍科三角龍屬動物,現已滅絕。它在晚白堊紀分布於美國、新墨西哥州。三角龍是草食性動物,因為它們的頭部低矮,所以它們可能主要以低高度植被為食,但它們也可能使用頭角、喙狀嘴、以身體來撞倒較高的植被來食用。
Ⅵ 描述三角龍的外形
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全長6—10米、高2.4-2.8米、重5—10噸。他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
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們的角和頸盾。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1.5米。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超過80公分。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
三角龍四肢短,前腳掌有五個短腳趾、後腳掌則有四個短腳趾。三角龍的前肢起初被認為是從胸部往兩側伸展,以助於承擔頭部的重量。
(6)三角龍圖片帶文字解釋的擴展閱讀
種系發生學
在種系發生學的研究中,三角龍通常作為恐龍定義中的一個參考點;恐龍被定義為:三角龍與新鳥亞綱(現代鳥類)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而鳥臀目的定義為:恐龍之中,所有與三角龍有較近共同祖先,而與現代鳥類有較遠共同祖先之物種。
演化起源
很多年來三角龍的起源非常不明確。在1922年新發現的原角龍,被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認為是三角龍的祖先。然而,近年來發現數種與三角龍祖先有關系的物種。
發現於90年代晚期的祖尼角龍,是已知最早有額角的角龍類恐龍。而2005年發現的隱龍,是最早被發現的侏羅紀角龍類恐龍。
這些新發現非常重要,並描繪出角龍類恐龍的起源,它們起源於侏羅紀的亞洲,而真正有角的角龍類恐龍出現在晚白堊紀之初的北美洲。三角龍越來越常被認為是角龍亞科的一個屬,三角龍的祖先可能外表類似開角龍,開角龍生存時間早於三角龍約500萬年。
Ⅶ 三角龍恐龍的特徵是什麼
三角龍的特徵:
三角龍是晚白堊紀數量眾多且十分著名的草食恐龍,軀體強而有力,約9米長,4米高,5~6噸重。
三角龍最明顯的一個特徵是擁有三個角,有兩個長在頭頂上,第三個角長在鼻子上,是用來保護自己的鋒利長矛,有矛必有盾,三角龍居然完美結合了矛與盾,三角龍的顱後部延長成為巨大的頸盾,充當一面護體盾牌,值得一提的是,三角龍的頸盾是一體實心的,這與其他一些角龍類不同,比如開角龍,其頸盾是中空的,這顯然不夠堅固。
三角龍還有一個重要特徵,那就是特化的咀嚼構造,我們仔細觀察三角龍的嘴部,就會發現三角龍的口鼻部已經演化為側面緊縮的嘴,下頜懸於上頜之下。如此構造的嘴器能高效地切割堅硬的植物莖。
Ⅷ 三角龍的特點三角龍的特點簡單介紹
1、三角龍是四足食草恐龍,它四肢比較短,並且前腳掌有五個腳趾,後腳掌有四個腳趾。三角龍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角和頸盾。它鼻孔上方有一個角,兩隻眼睛的上方也分別有一隻角。
2、三角龍是一種食草的恐龍,它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它也經常被作為是白堊紀晚期的代表化石。三角龍是恐龍中非常著名的種類,在通俗文化中非常的受歡迎。
Ⅸ 三角龍有哪些生活習性及外形
外形:三角龍個體的身長被估計有7.9到10米長,高度為2.9到4米,重達5噸。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們的大型頭顱,是所有陸地動物中最大之一。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2.5公尺,可以達到整個動物身長的1/3。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可長達1公尺。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大多數其它有角盾恐龍的頭盾上有大型洞孔,但三角龍的頭盾則是明顯地堅硬。
生活習性:群居、食草。
三角龍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和暴龍生活在一個時期,同一個地方,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2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