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春節有貼門神的習俗到唐代門神的位置又由哪兩個取代
秦叔寶和尉遲敬德。
這里其實指的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即到唐代門神的位置由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取代,這就是史書上門神的來歷演變。根據習俗,自唐代演變之後成為新一代門神,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要對門神加以禮敬,並沿用至今。
門神演變成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說法:
傳說在唐代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殺了他的倆個兄弟登基為帝之後,在剛登基之初的一段時間里他經常做噩夢,夢到被他殺死的哥哥和弟弟帶著妖魔鬼怪要殺了他,他心中惶惶,十分害怕,每夜都沒有辦法入睡,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准備讓他手下的倆個大將軍秦瓊、尉遲恭手持鎧甲武器站在他的門前為他守門保護他,這樣他才能安心的睡。
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倆位將軍長時間的夜不能寐最後漸漸憔悴病倒了,李世民看他們實在太辛苦於是召開畫師把他們倆個人的畫像畫下來貼在門上,用來震懾他的死去的兄弟們和邪物,後來上行下效,代代相傳,門神圖片漸漸就演變成了秦瓊、尉遲恭倆位大將的畫像了。
② 門神的由來大意有人知道嗎
我們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凝聚著我們老一輩的力量以及精神所在。春節要到來了,習俗大大小小的有很多,發紅包,走親戚串門,送灶神,等等。非常豐富,我們都非常熟悉這些步驟,這些習俗。我們會有一些疑惑,這些習俗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為什麼要貼門神吧。
相傳在古代的奇幻故事只能夠,有一個奇妙的地區。在這個地方有一片非常神秘的森林,森林中有一隻金色的公雞,如果公雞叫的話,那就是在城外飄來飄去的魂魄就會回到這個神秘的地方。看守這些鬼魂的就是神荼、郁壘,負責這些魂魄的來回,鎮守門戶。假如這些魂魄不聽話,亂跑就會觸犯了規則,這兩個看門的神仙就會出現,並且把這些魂魄抓起來懲罰。這神話傳著傳著,傳到民間,人們在門上刻上了這兩個神仙的模樣,來震懾這些魂魄。甚至是在桃木板上刻,放在相應的地方。其實在古代,都會跟隨著習俗在門上刻上兩位真身魂魄的人來辟邪避災,甚至會寫上有意義的對聯,不僅僅是來辟邪避災而且可以有著很高的文化底蘊,也是一種民間的風采我。而且一定要寫紅色的紙上,用黑色的毛筆,寫上對對子,可以起到自己的祈福的作用。
這樣做可以保有自己的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還貼上這兩位神人,有種特殊的意義。有一種正義的氣勢還有力量,善良的人都會受到這兩位神人的庇護,他們的公平正義的舉止會為百姓們帶去更好的生活,因為是為了起到震懾的作用,所以這兩位看護門的神仙,並非是面目慈善的,而是氣勢洶洶的,為了震懾住那些魂魄,但是他們內心的是正義的力量,是正義的使者。為了反對這些鬼魂,他們被民間的眾人貼在或者是畫在門上,一邊一個,非常氣派。
但是再後來也有人把兩位武藝高強的將士們封為門神。有一個典故就是在唐朝時期,皇帝有一階段身體不舒服,而是常常聽見一些奇怪的聲音,意思就是魂魄的亂吼亂叫,於是就叫這兩位武藝高強的將領,到門前守衛這位皇帝。於是就消失了,這些聲音。因為很神奇,流傳至今,大家把這兩位將領也稱為門神。
③ 年畫門神
