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唐僧外貌描寫
《西遊記》中的唐僧有著俊秀的外貌,手持佛珠,佛衣金線穿,凜凜威嚴,豐姿英俊,天朝好男兒。
西遊記中對唐僧外貌描寫:
1、凜凜威顏多雅秀,佛衣可體如裁就。輝光艷艷滿乾坤,結綵紛紛凝宇宙。
2、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後。兜羅四面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綉。
3、八寶妝花縛鈕絲,金環束領攀絨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4、玄奘法師大有緣,現前此物堪承受。渾如極樂活羅漢,賽過西方真覺秀。
5、錫杖叮當斗九環,毗盧帽映多豐厚。誠為佛子不虛傳,勝似菩提無詐謬。
6、御弟相貌堂堂,豐姿英俊,誠是天朝上國之男兒。
(1)唐僧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唐僧的角色形象:
在小說《西遊記》中,作者把唐僧這一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一步地刻畫,成為多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大徒弟盡管機智不凡,本領高強,但在連傷「良家三人性命」後,師父也不能顧及情面,而將他逐回老家;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
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使他終成正果。唐僧,給我們的啟示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唐僧是一個心慈面善吃齋念佛的僧人。雖然他並沒有本領,但是極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終卻自食其果,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因此,與其說唐僧是個師傅,倒不如說他是個地道的領導者。他胸懷天下,惠及黎民百姓,為了求取真經而不惜遠行,並在所到之處宣揚佛法和親民敬君的思想。
至於唐僧雖然經歷諸多磨難但總能化險為夷的原因,一則唐僧是金禪子轉世,有佛祖如來和觀世音菩薩的庇佑;二則唐僧能夠領導好他的三個高徒,能讓他們臣服於自己,告狀搬來觀世音菩薩或是念那緊箍咒,讓徒弟們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膽敢為非作歹或作姦犯科,必然要受嚴懲。
在書中唐僧是一個凡人的形象,有懦弱的一面 有怕死的一面,又是肉眼凡胎所以看到孫悟空大開殺戒的時候會嚴厲呵斥。他是一個內心信仰堅定、心懷善良的人。
② 誰有西行紀唐僧這張高清沒有其他字的圖片其他唐僧高清圖也行
只能找到這個
③ 《西遊記》唐僧的外貌描寫怎麼寫
《西遊記》唐僧的外貌描寫如下:
凜凜威顏多雅秀,佛衣可體如裁就。輝光艷艷滿乾坤,結綵紛紛凝宇宙。
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後。兜羅四面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綉。
八寶妝花縛鈕絲,金環束領攀絨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玄奘法師大有緣,現前此物堪承受。渾如極樂活羅漢,賽過西方真覺秀。
錫杖叮當斗九環,毗盧帽映多豐厚。誠為佛子不虛傳,勝似菩提無詐謬。
御弟相貌堂堂,豐姿英俊,誠是天朝上國之男兒。
唐僧出生:
《西遊記》中的唐僧,俗姓陳,小名江流兒,法號玄奘,號三藏,被唐太宗賜姓為唐。為如來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蟬長老投胎。
他是遺腹子,由於父母凄慘、離奇的經歷,自幼在寺廟中出家、長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
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唐太宗請他開「水陸大會」,又被觀音菩薩選定為取經人,與唐太宗結拜並前往西天取經。
④ 西遊記唐僧的簡介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
早在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就有唐僧取經故事,唐僧、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後來不斷演繹,就有了《西遊記》。
唐僧是一個心慈面善吃齋念佛的僧人。雖然他並沒有本領,但是極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終卻自食其果,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因此,與其說唐僧是個師傅,倒不如說他是個地道的領導者。他胸懷天下,惠及黎民百姓,為了求取真經而不惜遠行,並在所到之處宣揚佛法和親民敬君的思想。
(4)唐僧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在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中,唐僧的出生有著傳奇的經歷: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唐僧出生後也差點遭滅口,幸得母親偷偷把他放入木盆順江漂走,才算暫時保留性命。小唐僧在漂過金山寺時被法明和尚所救,取乳名叫江流,成人後取法號叫玄奘,從此與佛祖結下不解之緣。
