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京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推薦一下呢~~~最好有圖片。。。
珍珠泉
位於浦口以西6公里處,現已建成南京地區唯一的省級旅遊度假區,面積1400多公頃。相傳明萬曆年間,金陵大旱,唯浦口以西一帶因得益於珍珠泉水,農作物依然豐收,當地農民居然不知旱情。當時人認為這是龍王爺的保佑,紛紛捐資興建龍王閣及其它園林建築,以表示對龍王的感謝,這就是珍珠泉的由來。
進入大門左邊不遠處就是珍珠泉的泉眼,泉水從石縫中湧出,酷似成串的珍珠,因此得名。泉邊石壁上有古人刻下的「萬斛明珠」四字。泉眼前是一個水池,遠遠望去,池中水珠像雨點在水面跳濺,如同晴天細雨,故稱晴雨泉。如在此鼓掌或唱歌,則池中水珠又隨聲音大小而變化,是極為罕見的自然聲控噴泉,其狀彷彿喜迎賓客,又稱「喜客泉」。右邊是一大片水域,稱鏡山湖,現在有竹筏可供遊人乘坐,觀賞湖光山色。湖右岸是我國珍稀動物揚子鱷養殖場。泉眼後面是定山閣餐廳,餐廳後建有駱駝園、跑馬場,供遊人觀賞、乘坐。左邊有射箭場和野營服務中心,如在夏日可租帳篷去山坡草地上野餐燒烤,露宿帳中領受大自然風情的沐浴,盡享閑情野趣。
交通:鼓樓乘鼓珍線公交車可達
海底世界
新加坡投資與中山陵園管理局合作興建的南京海底世界坐落於南京市風景秀麗的中山陵梅花山旁。是融科普教育、觀賞娛樂為一體的大型海洋生物展示工程。投資額約2億人民幣,佔地面積3.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
中山陵
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
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
音樂台在中山廣場南面。舞檯面積近250平方米,台後建有弧形大照壁,具有匯聚聲音的功能。台前有彎月狀蓮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觀眾席,可容納觀眾3000餘人。
交通:乘游1、游2、游3可達,9路車也可到達
如果你偏愛美食~ 那麼夫子廟是一定要去噠~
不好意思 圖片只能傳一張哎~
『貳』 南京景點介紹一下
南京,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與北京、西安、洛陽並稱為「中國四大古都」。自公元229年東吳孫權遷都南京以來,歷史上先後有10個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會」之稱。
1.玄武湖
位於東北城牆外,由玄武門和解放門與市區相連。它在六朝以前稱桑泊,晉朝時稱北湖,是訓練水軍的場所。湖內有環洲、櫻洲、梁洲、翠洲、菱洲,5個洲各有特色。玄武湖湖岸呈菱形,周長約10公里,佔地面積437公頃,水面約368公頃。湖內有5個島,把湖面分成四大片,各島之間有橋或堤相通,便於游覽。湖水深度不超過2米,湖內養魚,並種植荷花,夏秋兩季,水面一片碧綠,粉紅色荷花掩映其中,滿湖清香,景色迷人。
2.古城牆
南京城牆全長33.5公里,高度為12米以上,厚7.62米至12.19米。城以花崗石為基,巨磚為牆,每磚側石均有造磚者的府縣官衙和年月日,規格一致,築成時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夾漿,十分堅固,屹立數百年,巍然無恙。城牆上有碉堡2000座,城門24個。保存比較好的有城南中華門、西北挹江門、城東北玄武門、城東的中山門等。
3.總統府舊址
位於長江路292號,這里原是天王府,晚清又將這里重建為兩江總督衙門。
天王府西花園的西側有幢西式平房,原系清末兩江總督端方的私人花廳,共7間。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這里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孫中山就將此作為總統辦公室和會議室。西花園東北側的一座中式樓房,後稱「中山堂」,是孫中山先生的卧室、餐室和浴室,樓下是警衛人員的住房。
國民黨統治時期,天朝宮殿一度成為蔣介石的辦公處,末期改為總統府。在後面建造了一座子超樓,蔣介石在二樓119房間辦公,副總統李宗仁在對面118房間辦公,三樓會議廳是當時舉行國務會議的所在。
4.雞鳴寺
位於城北雞鳴山東麓,是南京著名古寺之一。本是三國吳後苑,晉為廷尉署。梁大通元年(527年)在此建同泰寺,侯景叛兵圍台城時,寺毀於兵火。楊吳建台城千佛院,南唐建凈居寺,又改圓寂寺,宋為法寶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同泰寺舊址建雞鳴寺。相傳此地是古戰場,元時是刑場。明初迎請西番僧立壇施食,超度幽靈,故名施食台。清同治年間(1862-1874)重修,規模亦縮小。光緒時建豁蒙樓,民國初建景陽樓。樓下山麓,有胭脂井,相傳為陳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嬪避隋兵之所,傳說以帛拭井欄石,石脈有胭脂痕,故稱胭脂井,又稱辱井。其處北臨玄武湖,湖光山色,風景佳麗,是南京著名風景區之一。
5.梅園新村紀念館
位於長江路東段,漢府街偏北的梅園新村30號、35號和17號,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團的辦公原址。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在這里同國民黨政府進行了10個月零4天的談判。
6.鼓樓
位於市中心鼓樓崗,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其建築規模之大國內少見,分上下兩層,下層為拱形無梁城闕狀,上層為重檐四坡頂,龍飛鳳舞,雕梁畫棟,十分壯觀。樓上原為明代迎王迎妃、接詔報時之所,原有報時和儀仗用的大鼓兩面,小鼓二十四面,雲板一面,點鍾一面,牙杖四根,壺房銅缸一座,以及其它樂器。明亡後這些陳設均已散失。現樓基是明代原建,樓上建築為晚清重修。康熙在1684年南巡時曾來鼓樓,次年在樓上建一巨碑,改鼓樓為碑樓,但當地人仍習稱其為鼓樓。
7.南京博物院
位於城東明故宮旁邊,是中國國內最負盛名的幾家博物院之一,民國時候的國立博物院,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齊名。
博物院目前有各類藏品42萬件(上海博物院是20萬),國寶級文物和國家一級文物有二千件以上,其中考古發掘品、少數民族文物、外國文物、宮廷器皿、清代文書以及日寇投降儀式的文物,都是全國獨有的罕見品,科學價值較高。院藏中外專業圖書近30萬冊,其中還有全國少有的善本書和殿版書。南京博物館集中全國第一流珍品約二、三十萬件,其中包括繪畫中的《歷代帝後像》、《唐明皇幸蜀圖》;銅器中的《毛公鼎》、《司母戊鼎》等稀世國寶。一批著名專家雲集於此,如李濟、吳金鼎、夏鼐、曾昭橘、王天木等。在**戰爭內遷西南期間,進行考古發掘、民族調查,並出版有《雲南蒼洱境考古報告》、《么些象形文字字典》、《博物館》等許多專著。
8.朝天宮是江南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古建築,佔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依山而建。朝天宮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5世紀,在今朝天宮所在的冶山上就曾建有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冶城,此後歷朝歷代,均在此地建有名樓佳構,成為名士登臨之地。整組建築分為三列,當中是文廟,東側為江寧府學,西惻為卞公祠堂。
9.明故宮遺址
是北京故宮的藍圖,由皇城與宮城兩部分組成,合稱皇宮。明故宮殿宇重重,樓閣森森,雕梁畫棟,萬千門戶,氣勢恢宏,曾作為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宮,長達54年之久。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明故宮才正式結束王朝皇宮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駐守,地位十分重要。
都城北遷後南京明故宮漸趨冷落,此後數百年間,風吹雨打,自然損壞也很嚴重。到了清咸豐、同治年間,由於太平軍與清軍的作戰行動,明故宮又經受了一次較大的破壞,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構件基礎外,「樓台金粉已沉銷……月落宮垣春寂寂」,只剩下一片殘垣碎瓦的廢墟。
今天在明故宮的遺址上建起了明故宮廣場和午朝門公園。
10.紅山森林動物園
位於城北的紅山,東眺紫金山,西靠南京火車站,南臨玄武湖,北望幕府山,佔地68公傾。園內地形起伏,曲徑通幽。樹叢中分布著鳥類區、猛獸區、靈長類區、大型食草動物區和大型動物表演場、動物攝影場、兒童動物園、獅虎山等37個場館,依山就勢,布局奇巧。
11.夫子廟
即孔廟,始建於宋,位於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夫子廟以廟前的秦淮河為泮池,南岸的石磚牆為照壁,全長110米,是全國照壁之最。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八,這里舉行夫子廟燈會,熱鬧非常。