這可不是門神,你要把他貼門上可就犯忌了,你可這一年別想福氣滿滿了。這是福星,要貼家裡,另外的是祿壽兩星,他們應該是三個。你在網路圖片里找福祿壽就會找到很多。
④ 求這圖門神的服裝名稱,鞋名稱,頭盔等。最好百度有相應圖片(最好在現實中,沒也沒辦法)。求解,越詳細
(1)衣裳袍裙
衣裳是服飾的主體部分,中國古代稱為體衣。中國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上衣下裳,二是衣裳相連,歷代演化,交替使用。
古代上衣稱為襦,有長短之分,有單夾之別。冬季的衣服主要是裘,裘即皮衣,以狐裘為貴,多為貴族穿用。貧賤者所穿為褐,多用野獸皮毛或粗麻製成,故多稱貧賤者為「褐夫」。
古代的下衣有裳、絝、幾種。裳為裙,絝為褲,只有兩個褲筒,類似套褲,因常用細絹織成,故稱「紈絝」,富家子弟多穿紈絝,才有「紈絝子弟」之名。是有襠的褲,又叫窮褲。
春秋戰國之際,產生了上下連在一起的衣裳,當時稱為「深衣」,以後逐漸演化成袍。唐宋時的袍服,元代的質孫服,明代的曳,清代的馬褂與旗袍,都與其有承繼關系。
中國歷史上服裝的沿革,多在寬袍大袖、長裙絲履和短衣縛褲、窄裙革靴兩方面不斷搖擺。漢民族服裝的特點主要為寬袍大袖,由於受到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也時著短衣縛褲的胡服。
清代的長袍、馬褂、旗袍是對服飾藝術的一大發展。女裝旗袍初期較為寬大,以後腰身漸趨緊 窄,更加突出女性的身材美,終於成為代表中國女性優雅風范的服裝樣式。
⑤ 門神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3%C5%C9%F1%CD%BC&z=0&oq=%C3%C5%C9%F1&f=3&rsp=0
⑥ 求帶門神對聯的門的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fr=&fmq=&pv=&ic=0&z=0&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word=%C3%C5%C9%F1%B6%D4%C1%AA%B5%C4%C3%C5&s=0#
看看
⑦ 誰能告訴我七年級上美術書中的門神圖片是什麼
每逢除夕,張貼年畫,也是我國古來的民俗之一。
年畫來源程序於巾門神.據東漢蔡邕所著<<獨斷>>的記載,我國最早的年畫題才是門神畫的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神茶郁壘.還有的畫古勇士成慶的像於殿門,畫虎於門.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一日暮途窮,繪二神巾戶左右,左神茶,右郁壘,俗謂之門神.古代的地理著作<<山海經>.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到了唐代,又是有了秦叔寶即秦瓊,及尉遲恭即敬德和鍾馗形象有門神.大都畫在桃木板上,掛在門牆,用意是消災納神,鎮妖避禍.明.吳承恩在<<西遊記>>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唐太宗生了病,夜以繼日里做夢聽見鬼叫,無法安寢.第二天告訴群臣後,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就全副披掛,仗劍執鐧,在宮門把守了一通宵.這一夜,唐太宗睡得很好,沒有夢見鬼.唐太宗為了以後睡覺都能安寧,又是不忍心叫兩位老將夜夜守在宮門侍立,就命畫師畫了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人的像,懸掛在宮門兩邊,久而久之,上行下效,兩人就成了門神.這是年畫的早期作品,又是名門畫。
