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內外農村生活的圖片,照片,文字資料
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十一五」時期,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當前,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3)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貳』 找一張圖片,就是一個農民工兄弟抱著磚,下面配著字「我抱起了生活,但是沒有手抱你!」
請採納。
『叄』 上海農民工被困,吃著白水煮麵差點哭出聲,這一畫面有多讓人感到心酸
這一畫面著實讓人感到一陣陣的心酸。
對於此事,我想說,目前很多人都處於物資不足的情況,但看到農民工的日常生活後還是會心疼。畢竟他們離開家人來到這個城市工作,處境如此艱難。然而,我們艱難的疫情很快就會過去,光明終將到來。還好這位好心的房東給他們送了很多菜,暫時緩解了他們窘迫的局面。希望疫情能夠早日過去,讓我們大家的生活都回歸平靜。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肆』 新農村的容貌是什麼樣子
是寬敞的柏油路馬路,現代化的廣場公園社區公共休閑娛樂設施,有安全的景觀護欄裝飾,家家戶戶住上了新的房子,大部人有四輪代步車,學校美麗整潔電腦教學設施聯網,山清水秀,環境整潔,人人講文明,機械化農耕。
中國新農村就是建設改善農民衣食住行,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比如通電,自來水,通車的寬敞的馬路,大又舒適的住宅樓等,其他就是農民的生活保障機制,全民納入社保實現城鄉一體化等。
農民對新農村的認識大多都是簡單一兩句話的描述,針對非常具體的某一個或兩個方面。通過對農民的回答進行整理和分析後發現,當前農民對新農村的認識主要集中在房屋規劃與改造、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村莊環境的改善等「生活寬裕」和「村容整潔」兩個方面。
其次是「生產發展」中生產條件的改善。總體來看,農民對新農村的認識中極少涉及「鄉風文明」與「管理民主」的相關內容。
「生活寬裕」的理解:
生活寬裕是對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要求,雖然國家沒有設定其考核范圍,但農民卻表達了他們心目中的衡量標准。在表達對生活寬裕的理解時,農民的回答中主要包含以下這些標准和內容。
『伍』 為什麼說農民是中國最幸福的人他們哪裡幸福
農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崗位之一。由於活的有自尊,無需受黑心領導和老總的蠻不講理指責,無需每天加班,加班加點掙的錢都被各種各樣托詞「罰」回去了!時長自身操控,生活過的舒適安逸。不需要每日急三火四地坐車攆時長,為保持在城市的生活支出,職工每日擔憂喪失收入來源,一旦沒有工資馬上就如乞丐沒兩種,務必盡早另找個工作,農戶無需那樣。
老闆,但更多的是打工族。就現階段農村的生活現況看來,只需家中組員並沒有重疾,並沒有殘廢及洪澇災害。農民的生活可謂是無憂無慮的幸福快樂日子。新中國的成立七十多年來,農民生活由吃的飽向吃的好變化,生活的幸福不僅是反映在吃穿上,現社吃的難題只佔交易的一部分,許多農戶也在城內購買了房子,很多家中有汽車,生活的幸福指數值越來越高。不容置疑,現在是農民迄今為止最幸福的階段。
『陸』 老照片:90年前山東農民的日常生活,踩水車一幕再也見不到了嗎
老漢用獨輪車推一塊石頭。石頭是威海農民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料,蓋房子、鋪路、磨面都離不了。
威海的村莊景象。房子是用石頭蓋起來的,道路是用石頭鋪起來的,看上去就是一座石頭村。威海多山,到處是巨石,農民往往就地取材,使之服務於生產生活。從照片中看,那些石頭並沒有經過精細的加工,但被匠人很妥帖地築成了堅固的房屋和平坦的道路,你不能不佩服他們的手藝。
踩水車的農民。在沒有機械噴灌技術的年代,水車是最為便捷的灌溉農田的工具。農民踩動輪軸,可帶動板葉刮水上行,流入農田。隨著近代農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悄悄地退出歷史舞台。
村子裡玩耍的孩子。1932年,山東沒有戰亂,農民大都能安居樂業,不至於流離失所。山東農民以勤勞、能吃苦著稱,只要有一個和平的環境,他們靠著自己的雙手,一定能掙回生活所需的衣食。
在獨輪車上休息的農民。他身後是玉米地,應該是剛幹完農活休息一下。這張照片記錄了一個典型的山東農民的形象,1990年前後我所見到的山東農民,依然是這樣的形象:不修邊幅而又憨厚善良。
『柒』 用一段文字描寫農民在田間勞動的情景
我經常到農田去看農民辛勤的工作。當你走到田間,映入您眼簾的是一片片白雲似的棉田和金燦燦的玉米田。這是我們那兒的主產作物。遠處機器的轟隆聲是農民伯伯用拖拉機翻耕土地。准備播種小麥。路兩旁是一排排挺拔的白楊樹,成群的鳥兒在上面嘰嘰喳喳的唱著,像是在歡迎我們呢!
