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二人轉文字圖片

二人轉文字圖片

發布時間:2022-08-22 15:26:43

A. 東北的二人轉資料150字

原名好象是周淑珍,可能是吉林榆樹的,小時侯我總去看她的戲,當時藝名「白牡丹」搭檔是趙小軍、據說是夫妻

B. 求二人轉小帽《十唱裙釵女》帶詞簡譜`謝謝了!

二人轉唱詞《牆里牆外》片段 繁星眨眼月牙彎呀哎微風輕吹柳樹尖啊二嫂我探黑八伙來到那牆根前蔦悄地探頭縮腦往過賣單啊牆里是寡婦家呀牆外大光桿啊兩邊都空的撈地缺心又少肝呀二嫂我自打守寡一直沒找伴啊大發我四十多歲還沒有老婆孩好政策打開了心中的門兩扇呀多年的乾巴樹又冒了小牙尖呀大發我返老還童越來越添彩啊二嫂我成介好樂不願意在打單啊一看見光棍大發心裏面就打閃呀一看見寡婦二嫂心裡就撒歡啊別看他憨的呼的說話好紅臉唉竟能在我的心中占個大地盤別看這牆里牆外隔地不太遠啊可我總列列溝溝不敢上跟前啊怕只怕若出是非兩下都不夠臉光屁股推碾子整不好得可磣一圈

