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土族文字圖片

土族文字圖片

發布時間:2022-07-28 06:44:20

1. 土族介紹,兩三分鍾,好背些的,還要另副圖片

土族介紹
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以土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縣,被稱為「土族之鄉」,土族191624口人大都居住在這兒。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土族之鄉便是互助縣。關於土族的先祖,學術界尚無定論,大多數傾向於吐谷渾說。吐谷渾是遼東鮮卑族,在4 世紀初遷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肅南部,後逐漸建立吐谷渾王國,公元663 年,吐蕃攻佔吐谷渾全境,吐谷渾王諾曷缽避走涼州(今甘肅武威),後又遷居今寧夏,其部屬之一部分散居祁連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縣一帶。後來經過與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時形成土族,史書上稱之為「土人」,互助土族則自稱「蒙古爾」、「察汗蒙古爾」。土族具有十分豐富的民間文學藝術。故事眾多,歌謠豐富。
人口與分布

土族是我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在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土族人口為192,568人。居住在青海、甘肅、雲南和貴州。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是最大的土族聚居區。主要分布在加定、五十、東山、東溝、丹麻、紅崖子溝、松多、城關、檯子、五峰、東和等鄉鎮。

青海省民和縣的土族,主要分布在中川、官亭、峽口、前河、甘溝、杏乃、川口、滿坪等鄉鎮,以中川、峽口為最多。

青海省大通縣的土族,主要分布在遜讓、寶庫、多林、西山、青林、城關、青山、斜溝、東峽等地。縣境位於湟水以北,祁連山南麓。

甘肅省天祝縣境內的土族,主要分布在天堂、朱岔、古城、石門等鄉。積石山的土族,分布在大河家等地;卓尼的土族,主要分布在康多地區。

青海省同仁縣的土族,分布在隆務河中游的年都乎、吳屯、郭瑪日、尕灑(沙)日、妥(脫)加等村莊。

青海省樂都縣的土族,主要分布在湟水以北的達拉共和地區。門源縣的土族,主要分布在縣境東部大通河北岸的克圖地區。

除上述地區外,雲南省和貴州省各有二千多土族人;青海省的烏蘭、貴德、西寧、平安、湟中、湟源,甘肅省的臨夏、永靖、肅南、武威、永登等縣市散居著少量土族人。

地理環境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北部,湟水北岸,祁連山東南麓,境內山川相間,地勢北高南低,有海拔4242米的高山地區,也有海拔2200—2500米的川水地區。

青海省民和縣土族地區,在黃河北岸,民和縣南,地勢北高南低,海拔1720—1200米。境內有趙木川、中川、下川三條大溪,故此地習慣上又稱為三川。三川北面大多為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的淺山區,而沿河川水地區,則土地平坦,耕地成片,氣候溫和。

青海省大通縣的土族地區,位於湟水以北,祁連山南麓。四周崇山環繞,境內河流密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形似桑葉。因高度、氣候、植被、土壤的不同,全縣分為川水、淺山、腦山和高山四個地區。

2. 土族現在有自己的文字

土族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1979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現正在試用當中。

3. 土族歷史及祖先的起源

土族源於蒙古人。

土族自稱「蒙古爾」(蒙古人)或「察罕蒙古爾」(白蒙古),反映了土族族源與蒙古族的密切關系。在互助縣土族中,廣泛流傳著祖先來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大將格日利特(格熱台)率部留駐索卜灘(今互助縣境內,意為蒙古灘),不久病死。

其部屬留駐下來,以後與當地霍爾人通婚,逐漸繁衍而成土族的傳說。這種傳說在清代藏文文獻《佑寧寺志》中有明確記載:13世紀初,「成吉思汗之部將格日利特率領其部屬到此,現今的霍爾人約為這些人的後裔。」

1604年,佑寧寺落成時,格日利特被追封為「尼達」(地方保護神),其銅像被供奉在佑寧寺,所以土族長期以來把他當作本民族的祖先來崇拜。

漢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軍曾來西寧一帶的記載。《元史·太祖本紀》有「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三月破洮河、西寧二州」的記載。互助縣時屬西寧州治,距西寧僅四十五公里,這可與傳說相印證。

