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姓陳文字圖片
自己製作 強大一點Photoshop 簡單的美圖秀秀之類的很多軟體都可以比如鮮柚桌面 可以用鮮柚桌面這款軟體中的模板製作...
Ⅱ 姓氏壁紙,誰有姓陳、孔、趙的圖片謝謝供圖,懸賞
Ⅲ 能不能幫我做一個陳姓氏的鎖屏壁紙,類似於下圖的,麻煩大神了,小字部分:我在你眼裡究竟算什麼
這些行不?望採納
Ⅳ 百家姓起源—陳
陳
「黃帝神兵陣,舜後萬世陳。」
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
chén
尋根溯源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朝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州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按照胙土命的慣例,他以國為氏,稱陳氏,為陳氏的開山始祖。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潁川(今河南禹州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才有後世陳氏潁川世家、潁川衍派的出現與發展。
2、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據《魏書•官氏志》載,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侯莫陳氏居於庫斛真水,世代為渠帥,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改復姓為漢字單姓,稱陳氏。
3、高姓所改。浙江海寧陳氏原籍渤海,宋太尉高瓊之後。高瓊第十六世孫高諒入贅海寧城東皇岡陳明誼家為婿,其子榮遂承外家之姓為陳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為郡望,故稱渤海陳氏,以別於外家原宗之潁川陳氏。自明代中葉起,始舉科甲;有清一代,海寧陳氏為海內第一望族,有「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之譽。自第十世起,其排字輩份為:永世克孝,敬明其德,宜爾子孫,以匡王國。《海寧渤海陳氏宗譜》所載世系:瓊-繼勛-遵范-永翼(士衛)-光安(公泰)-世英-選-翥(始遷海昌之岩門,成為海寧岩門高氏第一世祖)-道隆-廣孝-文淵-志強-光宗-弓-泗-諒(海寧渤海陳氏第一世祖)。
遷徙
潁川世澤,太丘家聲。天下陳姓源出於潁川(河南禹州)。東漢時,陳實系胡公滿之43世孫,為太丘長,人稱「陳太丘」。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著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於泉州仙游(福建省),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勤奮好學,文采出眾。當時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遊覽了廬山。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於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里永清村。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義門獨著,百犬同牢」。據明代嘉靖年間《陳氏兆祥族譜》記載:「唐大順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標揭門閭,於是陳氏特立義門」。自「義門」陳氏初創,至宋朝開寶年間,陳氏便發展到740餘人口。至宋天聖四年(1028年)已達到3700餘口。族人濟濟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無欺,老幼齊心,強弱安處,不存芥蒂。義門陳氏延續了19代,縱越300多番春秋,這在古今家族繁衍發展史上確為罕見。宋仁宗曾為之贊道:「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無雙。」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於陳氏族人過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壓力,有礙於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時經朝中的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合議,宋仁宗准奏,決定採取雙分流的辦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賜編號,將家族財產列為291份,將陳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125個縣市,入住的田莊達290餘處,致使義門陳氏遍植於華夏四方,這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人口分流和遠距離的動遷行動。這些陳氏徙居新址後,家家門口都掛起「義門」燈籠。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致力於發展漳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他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子孫後代被稱作"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台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台灣現有陳聖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台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台,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台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台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在陳氏分流遠遷之時,陳宗俞(系滿公之80世孫)在潤州任職別駕。攜子孫遷居丹陽珥陵越塘,成為丹陽陳氏始祖。《丹陽縣志•城廓》載,「越塘橋,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陳誠建。」陳誠之4世孫陳震,在越塘生兩子,長子陳東,次子陳南。陳東死於1127年,年42歲。有遺腹子,取名嗣宗。《丹陽縣志•蔭襲》載,陳嗣宗以父陳東之蔭襲,授迪功郎。陳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陳明,由越塘遷往珥陵花家渡。陳明為花家渡陳氏始祖。