C. 「東北二人轉」是什麼文化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盟一市(現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洲國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一起數人,即鄉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二人轉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並叫得越來越響。 二人轉植根於民間文化,表演台詞具有濃厚的鄉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點,由名演員趙本山凈化為綠色版本之後始得以上檯面。 二人轉:俗文化的生命力
輕松幽默,樂在其中 借著春晚小品《不差錢》機緣,二人轉演員小沈陽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成為備受大眾追捧的娛樂明星。與此同時,小沈陽也引來不少質疑和批判。小沈陽作為一名大眾娛樂明星,必然要被指指點點、說三道四,也都屬正常,沒必要大驚小怪。但是,我發現,在對小沈陽質疑、批判的時候,許多人都不約而同地、自覺不自覺地以「雅人」自居,理直氣壯地把「雅」當作一個絕對美學尺度,然後,把小沈陽歸入低俗、粗俗、惡俗之中。不是小沈陽不能批評,而是這種雅俗分類和對立的絕對美學原則存在著嚴重問題,與現代社會的多元文化理念格格不入。 什麼是雅?什麼是俗?區分雅俗的標準是什麼?沒有無緣無故的雅,也沒有無緣無故的俗,世界上本來沒有雅俗之分,雅人為了自己的雅而說另一部分人俗,就有了雅俗之分。在中國古代,周朝有一整套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傳說是周公創建的。這種禮樂制度是對人群的分類,它嚴格規范了人在社會中尊卑貴賤的等級地位,任何人必須服從這種規范,否則就要冠之以相應的罪名,並給予相應的懲罰。這種禮樂制度是儒家思想的基礎,孔子的「克己復禮」的「禮」可以看作是周朝的禮樂制度總稱。「禮樂」是符合禮制等級規定的音樂舞蹈。在周朝,「雅」指一種宮廷貴族樂器。《周禮》記載了這種樂器,把它和許多貴族宮廷樂器並列在一起。這些樂器由樂官掌管,由專業人員演奏,稱為「雅樂」,用以配合貴族的禮儀活動。舞樂規模的大小,取決於貴族的級別。由於「雅」高高在上的貴族化地位,「雅」就演變為「正確」、「規范」、「標准」、「美好」的同義詞了,就變成了高於俗的絕對性的文化和美學尺度了。可見,雅俗分類和對立不是天然的或客觀的,而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之下建構起來的,是統治權力規定出來的。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秩序,貫穿著統治權力的意志和偏愛。用今天的話來說,雅是社會主流文化,是統治者喜愛、倡導的文化,統治階級的文化總是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化;俗則是邊緣文化,是被主流文化所排斥、壓抑的文化,或者是不受重視的零散的文化存在。 雅俗分類、對立總是和社會文化秩序聯系在一起,所以,在中國古代,雅俗分類、對立就從來沒有消失過。「雅」為了保持自己的生機和活力,往往要從俗中大量汲取營養或者直接把俗變成雅,可是,那些俗的一旦變成雅的,便一定忘記了自己從前的出身,又製造出新的俗來,以標榜自己鶴立雞群的優勢地位。所以,雅俗的內涵在不同時期可以不同,但是,雅俗卻一直處於緊張的對立、沖突狀態。因為分類的目的不是劃分不同文化類型或風格,而是要排斥、壓制一部分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詩文是高雅的,而戲曲、小說則是低俗的。如果深究起來,在詩文之中,「文」要比詩更高雅,因為「文」總是和權力者聯系在一起,只有特權者才有寫字的必要和需要。巫師占卜、史官記事最需要文字,而詩則和民間、民眾聯系更密切一些。《詩經》在春秋以前是俗文學,到了漢代它才變成了經典。詞在唐代興起的時候是低俗的,但等到了宋代蘇軾「為詞立法」就變成高雅的了。從皇帝、大臣一直到普通知識分子,都以詩文顯示自己高雅,並把戲曲、小說和其他民間藝術看作是低俗的。唐宋到明清的小說和元代以來的戲曲,由於帶著社會普通人的嗜好和價值,一直被認為是低俗的。《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西廂記》、《牡丹亭》這些我們今天看來是經典的作品,在當時卻難登大雅之堂,甚至被看作是誨淫誨盜而遭到禁毀。詩文與小說戲曲的雅俗對立格局在晚清——「五四」期間被徹底打破,小說、戲曲在新文學之中一直是受到重視的文體。現在誰要說小說不高雅,會被大家當作瘋子的。 為什麼會存在著這種雅俗式二元對立的緊張沖突呢?我以為其根源就是大一統的專制文化。專制文化最本質的特點是製造絕對知識即絕對真理。這套絕對知識不對對象進行分類,也沒有任何自我限制,它高高在上,放之四海而皆準。它就如同一個過濾器一樣,過濾一切,凡是不符合它的尺度的,一律淘汰出局,打入低俗之列,而經過過濾器的東西又變成了過濾器的一部分。人們總是附庸風雅,自覺不自覺地尋求一個終極高雅,然後,用它統一一切,追求一種齊一性的統一規范。如此循環往復就導致了雅俗之間沒完沒了的二元對立,造成了文化專制所無法避免的文化等級觀念和文化歧視。我以為,對小沈陽的質疑、批判在很多人那裡,就是這種專制文化心態的無意識流露。 我以為,小沈陽的問題其實質就是如何看待民間藝術的問題,如何評價二人轉這種民間藝術作為大眾娛樂進入主流娛樂文化的問題。二人轉是民間藝術,它的歷史往長了追溯也僅僅300年左右,二人轉被主流文化接納是新中國以後的事情。從二人轉自身發展來看,雖然它也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演員,演出過一些優秀作品,但是,它的影響也主要局限於東北地區;即使在東北地區也主要流行於鄉村。「文革」結束以後,由於多元文化的逐漸崛起,由於趙本山等人的努力和影響,才由鄉村進入城市,逐漸為全國更多的觀眾所了解、接受。小沈陽是典型的二人轉演員,帶著二人轉所特有的民間鄉野氣質。他的男扮女裝、他的說口都是傳統二人轉的重要表演因素,他的一招一式都流淌著二人轉的精神氣質,而他的流行歌曲演唱則是二人轉進入都市之後的變異,從社會娛樂文化的角度看,它仍然帶有十足的民間鄉野氣質,是一種原創性很強的大眾娛樂文化品種。它給大眾娛樂文化增添了一種狂野而獨異的東北風味。它為大眾所喜聞樂見,市場票房就充分說明了這點。對這樣一種洋溢著民間智慧的大眾娛樂文化,應該尊重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讓它在消費市場中逐漸完善自己。不喜歡、討厭、反感也都是正常的,這既有接受過程的問題,也有個人嗜好和偏愛的問題。因為沒有哪一種藝術一開始就獲得所有的觀眾,也沒有哪一種藝術能征服所有的觀眾,即使是經典也不例外。但是,用雅俗對立的思維方式去衡量它,再用終極高雅的尺度去貶斥、否定它,就毫無道理了。因為這種終極高雅的絕對美學,根本無法與現代社會多元文化接軌,完全違背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理念。 從目前文化狀態看,多元文化觀念在學理層面已經變成了一個社會共識,我們很難看到還有誰對多元文化觀念的合理性持懷疑態度。這種傾向即使在「雅俗」觀念上也凸顯出來。就我的觀察而言,「雅俗」一詞雖然被很多人使用,但是,其內涵已經完全發生了變化,它僅僅是不同文化的分類,不帶有價值判斷,不帶有文化等級觀念。許多人用雅文化指稱主流文化以及先鋒性文化,用俗文化指稱通俗文化、大眾文化,並特別注重雅俗對立的動態結構和消解。但是,也無可否認,由於我們長久的文化專制傳統,相當一部分人(也包括藝術家、學者)仍然因襲著封建文化的雅俗觀念。創作過《潘金蓮》的著名戲劇家魏明倫批評春晚小品《不差錢》「差道德」。在他的觀念里,任何藝術都要提供明確的道德教訓,只有提供道德教訓的藝術才是藝術。他還不知道現代藝術是多元存在,以至於把古老的「文以載道」看作是惟一合理的藝術。這種藝術一元論是文化一元論的典型折射。 要想讓二人轉這種民間藝術根深葉茂,必須拋棄那種頑固的雅俗對立的絕對文化觀念和美學尺度,注重多元文化秩序的建設,讓二人轉深深地根植於社會多元文化秩序的土壤之中。