土族來源於一部分蒙古人,除了民間傳說、史籍記載外,還可以從語言方面得到證明。土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詞彙約有一半以上和蒙古語喀喇沁方言相似。

不但如此,在《蒙古秘史》、《華夷譯語》等著作中記載的許多13、14世紀的古蒙古語詞彙,現在還有一部分保留在土語中。

(3)土族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語言

土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基本詞彙和蒙古語相同或相近,和保安語則更為接近一些。土族語分為互助、民和、同仁三大方言區,其間有一定差別。

同時,土族長期同漢、藏人民友好相處,其語言也受到了漢語、藏語的很大影響,在宗教用語上採用藏語借詞較多,在生活用語和新的名詞術語中,漢語借詞較多。

土族沒有文字,使用漢字、藏文。新中國成立後,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土族人民的意願,國家在1979年為土族人民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字母形式的土語文字。

文學

土族的民間文學,是以口頭相傳的形式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文藝工作者搜集、整理了部分土族口頭文學。這些作品大多反映了現實生活,熱情地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以及與惡勢力搏鬥的勇敢精神。

根據已經掌握的資料,土族民間文學按其內容和體裁,可分為「花兒」、敘事詩、家曲、傳說故事、寓言、歌謠等。

4. 土族的介紹

土族是中國人口比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人口大約接近29萬。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縣和樂都縣。部分散居於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有2萬多人聚居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蘭州市永登縣、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等地區。其中青海省境內的土族約佔全國土族總人口的85%。

5. 五十六個民族語言文字

朝鮮族

朝鮮語

朝鮮文
蒙古族

蒙古語

蒙古文
回族

經堂語

小兒經
藏族

藏語

藏文
維吾爾族

維吾爾語

維吾爾文:維吾爾老文字、維吾爾新文字
苗族

苗語

老苗文、黔東苗文、湘西苗文、川黔滇苗文、
滇東北苗文(後4種為新創)
彝族

彝語

老彝文、規范彝文(新創)
壯族

壯語

方塊壯字、壯文(新創)
布依族

布依語

布依文(新創)
滿族

滿語(已消亡)

滿文
侗族

侗語

侗文(新創)
瑤族

勉語、布努語、拉珈語

門方言文字、勉方言文字
白族

白語

老白文、白文(新創)
土家族

土家語

土家文(新創)
哈尼族

哈尼語

哈雅文、碧卡文(均為新創)
哈薩克族

哈薩克語

哈薩克文:哈薩克老文字、哈薩克新文字
傣族

傣語

老傣仂文、新傣仂文、老傣那文、
新傣那文、傣綳文、金平、傣文
黎族

黎語

黎文(新創)
傈僳族

傈僳語

老傈僳文(大寫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格框式拼音文字、表音的音節文字)、新傈僳文
佤族

佤語

佤語、佤文(新創
畲族

畲語

拉祜族

拉祜語

拉祜文
水族

水語

水書
東鄉族

東鄉語

納西族

納西語

東巴文、哥巴文、瑪麗薩文、納西文(新創)
景頗族

景頗語、載瓦語

景頗文、載瓦文(新創)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語

柯爾克孜文
土族

土族語

土文(新創)
達斡爾族

達斡爾語

達呼爾文、達斡爾文(新創)
仫佬族

仫佬語

羌族

羌語

古羌文、羌文(新創)
布朗族

布朗語

撒拉族

撒拉語

撒拉文
毛南族

毛南語

仡佬族

仡佬語

錫伯

錫伯語

錫伯文
阿昌族

阿昌語

普米族

普米語

塔吉克族

塔吉克語

怒族

怒蘇語、阿儂語、柔若語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語

俄羅斯族

俄羅斯語

俄文
鄂溫克族

鄂溫克語

德昂族

德昂語

保安族

保安語

裕固族

東部裕固語、西部裕固語

京族

京語

越南文
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

塔塔爾文
獨龍族

獨龍語

獨龍文(新創)
鄂倫春族

鄂倫春語

赫哲族

赫哲語

門巴族

門巴語、倉拉語

珞巴族

珞巴語

基諾族

基諾語

基諾文(新創)
高山族

泰耶爾語、賽德語、鄒語、沙阿魯阿語、
卡那布語、排灣語、阿眉斯語、布農語、
魯凱語、卑南語、邵語、薩斯特語、耶眉語

6. 土族的歷史簡介:土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土族的歷史簡介:

土族,是中國人口比較少的民族之一,土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國家在1979年為土族人民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字母形式的土語文字。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青海的民和、大通兩縣和甘肅的天祝藏族自治縣也比較集中,其餘的則散居在青海的樂都、門源、都蘭、烏蘭、貴德、共和、西寧和甘肅的卓尼、永登、肅南等地。

土族的傳統節日:

1、春節

春節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之一。

2、端午節

和漢族一樣,土族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過端午節。

3、中秋節

土族過中秋,也與漢族傳統大致類似,月亮出來之前,人們在房頂上獻月餅、果子、核桃、棗兒之類供品,並點一對油燈。月亮出來後賞月,一直等到燈油熄滅之後,將所有供品拿下來全家分享。

農民開始播種。晚上吃油餡餛飩,在油餡里摻放幾粒麥粒和穀物,吃剩的餛飩分給家畜,以示莊稼是養人養畜之寶。

4、穀雨節

在穀雨那天莊稼人請人寫「穀雨」。因過去在三川地區蠍子繁衍很多,為防止蠍皙,在一張黃裱紙的上半部書寫「天師到門庭,仙氣吹一口,蠍子不出洞,太上老君急急如令」。

人們一般在黃裱紙下半部畫一隻公雞,嘴裡銜一隻蠍子,有雞人家從雞冠上取一點血滴在蠍子身上,然後將黃裱紙貼在牆上。

5、天社節

農歷春分時節,土族人民要上墳祭祖。同姓親戚們將一頭豬或一隻羊宰殺後抬到祖墳所在的地方,有條件的家裡還做一盤雞,具體作法是將一隻大公雞用針刺殺後去毛煮熟,雞身蓋上用紙剪成的花衣。

雞嘴裡銜上一撮棉花,然後將雞裝在木盤里,周圍還擺上以豆芽、雞蛋、臘肉、蔥等做成的5碗涼拌菜,供獻在祖墳前。祭祖時,人們將宰殺的豬或羊放在木板上抬到祖墳的後土祭祀,焚化紙錢等,男女跪拜,並由其中一位長者祈禱祖先賜福於後代。

6、納頓節

民和三川地區土族在莊稼豐收的農歷七月開始,舉行本民族傳統節日「納頓」。「納頓」是土語,意為娛樂。納頓節是民和三川地區土族人民為慶祝豐收而每年舉行的獨有的傳統節日,從農歷七月十二日起。

「納頓」從莊稼成熟最早的下川宋家村開始,間隔一天或數天,由下川經中川的祁、楊家等地,漸漸北移,一直延續到上川的趙木川、官亭鮑家一帶,最後以農歷九月十五日的朱家「納頓」收尾。

7、花兒會

土族山鄉還盛行專門賽歌的「花兒會」,多在每年農歷二月二、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舉行。

8、九月九廟會

農歷九月九至十一日,三川一些村廟里舉行九月九廟會。

人們在第一天請來法師和陰陽,剪蟠立桿。法師開始穿戴法衣時,旁邊二人唱《打扮曲》,對法師的一身穿戴從頭到腳大加誇贊。法師裝束已畢,拈香祈禱,開始作法,邊舞邊唱《蓮花曲)。蓮花曲分為五段,即青、紅、皂、白、黃五色蓮花。

9、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土族的臘八節。凌晨時分,家家到河灘上背回幾塊冰立在果樹或糞堆上。又抱一堆麥草分別在地里、糞堆上和果樹底下將其燃燒。院中盛放一碗清水,待結成冰後,根據冰凸起的形狀預測來年莊稼的收成情況。

10、擂台會

互助縣府所在地威遠鎮,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唱擂台戲。據史料記載,宋代以前,威遠鎮一帶叫「諾術斗」(土語意為森林地區),宋時改稱「牧馬營」,為軍事要地,是兵戎活動頻繁之地。

