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以正成道以道達德文字圖片

以正成道以道達德文字圖片

發布時間:2023-01-30 00:02:53

㈠ 《中庸》新譯(下)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名師指路不如貴人相助;

貴人相助不如自己去悟。

第八章:哀公問政。

(43)原文: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蘆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譯文:哀公向孔子請問為政強國之道。

孔子說:[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方法,史書上的記錄都還可以考證。自古以來,國家管理、社會管理、人民管理主要有王道管理、霸道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情感管理、精神管理等,王道管理主要體現的是領導的親民愛民與表率帶頭作用(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霸道管理主要體現在執行力上(一個聲音喊到低,執行不走樣變形),制度管理主要體現在依法治國上(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先有規定後有執行),文化管理主要體現在宣傳、教育、環境影響上(潤物細無聲),情感管理主要體現人本主義、人文關懷(人民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基本福利保障),精神管理主要體現對人民精神追求的引導與滿足(信仰、精神超越引導)。歷史經驗表明:沒有最好的管理,只有適合的管理;一招鮮吃遍天的管理是不存在的,一刀切的管理只能阻礙發展!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調整管理方式才是中庸之道。

文王、武王時代,人們對紂王的霸道管理、暴政管理深惡痛絕,人心思歸的是王道管理,文王、武王順應了歷史潮流(當然不等於其他管理方式就不存在),文王、武王的智慧足以服人(文王被商紂王囚禁推演八卦形成《周易》,武王在商紂時代面對各種不利形勢和禍患能夠機智使自己和國家避開危機),文王、武王的德行、表率帶頭作用足以讓國民及其他部落國家跟隨、效仿和歸順,有文王武王這樣德才兼備的聖人在,禮樂政令才能實行,歷史也同樣應證了如果沒有聖人的聖德,再好的政治制度也無法執行、落實和生效(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終使國破身擒)。

孔夫子說:你想慈善,人民群眾才慈善。君臣的德好比風,人民群眾的德好比草。如果君臣的德高於人民群眾的德,人民群眾的德好比順風倒一樣順從君臣的德。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領導者有道(德才兼備),政治會很快就上軌道,賢人施政的道理在於使政治迅速昌明;就像沃土植樹的道理在於使樹木迅速生長一樣,地氣好的地方樹木很快就會成長。家國天下的政事,就像蒲葦草一樣,地氣好水利好陽光好就快速生長;治國若有好的天時地利人和,很快的就會有成效出現。所以治理政事,最重要的是得到有道有德的人(德才兼備),人才難得,培養、發現、使用人才更難得!求取人才最重要的是得到以德修身的人。

修養自身,最重要的是實踐仁義道德;修行仁義之道,最根本的是回歸本心仁德。這一點仁心是人的根本,做人最重要的是親愛父母,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都不愛,更談不上愛別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人,有餘力,則學文……),更談不上服務社會、報效國家、奉獻人生(這樣理解古時候舉孝廉就有其道理,理解「亂世用一技之長,盛世重綜合素養」有其原因)。仁字拆開「二人」,就是告訴我們,作為人心中要存有兩人,哪兩人?自己和他人!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的人,必然是自我中心、自我膨脹的人,損人利己、損人不利己、個人利益至上的人夠不上真正意義上的人,所以「仁」是人的真正深層本性意義(人之初,性本善)。義就是人道人事恰好,「義」字「人」字出頭一點,做人如果在他人需要時,在社會需要時,能夠敢於出頭,多做一點,多擔當一點,不計較個人得失,就稱得上「義」,義者宜也,義就是現在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做了不該做的,當然是不義!做人沒擔當,做事不負責,遇事耍滑頭,有事忙推責,有利玩命搶,有功急於攬,高調做人低調做事,就是不義!落井下石,冷漠旁觀,嫉賢妒能,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亂,更是不仁不義!人事人道最重要的是尊重賢人,選賢任能,為國家培養人才、網路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是最大的義!親愛親人,有親疏遠近的等差;尊重賢人,有高下先後之別,這是禮的要求。禮者,履也。禮儀、禮節、禮貌,是社會性動物在群體中生活的基本規則,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不僅沒有例外,更在精細化、精緻化、精神化方面超越其他社會性動物。