到了宋代,隨著木板雕刻技術的發展,逐步演化成了木板年畫,並分為著色套色兩種,現存最早的木刻年畫是宋版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著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稱<<四美力彰末清初,出現了三大民間木刻年畫,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和山東省東濰縣的年畫,均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我國版畫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曾先後傳入日本和英,德等國.始於南宋的福建年畫,暢銷南洋,深受歡迎.傳統的年畫多為木刻水印,線條單純,色彩鮮明,畫面熱鬧,題材多以五穀豐登,春牛,嬰兒風景,花鳥等為內容,後來,上海鄭曼陀把月歷和年畫合二而一,製成月歷牌年畫和掛歷年畫,至今風靡全國。
⑧ 門神怎麼畫
工具/原料:鉛筆、橡皮、白紙、鋼筆。
1、首先,用鉛筆把門神的大體的形體先畫出來。
⑨ 門神的來歷,又誰,為什麼是他們,謝謝了
這是一組頗為有趣的中國神仙圖譜,其神族歷史悠久,龐大浩繁,古今中外其他神仙難以抗衡。但古今神明成千上萬,祠堂廟宇數不勝數,卻從未見過專為門神興建的廟宇,更沒有傳世經文介紹他們的功績勞苦。門神,是享受不到香火供奉的神族。請回家,貼到府,風風雨雨,嚴寒酷暑,一年到頭,從鮮艷奪目到破舊不堪,也不再有人呵護問津。
與今天不盡相同的是,古代張貼門神並非可有可無的應景湊趣,而是有相應的規矩和制度。按照清朝內務府規定,在每年新舊交替的時節,需把門神畫裝裱張掛40天左右,之後還要交給內務府收藏,悉心保管。門神不屬於佛道儒三教,既沒有獲得官方認可,也未列入國家正式祭祀的行列,為何清代內府卻為此制定出詳細的規范?追溯根源,原來早在東漢時期就有類似的情形。在《漢官名軼》一書中可以看到官方的明文規定,敬奉門神的費用被列入單項支出,供品豐厚,價格不菲。
夏商周:遠古門神曾有虎
古人為何如此重視門神,門神是如何起源和發展的?要了解其原委,還要從古代對門的特殊看法說起。按照原始先民的迷信觀念,自然界的狂風驟雨,疾病瘟疫,往往是一些惡神邪鬼在作祟。為獲得安全感,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草或樹枝編製成柴箔置於洞口,立一道實實在在的門,為自己辟出一片安全溫暖的小天地。後因一扇門簡陋,到公元前五世紀中國建築格式已基本完備時,兩扇可開可合的門出現了。古代風水學說形象地將家門比作人的口鼻息道,實與命運息息相關,絕不可等閑視之。因此古時修造宅院,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立門。舊時木匠行中流傳一句諺語:寧造十座墳,不上一道門,意指安門 立戶的規矩和禁忌極多。除了務求手工嚴絲合縫,更要燒香焚紙,求神保佑門縫緊閉,防止惡神邪鬼潛入家中。
光有門縫緊閉還不夠,惡神邪鬼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為安全起見,還需安撫鬼神以求其勿擾人間。在3000多年前商朝宮殿的遺址中,考古學家們發掘出許多埋葬骨骸的深坑,尤其是在門口附近。其中以青年男性居多,旁邊往往散落有矛、盾之類的武器。據推斷,他們很可能是當時的衛兵,被當作犧牲獻祭於當時的安門儀式:用鮮血來恐嚇地下的鬼怪,或把活人供奉給凶神以期庇佑。這種儀式的作用與今天建築奠基禮類似。隨著文明的進步,血腥的門前殺戮儀式有所減少,更有巫術色彩的方式開始登場。在屋頂建造龍子雕像,檐下懸掛辟邪器物,門上繪制神獸畫像,這不僅是古代建築不可或缺的結構部件,更是精神上的安全保障。在時代的呼籲下,專職司掌門戶的神祗誕生了。
