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雲南傈僳族被稱為「太陽的民族」傈僳族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民族
某社交平台上關於雲南傈僳族的說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傈僳族是我國非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又被稱為太陽的民族。之所以被稱為太陽的民族,是因為傈僳族非常的崇拜太陽,相傳他們的祖先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陽光而來到傈僳族所存在的地方的,他們的祖先發現傈僳族這里的地理環境很不一樣好像每天有三次日出,所以認為陽光最多,一定是太陽的故鄉。於是,他們的祖先就選擇在這里安居樂業。後來傈僳族也就被稱為太陽的民族。
傈僳族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一個體現,大家熱情好客,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獨特舞蹈、語言和文化,可以很好的展示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友好的精神面貌。
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7-12-07/2110116115.html
『叄』 傈僳族屬於哪一類型的種族
傈僳族屬於蒙古人種南亞類型,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文字分為新老傈僳文,普遍信奉原始宗教。
從體質人類學的角度進行考察,傈僳與納西、彝、哈尼、拉祜等族具有高原民族的特徵:體長、高鼻、薄唇、凹眼,與南亞語系的佤族、布朗族及壯侗語族的壯族、傣族均有明顯區別。這種區別正好說明彝語支各族具有親屬關系和共同特徵。
傈僳族源於古老的氐羌族系,與彝族有著淵源關系,主要分布怒江、恩梅開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區,也就是中國雲南、西藏與緬甸克欽交界地區,其餘散居於中國雲南其他地區、印度東北地區、泰國與緬甸交界地區。
(3)傈傈族的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傈僳族的語言文化:
傈僳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傈僳族是語言比較統一的民族,內部沒有語支,方言分怒江、祿勸兩個方言。怒江方言又分為兩個土語。
各種方言、土語的語法差別不大,詞彙也基本相同。因此,傈僳族不論居住在雅礱江流域還是分布於金沙江、怒江、瀾滄江流域,使用的語言大體相同,相互可以對話。
歷史上傈僳族沒有創立文字,只能口耳相傳、刻木記事。20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青年旺忍波創制了共有1030個字的象形文字,這是傈僳族歷史上的第一種文字;20世紀20年代初,英國人傅利葉和克倫族青年巴東以英文字母為基礎創制出第二種文字,即老傈僳文。
1913年,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省武定、祿勸兩縣自稱傈坡、他稱傈僳人的語言,以武定縣滔谷村語音為基礎創制出了一種「格框式」的拼音文字;第四種文字是20世紀50年代由中央民族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目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內各民族通用傈僳語和老傈僳文。
『肆』 傈僳族傳說 傈僳族有哪些民間傳說
傈僳族民間傳說
【產生年代】
傈僳人在歷史上從米易、攀枝花、鹽邊乃至雲南等地逐漸遷入德昌境內金沙、南山一帶聚居。傈僳族聚居區以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著稱,這里居住的傈僳人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小被譽為保持最原始的傈僳族風情域區。傈僳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在戰國時期屬氐羌,秦漢時期為「叟』、「□」、「濮」,魏晉時期為烏蠻、順蠻,唐代因本民族內部稱謂趨於統一,始稱「栗粟」(唐代樊綽《蠻書》卷四)。早在元代以前,就進入了農耕時期,並散居於德昌、米易等地。從《傈僳族黃谷祖宗的傳說》、《傈僳族紅腰帶的傳說》、《傈僳族媒山菩薩的傳說》等所反映的內容來看,這些傳說當是傈僳族原始狩獵和原始採集時代的歷史,因此,可以斷定,其歷史十分悠久。