民主、平等、自由是無數為政者的追求,也是大眾的祈盼和希望,中庸難行就在於真正的適當、適度是難以把握、難以達到,也是動態變化的,時勢在不斷變化,人心在不斷變化,事情也會處在不同的狀態之下。過於追求制度管理、霸道管理,易導致禁錮、苛政、暴政;過於追求王道管理、情感管理,易導致極端自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所以孔夫子一再嘆息中庸難行,經得住時間檢驗,經得住歷史檢驗的管理理念和施政理念屈指可數!這就是很多朝代盛世之後就急轉直下的原因啊!今日它是中庸的,明日還在中庸嗎?鮮活靈動的中庸變成了呆板僵化不能變通的鐵律,與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愚人行為何異!?明君治理天下有仁、義、禮三件重大的事,順著仁義天性制定的禮樂去做,為政的過錯就很少了。

(44)原文: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譯文:普天之下最基本、最基礎的人倫大道有五條,處理好這五條人倫大道需要有三種功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這五種倫常,是天下古今人人不能迴避的必由之路;智、仁、勇三者是處理好五條基本人倫大道的功夫,智能明道,仁能守道,勇能成道。人只要來到這個世界生活,就離不可避免的面臨生存、適應、發展、超越的現實問題,從出生、成長、求學、工作、婚戀、家庭、事業、信仰、退休、生病、挫折、死亡方方面面都存在以上現實問題需要面對和處置,這一切的基礎就是首先約會正確處理五倫關系,自性三德是眾德的根本,好比天下人交通往來的道路,所以叫達德。知道這三種達德,人人反求諸己,自盡己性,素位行道,人道就通達。如果自性三德不立,五倫就行不通。明白以道修身,以德立身,以誠敬身,就知道怎麼治理人民;為政的人知道先盡己性以修身,先明己德以正人,能治好自己就能治好別人,以性道為本中和為用就可以治理眾人的事,也就可以治理好國家天下。

(45)原文: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報之以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譯文:凡是君主要治理天下國家,有九種常而不變的准則可以依循。即: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德立於自身則道行天下;尊重賢人知人善任,就能明察政令得失沒有疑惑,施政就不會有錯誤;能以道齊家處理好家中親人的關系,力行孝悌忠恕,則伯叔兄弟都能和睦相處,人情溫厚、相互理解就沒有怨恨了;能恭敬禮遇大臣,得到左右手輔助,君良臣忠,則朝廷綱紀不會昏亂迷惑;以德服人體恤群臣,量才為用,臣子感恩圖報,各個都能盡忠職守,相互鼓舞做好份內的事;愛百姓像兒女,人人生活安定而親情和樂,家族情誼和諧而相勸來歸,好象趕赴市集那樣高興,全國上下都心悅誠服;物產豐富,地利充沛,招來各種專業人才,努力生產,必然民生富裕,國家的用度不會匱乏;國有道國泰民安,又能撫慰遠方的來人,於是近悅遠來天下歸心;君王道達德立,大臣守法奉公,百姓安和利樂,禮樂行政令興賞罰分明,於是天下諸侯懷德畏威,沒有不臣服的。

(46)原文:齋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餼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譯文:心齋性明端莊儀態,用來恭敬自身;不合禮法的不輕舉妄動,用來誠敬自心;時時事事誠意正心就是修身的要義;摒除搬弄是非的人,遠離讒言色誘迷惑,用來存養正氣保全道義,看輕財物看重道德,用來莊重自己的行為,這是勸勉賢人的方法;讓親人尊重他的職業事業,珍惜他的地位收入,喜歡他喜歡的,厭惡他厭惡的,這是勸勉大家親愛親人的方法;讓大臣擁有能夠落實實事的下屬官員,使國家政府需要辦理的政事能夠落到實處,這是勸勉大臣的方法;對一般的士人,用忠誠信實的態度,勸勉他勤學精進,並提拔他重用他給他加薪水,這是勸勉士人的方法;使用民力,要配合農時,還要減輕稅收,節省民財,這是勸勉老百姓的方法;對各行各業的人才,日日察驗他的勤勞怠惰,月月考驗他的工作成績,按照他的技術能力給出適當的待遇,這是勸勉百工的方法;當遠方來的人要走了,我們用禮歡送他們,當他們來時我們也用禮歡迎他們,盡好地主之誼;對善良有才能的人,給出獎勵嘉勉,對平庸無能的人給出關懷幫助,這是安撫遠方人的使他樂意歸順的方法;替斷絕世系族譜的諸侯立接班人,使侯國的血脈得以續傳。幫助國家已荒廢的國家振興,為諸侯國賓士禍亂,扶持諸侯國度過危險難關。定時朝貢聘問。天子賜給諸侯的禮物要豐厚,諸侯送來的禮物樂其誠意而不嫌薄,這是用來感服各國諸侯的方法。(聖人之言,天地胸懷,真不是俗人能理解和接受的!)

