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宣字粵語怎麼讀和萱字粵語讀音一樣嗎
不一樣,粵語【宣】和【萱】發音是有分別的:
粵語【宣】字粵拼:syun1。 粵語同音字:【孫】【酸】。
粵語【萱】字粵拼:hyun1。 粵語同音字:【圈】。
例如香港女藝人【宣萱】,粵語發音(同音字)是【孫圈】。
地位
粵語有很多獨有或衍生的詞彙。包含九聲六調,較多保留古漢語的特徵,擁有完善的文字系列,可以完全使用漢字表達,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漢語。
目前,粵語在香港、澳門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是澳大利亞的第四大語言,美國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紐西蘭的第二大語言。
『貳』 宣的詳細釋義
⑴(形聲。從宀(mián),亘(xuán)聲。「宀」與房屋有關。一說據甲骨文為雲氣舒捲自如之象。本義:帝王的宮殿)
⑵古代帝王的大室,古宮室名 [spacious room]
宣,天子宣室也。――《說文》。按,當訓大室也。與寬略同。
武王破紂牧野,殺之於宣室。――《淮南子·本經》。註:「宣室,殷宮名,一曰獄也。」
受釐坐宣室。――《漢書·孝文紀》。註:「未央前正室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李商隱《賈生》
⑶帝王的詔書 [imperial edict]
黃宣去把團營押。――湯顯祖《紫釵記》
⑷宣紙的簡稱 [Xuan paper]
嘗至琉璃廠購玉版宣,以瓜子金抵其值。――《清朝野史大觀》
⑸通「瑄」。璧玉 [an ornamental piece of jade about 6.5 inches in diameter]
璧大六寸,謂之宣。――《爾雅·釋器》。註:「《漢書》所雲瑄玉是也。」
有秦嗣王敢用吉玉宣璧。――《雙劍誃吉金文選·詛楚文》
⑹地名。古州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縣 [Xuan prefecture]
⑺明代宣府鎮 [Xuan town],駐所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舊宣化市)
⑻雲南宣威的簡稱 [Xuanwei county]。如:宣腿
⑼宣姓
⑽網路用語中,「宣」=「喜歡」的連讀。 ⒈宣布。宣讀 [declare]
日宣三德。——《書·皋謨》。傳:「布也。」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 江陵。——《水經注·江水》
肅宣 權旨。——《資治通鑒》
⒉又如:宣麻(宣諭任命將相的詔書。引申為朝廷任命);宣名(高聲通報姓名);宣牌(宋,元時朝廷授給各級官吏以證明其官職身分的銅牌;也指宋代負責速遞文書的吏員所帶的木牌憑證,刻有吏員姓名和職務)
⒊放掉;漏掉 [drain;leak]
節宣其氣。——《左傳·昭公元年》。註:「散也。」
⒋又如:宣騰(宣洩,膨脹)
⒌宣揚;宣傳,廣泛傳播 [propagate]
宣其德行。——《國語·晉語》
廉君宣惡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⒍又如:宣壇(僧、道為演說教義進行法事活動所設的講台);宣和(顯示;弘揚);宣猷贊化(宣道弘法,贊美教化)
⒎傳達,多用於傳達帝王的詔命 [transmit]
國王准奏,叫宣,把妖宣至金階。——《西遊記》
⒏又如:宣令(傳達帝王的命令);宣命(傳達皇帝的詔命);宣制(宣布帝王的詔命)
⒐抒寫;表白 [express]
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國語》
⒑又如:宣情(發抒情感);宣陶(抒發陶寫)
⒒誦讀 [recite]。如:宣卷(講唱佛曲);宣講;宣疏(誦讀祝禱文);宣科(念誦);宣譯(宣講並翻譯)
⒓通,疏通 [dredge]
宣汾、 洮,障大澤。——《左傳·昭公元年》
⒔又如:宣發(疏導發散)
⒕明白;了解 [know;understand]
民未知信,未宣其用。——《左傳·僖公二十七年》 ⒈質地松軟 [spongy]。如:這個饅頭真宣
⒉寬大,空敞 [spacious]
用而不匱,廣而不宣。——《左傳》
⒊驕;驕奢 [pampered]
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詩·小雅·鴻雁》
⒋明白的;明亮的 [clear]。如:宣華(鮮明的花色);宣燎(明亮的火炬);宣章(昭明,顯彰)
⒌寬舒[easy]。如:宣展(舒暢;舒展);寬散(寬舒而鬆弛)
⒍周遍;普遍 [all round]
廣延宣問,以考星度,未能讎也。——《漢書》
⒎又如:宣備(盡備,完備);宣飲(遍飲);宣游(遍游,周遊);宣省(遍察);宣洽(普遍沾溉)
『叄』 宣的拼音怎麼念
宣的拼音是xuān,聲母是x,韻母是uan。
一、宣的釋義
1、公開說出來;傳播、散布出去。
2、宣召。
3、疏導。
4、指宣紙。
二、字源解說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宣本義是帝王接見臣民的大廳,又稱宣室。宣室是頒布詔令的地方,故「宣」又引申有普遍、傳播、宣揚等意義。由公開說出又引申為疏導,如宣洩。
三、組詞
宣布、宣紙、宣誓、宣判、宣傳等。
(3)宣甲骨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一、宣布 [ xuān bù ]
公開正式告訴(大家)。
二、宣紙 [ xuān zhǐ ]
一種高級的毛筆書畫用紙。原產於安徽涇縣,因唐朝時涇縣屬宣州,故名。紙質綿軟,堅韌潔白,吸墨均勻,揭折不損,耐久性能良好,光澤經久不變。
三、宣誓 [ xuān shì ]
擔任某項任務或參加某個組織時,在一定的儀式下當眾說出表示決心的話。
四、宣判 [ xuān pàn ]
法院在案件審理終結後,向當事人公開宣布判決書的法律行為。
五、宣傳 [ xuān chuán ]
對群眾說明講解,使群眾相信並跟著行動。
『肆』 喧的形近字有哪些
萱、宣、瑄、煊、楦。
一、萱