1985年,南京市政府修復了夫子廟古建築群,還改建了夫子廟一帶的市容,許多商店、餐館、小吃店門面都改建成明清風格,並將臨河的貢院街一帶建成古色古香的旅遊文化商業街;夫子廟既恢復了舊觀,又展現了新容。
夫子廟建築群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薈萃而成,是秦淮風光的精華。明遠樓是貢院內樓宇之一,位於貢院中間,原是用來監視應試士子的行為和院落內執役員工有無傳遞關節的設施。「明遠」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原」的意思。樓下南面曾懸楹聯,系清康熙年間名士李漁所撰並題:「矩令若霜嚴,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盡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覽無余。」從聯中也可看出明遠樓設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門上懸有橫額「明遠樓」三個金字,外牆嵌《金陵貢院遺跡碑》,記述了貢院的興衰歷史。
如今這里是南京最著名的步行商業街區,也是最具老南京風味的地方。
12.雨花台烈士陵園
為城南制高點,天雨落花的故事即源出於此。國民黨統治時期這里成了屠殺革命者的刑場,解放後,在這里興建了烈士陵園。建有革命烈士紀念館和烈士事跡陳列館,憑吊人流長年不斷。
13.莫愁湖
相傳南朝時洛陽少女莫愁,家貧賣身葬父,遠嫁金陵,不容於舅姑,投湖自盡,因此得名。明朱元璋時,在此建別墅,後稱「金陵第一勝地」。
14.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紀念館
坐落在南京江東門,是侵華日軍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同胞葬地。為悼念遇難同胞,南京人民於1985年修建了紀念館,1995年又進行擴建。該館佔地面積2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建築物採用灰白色大理石壘砌而成,氣勢恢宏,庄嚴肅穆。是一處以史料、文物、建築、雕塑、影視等綜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殺特大慘案的專史陳列館。
該館共分為外景展區、遺骨陳列、史料陳列三個部分。外景展區由群雕、立雕、浮雕、標志碑、紀念碑、詩碑、贖罪碑、枯樹、斷垣殘壁、遇難者名單牆、綠樹草坪等諸多景觀,構成了生與死和悲與憤為主題的紀念性墓地建築風格。外形為棺槨狀的遺骨陳列室內,陳列著建館時從「萬人坑」中挖掘出的部分遇難者遺骨,是侵華日軍大屠殺的鐵證。呈墓穴形狀且半地下的史料陳列大廳內,陳列著1000餘件珍貴的歷史照片、文物、圖表和見證資料,採用燈箱、沙盤、泥塑、油畫、復原景觀、多媒體觸摸屏、電影電視等現代陳列手段,再現南京大屠殺的悲慘歷史,揭露日本軍國主義者的血腥暴行。
該館成為國際間祈禱和平與歷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5.瞻園
南京現存的兩個古典園林之一。原為徐達的王府。園中東部以一組古建築為主,西部為園林,園中以假山及水榭著稱。假山「仙人峰」相傳為宋徽宗時「花石綱」遺物,靜妙堂為鴛鴦廳,均是南京園林的佳作。
16.白鷺洲
古人所說的白鷺洲位於現在南京城西2.5公里處的長江中,因當時洲上多聚白鷺而得名。李白曾有詠其名句「二水中分白鷺洲」。
今天的白鷺洲公園位於南京城南武定門內北側,秦淮河利涉橋及古桃葉渡的南邊,是秦淮風光帶上的景點之一。原是明中山王徐達的東花園,園中景物毀於太平天國時期。1923年,一宜興人在此經營茶廬,建有綠雲齋、沽酒軒、藕香居、吟風閣、話雨亭等。當年在藕香居中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此地為東園故址」,下聯為「其名出太白遺詩」,比較清楚地解釋了公園的歷史。1929年,整修東園故址時,辟為公園,取名「白鷺洲公園」。1937年公園遭破壞,到了1949年建國前夕,僅存斷橋殘垣,荒地數畝。1951年結合整治秦淮河,白鷺洲公園始得到擴建,開設四個園門,北門前豎石獅一對,書法家費新我題門額。園內堆積湖石假山,遍植花木。除整修鷲峰寺、藕香居外,還增建了煙雨軒、迴廊、小橋、拱橋、水榭、風景亭、溜冰場和少年之家等。
17.清涼山石頭城
位於南京城西,景色清幽,有「城市山林」之稱。清涼山上,名勝古跡隨處可尋,有「駐馬坡」、「南唐古井」、「清涼寺」、「崇正書院」及「掃葉樓」等。石頭城在清涼山後,南北全長約3000米。城基遺跡為赭紅色,內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處為17米,系自然山岩鑿成。中段幾塊突起的紅色水成岩,酷似丑臉,故稱鬼臉城。此城原為楚威王的金陵邑,築於楚威王七年(前333年)。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翌年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築城,取名石頭。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加磚累甓,明洪武二年(1369年)石頭城為應天府城(今南京)的一部分重加修建。扼守長江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稱。
18.渡江戰役勝利紀念碑
位於下關熱河路廣場中心,建於1979年。遠遠望去,整座紀念碑如同一艘乘風破浪的戰艦。碑座正面鐫刻鄧小平手書「渡江勝利紀念碑」,背面鐫刻毛澤東手跡《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19.燕子磯
長江三大名磯之一,在南京北郊觀音門外。是岩山東北的一支。海撥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臨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飛,因稱燕子磯。清初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時,均在此泊舟。磯頂有碑亭,亭中石碑下面有清乾隆帝書「燕子磯」,背面是他的題詩。夜晚登臨,水月皓白,澄江如練,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燕子磯附近有弘濟寺、觀音閣,寺廢閣存。岩山原有12洞,大都是懸崖絕壁,為江水沖擊而成。現在只有頭台洞、二台洞、三台洞比較有名。其中以三台洞最為深廣曲折。洞中有觀音泉、小有天等名勝;洞右有石梯,可達一線天;再上有石階百級,飛閣凌空,別開境界。
20.南京長江大橋
位於南京市西北面長江上,是一座我國自己設計建造的雙層雙線公路、鐵路兩用橋,1968年12月29日竣工。
上層的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兩側還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的鐵路橋長6772米,寬14米,鋪有雙軌,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其中江面上的正橋長1577米,其餘為引橋,公路引橋採用富有中國特色的雙孔雙曲拱橋形式。公路正橋兩邊的欄桿上嵌著200幅鑄鐵浮雕,人行道旁還有150對白玉蘭花形的路燈,南北兩端各有兩座高70米的橋頭堡,堡內有電梯可通鐵路橋、公路橋及橋頭堡上的瞭望台。堡前還各有一座高10餘米的工農兵雕塑。南堡下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公園。
南京長江大橋共有9個橋墩,最高的橋墩從基礎到頂部高85米,底面積約400平方米,比一個籃球場還大。正橋的橋孔跨度達160米,橋下可行萬噸巨輪。整座大橋如彩虹凌空江上,十分壯觀。尤其是晚上,橋欄桿上的1048盞泛光燈齊放,橋墩上的540盞金屬鹵素燈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晝,加上公路橋上的150對玉蘭花燈齊明,橋頭堡和大型雕塑上的228盞鈉燈使大橋像一串夜明珠橫跨江上。
21.靜海寺
建於明代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為表彰鄭和七下西洋使海外平服,並祈望海神護佑,敕建靜海寺。
1842年,英軍侵入南京,靜海寺成為中英《南京條約》「議約」地。8月29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在停泊於靜海寺附近的一艘英國軍艦「漢麗華」號上正式簽訂。靜海寺是中國近代遭受外國列強侵略與凌辱的歷史見證人。
12.南京長江公路二橋
位於南京東北郊,是南京繞城高速公路的北跨江工程,南起堯化門,經江中的八卦洲到江北的大廠區,是國內第一大斜拉橋,在世界上僅次於日本的多多羅大橋和法國的洛曼底大橋,居第三位。2001年3月竣工通車,它的建成大大緩解了已有30多年歷史的南京長江大橋的交通壓力。
13.珍珠泉
位於浦口以西6公里處,現已建成南京地區唯一的省級旅遊度假區,面積1400多公頃。相傳明萬曆年間,金陵大旱,唯浦口以西一帶因得益於珍珠泉水,農作物依然豐收,當地農民居然不知旱情。當時人認為這是龍王爺的保佑,紛紛捐資興建龍王閣及其它園林建築,以表示對龍王的感謝,這就是珍珠泉的由來。