(47)原文: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首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德,不誠乎身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誠也。

譯文:在下位的臣子,不能得到上位者的信任,就不能治好人民;要想獲得上位者的信任,必須先得到朋友的信任,如果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就不能得到上位者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一定要先做到孝順父母,如果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要孝順父母,一定要做到以誠修身,如果做人沒有真心誠意,那也就做不到孝順父母了;要真誠的做人,一定要先明白本來的善性,如果不明白自身的至善寶地,想真誠的做人是很難徹底的。想要經營治理天下國家,雖然有九條路,怎麼樣去走通這九條路,只要一個態度,就是真誠。(歸根到底還是《大學》之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譯文】上自國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

第九章:至聖至誠。

(48)原文: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譯文:孔子能傳述堯舜永執厥中的大道,能宏揚文武周公禮樂天下的大法,從堯舜到孔子的道統文化,本是一脈相傳。孔子的聖德,上知道天時,而能像日月一樣光照天下;下知道地理,而能像大地長育萬物一樣成就萬民。孔子拿天道地道人道教化蒼生,讓人人知道怎麼做人而倫理定位,知道怎麼作官而社會安定,知道怎麼修養而物我和諧;這樣的教化功德,就像上天的覆蓋又像大地的扶持承載一樣。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運行,又好象太陽月亮白天晚上輪流照映;於是天地定位,萬物各自生長而不相妨害,分裂背反的各種學說思想,被割裂的大道又回歸中道而一道同風;聖人的道德,聖人的學問,聖人的教化,像河海一樣廣闊流行,又像高山一樣博厚而能化育。天地的偉大在生成長育萬物,聖人的偉大在化性成德萬民。這就是天地之所以為大的原因。

(49)原文: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齋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薄淵泉,而時出之;溥薄如天,淵泉如淵。現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悅;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譯文:只有天下至德無漏的聖人,才能耳聰目明地辨明是非曲直、忠奸善惡,才能定力強大,智慧充滿,去當機應事;只有聖人能夠寬大從容,溫和柔順地待人接物;只有聖人的性情能發而中節自強不息,意志能夠至大至剛勇往直前,才能夠執中不偏,順天行事;聖人心思無邪,有嚴密敬慎的威儀,存心不偏不過,有大中至正的態度,足以讓人仰望而尊敬;聖人俱足仁義禮智信五常的文德,通達情理天理性理,能思慮周密,無微不至的體察民情民隱民風民俗,大小事情都能洞鑒分別。聖人的智慧像天那般的高明廣大,聖人的仁愛像深淵那麼的澄靜而能潤澤,二六時中隨時流露,凡事都能應對恰好;聖人道大,普及宇宙天地;聖人德大,清澈如水深不可測。他出現的地方人民沒有不尊敬他的,他說的話語人民沒有不相信他的,他所做的事人民沒有人心悅誠服的;所以聖人的美名,充滿全中國並傳播到海外各邦國,凡是交通工具能到,人力能通的地方;凡是天所覆蓋,大地所承載的每一個角落;凡是日月所照得到,霜露所墜落的地方;只要是有生命的人,沒有不尊敬他親愛他的,所以說聖人的功德,跟天相同。

(50)原文:惟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智,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譯文:在天底下只有至誠至聖的聖人,才能經營條理宇宙天地的天道與人道,只有聖人能夠立定生天生地的根本大道,能夠了解事的理、人的性、天的道,並且能夠贊助天地的變化,成就萬物的長育。聖人所依靠的是什麼力量呢?聖人用至誠的心,來經綸五倫五達道;用靜深莫測的智慧,來立定真理,闡明心法;用生天生地的大願力,來化育無邊的眾生;如果不是本來聰明聖智,通達天道的人,誰能知道天道天命呢?

(51)原文: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譯文:《詩經.衛風.碩人篇》說:[穿著有彩色的錦衣,外面一定還要加上一件布袍。]因為嫌那錦衣的文采太顯著的緣故。所以君子的立身處世,建德如偷不讓人知道,默默地存養自性明德,原本幽暗的心性一天一天光明;沒有德行的小人行事唯恐別人不知,放縱慾望無所不至,原本光明的心性一天一天消亡。有道之人重內德的充實,不表現才華才氣,行事作風平淡無奇,每天做同樣的事,卻讓人樂意親近而不嫌棄不厭煩。君子行事簡單不繁瑣而有禮敬,仁義忠信的態度讓人覺得文質彬彬。待人溫和而有節度,能洞察性理天理;君子自明明德,而能推廣行遠;能從顯的事物去洞察隱微,能明於未明,達於未達,所以能夠做到知所不知,成所難成,而德性沒有不立定。