陳氏以「義門」精神代代相傳,名人輩出。就丹陽陳氏而言,宗愈之7世孫名東,字少陽,太學生,為保宋室江山,力主抗金,五進忠言於宋欽宗,三上疏章於宋高宗,並抬棺進諫,愛國憂民之壯舉,名留史冊。陳輔,字輔之,胸負才華,法身高行,深為時人所敬重。王安石曾譽之為:「丹陽陳輔,乃浙西佳士也」。司馬光則贊之曰:「先生德業為士之望,先生才華為國之光」。時隔200多年後,宗愈的15世孫景實,字學漢,原住珥陵花家渡村,頗懷尊祖敬宗之德,築廬於少陽陵墓之側,歲時灑掃,勤加祭祀,以慰先賢在天之靈。景實成為桐村(陳巷)陳氏的始遷之祖。譜載,自宗愈至能平為38世。丹陽陳氏支系遍及丹陽和句容、宜興、六合、南京等鄰縣。其丹陽族人現分布在珥陵的陳巷、陳家、花家渡、越塘,橫塘大陳甲、小陳甲、留墅、陳巷裡、陳家、行宮、全州十里牌以及司徒、河陽、訪仙、麥溪、陵口、珥陵、導墅、蔣墅、竇庄、運河、呂城、界牌、埤城、新橋、後巷等鎮的陳甲、陳家村等。至2000年5月8日,全丹陽市在籍陳姓宗人達41892人。
義門陳氏重視族祠,熱心譜事。明弘治九年(1496年)始修譜,至民國36年共修譜達12次之多。宗譜冠以「眾仙同來慶祝,共唱霓裳之歌」。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陳姓名人
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字涉,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為人佣耕。秦二世元年七月,與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發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當義軍進據陳縣(今河南淮陽)時自立為王,國號張楚,任命吳廣為假王,率軍西擊滎陽,命武臣、張耳、陳余北攻趙地,鄧宗南征九江,周市奪取魏地。後周文戰敗,秦將章邯以優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應戰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庄賈殺害。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陳勝起義,他投魏王咎,為太僕。後從項羽入關,任都尉。旋歸劉邦,任護軍都尉,建議用反間計使項羽去謀士范增,並以爵位籠絡大將韓信,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曲逆侯。惠帝、因呂時任丞相,以呂氏專權,不治事。呂後死,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劉恆,是為文帝,為丞相。
陳寔(104-187),東漢潁川許縣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後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餘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辟,皆辭不就。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後投奔曹操,徵召為司空西曹掾屬。魏建國後,遷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後為鎮軍大將軍,與曹休、曹真、司馬懿並列為四大將軍。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後逐漸演變為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時好學。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後,司空張華愛其才,薦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後,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一格。後人推重他的史學和文筆,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稱為四史。他還著有《古國志》、《益部耆舊傳》,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
陳霸先(503-559),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東)人。出身小吏,喜讀兵書,長於軍事。太清三年(548)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制,與王僧辯會師討滅侯景,進位司空,領揚州刺史,鎮京口。承聖三年,西魏陷江陵,殺梁元帝,他與王僧辯迎立蕭方智為梁王。四年,王僧辯又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他起兵襲殺王僧辯,擁蕭方智為帝,並擊敗北齊軍,進爵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國號陳,改元永定。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後重視,授麟台正字。後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後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於詩標舉漢魏風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陳伯玉集》。
陳摶(?-989),北宋初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州)人。早年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兼通醫理、佛學,明天文地理。後唐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祿,以山水為樂,隱居武當山九室岩,專習胎息服氣,辟穀導引內養靜功。所傳「五龍盤體睡修功」,尤為著稱,後有《睡功圖》傳於世。著述有《無極圖》、《先天圖》、《九室指玄篇》、《易龍圖》、《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赤松子八誡錄》、《陰真君還丹歌注》、《人倫風鑒》等。