【分布區域】
德昌縣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攀西經濟走廊的腹心地帶,北與航天城西昌市接壤,南鄰攀枝花市,縣內有金沙和南山兩個傈僳族鄉,距德昌城30公里,是全省傈僳族聚居最多的縣,也是傈僳族民間口承文學十分豐富的地方,神話、傳說、故事、寓言、童話、笑話、民歌、民謠、諺語等多種體裁,內容非常豐富。
【基本內容】
(一)《傈僳族紅腰帶的傳說》
從前,有一個聰明能乾的傈僳小夥子,常常在山林里安下繩套,不是套住野豬,就是套住獐子,每次「取山」都不落空。這樣,大家都喊他安山匠。
這天早晨,安山匠喜喜歡歡地來取山,走到一棵大櫧木樹下,一看:套著一隻紅棕色的毛狗了。他很討厭毛狗,不想要它。順手抽出腰刀,「呸!」了一聲:「臭東西!我殺了你,丟在山上喂老鴰。」舉起刀子就要戳下去。突然,那毛狗說起話來:「慢點!我不是毛狗。」安山匠說:「最狡猾的就是毛狗,沒得人聽你說假話!」他又舉起刀子要殺下去。
毛狗一點也不害怕,和和氣氣地說:「看人不能只看樣子。我只是披了一張毛狗皮,你信不信?」安山匠倒信不信,緊緊握住刀,瞪起眼睛,看毛狗耍啥子把戲。毛狗說:「不信就看。」一把拉掉披在身上的毛皮,露出白生生的皮肉,黑油油的長辮子,紅潤潤的瓜子臉,水靈靈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樑,小小的嘴巴,還有一對深深的酒窩。阿唄!真比山茶花還好看。
安山匠驚呆了,問:「你到底是啥子人?」仙女笑眯眯地說:「不要怕。我是天管師的女兒。八月初一開天門的時候,我在南天門玩耍,看到人間有個又勤勞又勇敢的小夥子,他安山不嫌路遠,種地不怕太陽曬。天上那些天兵天將好吃懶做,一個都比不上他,我就喜歡他了。」安山匠趕忙問:「你喜歡的小夥子是哪個?」仙女說:「就是你。」安山匠心裡一陣喜歡,又覺得很可惜:「你為啥偏偏披上毛狗皮啊?毛狗的名聲臭得很!」仙女這才對他說:她把心事給阿爸說了,天管師不答允,她就成天跟在阿爸身邊,左說右說,說了很久,天管師才同意了女兒的請求,喊她披上毛狗皮,假裝被套住的樣子,試一試這個小夥子的心是不是善良,待女兒好不好。要真正滿意了,才能成親。
安山匠一聽,很不好意思:「哎呀!我差一點就把你害了。」仙女覺得他很誠實,就跟他回家,成了兩口子。
第二年,仙女生了個又白又胖的兒子。隔一年,又生了個乖乖巧巧的女兒。一家人日子過得很美滿。
兩個兒女漸漸長大了,學走路,學說話了。安山匠就給兒女講安山、種地的事,教他們做活路;仙女給兒女講星星、月亮的故事,教他們學禮節,都很快活,只是有個事情使她很為難,就是她從天上披起毛狗皮來到人間,一直找不到換洗衣裳。一天中午,她趁男人不在屋裡,跑上大山去,想找一身合適的衣服穿。這時,本來是大太陽好天氣,突然雷聲「隆隆」下起了暴雨。安山匠跑回家來,渾身淋得精濕,一看鋪上兩個娃兒睡得好好的,婆娘不在屋裡。等了一陣不見回來,他害怕出啥事,心裡又慌,又著急,打起一把青布傘,頂著大雨上山去找。一路走,一路喊。走呀,喊呀!最後在一個山洞裡找到了。仙女給男人說了自己的難處,他馬上走出山洞去想辦法。外面,滿山的樹木、花草都很好看,但是一樣也不能當衣裳穿,他也覺得很難辦了。這時候,雨還在下,雨點打在傘上「篤、篤、篤」地響。安山匠望著傘看了一陣,忽然靈機一動,跑進山洞去高興地喊:「找到了!找到了!」仙女問他找到啥子,他使勁拉掉傘骨子,把傘衣遞給婆娘:「你看,這一條裙子多合適!」仙女把傘衣當做裙子穿起一比試,不長也不短,剛好打齊小腿肚;一走路,傘裙飄飄浪浪,好看得很。安山匠歡喜得拉起仙女就走,仙女一鬆手,裙子就逡掉在地上,她只好兩手提著裙口走出山洞。裙子是好,就是很不方便。阿哩喂!安山匠一時也想不出好辦法來。
這時候雨停了,天晴了,山頭上現出一道五顏六色的彩虹。仙女一看彩虹,心裡曉得是咋個回事了,眼裡流出了淚水。
原來,他們兩口子真心誠意地相愛,感動了天管師,天管師把一條珍奇的仙繩拋下半空,化做這條彩虹。仙女伸出兩根手指,向空中的彩虹一剪,把一段紅顏色的虹剪落下來,當做腰帶,把裙口緊緊地紮起。這樣,裙子再也不朝下逡,兩只手也騰出來做活路了。
傈僳婦女用仙繩做的紅腰帶,就像藍天上的彩虹一樣美麗;那剩下的一長節仙繩,到現在還彎彎地掛在半空中,只是,要在雨過天晴的時候才能看得見。
(二)《傈僳族黃谷祖宗的傳說》