(52)原文:詩曰:[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以不可及也,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譯文:《詩經.小雅.正月篇》上說:[君子做好慎獨的功夫,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能戰勝自己,所以君子知道,一個人的念頭雖然潛伏看不見,仍然會在隱微當中顯現出來。]所以主敬存誠的君子,看重思無邪,無不敬,不自欺的修養,常常良心自問,有沒有慚愧不安,所以能夠做到問心無愧。君子之所以有使人趕不上的地方,恐怕就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能自己謹慎檢束吧!

(53)原文:詩曰:[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譯文:《詩經.大雅.抑篇》上說:[君子獨居內室,雖然別人看不見聽不到,更是戒慎恐懼,不讓自己的念頭行為出軌,所以能心神凝定,不會愧對神明。]所以君子能抱一守中而無思無慮,內誠外敬而感動神明,不必有什麼做為,人人自然禮敬他;不必說什麼話,人人自然相信他。

(54)原文:詩曰:[奏格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譯文:《詩經.商頌.烈祖篇》上說:[至誠的君子在祭祀的時候,沒有言語而能感動神明,當那時天與人歸,人心的爭斗計較都沒有了。]所以君子治國治民先治心,用的是格至誠正的道德而不必政治法令,所以不必利誘的賞賜,人民都能互相勸勉為善;不必動怒懲罰人民而人民不敢為惡,德威並行,比動大刑的效果還要好。

(55)原文: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型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譯文:《詩經.商頌.烈祖篇》上說:[聖人治民不顯其德而德更大,無所作為而政通人和,這種無形的政治勝過有形的法令,可以做為天下諸侯、百官的典範。]所以聖人用道德治國,能感通隱微,能感化精神,只要懷抱篤實謙恭的態度,天下自然太平。

(56)原文:詩雲:[余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輏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譯文:《詩經.大雅.皇矣篇》中,上帝對文王說:[我懷念兒的明德,能新民贊化育,不用聲色而民同化。]孔子說:[有聲有色著氣象,要用聲色覺醒本性不可能,文王用真理化民,盡萬民的本性;聲色是枝末,只能服人身於一時,連民心都服不了。](一個真正道義在心的人,決不會聲色俱厲,更不可能舞槍弄棒,而會是神閑氣定、心平態和的。這才是真正的自信,也應該是軟實力的靈魂所在。)《詩經.大雅.烝民篇》上說:[至高的德性輕如鴻毛。]但鴻毛還是有形有相,而上天的主宰造化,生天地日月滋養萬物,一無聲色能清,二無氣味能虛,是本來無一物的無極至境。(大道無形,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大道是無法用言語描述的,是不可思議的,但是萬物都是無形無相的大道生就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諸法實相,實相無相。若以色觀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道德經》《金剛經》)

㈡ 文言文育人

1. 關於教師的古文

< > 作者 韓愈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的問題)?(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出生在我後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就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這里吧!(人們)愛他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

(但是)對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文字,(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關大道理的)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不能解決(大道理的)疑難問題,有的(書本上的字句)向老師學習,有的(大道理的疑難)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反而)放棄(不學),我未能看出那種人(是)明白(事理)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聽到有人)稱「老師」稱「弟子」 等等,就許多人聚(在一塊兒)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譏笑),(他們)就說:「那個(人)同那個(人)(指老師和學生)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好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君子們認為(是)不值得一提的,現在君子們的見識竟反而比不上(他們),可真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個人同行,(裡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

因此,學生不一定(永遠)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樣樣都)比學生賢能,(老師和學生的區別只是)聽到道理有的早有的遲,學問和技藝(各)有(各的)專長,(只是)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紀十七(歲),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他)不受(當時士大夫那種恥於從師的)時俗的限制,向我學習。

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正道,(所以)寫(這篇)《師說》送給他。 背景 《師說》是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是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

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覆和嚴正的駁斥。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並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2. 古文教書育人的句子有哪些

1、「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禮記》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道。"——元代.馬致遠

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論語十則》

4、「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陶行知

5、「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陶行知

6、「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馬卡連柯

教書育人心得體會:

1、中國古人講求「在其位,謀其政」,美國作家愛默生認為「責任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價值,它具有崇高的品格,在所有價值中居於最高的地位」。

2、唐朝人韓愈將「師者」定位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層次宿求上。對於本人來講,教書育人是太陽底下最為光榮神聖的職業,屬於「快樂大本營」的范疇。