D. 東北二人轉文字描述

二人轉簡介
東北二人轉亦稱「蹦蹦」,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它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最初的二人轉,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俗稱「小秧歌」),後來,隨著關內居民的增多,加上長期以來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二人轉的內涵。在原來的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逐漸演變而成。因此表演形式與唱腔非常豐富。在民間中流傳著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傳"的說法,可見"二人轉"在群眾中的影響之深。可以說,二人轉最能體現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
[編輯本段]二人轉歷史
二人轉起源並流行於東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由於清末的社會動盪以及戰爭的緣故,文獻記載大多不全,長期以來僅是在民間的流傳,具體無從考證。
有記載,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懷德縣八家子老爺廟(普濟寺)的廟會上就曾演出過蹦蹦戲。早期的二人轉沒有女演員,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裝。
隨著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轉在發展中曾經形成東路、西路、南路、北路四個流派。其中東路以吉林市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遼寧的黑山縣為中心,講究板頭和演唱;南路以遼寧營口為中心,表演歌舞並重;北路以黑龍江的北大荒為中心,追求唱腔的優美動人,故此歷史上曾有二人轉"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耍棒"的民諺。後來各路表演取長補短,互相融合,表演的側重不再像以前那樣明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二人轉」的叫法才得以流傳。四平、遼源、吉林、長春、鐵嶺等大、中城市,及西豐、榆樹、梨樹、德惠、雙遼、扶余、鎮賚等縣,相繼成立地方戲隊(演出二人轉)。一九五五年,女演員開始逐漸增多,二人轉的演出基本結束了男扮女裝的歷史。自此,男女開始分腔,演唱講求科學發聲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轉"的劇種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加強了編導工作,開拓了二人轉的新劇目,豐富了音樂伴奏,改進了服飾,充實了舞蹈美術,演員手持道具的種類有了發展變化。在內容上對古典劇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持剔除"紙級、庸俗、丑惡的表演";發展"健康、幽默、風趣的優良傳統"。音樂唱腔要克服"單調、貧乏的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聽,舞的優美,逗的風趣,扮的逼真,絕活精湛",五功綜合,雅俗共賞。
改革開放以後,"二人轉"曲牌又不斷出新,伴奏樂器增加了揚琴、琵琶等,並兼用武場鼓、鑼、鈸。演員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傘、紗巾、長綢。根據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飾又得到相應的改進。舞台演出運用燈光色彩的變幻,烘托戲劇情境,綜合藝術質量不斷提高。此間湧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馬前潑水》、《回杯記》、《包公斷後》、《包公賠情》、《西廂·聽琴》、《雙比武》、《馮奎賣妻》、《水漫藍橋》等。這些作品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久演不衰。