話說從前有一天,傈僳族先民阿寶發帶領子女上山採集野果、挖掘野菜的過程中發現黃谷,將被稱為「老虎草」的黃谷帶回種植、培育、送種子給民眾,並教會傈僳民眾種植黃谷的故事。正如主人翁所說的:「一家種嘛一朵黃;大家種植滿溝滿壩黃。大家種大家吃才香啊!」為了紀念這位發現穀物並教會傈僳民眾種植黃谷的阿寶發夫婦,傈僳族人民在每年七月半黃谷收割的時候,家家戶戶都給「傈僳族黃谷祖宗的傳說」阿寶發夫婦獻新米飯、獻酒、獻肉,以紀念阿寶發夫婦的歷史功績。
(三)《傈僳族媒山菩薩的傳說》
傈僳人家裡的牆壁上,家家供奉有神。神台上插著些雜木樹葉和箭竹葉,神台的邊沿下面掛著一長串各種野獸的下牙巴骨。這是專為供奉媒山菩薩而設的。
故事梗概是,很早以前,有一群傈僳打山匠准備進山打野豬。頭天夜裡,有個神槍手夢見山上有個姑娘放著一群豬,另一個姑娘去向她要了一條長嘴巴母豬,叫自己把這條豬帶回家去……
第二天一大早,他臨走前,將自己口弦放在神台上,嘴裡念著:「你拿著口弦去找野豬腳印,找到野豬,就擗斷一片弦,放在野豬腳印上,叫你姐姐來彈口弦。」祝告完畢,背著槍上山去了。媒山菩薩把那隻口弦擗斷一片,拿去放在野豬腳印上。一會兒,山王菩薩放一群野豬走攏來,看見了那一片口弦,就撿起來彈,她不曉得口弦是爛的,這樣彈也不響,那樣彈也不響,耽誤了好長時間。
那一群打山匠趁此機會鑽進深山老林打野豬,趕的趕,圍的圍,終於打倒了一隻花腦殼公豬。幾個人很快把豬剖開,打算各分一堆肉。有個人忙著砍了一條腿,先帶走了。
山王菩薩到來時,看見打倒的是花腦殼公豬,不是長嘴巴母豬,就怪罪媒山妹子,說:「我昨晚叫你們去打長嘴巴母豬,咋個把我的花腦殼公豬打死了?這條公豬不給你們。」邊說,邊去把那些已砍做幾堆的肉撿來放在一起,拿起趕豬棍朝豬肉戳幾下,豬肉馬上生攏來。花腦殼公豬活了,只是缺了一條腿,一跛一跨地走了。這樣,打山的人都知道了,自己打得的野物,都是靠媒山菩薩幫忙向山王菩薩要來的。
後來,人們在山上打得野物,就在山上燒熟,先敬獻山王菩薩,求得她的允許,才帶回家去。每年闊拾節(新年),家家都要在供媒山菩薩的神台上掛紅紙,撒上松針,還要獻上一隻未開叫的公雞和很多糯米粑,作為過節的禮品,表示謝意。
【基本特徵】
長期以來,德昌傈僳族只有本民族語言而無本民族文字,民民間文學僅僅是以歌唱和講述形式口耳相傳,深藏於民間。這種社會條件,客觀上又促使口頭文學發展,使德昌傈僳族民間文學呈現出奇妙的興盛,流傳著神話、傳說、故事、寓言、童話、笑話、民歌、民謠、諺語等多種體裁的民間文學,內容非常豐富,實為一支奇葩。
《傈僳族黃谷祖宗的傳說》、《傈僳族媒山菩薩的傳說》、《傈僳族紅腰帶的傳說》等是傈僳族民間傳說的代表性作品,世代依靠口承的方式在傈僳族鄉土民間傳播。主要講述的是傈僳族先民勤勞勇敢,心地善良,助人為樂的傈僳族傳統品德和歷史功績。正如《傈僳族黃谷祖宗的傳說》中的人物阿寶發帶領子女上山採集野果、挖掘野菜的過程中發現黃谷,將被稱為「老虎草」的黃谷帶回種植、培育、送種子給民眾,並教會傈僳民眾種植黃谷的故事。正如主人翁所說的:「一家種嘛一朵黃;大家種植滿溝滿壩黃。大家種大家吃才香啊!」為了紀念這位發現穀物並教會傈僳民眾種植黃谷的阿寶發夫婦,傈僳族人民在每年七月半黃谷收割的時候,家家戶戶都給「傈僳族黃谷祖宗的傳說」阿寶發夫婦獻新米飯、獻酒、獻肉,以紀念阿寶發夫婦的歷史功績。
德昌傈僳族民間傳說人神形象鮮明,傳說故事性強,情節線條清楚,富於幻想和誇張,以自己民族特有的審美意識獨樹一幟。《傈僳族媒山菩薩的傳說》通過大膽的想像、神話般的傳說,講述了傈僳族媒山菩薩的傳說。通俗、質朴、易懂,這三則傳說都產生在傈僳族先民狩獵和採集時期,流傳歷史久遠,是傈僳族民間文學重要代表作品。
【基本價值】
傈僳族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和習俗,蘊含著傈僳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在充分反映傈僳人審美情感和增加相互交流的同時,為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民族團結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保護和利用好傈僳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地方旅遊產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這三則傳說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藉以寄託對未來的憧憬。德昌傈僳族民間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從中可以尋到明晰的社會發展蹤跡。