進入大門左邊不遠處就是珍珠泉的泉眼,泉水從石縫中湧出,酷似成串的珍珠,因此得名。泉邊石壁上有古人刻下的「萬斛明珠」四字。泉眼前是一個水池,遠遠望去,池中水珠像雨點在水面跳濺,如同晴天細雨,故稱晴雨泉。如在此鼓掌或唱歌,則池中水珠又隨聲音大小而變化,是極為罕見的自然聲控噴泉,其狀彷彿喜迎賓客,又稱「喜客泉」。右邊是一大片水域,稱鏡山湖,現在有竹筏可供遊人乘坐,觀賞湖光山色。湖右岸是我國珍稀動物揚子鱷養殖場。泉眼後面是定山閣餐廳,餐廳後建有駱駝園、跑馬場,供遊人觀賞、乘坐。左邊有射箭場和野營服務中心,如在夏日可租帳篷去山坡草地上野餐燒烤,露宿帳中領受大自然風情的沐浴,盡享閑情野趣。
14.老山國家森林公園
地處長江北岸,東臨南京長江大橋,西靠安徽滁河。公園佔地8000公傾,森林覆蓋率80%。山巒起伏,古木蒼翠,秀竹林立。園中有寺、墓、泉、洞,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
。
15.柱子山石柱林
佔地面積約13.3公頃,位於六合縣城東北,石柱每根直徑約40-60厘米,高20-30米,橫切面呈規則或不規則的六邊形、五邊形等,根根平直挺拔,排列密集整齊,極為壯觀,是地質旅遊的勝地。
16.棲霞山
古稱攝山,位於南京市太平門外22公里處。山有三峰、東峰如龍稱龍山;西峰似虎稱虎山;主峰三茅宮又稱鳳翔峰,海拔286米。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每到深秋,滿山紅遍,景色十分迷人,是棲霞山吸引遊人的主要景緻。另外棲霞山古跡名勝很多,奇岩怪石不少,因之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
17.舍利塔
從棲霞寺南側圍牆外山路向東行不遠,就可看到舍利塔,該塔用白石砌成,五層八面,高約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態生動傳神。塔基上刻著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
棲霞寺
是南京最大的寺廟,位於棲霞山中峰西麓。始建於南齊永明年間,清光緒年間重建,現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攝翠樓、藏經樓等。
18.千佛岩
千佛岩是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鑿於294個佛龕中,號稱千佛岩。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
據古文獻記載,這里曾有過一尊很精緻的佛像,堪與雲岡和龍門石窟媲美。但由於這里的石質屬石英砂岩,易於風化,又經明代太監爭修,致使這里佛像的藝術價值大打折扣。1925年起,棲霞寺住持若舜等人用水泥把全部造像塗繕一新,並「施唇以朱,畫眼以墨」,以便觀瞻。
19.中山陵
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
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
音樂台在中山廣場南面。舞檯面積近250平方米,台後建有弧形大照壁,具有匯聚聲音的功能。台前有彎月狀蓮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觀眾席,可容納觀眾3000餘人。
20.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被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位於鍾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現存下馬坊、大金門、碑亭、石獸、望柱、翁仲石人、「治隆唐宋」碑殿、大石橋、享殿、方城和寶城等古跡。自下馬坊至方城,縱深2.62公里,當年圍繞的紅牆周長22.5公里,植松10萬株,養鹿千頭,陵前還專設「孝陵衛」,派萬名士兵守衛。
明孝陵神道從下馬坊起,包括神烈山碑、大金門、紅門和西紅門(此兩門已毀)、四方城(即「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亭)到石刻止。800米長的神道石刻,頗為壯觀。前半段兩側立石獸6種12對,依次是:獅、獬、駱駝、象、麒麟、馬,每種4隻,兩立兩卧。石獸盡端立石望柱(又稱華表)一對,過此折向北,列石翁仲8軀,文臣武將各四,分立道旁。孝陵石人、石獸均為整塊石料雕鑿而成,體量高大,生動粗獷,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經典之作。
21.海底世界
位於中山陵四方城2號,佔地面積3.1平方米,是一家集科普、觀賞、娛樂於一體的大型海洋生物展示工程,古廟型的主建築與中山陵景區融為一體,深藍色的瓦頂讓遊人聯想到仙境之處那生氣盎然的海底世界。主建築分為四層:水族館、禮品部、美食閣、模擬電影院。館內有近200種、10000多隻海洋生物,主要由大廳、熱帶雨林區、企鵝館、觸摸池、海底隧道、人鯊共舞表演1區、海底影院等組成。置身「海底」,與鯊魚同游,您會體會到漫步海底的奇特感受。
22.紫金山天文台
在鍾山西峰上。出太平門向右轉彎,循盤山公路可直達。該台建成於1934年,是解放前我國唯一的天文台。當時,天文台主要配備有口徑20厘米的折反射望遠鏡和口徑60厘米的反光望遠鏡以及一些小型的儀器。1937年日軍侵逼南京,天文工作者攜帶望遠鏡主要部件遷往內地,留下的儀器設備遭到嚴重破壞。建國後,逐步恢復。它藏有我國古代一部分珍貴的天文儀器,還擁有我國自製的60厘米折反射望遠鏡、太陽望遠鏡等許多現代化的測量天體的儀器和設備,成為我國一個綜合性的天文研究機構。該台開展了對太陽、恆星、行星、人造衛星、射電天文、歷算、時間、天文儀器等方面的觀測和研究工作,編算出我國的《天文年歷》,相繼發現一批小行星、彗星、耀星和變星等新天體,為開展行星空星物理、太陽系演化、恆星物理和演化等研究課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在人造衛星運動理論、天文儀器製造和天體物理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新建的紫金山索道,全長2350米,高差330米,是我國目前最長的吊椅式索道。從太平門地堡城經紫金山天文台到頭陀嶺。天堡城與地堡城是太平天國時期修築的兩個重要的軍事要塞。天堡城在西峰山上,今紫金山天文台內,築於絕壁之寂,可以俯瞰全城。地堡城在西峰山下、太平門外,炮台堅固。上下呼應,易守難攻。頭陀嶺是鍾山第二峰,海拔425米,觀光索道終點站在此。此處巨岩壁立,山峰險峻,無限風光盡在其中。
23.靈谷寺
始建於明初。古寺四周極富林泉野趣,古有「靈谷深松」之稱,是尋幽探勝的佳境。包括無梁殿、靈谷塔、松風閣等景點。
1929年,中山陵的主要工程完工以後,在靈谷寺後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塔」,現叫靈谷塔。塔九層八面,高66米,全部以鋼筋水泥建築,頂覆以綠色琉璃筒瓦。外有走廊,圍以欄桿;內部建螺旋式扶梯,可循級登至塔頂,舉目遠眺,岡巒城闕,似入畫境。
無量殿在靈谷寺內,因供奉無量佛而得名。又因整座建築全用磚石砌成,無梁無椽,故又稱「無梁殿」。該殿是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古建築。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雖幾經重修,主要結構始終未變。殿平面為長方形,長50餘米,寬30餘米。殿頂為重檐九脊琉璃瓦,大屋脊上豎有3個琉璃制小喇嘛塔。殿前是寬敞的月台,殿後有平坦的甬道。正面5開間,每間一券,每排5券。中央一間券洞最大,橫跨11米余,高14米。內部為券洞,外部為仿木結構,檐下有挑出的斗拱,立面還建有門窗,為一採用多樣券法,錯綜連合構成的建築。明正統年間(1436-1449),曾在殿內藏經,中立3尊大佛,兩旁塑二十四諸天像。清康熙、嘉慶、道光年間,均修過。太平天國時,清軍江南大營設此。1928年,國民政府在殿後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和紀念塔,殿前建大門和石坊,利用無量殿為享殿,現已對外開放。
24.紫霞湖
紫霞湖因紫霞洞而得名,紫霞洞原名朱湖洞,即道書中所說的「第三十一洞天」。元末道士周巔隱居洞中,朱元璋做皇帝後,封他為紫霞真人,洞也因此得名。湖周林木青翠,紅楓姣艷。
25.梅花山
在中山門外鍾山南,處於明孝陵神道環抱中。梅花山,因山上多紅梅而得名,舊名孫陵崗,三國時吳帝孫權與步夫人葬於此。梅花山園內外梅花繁茂,每年的2月28日-3月18日在這里舉行南京國際梅花節,來此賞梅的遊客絡繹不絕。
孫權墓也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議把孫權墓移開,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給我看門吧!」這樣在建孝陵時,僅將孫權陵前的石麒麟遷往別處,孫陵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26.藏經樓
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又名孫中山紀念館。是中國佛教協會於1934年11月發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
此樓專為收藏孫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樓為宮殿式建築,外觀又像一座寺院樓,共三層,底層為講經堂,並有夾樓聽座;二樓為藏經、閱經及研究室;三樓為藏經室。樓後有迴廊式建築,長125米,壁面鑲砌的是馮玉祥將軍捐贈的「三民主義」學說全文碑刻,共6講138塊,計15萬5千餘字。每講分別由當時的書法家張乃恭、陳天錫、連聲海、李啟琛、葉恭綽、鄭洪年、陳仲經、蔡允、胡滌、彭醇士、王宜漢、李宣倜、王賢、鄧糞翁等人書寫,是一組書刻俱佳的珍貴文物。