在新的世紀,遼寧省鐵嶺市民間藝術團的二人轉演員趙本山,立志要將二人轉這個在東北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地方戲發揚光大,使其再現輝煌。二○○一年,由趙本山發起組辦的"趙本山杯"二人轉大獎賽,為二人轉在新世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趙本山也在本次大獎賽中收了五位優秀的二人轉演員為徒,他們分別是翟波、王小寶、王小力、張小飛、唐鑒君,他們都出演了趙本山自導自演的十八集農村題材輕喜劇《劉老根》。隨著這部電視劇的熱播,在全國掀起了"東北二人轉熱"。劇里二人轉演員的精彩表演,也使全國人民對二人轉這門民間藝術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相信由這些優秀的二人轉演員的努力創新、創作,會出現更多優秀的作品,將二人轉這種東北的藝術推向全國,使更多的人喜歡二人轉。
[編輯本段]二人轉特色
二人轉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車店"、"唱秧歌會"、"唱茶社"、"唱屯場"等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場"。每年秋後三大時節,掛鋤,冬閑,都有"唱屯場",通常按以下順序表演:
"打通":指秧歌鑼鼓的頭鼓,二鼓,三鼓來招引觀眾。
"三場舞":丑角上場喊"要想賣,頭朝外,船家打漿劃過來",以此引旦角上場,兩人共舞"三場舞"。
"喊詩頭":"三場舞"後,旦角下場,丑角"起霸"接"喊詩頭"。"詩頭"類似戲曲的"自報家門"或"定場詩",多數"詩頭"與正劇無關,只是為了靜場。
"說口":旦角上場,與丑角"說口"。"說口"可分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員見景生情,逢場做戲,現編現說的口語;"定口"是與劇情緊密相關的念白,包括交代情節,人物對話;"套口"多為與劇情無關聯的民間故事及笑話。
"唱小帽":這是正文前唱的民間小調。

E. 小黃飛的二人轉視頻內容(我要的是文字)

小黃飛:者挨揍之而不宜慣乎。

太搞笑了!

我的觀後感:

其實,在這個看似虎吵的女人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優點。

她的思維真的是很靈敏,尤其是能用心理戰術還擊剛上台就埋汰他的搭檔。

她的才藝也不錯,比如學了各地語言,比如唱的歌,

她的那句「我不懂文言文」,是對文言文的「挑戰」,我也不喜歡文言文,看著特別累,現在的時間多寶貴呀,誰有心思琢磨那浪費時間的文言文呢?復古也不是這么復古的吧?

報復心理,女人都心細,能在細微處看問題,睚眥必報的感覺,所以,輕易不要惹女人

F. 這是什麼二人轉不要土豆那個、要清楚地有字幕的

對不起朋友 這不是二人轉 我們東北二人轉沒有這打扮!!這些垃圾是披著二人轉的外衣 嘴裡卻不是唱二人轉 而是滿嘴的噴糞。如果朋友想聽真正的二人轉 請搜索:韓子平 董瑋 董孝芳 秦志平 閆書平 董振武 孫曉麗 尹為民。。。真正的二人轉南方人是不愛聽的 但是我們東北地方人很愛聽 就像山東的越劇 我們也不愛聽。某些人打著發展二人轉的名義去演出 有些根本不會唱的也來演出 節目名字是二人轉 可嘴裡說的是葷口 甚至粗口 很可恥!因為南方人沒聽過二人轉 所以當這些葷口二人轉傳到南方的時候 都以為東北二人轉是這樣?這么低俗?其實這根本就不是二人轉 想聽二人轉 按我上面的演員名字搜索 就可以聽到了。分辨真假二人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如果說口和雜耍一類的 超過了演唱的四分之一 那麼就肯定是假的二人轉。。。對不起 上面的董振武發錯了 應該是徐振武 是韓子平老師的徒弟