「門神」二字,始見《禮記·喪服大記》。據鄭玄著:「君釋菜,禮門神也。」《禮記·月令》又載「孟秋之月其祀門。」禮記所載反應了秦以前的各種文明禮儀。當時帝王將相高於一切,所謂「門第者」,不僅高門大廈,更要在門上繪以圖畫。所畫何物?傳為周公旦所著的《周禮·地官·師氏》記載,師氏「居虎門之左,司王朝」。師氏是周朝的官名,掌三德、三行,虎門即路寢門,也就是周天子每天辦公理政的地方。在這么重要的地方畫虎,除顯示天子威嚴,威懾庶民百姓外,尚存有以虎防蟲獸侵害的原始俗信之意。
漢 代:門神鼻祖為荼壘
從文獻資料來看,周朝的門神畫未必是兩只作對稱狀,也未必構成美術欣賞價值,只是為「明勇猛於守」。實際上,周朝以來,從春秋戰國到西漢,門神的形象更多是富有象徵意義和抽象的,除秦時曾有銅人立於宮門之說外,都沒有具體的人物形象出現。直到東漢以後,才有人格化的門神誕生。這便是最老資格的一對門神,神荼和郁壘兄弟倆。然而探究他們的起源,卻是古代的辟邪象徵器物。
荼是《詩經》中有記載一種草葯名稱。中葯醫典里說它味苦,葯性清,有清痰疏導之功用。據古文獻記載,門上掛荼草辟邪是夏代以來就已經存在的民風。這或許是因為荼草有刺激性氣味,使許多小蟲敬而遠之。這就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在門口懸掛荼草便能避免瘟疫,百病不侵。於是,人們在荼草前冠以神字,在東漢時期,演化為門神神荼。
另一位門神郁壘則有些怪異。據說它起源於一種其貌不揚的甲殼動物,螺螄。有考證者認為,壘字是象形字,即取三隻螺螄放在地上的形狀。如果說荼是一種百蟲 不侵的神草,多少還有點被神化的理由,螺螄相比之下就要遜色多了。不過,正是這其貌不揚的螺螄,卻引發一位古代傑出工程師的靈感。相傳當年魯班造好一座大門,緊合門縫後覺得開門關門很不方便,於是便打算著手完善。四下搜尋靈感之際,見水窪里有幾顆螺螄在覓食,一有風吹草動就鑽進螺螄殼,緊閉大門。它雖然身體柔軟,關門的力量卻很是驚人。魯班因此大受啟發,製造出第一對鋪首,意在借用它關門嚴密的意思。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很難考證,但借用螺螄象徵門戶緊閉卻由來已久。在商代某墓宮的遺址中,人們曾發現大量螺螄殼深埋在大門附近。有研究認為這是用來保證墓門緊閉,墓室安全的一種防衛巫術。 在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郁壘也是懸掛在門口的常見辟邪象徵,具體形狀是將螺殼穿成一串懸在門前。
夏代的神荼,商代的郁壘,周代的虎 門,在漢代遇到另一種辟邪風俗,給古老的器物帶來變身成人的契機。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五十二方》中,記載了當時在門上方插桃枝的驅鬼之法,更精緻一些的則用桃木削成人偶懸在門前。桃木在古代有「鬼怖木」之稱,桃木驅鬼辟邪的信仰由來已久,且大多都關乎門戶。馬王堆中就出土過數十個桃木人偶,專家認為它的作用是驅鬼辟邪,保佑墓主安居黃泉世界。這是西漢文獻記載懸掛桃木風俗的實物證據。東漢的一則神話將這幾樣神奇的器物整合在一起,最終塑造出神荼、郁壘這對最老資格的門神形象。
相傳這世間本是人鬼混雜,共居一處,人們因此飽受鬼怪侵擾,苦不堪言。於是黃帝挺身而出驅逐惡鬼,救萬民於水火之中。他的方法是將人鬼分隔,人類居住於山清水秀,沃野千里的大地中央,惡鬼則被放逐到山高谷深,草木不生的周邊荒野。兩個世界間僅有一條通道,位於度朔之山一棵遮天蔽日大桃樹的東北處,供黃帝押送惡鬼之用。這條通道是惡鬼通向人間樂土的唯一通道,故被稱作「鬼門關」。樹下有神荼、郁壘二神日夜鎮守,閱領萬鬼。一旦有惡鬼妄圖侵入人間,二神便立刻用葦索將其擒住,喂給飼養的兩只猛虎。
這則神話首見於東漢學者王充的著作《論衡·訂鬼》,引用了《山海經》里的故事。其後東漢諸書皆有記載,並增改了一些內容,如《重修緯書集成》中增加了桃樹上金雞啼日的情節;應劭的《風俗通義》則把神 荼與郁壘稱作兄弟二人,但均萬變不離其宗。
鎮守鬼門的任務是如此艱巨,而黃帝對神荼郁壘又是如此信任。在民間門戶上畫上二神畫像,把守家門鎮鬼驅邪,真是再合適不過了。神荼、郁壘傳奇的登神之路,堪稱後世豐富多彩門神文化的開篇佳作。
