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九色鹿的課文
《九色鹿》原文如下:
在一片景色秀麗的山林里,有一頭九色鹿。他身上的毛有九種顏色,美麗極了。
一天,他正在河邊散步。忽然,耳邊傳來「救命」的喊聲。他跑過去,只見一個人正在河裡掙扎,都快淹死了。
九色鹿立即縱身跳進河中,把落水人救上了岸。落水人名叫調達。他得救後,連連向九色鹿道謝。九色鹿說:「不用謝。不過我有個要求,你回去後,千萬不要跟任何人提起在這兒見過我。」
調達鄭重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然後千恩萬謝地走了。
過了幾天,調達在街上聽到人們議論:王後夢見了一頭漂亮的九色鹿,要國王派人捉來,用這頭鹿的毛皮做衣服;國王只好貼出布告:誰說出哪裡有九色鹿,定有重賞。
調達心想,這是多好的發財機會呀。於是,他跑進宮中告密。國王聽了,立即調集軍隊,去抓九色鹿,並由調達在前面帶路。
他們走到森林裡,發現九色鹿正在那兒吃草。國王馬上帶人圍了上去。
九色鹿一眼就看到了調達,他憤怒地說:「你這個見利忘義的傢伙!」國王聽九色鹿開口說話,感到非常奇怪。當他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後,不僅叫人放了九色鹿,還下了一道命令:「任何人都不許傷害九色鹿!」
從此,九色鹿在森林裡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調達,那個忘恩負義的傢伙,受不了大家的鄙視和譴責,灰溜溜地躲到大山裡去了。
《九色鹿》講的是:從前有一位落水者被九色鹿和白鳥救過,當時落水者十分感動,一定要留在這里報恩,九色鹿叫他不要告訴任何人它在這兒,落水者雖然口頭答應,但是當他聽到「找來九色鹿,金盤滿銀栗,銀盤滿金栗,還分一半國土給你享福。」的話之後,便貪利忘義,帶著人馬去追殺九色鹿。最後皇帝重重的懲罰了他。
這篇文章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每個人都不能貪圖富貴,要憑著自己的良心做事,要守信義,要知恩圖報。要懂得報答別人,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件事,讓自己的良心得到安寧,否則就會遭到懲罰的。
在我們國家的傳統中一諾千金,一言九鼎都是做人的基本品質。現在社會上有愛心的人也越來越多,像九色鹿的人也越來越多,讓這些美好的品質能像種子一樣撒播到四方,撒進每個人的心裡,紮根到每個人上身上;讓這不朽的品質像風一樣飛向遙遠的地方。
《九色鹿》這個故事,我聯想到了前天看的一個故事:一位公司的老闆曾以一筆錢資助一位家庭困難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他一直都在給予他幫助。後來,這位學生取得了博士學位,可他卻以不良手段損壞了那位老闆公司的利益。最後,那個老闆的公司破產了,瀕臨倒閉,後來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又重新開張,生意比以前還要紅火。而那位大學生卻被自己的行為搞得身敗名裂,從此,沒有人願意幫助他。
以上兩則故事揭示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做人不能貪圖一時富貴,要憑著自己的良心做事,要知恩圖報。如果我們背信棄義、恩將仇報,最終會像那個落水者一樣落得個可悲的下場。 「人無信而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也就是說,誠信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們要信守承諾,要懂得感恩,要做一個像九色鹿一樣品德高尚的人。
㈡ 敦煌壁畫中有一隻神奇的鹿擁有九種毛色,它有著怎樣的傳說呢
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石壁上,用連環畫的形式描繪了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隻鹿,頭上長著一對雪白的角,身上的毛斑斕美麗,有九種顏色,這只鹿就叫作九色鹿。