G. 求二人轉的起源收集資料。

二人轉植根於民間文化,所以其表演台詞中必然帶有一些鄉村特色、俗色酸、但二人轉內容並不以俗色酸為主、而二人轉的戲詞中有很多都是和【評劇】【東北大鼓】【蓮花落】是相通的。這種現象一直到1980年吉林省民間藝術團成立,【其前身是吉林省吉劇團二隊】。建團以來對二人轉的戲詞進行了大規模的【親民化】和【刪減化】以至於被吉林民間藝術團修改過的段子大多數都變成了以俗色酸戲詞為主要的唱段、也就造成了修改過的段子和沒有修改過的段子戲詞出入特別大。但是經過吉林民間藝術團的修改之後有很多唱段成為了二人轉的知名唱段例如《豬八戒拱地》《回杯記》《馬前潑水》《西廂觀畫》《罵鴨》《梁祝下山》《包公斷太後》《水漫藍橋》《二大媽探病》《孫悟空三調芭蕉扇》《醉青天》等等。在改編出大批傳統劇目的同時,吉林省民間藝術團也培養出了眾多的二人轉表演藝術家,丑角演員有韓子平、秦志平、董連海、徐振武、尹偉民等等,旦角演員有鄭淑雲、董偉、李曉霞、關長榮、閆淑平、楊宏偉、孫曉麗、等等。
歷史背景
二人轉藍河怨劇照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自古以來除遼東、遼西有少量漢人外,以白山黑水為中心的廣袤地區則是少數民族特別是滿、蒙等騎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間,清朝實習嚴厲的「封關」政策,嚴禁漢人進入關東。康雍乾盛世過後,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國力日弱,加上外敵入侵,「封關」政策名存實亡,導致清後期和民國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內帶至關外的。據《博覽群書》2010年第3期(作者畢玉才、劉勇)。

編輯本段首次出現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洲國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一起數人,即鄉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傳統二人轉皇後【筱蘭芝】

傳統二人轉名角【李文蘭】

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二人轉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並叫得越來越響。

編輯本段演出形式

二人轉是東北的民間小戲。二人轉不只是兩個人轉,它一樹多枝,一類唱腔,卻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單」、「雙」、「群」、「戲」四類。

「單」:指「單出頭」,一個人一台戲,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戲一角一人演的,類似「獨角戲」。
二人轉舞台照

「雙」:指「雙玩藝」。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二人演多角,敘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載歌載舞。

「群」:過去把「拉場戲」也叫「群活兒」,現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戲」:指「拉場戲」,這是以小旦和小丑為主的東北民間小戲,其中由兩個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戲」。

二人轉最初由男性演員表演,換裝成一旦一丑。以後出現女演員,由一男一女演唱。

表演手段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這種形式稱"拉場戲"。

對於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做、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講究味、字、句、板、調、勁;「說」指說口,以插科打諢為主;「做」講究以虛代實;而「舞」主要指「三場舞」。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別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兩塊,有「雙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輪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種打法。

編輯本段藝術流派

1.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

2.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系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3.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

4.東路以吉林市為重點,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5.西路以遼寧黑山縣為重點,受河北蓮花落影響較多,講究板頭。

6.南路以遼寧營口市為重點,受大秧歌影響較大,歌舞並重。

7.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受當地民歌影響,唱腔優美。

8.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要棒」的諺語。

編輯本段唱腔特點

二人轉演員閆學晶

唱腔受東北大鼓、單弦、河北梆子影響很大。唱詞詼諧幽默,富有生活氣息。二人轉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共三百多個。嗩吶、板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竹板(兩塊大板和五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塊竹板,一手打二塊)。二人轉的表演,有「四功一絕」。四功是指「唱、說、做(或扮)、舞」,手絹、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絕技」。唱詞以七言、十言句為主,兼有民歌長短句。說口包括說白和數板,多用韻白,單出頭語言風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講究表演手段和動作,舞功以東北大秧歌為主,同時吸取民間舞蹈和武打動作。
傳統二人轉【馮奎賣妻】