27.正氣亭
正氣亭在紫霞湖東岸,紫霞洞前,介於中山陵和明孝陵之間。亭為方亭,重檐飛角,上蓋藍琉璃瓦,蘇州花崗石基礎,大紅立柱,彩繪頂梁,金碧輝煌。亭後花崗石檔土牆中央鑲嵌一塊碑刻《正氣亭記》,碑文為孫科撰寫。
28.中山植物園
原名總理陵園紀念植物園,實際上它也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築物之一。位於鍾山南麓,明孝陵附近,建於1929年,後屢經戰亂,遭受嚴重破壞,1954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批准,定名為南京中山植物園。現在已是我國植物科學研究、觀賞和植物學知識普及教育的基地。
該園佔地187公頃,有花木展覽溫室、葯用植物園、植物分類系統園、樹木園、薔薇園、地中海景區園、經濟植物選育園、科普及展覽區、水生植物展出區、試驗苗圃、研究辦公室、科學成果推廣區以及自然植被保護區等,共收集培育了三千多種植物,與世界上60多個國家建立了聯系。1980年與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建立了姐妹園關系。
『叄』 為什麼南京的市徽有貔貅
中國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有著豐富的歷史遺產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更有六朝古都的美名,相信這三個詞一出,大家就能知道指的是南京。而在南京中山門外有一個標志性的雕塑,它是南京市的標志也是南京市的市徽,它就是貔貅。
南京作為是歷代古都,其悠久的歷史更是孕育和保留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貔貅文化就是南京的特別標志之一。在南京中山門外有一個標志性雕塑,那就是貔貅,而且它也是南京市的標志,當年市徽上的圖案正是貔貅。
如今它已經成為南京、城、郊的分界地標,遠來的客人、歸家的遊子從滬寧高速看見這對貔貅雕塑就知道到達南京了。曾經南京的市徽就是貔貅的造型。
(3)保佑南京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1、每逢新春元宵佳節或喜慶之日,廣東湛江的吳川市梅菉頭的群眾都要舞貔貅(讀音:píxiū),或配合國技武術隊伍和各式飄色,共同遊行表演慶賀節日,以祈福驅邪,保佑平安。這種古老又獨一無二的民間舞蹈,至今已承傳27代人。
2、貔貅是傳說中的怪獸,獸頭直徑寬1米左右,蒙著黑白兩色為主的薄布,獸身為一塊長約2米、黑白斑駁的長布,尾部為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舞動時,貔貅的眼、耳、口、須能分別作出眨瞼、扇動、開合和拂動等動作。當地群眾告訴記者,貔貅舞類似民間的舞獅子,但貔貅的神態和獅子截然不同,復雜的舞蹈花樣和形式更是獨絕。
3、經過民間藝人的提煉和創新,貔貅上牌山(又名盾牌疊羅漢)和牌山頂上采青等舞法成為貔貅舞中最精彩的一幕。街道兩旁的住戶和店鋪,在貔貅舞遊行隊伍經過前用竹竿系根長紅繩,扎吊著紅包和幾片青菜葉,「懸青」以獎贈演員。采青時,貔貅舞的演員數十人用盾牌相托,搭成3層人塔。貔貅從人梯登上「塔」頂,在上面起舞、采青。舞蹈時,人塔隨著鑼鼓節奏慢慢旋轉移動。
『肆』 南京特色民俗風情
南京白局
民間曲藝。始自明代織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調、民歌以自娛,逐步發展成為曲藝曲種。因演唱者不取報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南京白局常用曲牌主要有:《滿江紅》、《銀紐絲》、《穿心調》、《數板》、《梳妝台》、《剪剪花》、《下河調》、《漢陽調》等,形成曲牌聯綴體。曲目近百個,內容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如《機房苦》是織錦工人對自身苦難的控訴,《搶官米》和《打議員》則反映了光緒二十四年和民國8年南京發生的搶官米和打議員兩起風潮。清末民初後,"南京白局"隨著織錦業一起衰落。1949年後,曾成立專業劇團,現在只有少數業余演唱者。
南京白話
民間曲藝。用南京方言說相聲,所以又名"南京相聲"。流行於南京及其毗鄰地區,相傳始於20世紀30年代。起初只是簡單模仿相聲,後來逐漸有所發展。相聲用第三人稱,南京白話則用第一人稱,演員便成為劇中人,所以演重於說。代表性曲目有《老相識》、《包您滿意》、《人情債》、《廟上風情》、《商業新風》等。現在常有"南京白話"節目在報刊、電台、電視台發表和播出,頗受讀者、聽眾和觀眾歡迎。
南京評話
民間曲藝。南京有記載的評話歷史很長。明末著名評話藝術家柳敬亭曾長期寓居南京。"南京評話"又稱"講評詞"。相傳始於明末清初的"說善書",清末民初為鼎盛時期,流行於南京及其毗鄰地區,並曾流入南京。"南京評話"以長篇講史為主,主要劇目有《三國》、《隋唐》、《水滸》、《岳飛傳》等,"說""演"並重,常於書中穿插許多南京的風土人情、歷史掌故、名勝古跡,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南京評話近年日漸衰落,但尚有專業演員堅持演出。
花香鼓
民間歌舞。流行於南京、揚州地區。相傳始於明代,清末為鼎盛時期。因舞者手執花香鼓,故名。又因原為奉祀祈禱娘娘,求子求福,故又名"跳娘娘",還因為主要動作以鳳鳥動態取名,亦名"鳳舞"。舞蹈以鑼、鼓、鐃、鈸等打擊樂伴奏,夾唱"鼓詞"。主要動作有"鳳凰朝拜"、"鳳凰點頭"、"丹鳳朝陽"、"鳳凰展翅"、"鳳凰抖毛"、"飛鳳盤龍"等。1949年後,花香鼓經過加工改編,成為觀眾喜愛的民間舞蹈,並被吸收到著名民族舞劇《小刀會》、《雷峰塔》中。所唱"鼓詞"曲調,成為揚劇的曲調。
跳當當
民間舞蹈。又名"龍鳳勝會"。流行於南京溧水縣,相傳始自明代。過去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演出。舞蹈動作基本保持兩腿半蹲的"馬步"狀,上身略前傾,兩臂始終伸直,動作舒展,跨步大,有靜有動,明顯地保留了中國武術的韻味。主要動作有"三星相會"、"過壩"、"百鳥朝鳳"、"鳳凰三點頭"、"犀牛望月"、"枯樹盤根"、"童子拜觀音"等。整個演出陣容呈八卦形排列,敲擊大鑼大鼓伴奏,無演唱,酷似鑼鼓助威的習武場面。
解表
祭祀性舞蹈,又名"跳錶"。流傳於南京六合縣及其毗鄰地區。此舞為香火神會的組成部分,為獨舞。由香火童子扮演王靈官將表(即公文)解送交付諸神。舞者手執花香鼓邊唱邊擊鼓起舞。舞蹈步法跳動性強,自始至終跳動不止,步法靈活矯健,富於彈性。舞蹈中舉手投足要求直線運動,動作古樸剛健,干凈利落,靈活流暢。每完成一個動作時,都有明顯的短暫的亮相,這些都突出了此舞獨具的氣質。
麻雀蹦(方山大鼓)
民間舞蹈。因以模擬麻雀蹦跳為主要動作,故名麻雀蹦。又因為開始流行於南京市江寧縣方山鄉一帶,故又名方山大鼓。相傳明末時由河南移民帶來。太平天國時期是"麻雀蹦"發展的鼎盛期。《天朝田畝制度》使農民有了土地,每年秋收後跳"麻雀蹦"以慶豐收。而舞蹈中所擺陣勢,也與太平軍作戰時的某些陣法相似。大鑼大鼓在舞蹈中既是道具,又是伴奏樂器。此舞的基本動作和鼓點有"七五三"、展翅、啄稻、亮翅、抱窩等5種。舞蹈時,雙膝始終貼鼓成半蹲,學麻雀蹦跳狀,膝部屈伸,帶動身體上下起伏,圍鼓作上下左右前後大幅度蹦跳。整個舞蹈節奏鮮明,動作形象生動,英武矯健,活潑熱烈。近年"麻雀蹦"常在大型慶典中演出,深受群眾喜愛。
高淳陽腔目連戲
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以南京市高淳縣為中心,流傳於江蘇的溧水、溧陽、宜興、江寧、句容和安徽的郎溪、廣德、宣城、當塗等地。被稱為"戲娘"的目連戲,遍布於大江南北。相傳始於元代的高淳陽腔目連戲,是一個只演目連戲的獨特劇種。這個有600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從來沒有專業演員和職業戲班,所有演員和樂手,都是臨時集合的農民和工人。高淳陽腔目連戲劇目,包括《台城》、《九世圖》、《目連》,都是演目連的故事。
洪山戲
地方戲曲。起源於南京市六合縣,流傳於江蘇的儀征、江寧、句容和安徽的天長、來安、盱眙。又名香火戲、童子戲,由洪山香火神會發展演變而成。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有專業戲班。洪山戲的曲調,由基本調(七字、十字)、神曲、聯彈和雜曲組成,多為一字一腔的說唱型曲調。唱腔為無管弦伴奏的徒歌,以鑼鼓擊節,間或有一唱眾和的幫腔,屬板腔體。洪山戲的表演粗獷、朴實、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具有鮮明濃郁的地方風格。
抖空竹
又名「抖空鍾」、「抖空箏」、「抖嗡子」,是一種民間傳統玩具。它是由陀螺發展演變而來,專指在空中抖動,嗡嗡作響的那種空竹玩具。
在空中旋轉的空竹其形制可分為單軸和雙軸兩種。軸內是空的,每個軸上有四五個,孔內木片作笛以利發聲,連著軸有一個圓柱形的把,把的中段稍細。其玩法是,把空竹懸系在兩根小棍頂端的細繩上,玩者兩手各持一棍來回拉動,便可產生旋轉,並隨速度加快發出「嗡嗡」的響聲。當它轉到一定速度時,玩者還可將它拋向空中,作出種種花樣動作,然後再將它接住。其花樣技巧「鷂子翻身」、「飛燕入雲」、「響鴿鈴」「攀十字架」、「扔高」、「張飛騙馬」、「猴爬竿」等。其中「扔高」一技,有的竟能將空竹拋向空中數十丈高,待其下落再以抖線承接,准確無誤,堪稱一絕。