佛經故事是敦煌壁畫題材的一大來源,而敦煌壁畫中最廣為人知的當屬飛天了。飛天就是飛舞在天空中的仙人,雖然它的原型是佛教中散發香氣和掌管樂舞的天神,但傳到中國後,又與道教中的飛仙相結合,逐漸演化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形象。
早期的飛天其實並不怎麼好看,大嘴大耳,身材又粗又短,有鮮明的西域風格,發展到了唐代,飛天的造型逐漸變成人們熟知的美女形象。壁畫中,在佛祖的四周,飛天通常腳踏祥雲,手捧鮮花,在空中往來穿梭,每一個都面容姣好,身材曼妙,衣裙和舞帶隨風飄飄。現在,飛天已經成為敦煌以及敦煌藝術的一個重要象徵。
㈢ 九色鹿故事原出自那裡落水人叫什麼
《九色鹿經圖》即是此類,根據「鹿王本生」這個故事而繪。落水人調達。《佛說九色鹿經》最後說道:「是時夫人者孫陀利是也。是時烏者阿難是也。時溺人者調達是也。時鹿者我身是也。調達與我世世有怨。阿難有至意得道。」
將故事中的角色和釋迦牟尼身邊的人聯系起來,更將他們前世的因緣一並理清。《九色鹿經圖》作為北魏洞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敦煌莫高窟最優美的壁畫之一。
(3)九色鹿原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九色鹿經圖》繪於敦煌257號洞窟的西壁中部。北朝的敦煌石窟壁畫大體上都有一個整體布局:四壁中層畫佛像和情節性的故事畫作為壁畫主體,下面畫供養人和葯叉,上方畫宮樂,壁畫中部空隙處則布滿千佛。
其中情節性的故事畫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類型,畫家們尤其擅長用繪畫的形式來講故事。北朝敦煌故事畫現存約20種,近30幅,講述的故事則可分為三類:佛傳故事、因緣故事和本生故事。本生故事講的是釋迦牟尼降生以前各個世代教化眾生、普行六度的種種事跡,也就是佛祖的前世故事。
㈣ 九色鹿的故事來歷
九色鹿的故事來歷:在古印度恆河邊,有一隻美麗的鹿王,它身上的毛色由九種不同的顏色組成,非常美麗。一天,九色鹿王在恆河裡奮力救起一個失足溺水者,當溺水者要報答它時,九色鹿王只是要求他保守見過自己這個秘密。
溺水者滿口答應,謝恩而去。而在豪華的宮殿里,王後夢見美麗的九色鹿,她一心想用多彩的鹿皮做褥子。國王很愛妻子,就用重金昭告天下懸賞九色鹿。重金誘惑之下,那個溺水者向國王透露了秘密,並帶路去獵殺九色鹿王。
九色鹿王雖有好友烏鴉的報信,終還是沒有來得及避開。當它見到那個溺水者時,悲憤的眼淚有如泉涌。它用人語向國王說明了一切,被感動的國王從此下令不許任何人傷害、捕捉九色鹿王。那個溺水者也違背諾言,受到懲罰。
或許,九色鹿王原來真的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只是因為人的貪婪,而滅絕了。當我們去看這幅壁畫,是不是能感覺到藝術的這種穿越的力量,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九色鹿王,而是人的本來的善良。
(4)九色鹿原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九色鹿經圖》描繪了故事的八個情節部分:救人、溺水者行禮、國王與王後、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休息的九色鹿、溺水者指鹿、九色鹿的陳述。
畫者在處理這些情節時,摒棄了傳統的依序式安排,而是將故事的高潮即「九色鹿的陳述」放在畫面的中心位置,充分考慮到壁畫給觀者視野帶來的沖擊力產生於一瞬間,首先用最有力度的畫面吸引觀者的注意力,然後再使其依次尋找情節閱讀理解整個故事。
美麗的九色鹿在茫茫戈壁孤立千年,終為今人留存下藝術史珍貴的一頁。 為了要突出「九色鹿的陳述」這一情節,畫作的兩側畫面在構圖上都是向中間呈現出一定的傾斜,而其中的人物、車馬、山水背景,包括九色鹿本身的動作都引導觀者將目光集中在中心區域上。
雖為九色,畫家卻用白色作為鹿的主色,再用石綠、赭石在鹿身上點彩示其九色,所以整體上,鹿的白與國王的黑馬形成強烈的對比,而國王與馬表現出的姿態多樣和富有動態又與九色鹿的純凈安詳相襯托,使畫面張力十足。
畫家使用的這些礦物質顏色,在中國畫中被稱為「石色」。這種顏色的特點是覆蓋性極強,色彩感覺飽滿而純正。黑白兩種主色的沉重,加之構圖中河流山川,人物飄帶的靈動,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九色鹿經圖》都是一幅讓人心儀之作。
㈤ 動畫片《九色鹿》的故事原型取自哪裡