二人轉名角【馬力】【韓振】劇照

傳統二人轉名角【鄭桂雲】飾演李金蓮

編輯本段唱腔曲牌分類

二人轉的音樂唱腔極為豐富,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其結構為曲牌聯綴體,積累的曲牌約有三百多支,比較常見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紅柳子、抱板、三節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調、大救駕、小翻車、哭糜子、大悲調、五字錦、壓巴生、靠山調等。二人轉的唱腔音樂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主要曲調
輔助曲調 專腔專調 小曲小帽雜曲雜調

《呼呼腔》或《胡胡腔》

《呼呼腔》是二人轉故事正文的開頭腔,曲牌高亢、紅火、充滿激情。曲體結構為上,下兩個樂句,每樂句都帶一個較長的甩腔。上樂句往往散板起唱,然後用刁板進入正常節奏,尾音落在商音上。下樂句落在宮音上。《呼呼腔》的音調,是大波浪式的旋律線條、稜角分明,恰好表現東北秧歌那種大誇、大浪、大扭、大俏、稜角分明的舞蹈技巧,同時,有事描述故事梗概,介紹時間、地點、人物、環境的最好的音樂語言。

《呼呼腔》板式變化多樣,分有」頭板「即」慢板「

二板,三板、快板,由於吸收了民歌中的花腔曲調,因而產生了」南邊道、大尾巴、對花、敞弦、干板擂「等等不同樣式的《呼呼腔》曲調。

詞格基本為七字句。

《武咳咳》

《武咳咳》是二人轉演唱故事內容的核心唱腔。藝人稱它為「寶調」。曲體結構基本為上、下兩個樂句。

上樂句的落音為「徵」音,下樂句落在「商」。

它的音樂旋律完全來自東北方言中的字調和語氣是一種「唱著說」的敘事性曲牌。旋律線條隨著語言音韻時高時低,時曲時直,千變萬化。但不管怎樣變化,始終不離「re、la、sou"三個音。這三個音有鮮明的動機性和強烈的凝聚力;句尾甩腔,不僅延伸了語言的情感,又能自然流暢的向其它曲牌唱腔過度。

《武咳咳》板式變化多樣、分有慢板、中板、快板、推板及垛句、大段《武咳咳》常有一個」起腔「或叫」領腔「,結尾有一個」落腔「。

這個去掉,有極大的可塑性和可容性,不僅能包容大量的故事內容,又能夠領唱各種不同的故事情節和表現不同的人物及場景。具有強烈的敘事功能。

詞格基本為七字句、十字句。

《文咳咳》

過去有人稱這個曲牌也叫《上北樓》、《小陰天》,曲調優美、流暢、婉轉動聽,善於抒情敘事。

曲體結構基本為上、下兩個樂句,每個樂句分為兩個分句,分句的獨立性很強,使旋律形成」商、宮、羽、徵「的落音趨勢,但它仍為上下兩個樂句,兩小分局為一分詞。

《文咳咳》板式變化,分為中板、慢板、快板,及中間的垛句等等。

詞格基本為七字句、十字句。

《抱板》

曲體結構基本為上、下兩個樂句、反復演唱,上樂句一般落在、」羽音上「,下樂句落在」商音上「。大段抱板,開頭都有一個刁板腔。它分有」慢打慢唱「、」慢板夾快板「、」慢打緊唱,長調門」、「紅板數唱」等變化形式。演唱中常加三字垛。

基本詞格為七字句、十字句。

《三節板》

演唱時用大板、甩子伴奏、一打三甩、因而稱三節板。這個曲牌是一種抒情、敘事的慢板、旋律起伏較大、大波浪式的曲線。基本分為上、下兩個樂句,上樂句落「角」,下樂句落「宮」或「羽」,大段三節板,結束有甩腔。