陳東(1086—1127)字少陽,北宋末年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宋徽宗時入太學。宋欽宗即位,他上書請誅六賦,又率太學生及京城居民於宣德門伏闕上書,要求抗金,反對罷免李綱。宋高宗時因上書請留用李綱,罷斥投降派,親征迎還二帝等,被殺。著有《少陽集》、《建炎兩朝見聞錄》。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八月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次年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同治元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在河南延津就義。
陳毅(1901-1972),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字仲弘。四川樂至人。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因參加中國留學生的愛國運動被押解回國。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學學習,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1月參與領導湘南起義,成立工農革命軍第1師,任師黨代表。同年4月與朱德率部到井岡山地區,先後任師長、軍委書記、政治部主任、前委書記等職。1930年後歷任新成立的第六軍政治委員、中共贛西南特區委員會書記、第二十二軍軍長、江西軍區總指揮兼政治委員、西方軍總指揮等職。紅軍長征後,留下擔任中共中央蘇區分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抗日戰爭時期先後任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新四軍第1支隊司令員、江南指揮部指揮、蘇北指揮部指揮、華中總指揮部代理總指揮、新四軍代軍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1947年1月任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8年5月除繼續擔任華東軍政職務外,又赴中原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書記、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1949年5月起兼任上海市市長。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並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58年2月起兼任外交部部長。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七、九屆中央委員。1959年起任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陳賡(1903-1961),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原名陳庶康。湖南湘鄉人。1916年入湘軍當兵。192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一期,1926年秋赴蘇聯學習,1927年初回國。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南下途中在賀龍部任營長。從1928年起,在上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報工作。1931年9月赴鄂豫皖蘇區,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的團長、師長。長征中任幹部團團長。到達陝北後任第一軍團第1師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歷任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旅長、太岳軍區司令員、太岳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中,先後任太岳縱隊司令員、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1950年2月進駐昆明,歷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雲南軍區司令員。1950年7月赴越參加抗法戰爭。1951年抗美援朝時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兼第三兵團司令員、政治委員。1952年6月回國後,歷任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其他陳姓名人有三國名士陳登;南朝陳皇帝陳叔寶,梁將領陳慶之;唐代譯經家陳禕(即玄奘),北宋詩人陳師道;南宋思想家陳亮,詩人陳與義;明散曲家陳鐸,戲曲作家陳與郊,音韻學家陳第,史學家陳邦瞻,外科學家陳實功,畫家陳洪綬;明末清初小說家陳忱,散文家陳貞慧;清經學家陳奐、陳立,文學家陳沆、陳澧,詩人陳文述,金石學家陳介祺,篆刻家陳豫鍾,醫學家陳修園,水利學家陳潢,抗英將領陳化成,維新派陳寶箴等。近當代名人有民主革命者陳天華、陳少白,資產階級革命家陳其美,中國共產黨創建人之一陳獨秀,革命家陳潭秋,國家領導人陳雲,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著名學者陳望道,國學大師陳寅恪,史學家陳垣,生物學家陳楨,林學家陳嶸,醫學史家陳邦賢,寄生蟲學家陳心陶,數學家陳建功、陳景潤,造紙專家陳彭年,詩人陳去病,兒童文學作家陳伯吹,文藝評論家陳荒煤,京劇作家陳墨香,劇作家陳白塵,畫家陳半丁,舞蹈演員陳愛蓮,電影演員陳波兒,解放軍高級將領陳士榘、陳再道、陳錫聯,以及國民黨CC系首領陳果夫、陳立夫,高級將領陳誠,蔣介石侍從室主任陳佈雷,廣東軍閥陳炯明,漢奸陳公博等。
Ⅳ 求大家幫我找下 下面這張圖片上面是一個陳字
你好,請問是這張姓氏圖片嗎?