每逢春節在夫子廟可見空竹出售。明故宮遺址公園、夫子廟等南京的市民廣場,常有三五健身的中老年人一邊在抖空竹,一邊在切磋技藝。
跳五猖
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五猖」為邪惡之神,在人間常做壞事,偷東西、搶劫、放火、調戲婦女;但他們又喜歡惡作劇,把偷搶張家的東西,又放到李家去,要是看某人順眼,就把所有的東西都給他。老百姓對「五猖」既怕又敬,於是就祭起來以博其高興,會降福給自己。另一說是明太祖朱元璋奪取了江山在南京建立大明政權後,大封有功之臣,卻忘了捐軀的官民,這些戰死者「陰魂」向他訴苦討功。於是朱元璋就想出了以東、南、西、北、中五路之鬼魂概括為「五猖」,讓百姓舉行活動紀念。高淳跳「五猖」有一套程式:由著古裝的村民或挑籃、或扛旗、或敲鑼、或打鼓、造成熱鬧歡騰的場面,然後主要人物一一登場。先是由5個手持五色華蓋、著五色服裝的壯漢進場;接著由4個著綵衣、戴面具扮成道士、土地爺、和尚、判官入場;隨後是五人身穿鎧甲,肩插金翎、手執雙刀威風凜凜的「五猖」入場。這些身穿紅、藍、黃、黑、白五色衣(即代表五方天地,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之色),戴五色面具,手持五色行具的表演者,在鑼鼓聲中,或行、或舞、或趴、或躍,做著稀奇古怪的舞蹈動作,給人以古老神奇之感。此項活動,高淳定埠鎮韓橋村至今仍在舉辦。
飛鏜表演
飛鏜表演是一項民俗體育活動,是民間武術項目之一。南京地區,主要是在六合縣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飛鏜,原為古兵器,是中國武術運動的長兵器械之一。它形似三股叉,正鋒為雙面利刃,狀如劍尖,長約八九寸,左右各有刀牙,呈弧形上彎,叉頭鑲嵌於柄,柄長六七尺。柄端有三棱鐵鑽曰「樽」,用於擊刺架格。因長而重,故為長兵器中的重器械。今已演變為人們強身健體,娛樂身心的表演器械。
飛鏜這項民間技藝在六合得到了很好的發揚,不僅有男隊員,而且有女隊員,一些年近花甲的老人也參加了飛鏜表演。
每逢春節、元宵節和其他喜慶日子南京都有舞龍燈的娛樂活動。舞龍燈,也叫耍龍燈,是一種民間舞蹈。其歷史久遠,形式多樣。
舞龍燈
舞龍燈的民俗起源於古代人們對龍的崇拜。古人將龍視為能呼風喚雨、將福消災的神物,舞龍燈就是為了祈禱神龍的保佑。
舞龍一般用草、木、竹、布、紙紮成,節數不等,多為單數,以圖吉利。除顏色的區別外,還有用荷花、蝴蝶組成的「百頁龍」;用木板凳製作的「板凳龍」;用稻草紮成的「草龍」;用布糊製成的「布龍」。龍身內燃燭的稱「龍燈」,插香火的為「火龍」或「香龍」。
南京地區的龍燈,在造型和表演風格上最具有獨特的有溧水縣的龍燈和棲霞龍舞。
玩石擔和石鎖
石擔是用青石鑿成兩只圓形(磨子狀),中心打一圓孔,裝在竹杠兩頭。兩圓石間距一般為1.6米到2米之間。練功者以單手或雙手握杠,抓起石擔放在他的腳心上,時而慢慢轉動,時而沉下挺上。玩石擔的動作名稱很多:有頂花、推舉、穿花、單臂舉、仙人背纖、風擺荷葉等。石擔的重量不等,一般都在80斤到200多斤之間。石鎖也是以青石鑿成長方形石塊,長邊上側鑿一圓形手柄,形如舊時鎖狀。石鎖一般重量為三四十斤。玩時是以單手抓起做各種動作。其動作花樣有:單龍、雙龍、托塔、順鎖、倒鎖、架肘、背纖、外對月等。石擔石鎖還有二人對練、四人對練。
南京地區的石擔、石鎖活動,據傳始於明代,有山東、河南民間武術名流到江浦縣獻藝收徒而傳播開來。現在作為農村群眾體育活動的內容正在被大力提倡推廣。
『伍』 販夫走卒皆有六朝煙水氣——南京
朱自清先生曾用「販夫走卒皆有六朝煙水氣」來點評南京。仔細回憶,似乎早已想不起具體是何時開始對南京有一種莫名的情愫,總是憑空去想像自己心目中的南京。從東北老家出來上學、工作,不斷南下,雖然現如今工作的上海舉例南京僅有一個小時的車程,仍是四年來從未去過,並非是沒有機會,而是怕去了看了就會失望,怕不及心中的那股味道而讓整座南京城因我的過分期待而黯然失色,恰逢這次有機會,索性狠下心就去了,去的忐忑,但索性並未讓人過分失望,好一個南京城,好一座六朝古都。
記得之前看過一本書,上面評價了南京城的歷史意義和風水堪輿,尤其記得書上說的南京西北瀕臨長江,東有「龍盤」紫金山,西有「虎踞」清涼山,北有玄武湖,南有雨花台,山水環抱,地形極為險要,又佔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王霸格局,所以古達六朝定都自然而然也就可以理解了,也怪不得蜀國軍師諸葛亮先生順江而下時,見到金陵古城,不禁大聲驚叫:「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長江從蕪湖以下流經東梁山和西梁山峽谷,繞南京半周後折東入海,像是打了一個巨大的情結那樣依依不捨。李白在《望天門山》中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指的就是這段水勢。南京的風水可見非同一般。
言歸正傳,這次的南京之行本身也是因為臨時決定準備的格外倉促,所以來也匆匆的趕個早辦高鐵就到了。從南京南站出來後因為時間尚早預定的酒店還不能辦理入駐,所以索性直接1號線坐到玄武門走一走,先去初步沾染下明城牆的歷史滄桑。
來之前就有讀到過,玄武門是赫赫有名的乞丐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時開始修築的,歷時21年建成。中間歷經了多少風霜不得而知,不過看那斑駁的城牆似乎印證了許許多多或悲痛或凄涼或雄姿英發的動人故事。
之前就聽說城牆是以條石砌基,巨磚砌身,城磚用優質粘土和白瓷土燒成,每塊重20斤到40斤。磚上還印有制磚府縣和燒磚人的姓名和燒制日期。仔細看過許多塊,當真如此,真的叫人感慨。斑駁的城門也讓人看到後似乎一下子就被帶入到古代的氛圍中,讓人難得的安靜下來。
過來城門,映入眼中的便是玄武湖,書中記載它在六朝以前稱桑泊,晉朝時稱北湖,是訓練水軍的場所。歷史上除了訓練水軍之外,它一直是帝王大臣們的游樂地,1909年辟為公園。當時稱元武湖公園,還曾稱五洲公園、後湖等。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五月,因見湖中有黑龍,便改名為玄武湖。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曾在玄武湖建黃冊庫,貯藏全國戶口糧賦簿冊。現在的專家懷疑史料中記載的黑龍應該是鱷魚,而明朝後將此地作為貯藏全國戶口糧賦簿冊的地方,可見此地的重要意義。不過回過頭來說,或許是見多了湖景的緣故,筆者並未覺得玄武湖的美,腦中只不斷徘徊的那斑駁胸闊的明城牆,至今難忘。
從玄武門再次走出的時候已經接近中午,去了獅子橋吃了女朋友心心念的回味鴨血粉絲,之後就半走半逛的去了酒店,在這里,真的不得不提一下位於中山路的中心酒店,外面看著很是讓我擔心了一把,內部卻讓人驚艷,內部天台,封頂玻璃窗,很乾凈,又不貴(578元/晚),個人覺得是最近幾年住的最舒服的一個酒店了。
因為早上起得很早,所以進了酒店不多會就睡過去,醒了已經晚上5點,出門繼續出發.
本來是打算去夫子廟之後繼續去別的地方的,不過到了夫子廟就停不下來了,小吃很多,不過作為北方人的我並不喜愛也沒胃口,秦淮河水抽幹了做著不知名的土木作業,古代科舉大登科小登科的夫子廟也沒進去,唯獨對賣紀念品的南京禮品很是感興趣,匆匆吃了頓晚上基本整晚都泡在了店裡,個人覺得很棒,是我見過的除了迪士尼世界商店外最有心的周邊店,裡面的狀元郎小玩偶和文武財神這是愛不釋手,最後給女友買了套福祿壽就走了,實在因為本人較懶,不想拎太多東西,僅此而已。
出了禮品店,胡亂走到了一座橋,隔壁在演狀元登科的表演,橋上的風景讓人忽然變的安靜,走過橋就能看到一家店,裡面的木雕真的讓人愛不釋手,只是....太貴了,沒捨得買。
後來在陸陸續續的逛其實就有些心不在焉了,本身很累,其次也確實覺得好的東西看完後對其他的主觀降低,也就坐地鐵回了酒店,折騰了會,就此睡下。
再次醒來已是第二天的中午,在上海,很少有機會能睡的這么踏實,基本每天早上7點起來後出門遛狗跑步,再就是趕著早高峰上班了,每天的生活節奏很快,快的人喘不上氣。但是南京真的是個能夠讓人慢下來的城市,唯一遺憾的便是沒有早上去爬雞鳴寺,等到打車到地方後已經午飯時間。
曾經看過無數本書中都著重描寫過雞鳴寺,比如看過無數遍的《陳二狗的妖孽人生》《南京城》以及無數的正史、野史,所以來了南京,雞鳴寺是我必去的地方,沒有之一。(話外音:雞鳴素菜館的素麵,真的好吃!)
南京該去的地方太多,處處透露著一股情懷。到了雞鳴寺,似乎了卻了我多年的心願。先上香,後拜佛,按著規矩走到山頂,在雞鳴香海上了香,周末的太陽很暖人,哪怕只是那麼靜靜的站著,也會覺得格外的舒服和安逸。
看見了雞鳴寺中那尊倒做菩薩,上題: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
去了葯師佛塔,感受了順時針三圈的洗禮,也進塔中安靜感受過萬千佛陀的注視保佑。
每座廟每尊佛,似乎都訴說著自己不同的過往和人生感悟,寺廟真的是個神奇的地方,神奇到可以讓一向焦躁易怒的我變的安靜,神奇到讓我希望死後可以躺在這安靜的廟中與佛為伴。
除了雞鳴寺,忽然覺得這次來南京的目的都已經達成了,再也沒有慾望去其他地方瀏覽也沒興趣再去品讀,似乎一座雞鳴寺一尊菩薩像,就足夠我消化許久都難以消化干凈。
趕往南京南站的路上路過大行宮和總統府匆匆一瞥,就此踏上了回滬的列車。很慶幸這次能夠鼓足勇氣走進南京,南京給了我一個非常不錯的印象,安靜、和諧、人情味十足。也很遺憾這次的短暫旅行沒有去更多的地方,不過可以下次繼續想想也就心安了許多。腦中只是不停的回想著那句話: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
『陸』 快說:南京有哪些風光、習俗按要上交!