1、珍貴的民間文學價值。《傈僳族黃谷祖宗的傳說》深植於傈僳族鄉土民間,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它反映了阿寶發夫婦發現黃谷、種植穀物、教會傈僳民眾種植穀物的歷史過程,是傈僳民眾口頭文學的典範作品之一,具有重要的民間文學價值。
2、人類學、民俗學價值。這三則傳說都是傈僳民眾從採集到農耕文明的重要歷史記憶,其內容涉及傈僳民眾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生活方式等精神範式,對於研究傈僳族的文明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3、倫理教育價值。故事通過塑造了勤勞善良、善於思考、樂於助人的主人公形象,抒發了傈僳民眾對於給他們帶來福音的熱愛之情,對於傈僳民眾審美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伍』 傈僳語的文字
傈僳族曾先後用過三種文字,當中有一種近似漢字的文字更是由本族人所發明:
最普遍的文字,是一種由傳教士富能仁在1915年發明的人工字母富氏文字。這種富氏文字的外型類似大寫拉丁字母,並附以標記以示聲調。文字全屬無襯線體的文字,只有大寫,而且標音方面與現有的拉丁字母完全無關,所以並不兼容。這種文字到現在還在宗教儀式里使用。
第二種是在1920年代由維西的傈僳族農民哇忍波模仿漢字而自創的文字。
第三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由國家語言機關所創立的新拉丁字母文字。這種文字通常只用於語言學家的文字記錄。
『陸』 傈僳語的介紹
傈僳語(Lisu language)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傈僳族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貢、瀘水、貢山、蘭坪,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梁河、盈江,保山地區的騰沖、龍陵,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雲龍、劍川,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中甸,麗江地區的永勝、華坪、寧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武定、祿勸等州、縣,少數分布在四川西昌地區。在國外,主要分布於緬甸、泰國境內。傈僳語使用人口約48萬。傈僳族原有拉丁字母變體形式的文字和一種音節文字,但結構不完善,通行不廣。1957年國家語言機關為其創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
『柒』 傈僳族的語言
傈僳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傈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傈僳語在怒江傈僳自治州內通用。傈僳族居住分散,所以語言也分幾個方言區。
傈僳族先後使用過三種文字。一種是20世紀初由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大寫字母及其變形體創制的拼音文字,稱「老傈僳文」,主要通行於怒江、保山、德宏、耿馬等地基督教信徒中。第二種是由維西的傈僳族農民汪忍波創制的音節文字,每一個字代表一個音節,有1000多字,這種文字主要在維西部分地區使用過。第三種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多次語言調查的基礎上,1957年由中國科學院專家以拉丁字母形式創制的新文字。稱「新傈僳文」,並在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內推廣,翻譯出版了課本、通俗讀物等。1990年以前新老傈僳文並行使用,現在主要以老傈僳文為主進行掃盲。雲南人民廣播電台於1957年10月25日開辦傈僳語節目。1977年雲南民族學院民族語言文學系開設傈僳族語言專業,如今已培養出了傈僳族語言文學的本科生和碩士生。
『捌』 中國少數民族中,有文字的民族有哪些
在56個民族中,朝鮮,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彝、傣、拉祜、景頗、錫伯、俄羅斯12個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漢、回、滿三個民族通用漢語漢文。