姓氏圖片
Ⅵ 「陳」字要怎麼介紹
陳
前言
[編輯本段]中國朝代
(依據二十四史)
秦
西漢、東漢
三國: 魏
西晉、東晉
南北朝
南朝:宋 齊 梁 陳
北朝:後魏(北魏、東魏、西魏)北齊 北周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北宋、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關於陳 南朝 陳朝
姓氏名稱: 陳
拼音: chén
陳字,在先秦以前的寫法很多。(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陳曼 盙》、《陳侯午敦》、《子禾子釜》、《陳尊》等)。這可以從陳字本身得到闡釋。陳字和陣字,古時候是一個字,音義可通。「陳,列也。」(《廣雅·釋詁》)陳字在古時候不僅可寫作陣還可寫作墜,陳與古字陳歲也相通。「陳(卜夕),列出。從(卜夕),陳聲。俗字作陣」(《說文解字》)。屈原的《離騷》里就有「就重華而陳夕詞」這樣的詩句。這裡面的「陳(卜夕)」即是陳。此外,陳也與古甸字同音通義。「維禹甸之」 (《詩經·大雅·韓奕》),此中「甸」就與陳字同義。
陳字有九種含義,有—種就是戰陣的意思。因為在古代,陳、陣是一個字,可以通用。盡管如此,陳姓祖先從未把自己的姓氏寫作陣。
《辭源》對陣字也有幾種解釋:
①本作「陳」,也就是說,陣的本來字是陳字,陣字是從陳字演化而來的;
②軍伍行列稱陣;
③陣法,指作戰時部隊的戰斗隊形;
④量詞。如古詩中有「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的句子。
除去第四種解釋,其他三種都與作戰有關。
根據金文的解釋,陳字左邊的「阝」是旌旗的形狀,右邊的「東」字是戰車車輪,上面載著戈矛,下面則是土字的會意。盡管陳字在古時候與上面這些字相通,陳姓的陳字幾千年來卻一直未曾改變過。我們的祖先從來沒有把陳姓寫為陣姓或是甸姓。
綜合起來看,整個陳字的含義,是把戰車擺在國土邊界上保衛土地。看到陳字,就想起陣字,陣陳兩字同音,陣字是舊中國車輪滾動的聲音,而戰車是黃帝發明的,黃帝之所以稱作軒轅氏,就因為與戰車有關,因此軒轅二字均從車字偏旁。
陳字的讀法,上古音屬定母,真部,《廣韻》直珍切。澄母,真韻,開口,三等,平聲,在臻攝。是高輪車行駛的響聲。在宋以前「陳」音一直是高輪車的響聲,宋代以後,讀法才逐漸發生變化,與「塵」同音。「陳」的現代讀法與古音相差甚遠。值得注意的是,陳字的古音讀法,至今仍保留在福建的閩南話和廣東的潮汕話里。
殷末周初,周武王伐紂到達距離淇縣朝歌25公里的平原上(今衛輝市),建立了堅固的城池。在這里列兵布陣,並與尚父姜太公商討攻打朝歌計劃的地方。周武王封這里為陳城。現在還里保留著當年修建的城垣。
陳姓起源有五
[編輯本段]一、黃帝後裔,以國為姓,受姓始祖胡公滿
姓氏: 陳 祖籍:潁川
祖宗:媯完 郡望:潁川郡
分類:以國為氏
陳姓主要得姓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後代。
舜幼年喪母,繼母不慈,常對他進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來順受,反而更加孝敬繼母。由於他好學孝友,聞名四海,至帝堯末年,不僅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他,還以自己的皇位相傳。所以舜當政時,天下大治,人民豐樂,加上他常「調於玉燭,息於永風,食於膏火,飲於醴泉」,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獲得百姓的擁戴。至他去世後,約 35世傳至胡公滿,被周武王分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建諸侯國,屏衛王室。此後,胡公滿因封於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姓陳。
在黃帝時,戰車已被廣泛使用。黃帝發明了高輪車,所以又叫軒轅氏,陳豐氏是黃帝氏族的一個重要分支部落,是黃帝部落的姻親。「帝嚳取陳鋒氏女,生放勛(堯)。」(《史記·五帝本紀》)。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兒子。「陳豐,一作鋒,邦也。僑極取陳豐氏生帝嚳,嚳復取陳氏(女)生帝堯,齊之豐丘,陳氏邑也。」(《路史·國名紀己》)《索隱》、《人表》、《正義》等著作都認為鋒、峰、豐、邦同意通義,陳鋒、陳豐、陳邦指的是一回事。)可見,黃帝家族與最早見於記載的陳豐氏部落是兩個互相通婚的雙胞族。黃帝的孫媳婦與曾孫媳婦都是陳家的人,他們通過這種血緣關系,形成了炎黃氏族部落大聯盟的強大基礎。黃帝起於姬水,地點在今天的陝西、甘肅交界處。今甘肅天水市南有軒轅谷,陝西岐山縣有姬水,陳豐氏部落的起源,也很可能就在附近。今岐山縣西面有陳倉山。離今天的寶雞市約四十里。陳倉山又作陳峰,山上有形若山雞之石,因此又叫雞峰。山下是陳坂,這個陳可能便是陳豐氏部落的初居之地。相傳春秋時,秦文公得到一塊形狀如雞的寶石,當寶雞的神明來時,便會發現殷殷的聲響,好像野雞鳴啼。於是,秦文公在陳坂這個地方建祠祭祀,命名為陳寶祠。到唐代,就把這一帶稱為寶雞縣。