至於唐僧雖然經歷諸多磨難但總能化險為夷的原因,一則唐僧是金禪子轉世,有佛祖如來和觀世音菩薩的庇佑;二則唐僧能夠領導好他的三個高徒,能讓他們臣服於自己,告狀搬來觀世音菩薩或是念那緊箍咒,讓徒弟們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膽敢為非作歹或作姦犯科,必然要受嚴懲。
⑤ 唐僧的外貌有什麼特點
唐僧外貌特點極其鮮明:豐姿英偉,相貌軒昂。齒白如銀砌,唇紅口四方。頂平額闊天倉滿,目秀眉清地閣長。兩耳有輪真傑士,一身不俗是才郎。好個妙齡聰俊風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可謂是美男子。
不僅如此,唐僧由於他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也成為不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大徒弟盡管機智不凡,本領高強,但在連傷「良家三人性命」後,師父也不能顧及情面,而將他逐回老家;
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使他終成正果。唐僧,給我們的啟示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唐僧是一個心慈面善吃齋念佛的僧人。雖然他並沒有本領,但是極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終卻自食其果,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因此,與其說唐僧是個師傅,倒不如說他是個地道的領導者。他胸懷天下,惠及黎民百姓,為了求取真經而不惜遠行,並在所到之處宣揚佛法和親民敬君的思想。
至於唐僧雖然經歷諸多磨難但總能化險為夷的原因,一則唐僧是金禪子轉世,有佛祖如來和觀世音菩薩的庇佑;二則唐僧能夠領導好他的三個高徒,能讓他們臣服於自己,告狀搬來觀世音菩薩或是念那緊箍咒,讓徒弟們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膽敢為非作歹或作姦犯科,必然要受嚴懲。
在書中唐僧是一個凡人的形象,有懦弱的一面,也有怕死的一面,又因是肉眼凡胎,所以看到孫悟空大開殺戒的時候會嚴厲呵斥。他是一個內心信仰堅定、心懷善良的人。
(5)唐僧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唐三藏其原型是唐代僧侶玄奘。在小說里的他俗姓陳,自小出家、成了佛教僧侶。他實際上是如來佛祖的弟子羅漢金蟬子轉世,不過他並不知情。他被派往天竺取得大乘佛經、以便佛法能在中國傳揚,由於唐三藏無法保護自己,唐太宗便令兩名隨從侍其左右。
但他的兩名隨從在離開長安不久後就遭妖怪所殺。觀音菩薩現身告訴三藏,他將會在旅途中遇見三名有力的徒弟。在旅途中,唐三藏不斷地被妖魔鬼怪侵擾,妖怪都希望可以吃到唐三藏的肉,因為吃下他的肉可以長生不老。在取得佛經後,唐三藏修成正果,被封為旃檀功德佛。
⑥ 《西遊記》中,唐僧的介紹(完整)
唐僧,俗姓陳,小名江流兒,法號玄奘,號三藏,被唐太宗賜姓為唐。為如來佛祖第二弟子金蟬子投胎。
他是遺腹子,由於父母凄慘、離奇的經歷,自幼在寺廟中出家、長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
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太宗選定,與其結拜並前往西天取經。
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先後收服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並取名為:悟空(菩提祖師所取,唐僧賜別號行者)、悟能、悟凈。
之後在三個徒弟和白龍馬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功德圓滿,加升大職正果,被賜封為旃檀功德佛。
(6)唐僧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提起《西遊記》里的唐僧,可謂是家喻戶曉。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玄奘這位唐代高僧出生於河南洛陽。他13歲時跟隨二哥到洛陽凈土寺出家。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遠游印度,精心鑽研佛教經典。17年後回到長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書譯經。
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記》《會宗論》《制惡見論》等,翻譯印度佛經75部,共1335卷,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玄奘故里,到處都遍布著他的聖跡。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恭陵、和陵等。當地人很少用法號稱呼他,通常都稱他為唐僧。
走入偃師境內,求人問路若問唐僧的老家,要比問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們習慣這樣稱呼,因為這樣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現出家鄉人的特殊感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遊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僧