動畫片《九色鹿》根據敦煌壁畫《鹿王本生》故事改編。
《九色鹿》由中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1年出品的動畫美術作品。由錢家駿、戴鐵郎擔任導演,潘絜茲任編劇 。該片採用敦煌壁畫的形式,用中國古代佛教繪畫的風格講述了九色鹿經常幫助遇到困難的人,在幫助過弄蛇人後,弄蛇人向國王告密出賣九色鹿,九色鹿用神力化險,弄蛇人受到應有報應的故事 。
《鹿王本生圖》是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畫的主要題材。本生故事畫,表現「捨己救人」為題材的作品,在壁畫上佔有突出地位。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生前所經歷的許多事跡。釋迦牟尼原是古代印度北部一個小國—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兒子,傳說他因看到人世生、老、病、死很苦,便出家修行,以求解脫,後來成了「佛」。「鹿王本生」是說釋迦牟尼前生是一隻九色鹿王,他救了一個落水將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賣的故事。
(5)九色鹿原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80年夏天,馮健男和九色鹿團隊花了兩個月時間由上海出發,沿著絲綢之路從東到西到了敦煌。對著豐富絢麗的壁畫,團隊人員臨摹了五大本速寫。5個主創人員在敦煌的千佛洞里呆了整整23天,任務就是要完成九色鹿動畫片中所有背景場景的設計。那時條件艱苦,並且需要靠手繪,只為將九色鹿形象以最真實、生動的形式呈現在電影熒幕前。整個九色鹿雖只有24分鍾,但為此創作設計了200餘幅場景。
㈥ 九色鹿是哪國的民間故事
中國的。
《九色鹿》是根據敦煌壁畫《鹿王本生》故事改編而成,講述的是在古代,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波斯商人的駱駝隊因遇風沙襲擊而迷路,忽然出現一頭九色神鹿給他們指點方向。
九色鹿回到林中,聽見有人呼救。原來一個弄蛇人在采葯時不慎落水。九色鹿忙將他馱上石岸。弄蛇人感恩不盡,九色鹿只求他別將遇見它的事告訴別人,弄蛇人連連答應,還對天起誓。
波斯商人到了古國皇宮,與國王談起沙漠中的奇遇,誰知王後聽了,執意要取九色鹿皮做衣裳。國王無奈,張貼布告:捕到九色鹿者給予重賞。弄蛇人見利忘義,向國王告密,並設計將九色鹿引入包圍圈。
當他假裝再次落水,神鹿聞聲趕來救他時,守候的武士們就萬箭齊發。誰知九色鹿發出神光,利箭都被化為灰燼。九色鹿向國王揭露弄蛇人忘恩負義的丑惡行為,國王深為不安。弄蛇人嚇得膽顫心驚,連連後退,跌進深潭淹死,惡人終究得到應有的懲罰。
(6)九色鹿原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九色鹿」故事的來源:
《鹿王本生圖》是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畫的主要題材。本生故事畫,表現「捨己救人」為題材的作品,在壁畫上佔有突出地位。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生前所經歷的許多事跡。
本生故事畫是表現「捨己救人」這一題材的。上邊的故事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宣傳的是善惡報應思想,贊揚了九色鹿王的無私精神。
壁畫是繪在壁上的畫。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原始社會人類在洞壁上刻畫各種圖形,以記事表情,是最早的壁畫。
中國陝西咸陽秦宮壁畫殘片,距今有2300年。漢代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壁畫也很繁榮,20世紀以來出土者甚多。
唐代形成壁畫興盛期,如敦煌壁畫、克孜爾石窟等,為當時壁畫藝術的高峰。宋代以後,壁畫逐漸衰落。1949年後,中國壁畫得到恢復與發展 。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色鹿
㈦ 九色鹿圖片
㈧ 求一張九色鹿圖片
有用請採納
㈨ 尋~小學語文課文《九色鹿》的原文!