兩晉南北朝:武將門神添蓮花
今日門神畫中的神荼、郁壘大多是金盔金甲的造型。但從漢代流傳下來的畫像來看,當時二神卻是手持葦索,寬袍大袖的布衣形象。那他們是何時穿上盔甲,化身武神的?這還要從兩晉南北朝時說起。洛陽出土的北魏墓宮門神拓片,為我們展現了當時身穿精製盔甲的武將門神形象:身披葉紋重甲,胸前有兩片圓形護鏡,足蹬皂靴,左手持盾,右手持戟,高鼻方臉,環眉濃眼,短須猥張,威武非常。據考證,武將盔甲上的花紋裝飾並非虛構,而是當時一種先進的戰斗裝備,名喚明光鎧。胸前兩片護鏡需用水磨工藝磨成鏡面光亮。在實戰中除護心之外,還能反射陽光,使敵人因目眩而失去戰鬥力。這 種鎧甲極為昂貴,當時只有將軍才准備配備。
令人頗為費解的是,這種盔甲其實早在三國時期便已發明,那時神荼郁壘已大行其道,為何偏偏不見他們身穿盔甲的形象呢?有人猜測,這或許東漢和之後人們更津津樂道於突出鬼怪氣息,認為只有古樸怪異形象的神仙作門神才夠威力;而北魏時期的拓跋氏人更為務實,在那烽火連年,兵荒馬亂的時期,古代神仙太過飄渺,還是武器精良的將軍更實在,更能給自己帶來真真正正的安全感。
但光有精良裝備還遠遠不夠,神本應超凡脫俗,才能博人信賴。自漢代傳入中國的佛教,在北魏時期已蔚為可觀,佛教的諸多元素滲透到本土藝術,為古老的門神增添了全新的法力。
從北魏到北齊,歷代帝王開鑿了大量佛教石窟,以天王、力士的形象雕在門口作門神,保位諸佛菩薩。這些石雕畫刻造型華麗優美, 無不顯現當時丹青高手和專業工匠所能達到的高超藝術水平。
佛教本來並無「門神」一說,只有護法神,是低於佛、菩薩、羅漢的一類神。按佛經記載,護法神個個身懷絕技,武藝超群,職責是保衛諸佛菩薩。他們很多是一度流浪江湖的鬼怪妖精,可自從聽過佛祖講經之後,大受感化,大徹大悟,發誓要獻身佛教。他們最愛聽人誦讀經文,善男信女不論身份高低,只要虔誠誦經,護法神便會下降凡塵環繞左右,保護他不受侵害。
佛教護法神身份的引入,為門神這種古老文化帶來全新的內涵。在河南鄧縣出土的南北朝後期墓門壁畫中,兩名武將頂盔貫甲,仗劍守門,神氣十足,人物上方有凌空的飛天舞姿,已是帶有佛教影響的門神畫。而在上文提到的明光鎧將軍門神畫上,將軍身前蓮花填滿畫面,更是為其平添了一絲佛教的神聖色彩。這是首度出現在門神畫中的佛教造型元素。
唐代:文臣武將多花樣
到了唐代,佛教藝術形式上更趨漢化,寺廟和塔上的門神畫花樣頗多,而且有些是出自名家手筆,如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都有記載長安和洛陽寺塔上的門神畫家與內容。大門上要畫珠珞壓發,足踏妖怪的葯叉(神荼郁壘),旁邊還往往有一對綉衣長裙,拱手相對的仕女門神,這是大門有武士,內室有仙女的門神畫格局之初始。此外,廚房門上要畫「神擎美食」,庫房門上也要畫上「手擎天德瓶,口瀉諸珍寶」的門畫。按說佛教本是棄家修行,一無所有,何須門神守衛?此類題材的門神畫,已消解了釋迦牟尼舍棄王位而成佛的本義,滋生的卻是美食、金銀珠寶瀉入倉庫之類的凡塵思想。
但最大的變化突出表現兩位將軍門神的角色分派上。北魏時期的將軍門神,呈左右鏡像對稱,幾乎完全相同的,都是須發豎立,虎視眈眈的形象,而唐代的門神則是一披甲纓盔的武將與簪冠朝服的文臣,一個性情暴烈,一個溫文爾雅,仿照的是皇帝御前文臣武將分班站立的情景。這種格局是唐代門神畫的一大創新,從審美上趣味,一文一武,一張一弛,使畫面富有韻律感,更加豐富耐看。
不過在唐代都城,自家大門的式樣並不能隨心所欲。政府對此有嚴格的規定,大紅色是很尊貴的顏色,即使王公貴族之家也需經過皇帝恩准後方可使用,否則便會引來殺身之禍。黃色是宰相府邸大門的專用色。至於普通百姓的家門,一律只需漆成黑色。門上的彩繪裝飾也有等級規定,用什麼圖形,用幾種顏色,像現代各種色彩斑斕,描金繪銀的文臣武將畫,是斷然不敢貼上門去的。因此漢代流傳下來的種種辟邪物在唐代仍然大行其道,桃木板仍承擔著門前守衛的功能,而另一種神秘的畫符也開始流行。