江蘇民俗可以嗎,最後面有一點南京民俗
農事和節氣的風俗 根據二十四個節氣進行農事和安排生活。如「春打六九頭,耕牛滿地頭」,元旦日如陰則「歲朝烏雲禿,高低田稻一齊熟」。立春日舉行探春、采春、迎春和打春及迎春牛和送「春牛圖」。夏日有「雨打立夏,無水澆耙」、「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立夏人們吃補食、稱體重。秋季「雷打秋頭,百事無收」、「八月十五雲遮日,來歲元霄雨打燈」。寒冷的冬季主要是田間管理「莊稼要收成,土地要冬耕」、「冬季清除田邊草,來年肥多害蟲少」。冬至大如年,人們吃年糕、做湯圓、穿新衣服、祭祀祖先。
農事的祭祀風俗 清明前後下稻,下要選時辰、選經驗豐富的男性老農,說話要討口采。第一天插秧,謂「開秧門」,除一套程序外還需祭土地神,若乾旱不雨,則去城隍廟祈求降雨。為了防治病蟲害,正月半夜「甩火把」。太湖一帶如遇上蟲害,將掃帚插在田中,稱為「掃蟲」,或將劉猛春將軍菩薩請出來巡遊。中秋節後舉行土地會、青苗會、稻花會和慶豐會。
手工業習俗 世代相傳「百作拜師」,學徒拜師要有「薦保」、「保頭」,簽定合約。學徒期間尊卑上下等級分明,學業期滿,要舉行拜師儀式,辦「滿師酒」,向師傅、師母行「三拜九扣」之禮。各行各業有自己的祖師爺,逢先師生日、過年過節和開工之日都要進行祭祀活動。如石匠、木匠的師是魯班,理發業是呂洞賓,燒炭業是陳老相公,雕刻業是邱彌陀,陶瓷業是范蠡,制筆業是蒙恬,竹篾匠是泰山等等。絲綢業十分發達,明代的蘇州「家家養蠶、戶戶刺綉」。機工們崇尚機神,建廟塑像。舊時織機分為提花機和素機,只有男性織工坐提花機,織出有各圖案的絲綢供宮廷官吏享用,女性織工只能上素機織綢,為平民百姓衣帛。蘇州刺綉歷史悠久,歷代朝官府十分重視,刺綉業尊顧名世為祖師,民間的刺綉名師培訓刺綉藝人。無錫惠山的泥人深受人們喜愛,婦女買「大阿福」討吉祥,蠶農買「春牛」祈求農事順利,市民喜愛「觀世音」,「鍾馗」等期望神靈保佑。吳縣西山的碧螺茶享有盛譽,每年在春分至穀雨前後採茶女經過沐浴更衣,去山上採茶。茶農最擔心旱災或蟲災,逢到這情況,茶農就宰豬殺羊供奉龍王菩薩、孟姜菩薩,有的還抬著菩薩到茶山上走一圈。除夕人們把採制的頭茶供奉菩薩,初一清晨先泡一杯茶,供奉在灶神堂前
漁業習俗 江蘇河網密布,漁民世代從事養魚捕魚活動。太湖漁民供奉傳說中治水的大禹,於是在昂山上造禹王廟,每年春季的全豬全羊齋禹王神,並請戲班子演戲酬謝神靈保佑。每年五月至七月漁民出湖捕魚前,要舉行請神及會餐活動,俗稱「做公堂」。早上開網,第一網捕到鯽魚或鯉魚,認為是大吉大利,如捕到黑魚,兆「黑心」,當日一定會捕到很多魚,如果捕到的是白鰷,則認為這天要白辛苦。小塘捕魚,干塘時焚紙燒香,祭祀塘神。
市集民風
一般較大的廟會在農閑季節舉行,少則一日,多則十天。廟會期間,廟內煙火繚繞,鑼鼓喧天,廟外各行各業商販叫賣、雜耍、小吃一應具全。成千上萬的人乘船、步行從四面八方湧向廟會。集市上小商販除了吆喝叫賣外,還有各傳承的打擊聲,如貨郎擔搖皮鼓,銅匠擔晃銅串,糖粥擔打竹梆,算命打鼓敲小鑼,收廢品搖鈴等等。坐商的招牌花色更多,如典鋪在高牆上寫個「當」字,茶館懸掛「茶」字招牌,酒店多懸黃白旗簾,理發門前豎紅、黃、藍三色轉動圓柱燈,浴室掛紅燈籠等。正月初五財神誕辰日,早時商店都設財神堂,並舉行祭祀活動,傳說財神菩薩是趙公元帥,還有五路神。各行各業還有一套「行話」,謂「切口」,店主和職工當首買主面,用切口交談價格,使買主不得而知。
飲食風俗 江蘇飲食選料講究,四季有別。南京廚師素有「天廚」之稱,南京板鴨又稱「官禮板鴨」和「貢鴨」、桂花鹽水鴨飲譽中外。揚州菜是我國四大風味菜之一,以清蒸鰣魚、「三套鴨」、清燉蟹粉獅子頭為代表。蘇州的松鼠鱖魚、原悶魚翅、醬鴨名氣也很大。家常菜有炒螺螄、蔥烤鯽魚、霉乾菜燒肉等,南京地區鍾愛吃野菜,有菊花腦、馬蘭頭、蘆蒿、母雞頭等。小吃多達140多,根據季節變化製作多時令小吃。如初一吃糕團,新春吃春卷,元霄節吃元霄、青團,立夏吃五香茶葉蛋,夏天吃綠豆糕,中秋吃月餅、南瓜燒糯米飯,九月蟹黃包,十月烘年糕,臘月是臘八粥、雞絲粥。名茶有蘇州碧螺春、宜興陽羨茶、南京雲霧茶、雨花茶。農村有太湖之濱的重豆茶,南京地區用開水沖蜂蜜或糖的「糖茶」。用開水打入雞蛋的「稱砣茶」,用茶葉煮的蛋則稱「元寶蛋」。各地區還有很多茶館,這些茶館不僅是解渴之處,還是重要的社交場合。頗有名氣的是揚州富春茶社。此外還有戲茶廳,觀眾可以一邊聽戲,一邊飲茶、嗑瓜子,茶房還需給觀眾茶、點煙,此間還有賣小吃的商販來回座位間。飲酒也名目繁多,大致有「年節酒」、「散福酒」、「元霄酒」、「端午酒」、「七月半酒」、「中秋酒」、「重陽酒」、「冬至酒」、「喜酒」、「會親酒」、「三朝酒」、「進屋酒」、「剃頭酒」、「滿月酒」、「周歲酒」、「壽酒」、「豆腐酒」及「插秧酒」、「豐收酒」、「開業酒」、「利市酒」、「分紅酒」、「拜師酒」、 「 滿師酒」、「接風酒」、「餞行酒」、「洗塵酒」、「豎屋酒」、「搬場酒」、「社酒」、「會酒」等等。服裝頭飾
服飾習俗 蘇州地區的婦女早時喜穿中式大襟、對襟衫,常以土林藍黑相對的布料作面料,下 穿黑色長裙,或以腰兜為裙。喜歡包頭,包頭和腰兜很有講究,包頭常用靛藍布,兩旁邊沿鑲首花布滾邊,兩端用白布或黑布貼角,包頭上綉有彩色圖案。腰兜兩側有細密的褶襇,腰帶上綴有流蘇,腰兜上也綉五色圖案。太湖漁民則喜愛穿對襟格子土布衫。
居住風俗 民居的建造過程中十分講究吉利,從選地、選材、擇日、立柱、上樑到落成慶賀均按照繁褥的傳統方式進行。如選地要請「陰陽先生」用八卦盤定地點、朝向。正月初三上山擇定作棟梁的樹林,用紅紙圍貼下部,並祭祀山神,砍伐時樹木不能直接落地,不在山上剝樹皮,嚴禁跨越。上樑時選擇吉日,樑上張貼橫批,兩邊棟柱貼對聯,上樑時喊「上樑,大吉大利」,鞭炮齊鳴,邊唱「上樑歌」,上好後將饅頭、紅棗等往下拋。房子建好後,往往在牆門上畫一些辟邪的圖畫,有的還建刻有歷史故事和植物圖案的磚刻門樓。
生育習俗 在婦女懷孕期間,普遍存在著諸如判斷嬰兒性別的傳統經驗、孕婦保健的慣例、催生舉動、送禮慶賀、取乳名、三朝儀式,以及慶賀滿月、百日、周歲等禮儀。
嫁娶習俗 主要表現在婚姻觀念、婚姻形式、婚姻禮儀和離婚制度上。婚姻程序的第一階段是圍繞男女雙方家族進行的,有「問名」、「納吉」、「行聘訂婚」、「納征」等儀式。第二階段以「請期」,也稱「送道日」開始,然後「鋪床」、「餓嫁」、「拜堂」、「鬧房」。第三階段於婚後第二天起有「開臉」、「討紅喜蛋」等儀式。婚姻形式有買賣婚、典妻婚、表親婚、交換婚、童養婚、指腹婚、冥婚、自願婚等。
壽誕習俗 一般60歲以下叫「做生日」,60歲以上稱「壽辰」,還有認為人到25、29、33、36、66歲為關口,逢到這些生日都有所活動。江蘇人的規矩是「做九不做十」、「男不做四十、女不做三十」。做壽還有「暖壽」和「正壽」之分,正壽要設置壽堂,上供王母、壽星,壽禮比較講究,有的還請和尚來做道場,拜壽結束主人請客吃面,請戲班子演出。壽誕一般都由子女操辦。長輩過世逢70、80、90、100歲生辰,子女還要做陰壽。
喪葬習俗 有沐浴、停屍、報喪、守靈、治喪、家祭、送殯、安葬等多名目。江蘇人比較尊奉「入土為安」的信條,現在即使採用了火葬,仍然以最後入土才放心。
歲時節日風俗 春節,廣義指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幾乎天天有歡慶活動。元霄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這個節日張燈結綵,一般正月十三日「上燈」,十四日「試燈」,十五日「正燈」,十八日「落燈」。這期間家家吃湯圓。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這天吃各色粽子,還有「五黃」:黃魚、黃瓜、黃鱔、鹹蛋黃和雄黃酒;「五白」:白切瓜、白蒜頭、白豆腐、白斬雞和茭白。插艾草和菖蒲,舉行龍舟競渡活動。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家家賞月、吃月餅。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人們高賞菊、吃重陽糕。除夕夜祭灶王爺,貼春聯、換門神,除夕晚上祭祖、吃年夜飯。另外民間還有祈求豐稔的「中和節」,踏青祭祖的「清明節」,舍財布施的「浴佛節」,祭拜游戲的「乞巧節」,祭祖奠先的「中元節」。
文化娛樂風俗 有特點的有崑山的崑曲、蘇州的評彈、揚州的揚劇、無錫的錫劇、南京的白局。民間文學有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謠、民歌、諺語、謎語。江南絲竹開始產生於明代的蘇州一帶。「絲」指絲弦樂器,如胡琴、月琴、琵琶、三弦、秦琴、揚琴等。「竹」指管樂器,如笛、簫、笙、嗩吶等,演奏的樂曲來自婚喪喜慶和調會活動中的風俗音樂。
江蘇風土人情
蘇綉圖案典雅,色彩秀麗,針工精細,與湘綉、粵綉、蜀綉合稱為我國四大名銹。刺綉發跡在蘇州。相傳孫權的姬人趙夫人,能在方帛上綉出五嶽、河海、城邑、行陣等景物,當時人稱為「針絕」。以後歷代相傳,便成為一種婦女特有的藝術。特別是蘇州城西30公里、濱臨太湖的光福鄉,鄉村每家婦女,除養蠶外,都嫻熟這種藝術。刺綉的原料有緞底、凌底、紗底等不同,有用絨、用線、用發(實際多用黑紗代)等綉法。近年來,蘇州刺綉廠又創造了「雙面異綉」,使蘇綉藝術登上了一個新高峰。
陶器是蘇南著名的手工業產品。由於歷代勞動人民運用智慧,積累經驗、不斷地發明創造,使質量逐步提高,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著名的陶都——江蘇宜興丁蜀鎮,生產的日用工藝陶瓷,技術精湛,造型優美,猶如百花叢中盛開的藝術鮮花,光彩奪目,逗人喜愛。
紫砂茶壺,是陶都是珍貴的工藝產品,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早就馳名中外,享有天下「神品」之稱。古人對名手制壺,視為「貴重如衍璜」、「珍重比流黃」、「價疑 琳」,覓湯一壺,賽過無價之寶。
紫砂茶壺之所以名貴,主要有七絕:一、茶無浴湯氣,色香,味皆蘊;二、夏天泡茶,隔日不易餿;三、冬天泡茶,沸水注入不炸裂;四、茶壺久用,不放茶葉,仍有茶香味;五、傳熱緩慢,壺熱而不燙手;六、壺蓋嚴密,倒茶無落「帽」之憂;七、壺色和諧不褪,久用越發光亮。 「茗熒莫妙於砂」,妙就妙在紫砂泥料有著特殊的性能。紫砂泥料蘊藏於深岩之中,開采後又經人工精選,故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稱。泥色紅而不嫣,紫而不奼,黃而不驕,黑而不墨,質地細膩且含有砂性,經高溫燒成,仍具有較好的透氣性能,得天獨厚的紫砂陶土,使茶壺、茶杯產生了獨有的功能。
製作紫砂茶壺,工藝十分講究。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藝人們創造的制壺技藝,各有風格,成千種茶壺「方圓非一、器型各異,有講究線條的茶壺,古色古香,清新悅目,有注重浮雕裝飾的茶壺,多姿多態,以壺傳藝;有富於生活情趣的象形茶壺,形態逼真,見壺生景;還有集文字、書法、繪畫、篆刻諸藝術於一體的茶壺,字隨壺傳,壺隨字貴。優美的紫砂茶壺,在我國工藝美術產品中放射著燦爛的光芒。
泥塑相傳於孫臏,他研究陣法,捏制泥人兵馬布陣,泥塑就流傳下來。惠山泥人則盛於明、清二代。山有粘土,土質細膩,可塑性強,適於泥塑之用。三、四百年來「惠山泥人」馳名中外。