黃帝部落擅長製造這種多輻高輪車。他和他的支裔過著游牧趕車,不斷在大草原遷徙的生活。整個部落排列著長長的車隊,由一個牧場遷到另一個牧場時,男女老幼和財物,都置於車上,由牛馬拉著高輪車,在廣漠的草原上前進。當遇到敵對部落前來襲擊時,車隊便橫著排列,以阻擋敵人的沖擊。這就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列陣」,也即車戰。人拿著武器迎敵,站在車上,車旁有步兵配合作戰。當夜幕悄悄降臨時,部落酋長便指揮其成員將車隊排列成圓圈,人畜居於圓圈中。在無險可守的廣盪大草原中,頓時形成了一個堅固的臨時城堡。這個高輪車圈成的城堡既可抵禦敵人或野獸的偷襲,又可抵禦寒風的侵襲,給人畜帶來安全感。由此可以體味到高輪車征戰生活給這個家族打下的深刻烙印。那麼,黃帝又是什麼樣的人呢?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氏,名叫軒轅。據說黃帝一生下來就能開口講話,很小的時候便展示出超人的聰明才智。他口齒伶俐,能言善辯,敦厚機敏,足智多謀。
黃帝之時,神農氏已經衰落,諸侯之間你爭我奪,互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帝無力征討。於亂世中逐漸長大的黃帝認識到,必須以武力平定天下,只要有強大的武力,就不難討平那些據地稱雄致亂的諸侯。於是他天天習武,操練陣法,不幾年,便文韜武略俱已精通。於是,他先率兵討伐那些驕橫跋扈、不來朝貢的諸侯。結果,打得那些諸侯亡的亡,逃的逃,其他的諸侯見勢不妙,便紛紛前來歸附。局勢穩定後,黃帝一方面廣施恩德,教百姓種植五穀,一方面秣馬厲兵,教百姓習戰。等到力量強大以後,他又先與擾亂各部落的炎帝戰於阪泉 (今河北涿鹿縣東南)之野,三戰三捷。後又率兵在涿鹿 (今河北)擊殺前來擾亂的蚩尤。經過這兩次惡戰,黃帝酌威望大增,眾諸侯一致推舉他為天子。從此,他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
黃帝居住於軒轅之丘, 娶西陵氏之女為妻,名字叫嫘祖。嫘祖是黃帝正宮,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居住在匯水;另一個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有個兒子叫顓頊,黃帝死後,他繼承了帝位,號高陽氏。
顓頊沉靜多智,尊重賢能。他當政期間,四方賓朋,萬眾來朝。顓頸去世後,帝位由玄囂之孫高辛繼承,即帝嚳。按輩分算,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帝嚳也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廣施仁政,關心百姓疾苦,很受百姓的愛戴。
帝嚳有四妻四子,長子名摯,次子名叫放勛。帝嚳死後,由摯繼承了帝位。摯即帝位後,因才幹不濟,治國無方,致使國力越來越弱。而被封為唐侯的故勛則因為才幹出眾,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於是,摯把帝位禪讓給了他。放勛嗣位稱帝,史稱唐堯或帝堯。帝堯是歷史上有名的賢能之君,曾設官掌管時令,制訂歷法;又咨詢四岳,挑選舜為其繼承人。堯死後,即由舜繼位。
舜的母親叫握登,曾因看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握登疑為古登人,即鄧人之女。舜字重華,也叫仲華、玄景、重明。皆因他兩個眼睛有三個瞳子而得名。他方頭方腦,龍顏大口,黑皮膚,身高六尺一寸(相當於今天五尺三寸)。舜的父親瞽叟與繼母在舜還未成年時就想方設法要害死他,但舜的性情生來就十分寬厚,每遭毒打,虐待,他的反應不是十分仇恨暴烈,而是逆來順受。舜遇到被狠打的時候,就採用躲避的方法,遇到被小打的時候就忍受住。他沒有埋怨世道的不公,而是更加孝順父母,慈愛弟妹。他「好學孝友,聞於四海,陶家事親,寬裕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近」。舜被逼去耕那座民事糾紛甚多的歷山,他起早貪黑,奮力耕種,在他的帶領下,歷山一帶的糾紛得以平息,糧食獲得從未有過的大豐收。就在此期間,他在一個叫河濟的地方撿到一個玉壁,舜感覺到一種得天命的吉兆。
舜的成功和努力遭來了瞽叟夫婦和象更深的嫉恨。舜的忍讓與謙虛謹慎並沒有感動他的父母和弟弟。有一次,他們命令舜到糧食倉庫里去修補牆壁,然後火燒倉庫,想燒死舜。還有一次,他們又命令舜去挖井,然後朝井裡填土想活埋舜。舜有個好妹妹,叫女果,妹妹十分同情哥哥的遭遇,她屢次為舜通風報信。
帝堯選繼任人的時候,四岳推舉了舜,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以觀察他理家的本領。娥皇、女英遵守婦道,從不以自己身份高貴而傲視舜的親戚,對公婆孝敬,對小叔謙讓。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感動舜的父母。於是,舜只好遠走他鄉,攜婦將雛來到了媯水之旁,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南一帶。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稱為媯氏。