唐代傳承漢代門上畫虎之餘又有所變化,即畫虎時在虎額上書一字「聻」,謂「陰府鬼神之名,可息瘧癘」。這一風俗始見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說它來自《舊漢儀》中記載:古代驅逐瘟疫有這幾個角色參加,「桃人,葦索,滄耳,虎」。滄耳似乎為一種植物,由於漢書是豎排書寫 的,段成式以為滄耳是上下結構,讀音為漸。後人以訛傳訛,又把滄字錯寫作漸字,這是一種說法。張續的《宣室志》則做出另一番解釋:「裴漸隱居伊水,善洞視 鬼物。時有道士李君見於伊上,寄書博陵崔公曰:『當今制鬼,無過漸耳朵』。時朝野咸聞漸耳之說,而不審所謂,竟書其字於門,以辟祟癘。」如按張續所說,人 們誤將制鬼的裴漸,錯當做裴漸耳,竟將聻書在虎頭上,從而創造出一種新的門神畫。
古有神荼、郁壘二兄弟捉鬼喂虎,到唐代有增添了另一種捉鬼來吃的門神,鍾馗,省去了喂虎的情節,從此出現了面貌丑惡之人守門捉鬼的門神畫。初創作者乃大畫家吳道子。鍾馗本無其人,只因唐玄宗李隆基登游驪山,失眠卧病在床,夢中總有小鬼大呼小叫,苦不堪言。某日正懊惱之際,突見天降一大鬼,腳踩手撕將小鬼一一制服,後捉一小鬼大啖。唐玄宗連忙上前答謝,發現大鬼正是數日前在殿試中因相貌醜陋被取消錄取資格,撞柱而死的醜陋書生鍾馗。鍾馗解釋道:玉帝知道他的冤屈很是同情,委任他為陰陽兩界捉鬼的專職斗篷官。 唐玄宗於是招來還價吳道子,告之其夢,請吳道子為其畫像。吳道子「奉旨倘若有睹,立筆圖以進。上瞠視久之,撫幾曰:『是卿與朕同夢耳,何肖若此哉!』」
以上記載始見宋沈括《夢溪筆談》。從沈括文中得知:禁中舊有吳道子《鍾馗》,卷首上唐人的題記。唐朝的《鍾馗》是為了「歲暮驅除」,並告知天下。到了宋 代,不僅禁中歲暮雕版印刷,賜給朝官,而且民間也大量印賣,這便開創了所有門神中最為另類的一種。
不僧不道,不官不民,衣衫襤褸,狀貌可怖,鬼氣十足的鍾馗,卻為歷代畫家、畫工所喜愛。嘗試畫鍾馗的畫家大都是剛正之士,或生活遭遇不平,與那些受壓迫的民間畫工一樣,借鍾馗誓除去天下妖孽之恨,畫鍾馗以泄憤懣之氣。
宋 朝:趙雲伍員登神位
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混戰割據的局面,人物生活得以安定,生產也漸漸好轉,尤其是造紙、印刷術的發展,使門神畫開始大量印刷,普及各地。孟元老在描寫汴梁開封城內王公貴族與下層庶民生活的《東京夢華錄》中,為我們介紹了當時世界上最令人嚮往的都市生活。有場場爆滿的書場劇場,有人滿為患的茶樓酒店,有四時的新鮮瓜果,和盛行民間的種種年節風俗。「十二月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旭……」說明在公元十世紀的中國,民間雕版印刷門神畫已十分普遍,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
此時,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一手打造出一對本該風馬牛不相及的門神組合:趙雲和伍子胥。這兩人一位是三國時的白馬將軍,一位是戰國時慘死的忠臣,到底是怎麼被放到一起做了門神?這還要從宋代說書人傳講的一則故事說起。
一次宋真宗在武廟里舉行祭祀活動。有大臣奏本,說伍子胥曾經鞭打楚王的屍體,趙雲也曾當眾呵斥主公劉備的夫人,這都是大逆不道、欺君犯上的行徑。兩人在武廟里享受香火祭祀不很適宜。
宋真宗思索一番,說他們雖然有此過錯,但也堪稱一代英雄。作為一個折中的辦法,將兩人塑像移出,安放在武廟門口接受祭祀。這可能給當時汴梁的輿論界造成誤導,以為皇帝加封他們兩人為武廟的門神。民間開始紛紛效法,於是這兩位本不相乾的古代英雄,並肩攜手進入了門神班底。