11、雞蛋會

每年農歷三月三、三月十八、四月八,大通、互助一些地區舉行的傳統廟會,趕會的人都帶許多熟雞蛋,在會場上敲擊作戲,被敲破者將蛋送給贏家取樂。所以人們習慣地叫做「雞蛋會」。

12、觀經會

觀經會是佑寧寺歷年舉行的祈願法會。佑寧寺系土族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舊稱「郭隆官巴」(鷹谷寺)。史稱「溫北諸寺之母」。該寺於每年農歷正月十四日、六月初八九舉行兩次規模宏大的觀經會。

7. 土族有文字嗎



過去土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

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基本詞彙和蒙古語相同或相近。

由於過去通用漢語,所以土語的詞彙從漢語吸收了大量的借詞,亦有部分借詞從藏語而來。

1979年,青海省有關部門制定了以中文拼音為基礎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試行推廣。

8. 中國有多少種文字

當前,頗有權威的大型工具書《辭海》一千三百餘萬字,所收錄的單字,也只有一萬四千八百七十二字,比《新華字典》僅多了三千七百餘字。

國家出版局抽樣調查統計:我們現在最高用字量只有六千三百多字,而最常用的字八百零七個,次常用的字一千零三十三個,也就是說,一般的書面使用文字只有一千八百四十個字。

(8)土族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大約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河南安陽,有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從此,中國殷商史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新時期。按中國古文字學家的意見,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

它已經比較復雜,已發現多達3000個以上字匯,包括名詞、代名詞、動詞、助動、形容詞等數大類,而且還能組成長達170多字的記敘文。所以學者們肯定甲骨文決不是我中國文字的初創階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經有一段較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了。

甲骨文的發現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國子堅王懿榮得了大病,四處求醫找葯,無意中發現葯材中有一種刻了文字的龜甲,認為是很有價值的古物,於是便派人此處搜購,原來這些龜甲是河南安陽一帶農民拾獲後賣給中葯店的,後來經研究發現龜甲上的紋路應該就是古老的文字。

這個發現轟動了學術界和文化界,從此,甲骨文受到許多學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視。 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用來卜斷吉凶的,占卜的過程先利用火燒灼龜甲,龜甲上便會出現裂痕,商代的人們便根據這裂痕卜斷吉凶,並將卜問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刻在龜甲上,而這些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便稱為「甲骨文」。

9. 簡介土族

土族簡介:

土族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當中,人口比較稀少的民族之一,土族人所說的語言是屬於阿爾泰語也就是蒙古族的語種,國家在1979年的時候為土族的同胞們創造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

土族的主要居住地是在我國青海的互助土族自治縣,大部分的土族人民都集中在青海的民和,大通兩個縣和趕圩的天祝藏族自治區。

(9)土族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土族的服飾文化:

1、斜襟袍:土族男女均多穿高領或翻領斜襟袍。這種袍除了肥大、寬大外,最富特色的便是五彩袖。五彩袖用紅、黃、綠、白、藍等五色彩布或綵綢拼制而成的,土語叫阿拉肖梢。

袖筒一般長過手,所以民和等地又稱之為「罩袖」。有的袖筒由里向外一截比一截窄瘦,有的又呈寬長的直筒狀,袖口裡子縫半尺長的紅邊,穿上後將紅里翻出外面。

據說早期的花袖是用七色彩布縫制的,後來演化為五色,而且這些色彩都是依照彩虹的顏色調拼而成。看上去諧調、鮮艷、美觀、大方,土族也因此而被稱為穿彩虹花袖衫的人。

2、肥大上衣:土族是以農耕為主的農業民族,有過畜牧經濟的歷史。在民族服飾中就反映了這種現象。在土族服裝中,沒有完全擺脫皮袍、皮襖等皮毛製品,男子還常常以袍服為禮服。