惠山地區居民家家善彩塑,戶戶做泥人。惠山泥人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它取材於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和江南人民的日常生活,宣揚正義,反對邪惡,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意願、愛憎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許多造型生動的泥塑作品,如「惠山大阿福」、「我愛北京天安門」等,就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受到群眾的喜愛。惠山泥人廠泥塑作品千姿百態,年產300多種,600萬件,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及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接待成千上萬的外賓參觀。這一古老的民間世術將在四個現代建設中大放光彩。
1958年,郭沫若同志去無錫時,曾揮折題詩:「人物無古今,須臾出手中,衣冠千代異肝膽一般同,造化眼前妙,流傳城外雄,集中人數百,童叟獻神功」高度贊揚惠山泥塑工人的創造精神。
金陵燈會
始於六朝,盛於明清。相傳明代洪武年間,朱元璋下令鬧花燈,以示與民同樂,共慶昇平。現在的燈會集中在夫子廟地區舉辦,自春節始,為期一月。尤其在元宵夜,秦淮河兩岸燈如海,人如潮。
春•南京國際梅花節
梅花,是南京的市花。探梅、賞梅是南京的習俗,自六朝至今不衰。而今南京的珍珠泉、溧水傅家邊、古林公園等處均有梅觀,尤以梅花山為最佳。每年的2月底至3月中旬,南京都要舉辦國際梅花節。
夏•江心洲葡萄節
江心洲,南京城西南部長江中的一個島,風光旖旎。每逢7月至8月,島內千畝葡萄園碩果累累,遊人登洲可觀大江風貌,享天然氧吧,還可盡情體驗採摘葡萄的野趣。
秋•南京雨花石藝術節
雨花石,南京標志物之一。每年金秋九月,南京都要在雨花台景區舉辦「天降雨花」表演、雨花石精品展、採石游等活動。雨花石主要產地六合縣同時開展分會場活動。
冬•迎新年聽鍾聲活動
南京人樂於在鍾聲中迎接新年的到來。迎新年聽鍾聲活動通常在棲霞寺鍾樓舉行,由寺院法師念經祈禱和平、祝願民安,再由主持與賓客共同撞響銅鍾108次,迎接新年的到來。
『柒』 南京鎖是什麼意思
南京鎖意思是濃縮的朋克式的愛情和朋克式的自毀放縱。最先源於Sex Pistols(性手槍合唱團)的貝斯手Sid Vicious,他的女友Nancy Spungen送給他一條瑣,希望鎖住彼此的心和感情。
只是翻譯成南京鎖(跟南京沒有關系),因為是NANSY送給SID的,所以以NANCY的名字命名,音譯的就「南京」鎖了 。南京鎖或黃山鎖(即緊密的掛鎖)和愛情的聯系被人使用,Sid Vicious今天已經成為朋克精神的本質和美學標准,無政府主義、極端暴力、質疑一切、仇恨社會、毒品和性。
南京鎖的前身是『黃山鎖』傳說中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南京鎖也是如此,每個鎖都是特製的,一鎖分為二體,通常男生佩戴鎖,女生佩戴鑰匙,鎖和鑰匙的上面,分別刻有『心』型標記,有的則是刻人的名字。
相關介紹
1、南京鎖能保佑真心相愛的人永遠在一起,如果是單戀,男方/女方,把鎖(鑰匙)送給對方,則對方會對你有好感!
2、南京鎖能保佑你的愛人,可以平安,開心,但是送鎖給愛人的人,會折壽一年,很多人不知道這個禁忌,因此我要強調這一點,送鎖不要太隨便!
3、南京鎖不是隨便玩的,切忌送給同性朋友!
4、如果相愛的人結婚了,可以把南京鎖送給自己的孩子,因為這時的南京鎖已經注入了很多『愛』可以保佑『愛情的結晶』逢凶化吉!
5、不需要南京鎖的時候,可以把他掛在樹上,南京鎖會消失,真愛的人也會得到祝願!
『捌』 南京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南京(Nanking.Nanjing),博愛之都,別稱石城、石頭城、秣陵、金陵、建業、建鄴、建康、白下、集慶、應天、江寧、天京等。簡稱:寧。南京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又被稱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會」,曾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京師和留都),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幾個時期的國都.自古是江南以及華東地區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長江下游流域重要的商業和經濟中心。目前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產業城市和經濟中心。南京是長江下游地區和華東地區的交通樞紐,擁有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公鐵兩用橋——南京長江大橋、亞洲最大的內河港口南京港、祿口國際機場以及眾多連通中國北方、南方和中西部的鐵路和公路干線。南京是「山、水、城、林」一體的城市,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存。
南京位於北緯31度14分至32度37分、東經118度22分至119度14之間。
城市坐標:E118°46′ N32°03′
總面積:6582.31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4723.07平方千米
人口:2006年末戶籍人口為607.23萬人,其中市區524.64萬人,全市戶籍非農業人口418.39萬人,其中市區400萬。2007年末戶籍人口為617.17萬人。
全市共有51個民族,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8.56%。1999年少數民族77,394人,其中回族64,823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3.76%,其次為滿族2311人,壯族533人。南京少數民族以建鄴區為最多,共有13,692人,佔全區人口的9.13%。特點: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混居(南京是東南沿海各省回族最為集中的城市,約有8萬人).
市花:梅花;市樹:雪松
【區劃】
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政府駐地:玄武區北京東路,明朝時武廟所在地,背靠明城牆、玄武湖,西臨雞鳴寺、北極閣(江蘇省氣象台所在地)東面是九華山、太平門,南面為歷經百年滄桑的東南大學。截至2006年12月31日,南京市轄11個市轄區、2個縣,75個街道、39個鎮。
南京市 面積6582.31平方千米,人口617.17萬人(2007年)。
玄武區 面積 75.17平方千米,人口48.9萬人。郵政編碼210018。
區人民政府駐蘭園街道。
白下區 面積 26.46平方千米,人口46.62萬人。郵政編碼210002。
區人民政府駐洪武路街道。
秦淮區 面積 22.69平方千米,人口24.77萬人。郵政編碼210001。
區人民政府駐秦虹街道。
建鄴區 面積 82.66平方千米,人口20.44萬人。郵政編碼210004。
區人民政府駐濱湖街道。
鼓樓區 面積 24.77平方千米,人口69.62萬人。郵政編碼210009。
區人民政府駐寧海路街道。
下關區 面積 28.30平方千米,人口29.93萬人。郵政編碼210011。
區人民政府駐中山橋街道。
浦口區 面積 912.33平方千米,人口50.44萬人。郵政編碼211800。
區人民政府駐江浦街道。
六合區 面積1467.12平方千米,人口87.22萬人。郵政編碼211500。
區人民政府駐雄州鎮。
棲霞區 面積 376.09平方千米,人口41.43萬人。郵政編碼210046。
區人民政府駐堯化門街道。
雨花台區 面積 134.60平方千米,人口20.72萬人。郵政編碼210012。
區人民政府駐寧南街道。
江寧區 面積1572.87平方千米,人口84.55萬人。郵政編碼211100。
區人民政府駐東山街道。
溧水縣 面積 1067.26平方千米,人口40.59萬人。郵政編碼211200。
縣人民政府駐永陽鎮。
高淳縣 面積 791.98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郵政編碼00。
縣人民政府駐淳溪鎮鎮興路。
【地理】
南京大部分為低山丘陵地形,境內的紫金山、幕府山、棲霞山等構成寧鎮山脈西段。長江在南京從西北折向東南進入鎮江,江中較大的沙洲有八卦洲、江心洲、潛洲等。秦淮河是南京最重要的地區性河流。它的南北兩源分別在句容和溧陽發源,在江寧方山匯合後在南京城通濟門(東水關)外又分為內外兩支。內秦淮河流經南京城南,為著名的「十里秦淮」夫子廟位於其岸,出西水關與外秦淮復合後匯入長江。南京其他重要的水域還包括城北的金川河,從六合區流過的滁河,高淳的固城湖、溧水的石臼湖等等。市區內還有玄武湖、莫愁湖、南湖、前湖、琵琶湖等大小湖泊。
南京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夏長而春秋短。夏季氣溫可達40度,盛行西南風,號稱「長江沿岸三大火爐」之一,冬季氣溫可達零下,盛行東北風,年平均溫度15.7℃。南京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117天,平均年降水量1106.5毫米,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處於陰雨連綿的梅雨季節,夏季和秋季還有西太平洋台風帶來的大量雨水。
南京城中,有大小丘陵數十座。有紫金山、幕府山、棲霞山、獅子山、五台山、九華山、北極閣、清涼山、八字山、老虎山、雨花崗、石子崗、古平崗、鼓樓崗等。構成了「龍蟠虎踞」的地勢格局。自古以來被認為有帝王之氣。
【沿革】
南京古為吳地,位於「天下九州」之一的古揚州地域。前495年,傳說吳王在此築冶城。前472年,范蠡築越城,位置在今中華門外秦淮河南岸。前333年,楚威王於石頭山(今清涼山)築金陵邑,故南京別稱「金陵」。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改金陵邑為秣陵縣,屬會稽郡。
211年,吳大帝孫權在石頭山金陵邑舊地築石頭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業」.太康三年(282年)改建業為「建鄴」。建興元年(313年),為避司馬鄴之諱,改為「建康」。589年隋滅陳,擒陳後主,平毀城邑宮苑,在石頭城置蔣州。唐朝初年置江寧郡,後置升州,再後改為金陵府。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稱江寧府。宋置升州,北宋稱江寧府,南宋改稱建康府,為江南東路首府。元朝時為集慶路。
1356年,明朝定都於此,為京師應天府。永樂十九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將應天府改為南京(留都)。1645年,南京降為江寧。清初時為江南省省府,以後直到清末一直是兩江總督(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駐地。1853年-1864年,太平天國也定都於此,號「天京」。
1927年(民國16年)中華民國奠都南京,同年置南京特別市。1929年(民國18年)6月1日置首都特別市。1930年(民國19年)更改為院轄市(直轄市)。1931年,根據民國二十年六月一日公布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五條,「中華民國國都定於南京」。1937年(民國26年)12月,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淪陷,發生了「南京大屠殺」的悲劇,國民政府西遷陪都重慶;1946年(民國35年),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還都南京。1949年4月21日,中國共產黨軍隊進攻國民黨反動派中心南京,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政府南遷廣州,又轉遷台北。