對汴梁的紙畫店鋪來說,年底的門神畫是樁大買賣,潛在的市場是巨大的。理論上有多少人家就有多少院門,每扇門上都該有 一張門神畫。當然這也只是畫店老闆的如意算盤,因為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北宋商業發達,商鋪林立,而繪畫雕版費時費力,一旦開印,數量成千上萬,萬一賣不動,損失也著實不小。門神畫的大眾商品屬性,使它成為反應宋代人民生活的一面鏡子,帶有濃厚的時代色彩。要想成為暢銷貨,就要有最吸引人的賣點,需把握當 時流行的風向標。北宋靖康元年,汴梁居民宅院中流行一種特殊的將軍門神,既不是神荼郁壘鍾旭,也不是佛教里的護法天尊,而是北方宿敵金國的將軍模樣。當時 的文獻記載:「門神多番養,戴虎頭盔,而王宮之門,更以渾金飾之」。
這年正值靖康之變的前一年,邊關頻頻告急,驍勇善戰的金兵頻頻以少破多,重創宋軍,戰事進展正是汴梁市民關心的話題。這類金兵門神迎合時下百姓關注的焦點,所以銷量極佳。多年後,一位南宋的有識之士回憶起當年這段不祥的預兆,唏噓不已,謂之「虎頭男子是虜,金飾更是金虜在門」,果然是亡國的預兆啊。
元代門神:酒坊新添四公子
元代統治者為蒙古族,所居穹廬氈帳,向無掛門神之風俗,談及門神畫的文字資料寥寥無幾。但元大都的酒坊很多,這與皇帝就是一大酒徒有關。酒坊通常裝飾華麗的門神畫,以招引那些貪杯好酒之徒。《析津志輯佚·風俗》描述道:「酒槽坊,門首多畫四公子:春申君、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以紅漆闌干護之……間又畫漢鍾離、唐呂洞賓為門額……」四公子都是春秋戰國貴族中輕財重義,飲酒好客之人,所以畫在門首用紅漆欄桿保護。而呂洞賓成仙後「三醉岳陽樓」,是一酒仙無疑。鍾離權於酒肆遇呂洞賓,豈非酒客?元代建大都後,國內外商人到京貿易者無數,然識得漢字者寥寥,故不知大街上商家所售何物。以畫四公子,呂洞賓漢鍾離等神仙人物於門首、門額處,實為門神題材廣增而又起廣告作用之開山。
由於成吉思汗信奉全真教派,元代統治者頗為推崇道教,道觀增多,山門塑神,效法佛寺,增添青龍、白虎二神像。青龍、白虎為「天之四靈以正四方」,青龍白虎一東一西,而道觀廟門南向,故以二靈作門神。其二 神的名稱可在明代的姚宗儀《常熟私志》中所見:「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又為白虎監兵神君」。至今山西洪洞一帶元朝古道觀山門左右,仍可見青龍白虎的門神壁畫殘跡。至於孟章與監兵神君的來源,可能於神荼、郁壘無異,都是人們擬定,無確實根據。
明代:歷史名人充門神
明初,社會發展穩定,經濟繁榮,工商業發達之景象遠勝前朝,繪制印刷方面也突飛猛進。當時,從皇宮大內到鄉鎮山村,每逢歲除人們無不用門神畫來點綴年畫,喜迎新春,不僅美化了百姓家門,增添民俗文化色彩,同時文學及其他藝術亦受其影響出現了以門神為題材的新作品。
明代門神畫的一個特點就是古代名人走馬上任,如前朝的趙雲伍子胥,唐代葯王孫思邈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秦瓊與尉遲恭,可謂享譽全國,家喻戶曉,堪稱天下第一門神。明清年間 繪刻的年畫中,依照《西遊記》中尉遲恭、秦叔寶執金瓜鉞斧,介胄整齊的裝扮:「頭戴金盔光爍爍,身披鎧甲龍鱗,護心寶鏡幌祥雲,獅蠻收緊扣,綉帶彩霞新。這一個鳳眼朝天星斗怕,那一個環睛映電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傑舊勛臣,只落得千年稱戶尉,萬古作門神。」他們為何變身門神?因為他們武功蓋世,天下無敵,還是兩人正好同朝為官,私交甚篤?要理清天下第一門神真實的來龍去脈,還需從唐太宗李世民在民間的特異形象說起。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 不僅親手打下江山,還開創了令後世稱頌的貞觀之治,堪稱英明皇帝的典範,但是在民間故事裡,唐太宗的麻煩也最大。為了打天下,他殺了太多人,為了奪皇位,他甚至殺死自己的親兄弟,還脅迫老父唐高祖退位,這些都有史書記載,無法敷衍。很多唐太宗的故事,都是由這道硬傷生發出來的。最早版本的故事,甚至在他去 世幾十年後的武則天時代就已出現。敦煌發現的唐太宗游地府寫本,故事核心,舊事狠抓殺掉兄這塊心病,又是面見閻王,又是被判官連連追問,最後他以皇位受命於天,和開創貞觀盛世為萬民造福作為交換,才被重新放回陽間免予治罪。這時唐代故事的梗概,尚無秦瓊和尉遲恭作門神的說法。宋元時期的民間故事裡,加入了秦瓊和尉遲恭作門神的情節。