其中蒙古族使用一種豎寫的拼音文字,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還使用一種以通用的蒙古文為基礎,適合衛拉特方言特點的拼音文字。雲南傣族在不同地區使用4種傣文,即傣仂文、傣哪文、傣綳文和金平傣文。
此外,傈僳族中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眾,使用一種用大寫拉丁字母及其顛倒形式的字母拼寫傈僳族的文字,還有維西縣的一兩個區使用當地農民創制的傈僳音節文字「竹書」。滇東北部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人,使用一種把表示聲、韻、調的符號拼成方塊的苗文。佤族中信仰基督教的少數人,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相關內容:
中國歷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而民族的分布特點則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重慶市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無本民族語言外,其他54個民族均有本民族語言。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少數民族語言已經或快要消亡。盡管中國在少數民族語言保護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其語言多樣性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對此,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指出: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互聯網等的沖擊,正處於逐漸消失的危險。
因此有關機構和語言學界都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搶救瀕臨消失的民族語言。保護民族語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
『玖』 中國56個民族中有哪幾個民族有文字
在56個民族中,朝鮮,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彝、傣、拉祜、景頗、錫伯、俄羅斯12個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漢、回、滿三個民族通用漢語漢文。
其中蒙古族使用一種豎寫的拼音文字,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還使用一種以通用的蒙古文為基礎,適合衛拉特方言特點的拼音文字。雲南傣族在不同地區使用4種傣文,即傣仂文、傣哪文、傣綳文和金平傣文。
此外,傈僳族中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眾,使用一種用大寫拉丁字母及其顛倒形式的字母拼寫傈僳族的文字,還有維西縣的一兩個區使用當地農民創制的傈僳音節文字「竹書」。滇東北部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人,使用一種把表示聲、韻、調的符號拼成方塊的苗文。佤族中信仰基督教的少數人,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為促進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幫助一些少數民族改進和創制了文字,先後對傣、彝、景頗、拉祜文字行了改革,同時採用拉丁字母幫助壯、布依、苗、黎、納西、傈僳、哈尼、佤、侗等十幾個民族設計了十四種文字方案,以便於書寫、學習和印刷出版。
它們是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壯文、哈薩克文、錫伯文、傣文、烏孜別克文、柯爾克孜文、塔塔爾文、俄羅斯文、彝文、納西文、苗文、景頗文、傈僳文、拉祜文和佤文。
除以上列舉的文字以外,還有一些在歷史上用過,後來停止使用的文字。這些文字是突厥文、回鶻文、察合台文、於闐文,八思巴字、西夏文、東馬圖畫文字、東巴象形文字、水書、滿文等17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