1949年(民國38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南京成為中央直轄市,1950年1月改由新成立的華東軍政委員會領導,仍為中央直轄市,同時政務院設有駐寧辦事處。1952年江蘇建省,南京降為江蘇省省會。1989年為中央計劃單列市,1994年為副省級城市。
【交通】
南京位於中國華東地區和長江下游流域的中心,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市內公共交通.南京街頭各種交通工具南京市擁有較為便捷的公交網路,目前由四家公司運營(總公司、中北巴士、雅高巴士和新城巴士),有170多條線路通達城市主城區所有部分。南京地鐵一號線已經投入使用兩年,在「十運會」期間獲得好評,二號線將於2009初投入運營,南京市規劃於2050年建成長達433公里的包括地鐵和輕軌的軌道交通網路。
公路 南京有60多條國道和省道連接中國其他區域。有滬寧、寧合、寧杭、寧通、寧連等高速公路。南京都市圈建設寧揚(州)、寧鎮(江)、寧淮(安)、寧蚌(埠)、寧合(肥)、寧蕪(湖)、寧杭(州)和寧高(淳)等8條運輸通道。南京市內有公路里程230公里,密度為3.38公里/平方公里。
鐵路 .京滬鐵路(北為津浦線、東為滬寧線)、寧蕪鐵路和寧啟鐵路(現只到南通)交匯於南京,使南京成為連接北部、東部和中部的重要交通樞紐。規劃建設的有寧西鐵路、寧杭鐵路、寧淮鐵路以及沿江鐵路。
航空
祿口國際機場距南京市中心直線距離為35.8公里,目前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2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40萬噸;總體規劃為年飛行36萬架次,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00萬噸。2004年實際旅客接待量457.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3.8萬噸。目前機場有85條國內國際航線,國際客運航線目的地有日本、韓國、泰國和新加坡等地,貨遠航線目的地有韓國、新加坡、泰國、美國、荷蘭等地。
水運 . 南京港是中國最大的內河港口,2004年吞吐量1.18億噸,外貿集裝箱吞吐量為近50萬標箱。港區全長98公里,有64個泊位,其中16個可停靠萬噸級船舶。南京港同時是長江沿岸最大的集裝箱港。
【經濟】
地區生產總值:2773.78億元 (2006年),2007年初步核算3275億元。
中國百強城市:2004年列第7位.
財政.2006年南京市財政總收入603.9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46.44億元。2007年財政總收入628.5億元(新口徑,包括上劃中央收入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不包含政府基金預算收入和社保收入),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30.2億元。
工業.南京的工業以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車機械、生物制葯、食品飲料、儀器儀表等產業佔有重要地位。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692.81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1196億元,利稅總額407.98億元,利潤總額214.88億元。2007年預計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新口徑,年銷售收入1000萬以上的工業企業)5735億元,實現利稅590億元,利潤360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預計1405億元。預計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高新技術工業總產值2340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20億元。
著名企業.熊貓電子,揚子石化,金陵石化,躍進汽車, 江南光電 .著名的私營企業有雨潤、太平洋建設、蘇寧電器、五星電器、金盛、斯威特、力聯、石林、天地等。
2006年南京旅遊總收入達到462.80億元人民幣,其中國際旅遊創匯達6.77億美元,2007年預計實現旅遊總收入590億元,其中國際旅遊創匯8.1億美元。2006年末,全市擁有A級旅遊景點28個,其中4A級景區7個,旅遊星級賓館飯店127家,其中五星級賓館8家,各類旅行社410家,其中從事國際旅遊業務的旅行社27家。2007年末,全市擁有4A級旅遊景點8家,5A級旅遊景點2家,旅遊星級飯店138家,各類旅行社436家,其中從事國際旅遊業務的旅行社27家。
【文化】
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原中央圖書館、江南圖書館,中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新館目前已經建成。全市公共圖書館藏書2006年末為1186.8萬冊,2007年末為1190萬冊。
博物院.主要博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南京地質博物館、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簡介:原名中央博物院,中國第一座現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中國最大的博物館之一。2006年末文物藏品537826件。
美術機構.主要美術機構:江蘇美術館、南京美術館、南京書畫院、金陵書畫院、江蘇國畫院、江蘇省國畫院。
戲劇演藝機構 .主要戲劇演藝機構:南京小紅花藝術團、南京歌舞團、南京民樂團、南京市京劇團、南京市越劇團、南京市雜技團、江蘇昆劇院、江蘇京劇院、江蘇歌舞劇院、江蘇省地方戲曲劇院、南京電影製片廠。
『玖』 誰能詳細解釋下《南京南京》片末那段日軍祭奠舞的內容與含義
更好的理解應該是:那段舞蹈告訴我們,他們對死去人們的懷念,不僅僅是死去的日本人,還有死去的其他國家的人,但是他們卻不得不做那麼殘忍的事情當然其中也有包含戰爭勝利的意思,他們覺得人們的犧牲換來了和平,這樣的結局無可厚非是人人想要的結果,雖然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另外還有一點,這段舞蹈,宣讀的是人類的共同語言,告訴我們,沒有死亡的戰爭,是可怕的,有了死亡的戰爭,才是和諧的。有戰爭,就有死亡。
『拾』 游南京夫子廟說說,我想發個朋友圈怎麼說,男生
游南京夫子廟說說,可以這樣寫:配文「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再配上南京夫子廟的圖片。
所謂「古秦淮」,其實是條古街,位於秦淮河岸之南,東西走向,街兩頭分別建有騎街牌坊,「古秦淮」之名就鐫刻在牌坊上。別看這街小,可名氣卻不小。
這里既有久負盛名的南京夫子廟,又有風情萬種的秦淮河;既有儒林士子爭躍龍門的江南貢院,又有「桃花扇底送南朝」的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居;還有「天下文樞」的古牌坊。六朝古都,金粉之地,溫柔之鄉,都能在這里找到注腳,尋得蹤跡。
從西面入街,只見商鋪如林,遊人如織,滿街燈火照徹夜空,照得秦淮河兩岸一片通明。沿街漫步,悠然徜洋,飽覽著「古秦淮」的迷人夜景。古街兩側都是商埔,賣著各種南京名小吃及一些旅遊商品。是南京最著名的步行商業街區,也是最具老南京風味的地方。
沿著古秦淮的古街一直往裡走,在中心有個大廣場,廣場南面有塊「天下文樞」的古牌坊。牌坊後面就是秦淮。
廣場北側就是著名的南京夫子廟。這座始建於北宋景佑(1034)年,後屢毀屢建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廟感慨萬千。
它兵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現存的欞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崇聖祠、聚星亭等主要建築,皆為清同治八年(1869)再度重建。它以秦淮河為泮池,南岸有雙龍照壁與之輝映,彷彿一座世人永遠也無法摧毀的豐碑。
穿過大成門就是大成殿。大成殿是夫子廟的主殿,高16.22米,闊28.1米,深21.7米。殿內正中懸掛一幅全國最大的孔子畫像,高6.50米、寬3.15米。
殿內陳設仿製2500年前的編鍾、編磬等十五種古代祭孔樂器,定期進行古曲、雅樂演奏,演出反映明人祭孔禮儀的大型明代祭孔樂舞,使觀眾聽到春秋時代的鍾鼓之樂、琴瑟之聲,展現二千多年前另古樂風貌。
大殿四周是孔子業績圖壁畫,形神並具。廟院被兩廡碑廊環抱,牆上鑲有三十塊由趙朴初、林散之、沈鵬、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撰寫的墨寶真跡碑刻。碑廊里陳列著被譽為「中華一絕」的雨花石展覽。
夫子廟始建於宋,位於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廟前的秦淮河為泮池,南岸的石磚牆為照壁,全長110米,高10米,是全國照壁之最。北岸廟前有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建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另外廟東還有魁星閣。
江南貢院是夫子廟地區主要建築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貢院、夫子廟的存在而一度繁榮起來,是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
其鼎盛時期僅考試的號舍就擁有20644間,加上官房、膳房、庫房、雜役兵房等數百間,佔地超過30萬平方米,其規模之大、佔地之廣居全國各省貢院之冠,創造了古代科舉考場中國之最。
明遠樓是貢院內樓宇之一,位於貢院中間,原是用來監視應試士子的行為和院落內執役員工有無傳遞關節的設施。「明遠」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原」的意思。
樓下南面曾懸楹聯,系清康熙年間名士李漁所撰並題:「矩令若霜嚴,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盡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覽無余。」從聯中也可看出明遠樓設置的目的和作用。貢院的大門上懸有橫額「明遠樓」三個金字,外牆嵌《金陵貢院遺跡碑》,記述了貢院的興衰歷史。
站於樓內,向南往去是繁華的泰淮河畔。身處其境,我彷彿感受到當年的為考取功名的士子的心情,十年寒窗,奪取功名,盡享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