到明代的《三教九流搜神大全》,二位將軍的故事變成了這樣:唐太宗有一次得了怪病,夜裡總夢見鬼魂在宮里 攀梁爬柱,拋磚棄瓦,搞得唐太宗多日不得安睡。眼見唐太宗面色晦暗,衣帶漸寬,兩位老臣自告奮勇,要為皇帝守夜站崗。老將值班,鬼魂驚怕,唐太宗才得以安眠。連續三日夜班之後,唐太宗念兩位老臣年邁,心有不忍,遂請丹青高手細細繪制兩位將軍的畫像,懸掛於寢宮門口。鬼魂見之不辨真假,從此不敢進門騷擾。
雖然唐太宗功過相抵,但在老百姓的觀念里,殺兄弟脅父無論如何也是一個無法開始的心結,於是這一代明君,在說書藝人的故事裡往往成了備受良心折磨的皇帝,時時飽受冤魂侵擾,使他成為最需要保護的對象。而秦瓊尉遲恭正好又有過沙場救主的榮耀經歷,這使得宮門捉鬼救主的故事更具說服力。
另一個選中他們的原因,還在於門神畫藝術內在規律。一個黑臉,一個白臉,一個性情暴烈,一個溫厚斯文,這是唐以來就形成的經典範式。史上的尉遲恭是來自西域的胡人,所以臉如鍋底,蒜鼻大口,豎眉豹眼,滿臉胡須的黑臉將軍非他莫屬。秦瓊在真實歷史上的為人評價不佳,倒是在隋唐演義等小說里,他性格寬厚溫和,頗像劉備,白臉將軍,果真合適。
皇帝的故事總是能吸引聽眾,更何況是脆弱的皇帝。一位保守內心折磨的一代明君,兩位青史傳名的開國元勛,一文一武,一黑一白的絕佳拍檔。秦瓊尉遲恭當選最佳門神的傳奇歷程,堪稱造神運動的又一經典。
明代戲曲之中多有關於門神的題 材。如雜劇《鬧門神》中,作者借用新年換門神的民俗。劇情大意十分簡單,新門神到任,舊門神卻不肯讓位,鍾旭、灶君、和合、紫姑等諸神多方勸告,最後還得請出九天監察使,方才將舊門神遣走。喜劇一方面諷刺了那些任期已滿卻貪圖權勢不肯讓賢的官兒,一方面也反映了門神畫每年都被扯碎滿地,踹化成灰,是沒有什麼神靈可言。門神至此,可謂威名掃地,祭祀門戶的習俗,也漸漸無聞了。
清代:門神也要趕潮流
清兵入關後,太宗皇太極積極吸收漢文化,至康熙皇帝時,宮中歲時俗例皆沿襲明制。清代是民間美術的繁榮時期,體現在木板門神畫方面,就是門神畫坊多,產量高,品種多。清代門神畫已不見神荼郁壘二兄弟,皆以歷史小說人物為主,形式也非同以往只畫將軍手持金瓜鉞斧呆板對立。據劉繼興考證,民間供奉的門神還有《封神演義》中的燃燈道人、趙公明,東周的孫臏龐涓,西漢的蕭何韓信,東漢的姚期馬武,晉代之溫嶠,大唐開國元勛神箭手謝映登和金蘭之友王伯當,北宋孟良焦贊,抗金英雄岳飛韓世忠,《水滸傳》里的李逵花榮、解珍解寶、呂方郭盛。以上歷史小說人物皆成對作門神,都是同一朝代並有相應的故事情節。此外還出現了女將作門神的情景,如劉金定(《三下南唐鼓詞》)、穆桂英、秦良玉等等。
門神在全國各地各有不同,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門神為三國時期蜀國的趙雲和馬超。河北人供奉的門神是馬超,馬岱哥倆,冀西北則供奉薛仁貴和蓋蘇。陝西人供奉孫臏和龐涓,黃三太和楊香武。而漢中一帶張貼的多是孟良,焦贊這兩條莽漢子。最有趣的是京北密雲一帶供奉的門神竟是夫妻二人----楊宗保與穆桂英。
清代中期以後,戲劇的發達為門神畫提供了強大的內容支持。那個年代,戲劇是最高級的藝術,而戲劇名角也如今日的影視明星一般,受到諸多粉絲追捧。門神畫藝術為不落人後,也加入了這場特殊時尚追逐。其時的畫店往往高薪聘請著名畫師,專門留神京城各大戲院。一旦有名家上演新戲,立刻將精彩場面繪制下來,送回畫店即可開印。不消數日,人們便可在市面上買到最新式樣的戲劇門神畫,其運作流程很像今日的娛樂新聞報道。所以清末福察敦祟於《燕京歲時記》中說:「門神皆甲胄執戈,懸弧佩 劍,或謂為神荼、郁壘,或謂為秦瓊、敬德,其實皆非也。但謂之門神可矣。」
⑩ 求關公霸氣的門神圖片
不好意思,一般都是秦瓊。關公很少,大多都是供關公為財神,和辟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