夕陽下村子裡各家各戶炊煙裊裊升起,整個村子便籠罩在輕柔的煙霧中,朦朦朧朧。我經常到田間玩耍:捕捉在田吃食的麻雀,和夥伴們一起在田間嬉戲打鬧,一起玩耍,否提多開心了。晚上,星星落進了塘里,一陣微風吹來,星星的眼睛似乎閃的更快了。
人們躺在陽台上看新聞。村裡不時傳來幾聲狗叫,更顯示出村子的安逸與閑適。我們坐在凳子上聽躺在椅子上的爺爺講那一個個動聽的故事。
描寫的特點:
細描與白描
細描:使用大量生動、貼切的比喻,絢麗的文字,斑斕的色彩,進行濃筆塗沫。
例如《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白描:以質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徵,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寫法。
魯迅在《作文秘訣》中寫道:"白描卻沒有秘訣。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反一調: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南腔北調集》)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對父親的描寫就是這樣。也可以說,白描實際上是用敘述的方式進行描寫。
靜態與動態描寫
靜態描寫:指平面地靜止地對人物或景物進行描寫。如《子夜》一開頭,描寫黃昏時蘇州河外白渡橋的景色,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表現三十年代舊上海的畸形的繁華的。
動態描寫:指以動來寫靜,或把物用擬人化的手法進行描寫。如朱自清《綠》中所寫的梅雨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彷彿一隻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捌』 清末老照片:北方農民的日常生活,蹲在牆根吃飯,給手推車裝風帆嗎
清朝末年,法國傳教士梅蔭華(Michel De Maynard)活躍在山東、陝西、北京等地。很特別的一點是,他深入農村,用照相機記錄了農民的日常生活。這在那個時代是很罕見的做法,因此他的攝影作品顯得尤其珍貴。其拍照水平談不上高超,但這些照片很好地還原了歷史面貌。
裝了風帆的獨輪車。
我只見過給船隻安裝風帆的,今天第一次看到給手推車也安裝風帆,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不得不感慨民間智慧無窮!在順風而行的情況下,車夫推行確實更輕松一些。
獨輪車是一個很笨重的運載工具,難以駕馭。就照片中所見,車上裝的東西並不算很多,但還是要1個人推、4個人拉,費了勁了。
從穿著來看,照片拍攝於冬天。在北方,很多農民習慣蹲在牆根吃飯,冬天曬太陽,夏天找陰涼。直到今天,這種情況仍多多少少地存在。為什麼要蹲在牆根吃?我想來想去,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
對4個大人、2個小孩而言,餐桌上的飯食顯然並不豐盛。根據文獻記載,清末北方農民的飯食以粗糧為主,偶爾有蔬菜,大部分情況下以鹹菜下飯。肉類只有在逢年過節才能吃一頓。
前文說清末農民的餐桌上一年四季少有葷腥,可能有人要問,他們養豬養雞,為什麼不宰殺吃肉呢?捨不得啊!家庭養殖是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換點錢要用於買農具、買衣服、看病、娶媳婦等等,用錢的地方多著呢。
『玖』 清朝農民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
如今關於清朝時期的電視劇和書籍可謂多不勝數,但這些內容講述的不是後宮妃嬪們的宮斗,就是帝王將相的文韜武略。關於普通人的生活場景卻很少會有涉足。那麼在清朝時期,佔全國人口五分之四以上的農村農民真實生活又是怎麼樣的呢?
在理想狀態下,清朝農民世世代代就生活在這樣一種圈子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是一旦天災或是兵禍降臨,這種樸素的農耕生活就會被打亂。如果秩序沒有得到及時恢復,純朴的農民也很可能會變成最容易受到煽動的危險分子,從而危及帝國的安全。因此當災難發生時,清朝皇帝往往會第一時間派欽差大臣前往地方去賑災,並免除該地區的稅賦,以期望盡快消除災難帶來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施堅雅《中國農村的集市和社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