原文:
在一片景色秀麗的山林里,有一頭九色鹿。他身上的毛有九種顏色,美麗極了。
一天,他正在河邊散步。忽然,耳邊傳來「救命」的喊聲。他跑過去,只見一個人正在河裡掙扎,都快淹死了。
九色鹿立即縱身跳進河中,把落水人救上了岸。落水人名叫調達。他得救後,連連向九色鹿道謝。九色鹿說:「不用謝。不過我有個要求,你回去後,千萬不要跟任何人提起在這兒見過我。」
調達鄭重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然後千恩萬謝地走了。
過了幾天,調達在街上聽到人們議論:王後夢見了一頭漂亮的九色鹿,要國王派人捉來,用這頭鹿的毛皮做衣服;國王只好貼出布告:誰說出哪裡有九色鹿,定有重賞。
調達心想,這是多好的發財機會呀。於是,他跑進宮中告密。國王聽了,立即調集軍隊,去抓九色鹿,並由調達在前面帶路。
他們走到森林裡,發現九色鹿正在那兒吃草。國王馬上帶人圍了上去。
九色鹿一眼就看到了調達,他憤怒地說:「你這個見利忘義的傢伙!」國王聽九色鹿開口說話,感到非常奇怪。他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後,不僅叫人放了九色鹿,還下了一道命令:「任何人都不許傷害九色鹿!」
從此,九色鹿在森林裡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調達,那個忘恩負義的傢伙,受不了大家的鄙視和譴責,灰溜溜地躲到大山裡去了。
《九色鹿》選錄於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
(9)九色鹿原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九色鹿》這是一篇神話故事,講的是一隻九色鹿把一個掉進湖裡快要淹死了的人救上了岸,並要求他回去以後不要跟任何人提起看見過它。
被救的人回去後卻在金錢的引誘下,不講信用,不遵守諾言,親自帶國王去捉九色鹿。國王被九色鹿的好心腸感動了,放了九色鹿,並下令誰也不許傷害它,而那個忘恩負義的傢伙慚愧地躲到大山裡,獨自生活去了。
這篇課文讓人們看到了一隻美麗、善良、不求回報、勇敢機智的九色鹿和見利忘義、背信棄義、恩將仇報、靈魂骯臟的小人調達,告訴人們做人要講誠信。
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講在山林中生活著神奇的九色鹿;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講有一天九色鹿救了一個名叫調達的落水者,調達鄭重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講調達財迷心竅,帶領國王的軍隊包圍了九色鹿,九色鹿怒斥小人,最後國王懲罰了調達,並下令不許傷害九色鹿。
九色鹿是敦煌壁畫《鹿王本生圖》里的故事,《鹿王本生圖》創作時間是北魏,是莫高窟中最完美的連環畫式本生故事畫,也是敦煌壁畫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壁畫之一。
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的鳴沙山與三危山之間的坡地上,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最大最豐富的石窟群。《鹿王本生圖》是莫高窟第257窟壁畫的主要題材。
本生故事講述的是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生前所經歷的許多事跡。據佛經上記載,釋迦牟尼是古代印度北部小國凈飯王的兒子,他因看到人世生、老、病、死的痛苦,便出家修行,以求解脫,後來成了「佛」。
《鹿王本生圖》所描繪的就是釋迦牟尼生前的一個故事,它用一長條橫幅展開了連續的情節。
㈩ 九色鹿的故事簡介
《九色鹿》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DmPQsCvi56rLm07CqFVMBQ
《九色鹿(5-7歲)》根據中國民間傳說改寫而成。美麗善良的九色鹿,樂於助人,深得山中動物的愛戴。一天,九色鹿救了一個掉進湍急的河水裡快要淹死的人。這個人得救後,發誓不透露九色鹿的行蹤。善良的九色鹿相信了他的話,可它哪裡知道,自己救的,卻是一個好吃懶做、不務正業的傢伙。這個人看到國王捕獵九色鹿的告示,心生貪念,帶領大隊人馬去抓捕九色鹿。最終,他受到了忘恩負義的小人應得的懲罰。《九色鹿》通過生動的故事教育孩子要信守承諾,知恩圖報。本書為適合5-7歲兒童閱讀的橋梁書,圖文並茂,幫助孩子由親子共讀向獨立閱讀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