舜50歲時開始替帝堯處理天下政務,成績卓著;58歲那一年,帝堯駕崩,舜為他守了三年孝,到6l歲時,才在群臣擁戴下登上了帝位,這時,他已是兩鬢如霜的老翁了。
舜的對手是四凶:驩兜、共工、鯀、三苗以及堯的兒子丹朱。舜首先將驩兜、共工、鯀、三苗這四個部落的首領除去,然後將這四個部落趕往四方的邊遠地區。與丹朱的斗爭似乎要艱苦得多,經歷的時間也長得多,在這一場斗爭中,舜採取了進退自如的手腕。充分展示了舜的應付裕如的政治才華。
舜帝登上帝位三年後,因為丹朱作為炎黃大部族的正統代表,勢力仍很強大,威脅極大。舜便作出姿態,表示願讓位給丹朱,最後因身邊的諸侯與百姓反對,只好作罷。他便封丹朱於房陵,使丹朱所率部落成為虞國的賓屬國。為了籠絡人心,舜精心組織了他的權利機構。成員有禹、皋陶、契、後稷、伯夷、夔龍、益、蚤、彭祖等,其中只有皋陶、契、夔龍、益為東夷族,其餘全屬黃帝族。充分展現了舜的博大胸懷,從心理上淡化了東夷與炎黃部落族系之爭,有力地分化了對手。舜與丹朱的搏鬥過程中,丹朱曾一度佔了上風,逼迫舜退避。在舜採取一系列政治措施並首先除掉四凶之患後,才逐漸擊敗丹朱的勢力,並迫使丹朱成為虞氏部落聯盟的屬部。到此時,舜已八十一歲。
舜建都於蒲板,今為山西永濟縣東三十里虞鄉。蒲坂城內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附近又有歷山、媯水,把地名從濮州菏澤一帶移植過來。
他在位期間,兢兢業業,扶正祛邪,政治清明, 國內安定,一片昇平景象。後來,在去南方巡狩時,崩於蒼梧(湖南寧遠縣南)之野,葬於九嶷山下。娥皇沒有生育,女英生有一子,取名商均,因為他沒有治國才能,舜在生前便指定了治理洪水有功的大禹為接班人。
大禹繼位後,封舜的兒子商均於虞(今河南省虞城縣西南),人稱有虞氏,因舜做子時,曾在蒲坂建都,於是他的另一支後裔便定居於蒲坂附近的虞鄉 (山西永濟縣境),其首領叫虞遂。虞遂的一支後裔曾被封於遂國(今山東肥城縣南),春秋時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後,封虞遂的另一支後裔於陳,也即古陳鋒氏部落居住過的地方,在宛丘(今河南淮陽縣東南)附近。
由於虞舜族人在同夏禹氏的斗爭中失敗,導致以商均為首的有虞氏部落紛紛向四方退避。除了商均被封於梁國虞城縣,這一部分留居中原外,舜的大部分族人則大舉向南、北、東方遷徙,另外還有許多部落則與夏族融合成為華夏族的主幹。
夏朝至商朝期間,隨著虞舜子孫的遷徙退避,他們的蹤跡也逐漸埋沒於史記典籍之中。
大約在五千年前,陳部落隨黃帝族東遷於中原地帶肥沃的平原。陳豐氏部落開始由游牧生活轉向農業定居生活,他們定居的地方,就在河南宛丘 (今淮陽縣)。顓頊國有「陳州之山」(《山海經·大荒南經》),這「陳州之山」便是宛丘。宛丘名聲雖大,其實不過是一座高不過四五十米的小土丘,因為凸立在茫茫無垠的平原上,所以才格外引人注目。這個宛丘,經過數千年黃河與淮河的泛濫淤積,已被泥沙填埋了二三十米,現今殘存的宛丘,僅只剩下略高於地面的小土堆而已。
商朝末年,商均的後裔中一個叫遏父(也稱閼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國,擔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藝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歡心。姬昌之子姬發(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追封先賢遺民,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國號陳,以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胡公滿。今陳胡分媯滿的墓在河南淮陽縣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鐵錮之,俗稱鐵墓。
陳國的國都就是我們現在十分熟悉的宛丘。陳豐氏部落雖最早見於典籍記載,但這個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黃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卻在史記典籍中銷聲。
《陳風》曾談到東門有榆樹,榆樹即白榆,至今仍為黃河流域及淮北一帶的重要樹種。車門池水清澈見底,池邊白榆成林,想來那景緻相當美麗。故《詩地理考》說:「毛氏曰:東門宛丘,國之交會。戴氏曰:陳詩多言東門,必陳人游息之地。范氏曰:擇高之地而荒樂焉。」宛丘東門應是城內一處風景幽雅的場地,陳國臣民游樂的場所。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太皋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里許有畫卦台。「相傳伏羲於蔡水得龜,始畫八卦之處。」城西北三里許有太皋氏陵即伏羲墓,佔地約五頃有餘,俗稱人主廟。墓周產蓍草,高至數尺,前有石碑。號「伏羲墓」。當然,這里有一些建 築是歷代加修的。但春秋以前太皋陵與畫卦台存在,且為陳國君民游樂之地。如在這里登高望遠,二十里內景色盡收眼底,真是心曠神怡的快事。近年在宛丘一帶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板瓦以及古城牆的夯土層。