這個曲牌是由大鼓四乎調脫胎而出,曲調抒情、優美、深沉、細膩、善於表現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由於唱腔細膩,婉轉的特點,往往給人以咬文嚼字,回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詞格基本為十字句。

編輯本段主要名 段

《大西廂》、《回杯記》、《祝九紅弔孝》、《梁塞金擀麵》、《馬前潑水》、《包公斷太後》等。

編輯本段主要影響

二人轉是東北的民間藝術,早在1953就曾經走出國門進行演出。近年來,二人轉還擔負了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使命,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等相關部門組織了大量的國際性演出。在拓展海外演出市場的過程中,國有院團與民營團體進行聯合,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電視傳媒推動了二人轉的發展,中央電視台及地方台播出的大量綜藝晚會、訪談節目及影視劇進一步擴大了二人轉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二人轉的藝術元素被應用於商業廣告、新聞播報以及戲歌創作等領域。
[1]

編輯本段主要誤 區

二人轉的種類繁多,以小沈陽為代表的二人轉,並不能完全代表二人轉的全部。他們是經過商業化包裝藝術形式,為了響應不同觀眾的需求,加大了所謂的口活、絕活(類似雜技的翻騰跳躍)、模仿秀等等,更有一些粗口段子,給不了解二人轉的人留下了「二人轉粗俗、下流」,只會唱《小拜年》,更像雜耍的印象。為此以趙本山為代表的一大批熱愛二人轉的老藝術家曾經發起了「綠色二人轉」的倡議。

二人轉誤區二。由於受網路上傳統二人轉的視頻上演員化妝簡單的誤解、以至於多數人都認為二人轉是化妝簡單或者是根本就不化妝的、這是個誤區。網上流傳的二人轉演員化妝簡單或者不化妝是由於文革以後傳統二人轉演出一直不景氣嚴重缺少經費造成的、傳統二人轉的旦角裝束分為兩種【正裝】【月裝】正裝即是戲曲裝旦角需要在額前貼片子,帶大炮還需要掛頂花和偏鳳,後面要帶線尾子等、如果需要的話是要在戲服上加水袖的
二人轉劇目【胡玉娘劇照】
,如【穆桂英劇照】月裝即是仙姑頭、也是需要鐵片子、帶大炮的只是不需要戴頂花、而是帶假發套、後面可以用真模模擬發的假發套、例如【胡玉娘劇照。】

二人轉穆桂英劇照

二人轉下裝的化妝分為三種【小生裝】【丑裝】【武生裝】這三種裝是根據曲目的需要而化的、以下按照以上介紹順序用照片依次展示

所幸這種不化妝或是簡單化妝的現象由於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演員經費充足正在逐步改善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詞條圖片(14張)
中國省區戲劇劃分

H. 二人轉有個演員叫孫大美,誰有他的資料有圖片最好

孫大美原名孫曉娟 哈爾濱人 虎妞叫孫曉波

I. 東北二人轉宣傳車,圖片衣著暴露,誰管管

是的,應該管管了。 查看原帖>>

閱讀全文

與二人轉文字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網名圖片大全 瀏覽:361
男生動漫頭像清新側臉圖片 瀏覽:152
超可愛的一刻圖片 瀏覽:167
女生平板圖片 瀏覽:556
頭像超清動漫圖片 瀏覽:659
紅小豆動漫圖片 瀏覽:495
表格中如何全選嵌入的圖片 瀏覽:3
動漫圖片百度雲盤 瀏覽:679
連體絲襪圖片大全美女 瀏覽:928
美食繪制的英文字母圖片 瀏覽:700
海恩男裝圖片及價格 瀏覽:164
動漫女孩害羞圖片 瀏覽:36
微風下的女孩圖片 瀏覽:234
動漫圖片你懂的gif 瀏覽:684
手繪動漫手的圖片大全 瀏覽:981
word里圖片怎能居中 瀏覽:347
如何紮成迪麗熱巴的圖片 瀏覽:304
快手上的圖片怎麼發到微信上 瀏覽:677
道姑發型圖片 瀏覽:913
大學女生的裙子圖片 瀏覽: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