3、記得費孝通先生有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凡是我雙腳踏過的地方都散發著玫瑰的芬芳。《紅樓夢》中有警句: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桃紅又是一年春。

4、韓非子講得好: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如今也貶義褒用,被詮釋為愛崗敬業,失卻青春歲月的同時,收獲責任意識。

3. 傳授知識,教書育人的古文名言

一、關於教書育人

1.「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禮記》

2.「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陶行知

3.「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陶行知

4.「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陶行知

5.「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

6.「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

——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

——馬卡連柯

8.「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

——愛因斯坦

9.「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

㈢ 以教育育人為主的文言文詩句

1. 古文教書育人的句子有哪些

1、「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禮記》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道。"——元代.馬致遠

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論語十則》

4、「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陶行知

5、「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陶行知

6、「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馬卡連柯

教書育人心得體會:

1、中國古人講求「在其位,謀其政」,美國作家愛默生認為「責任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價值,它具有崇高的品格,在所有價值中居於最高的地位」。

2、唐朝人韓愈將「師者」定位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層次宿求上。對於本人來講,教書育人是太陽底下最為光榮神聖的職業,屬於「快樂大本營」的范疇。

3、記得費孝通先生有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凡是我雙腳踏過的地方都散發著玫瑰的芬芳。《紅樓夢》中有警句: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桃紅又是一年春。

4、韓非子講得好: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如今也貶義褒用,被詮釋為愛崗敬業,失卻青春歲月的同時,收獲責任意識。

2. 傳授知識,教書育人的古文名言

一、關於教書育人

1.「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禮記》

2.「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陶行知

3.「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陶行知

4.「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陶行知

5.「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

6.「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

——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

——馬卡連柯

8.「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

——愛因斯坦

9.「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

3. 關於傳授知識、教書育人的古文、名言有哪些

「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禮記》「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陶行知「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陶行知「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陶行知「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陶行知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馬卡連柯「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愛因斯坦 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

——(法)盧梭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成功在於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探索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學校的理想是:不要讓任何一個在智力方面沒有受過訓練的人進入生活。

愚蠢的人對社會來說是危險的,不管他們受過哪一級的教育。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德第斯多惠習於智長,優與心成。——朱熹讀史使人明智,讀私詩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精邃,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使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

——培根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4. 求教育人努力學習的古文

勸學 荀子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

靖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蘭槐之根是為芷。

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々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故君子結於一也。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

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 。傲,非也; ,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

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謂也。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5. 求教育人努力學習的古文

勸學 荀子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

靖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蘭槐之根是為芷。

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々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故君子結於一也。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

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

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謂也。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6. 教師育人古詩詞

告戒人要誠信

1.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戰國思想家

2.內外相應,言行相稱。

--韓非,戰國哲學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

--屈原,戰國詩人

4.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周,戰國哲學家

5.人背信則名不達。

--劉向,漢朝經學家

6.偽欺不可長,空虛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韓嬰,漢朝詩論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暢泉,晉朝隱士

8.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

--程頤,宋朝哲學家

9.多虛不如少實。

--陳甫,宋朝哲學家

10.以實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楊簡,宋朝學者

7. 求教育人的詩句或名言警句

【古詩文】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

一寸光陰一寸金,存金難買存光陰 。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名言】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韓愈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卡萊爾

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擠總會有的。——魯迅

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學習上。——魯迅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閱讀全文

與以正成道以道達德文字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朋友圖片可愛 瀏覽:421
男子頭短發發型圖片 瀏覽:211
淘寶評價圖片怎麼上傳 瀏覽:900
茅台陳年老酒價格圖片 瀏覽:541
docx的圖片怎麼調換位置 瀏覽:134
怎麼把圖片存在華為雲 瀏覽:903
播音男生訓練圖片 瀏覽:527
日常美女大全圖片 瀏覽:37
動漫圖片友誼簽 瀏覽:939
歐特朗開關價格及圖片 瀏覽:366
熱水器水位怎麼看圖片 瀏覽:895
天子金價格表和圖片 瀏覽:48
優雅手繪女生圖片 瀏覽:520
九辮兒背影圖片高清 瀏覽:227
美女透視內衣性感模特圖片 瀏覽:934
動漫男生圖片銀發 瀏覽:456
八角涼亭圖片大全 瀏覽:127
得力助手文字圖片 瀏覽:105
fast煙價格表和圖片圖 瀏覽:756
民國紫砂花盆圖片價格 瀏覽:43