虞舜子孫在舜時處於極盛時期後,夏朝一度衰落,商朝略有好轉,自周文王將長女嫁給媯滿並受封於陳後,地位開始顯赫起來。作為周王朝的血親、和封國的陳國,備受文王之子武王及以後的康王、昭王等君王尊寵。
東周初年,陳國原與蔡國、鄭國同為中原大國。陳國的國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里,城周圍繞以東蔡河。陳國全部領土位於豫東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濟河分布在東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條大支流潁水,和潁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賈魯河、沙河,則從西境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淮河。當然這些河流的名稱,大多都是因歷史上滄海桑田的變遷,而形成的。不過潁水則是二三千年以來的老名稱,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陳國在周武王初封時不過周圍百餘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諸侯中,有近八百個諸侯,據周朝封建制度規定:四海之內分為九州,州方圓千里。每州建有方圓百里的諸侯國三十個,方圓七十里的諸侯國六十個,方圓五十里的諸侯國一百二十個。九州總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國,還有這些諸侯的附庸國沒有計算在內。同時規定公爵和侯爵國家,方圓百里;伯爵國家方圓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國家,方圓五十里;不滿五十里的小國,則成為其鄰國的附庸。陳國既是侯國,方圓百餘里,而且位於川澤縱橫,平坦無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帶,是古代物產豐富,文化發達的優越地域,且相傳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見其地位形勢的重要了。
陳國的領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溝渠縱橫,有灌溉之利,再加氣候溫和,適宜於農作物生長,是物產豐饒的富庶之區。因此,陳國靠著天時、地利發展很快,到了東周初年,同蔡國、鄭國等國都成了中原地區的大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於後來的陳國國君不能勵精圖治,臣子也不能赤膽忠心匡扶社稷,君荒於上,臣嬉於下,政治腐敗,國勢很快便衰落下來。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殺掉陳國最後一位國君陳閔公,陳國滅亡,在陳國故地置縣。
自媯滿封陳至陳閔公亡於楚,陳國共傳Z0世、26代君王,歷時588年。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便有了陳姓。
[編輯本段]二、出於陳國公族後裔。
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為氏姓陳。據史料載:其一居陳留者,出自陳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陽武或潁川者,出自陳潛公之長子陳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陳閔公次子溫之後陳璉。
[編輯本段]三、少數民族陳姓
北魏鮮卑族陳氏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定族姓時,於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女真族陳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形成。
蒙古族陳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滿族陳氏 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哈尼族陳氏 如國家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文興、第五屆政協委員陳批魯等即是哈尼族陳氏。