拼音:xuān,注音:ㄒㄨㄢ,簡體部首:艹部,部外筆畫:9畫,總筆畫:12畫
釋義:〔萱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葉條狀披針形,花黃色或紅黃色,供觀賞。亦稱「金針菜」;稱「萱」,如「萱堂」(借指母親或母親居住的地方)。「萱椿」(指父母)。
二、宣
拼音:xuān
漢語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宣本義是帝王接見臣民的大廳,又稱宣室。宣室是頒布詔令的地方,故「宣」又引申有普遍、傳播、宣揚等意義。由公開說出又引申為疏導,如宣洩。
三、瑄
拼音:xuān,注音:ㄒㄨㄢ,簡體部首:王部,部外筆畫:9畫,總筆畫:13畫
釋義:古代祭天用的大璧:「有司奉瑄玉。」
四、煊
拼音:xuān,注音:ㄒㄨㄢ,部首:火部,部外筆畫:9畫,總筆畫:13畫
釋義:〔煊赫〕形容名聲很大,聲勢很盛。
五、楦
拼音:xuàn,注音:ㄒㄨㄢˋ,部首:木部,部外筆畫:9畫,總筆畫:13畫
釋義:
1、做鞋用的模型:楦子。鞋楦。
2、拿東西把物體中空的部分填滿使物體鼓起來:鞋楦楦鞋。
『伍』 煊的甲骨文怎樣畫
甲骨文沒有這個字。火和宣都有。
『陸』 宣字用數字怎麼寫
用數字3。
宣字和數字裡面的3在發音上是比較諧音的。所以宣字可以用數字9來表示。
宣是漢語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宣本義是帝王接見臣民的大廳,又稱宣室。宣室是頒布詔令的地方,故「宣」又引申有普遍、傳播、宣揚等意義。
『柒』 漢字的演化過程,從甲骨文開始
漢字的演化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六國文字→隸楷→簡化。具體如下:
1、甲骨文:古代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現在發現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盤庚時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會意字,形聲字只佔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2、金文:古代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銘文。商代金文多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會意字。這些字像一幅幅圖畫,生動逼真,渾厚自然,有的呈團塊狀。
3、大篆:據傳為周朝史籀(周宣王的史官)所創,故又稱籀文、籀篆、籀書等。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過渡的一種漢字字體。
4、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簡化而成。相對於大篆而言,小篆的形體結構簡明、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發生一定的變異和合並。與大篆相比,小篆的圖畫性已經大大減弱,每個字的結構已經比較固定。
5、六國文字:秦國以外的國家所用的文字統稱為「六國文字」。六國文字屬於古字范疇,圖畫性強,形狀不定,難以識別。
6、隸楷: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間又創造一種比小篆更為簡便、更為定型的新書體。這就是「隸書」。隸書改篆書一味圓轉的線條為方折的筆畫,順應了社會對書寫方便和規范的需要。
7、簡化:漢字中許多字自古以來在民間就有多種寫法,有的寫法筆畫多,有的寫法筆畫少。筆畫多的叫做繁體字,筆畫少的叫做簡體字。
(7)宣甲骨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漢字的結構可以在短時期內發生巨大的變化,這體現在大篆向小篆的變革之中、小篆向隸書變革之中、繁體字向簡化字的變革之中。漢字的改革是和生產力的大發展相互對應著,這體現在漢字兩大改革活躍時期(秦朝和20世紀)都是發生在生產力大發展的時期。
這種現象可以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來解釋:漢字本質上是一種生產工具,生產力的大發展為生產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術和人文基礎,而生產工具的革新將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又滿足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
此外,生產力大發展和漢字改革都需要中國處於一個相對統一和穩定的政治局面。這也是其原因之一。
『捌』 甲骨文 酒、奠、溫、宣、享、爵六字的寫法
給你提供個參考,詳見附圖。
「酒」、「奠」、「溫」、「宣」、「享」、「爵」的甲骨文、大篆、小篆。
其中,「溫」字形成較晚無甲骨文寫法。
圖片較大,點圖片查看原圖。
附圖:
『玖』 宣字的結構是什麼
合體字,左右結構。
宣(拼音:xuān)是漢語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宣本義是帝王接見臣民的大廳,又稱宣室。宣室是頒布詔令的地方,故「宣」又引申有普遍、傳播、宣揚等意義。由公開說出又引申為疏導,如宣洩。
相關信息:
「宣」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外部為「宀」,意指這個字的本義與建築、居室等有關;中間為「亘(xuān)」,其字形像迴旋的水流,於此作表示讀音的聲旁,卻也能讓人聯想到殿宇的幽深、聲音迴旋之狀。
周代金文構型與甲骨文相同,但是中間出現了兩個漩渦形,其上面或下面加上了一個裝飾性的筆畫。到戰國秦代文字中則在上面和下面各加一個裝飾性的筆畫,或把原像漩渦形的筆畫變成「日」形,以便於書寫。小篆保留了漩渦形,漢代隸書又將漩渦形寫作「日」,結構也由篆書的半包圍結構變為上下結構,為楷書所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