⑦ 《西遊記》唐僧的外貌描寫是什麼
《西遊記》唐僧的外貌描寫:豐姿英偉,相貌軒昂。齒白如銀砌,唇紅口四方。頂平額闊天倉滿,目秀眉清地閣長。兩耳有輪真傑士,一身不俗是才郎。好個妙齡聰俊風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可謂是美男子。
唐僧取經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年間,僧人玄奘不顧禁令,前去天竺國取經,費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終於取回真經,影響深遠,為我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而在《西遊記》小說中,作者把唐僧這一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一步地刻畫,成為多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7)唐僧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唐僧的原型是唐朝的玄奘。玄奘這位唐代高僧出生於河南洛陽。他13歲時跟隨二哥到洛陽凈土寺出家。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他遠游印度,帶回大小乘佛教經律論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
唐僧十八歲出家皈依佛門,經常青燈夜讀,對佛家經典研修不斷,而且悟性極高,二十來歲便名冠中國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愛。後來被如來佛祖暗中選中去西天取經,並賜寶物三件,即袈裟、九環錫杖、緊箍咒。唐僧身材高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
小說中他西行取經遇到九九八十一難,始終痴心不改,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為弘揚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貢獻,直到21世紀仍然被人們津津樂道,不忘他的歷史功績。
⑧ 西遊記師徒四人的圖片
西遊記師徒四人: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唐僧。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⑨ 歷史上真實的 唐僧 是什麼樣子圖片
玄奘,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9)唐僧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西遊記》的故事,我們每個人從小就了解。雖說小說中唐僧的形象來源玄奘,但小說屬於玄幻故事,其中的有些個人形象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並且現實中玄奘的個人經歷與境遇,與小說不太一樣。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小說中唐僧去取經的是這一事件是真實存在的。
因為在歷史上玄奘前往印度取求取佛經,這中間確實經歷了許多苦難,也耗費了許多時間。當然,最終的結局也是契合的,唐僧師徒取得了真經,玄奘也從印度成功運回了大量來源於印度本地佛經的真實藏本。
玄奘出生地是如今的洛陽,祖上是官宦世家,他的父親也在隋朝時擔任過官職。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玄奘自小便有良好的學習機會,通習儒家經典,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後來隋朝滅亡,唐朝建立,晨晨的父親也選擇歸隱,之後大病去世。
至此,玄奘的人生之路便有了轉折。父親去世後,玄奘的兄長便對遁入空門,而他自己也在年僅十歲時便破格出家,潛心修習佛法。在隨後的時間里,玄奘與兄長一起前往各地修習佛法,尋找真知。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玄奘發現在當時國內佛法的界限並不是非常的明確。
人們對佛法的態度和看法並不是非常統一。他自己仔細思考,發現問題出在之前,剛剛傳入中國時,先人對佛法的翻譯並未完全將其真諦解釋清楚才造成了眾多佛法修習者的誤解與爭論。正式這種情況的存在,堅定了他前往佛教起源地印度求取真經的決心。
玄奘突出的貢獻,受到了唐太宗的極大贊揚。同時佛家所提倡的與人為善,因果報應的思想也幫助了唐太宗治理國家,比如,唐太宗沒有發動戰爭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紛爭,勤政為民,讓百姓有所依靠。這對一個統治者理順國家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而且玄奘回國後將自己十幾年的經歷寫成了《大唐西域記》,記錄了自己沿途中所經過的地區和人文,印發之後讓國人的了解了國外的情況,通過出使外國了解其他國家進行和平外交,促進了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