侗族陳氏 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秀的傳統建築藝術》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
土家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 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
布依族陳氏 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瑤族陳氏 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
京族陳氏 為該族大姓,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
羌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
回族陳氏 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民陳氏被指定為葬於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民有陳氏。
苗族陳氏 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編輯本段]四、他姓該姓冒姓
曹姓改為陳姓: 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陳氏之女為妻,生了四個兒子,便銷聲匿跡了。
高姓改為陳姓:唐朝末年有個叫曹憲來的人,娶都姓母親陳氏之姓,這一支曹姓
到了宋代,陳姓後裔中有一個叫陳文龍的,作了高官顯宦,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陳姓成了海寧望族。浙江海寧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後,幾經陵谷變遷,他的後裔默默居住海寧,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高諒時,歷史已進入了元朝,他因窮困潦倒,衣食無著,只得入贅於陳氏之家,高姓也改為陳姓了。西晉末年的陳元達,原來姓高,曾在匈奴人劉聰建立的漢國任職,因為占卜者說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隋朝時楊堅有一心腹幹事陳茂,他本來是河東猗姓人,卻冒姓陳氏,並受封為伯爵。
白姓改為陳姓:隋朝還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泛指隴山以西地區,約相當於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地區的胡人,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官至柱國,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陳姓改為其他姓: 西魏時,賜許昌公陳忻姓尉遲,不過,時間很短,至隋初又恢復了陳姓;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陳氏,因遭家難,有一人冒姓郭,稱為郭金台。
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史稱萬年之陳氏。
唐朝初年,原丘茲王的後裔帛(白)永貴人仕內地,因姓氏罕見怕受歧視,也改姓漢族大姓陳,此後也以陳姓知名,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名令英,史書也稱陳令英。唐末,浙江寧海人曹憲來人贅陳家,生子4人,也冒姓陳。
元朝時,原北齊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孫高諒入贅陳家,子孫也改姓陳。明初,明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後來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
廣陵陳氏:西漢置國,東漢改為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省揚州)。此支陳氏,出自漢武帝之子劉胥之後所改陳姓後裔。
Ⅶ 想把照片弄成那種姓氏壁紙,我姓陳,後面加句話,特殊字體。謝謝
我姓陳的鎖屏背景
Ⅷ 姓氏圖片 姓陳的,和姓任的,我要這樣的 後面的圖片要好看一點, 字要那種格式
Ⅸ 姓氏圖片文字我姓陳
輕捻滑落指尖的光陰,尋找生命的厚度,擁有那些靜謐的時光,讓心不再疲憊。人生最美是淡然,笑看紅塵紛擾,不過是一種千帆過後的空寂;接受生命中的遺憾,學會珍惜生命中的感動,讓心溢滿寧靜與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