婦女的上衣雖用棉布、綢緞等製作,但普遍較為寬大,一般都長及膝蓋,外面還常套穿一件長長的坎肩,從中能看到畜牧民族袍式服裝的影子。

3、土族頭飾:土族婦女講究頭飾,在土語里,頭飾叫扭達,式樣復雜,各地不一樣。有的叫三叉、干糧、羊腔、馬鞍橇等。

現在,繁多的頭飾已經沒有什麼人用了,變得簡單方便。姑娘一般梳三根發辮,已婚者梳兩根,末梢相連,以珊瑚、松石等綴飾,再戴上織錦氈帽,十分漂亮美觀。

10. 什麼民族文字

現在中國56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滿族已不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而直接使用漢字外,有29個民族有與自己的語言相一致的文字,由於有的民族使用一種以上的文字,如傣語使用4種文字,景頗族使用2種文字,所以29個民族共使用54種文字。
列表如下:
民族名稱 使用文字的名稱
蒙古族 傳統蒙文、托忒文
藏族 藏文
維吾爾族 維吾爾老文字、維吾爾新文字
苗族 老苗文、黔東苗文、湘西苗文、川黔滇苗文、滇東北苗文 (後4種為新創)
彝族 爨文、規范彝文
壯族 方塊壯字、壯文(新創)
布依族 布依文(新創)
朝鮮族 朝鮮文
侗族 侗文(新創)
瑤族 門方言文字、勉方言文字 白族 老白文、白文(新創)
土家族 土家文(新創)
哈尼族 哈雅文、碧卡文(均為新創) 哈薩克族 哈薩克老文字、哈薩克新文字
傣族 老傣仂文、新傣仂文、老傣那文、新傣那文、傣綳文、金平 傣文 黎族 黎文(新創)
傈僳族 老傈僳文(大寫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格框式拼音文字、表 音的音節文字)、新傈僳文
佤族 撒拉語、佤文(新創)
拉祜族 拉祜文
水族 水書
納西族 東巴文、哥巴文、瑪麗薩文、納西文(新創)
景頗族 景頗文、載瓦文(新創)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文
土族 土文(新創)
羌族 羌文(新創)
錫伯族 錫伯文
俄羅斯族 俄文 獨龍族 獨龍文(新創)
基諾族 基諾文(新創)
一些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為了保存並發展民族文化,擴大信息來源,提高科學水平,千方百計地創造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主要是50年代,政府組織語言學專家、少數民族知識分子經過調查研究,先後為壯、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納西、侗、佤、黎等10個民族制訂了14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其中,分別為苗語的不同方言制訂了4種文字方案,為哈尼語的不同方言制訂了2種文字方案。後來又為景頗族的載瓦支系制訂了拉丁字母形式的載瓦文方案,為土族制訂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文方案。80年代根據本民族的要求,又為白、獨龍、土家、羌、基諾等民族設計了拼音文字方案。 藏、彝、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朝鮮、傣等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字,有的文字如藏文、彝文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他文字也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它們大部分已經有比較規范的習慣用法,使用范圍較廣,影響也較大。苗文和壯文雖然創制時間不長,但使用人數也較多。

閱讀全文

與土族文字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簡單的折紙船圖片 瀏覽:263
萌的動漫人物男生圖片 瀏覽:237
word圖片裡面插入二維碼 瀏覽:573
qq背影圖片文字控白色 瀏覽:704
如何除掉多餘的圖片 瀏覽:577
戴墨鏡中國男生圖片大全 瀏覽:658
相冊里有衣服圖片怎麼在淘寶上找 瀏覽:907
白色皮衣搭配圖片女生 瀏覽:870
光頭雕刻發型圖片大全 瀏覽:106
狗狗睡覺姿勢圖片大全 瀏覽:515
禿頂的發型圖片男生 瀏覽:819
動漫摸頭的圖片 瀏覽:864
word圖片無法點選 瀏覽:143
畫男孩的圖片簡單畫法 瀏覽:181
動漫圖片女生閨蜜圖片大全 瀏覽:661
淳元化寶圖片及價格 瀏覽:195
古代女孩圖片簡筆畫圖片大全 瀏覽:522
賣羊肉女生圖片 瀏覽:405
動漫網球女生圖片 瀏覽:809
日系遮肉衣服搭配圖片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